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868年中国第一辆自行车,出现在上海,从此改变国人出行方式

《末代皇帝》中溥仪骑自行车

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发展,彻底缩短了时空之间的距离,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往小了说,近些年兴起的共享单车,让自行车这一早已被电动车、摩托车取代了的交通工具,再次对普罗大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实在年龄稍大一些的人们心中,自行车在上世纪80、90年代还是十分昂贵的物件,而就在百年前,也就是自行车刚刚进入中国的时代,可以毫无不夸张地说,这两个轮子改变了上海乃至全国民众的生活方式。

一、初现在上海滩的洋物件

自行车在中国也不过才150年左右的历史。1868年,即上海开埠26年后,中国第一辆自行车出现在了上海的街头,“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人们觉得非常新鲜,别说我们中国,当时就世界范围内来看,自行车也是一种十分先进的交通工具。

末代皇帝溥仪骑过的自行车

1868年的上海,自行车不过才几辆而已,能够拥有自行车的也全都是在上海生活的西方人,中国人还没有“资格”拥有自行车。即使是又过了30年,在1897年,全上海的自行车也不过才几百辆,同样是寓居中国的外国人才有。人们十分惊叹,为何人骑在平行的两个轮之上而不会摔倒,当时的文人还写过打油诗来描述自行车,如“前后勾联两车轮,不须手挽踏芳尘”。就诗词本身而言谈不上什么文采,但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对自行车的好奇与喜爱。

1897年英国生产的女性自行车

1897年,上海租界内的西方人为庆祝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周年,在上海举办了一场自行车大赛。与此同时,三名英国人骑自行车从伦敦一路骑行,并在1897年到达上海。这两件事情都和自行车有关,因此在上海掀起了一阵自行车热潮。中国人从来没想过骑自行车竟然能够跨越山海的距离,从伦敦一直骑到中国,这无疑颠覆了人们对空间距离的认知。自此,在上海的中国人也开始了购买骑行自行车的热潮。

二、文明与先进的象征

作为新奇、珍贵且稀有的物件,自行车对于中国人来说显然并不仅是简单的出行工具,其所代表的“西方文明”无疑是中国人追逐自行车的重要原因。

当时上海的主城区以租界为主,行人、公共电车与汽车,早已将有限的街道空间堵得满满当当,要是没有好的技术,根本无法在拥挤的马路上骑自行车。在这种条件之下,上海的许多公园便成为国人练习自行车的绝佳去处。

民国时期的上海南京路

在美丽的公园里,富家子弟往往热心于自行车的练习,彼时的自行车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今日的奔驰一样,他们在公园里骑车追逐打闹,有时还会举办自行车比赛。其实能够买得起自行车并能在公园里练习,这本身就不是平头百姓能够办得到的,有无自行车本身已经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也是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

公园

作为西洋的新鲜物件,自行车毫无疑问是西方文化与先进文明的代表,在当时甚至出现了许多寓言故事对自行车大加赞美。例如一人问老农为何水车同样需农民脚踏而动,但其本身却无法像自行车那样移动呢,老农竟然回答说这就是中国不如西方之处。其实以今日的眼光看,水车与自行车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件,但在当时竟被认为是中国落后的象征。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在西文学堂任教的老师,眼见大街上许多青年人骑车如风驰电掣般驶过,他就觉得如果不会骑自行车,会被学生耻笑。随后他就花费大量心力去练习骑车技术。

从这两则故事里可以看到,自行车在当时人们的心里,就如同苹果电脑在中国的地位一样,代表着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三、自行车的流行与上海社会的近代化

进入民国之后,自行车在上海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许多女学生也开始骑车出行或上下学使用,以至于上海的电报局、邮局、警察局等公务机关,出于出行方便的考虑,也开始大量购置自行车用作公务用车。据统计,在1927年的上海,自行车已经达到29000辆;就在8年后的1935年,上海的自行车数量竟达到了73000多辆;至战后的1947,更是多达近20万辆。相较于1897年时代的几百辆来讲,短短不过40多年的时间里,上海的自行车数量便有了数百倍的增长。

大量的公职人员开始使用自行车

自行车的规模之所以能够在上海迅猛发展,除却人们对于西方文明的追逐之外,与上海城市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在上海开埠早期,说它是步行城市一点也不为过,但进入20世纪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是上海城区的极速扩张,以及上海城市区域的分化,原先商业与民居不分的布局逐渐向商民分开的现代城市转变。城区的扩大以及城市区域的分化,使得民众出行时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依赖逐渐增强,而自行车经过了数十年的演变,已经由原先的高档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上班族也能消费得起的物件,这自然促使自行车数量得以迅猛增加。可以说自行车在上海的出行与普及,既是西方文明入侵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本土城市发展所催化的结果。

文史君说

在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依旧是男性结婚所必备的“四大件”之一,是婚姻市场上的高档消费品。在彼时的中国,尽管距离民国时期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自行车依旧是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时至今日,自行车早已褪去其身份与阶级属性,但随处可见、扫码上路的共享单车涌现后,自行车又刮起了一阵风靡狂潮,成为快节奏都市中人们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参考文献

徐涛:《自行车普及与近代上海社会》,《史林》2007年第1期。

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6期 。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拍30年前中国人出行方式:图5万元户也买不起,图8现今也不落后
自行车是怎么成为国人坐骑的?
自行车是怎么在中国流行起来的 12
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产销大国(1981—2016)
80年代“土掉渣”的怀旧老物件,全都认识的,估计娃都会打酱油了
真实第25小时 :脚步下的上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