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偷师德国音乐早教班,音乐课在家也能上

提到德国,大家第一联想到的除了现代化的精密机械制造和汽车外,文化方面应该非音乐家和哲学家莫属。德国是音乐家的摇篮,为古典音乐贡献了多位世界级的音乐家,包括巴赫、贝多芬、罗伯特·舒曼、理查德·施特劳斯等。拥有着丰富音乐文化的德国人非常重视从小对孩子的音乐熏陶。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德国孩子都在音乐早教班上学了些什么呢?


德国的音乐早教班直接由音乐学校开设,一周一次。即使只是给低幼宝宝上课,授课老师也必须是有着音乐学位的专业老师,并且需要接受专门为Musik Garten老师设置的培训,学习针对低幼群体授课的专业知识,通过培训拿到证书后才能上岗。德国的各行各业都极其看重专业资质,一点儿不含糊。


悠悠妈去年回国的时候,也在国内试听过早教机构的音乐课,内容大多包含了唱歌、敲打乐器、跟着歌词做动作、围圈圈跳舞、手指谣等等,这些都很好,大家也可以继续在家做。不过,今天这篇文章我想重点写写德国音乐启蒙较为突出的地方:


对于音乐学习来说,音准和节奏感这两样绝对是最重要的。音准,通俗的说就是不走调,听到一个音,要能准确的唱或弹出来;节奏感就是能压住拍子,不抢拍也不慢拍。无论是唱歌还是乐器演奏,如果节奏感欠缺,就无法做到正确演绎音乐作品。

1. 节奏感训练

德国音乐早教班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节奏感的训练,几乎贯穿了整个音乐课。节奏感训练同时分为明显和不明显两种。


明显的训练与我们曾经在小学音乐课里接受过的训练类似,老师说一个节拍,孩子和家长跟着重复,同时每人手里的节拍棒一直保持着基础节拍的击打。悠悠妈自己录了一段音频,希望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其实我的节奏感也很差,大家就凑合着听听吧,本人非音乐专业人士。)



这个训练对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手里节拍棒敲击的和嘴里念出来的是两种不同的节奏,嘴上既要跟着老师念节拍,手里的节拍棒还要同时稳住基础节拍,对三岁以下的孩子是个不小的考验。但是长期训练下去,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悠悠一开始上课完全压不住拍子,现在也会慢慢跟着老师念了。有时候在家,她也会突然冒出“ba ba ba”的节拍。

这个训练完了之后,老师还会让大家(家长和孩子)每个人同时用嘴随机念自己喜欢的节拍,但是手里的节拍棒不能停,每个人手里的基础节奏保持一致。这个环节训练的要点是:“即使在多种节奏混合的情况下,也能不受干扰的保持自己的节奏”。现实的乐团演奏中,不同声部、不同乐器可能需要同时演奏不同的节奏,具备这种不受干扰的能力尤为重要。


另一项明显的节奏训练是,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一副击打乐器,由一根棍子和一个贴有铁片的木盒组成,(抱歉悠悠妈不知道这种乐器叫什么,以前在国内也没见过,貌似是专门为儿童节奏感训练而设计的乐器。)



每个孩子手里的乐器都可以发出不同的特定音调,然后老师开始现场弹奏音乐,家长们跟着伴唱,孩子则自己跟随着音乐自由敲打乐器。可以想象,不同音调交织在一起,每一次都是一次崭新的“创作”。一轮后,孩子们再轮换手里的乐器,直到每个人都试过所有音调后才结束。


对于这个训练项目,悠悠认为也可以用三角铁代替。或者宜家这款打击乐器也不错。

不明显的节奏训练的形式就很多样化了,正如其它方面的幼儿教育一样,德国音乐教育鼓励学生自己去感知音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即兴的动作表演。老师在一边弹着钢琴,孩子和家长手里或拿着乐器(摇铃、沙锤、节拍棒等)跟随节拍伴奏,或随意舞动。过程中老师不做过多干扰,而是变换着弹奏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音乐。

2.  重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

有时候,老师也会为音乐设计一下故事情节,比如我们现在要坐火车出去玩了,然后老师弹奏的音乐是欢快跳动的,与火车旅行的愉快气氛相对应,孩子们连成火车的样子在跳动;突然,音乐慢下来了,哦——原来是火车到站了,开门chiiiiiii(孩子们用嘴巴模仿发出音响),老师问:“有人要下车吗?” 关门chiiiiiii(模仿音响)。


音乐又加快了起来,火车继续向前行驶,陡然的“kuang!”, 老师突然重重地按下几个琴键,听声音就不对劲,发生什么事了?哦哦,原来火车坏了,赶快修理一下吧!这时候孩子又配合着老师,表演起动作来,这里修修那里补补。老师问,“火车修好了吗?” “修好了!” 老师继续弹起了音乐,孩子们在音乐中继续着故事的想象。


对于更大的孩子,老师还会给孩子出一些音乐表现的题目,如“春暖花开的春天”,“夏天的游泳池”等,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用动作、琴声、模仿音响,表现一幅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音乐图画。


这种将故事、表演与音乐相结合的形式,旨在培养孩子感受音乐的能力。音乐是有生命的。我们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快乐悲伤都可以透过音乐来表达。音乐,不仅仅是一串连续的声音,更是一股能直达人心灵的召唤,带给我们力量和美的享受。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是幸福的。


说到这,悠悠妈不得不提我上周末带悠悠去听的家庭音乐会(Familienkonzert)。因为是幼儿园妈妈送的票,去之前我没做功课,以为就是一般的乐团演奏,当时还担心两岁多的悠悠是否坐得住一个半小时。


去听了后才发现,这是我以前没见过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将对孩子来说相对高深的管弦乐团演奏与儿童喜爱的舞台剧故事有机结合在一起,舞台前沿是演员的表演,后面坐着的是乐团演奏家——这样的巧妙设计,让音乐会不至于对儿童来说太枯燥。


故事情节每告一段落,就会穿插一段音乐演奏,且音乐是与故事情节相符合的,通过音乐拉开下一段情节的序幕。也有根据情节需要,表演和演奏同时进行的时候,宛如电影配乐,而这配乐还是现场演奏的,极富感染力。最搞笑的是,乐团的指挥还同时兼任舞台剧的国王这一角色,披着国王的披风,时不时和演员们有几句互动台词。


台上的演奏家们在没有演奏的时候也没闲着,而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配合着演员们,做出各种应景的表情,该吃惊的时候吃惊,该害怕的时候害怕,让人一点也感觉不到他们是和舞台剧分开的。


这种专为儿童设计的音乐会形式,与德国的音乐启蒙理念完全一致:将音乐与故事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理解音乐,享受音乐。不到三岁的悠悠能把这场一个半小时的音乐会专注听下来,我想这该归功于其中故事环节的设计。


悠悠妈这次听的家庭音乐会(Familienkonzert)是德国国家电视台WDR组织的“Plan M: 更多音乐(PLAN M: Mehr Musik Machen!)”项目的其中一个音乐活动,因为受到政府的拨款支持,所以票价也特别便宜。我们上的音乐早教班也是公立音乐学校提供,一个月才24欧......由此可见,德国整个国家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在德国,音乐启蒙不仅仅是家长个人的行为,而是由国家和家庭共同来推动的。

给我们的启示

1. 节奏感训练从小抓起


大家在家做音乐启蒙的时候,除了放音乐给宝宝听,跟随音乐做动作外,也要有意识的对宝宝进行节奏感训练。方法就像我上面第一条写的,家长说一个节拍,孩子跟着念,同时手里也要打基础节拍 (可参考我发的语音)。


类似的训练还包括拍手。家长拍一个节拍,孩子跟着拍一个。这个其实比上面的简单,因为只启用了一种节拍。


另外,给孩子准备一些击打乐器,如沙锤、摇铃、三角铁、鼓等,多让孩子在听音乐的同时,自己敲打节拍,让孩子自己找感觉,感受音乐的节奏性。平时在家也可以放放不同节奏的音乐,别老是2/4拍,4/4拍,也来点3/4,3/3拍的。


单纯从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出发,悠悠妈也要建议大家多给孩子听听英文或其他外文儿歌,让孩子接触更丰富多元的复杂节奏。


2. 帮助孩子感知音乐


生活中多让孩子接触能够发出不同声音的东西,如三角铁、铃铛、木琴、鼓号等;放手让孩子用手去摸摸、敲敲、弹弹、吹吹、喝彩、叫喊。和孩子一起用心欣赏音乐,随着音乐舞动,尝试用故事性的动作和表演去诠释音乐。有机会带孩子去听听音乐剧或者音乐会,感受音乐可以带给人的感染力。


总之,一句话总结,音乐启蒙就是要让孩子多接触音乐,同时自由地用身体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想跳就跳,想唱就唱,与音乐融为一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音乐课如果这样教,孩子不爱学都难(内附教学案例视频)
去了德国,才理解什么是音乐普及教育
怎样培养音乐节奏感
如何培养古筝弹奏中的节奏感
【创意脑】04/05.音乐对孩子的影响
播撒音乐的种子--探究奥地利音乐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