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松蔚:孩子如果没有空间去表达感受,问题就会升级
userphoto

2022.05.22 上海

关注

导读

中国过去的文化就是有一点点在鼓励“躯体化”。一个人如果说他不想上班,我们就会说你怎么可以不想上班,你必须去上班。我们只能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别人认为你生病了才会觉得情有可原。

所以我们有时候要给别人留一个情感表达的空间,允许大家用表达感受代替“躯体化”的生病。

本期,「此念」邀请心理学家、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一起探讨,为什么不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就会使问题升级?家长该如何在动态中把自由与责任一步步地交给孩子?

cinian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花点时间,关心孩子学业之外的事

▲ Benji Davies

 主持人因为疫情的原因,各地有很多新闻报道,现在发生过激的事情很多,家长可以做什么去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

李松蔚:首先家长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的里,课后过度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无处可逃。

孩子在学校里很辛苦,回家又要做作业,他内心已经不想回家了,因为回家会更辛苦。除了需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还有很多补习班或者兴趣班等着他。家长可以去思考一下安排的课程是否过度,毕竟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发展得更好,但这个好需要适度地投入,肯定不是越多越好。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尺度,给孩子放放假,不要给孩子过多严厉的、高压的教育灌输,这才是最重要的。还有,父母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去关心孩子除了学业之外的生活部分,比如:

❍ 他的心情如何?

❍ 他今天在学校经历了什么事?

❍ 他跟最好的朋友在一起玩什么?

❍ 他有什么兴趣爱好?

❍ 对于未来,他有什么样的打算?

❍ 今年生日,他想要什么礼物?

❍ 放暑假我们去哪玩?

02

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

▲ Benji Davies

 主持人有一个妈妈跟我说,她要求老公每天至少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把孩子逗得哈哈大笑几次。父母观察孩子,是不是需要看孩子的情绪状态?

李松蔚:我觉得逗孩子笑特别好,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推广的事情。逗孩子笑就是在他的生活中,给他增加了一些好玩的东西,这个很好。

同时我们还要去观察,比如孩子回来闷闷不乐,我们还是要问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发生了什么事?而不是胳肢一下,让孩子哈哈大笑,家长就放心了。

因为他也可能有一些压力,或者有一些事情他想表达但是说不出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直接把他逗笑了,也许他觉得表达一些东西很困难,所以另外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他有机会去整理和表达情绪。

03

孩子不表达,会导致问题升级

▲ Benji Davies

李松蔚:一直得不到关注的环境,我们会把它叫做一个容易“躯体化”的环境。

“躯体化”就是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身体去表达一些情感或者是内心的声音。其实中国过去的文化就是有一点点在鼓励“躯体化”,我们有时候不去关心别人的情绪感受。

一个人要是说他不想上班,我们就会说你疯了吗?你怎么可以不想上班,你必须得去上班。

所以孩子只能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这件事情我不做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不想做,而是因为我生病了。大家觉得你生病了就情有可原。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会给“病”这个事情赋予一个很高的权力。某种意义上在鼓励人们用更严重的一些躯体上面的问题,来处理一些本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去处理掉的一些事情,所以这是生病背后的一个机制。

 主持人如果孩子被允许去表达今天我真的不想去上学,就想在家休息一天,其实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他没有办法说,家长会觉得身体是健康的你就必须得去上学,其实他有可能发烧了、感冒了。

李松蔚:对,或者有的时候孩子其实不是真的想在家里休息一天,他只是想让你知道他现在不开心,所以你要问他:“你不想去学校,你能告诉我怎么了吗?哪个部分是让你最不舒服的?”就是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个空间让他去表达。

可是很多家长一听到他不想去学校,直接会想到「是不是孩子厌学」、「孩子怎么可以不想去学校」、「学校多好、多快乐,孩子们都喜欢去学校,你也得去学校」。

所以这会让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去表达,更别提请假了,所以接下来他就只能让这个事情升级、让矛盾升级。

04

一步步地把责任与自由交给孩子

▲ Benji Davies

 主持人自由与责任的概念是混淆的,好像认为快乐教育就是随便来,您怎么去理解自由与责任?

李松蔚:这个话题特别好,自由和责任。其实在我心里,我觉得自由和责任是两个方面,责任是什么?责任就是谁来承担一件事情的后果,不管是好的后果还是坏的后果。

快乐教育里也有一种是不负责任的快乐教育,就是我作为家长,我把快乐强加给我的孩子,我就是要他快乐。我让孩子不要做作业,不要按照社会这套东西去做,这其实不是在给他自由。这个孩子成长到某个程度,他会觉得空虚、不知道将来到底要做什么。

反之,我们要求他写作业、上名校、光宗耀祖,这当然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不自由,在这些情况下,其实都是家长在替孩子承担责任,因为这是家长要孩子做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家长之间是一个博弈的关系。一个小婴儿基本上所有的责任都是由家长来承担的,家长要供孩子吃喝拉撒,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健康,要告诉他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这个时候是由家长来承担责任,孩子不需要负任何责任。万一孩子闯祸了或者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别人一定不会批评他,一定会批评家长。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一步一步地把我们替他承担的责任再还给他。

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他可能会开始决定我今天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情,兴趣班要选哪个。随着他的年龄增大,理想的状况下,他会越来越多地为自己做选择,当然他每做一个选择,接下来就是他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如果孩子说我不想去学唱歌,我想去学画画,这是可以的。可是他在学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他要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件事情,因为这是他自己的责任,所以这是一个理想的状况。

我并不认为家长一下子把所有的自由全都交给孩子是一件好事。就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让他去选择将来是出国读大学,还是在国内读大学,是要走公立的这套教育还是私立的,他可能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这个时候你让他来做这个选择,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这也是家长在甩锅,我觉得家长需要在适合的年龄段做出适合的事情。

05

在动态中,找到自由与责任舒适的状态

▲ Benji Davies

李松蔚:很多家长就会问,我们怎么知道该给孩子多少呢?

 主持人是不是有一个度,比如看动画片,一天看15分钟、30分钟还是一个小时?

李松蔚:我觉得那个度就在于你要去把握,你的孩子是快乐的,你需要在他身上看到一些快乐的信号,这个快乐代表他其实是在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去享受他现在的生活,他不需要去承担一些现在根本没法去承担的一些压力。

比如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他写完作业以后他就跑去看动画片了,他看动画片很快乐,可是你知道这就是他该承担的,你不能说你为什么不去为你未来的人生负责?写完作业以后,你为什么不去给自己加更多的砝码、去做更多练习?他只是一个小学生,对一个小学生来说,他就只要知道老师或者爸妈布置我学多少,我就学多少,这就是他该承担的。学完了,就去做喜欢的事情了。

父母在孩子身上能看到他有快乐的部分,同时你也要知道他在某些时候是会跟你反抗的,没有任何一个家长可以恰到好处地知道要给孩子多少边界,你一定有时候手会伸得过长,有的时候会和孩子说现在不能去做这个事情,现在必须得怎么样,然后孩子就说我不。

你觉察到孩子在跟你有一些较劲,有一些反抗的时候,这也代表着其实他想为自己去争取多一点的责任,多一点的空间,也就是说他长大了,可以为自己做更多的安排,同时可以为这个事情去承担责任了。那这时候你跟他说好,下次这个事情我可以给你多一点的自主,但是你需要承诺一些事情。

所以家长需要不断地识别这个信号什么时候多了一点,什么时候少了一点,然后要尽量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帮他找到自由和责任最舒适的状态。

▲ 点击观看【此念】视频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松蔚:孩子如果没有空间去表达,问题就会升级
清华教授:12岁前帮孩子养成这些习惯,他会感激你一辈子
心理学:孩子有这4个表现,说明内心很焦虑,家长别忽视!
《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学习笔记2
家长“陪”孩子写作业,这三件事情一定注意!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心理专家:如何跟2岁的孩子斗智斗勇?给孩子自由,也给孩子规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