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丛中:抗击新冠肺炎,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策略
userphoto

2022.07.22 上海

关注
丛中 | 作者
丛中精神分析 | 来源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自己不能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叫做心理危机(crisis)

所谓心理危机就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一般来说,确定危机需符合下列三项标准:

(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

(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行为和躯体等方面的改变,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3)当事人或病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心理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就是从心理上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当前流行的新冠肺炎是一种传播性很强的感染性疾病,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心理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政府已经采取了有力措施,对确诊和疑似病人进行了隔离和治疗;刚进入隔离病房的病人,由于恐惧、孤独,处于急性应激状态,部分病人会出现心理障碍;许多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面临被感染的危险,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也属于自然现象。

因此,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必要的和适宜的心理干预势在必行。

根据所处环境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可以把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分成以下几类:新冠肺炎确诊者及疑似者;接触者,如家属、同事、朋友等;救援人员,如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者;社会公众。

医护人员

1.心理特点

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工作,由于长期离开家人,冒着生命危险每天与新冠肺炎病人生活在一起,自然会出现一些心理反应。

他们最常见的反应是害怕家人亲属为自己担心,因此总会想找时间与家人联络,报个平安;

当听说家人遇到困难时,也会感到自己没有能为家人多做些事情而难过自责;

当看到每天有大批新发疑似病例的出现,会对自己的工作前景感到茫然,认为病房的工作漫长无期,对每天所从事的临床工作会有一些悲观和厌倦情绪;

当看到病人非常痛苦,自己虽已竭尽全力仍不能挽回其生命的时候,又会在心理上出现自我挫败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医生、好护士,强烈地自责和内疚;

同时,看到病房里的其他医护人员都在忙着治疗病人,就会感到别人都比自己坚强,认为自己是最脆弱的人,进而不接纳自己的脆弱,不敢承认和表达自己的痛苦情绪,更不想与他人交流,担心说出自己的心情后,会被别人瞧不起,经常是独自一个人来承担痛苦,靠理智和意志来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更加感到痛苦和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也会变得焦虑不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因小事而大发脾气,对病人和同事变得缺乏耐心。当遇到病人抱怨时,会感到自己很委屈,不被理解。

这些心理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和工作效率,因此,应该得到心理的辅导与帮助。

2.干预要点

1)为了帮助医护人员减轻应激反应的影响,建议在上岗前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进行应激的预防性晤谈。

集体晤谈目的是: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2)让他们了解对于灾难事件的正常反应。

没有一个人面对像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事件会无动于衷;强烈的悲伤、哀痛和愤怒是对于异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如果工作没有结束你可能并不愿意离开现场;你可能会用你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来克服应激和疲劳;你可能认为不需要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3)出现以下迹象时,表明可能需要得到心理帮助:

思想交流出现困难;难以记住指令;

维持身体平衡出现困难;

经常为小事发生争执;难以做决定;注意范围狭窄;

不必要的冒险行为;肢体发抖、头痛、恶心;

视野变小或听力模糊;感冒或流感样症状;

定向障碍或精神混乱;

注意集中困难;无目的动作;

容易受挫折;难于解决问题;

下班时难以平静下来;

拒绝执行命令;拒绝离开现场;

增加使用药物或酒精;

比平时显得笨拙。

4)积极应对应激,方式如下:

限制工作时间,每天不超过12小时;

转换工作岗位,由高应激岗位转换到低应激岗位,如果行得通的话,从现场转到常规岗位;

通过单位进行咨询寻求帮助;

喝充足的水,并多吃有益健康的食品如新鲜的水果;

有可能的话经常离开现场进行短暂的休息;

谈论你对所见所闻和从事工作的感受;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参加纪念活动、典礼及使用一些物品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

与另一同事结伴,这样可以互相监督对方的应激反应水平。


5)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如突然调动岗位、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某同事死亡、病人死亡、病人自杀等等,应请专业人员进行严重事件集体晤谈。

确诊病人与疑似病人

1.心理特点

一旦进入隔离状态,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经常会出现以下的心理反应。

首先,当病人一旦得知自己确诊为新冠肺炎或被诊断为疑似病人,最初的反应往往是茫然失措,惶惶不可终日,不知该做什么,不知如何面对现实。

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和行为,常会否认患病,如怀疑诊断是否正确,以此来减轻内心恐惧。

病人有时还可出现与现实的分离感,觉得一切都好像是发生在梦中,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

紧接着,会出现思维杂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焦虑、懊恼、急躁等情绪,认为自己倒霉,不该得这病。容易发怒,常因小事发脾气,强烈地对他人指责和抱怨,冲着医护人员发脾气等,事后又懊悔不已。

当反复询问医生,最终确认自己得了“新冠肺炎”后,病人会感到沮丧、无助和绝望,担心被亲人和朋友嫌弃,觉得没有人真正关心理解自己,没有人能够救自己。

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注意防护,出现抑郁情绪,对自己的未来灰心丧气,对治疗没有信心,不努力克服困难配合治疗。

同时,病人变得自卑感加重,不相信自己,特别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自己,生活被动,行为幼稚,出现类似小孩的行为。

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害怕孤独,患病后特别思念亲人,总希望有人陪伴;

情绪不稳,易于哭泣;

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推断病情是否正在加重,医护人员是否对自己隐瞒病情。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抑郁折磨之后,大部分病人能够接受自己患“新冠肺炎”这一事实,逐渐开始冷静地考虑自己的病情和生活现实,会出现一些积极主动的行为,对医护人员的抱怨减少、理解增多,对治疗护理比较配合,开始思考在疾病治疗期间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当然,也有少部分病人会长期陷于抑郁之中,无力自拔,特别需要他人的关心和情感支持,否则就会较长时间地抑郁下去,影响治疗和康复。

在此过程中,个别“新冠肺炎”病人,尽管其病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病人会出现攻击、破坏、拒绝接受治疗、逃跑、冲动、伤人毁物、自伤等行为,甚至可能会因自杀而死亡。

在出现呼吸窘迫时,由于大脑处于缺氧状态,病人会出现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在用呼吸机进行人工呼吸时,病人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出现各种不适感,更加担心自己会死去,感到极度恐惧,出现濒死感和绝望情绪,使呼吸困难加剧,导致病情恶化。

2.干预要点

1)理解病人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应激反应,做到事先有准备,不被病人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放弃治疗、与病人争吵、过度悲伤等。

2)在理解病人的前提下,除了药物的支持治疗之外应给予心理支持,如避开攻击性的话题、不与病人正面冲突、安排就诊和转诊。

3)对病人开展科普宣传,强调隔离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同时也是保护最亲近人的方式。

向病人解释,隔离的目的是隔离病毒,而不是隔离他本人。说明目前的治疗是有力的、“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并不高、干预是有效的,等等。

4)针对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病人,在他出现濒死感、恐慌、感到绝望时,医护人员应镇定、安抚的同时,加强治疗。力求治疗有序,避免慌乱。

原则:宽容对待病人,尽快稳定病人的情绪,使病人能够服从治疗。

支持、安抚病人,使他能尽快安静下来,并特别注意情感交流(眼神,手势)。以正面、积极的语言鼓励病人,如“你不孤单”,“不能放弃治疗”,“生存的可能性极大”,“你能挺过来”,“明天会更好!”……

接触者

1.心理特点

对于因有接触史而被隔离的人员,他们一般是被隔离在特定的区域内。

当被隔离后,一部分人可能会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可能感染上“新冠肺炎”;认为自己身体好、有抵抗力,即使染上了,也会扛得过去。

这就会使他们不注意遵守隔离制度和管理规定,不注意隔离和自我防护而到处乱串。

另有一些人,在隔离期间会出现严重的恐慌情绪,似乎自己已经患上了“新冠肺炎”,急于想出去看病,想让自己尽快确诊,一天到晚紧张不安,不服从隔离管理规定,甚至逃离隔离区。

他们无法让自己静静地休息,而是到处打听“谁是否已经发病了?”感到自己大难临头,整日哭泣、想念家人、精神不振,开始轻信谣言,寻偏方,胡乱吃药,过量使用消毒剂。

少数人也会抱怨别人对他不够关心,要求别人给予更多的照顾,一旦不顺心则大发脾气。

同时,他们还会担心在隔离区之外的亲人的安危。个别人会出现猜疑,如担心配偶在隔离区外会另有新欢等。

2.干预要点

1)宣传疾病的正确知识,及早观察治疗是最好的时机。

2)为人为己,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3)服从大局的安排。

4)以适应性的行为和非破坏性的行为减少应激。

5)换一种心态生活,对隔离状态的生活进行新的意义解释和理解,如当成一次休息的好机会等。

原则:正确宣教,说服被隔离者服从大局、采取必要的防护。同时提供理解、支持与安慰,疏解精神压力,及时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

社会公众

1.心理特点

面对“新冠肺炎”,社会公众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反应。

在“新冠肺炎”流行的开始阶段,人们不太重视“新冠肺炎”传染的严重性;并且,有的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强壮,不会染上,表现得满不在乎,甚至充大胆,不做认真的防护。

有的青年学生则宁愿染上“新冠肺炎”,这样可以不去上学,可以暂时躲避学校的学习压力,结果导致他们不太注意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新冠肺炎”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普遍的恐惧心理,神经过敏,不敢与人交谈,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看谁都像是“新冠肺炎”患者,别人一咳嗽,就吓得赶紧离开,想象着空气中充满了病毒。

有一些人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看自己是否出现了异常的感觉,甚至对正常的呼吸心跳也感到有些不对头、跟平时不一样,怀疑自己已经染上了“新冠肺炎”。

也有的人每天反复洗手多次,每次洗三遍以上还是不放心,觉得自己的健康不可把握,生活不可控制,感到活着太不安全,觉得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对自己、对社会都缺乏信心。

感到自己没有力量应对危险,这时就会变得容易轻信他人、轻信谣言,跟从他人到商店抢购东西。

不信任正规医疗机构,不相信医生,到处寻求偏方、秘方,无病也乱投医、乱吃药。

一旦出现躯体症状,无论是否真的是“新冠肺炎”,一律采取逃避的办法,不积极主动去医院就医,担心到医院看病会染上“新冠肺炎”,或者担心把自己隔离起来不让出来,与真正的“新冠肺炎”病人同住一个病房。

要求家人都照顾他、顺着他,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对家人指责、抱怨,为了躲避“新冠肺炎”,整日闭门不出,过量使用消毒剂,过量吸烟饮酒等。

个别人因怀疑自己染上“新冠肺炎”而做出如跳楼自杀这样的不理智的行为,死亡后经检验确认并未感染“新冠肺炎”。

还有一些人,在感到绝望无助的同时,会去烧香磕头,信奉迷信。

2.干预要点

面对公众出现的种种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关于新冠肺炎和心理知识的科普宣传,指导公众调整心态,使他们能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做好防护,渡过心理难关。

1)了解“新冠肺炎”性质,掌握流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要认真看电视节目和正规媒体关于“新冠肺炎”的报道,不轻信传言。

在“新冠肺炎”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要因为报道的频繁就认为这个病有多么可怕。我们的报道无论说多少遍,它的实际严重程度都不会因为报道的频繁而加重。

频繁的报道应能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没有必要因报道的频繁而产生恐慌心理。尽力做到重视防控,又不过分恐慌。

2)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由于病毒是微小的,肉眼是看不见的,感染病毒者是谁,也是我们无法分辨的。这使得大家在如何躲避危险方面有很多担心,对于躲避“新冠肺炎”感到困难,这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指导的要点是,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

只要我们认真做好防护,就可以避免感染“新冠肺炎”。只要我们认真做好防护了,我们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担心。而有的人,不敢去超市,不敢去市场买菜,在家泡方便面。

要让大家知道,这样太多的逃避,这些不适切的行为,会导致我们吃不好、睡不好,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对身体健康和预防“新冠肺炎”是不利的。

3)有症状及时就医。

只要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无论是否染上“新冠肺炎”,都要积极到医院就医。因为,目前医院都是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不会因为去医院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

相反,即使真的患有“新冠肺炎”,如果讳疾忌医,不去看病,就可能失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更可能传染给身边的人,特别是家人。

4)若确定与“新冠肺炎”病人有过接触,一定要注意自我隔离和防护。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不管你现在是否能够确定已经染上“新冠肺炎”,不要存侥幸心理,一定要先戴上口罩,主动与其他人隔离。一旦发现自己出现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5)接纳恐惧、紧张、焦虑情绪。

面对“新冠肺炎”,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认为自己是软弱的、意志不坚强的,认为这些情绪是不应该出现的,因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克制和压抑,这样是不利于心身健康的。

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这些情绪反应。

当出现这些情绪反应时,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能够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看别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情绪反应,这样做能使这些情绪反应很快减弱下来。

6)与他人多交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

在“新冠肺炎”流行的时期,我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孤立无援。这时可以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增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无防护的面谈,如果要面谈,则一定要戴口罩、不握手,距离不要太近。我们更鼓励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完全可以避免人际传播。

7)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积极行动,避免消极行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要积极地看待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该学习就学习,该工作就工作,尽量采取在家远程学习和办公的方式,并注意放松自己,适当进行休闲和个人娱乐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聚会。

用积极的行动使自己从恐慌中走出来,要特别注意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过分依赖他人、指责抱怨、转移情绪等不良应对方式。

特别注意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更要注意不要出现发脾气、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

8)必要时,找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当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持续存在并难以承受时,建议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找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获取帮助。

原则:帮助获取关于“新冠肺炎”流行的客观资料,掌握正确的防护手段,了解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和身体反应,接纳不良情绪反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发现新的生活意义,积极行动。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不信谣,不传谣。

(说明:该文结合当前的新冠肺炎防控实际,由非典时期的文章和工作经验整理而成)

关于文章:丛中,精神医学博士,北医六院主任医师;个人公众号:丛中精神分析(firstbush)

🌱

新冠患者治愈后
如何进行后续的心理康复?

和大家一起聊聊你的思考和看法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
记得点个“赞”“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疫情之下,这个特殊战场不能被忽略
ICU患者常见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
正确认识疫情,做好情绪管理!
连载|一位心理医生的援鄂日记(第2周)
“心理疏导”为战“疫”注入“心力量”
“都是因为你,我跟女儿被感染!”隔离病房内医生治病更“医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