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平碉楼与村落【粤中寻古】

 


中国人的开放与包容直观的体现在其民居的多样性,一如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种功能,以致在英文中难以找到恰当的词汇来表达。我们不得不采用自己惯常的拼音方式翻译成“DiaoLou”,如同“功夫”(KungFu)、“豆腐”(DouFu)一样,这是也开平碉楼对世界语言文化的贡献

(题图中3座著名碉楼,从左至右依次为:自力村永庆楼、锦江里瑞石楼、马降龙天禄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源于明朝后期,伴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20世纪初,在广东开平现存1833座。“碉楼”是对一种中西合璧,强调防御,部分附带着居住功能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的正式称呼。因其多元文化融合的内涵和价值,以及防匪、防洪、居住、办学等综合性的功能,而在世界同类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唯一性,成为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

开平碉楼与村落主要涵盖自力村锦江里马降龙3个碉楼群和华侨园林立园赤坎古镇,它们如同5颗璀璨的明珠,洒落在开平大地,让我门一起徐徐打开这幅厚重的欧美乡土风情画卷的一角。


 

 


 

自 力 村 碉 楼 

 

位于开平塘口镇的自力村碉楼群,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间,美不胜收,是我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这里的碉楼大多建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更多体现出防御的功能。它们的墙身会有较多的枪眼,尾层都有突出的角堡。这里由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自力村碉楼群是开平最精美、最集中的碉楼群,现存碉楼15座,全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日广东,湿热难挡。在这样一个阴晴不定的下午我们自驾来到了自力村。映入眼帘的碉楼与周边的水塘、翠绿的农作物浑然一体,俨然是一幅幅乡土的画卷


 

 

石材铺就的乡间的小道旁,清翠的稻谷田野和散落芒果树很是养眼,一座座碉楼与居庐点缀其间

 

 


自力村的环境得益于人们对碉楼与村落遗产的保护。在自力村碉楼群中,最著名、最精美的当属铭石楼。这座建于1925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居楼高5层,顶部正中有一个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四角均建有角堡,俗称“燕子窝”。楼主方润文到美国谋生,经商致富后,花巨资兴建

 



开平碉楼形式多样,按建筑材料划分,除了的钢筋水泥结构楼宇外,还有青砖楼、泥砖楼、石楼等。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内泥外青砖碉楼,是在泥砖楼的外墙镶上一层青砖,不但美观,而且可延长碉楼寿命。蕴光庐就属这种形式的居楼



 

青砖楼也是开平碉楼的常见修筑形式,自力村碉楼群中的澜生居庐(1935年)就是典型的青砖楼。内水泥外青砖碉楼的墙,表面看上去是青砖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使楼较为坚固,但又比全部用钢筋水泥节省,且保持了美观,更适应南方雨多的气候特点

 


 

永庆楼泥砖楼的代表,它使用粘土制成的泥砖晒干后用作建筑材料,为延长泥砖的使用寿命,工匠们在建筑碉楼时,在泥砖墙外面,抹上一层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冲刷,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黄泥夯筑的碉楼是用黄泥、石灰、砂、红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为原料,然后用两块大木板夯筑成墙,墙厚一般有1尺多,坚固程度可与钢筋水泥墙媲美

 



作为华侨村落的典型代表,开平侨村的建筑主要由碉楼、庐、别墅构成。如自力村的球安居庐(右,1920年)、耀光别墅(左,1923年),它们没有碉楼的高大巍峨,大多3至4层,却也非常坚固,在建筑艺术上也各有特色,并不雷同

 

 


庐、别墅都是主人生活的居所,空间分割相比碉楼要宽大,而且更利于通风向阳,其防御功能则主要体现在铁门与铁窗上

 

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体现了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完美结合。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



无论是碉楼,还是紧邻铭石楼的叶生居庐(1930年)这样的局庐,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楼顶装饰艺术非常考究,几乎囊括了意大利四大建筑风格(哥特、拜占庭、罗马、巴洛克)样式与元素,还有维多利亚以及伊斯兰式风格的标识

 


 

作为与旧时开平的地理环境、社会治安及华侨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单体建筑碉楼,主人们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自力村碉楼和居庐群不仅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而且与四周莲花水塘、万顷良田相伴,绿树修竹成荫,荷香习习,稻香阵阵,踏着乡间小道直入村内,顿生世外桃源之感

 

 

 

在修建碉楼与居庐前,华侨们都会请国外一些著名建筑师设计好后将图纸带回国内,因而西方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显而易见。但是它们置身于东方大地后并不突兀,这得益于国人文化审美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居庐窗的造型则是疏密有致,绝大多数除了更为精美的窗楣外还有窗裙。窗裙在窗的下部,几乎都是西方图案,有涡卷、绶带、璎珞以及旗帜的纹样,与窗楣构成一种呼应关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碉楼作为单体建筑主人们对楼顶的设计也十分考究,大多为类似欧洲城堡与教堂的式样,比如塘口敦睦村的普安楼、塘口仲和村的迪光楼、岘冈锦江里的升峰楼等均为此类,甚为美观
 

 

锦 江 里 碉 楼 

 

位于开平岘冈镇的锦江里碉楼群,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村落之一,为黄氏华侨村落,海外乡亲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清光绪年间黄氏迁居到此,在河滩地上规划建设新村,以村前的锦江河命名村落。20世纪初,为防贼和居住,村民和华侨先后在村后兴建了锦江、瑞石、升峰等3座古城堡式碉楼。

 

 
开平碉楼是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锦江里碉楼群以单体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居庐相结合的方式,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由民居到碉楼与居庐的从低到高过渡,表达了村民们“步步高升”的愿望


 


瑞石楼是锦江里碉楼群中最著名的碉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也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称。它以楼主黄璧秀(号瑞石)的名字命名,反映出碉楼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瑞石楼高9层,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总体造型是西式风格,有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等充满异国风格的建筑造型,门窗上都是雕龙附凤,有“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的祝福寓意,充分体现楼主对西方文化所表现出的从容自信、大胆接纳,以及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心态,整体建筑呈现出中世纪意大利城堡风格
 

 

 

瑞石楼由楼主黄璧秀在香港谋生、爱好建筑艺术的侄儿黄滋南设计,建楼所用的水泥、钢筋、玻璃、木材等均是经香港进口,历时3年于1925年建成。楼内家具形式与陈设表现出十足的传统格调,酸枝木的几案、椅凳、床柜,柚木的屏风,坤甸木的楼梯、窗户等,用材讲究,做工精致,格调高雅


 

 

室内布置受到楼主西方生活的影响较大,除一楼客厅外,2至6层每层都配备设施齐全的厅房、卧室、卫生间、厨房和家具。6层外部为柱廊,7层为平台,平台四角各伸出一个瞭望、防卫用的圆形塔楼,8层内部放置祖先神龛,该神龛雕刻精美,堪称艺术精品,为家人祭祖的精神空间所在,室外则是一周观景平台,9层为堡垒式的瞭望塔

 

 

 

升峰楼位居村后左侧,楼高 7 层,仅次于瑞石楼,修建年代最晚。取楼名为“升峰”,寄寓楼主黄峰秀祈求家庭幸福、事业腾升的意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造型精致秀丽,充满南亚印度建筑的情调,为典型的居楼
 


 

锦江楼建于1918 年,为村民集资兴建于村后中部。锦江楼是典型的众楼,楼高 5 层,修建年代最早,钢筋混凝土结构,顶层为悬挑出来的平台,女儿墙外有中西融合的灰塑图案,正中为一悬山顶的楼屋,墙体密布枪眼,窗口狭小,置有铁门、窗。建筑形体简洁,朴实无华,为防御性显著的碉楼

 

 

锦江里碉楼群依次由升峰楼锦江楼瑞石楼3座碉楼组成,坐落在锦江里民居后方,左右两侧均有池塘。碉楼群在西洋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马 降 龙 碉 楼 

 

马降龙碉楼群坐落在由5个自然村组成的村落,堪称是广东最美的乡村。主要居住着黄氏和关氏两个家族。马降龙碉楼群背靠百足山,面临潭江水,村中的碉楼主要建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至今保存完好的7座碉楼和8座西式别墅,像一串珠链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林修竹间。

 


这个最早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村落,建村之初原为河滩地,故名“丰岁蓢”,寓意岁岁丰收。1949年后更名“马降龙”。村落里黄、关两族的海外乡亲众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亚。马降龙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身临其境,翠竹扑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马降龙村最具代表性的碉楼天禄楼于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至5层共有29个房间,每个集资户各有1间。当时每到傍晚,集资户男丁均入住楼里以防匪盗绑架。6层为公共活动空间,7层为瞭望亭。登楼环顾,四周景色美不胜收


 

 

骏庐的主人姓关名骏,他的碉楼由此得名,建于20世纪30年代。楼内保存着当时遗留下来的炉灶,盘碗、铁锅木盖、缸坛、竹篮等实物。其烟囱的设计尤为独到,一般居楼的烟囱都是设在墙外的,但骏庐却把烟囱设在屋内,以防土匪盗贼爬入。由于常闹水灾,碉楼主人又在楼里每层都设炉灶,即使洪水淹了一、二层,也可以搬到更高楼层居住生活

 


 

林庐的设计建造也与之相仿,层层客厅都有天窗,一直延伸至顶楼的天花板,除有利采光外,还能方便通讯。碉楼里的防盗门和每扇窗的铁皮厚度都有一公分,非常厚重、坚固。楼内每层的楼梯口设有一扇栏杆门,用以增强防盗的作用,即使盗贼攻进一楼,也上不了楼上侵扰他人。可见先人在设计碉楼时下足了功夫,不给盗贼半点可乘之机

 

 

信庐建于1927年,楼高5层,坐东向西,院落宽阔,2至4层建有阳台,4层四面向外悬挑,并设有“|”形射击孔,楼顶为穹隆顶式凉亭


 

 

蔭庐,外观装饰精雕细琢极为精美的居庐,现今已修缮如旧

 


 

敏庐建于1918年,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主楼高4层,坐东向西。顶层背面两角筑有角堡“燕子窝”,设有“|”形射击孔。居庐为青砖饰面,门庭顶部塑造精美

 


 

庆临北门楼为村民于清末民初集资建筑的更楼,是村落防御放哨的首要门户,一楼为进村门道,二楼为瞭望亭

 


南楼高五层,外面布满弹孔。司徒氏七烈士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25日凭此碉楼抗击日军,坚守7天7夜,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南楼也因而成为侨乡人民坚贞不屈、为国捐躯的不朽历史见证
 

 

立 华 侨 园 

 

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花园别墅,它以《红楼梦》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巧妙地将古典园林韵味与欧美当代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流。

 


立园的建造历时10年,于1936年建成,它集传统园林、岭南水乡和西方建筑风格为一体,包含大、小花园和别墅区三部分,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割,又用桥亭和通天回廊连成一体

 

 


立园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榭,布局幽雅,中西合璧,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园区南侧的大片荷塘取名荷塘遗梦,颇有诗情画意

 

 

 

立园内共建有建有七座别墅和一座碉楼,前院依次建有泮立炯庐乐天楼明庐,中西合璧,气势恢宏。泮立的楼名是园主取其父谢圣泮及自己的名字联珠而成,是园主及四位太太生活起居的中心。其楼顶为中国古式琉璃瓦重檐建筑,并巧妙在架空成隔热层。古式碉楼乐天楼是为村民防御洪水、盗匪而建的公众避难所

 


 

后方依次为晃庐泮文稳庐三幢别墅。泮立楼是别墅区的精华建筑,室内陆面和楼梯皆为意大利彩石,墙壁装饰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壁画、浮雕和涂金木雕,雕刻精湛,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各层均置西式壁炉,悬挂古式灯饰,摆设雅致的酸枝古式家具,用水和卫生设施均从国外进口。门口的深锁重门为当时的家庭防盗设施

 


 

立园内的别墅不仅外观精美,内部的装饰和摆设更是丰富豪华。抗战期间立园屡遭厄运,侵华日军暴力撞曲了30毫米粗的铁窗柱,将其财物洗劫一空。新中国建立后,开平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方能保存现有的全貌

 


毓培别墅以园主乳名“毓培”命名,为纪念爱妻谭玉英而建,四层分别为仿中国古式、日本寝式、意大利藏式、罗马宫式。地面都巧妙地构筑四个“红心”连在一起的圆案,表达园主与四位夫人心心相印




镂空的花藤亭占地面积共150平方米,顶部仿英国女皇金冠而建,花卉满园,吸引百鸟归巢。整个立园不但在建筑物构造独特,种植花木也构思新颖,可谓名花异草、景观树木,应有尽有


 

 

百鸟园内的通花花笼四角为春夏秋冬四季藤木花卉,攀爬亭上,一年四季花开不辍,客人未进花园先闻花香。亭中为养龟水池,与亭侧鸟巢相联系,寓意鸟语花香,花开富贵


 

 

位于小花园区的观澜亭,为横跨东西的桥亭,桥身及亭柱用洗石米形式,栏、柱造型别具一格,桥身两侧各用彩瓷嵌上桥名,桥顶为古式琉璃瓦顶,瓦檐四边原挂响瓦,风吹瓦动,悦耳之声犹如风铃


 

 

浅泥黄色的风火塔五层高,琉璃瓦顶,塔身六角型,拱形塔窗,白色饰边,用一直径4米圆池围住,池中植有睡莲并放养金鱼。此塔取材于《封神榜》中托塔天王李靖手中的宝塔,意为塔镇一方,祈求平安 

 

 


云眉书舍是园主为其五个儿子建造的五栋一模一样联排别墅,都是中西结合的碉楼风格,后为本土居民接受教育的书院。五栋别墅楼一字排开,楼宇顶部书有“云眉”二字。“云眉”二字由园主和父亲的辈分组成,意在护佑后代

 

 

赤 坎 古 

 

赤坎古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经济开发区内,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毗邻市区三埠,距开平中心城区12公里。历史上曾是开平县城所在地,后来才挪到三埠镇,即现开平市区。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则是城市,清一色的骑楼,庞大的洋楼群十分壮观,散发着中西合璧的古朴味道,有“中国第五名古镇”之称。
 

 

有着350年历史的赤坎古镇,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因建于“赤土高地”而得名。现存的街道建筑大多为20世纪初由华侨出资兴建

 


 

赤坎镇的堤西路商铺建筑风格保存良好,充满上世纪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欧的本地华侨带回国外建筑图纸再融合本地传统建筑风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富有特色的骑楼


 

 

被誉为欧陆风情街的堤西路,精华在于成排的骑楼建筑顶部的优美造型。可惜街前众多商业摊点撑起的五颜六色伞蓬,削减了就是的那般独有韵味

 


 

曾是赤坎埠最古老的渡口码头,如今仅在堤边街道的河岸留有保存最为完整的青石踏跺渡头遗址,连同当年船只系缆的石墩、谭江上稀疏的蓬船,尚在作为历史的见证

 


 

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乡村,北岸是城市,由一座石桥相连。北岸清一色的巴洛克风格屋顶的骑楼,与潭江相伴,透露着独特的艺术味道

 


 

有人将赤坎的堤西路称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似乎并不为过。时代更替,斗转星移,华侨们出洋寻梦,异域奋斗,不改投建家乡,原籍归根,从而造就了赤坎的繁华


 


欧陆风情街上的景辉楼,与赤坎影视楼仅一墙之隔,是了解赤坎古镇百年历史的唯一场所。景辉楼以民国时期名医张景辉而命名。楼高3层,每层都有双客厅、双寝室、双开放式楼梯,垂直天窗,桥式天井,属典型的岭南水乡古镇骑楼民居

 


 

由赤坎镇关族人组成家族图书馆组委会于1929年建成关族图书馆,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与堤东的司徒氏图书馆遥首相望,馆藏《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廿四史》三部作品,图书馆顶部镶嵌着德国大钟



 

司徒氏图书馆为赤坎镇司徒族人开设,于1925年在东堤潭江之滨落成,由旅居海外的司徒氏和当地司徒氏共筹资4万多银圆,建筑风格为欧式。建成后馆内藏书逾万册,除陈列本族名人事迹外,藏品还包括慈禧太后题字等。如今的老人们仍沉浸在四溢的书香里




绵长的堤西路由石板翻新铺就,经过喧闹的商街一直延伸到司徒氏图书馆,连接着铜臭与书香的两端;关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长达数百年的你争我赶成就了古镇的文化繁荣与教育昌盛

 


 

赤坎存留着大量骑楼街区,既展现了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繁华风貌,也为如今拍摄那个年代的影视剧作提供了绝佳的实景,有些街区完全按照剧情布景。漫步其间,宛如来到了当时的香港,或许不经意间你会与“发哥”、“华仔”、“伟仔”扮演的角色擦肩而过

 


 

一个人驱车驶过人迹稀少的街道,很想停下来细品慢摄,可是立马会有身着现代服装的“工作人员”态度坚决、不由分说地劝阻你,毕竟这里是商业化的影视基地,影视公司不能让你肆意剧透


 

 

赤坎镇的街道全长三公里、沿街约有六百座骑楼。其中以堤西路一带最壮观,构造也极讲究,几乎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镶嵌彩色玻璃的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黄、暗红的外墙
 

  

 

入夜,黄灯下的赤坎古镇,就像一个拉开序幕的偌大影视剧院,夜幕下的舞台上依然不断上演着古今的传奇故事

 

 

作为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仅用一天半的历时去揭开展现欧美乡土风情的巨幅画卷,不免仓促与肤浅。然而,行吟不是建筑学者,也不是美学家,每一次都是带着探访者的渴望,来去匆匆,难免有缺憾。待我告别赤坎驱车赶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交还租车步入候机大厅时,才发现当晚飞往武汉的红眼航班已经在通知晚点2小时……,好吧,我又赶早了。

 

 

 

开平碉楼与村落游览示意图



【自驾游锦囊】Traffic Tips

 

广州方向—开平碉楼与村落:全程约130公里,广佛高速——佛开高速——开阳高速——塘口出口,约1小时30分

深圳方向—开平碉楼与村落:全程约250公里,广深高速(黄岗)——虎门大桥——京珠高速——江中高速——佛开高速——开阳高速——塘口出口,约2小时30分

珠海方向—开平碉楼与村落:全程约160公里,江珠高速——江中高速——佛开高速——开阳高速——塘口出口,约2小时

门票建议开平碉楼·通票(立园+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南楼)RMB 180元。通票比单个景区门票合算,网络订票可享受折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13|开平——开平碉楼与村落
【碉楼游记】教我如何不爱她
那一座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之城~开平游记
开平篇之《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导游词怎么写】广东碉楼
开平碉楼-散落东方的西式“城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