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琪嘉 | 躯体症状的心理意义
userphoto

2023.06.26 上海

关注

躯体症状的心理意义

症状这个词,临床上经常提到,更多的是描述躯体某种痛苦的表现,如头疼、腹痛、失眠等。临床中,有些症状的背后,没有检查出任何器质性问题。那么就要考虑心因性的原因。

典型的例子是癔症发作。临床发现有很多精神刺激的因素,比如,越多人围观,发作越厉害,往往伴随抽搐、痉挛,患者可能狂奔乱叫,但证实不了器质性病变。此外,癔症发作还有个特点,即很容易受暗示。

以前,临床暗示治疗,是给病人输葡萄糖酸钙。它能扩张血管,不到一秒就可到大脑里,让人感觉到全身发热。暗示治疗时,医生说只要打针,症状就会好,好的标志就是喉咙有发热感。多数情况下,患者通过暗示治疗有效。

癔症症状的意义是什么呢?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呼救,要有更多人来看。急诊室里患者癔症发作,好转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一堆人围着患者,极大地满足了患者想以自己为中心的愿望,而平时缺少关爱。大家围着他,着急地关注他,量血压,触碰他的身体,就让他感受到非常多的关心。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医院出生,检查、清洗、护理过程带来皮肤接触,这都产生记忆,医院的环境构成了原初的记忆,医院最大的象征意义就是母亲及子宫的环境。因此,患者找医生时,会有某种信任的潜意识。这种信任的原型,就是孩子对养育者的信任。

从这个象征层面来说,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很容易连接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这就有了所谓医者父母心的说法。

症状象征着关系、情绪与诉求

有位男性有心脏神经症,经常出现心慌、胸闷、气短,总觉得自己要死了。他还恐高,他家在十几楼,但他不跟家人一起住,自己搬到一个医院旁边的平房。为什么要到医院旁边呢?因为心脏神经症经常让他有心慌要死的感觉。

心脏神经症也称为功能性的心脏不适,是神经症的一种。一般来说,这个病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症状尽管表现得很严重,但预后良好。对于这种问题,主要让患者知道心脏没有器质性问题,这些感觉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这位男性去医院次数多了,医院护士都认识他。后来他发病来医院,连医生都不用叫,让他直接躺下来,给他挂上一瓶葡萄糖水,量一下血压,他就好了。因此,他每次发作后,就跑到医院躺下来,量血压打针就好。

这位患者症状背后的意义,是想获得母亲的呵护。整个发病的过程,就像是回归母体的过程,到了医院重新再出生一次,护士像亲人一样接待他,让他安全躺下来,摸他的手臂输液量血压。这就是象征性的重新得到来自母亲的关爱。

躯体症状,有很多象征性的心理意义。

有个年轻人被误打一顿,对方威胁他不要说出去。他回去后,也不敢跟父母诉说,于是出现失声的症状,和人面对面说话时不能正常发声,但他接电话时,表现正常。失声症状意味着,被威胁的恐惧情绪影响着他,无法用言语表达,就转换成躯体症状,象征性地表达。

身体器官有各种的象征意义。比如,皮肤象征着亲密和界限。母亲的拥抱和抚摸,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可以亲近的。经常被父母拥抱的孩子,以后更愿意发展人际关系,愿意去接触别人,握手、拥抱都没问题。可是,有的孩子从小被打大,或者父母很少去抱他,他对皮肤接触就特别敏感,甚至厌恶,可能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应,有的人可能起皮疹。

有位女性,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咨询师在谈话中发现,只要谈到她的父亲,她的皮肤就会起一层一层的红疹,这就是皮肤的强烈反应。这些都是症状的象征性意义,象征着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象征着情绪和诉求。

理解了症状,症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症状还有稳定家庭的功能。例如,父母闹离婚时,孩子就生病了,不去上学。咨询师了解后对孩子说:“你病得非常好,继续病下去。”旁人就难以理解,有病不是要治病吗?为什么还说病得很好。这就是要理解症状背后的意义。

孩子通过生病可以不上学,成功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孩子不上学,对父母来说是个很大的事,父母就停止了争吵。孩子病了,肚子疼,又查不出来什么问题,父母就反复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这种情况下,父母亲停止争吵,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没有继续谈离婚的事情。

因此,症状是有好处的。要治疗症状,就要搞清楚症状背后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一旦症状的意义得到阐释,症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精神分析史上,安娜·O案例非常重要。安娜·O是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合作治疗的病人。因为父亲重病,安娜·O贴身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她出现了诸多症状,谵妄、意识不清、身体麻木等。其中有个症状叫恐水症,她无法喝水。大概持续6周的时间,她每天只能通过水果来汲取水分。

后来,在催眠的过程中,安娜·O回想起某次在她不喜欢的一位女士的房间里,看见那位女士用水杯给狗喝水,这引起她的厌恶。当时出于礼貌,她没有说什么。催眠让她恢复这段记忆,然后,她一口气喝下一大杯水,不能喝水的症状彻底消失。

弗洛伊德由此认为,症状是有意义的,只要把症状的意义和症状联系起来,症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以前,我们说出院标准就是症状消失或缓解。现在,我们对症状要加上心理层面的理解,症状是有意义、有功能的。它可以缓解个人的冲突、维系家庭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症状是阻止我们回到更原始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此,从这些意义上来说,症状不仅需要得到理解,某些阶段可能需要得到维持。有的时候,个体维持症状,能让他度过当下的阶段,让他维持一段关系,等到了另一个阶段,他对事物的看法和心态发生变化,就不需要症状了。

从心身医学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症状和理解症状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消除症状。


END

  作者 | 施琪嘉

  编辑 | 左   右

  排版 | 酸   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总是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做了检查后却无明显的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呢?
身体有恙,不少其实是“心”病
【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综合医院心理障碍现状、困惑和解决之道
重度躯体化障碍邂逅〃鸡尾酒疗法〃的重生——逆袭疼痛、呃逆、失眠
你知道吗 坏情绪也能按下过敏“启动键”
父母的支持 是帮孩子赶走抑郁“良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