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术·秦汉刀剑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了一批青铜剑。据测,这批青铜剑长81-94.4厘米,宽3.14-3.6厘米,剑脊与剑刃由含锡比例不同的青铜制成,剑身有一定韧性而剑刃又相当坚硬锋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剑中有一部分出土时表面呈灰黑或深黑色,光洁如新,毫无锈蚀,至今光洁度仍在9-10花左右,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经研究证明,这些青铜兵器经过铬盐氧化处理,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厚约10微米的氧化层。这是一项使世界科学史工作者十分震惊的重要发现,因为这种技术在德国、美国分别于1937年、1950年才列为专利。秦佣坑大批青铜剑出土,说明秦王朝军队装备有大量青铜剑。

汉代铁剑形制与用途亦基本定型。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生前所用的两把剑,长1米有余,均系铁剑。有完好的剑鞘,剑表面掺碳,刃部淬火,刚硬风力,脊部则保持较好的韧性,是百炼钢的早期产品。

汉初,剑仍是重要的军事武器,军队中大量配置。这时的匈奴人亦用剑,《东观汉纪》载:“邓遵破匈奴,得剑、匕首二三千枚。”

承于春秋战国的佩剑习俗,至秦汉更加盛行。楚汉相争时的鸿门宴上,项羽、刘邦、项庄、项伯、范增、樊哙、夏侯婴等均随身佩剑。佩剑还是汉王朝的礼仪制度之一。《晋书·舆服志》称:“汉制,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文武官员都要佩剑。

在当今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中常可见到所谓“尚方宝剑”一语。尚方宝剑不仅作为至宝允答元功,而且钦差大臣人等得受此剑,手中便握有了极大的权力。下至百姓平民,上至皇亲国戚、封疆大吏,皆可先斩后奏。而这尚方宝剑,实际上便是皇帝御用的宝剑。查此剑最早见于西汉。《汉书·朱云传》云:“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注云:“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利剑可以斩马也。”此即“尚方宝剑”的来历。

从汉代开始,剑虽然逐渐退出了军事与战争舞台,但在王公贵族与广大黎民百姓间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写道:“重刀之习,起于汉代……然则汉剑亦自有其相当声价,未容忽视焉。列朝载籍之称述汉剑者,并不亚于汉刀之记载。”汉代民间多有好剑术者,被称为“剑客”。

1957-1958年,在洛阳西郊发掘的23座西汉墓葬均出土了环柄铁刀,长度为85-114厘米。在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墓门的横额上,保留着汉代军队持刀作战的生动画面。从图像中可以见到,当时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皆一手持盾、一手持刀。刀盾,已取代剑盾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从图像中还可以看到:环首刀为直身、直脊、直刃,刀柄、刀身间没有护手相隔,刀柄后为一圆环。《汉书·李广传》载,李陵投降匈奴以后,武帝曾遣任立政出使匈奴。他初见李陵时,由于没有机会直接交谈,便目视李陵,并以手抚刀头,暗示李陵归汉。因为汉代刀头为环,“环”与归还的“还”同音,所以手抚刀头也就成了“还”的隐语。

由西汉始,佩刀的习俗出现。从两汉文献中可以看到:武帝时大将李陵、使节苏武、东汉光武帝刘秀以及三国时的袁绍,都是佩刀而非佩剑。东汉晚期大墓中常见的农夫佣、武士佣,亦均佩环首大刀。

到了三国时期,刀成了当时军队装备短兵器中最主要的武器。据《诸葛亮集》辑《诸葛亮别传》载:西曹X蒲元“性急巧思”,“熔金造器,特异常法,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斩之,应手虚落,若剃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陶弘景著《刀剑录》则载:东吴孙权曾于“黄武五年采武昌山铜铁,作十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显然,这些刀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优良。

汉匈战争刺激了弓弩射技的发展。两汉军队曾出现许多精于射术的将领,其中最著名的是飞将军李广。史称李广一次出猎,见草中石头,以为是虎,张弓便射,果射中了石头,箭入而仅留箭尾在石外,李广也因之成为中国古代善射者的代称。弓射本为匈奴之长。《史记·匈奴列传》称其“儿能骑羊,引弓射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X。”匈奴人善弓射,全民皆兵,所以汉代史书中动辄称其“控弦三十万”。针对这种情况,晁错建议:大量使用北地归附的少数民族,亦将之编为精锐骑兵。《后汉书·中山简王焉》载:直到东汉顺帝时,“诸王来会辟雍,事毕归蕃”,护送的骑兵仍“皆北军胡骑,便兵善射,弓不空发,中必决眦。”

东汉、三国,擅弓射者不乏其人。《后汉书·董卓列传》称董卓X力过人,能“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东吴孙权,曾一箭射毙猛虎;东吴将领太史慈,亦是弦不虚发;吕布辕门射戟,为袁术、刘备调解纷争,被传为千古佳话;《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则载:魏文帝曹丕“六岁而知射”,“八岁而能骑射”,年长当政后,仍能“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骑射又成为曹丕健身强体的手段。

秦汉、三国时期弩射比弓射更为发达。秦兵马俑坑共出土弩机34具,二号坑并有专门的“弩兵队列”,这都说明弩具是秦军的重要装备。汉代弩的种类很多,有“大黄弩”、“连弩”、“药弩”、“石连弩”、“万钧神弩”、“元戎弩”等等。汉弩中最著名的是连弩,即可以连续发射的弩。《汉书·李陵传》注引张晏说,认为连弩是三十弦共一臂。曹丕在《饮马长城窟行》中提到的“幽燕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指的也是这种连弩。连弩后又经诸葛亮改造,被称为“元戎”,又称“摧山弩”。由于弩大量装备军队,汉代甚至专门设有“强弩将军”、“强弩都尉”等官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越时空的尚武之魂——简述中国刀剑
研讨|西洋刀剑知识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剑为何如此霸气?
中国武侠电影演变历程之冷兵器的乐与怒
汉字历史——兵器篇(剑)
古代的宝刀和宝剑,动辄就是削铁如泥,为何现代的刀剑却办不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