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下篇)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位曼德先生

   和一位哈特小姐

   曼德先生:理性、睿智、客观

   哈特小姐:感性、暖心、理解

本 期 导 读
父母对孩子可以做些什么
父母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扭曲的六种表现



几天,我们发布了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上篇)——微课分享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


两个理念、两个关键和三个标准


我们从父母的角度更多地来看,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首先想和大家分享两个重要的理念。很多父母很想把孩子的教育做到极致,比如说很早就参加各种早教班级,去学习语言,包括借助于外部机构,一心想把孩子的早期基础打得更好。从我们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也许我们做了很多,但这些是否有助于孩子是有待商榷的。

同时,由于父母在其中参与的部分很少,所以它对于孩子而言只是一个外部的任务。而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位置,尤其是在教育中的位置,是没有其他任何人可以替代的。


第一个理念是:做80分的父母,养80分的孩子。

换句话说,如果你做到了所有你认为应该做的,在父母的角度对待孩子,其实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失败!因为你已经把所有的角落都考虑到了,对孩子来说,他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所有的部分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这是做父母最大的失败。


而80分的父母要求是:该有的规则有,该有的关心情感上的互动,都有,至于另外的20分留给孩子自己去尝试探索。80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另外20分是留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当然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我们的80分可能要变得越来越少。这个80分更多侧重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的。


80分的孩子更多地理解为和学习有关,这个80分并不是分数的80分,你可以理解为是100个人中排80位左右的状态。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当做到极致,一个孩子为了成绩一定要考100分或第一名,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与他的本性已经慢慢距离越来越远了。可能更多地是为了父母的期待,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某个目标,但不是真实出自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问自己,“孩子可以花不是非常多的精力考到80分,或者花上所有的精力考到90分,那父母更加期待哪个呢?”


当我们步入社会后再重新去看学校教育,比如你现在去看初中的、高中的题目,我们大部分可能都已经不会了,除非是与你自己工作领域相关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学习知识的阶段要让小孩子学到极致,那首先是违背他自己的天性。其次,他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到娱乐上或和别的小朋友去玩、去看一些课外书、或者做体育运动等等其他的事情,无法在和别人互动的状态下发展自己的换位思考、共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群体适应能力等。而这些部分,恰恰和一个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更为密切的。


大家可以想想从小到大学习最好的孩子基本都去哪里啦?他们可能直接读到硕士博士,很多人只是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一个技能,但在人格的发展和突破中,这样的孩子并没有被父母拿捏的更好。当然也有两者兼备的情况,但这种完美状态在总体人群中也不超过3%到5%。而那些学习中上的孩子,TA没有为了名次的压力,该玩的时候就玩,想学的时候就学,各个部分相对比较均衡,无论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是人际关系各个部分,他们在这个青少年期都有相对更多的探索,而这种探索带给他们的是,长大后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及性格的成熟各个部分,他们可能相对会更好。


之前我也辅导过一些孩子,中学时被父母送到国外,两三个月就完全待不下去了。因为在异文化中,适应性相对更弱,即便是15、6岁的孩子,一个人也是完全不行,最后不得不回来。而父母却觉得“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只有你不可以?”他们忽视了孩子在自己身边时,并没有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那么到了其它环境中,所有的担子都在TA自己身上,那TA可能完全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把各个部分都协调好。

第二个理念是养育孩子等于重新养育一遍自己。

小时候你是如何被对待的,你对待孩子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倾向。小时候你自己被父母管的很严,现在你长大后对自己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倾向在其中,或者走相反路线,希望孩子走一条和自己小时候完全不同的道路。当然心理或背后的逻辑是相对复杂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前到后有两个最关键的部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的:

关键之一,相对比较小的时候就是安全感。

我们先来看看安全感比较好的孩子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在比较小的时候,安全感比较足的孩子可能更容易表现出TA的情感,不会容易说怕这个人怕那个人,对外部事务的探索性也会更强。同样,TA和父母的互动也会相对更好,也就是说当安全感相对比较足,孩子会觉得我讲什么或者我做什么都是容易被父母接纳的,所以TA也不会更多地伪装自己,也不会撒谎,至少这种倾向相对更少。除了过渡阶段会有的一些撒谎,或者拿学校东西回家来这样的情况。总体来说,这是安全感比较好的孩子会有的状态。


如果在6岁之前孩子有好的安全感,以后TA的心理上向外的探索/努力等各部分,也都有更好的基础。如果缺少了安全感这个最核心的部分,我们就可以视为孩子很容易在环境中被扭曲。

我们看一个例子来加深理解: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处在打架冲突的过程中,那么TA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会处在一个恐慌的状态,孩子时刻都会想着“父母会不会不要我,这些事情是不是都是我的错啊?”

你会发现经历过这样环境的孩子,TA更容易会看人脸色,或者说TA更会去探索别人更想听什么或者希望TA做什么?TA会去做类似的行为。

也就是说,当孩子放弃自己的需要来迎合外界的需要的这个部分已经出来了,基本就可以视为TA内在的安全感没有被满足,TA不得不迎合外部,以让自己顺从于当下的环境或者说更能帮助自己在当下能够和父母建立起比较好的关系。比如说TA不会再提自己的要求了,不会惹事了而是变成一个乖孩子了。但这个乖并不是他发自内心、本原的乖。表面是听话,但内心里完全不是这样。这个时候内部和外部已经开始慢慢变成两个不同的状态了。所以你们发现孩子有些时候会看着父母希望他做什么,他去做了得到鼓励和表扬时,他会更多的去做。  

这种状态下家庭不再是一个孩子安全的港湾了,有些孩子在外边发生了一些事情,可能回到家想和父母说,但是被打回去了,慢慢的一来二去这种状态越来越多了,到最后可能觉得我遇到事情父母也靠不住,跟他们讲也没有太大意义,也不敢在父母面前哭。对小朋友来说你会看到所有的事情都是扛在他自己一个人身上的,而这恰恰不应该是孩子自己独立去承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是在和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完全由父母产生和导致的。


安全感在6岁前是最关键的。我们目前在做一些相关的课程,对于家庭,帮助实施家庭幸福计划。例如对于孩子的成长,在不同阶段应该做些什么:1岁前应该做什么,1-3岁应该如何去做,3-6岁应该如何去做等等,来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尤其是来自两代人的沟通不一致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它。

如果作为父母自己,在孩子的时候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更可能把这部分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要面子,不能看到孩子做的不好的部分,对这部分也没有什么引导方法,只会情绪发泄和把命令强加给孩子。


关键之二,是关于辩证观,即客观看待问题,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到看到其他的角度,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问题。

我个人总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走过三个阶段,在孩子12、13岁三个阶段基本走过了,你可以用三个标准去评估它,可以看到他的基本人格性格怎样,也就是说一棵树现在长成了什么状态。


第一个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一开始父母要求TA这样那样,慢慢地你会发现,TA会主动的基于自己的需要去探索,这种叫“从被动到主动”。


第二个是“从主观到客观”,比如说一个人没有满足TA的需要TA就认为这个人不好,这就是主观。慢慢在长大的过程中呈现客观的角度,就是说,他能理解“我向别人提出一个要求,别人可能有他不同的角度和别人也不一定完全要满足我的需要”,这种情况下他会换位到别人的角度来思考。当然换位思考能力是在3到6岁左右来更好地完成的。走过这一步,孩子从主观走到客观,在以后看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比较成熟的角度了。


第三个是“从遵从到灵活”,从完全听话,遵从规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到现在TA会根据情况不同,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


如果这三部分都完成了,可以视为这个孩子的人格已经发展的相对不错了。这是相对大范围我们去评估的重要的部分:在6岁之前主要强调的是安全感,在6岁后,就是通过我们的引导如何发展出辩证的认知和思考,像换位思维、从主观到客观这些角度基本都是在辩证的这个角度。这两个部分,孩子都无法仅仅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更多的是靠外部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



父母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扭曲的六种表现


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扭曲有哪些呢?尤其受父母的影响所导致的部分。我们在这里列举六大类,主要是外在可以看到的六类表现,涉及到父母潜意识的部分相对比较复杂,这里不再涉及。

1


父母更在乎自己的权威,对孩子要求和约束过多,情感和支持相对更少,在这个类型里面父母更要的是自己的面子。

比如说在外边和别人很开心地聊天,一回到家,在孩子面前就板着一张脸,和孩子沟通大多是围绕于“事”。

你可以看看除了关于事情的沟通比如学习怎么样啊,有没有犯错误,把这些所有的和“事”有关的事情扔掉,才是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连接的部分,也就是你用心给孩子的部分。因为当你问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你今天学习怎么样、你有没有和别人闹矛盾、有没有被老师投诉?”等等,孩子会觉得你关心的不是他,而只是“事”,这两者之中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孩子如果在内心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再多的付出在未来都可能会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

2


全方位照顾孩子的爸爸妈妈。

全方位就是衣食住行各个部分全部都考虑到了,包括家里条件也足够好。那么这个孩子呢,处在完全被满足,像一个杯子是一直装满水的状态,缺乏饥饿感。

在孩子成长中必须有缺失,有了缺失,TA才能够慢慢往前走。无论外部的经济条件有多么好,但是TA心理上的缺失感是一定得保持有一点的。

这种无饥饿感,全方面什么都满足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发展出一个自我中心的小朋友,TA不太容易分享也不太做利他行为。这些状况都很容易出现。


3


完美或极端要求,这在我们的文化中更多见了。
孩子考了95分回到家,家长了解到是第5名,一共30个小朋友中排第5名,立刻反应说,“哎,过来看一看你这题目怎么做错了啊?”
这种状况是很多家庭会有的,虽然中国的家庭打骂孩子的相对越来越少,而且新时代的父母都知道是父母要去满足孩子需要,但他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目前用的方式还是换汤不换药。
比如他们会说,“你考的蛮好,但是你还可以考的更好啊!”这种话在孩子角度听,还是对他不满,还是在挑剔!孩子做好了你觉得是应该的,孩子做不好,你就一定认为是TA的不是,这对孩子来说就形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们把要求做的很极致了,还容易造成一种影响,内心里需要营造出一个完美小孩的状态。就算TA考了95分是第1名,但TA还觉得不够,觉得“我还没有做的更好。我哪怕在全校已经考第1名,我觉得还不够,如果在全市、在全国可能还不行”。
你会发现无论孩子做的多么好,TA都是否定自己的。这就会出现有些人自身能力很强,但是缺乏自信的后果。



4


更多的贬低和否认。
有可能父母想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但会采用贬低否认法,说TA肯定做不好等等。
对父母来说,可能觉得这种话对孩子来说没什么,但事实上,孩子的内在一旦认同了这个否定的角色,TA会在内心认定自己是不行的。
尤其是十来岁之前,TA会觉得“你说我不好那一定是我不好,否则你不会这么说。你如果经常这么说,那我就认为我肯定不好了”,一旦这个部分形成,TA的人格偏差就很容易形成。


5


讲道理太多。

现在很多父母很会讲道理,给孩子讲这个为什么不能做、那个为什么不能做,讲一大串,但是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的并不完全是道理。

我看到很多群里大家很喜欢分享各种道理和方法,但是当我们家长在情绪上没有更多的关注到孩子的内心,只是一味讲道理,那么对TA的影响都是非常有限的。

6


不适当的赞扬和鼓励。

有人会疑惑,赞扬和鼓励还不对吗?

赞扬不当也会出现问题,我们来举3个不同的例子:

1、一个小朋友经常被夸“你学习很好啊!”,这种看起来对TA来说是种表扬和鼓励,但是我们可能把TA推到了一条路上。假若这个小朋友相貌平平,音乐和体育也不好,只会学习,那么当我们更多地强调TA会的这部分,小朋友就只走TA擅长的这一条路,其它的路就不走了。

很多大学毕业生,初到社会基本的沟通不会、人际交往能力没有,因为TA在学校里只会学习,至于现实中应该考虑什么问题,搞不清。

2、若是一个小女孩长得很漂亮,很多人夸她像小明星,这样的夸奖也很容易出现问题。小女孩觉得你们这样对我是应该的、因为我很漂亮大家就应该当我是公主,成年后谈恋爱则高高在上。往往男孩子会觉得这种很傲慢的女生并不是自己想要交往的类型,所以女孩的婚恋部分就会出现问题。

3、还有一类是聪明。小时候被夸太聪明的,往往反应很快,但是成绩不见得好。TA觉得我是聪明人所以不需要做练习,不需要和别的孩子一样。把聪明变成了小聪明,总是想走捷径、钻空子,那么这些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影响。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类,如果父母更注重权威,要求过多约束过多,情感支持很少,这样的孩子往往和父母保持着比较远的关系,情感的隔离是相对比较多的。他们不会向父母表达更多心事。等长大这一类孩子可能十天半个月都想不起父母,自己单独在外面住,TA会觉得TA感受不到你原来对TA有多么好。

第二类,全方位满足需要培养出来的是自我中心或者是控制感比较强的,因为TA会反向去控制别人,通过控制别人来让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三类,很挑剔、严格要求的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造成孩子的自信心相对偏弱,自我评价相对偏低。

第四类,贬低否认的类型。和第三类有相关,但还容易导致另外一种情况,贬低和否认更容易导致孩子有种压抑的愤怒感。这种会促使孩子和父母一旦杠上了,TA一定要证明TA可以,那TA是带着愤怒和负面情绪去学习的。如果孩子一旦走上这条路,TA会一直需要证明自己。长大后,TA在学习中在职场中会一直停不下来,TA会觉得不被别人认可,假若闲下来或者去度假了,这个时候就会有“我就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想法。TA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感。

第五类,讲道理太多的父母最容易导致的是孩子和父母的对抗。TA知道你讲的有道理,但是TA完全不听。

第六类,不当的赞扬和鼓励很容易使孩子走向极端不均衡,甚至导致以后的人格发生一些变化。


这六大类希望大家能够更多的对照我们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可以去反思自己小时候的成长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不喜欢上学哭闹?讲道理是最没用的方法,试试这样做
到底什么样的父母会养出爱打人的孩子?
亲子教育|| “饭前不训子”是有道理的!甭管多生气,这些情况下都不宜训孩子
终于弄清孩子为什么说谎了,原来套路这么多……
高层次的父母,照亮孩子人生
注意力的“三道大门”,你(的孩子)被拦在哪道门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