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活动专辑——说课稿精选

编者按

2018 7 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暑期高端研习营活动在江苏南京举行。在活动期间的说课比赛中,老师们结合统编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呈现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及处理方式,展现了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小学教学设计》从大会最后展示的说课稿中择优选取部分稿件,整理刊发,以弥补读者未现场聆听之遗憾。

 

 

 

紧扣课后习题实施精准教学

——《青蛙写诗》说课及点评

沈惠芳   盛新凤

一、教材与学情的解说

从文本来看,《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作家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把它们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和省略号,文意浅白,又充满童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从课后习题来看,本课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有识字、写字、积累、朗读、认识标点、提取信息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认识标点”和“提取信息”这两个要素,在整套教材中都是首次出现。这些要素看似各自为政,实则相互关联。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综合考虑教材编排的特点、学生的学段学情,我将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定为:

1. 利用字理、复现、偏旁归类等多种形式,在情境中认识“串、过、们”等6 个生字和新偏旁“秃宝盖”,会写“个、们”2 个生字。

2.学习课文第2~4 自然段,借助“蝌蚪、水泡泡、水珠”等具体事物初步感知逗号、句号、省略号的形象,并学习“标标”“圈圈”“画画”等阅读方法。

3.通过教师领读、同桌互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形式,把课文第2~4 自然段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恰当的停顿,并尝试在朗读中感受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流程的安排

整个教学流程,我主要分四个板块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一步,创设学习情境,揭示课题。

结合课前“变变变”的游戏,将黑板上的圆“变成”水泡泡、小水珠、小蝌蚪,板贴荷叶、水草、青蛙,创设荷塘情境,揭示课题———“青蛙写诗”。

第二步,巧借思维导图,识字积累。

课题中“写”和“诗”是本课的生字。“写”字的学习,主要通过引入已学的偏旁“宝盖”进行比较,从而

认识“秃宝盖”这个新偏旁。

“诗”字的学习有两个重点:首先是正音,复习整体认读音节shi;其次是引导学生链接学习生活组词,借助思维导图整合识字和积累。

【点评:识字、积累都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统编本一上册教材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词语积累,在教学中不能视为简单的读读写写记记,应将其融合在生字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归类、内化,才能事半功倍。】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板块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标标小节。

第二步,指名读文,随机正音。

第三步,圈圈画画,提取信息。

结合课后习题“青蛙写诗的时候,有哪些好朋友来帮忙”,我设计了“我是信息提取员”的学习活动。

1.学一学。在教师的带领下找到第一个好朋友“小蝌蚪”,圈出来。

2.圈一圈。自己读课文,找到其他两位好朋友圈一圈,然后集体交流。在交流中,通过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串”。

3.说一说。将提取到的信息通过两个句式进行有序地表达。

___的时候,_________来帮忙了。

___的时候,来帮忙的朋友有_________

【点评“提取信息”在本课中是首次渗透,将其分解成“学一学、圈一圈、说一说”三步来进行,既符合刚入学的孩子的学习起点,又渗透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借助句式“说一说”的安排,实则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与表达,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三)借助具体事物,感知标点形象。

这个板块是整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来突破重难点。

学习活动一:以短语带句子,读出节奏。

课文第2~4 自然段结构相似,“当”字反复出现三次,我以此为切入口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奏。

第一步,给“当”字正音,明确这是生字。

第二步,通过范读、带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指导读好短语“当个/ 小逗号”的停顿。

第三步,举一反三读好“当个/ 小句号”和“当/省略号”两个短语。

第四步,从短语到句子,指导读好小蝌蚪说话的节奏。提示:“当”字短语与前面部分也可以稍稍停顿一下。(我能/ 当个/ 小逗号。)

第五步,自主尝试、同桌互学、集体共学,读好水泡泡和一串水珠说的话。(“我能当个小句号”“我们可以当省略号”)

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利用“复现”认识生字“当”。

学习活动二:结合具体事物,感知标点形象。

第一步,说一说三位朋友分别帮了什么忙,并随机板书。

第二步,比一比三个标点和具体事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从而初步感知标点的形象,为第二课时从青蛙写成的诗里圈出标点打好基础。

学习活动三:代入角色体验,读出情感。

这一学习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目的,首先是引领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情感,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其次是为下一篇课文《雨点儿》中的首次“分角色朗读”做铺垫。

第一步,代入角色,把握基调。

“如果你是这三位好朋友中的一位,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一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主基调为愉快、自豪。

第二步,借助评价,指导朗读。

学生戴头饰表演读,教师借助评价进一步指导。

在此环节中落实生字“们”的学习。借助一串水珠的角色,通过“是否可以只叫一个小朋友来当水珠”这一议题,帮助学生理解“们”的意思,并创设情境组词,进行语言积累。

第三步,师生配合朗读,回归整体。

【点评:“读”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低年级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朗读的过程。学习朗读就需要从建立“字、词、句”的概念开始,从学会正确的停顿开始。指导朗读和句子建构相辅相成。】

(四)探索规律,指导书写

这个板块我设计了“我是写字小能手”的学习活动,整合了“探索规律和生字书写”。

第一步,“说一说”。结合课本田字格的笔顺,说一说“个”和“们”的笔顺,培养看笔顺的习惯。

第二步,“比一比”。“个、们”的偏旁都是由“人”字变化而来的。比一比“人”字做偏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出示学过的同偏旁的字比一比,这样的变化是都具有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小结“人字头、单人旁”的书写要点:人在上,捺上移,更舒展;人在旁,捺变竖,起中央。

第三步,“议一议”。“人”字作为偏旁后发生变化的原因,感悟汉字的“谦让”精神。

第四步,“写一写”。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展示反馈。

【点评:尽管汉字数量庞大,但从构字上来讲仍然有规律可循。教学中,注重汉字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悟”出书写规律,才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提高其独立书写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德清县实验学校/湖州市吴兴区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借助童话故事学预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说课及点评

姚伟   丁素芬

一、说教材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 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猜测与推想”,单元的总目标是: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

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3.尝试续编课文。

以上三级目标构成阅读预测的阶梯生长态势。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与以上目标形成对应关系。第一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教预测方法,第二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教预测过程,第三篇《不会叫的狗》是教预测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三篇文章不一样的教法,确立精准的目标。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它以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来作为学习预测方法的载体。课文旁边共七处批注,这与以往学习的课文有显著不同。与此贯通,课后习题也呈现了预测的几个知识点。课文的七个预测点分成三类用途,达到不同的目标(任务),教与学的关系在此过程体现。三个分类既混合在一起,又线索清晰。通过课文学习预测的方法,既为后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授之以渔,又为整本书阅读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单元目标及课文解读,本课三个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借助词串(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铺垫预测。

2.通过分层阅读课文批注等学习活动,明晰预测要有依据,可以多角度。

3.通过自主预测,迁移预测方法。

其中,第二个目标是本课的核心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如何以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为载体,教给孩子们预测的方法,达到趣和理的融合呢?

三、说教学流程

(一)热身活动

首先是热身环节。大屏幕上呈阶梯状逐条出现“屋”“老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词语逐一猜测:看到这个词,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猜测中,预测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萌芽了。借助这热闹并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热身活动,便可以直接揭题,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板块学习

整个课文的学习分为四个板块进行。

在这四个板块之中,第二、三板块是本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通过由扶到放,对应目标二。

第一板块:初步了解预测

1.PPT 呈现课文中除老屋以外的三位主角(小猫、母鸡、蜘蛛)。一起学习课文的部分词语。

2.让孩子们发现,这些词语与三个小动物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词语分组,并梳理文章的三条线索。

3.顺着三条线索,带领孩子们迅速进入课文。

初读课文,说说课文的特别之处。(文章中出现了七次批注)

再细读这些批注,看看这些批注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批注的内容全部是关于预测的)

【点评:这部分,先通过词组的分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同时梳理文章的脉络。然后让学生读整篇文章,感受本文的批注与其他批注的不同———这篇课文的批注都是预测。孩子们以前应该也接触过批注,但绝大多数批注是讲自己的感受的。本文七个批注内容一致,由此引出“预测”。】

第二板块:预测要有依据

1.读文中前四个批注及其相对应的内容,猜猜批注者是怎么想的。

2.交流,生成:

批注1: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根据阅读预测。

批注2:图上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他应该会答应吧?———根据插图预测。

批注3: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批注4:一读到这句话,我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根据前文预测。

小结归纳:预测要有依据。

在提炼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设置生动的情境去实现。

【点评:第二板块进一步深入讲预测。预测必须要有依据,没有依据的预测无意义。前四个批注非常好,角度各不相同:第一个根据阅读预测,第二个根据插图预测,第三个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第四个是根据前文预测。让学生对照读文,讨论并生成不同的预测角度,对课后习题进一步改造,更清晰明了。借助于这样的学习策略读故事,教学的重难点得以顺利解决。】

第三板块:操练预测的依据

1. 自读第5、6、7 个预测,小组讨论,自主说出依据。

2.关注第5 个预测(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回答)。

猜猜老屋会怎么回答?

故事中的老屋是怎么回答的呢?(哦,是小蜘蛛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吧!)

3.关注其他六个预测。这些预测是否与课文内容一致?

4.反馈:第2、4、5 三个预测与课文内容一致;第1、3 两个预测与课文内容不一致;第6、7 两处无法验证,是猜想。

5.归纳小结:预测的结果、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点评:让学生知道预测要有依据之后,再来实际操练,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说“依据”是预测之理,那么“结果”则是预测之趣。】

第四板块:巩固预测的能力

除了课文中呈现的7 个预测,让学生回想自己阅读时有没有产生预测。如果有,举一例说明:预测了什么,理由是什么。

【点评:学文到此,再让学生回顾,你有没有在阅读中产生预测?有的学生有,有的没有。这里意在调动部分学生原有的阅读认识,利用差异资源巩固预测,再一次打开预测思路,建立预测的正确认知,即“预测要有依据”“预测可与原文相同也可不同”。】

(三)作业布置

课文中第6 处旁批写道:“老屋可能还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

问题设计:请你接着猜一猜,如果老屋遇到了熊宝宝(出示形象图),会寻求什么帮助呢?老屋又会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表格,预测故事情节。

【点评:课文的原文中还出现了熊宝宝来寻求老屋帮助的情节。在此处设计预测,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猜一猜,意在根据课文的情节预测原文故事的整体发展方向。第二课时,可以反馈这项作业,呈现原文,让学生对照比一比:你的预测和原文的内容一致吗?你觉得哪一个更有趣呢?这既训练巩固了预测,也为本单元下一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省略结尾的教学做了铺垫。】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求知小学/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让语言与思维在实践活动中共舞

——《比尾巴》说课

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强调“: 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语言与思维关系紧密,如何让语言的知识和思维共舞?下面,本人就《比尾巴》一课,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五个方面作个说明。

一、说教材

《比尾巴》是统编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首问答儿歌,简明易懂,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整首儿歌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本册教材共有14 篇课文,其中只有5 篇是保留下来的旧课文,《比尾巴》就是其中一篇。这首儿歌在教材中已有33 年的历史。存在,自有其价值。问答儿歌不少,但是像《比尾巴》这样整首儿歌融知识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能够成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范本的却甚少。单从《比尾巴》这首儿歌的形式上解读,就会发现它在语言、句式、节奏方面与其他儿歌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不一样的地方恰好可以成为训练低年级儿童语言与思维的有力支点。

二、说学情

大部分孩子对小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他们也善于观察小动物,喜欢了解小动物,在电视里、在课外书籍中、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动物的尾巴。对于动物的尾巴,孩子不仅不陌生,而且有的孩子还有更多的了解。本课介绍的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有的是孩子们熟悉的。当读着自己熟悉的内容,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不觉被拉近了,同时降低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度。这首儿歌出现在学完汉语拼音之后,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拼读的能力。课文中出现的汉字虽多,但是其中简单的汉字学生入学前就认识,在识字任务上不会有太大的难度。经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在班级“学习共同体”文化浸润下,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倾听的能力,懂得如何与班级同学交流,也懂得如何与自己同桌协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毕竟是低年级学生,入学一个学期不到,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如何在一节课中不断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让他们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这是留给低年级教师的挑战性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情、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和教材课后要求,本人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制订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能背诵课文。

3. 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感受问答儿歌语言的特色,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会写新笔画“竖提”和“长、比”两个汉字。

教学难点:能模仿课文编写问答儿歌。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彰显的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旨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这正好与课程标准中所言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度契合。为保障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的学习权,给每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促使他们形成语文素养,本课主要采用探究法、观察法和讨论法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既是本课教法,也是学法。

五、说教学设计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对教科书的处理,而在于实现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为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而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一个是符合学科本质的学习;二是构建相互倾听关系;三是设立挑战性课题,展开高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人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回顾儿歌,重温生字。

预设时间:7 分钟。

这个环节分四步完成:

1.提取“动物”。

运用“记忆”这一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参加比尾巴大赛的6 种小动物”。这个基础性问题难不倒学生,但对于教师而言,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他们学习的成就感,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快速进入挑战性学习。

2.观察讨论。

挑战性问题一:奇怪呀,为什么要把参赛的小动物分成两队呢?

这一问题能一下子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回归课文,进入研究状态。

3.分享发现。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课外知识丰富,而且观察力也非常敏锐。动物排列的规律,在学生彼此协同、相互启发中不断被揭示。(学生的发现:四条腿和两条腿、没有翅膀和有翅膀、从妈妈肚里生出来和从蛋里孵出来等)

4.语境识字。

师生合作,在语境中复习生字。比如教师说“四条腿的排一队”,学生回答“猴子、兔子、松鼠”。在一问一答中,学生不断与生字见面,不仅提高了对生字的熟悉度,还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趣味朗读,探究语言。

预设时间:30 分钟。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实践活动。

1.读出儿歌“味”。

教师示范拍手读,学生模仿;学生一个读一个听;男生问女生答;女生问男生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朗读。

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重点倾听问句的读法和儿歌的节奏。在反复练习中,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朗读目标。

2.发现儿歌“味”。

趁着学生朗读的热情未退,抛出本节课第二个挑战性问题:“你们喜欢这首儿歌吗?能和同伴说说为什么喜欢吗?”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贴近学生兴趣点,就能激起学生自由表达阅读感受的欲望。

在课堂中,学生多角度的发现,令人惊叹!

(学生的发现:很有意思,都有一个问号;前面都有相同的字“谁的尾巴”,读起来很有节奏;每行儿歌末字的音节都包含了相同或相近的韵母;读起来特别顺口;就像唱歌一样押韵、有长短句等)

学生在安静和安定的课堂中,静静地倾听彼此的分享,而分享就像水一般在学生之间自然流动。“润泽的课堂”就是这样慢慢产生的。

3.积累儿歌“味”。

倾听、串联、反刍,是共同体课堂重要的三件事。教师串联学生的发现后,再次引导学生回归课文“带着新发现”,通过“与同桌换书本”这个小游戏,在生生协同中落实了每一个学生的背诵情况。

4.运用儿歌“味”。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其他参赛的动物———浣熊、老鼠、猪、燕子、鳄鱼、老牛、袋鼠、小鹿等,要求从中选择3 种小动物,认真观察,同桌合作,一问一答或一起问一起答,模仿课文编一编问答儿歌。这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是本课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每一个学生在观察、模仿、倾听、创编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激发。

在共同体的课堂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问题越难,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距离越近;在处于平等状态下,学习能力低下或中等学生越是容易“逆袭”。

第三个环节:观察比较,协同书写。

预设时间:10 分钟。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课程标准给予每个语文教师的建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本人结合学生的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特征,结合本课需要书写的汉字特点,分四步完成。

1.观察比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首先,学生书空,跟着电脑一起书写“长、比”两个汉字,了解字形、笔画笔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出新笔画“竖提”。结合学生的笔画特点发现,通过口诀串联学生的发现———“竖要直,提前顿,笔出尖”。

2.相互提醒。

在学生写好笔画后,引导学生借助“魔术圈”和“魔术棒”,送给自己同伴至少两个书写提醒,帮助同伴写好汉字。

3.协同书写。

在练习书写环节中,同桌两人,一个写,一个看,在协同中把汉字写正确、写美观。

4.书写评议。

在此环节,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分享互助经历。在温暖的言语交流中,不仅再次稳定了学生之间的协同关系,还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预设时间:3 分钟。

教材不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的阅读。学生也只有在广阔的阅读天地间,才能形成语文能力。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本人创设情境:“在大森林里,动物都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尾巴感到自豪,可是,有一只小熊却不是这样的。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这一问题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强烈的冲突,好奇心趋使他们专注地等待故事的开始。

接着,本人结合图片,为孩子讲述由日本作家角野荣子创作的绘本《小熊的尾巴》。在故事的精彩处,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故事戛然而止,故意设下悬念———“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学生回家阅读整本书。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习共同体”的理念,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立足语文实践活动,稳定了低年级学生“成对学习”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冲刺与挑战中,发展了语言与思维。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

 

 

 

开展故事性教学促进儿童语言积累

——《小蜗牛》说课及点评

曲璐璐   宋道晔

一、说教材

研读统编本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版教材在不断强调阅读与语言积累。一年级教材的编写也遵循着这一特点。《小蜗牛》是一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特色鲜明:首先是篇幅特别长,是其他课文的两到三倍。其次,教材只给难字注拼音,每两个自然段对应一幅清新优美、季节分明的插画。编者的意图显而易见:借助图画,习得识字方法,积累语言经验。

二、说教学目标

宋道晔名师工作室一直致力于“故事性教学”的研究,即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本文基于这一思路及教材编写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认识王字旁。会写“对”“妈”两个字。

2.借助图画认识“发芽”“草莓”“蘑菇”“雪”等难字,学习看图识字的方法,进而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3.通过听故事、读故事积累课文语言,并练习用课文中的语言讲故事。

三、说教学设计

板块一:练习读故事

一读——指读。

1. 学生交流这篇课文与以往课文的区别,带着思考开始第一遍读书:指读课文,遇到注音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出的地方看图猜想。

2.全班交流:通过看图认识了哪些字?

教师画图,运用板贴学习“发芽”“草莓”“蘑菇”“雪”等难字。

二读——范读。

听教师讲故事,用小手指指着,读到哪儿就指到哪儿。把难读的字听仔细,注上拼音。

三读——自由练习读。

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相较于旧版教材更强调“多识少写”,并提供了更多样的识字方法。本课从教材特点到课后练习,无一不在说明着本课识字要从“图”入手。这一点,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更要让孩子明确地体会到,扎实地学习到。因此,教学本板块时,本人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本文不是全文注音的特点,交流识字的方法,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运用借图识字法识字之后,教师讲故事,帮助学生扫清本文中用借图识字法难以解决的字词障碍,并在自由练习中进一步提高。

板块二:练习讲故事

第一步,记住关键信息。

1.合上书,听老师讲故事,听后说说你都记住了哪些信息。

学生找出“发芽”“草莓”“蘑菇”“雪”对应的季节,板贴。

2.相机指导轻声词“玩吧”“孩子”“已经”“回来”。对比“王”认识“玩”的偏旁———王字旁,注意偏旁相让后会给字形带来变化。

【点评:本环节通过字词学习和找出季节,帮助学生记住关键信息,为讲好故事做铺垫。学习王字旁,感受偏旁相让后给字形带来的变化,为学习“对”“妈”两个生字做铺垫。】

第二步,分步练习讲。

1.再听教师讲,思考:小蜗牛在不同季节里都说了什么?

2.抓住关键信息,反复练讲。

3.出示季节和与之对应的其他景物,小组合作,填空编童话。

4. 出示蜗牛妈妈的语言,抓住关键信息,先学生练讲,再师生分角色讲。

【点评:语言不断反复是本课最大的特点。根据一年级的学情和学段要求,本环节利用故事留下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讲故事、编童话的过程中浅浅地感觉到故事语言的重复性,进而感受到童话故事的趣味性。

第三步,整体练习讲。

1.再次打开书,朗读课文,根据插图和板书,同桌分角色讲一讲。

2. 戴上头饰到台前演一演,完整地讲故事。

3.“小蜗牛爬呀,爬呀,转眼四季已经悄悄走过,虽然它什么也没有得到,但却帮我们收获了‘借图识字’的好方法。”边说边擦掉图画。板书:看图识字。

4.学生开火车读“发芽”“草莓”“蘑菇”“雪”。

【点评:吴忠豪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学不应只执著于方法教学,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经验,而积累语言经验最有效的方式是朗读和背诵。”因此,在本板块教学中,教师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而是从教材特点出发,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梯度地指导学生先记住关键信息,再分步练习,最后完整地讲故事。学生有效地积累了语言,并在此过程中夯实识字法,达成了本课目标。

板块三:识记生字,学写“对”“妈”

1.读好四个生字。

2.全班交流:偏旁相让,字形常有变化。观察四个生字,发现了什么?

写正确:“对”中的“又”字捺变点。“妈”中的“女”字横变提,不出头。

写美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学生跟写,注意笔顺和占格。

4.摆好姿势,学生练写,评价指导。

【点评:加深偏旁相让后会给字形带来变化的认识,通过观察、跟写、练写、评价,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写好汉字。】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永宁路小学/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
【部编本】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17秋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课标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操场上》其它杂项
继续研读教材文本——《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