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稳定性肥料将在新型施肥栽培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农资传媒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卢宗云

■  


伴随农业的科技进步、土地流转、大农户的出现,以及我们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注,近年来一些新的具有现代感的农业施肥栽培技术得到迅速推广,例如:水稻种植区正在兴起的“侧深施肥机械插秧技术”、东北黑土区推广的“玉米秸秆还田免耕翻施肥播种技术”、西部干旱地区推行的“膜下滴管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及南方果树栽培地区正在示范的“大颗粒底肥配合水溶肥料追肥技术”等。但是,这些新型施肥栽培技术在现实推广实践中所需要的配套农资尤其是肥料,是否能满足这些技术所设计和设想的理想目标还有许多研究拓展空间。

现在的农业种植者不仅在关注产量指标,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收益增长,甚至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是他们更加关注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40%以上,肥料投入成本占整个农资投入成本50%以上。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短缺,施肥用工越来越被农民重视,尤其是追肥用工期间,由于环境气温高施肥劳动强度特别大,没有人愿意从事这项艰苦的劳动。而且,表施追肥的利用率非常低。所以,肥料用不好不仅是增加劳动强度和投入成本问题,还会造成浪费、造成作物抗性降低、品质产量下降,污染环境造成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配合这些新型施肥栽培技术相对应具有长效功能的配套肥料,是复合肥料生产企业实现产品创新升级、服务现代农业新的竞争制高点。

回顾过去15年,是新型肥料蓬勃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现在总结看来,真正能够不被市场淘汰的新型肥料技术尤其是增效技术并不多,而且能推动施肥技术进步的新型肥料技术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技术的市场定位错误,把用在园林绿化养花种树的技术移植到中国的玉米、水稻、小麦种植上,如果不能实现技术突破,那么结局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二是搞不清自己技术真正的优点在哪里能得到表现,似乎把增效技术放到什么配方的肥料上都成了新型肥料,只给企业一个概念而没有给农民不一样的效果;三是缺少技术落地时要做的应用研究。增效技术必须与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相结合才能实现减肥增效的目的。

所以说,过去的15年是新型肥料技术依托复合(复混)肥料野蛮生长的15年,其更大的作用是为复合(复混)肥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为改变和促进农业施肥技术进步作用极为有限。当然,这个历史过程也是必然的,也让我们所有与肥料产业有关的人员在思考新型肥料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样服务于现代农业。近年减肥增效的社会实践证明,做好氮肥的养分释放控制工作,是肥料产品创新的核心问题,我国氮肥利用率只有39%,超过60%氮元素肥料都被浪费掉了,而且这种浪费是不可逆的。同时,解决好控制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养分供应同步和营养短板是施肥的核心问题。

具有特定功能满足特别需要的新型肥料必将是接下来大中型复合肥料企业竞争的新焦点,这个层次的竞争绝不会仅仅是满足于市场产品差异化的竞争,而应该是服务于特定农业种植方式的竞争,也必将于特定的施肥、灌溉、栽培、农机相结合。这样的肥料不能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应该是多种技术的融合,比如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养分配比用量精准)、长效增效技术(省时、省事、节本增效)、肥料加工工艺技术(服务特定施肥方法)、中微量元素添加技术(原料选择提高作物抗性品质)等。这个产品创新过程竞争不会仅仅停留在市场营销的层面,而更多的表现在应用科研的竞争、生产成本的竞争和技术联合服务的竞争,这个竞争可能会在大中型的复合肥料生产企业或是尿素、磷铵生产企业的产品延伸中展开。

稳定性肥料是最适合中国农业的缓释肥料,因其通过采用抑制剂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进而改变了氮肥的养分释放高峰和拉长了氮肥的有效期,使其与作物的营养需求相吻合。加之成本投入低、加工使用方便,田间表现效果明显,绿色环保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推广普及程度最高的新型缓释肥料。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玉米种植区域,稳定性肥料所催生的“免追”施肥栽培模式已经深入人心。稳定性肥料不仅能使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施肥过程得到简化,而且多年的实践证明与农民的常规施肥相比,在减少氮肥投入20%以内能做到不减产,是一种符合未来农业规模经营,作物同步营养,节能省工环保的新型肥料。所以,将稳定性肥料与水稻侧深施肥机械插秧技术、玉米秸秆还田免耕翻施肥栽培技术、膜下滴管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大颗粒底肥配合水溶肥料追肥技术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还可以具有减少追肥用量、追肥次数等等优点,可以让这些新型施肥栽培技术变得更加圆满。依托稳定性肥料技术可在以下作物栽培模式上形成新的创新点,如在玉米秸秆还田免耕翻施肥种植技术形成“免追肥”创新点、在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技术上形成“免、减(减少追肥次数)追肥”创新点、在小麦种植上形成“免、减(减少追肥用量)”追肥创新点、在膜下滴管栽培上形成“长效底肥+水溶灌溉追肥”创新点、在果树种植上形成“全营养长效底肥+追肥技术”创新点。

稳定性肥料技术是这些新型施肥栽培技术的配套肥料不可缺少的增效技术,将促进和拓展这些新型施肥栽培技术应用空间。也将为大中型肥料企业发挥原料优势、规模生产优势和科研服务优势,面向和服务于新的农业种植管理模式实现产品创新和升级提供发展空间。让稳定性肥料为农业新型施肥种植模式推广发挥推动促进作用,为肥料产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面向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型,借助农业科技进步和肥料产业能力提升,服务于特定农业生产需求的新型专用复合肥料创新竞争,必将在拥有资源优势、生产规模优势、科技人才优势的大型企业中展开,也更容易推动中国农业的进步。(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

编辑 | 恋 晨

主管 | 魏 萌

  监制 | 阴剑锋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55农技)化肥减量增效,我们应该怎么做?
落叶果树周年施肥技术
农业种植技术:苹果矮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详解
【农技】种植草莓水肥一体化技术!
《甘肃省肥料科技发展报告》支撑化肥零增长
土壤肥料研究促青海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