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故事
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故事
历史曾用无数个望子成龙的故事,给现代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家长们在望子成龙的束缚中,用诸如溺爱、暴力、严教等各种版的故事,演绎着龙凤的成功与失败。易男(化名)的成长经历,却给父母的期望岁月大打折扣。易男在失败家庭教育的温床中,成就了家庭教育中望子成“虫”的失败案例。
易男也因为父母教育的失误和自已的失足,使自已,这个夷陵区小溪塔某中学三年级学生,拥有了“少年犯”的坏名声。

  2003年10月2日下午,易男与同学程雪(化名,15岁)在溪塔平湖网吧与另一少年发生口角,易、程持刀将其腹部刺穿,致使其小肠外并多处穿孔;2003年10月17日晚,易男伙同程雪等人在小溪塔天盟网吧门口,拦住从网吧出来的荆州青年李天(化名,男,20岁),强行索要现金。李天反抗,易男持刀将李腹部刺伤,致使其大肠穿孔;2003年10月26日下午,易男伙同程雪窜至小溪塔三中门口,强行拦截学生敲诈勒索,遭到该校学生龙海(化名)反抗。易男持刀将其腹狎刺四刀,致使其大肠穿孔。在不良家庭教育的氛围中,易男以网为家,并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2004年7月的一天,面对记者的提问,易男开始用泪水洗涮自已的悔恨。透过那些忏悔的泪水,记者发现了这个失败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

  求出的娇儿爱出的逆子

  困境和希望中诞生的易男,本身就成为一个故事。

  易男的父亲易任(化名)出身在夷陵区龙泉镇一个农民家庭。身为长子,易任在困境中辍学,初中毕业后便四处打工,帮助父母拉扯两个弟弟。虽然家境不好,但其天资聪慧。逆境中的易任依旧摆弄得一手琴棋书画,样样信手拈来。在当地同龄人中小有名气。

  1981年,好心人的推荐,让易任到夷陵区小溪塔一家国有企业做上临时工,后又被单位送往上海学习,从而成为企业的技术工人。易男的生母彩珠(化名)出身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家排行老大,十四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彩珠过早地担负起了家庭主宰的重任。比她小三岁的妹妹成了上她相依为命的人。或许是同病相怜,1983年,彩珠与易任相识相知相许。

  1985年5月4日,对于易任和彩珠来说,都是人生中的转折点,他们结婚了。然而,意外也发生了,正是结婚当天,彩珠发现了铁任的秘密—阳萎。当然,对于高度秘密的个人隐私,小俩口只好瞒着众人四处投医。寻寻觅觅,一晃四年,易任和彩珠的苦苦追求总算天遂人愿。1989年5月6日,也就在他们结婚四年后,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他就是后来的易男。说是易男,其实来得很“难”。孩子凝聚了两个人的心血,所以寄予后望。

  易任总希望把自已所学全部传授给孩子,因此对其十分严厉。稍有不从即予以重罚,轻者训斥,重者罚站,甚至打骂。然而,彩珠对于求天求地得来的宝贝儿子,有的只是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言听计从。家庭教育在易家变得软弱无力。严父的暴行总是将儿子推向愿望的对立面,而母亲的溺爱并没唤醒儿子循规蹈距。

  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易男从小就学会了“阳奉阴为”,当面背后两码事。只要父亲在家或是在厂区内,易男则表现得很温顺,对人也很有礼貌。一旦父出门在外,则性情粗暴,蛮横无理,小祸不断。

  畸型的婚姻怪异的浪子

  父亲千求万求得来的宝贝儿子,并没有为易家挣多少气。不过,家庭畸型的发展,才是最终宠坏孩子的祸根。

  易任的多才多艺不断给家庭创造着宽松的经济环境。从1991年开始,易任利用工作之余,将自已吹拉弹唱的特长搬进了城区一家舞厅乐队,并于1993年级建了自已的乐队。前三年易家还算平安无事。家庭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也在改观,房子换了,还购买了一台二手桑塔纳轿车。易男这段时间也算安静得没有闯大祸。不过好景不长,多姿多彩的生活,也迷惑着人们生活的方向。

  1996年春天开始,易任同乐队女歌手的风流韵事传入了厂内、家庭。传入了彩珠和易男的耳朵。彩珠开始将信将疑,毕竟有过自由恋爱的快乐,毕竟有过千辛万苦的求子经历。好事者的怂恿,彩珠真的开始跟踪,并数次捉奸。彩珠的婚姻梦想破灭了,她来到易任承包的舞厅大闹。

  矛盾的不断升级,婚姻变得名存实亡,易任和彩珠的在1998年终于宣告破裂。时年9岁、读小学三年级的易男住进了父亲的单身宿舍。

  第二年,易任终于和乐队歌手蝶恋花(化名)走到一起。这次婚姻变故,对于易男来说似没有特殊的变化,因为蝶恋花从未与易男发生过冲突,生活上也是一样的关心照顾。然而,易男内心对生母的依恋,加重了对继母插足自已生活的怨恨。蝶恋花进门五年多,无论父亲怎样引诱或强迫,易男却始终未曾喊过一声“妈妈”。而只要父亲出差,易男就会采取逃学或者故意夜不归家予以报复。后来,易男干脆天天上网,成了浪人。每每总是让蝶恋花找得精疲力竭。但为了不落下“后妈不善待孩子”的坏名声,蝶恋花又总是好言相劝。不然,同在一个厂区的亲生母亲还会上门兴师问罪。

  蝶恋花为了这孩子也是苦口婆心。为了不让易男逃学,为了便于寻找孩子,她只好处处迁就,并易男买下一个夷陵通,指定其在一处游戏机室打发时光。易男刚处处捉弄继母,在捉弄中寻找着快感。他也得到了同龄人难以得到的东西。

  这个畸型的家庭,无疑使易男成为一个十足的怪异浪子。

  网上乱交友处处惹是非

  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中,易男开始构建自已的网络世界。他拿着继母派发的夷陵通,工始还按时上学,随时与继母联系,渐渐地,他开始撒谎。学习成绩从中等一落千丈。他的战场也从学校转移到游戏机室,后转移网吧,并迷上了“传奇”游戏。他在虚拟的世界中交朋友,货物贸易,行侠仗义,甚至随心所欲杀人越货。游戏在积分中升级,永无休止,可以让易男如痴如醉。他忘记了一切。

  2002年暑假开始,易男整个儿把家搬到了网上。开始父母打电话还接应。后来,只要继母一打电话,他就干脆关机。直到父母深夜将其强行带回家,并多次遭到父亲的暴打。但父亲简单的家教方式并不让易男臣服,继母又管束不了。父母便天天接其上下学,不给一分零花钱。这样一来,易男的尊严似受到挑战,他干脆离校出走。父母找一次,他出走一次。一而再再而三,父母完全丧失了信心。

  易男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则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他在网吧结识了小溪塔一批因盗窃或抢劫被审查过的同龄少年,并变着法儿搞钱。离家后,经济来源丧失,他开始厚着脸找亲戚找同学借。后来在同伙的带领下干脆在学校门口拦住同学强借。借不到就暴力相威胁,直到使用暴力或持刀威胁。稍有反抗即持刀捅人。易男就这样在网络上“传奇”,在现实生活中游戏人生,并成为一个多次伤害他人的少年犯。

  这无疑是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案。易男的失足给人以警醒。“暴力打出不孝子,溺爱惯不成才子”,易男的故事足以印证这一理论。

 

失败家庭教育:过度满足会让孩子丧失上进心

“我们宁可一睁眼担心公司的生意不好,也不愿像现在一样每天早上醒来就开始发愁孩子的学习。做生意可能有赔有赚,但孩子一旦对学习没了兴趣,对我们来说可就是赔一生了。”梁女士最近像个祥林嫂似的,类似的话一遍遍向别人说起。

  她的孩子今年中考,但学习起来就像给别人学的,大人盯得紧就看两眼,不盯就玩自己的。不是发短信、看电视,就是上网聊天。考试前,儿子有时也知道着急,但光着急不用功。

  “这和我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有关,从小他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人长大了,可是对什么似乎都没欲望了。”梁女士的唠叨经常会加上这样的自责。

  没得到一支笔的奖励家长为了安慰孩子买来十支

  梁女士的儿子小宇从小是个宠儿。无论是在爷爷奶奶家、还是在姥姥姥爷家,他都是第三代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还没出生时,他就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出生后,玩具、零食、漂亮衣服,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刚开始时,甚至是全家人比着给他买东西,今天这个亲戚下班带回一个好玩的,明天又有人带好吃的来。

  梁女士和丈夫也是尽自己所能给他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我们是从物质短缺时期过来的,不想让孩子受什么委屈。看到别的小孩有,而他没有,我们心里就难受。”梁女士记得,刚上小学时,有一次班里评小红花,奖励是一支铅笔,小宇因为有一次忘带作业没有得到,哭着回家。梁女士看到孩子哭的伤心,竟然立刻出去买来10支。

  就这样,家里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孩子小时候的优点:“从来没像有的小孩一样撒泼,不给买什么就大闹,他从不哭闹要什么。”后来小宇想起来,这是因为那时候家里人多,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人不给,别人可能就会偷偷买回,自己没有必要再去哭闹。“这道理我很小就悟出来了。”小宇想起这些,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

  慢慢的,父母也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想要什么东西不用费劲就能得到,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不利。他们想过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可根本行不通。

  有一次小宇想要一个MP3播放器,小姨主动说,你要是期末考好了,我就给你买一个。考试成绩出来了,小宇考得一塌糊涂。但是小姨第二天还是拿来一个精美的MP3。而条件则改成“这次就算了,下次一定考好”。

  “看到小孩想要什么却得不到的那种眼神,我就心软了。”小姨的这种心软,是全家人的通病,也一直持续了十几年。

  后来,梁女士和丈夫一起做生意,家里经济条件更好了。车子好,房子也好。从小宇上小学开始,就是父母用车接送,这在汽车还不普及时,很让别的同学羡慕。

  一开始物质激励对小宇学习还能起一定作用,考不好,他也觉得难为情。可到后来,考得好时有奖励,考得不好惩罚也从不兑现。物质与学习,在什么条件下都是对等的,学习对于小宇成了无所谓的事。

  小宇的成绩一直不好。小升初时,只考了B级,这样的成绩只能上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学。几乎是全家总动员,通过很硬的关系,小宇上了区里最好的中学。

  “我们怎么跟小宇比,每天高级车接送,成绩不好还能上好中学。”这是同学的话,小宇也这样认为。

  失去竞争力反而拿别人的失败来安慰自己

  就这样小宇到了一所非常好的中学,但他的成绩根本不能和大部分凭分数考进来的同学相比,一个学期后,他很难逃脱成绩垫底的厄运。小宇的父母意识到这样下去这个孩子就完了,没办法又把他转到了一所很普通的学校。之后,父母对于小宇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但小宇根本提不起兴趣来。

  今年过年时,本来没有达到考试要求的小宇像往年一样,所有提前制定的惩罚和奖励都去了爪哇国,谁也不提当时“要是考试都及格了,就买NIKE鞋,否则不买”的约定。

  为了买到中意的最新款,他和妈妈跑了好几个商店。父母和他商量买一双李宁牌的怎么样,这个牌子最近有许多新样子很好看。但小宇坚决不同意:“不要!现在我们班最差的也穿乔丹。”

  要中考了,可小宇没有一点紧迫感。他总在幻想:“我要是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又怎么样?还不像我表姐一样。”

  表姐小时候成绩一直非常好,高考时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市属大学。毕业时,表姐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后来除了公务员,什么工作都看不上,可又不幸做了公务员考试的“炮灰”。最近,她就在家里待着,不想去找工作,理由是给别人打工没意思,挣的钱还不如现在父母给自己的零用钱多。

  小宇感到自己在学习方面没有竞争力了,就经常自我安慰说:“按我的成绩,以后最多考一所二类大学,之后就会像我表姐一样,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那我现在努力什么呀?”

  物质上的富足,让小宇不知道精神上的追求在哪里。也没有明确的爱好,更不知今后自己能干什么。

  “我爸爸当时念书,是为了上大学,在城市里找一份好工作,不用在农村种地;我的爸爸妈妈努力办公司,是为了买房买车,现在我们都有了,那我努力是为了什么?”

  其实个子高高的小宇还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也知道心疼父母。可就是在学习上一点动力都没有。

  小宇的妈妈看到一种理论,名字为“腐烂的脐带”,这种理论把父母儿女之间矛盾的关系,比作一根即将腐烂的脐带,让人厌恶,却无法割断。
 让“适度不满足”的欲望培育梦想

  和小宇家的教育方式不同,梁女士的一位同事在应对孩子的需求时,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同事有个六七岁的女儿,很想给自己的芭比娃娃买一套家具,可是同事一直没有答应她。正好女儿要参加一次钢琴比赛,妈妈就给她定了一个目标:“如果能进决赛就可以买。”小女孩为了这套玩具家具,一段时间内练琴非常主动,到时间就自己坐在钢琴前。而且再也不跟家长就一首曲子要弹多少遍而讨价还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女儿参加了预赛,以并不算太好的成绩进入了决赛。这时,女儿要求买“家具”,但妈妈还是不松口:“现在买可以,但是只能买一套小的,如果想要大的,要等你决赛拿了名次才能买。”女儿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参加决赛后再买,因为她还是喜欢那套家具全的,不仅有床、衣柜、梳妆台,还有书架和沙发呢!

  又坚持了一个星期的练习,决赛时,女儿发挥得很好,竟然得了这个组的前几名,意外地得到了300元的奖金。小姑娘第一次用自己的努力“挣”来了钱!全家高兴地到商场,让小女孩自己挑了一套芭比的家具,女儿还用剩下的钱顺便给自己刚出生的小表弟买了一个小玩具。

  “‘适度不满足’可以让孩子再跳一下,让她在各方面有种动力,当然小时候可以用物质‘诱惑’为主。之后,转为对知识学习的目标,再往后可能就是理想了。”这是这位母亲的体会,她记得看过一个非常典型的教子案例,时刻提醒自己让孩子保持好奇心、有“欲望”的同时,还要保护儿童的梦想。

  这个案例是:“在很多年前,一个小孩子在院子里玩,妈妈在屋里做饭。饭熟了,妈妈叫孩子回来吃饭,孩子说我要去月亮上玩,妈妈说去吧,别忘了回来吃晚饭。这个小男孩后来真的上了月球,他就是前苏联的加加林。要特别看重孩子的梦想,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产生梦想,让他有动力。”
 
教育意见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亲子关系

  单亲家庭里,一个大人担负了全部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日常的事务会让单亲家长加倍的辛苦,而独自承担教育的责任也会带来相应的忧虑和压力。但是,同时其中也蕴藏着单亲家庭特有的优势:

  其一,家长的教育少了双亲家庭的干扰和分歧,而事实上,教育意见的分歧是导致很多家庭子女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二,较易激发孩子的合作和自立精神。面对繁杂的家庭事务,仅靠单亲家长一个人是很吃力的。当家里的各项事务总不能不处理时,单亲家长就得和子女真同协商家庭管理的方式,彼此针对相互的需要共同合作,而孩子也往往更能体会家长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这种现实的需要会促使孩子合作精神和自立能力的产生。

  其三,更容易结成亲密牢固的亲情关系。总体来讲,单亲家庭的子女对于父亲或母亲的困难的体谅远远高于双亲家庭子女,而亲子双方也更愿意为对方作出牺牲,当红歌手周杰伦、李玟就是明例。

  (周杰伦为妈妈写的歌《听妈妈的话》成为国小教材,更在母亲节被许多人献唱给妈妈,而他受访时说的话:“为我妈,我可以做任何事。”除感动周妈妈外,影响力更是无远弗届。)

  自我成长

  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好逸恶劳、趋乐避苦”的倾向,双亲家庭中有很多彼此的依赖和迁就,无形当中,人们精神上的独立以及自我的完整受到了压抑,很多人结婚后变得为家庭而活,不同程度上丧失了自我的意志,也妨碍了自我成长。

  单亲家庭成员必须面临家庭经济上、心理上以及社会关系上的种种挫折,他们在无形之中学到了更多的社会技巧,发展出对挫折的容忍度,形成坚韧、灵活、务实的品质,他们更愿意吃苦、更善解人意、更懂得感恩。这些品质虽然是在痛苦之中锻炼产生,却为他们尤其是孩子将来的良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亲家庭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人们依靠自己。离婚虽然是一个“失落”的过程,但是一旦度过失落期,单亲家长往往会发现自己可以拥有一片这么晴朗的天空,正如有些单亲妈妈所言:“离婚后,我才发现自己又有能力又有毅力,工作的压力不小,但我和子女可以生活无虞。这些日子以来,我成长许多,那种领悟实在太美妙,我总算知道自己是谁,站在什么位置。”这种没有自我怀疑的成就感及其所拥有的积极态度,是一种健康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单亲生活送给她们的珍贵礼物。                      文/孟迁

  世界上的事情,凡有一利,必有一弊,凡有一弊,亦有一利。单亲处境会给单亲家庭带来一些不便,但是无论从理论上推理还是根据现实来总结,单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先来看一个单亲妈妈的生活场景描述:

  生活场景1

  在曾经三个人的家里,小邱甚至没来得及学会换灯泡。而现在,她不能让女儿害怕,不能在黑暗中继续等了,她要坚强起来。结果,本来纤弱的她既是妈妈又是家里的电工、水暖工;本来对数字不敏感,算不清生活账,如今也练得越来越会理财,越来越精明;本来是一个要人呵护、要人宠爱的女人,现在却比谁都清楚,选择自尊独立的同时,也注定要选择能干和坚强。

  生活场景2

  我们学校校风挺好的,大家不比富,只拼学习。我想单亲家庭子女如果说自卑,可能是因为家庭贫困。但我不但没有自卑感,相反还比较自信,特别是我在解答出疑难题,而别人不会,向我请教的时候。

  我爸爸有多年没来看我了,但我不恨他。妈妈常对我说,如果有机会,还要向爸爸尽孝道,毕竟是他给了我生命。

  生活场景3

  我的女儿像个小大人,我工作比较忙,经常加班,就把钱交给她,让她负责管钱。女儿很会计划开支,平时她把钱存起来,只留50元在身上备用,小小年纪,都是自己弄饭吃。问她为什么这样节约,她说担心以后没钱读大学,所以现在要开始存钱。

  女儿从来不让我在大商场为她买衣服,而且还经常教育我,“妈妈,衣服不能不买,但你要买就应该买几件可以穿得出去的好衣服。至于我嘛,你就不要考虑了,我是学生,穿T恤牛仔裤就可以,而且我还可以捡你的旧衣服穿”。

  也许是单亲家庭的缘故,女儿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思想也更成熟,她不觉得现在的生活有什么缺憾,她认为如果给她找个坏爸爸生活会更糟糕。但她给我建议:不要找很有钱的男人,也不要找那种很没钱的男人,而要找真心对你好、对你有帮助的男人。看着女儿这样聪明懂事,我觉得生活的辛苦就算不得什么了。

  人只有在特殊的压力和刺激下,才肯做最彻底的尝试,才可能开发自己巨大的潜能。离异的经历,固然有它的遗憾、痛苦和劳累,其实也有它潜在的优势,来激发单亲家庭成员更高质量的生活。不仅仅是从乐观和积极的角度,从现实的角度,我们也应该用心去认识单亲家庭的优势。

  那么,单亲家庭有哪些优势呢?

  经济方面

  贫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导致“人穷志短”,也可以激发人们的自立、勤奋和创造力。

  经济压力是多数单亲家庭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全职妈妈”、“单职工家庭”等本身不在就业状态的妈妈们,当然那些虽有工作但收入很低的妈妈们也好不到哪里去。法律约定的抚养费用,对她们的生活并不够用,她们需要自己去更加努力地打拼。

  日子总要过,必须依靠自己想办法去应对困难。当人面临不可退却的压力和责任时,人们不会再计较自己辛不辛苦,如果辛苦仍无济于事,人们又不得不开动脑筋,很多富翁都是因为穷到无路可走才白手起家的。这个过程中,要么是沉沦要么是激发出自己更强的能力和尊严。一位单亲妈妈说:“再苦的日子都过了,我从不找人帮忙,拉不下这个脸啦。再说,你跟人家要一点钱,还要讲自己的来龙去脉给人家听。况且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还给人家,我觉得太丢脸了。”这位妈妈后来为自己争取到了很好的物质生活。这种单亲妈妈在生活每个角落里都有,她们为能独自照顾一家人而感到骄傲。因为,这不只是物质生存的问题,更是人性尊严的问题。一位单亲妈妈说:“我发现自己可以不依赖别人而照顾自己与女儿。我不需找我父母或亲友,请求他们给予经济上的协助。我自己可以处理生活上的危机,我有能力照顾自己,那种感觉很好。”这种“很好”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的新生。

  而对于孩子来讲,贫穷同样会产生两种走向的影响,一种是因为贫穷而自卑或者贪图虚荣的消极走向,另一种是节俭务实、尊重劳动、勤奋进取的积极走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钱难买少时贫”,都说明了童年遭遇贫穷是对人生宝贵的历练。
五大原因导致

  “当今父母难”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许建国就给大家分析“当今父母为何难”。许老师说,以上这个例子,是当今父母为何难的一大原因:文化多元了,生活环境变了,孩子复杂了,家长管教孩子太简单了。

  许老师分析,还有四大原因造成父母难当。第一,你的孩子和你当孩子的时候不一样,但是还得用你当孩子时的经验来管教和你不一样的孩子;第二,社会竞争越来越强,望子成龙越来越心切,教育孩子越来越烦躁,家庭教育越来越失败;第三,父母爱子天经地义,父母教子不会变通,两个极端造就孩子失败:0到12岁的“前半段”教育,是溺爱、迁就、娇惯、满足、让步,12岁到高年级,是唠叨、训斥、打骂、强制、放弃。“两极分化”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第四,家庭教育无教材、无课表、无评估、无奖罚,爸妈无需上岗证,但家庭教育全在三句话:父母的言行举止是教育最好的教材,为人处世是最好的教材,家庭的生活情调是最好的教材。父母往往认识不到这些问题。

  当今父母为何难?五大原因导致父母难做——— 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许建国近日提出:家庭教育首先得从家长教育开始。“有一次我路过小寨,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拉住我,问我要黄碟不。我问多少钱一张,他说10元钱一张。我问他怎么挣钱,他说卖一张提一块钱,卖三张就够上网了。我问你知道黄碟里面的内容不,他说知道,‘老板让我先看,看完之后再卖’。我拉着孩子找到家长,家长吓了一跳:压根不知道孩子放了学在哪儿,想着孩子还能玩啥,不就是打打球吗?谁知道竟能卖起黄碟呢!”

  三大原则破解

  当今父母为何难

  当今父母这么难,到底咋教育孩子?许建国给广大家长提示,父母教子至少要遵守三大原则。

  第一,平等尊重原则。许建国讲:“有一天晚上,我孙女当着全家人的面,拿出一封信说:‘你们猜猜我这封信里面写的是什么?’全家人都在猜,孩子爸爸一把夺过信准备拆开,我阻止了,我说:孩子想说的时候她就会告诉你。我把信递回给孩子。3天后孙女把信给了她爸,她爸打开后,看着看着哭了。我拿过来一看,我也掉泪了,我就给全家念了信上的内容:爸爸,生日快乐。原来那天是她爸的生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忘记了,孩子没有钱给父亲买礼物,就亲手做了几个千纸鹤。打那以后,孩子更尊重父亲了。所以说,当你尊重了孩子,孩子也会尊重你,不要把孩子的情感不当一回事。”

  第二,带着笑脸坚持原则。“有一次我去日本考察,一位日本的校长,在星期六召集全校学生去爬山,给大家说吃的喝的都不用带,山上啥都有。第二天中午大家终于爬上了山,结果校长说:我骗了你们,山上面什么都没有,这是对你们的人生测试,你们原路返回吧。已是晚上10点了,其中一男孩在距家门口10米远的地方累倒了,他爸没扶孩子,而是鼓励说:这是对你人生的测试,再走10米就能回家吃饭了。”许建国讲,“我回到西安,在一个家长会上讲,想模仿日本校长带孩子爬秦岭。有一个家长站起来说:我看你有病。我要说的是,我们当代家长太溺爱孩子,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第三,家庭本位原则。许建国讲,教育有“三条腿”,我们只知道学校这条腿,其实最粗的“一条腿”是家庭,因为孩子0到12岁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家长要每天清洗孩子的心灵。许建国说:“我有两个孙子,每天放学回家,前20分钟自由玩,玩完了再写作业。晚上睡觉前,他俩母亲必须做一件事:听着轻音乐,搂着儿子问,今天遇到什么麻烦了?老师好不好?这样孩子有什么秘密都会告诉你。如果大人的方式简单粗暴,听到孩子的秘密后大吼:你怎么会爱上别人,我让你爸来打你。孩子就会远离家长。”

 许多父母非常关心孩子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以为只要保证了物质需要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但专家却不认同,他们表示:除了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外,父母还得给孩子五大营养:肯定、自由、情感、宽容和梦想。如果不予以满足,孩子就会出现缺乏“心理营养”的情况。

    肯定:这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会给孩子坚毅的品质和自信心,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小进步,多竖大拇指。

    自由:如同生命必需的水,父母不能有“你选择不如我选择”的想法,要让孩子在时间、零花钱、读书、兴趣等方面有充分的自由。

    情感:是父母很容易忽视的,父母要多赞美孩子,让他知道感动,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去尊重别人。

    宽容: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其大吼大骂,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错原因。

    梦想:别小看梦想的作用,它可使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觉得有希望。

一项对1258个幼儿家庭做的“学前儿童家庭饮食与营养保健现状研究”调查显示,五大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和生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种儿童疾病的发生,这五大不良习惯是:

  不少孩子喜欢吃炸猪排、炸鸡腿和炸土豆条等油炸食品,因为又香又脆,确实很好吃。可是因为油炸类食品吃得太多,影响正常胃口、食量的例子也频频发生,不少孩子甚至还出现肥胖、厌食等。

  专家认为,从健康角度而言,油炸食品不宜多吃。首先,油炸食品不容易消化,多吃容易得胃病。孩子的胃肠道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高温食品进入胃内后会损伤胃黏膜而得胃炎。油脂在高温下会产生一种叫“丙烯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很难消化。

  多吃油炸食物的孩子会感到胸口发闷发胀,甚至恶心、呕吐或消化不良,个别孩子吃了油炸食物后还会连续几顿吃不下饭。

  其次,食物油炸之前外表常常要裹上一层面粉浆。在高温下,面粉中的维生素B1全被破坏掉了,所以长期吃油炸食品会发生维生素B1缺乏症;而油在高温下反复使用则会产生一种致癌物质。不少家庭习惯把炸过食品的油存放起来,反复使用,这种做法对身体更是有害的。

  按照规定,一天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热能应占全天热能总量的2

  5%至30%。但是经常吃油炸食品的孩子,每天由脂肪提供的热能明显超过上述指标,因此很容易出现肥胖。对于一些有哮喘的孩子,经常吃辛辣类的油炸食品更可能加重病情。

  薯片、雪饼、虾条这些食品大多以面粉、小米和土豆等食物为原料,经过油炸、加热或添加膨松剂加工而成的。这些膨化食品大多口味鲜美,包装新颖,有的还在其中加有玩具、小画册来吸引儿童目光。香、脆、酥、甜的膨化食品吃刁了孩子的嘴,导致一些孩子不愿吃没有多少鲜味的蔬菜,不愿好好吃正餐等,甚至把这些食品当作主食,而一些对孩子也是听之任之。

  膨化食品具有四高的特点:高糖分、高脂肪、高热量和比较高的味精含量。鉴于膨化食品具有四高的特点,孩子吃得过多会破坏营养均衡。而且膨化食品容易造成饱胀感,影响正常进餐,会妨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在传统炉灶上烹制的爆米花中,还会有微量的铅进入其中。专家建议,为避免爆米花等微量铅对孩子造成危害,首先让孩子尽量少吃;其次,尽量不要让孩子在空腹的时候当作填肚子的东西来吃。因为在空腹的情况下,爆米花等所含有的铅特别容易被人体所吸收;最后,孩子吃的东西尽量要全面一些,不要养成吃零食的习惯。

  爱吃甜食是每个孩子的嗜好。不少父母都反

  映,孩子普遍喜爱吃甜味的小点心、冷饮、果汁和各种各样的零食,随之而来的“甜食综合征”也频频发生。父母没有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是重要原因。

  在调查中显示,甜食和肉类是幼儿最喜欢吃的两种食物,其选择率分别达到21.8%和21%。在选择喜欢的食物时,除了“好吃”外,食物味道的好坏也是孩子喜欢、不喜欢食用的主要原因。

  如今,糖类点心和各式各样的零食不仅口感好,包装也很华丽,对于孩子有种挡不住的诱惑。然而,长期吃糖食却可能给儿童带来精神方面的隐患,使孩子情绪激动,具体表现为好哭好闹,爱发脾气,多动好动,容易烦躁。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专家徐秀表示,对于甜食,不是说儿童绝对不能吃,而是应给予一个合理的比例。营养学家主张,孩子的食谱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包括糖类点心和零食)的比例应维持在1∶3∶6的水平。同时,在餐后吃甜点是最好的方式,如果餐前吃饱了反而影响正餐食欲。在调查中发现,幼儿的早餐状况令人担忧。11.2%的孩子不是每天吃早饭的。而24.6%是因为父母上班时间紧,要赶路,3.9%的孩子在路上、小摊上用早餐。

  儿童不吃早餐的原因有几方面,58.5%的孩子是因为没有食欲,17.2%的孩子因为要赶路来不及,7.4%的孩子因为时间紧家里来不及做或购买,0.2%的孩子是为了减肥,还有16.6%的孩子有其他原因。

  其中,半数以上的孩子没有食欲吃早饭,主要是因为晚上的零食、晚饭以及饭后的其他食物吃得过多而造成的。“晚饭过量、早饭不吃”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仅会加重孩子晚间睡眠的负担,还会影响消化、内分泌。因为促使儿童长高的激素是夜间分泌的,时间久了,会影响发育。而早饭不吃,容易使孩子白天上课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贪睡,影响学习。

  快餐多属高盐食品,所含的钠对幼儿的心、肾器官有可能构成威胁。婴幼儿的肾脏发育远未成熟,没有能力排出血液中过多的钠,因而会受到过量食盐的伤害。而年龄越小,受到的伤害越大。

  同样,高盐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如今,十几岁的儿童患上高血压,这些孩子有的在婴幼儿期常吃过咸的快餐,如油炸薯片、三明治或饼干等。摄入盐分过多,还可能引起体内钾的流失,而钾对人体肌肉(包括心脏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有重要作用,过多的流失将造成心脏肌肉衰弱,功能减退。长期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还可能引发脂肪肝等儿童成人病。

  专家建议父母,尽量让孩子少吃快餐,特别是不要用快餐作为晚餐。就算要吃,也不宜选择薯条、油炸动物肉等高盐、高热食品,而应多选择蔬菜、维生素丰富的品种。至于口味,鼓励儿童尽可能清淡一些。
1~3岁营养套餐

  “黄金季”套餐,让宝宝长高高

  5月是长个的黄金期,如何帮助宝宝长个,可有学问呢!

  宝宝的身高与很多因素有关系,儿童营养专家研究认为,在诸多后天因素中,营养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有五大关键点。

  爸爸妈妈可要抓牢这5个关键点哦!

  五大营养关键点:

  1。饮食平衡

  人体的生长,取决于所吃的食物质量,因此,若想让宝宝长得高,各种营养素都要均衡。每天保证吃入食物的种类有10~15种,一定比一天只吃三五种获取的营养要丰富。

  2。钙质充足

  钙是骨骼成长的基础。骨骼得不到充足营养,当然无法正常生长,更别提长个儿了。

  推荐:

  含钙较多的食物:奶制品、鸡蛋、鱼类、贝类、豆腐及豆类等。食物中含有维生素D、维生素C、乳糖等都有助于钙的吸收利用。

  建议:1~2岁宝宝,每日饮牛奶400~500毫升。

  3。蛋白质天天有

  生长发育期的宝宝,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比成人高得多,如供给不足便会影响长个儿。

  此外,胶原蛋白和黏蛋白也是构成骨骼的有机成分。

  推荐: 鸡肉、牛肉、鱼虾肉、鸡蛋、牛奶、豆腐都富含蛋白质。

  4。铁、锌、铜不可少

  人体对它们的需求量虽然不大,但它们却是不能缺的,如果缺了它们,宝宝会出现各种问题。缺锌的宝宝,见什么都没食欲。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铜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催化剂。食物中供给铁、铜若是不足,必然使血红蛋白合成受阻,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均会受到影响,宝宝可能经常生病。

  推荐:

  含铁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牛肉、羊肉、蛋黄、鱼、红小豆、菠菜。

  含锌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

  含铜丰富的食物:猪肝、猪血、虾、蟹、贝类。

  5。新鲜蔬果不可缺

  新鲜的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A、C能使宝宝具有正常的抵抗力。

  推荐:

  蔬菜类:白菜、胡萝卜、黄瓜、青椒、莴笋、番茄。

  水果类:橘子、香蕉、梨、苹果、葡萄、桃、杏、西瓜。

  长个套餐内容:主食+荤菜+蔬菜+汤羹+点心

  主食:清香白米软饭

  提醒:1~2岁的宝宝正从“厚粥烂饭”过渡到“软饭”阶段,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下子和成人吃同样质感的米饭,这样更有利于宝宝的消化与吸收。[小精荤菜:滑溜三色鱼虾丸

80后反思失败家庭教育:你在祸害自己的孩子吗 “我怎么这么倒霉,怎么会摊上这样的爸妈呢?”在被父亲歇斯底里地痛骂了一通之后,宋强几乎崩溃了。

  宋强在北京工作,“我离开家这么远就是为了躲开他们,让他们别再祸害我。”宋强说。

  宋强从小就是乖孩子,被父母严格控制着,什么事情他都必须按照爸妈的要求去做,如果反抗就会是暴风骤雨般的辱骂,甚至暴力。“那时候我必须听话,只有这样才能好过些”,所以,从上大学起,宋强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只为远离那些“漫无边际的控制”。

  “但是,我似乎是躲不开了。”这次冲突,源自父母想到北京来小住一段时间,宋强跟父母商量,希望他们推迟半个月过来。结果,“又听到了我爸的吼叫”。爸爸电话中的咆哮总在自己耳边回荡,宋强几乎无法正常工作,无法正常生活。

  宋强把自己的网名改为“祸害”。他指的“祸害”是他的父母。

  其实,认为自己父母是“祸害”的绝不只有宋强,网络上有个小组名称就是“父母皆祸害”。成员自称“小白菜”,在这个小组发帖,用宣泄的方式描述自己在父母那里受的苦,同时也互相安慰寻求帮助。“小白菜”这个名字,就是源自一首耳熟能详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啊,地里黄啊,三岁二岁,没了娘啊……”

  而“父母皆祸害”来源于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越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说了这样的话。

  虽然小组成员在他们的创建宣言里强调:“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但是“大逆不道”的小组名称还是引来了排山倒海的骂声。

  “现在家庭教育的矛盾到了非常尖锐的时候,到了需要有人把这个矛盾挑开的时候了。”平衡式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占郡不认为这个小组大逆不道,他认为我国家庭教育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矛盾该到爆发的时候总会爆发的,只是这个名字有些刺激而已。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一直不是什么新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家庭教育的矛盾一直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是,像“父母皆祸害”这样极端的表述却似乎很少见。

  那么,家庭教育的矛盾是不是已经普遍存在,而且到了很尖锐的程度了呢?

  本报社会调查中心今年完成的一项调查似乎给王占郡的观点加了注脚:该项有3120名70后、80后、90后参与的调查中,有近七成(69.6%)坦言与父母有矛盾,其中59.7%的人和父母“存在代沟”,8.9%的人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1.0%的人和父母根本“无法沟通,水火不容”。从这个调查结果看,有近10%的受访者是和父母有着较为严重的矛盾冲突的。中国青年报记者一对一采访了几位痛苦的“小白菜”,试图从他们的个案中,找出近20年来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硬伤。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我的痛苦就像是浸过水的麻绳,只有死神手里的镰刀才能砍断”

  陆晶是“祸害”小组的成员。

  她今年30岁,是单身妈妈,有一个4岁的女儿,目前正在经营一家自己的网店。

  她的故事很沉重,因为故事中没有爱。

  陆晶的父亲比母亲大17岁,在跟母亲结婚前曾经有过一段婚姻,而且有一个年龄挺大的女儿了。

  似乎从陆晶记事起,父母就总在无休止地打架。陆晶也免不了挨打。

  父母平时忙生意,很少关心陆晶的生活,虽然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但是陆晶仍然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

  后来,父母找了一个保姆照顾陆晶的生活。没想到陆晶的生活更糟了。

  “父亲和保姆勾搭上了,这个保姆比我父亲的大女儿还小。”

  后来,父亲的生意走了下坡路。

  家里的生活更加恐怖了,父亲经常喝酒,撒酒疯。家里没有一个好碗,好的玻璃杯。

  有一天晚上,陆晶的父亲喝完酒回家,没带钥匙,砰砰砸门。“那时候我已经睡着了,母亲一个人在看电视,她故意不给父亲开门。大概半小时之后,母亲叫我去给爸爸开门。”

  陆晶很快翻身下床下楼开门。还没站稳,父亲的几个大巴掌就已经扇到脸上了,当时陆晶的嘴里鼻子里都是血,但是她也不敢哭。哭可能会让爸爸更暴躁。

  “那时候我真希望我立刻死去。”陆晶说。

  “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但是在陆晶的故事里,这句话显得十分苍白。

  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她就是父母的出气筒。有一次,他们一家三口正在吃饭,突然父母两人一言不合又打了起来。最后提到了离婚,“把我当成离婚的砝码,拒付我的学费。”那天父亲跟陆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今天要杀了你,杀你就是因为太爱你了!”

  “打架,流血,辱骂,地狱!地狱!”陆晶在自己的帖子里这样描写自己的家庭生活。

  “我的痛苦,我的悲哀。就像是浸过水的麻绳,越挣扎越结实,缠得我喘不过气,我想只有死神手里的镰刀才能砍断。”陆晶几次想到过死。

  其实,“死”这个字在这个小组里经常出现。王占郡介绍。

  王占郡组织了一批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志愿者团队,在这个小组里展开了“一帮一”志愿救助。

  “进入这个小组后,你会觉得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里每天都有人走在自杀的边缘。”王占郡说。他们已经接触过的80个案例中,超过一半的人有自杀的念头,超过25%的人实施过自杀,有将近一半的人他们直接或间接的朋友因为和父母关系问题自杀了。王占郡负责救助的一共有5个人,其中有两个曾经实施过自杀,另外3个人有过自杀的念头。

  “我曾经以为,这个小组里是一群不孝的孩子,是反叛的孩子,应该是社会上的极个别现象”,王占郡刚听说这个小组的时候,跟大多数人的判断是一致的,“但是,当我真正走进这个小组,走近这些孩子的时候发现,这些孩子非常痛苦,他们在哭泣、他们在哀号。他们确实是被祸害的受害者。”

  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要摆脱,可是我可能一辈子也摆脱不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三类,假爱、错爱和真爱。”王占郡说,那种对孩子没有感情、对孩子打骂过度的应该是假爱。

  陆晶的父母应该属于假爱这一类。而李翔遭遇的则是错爱。

  李翔是个“80后”。

  从小,父亲的工作就很忙,经常一出差就是几个月,家里经常只有妈妈和李翔两个人。

  李翔的父母应该是很爱李翔的。

  爸爸经常不在身边,所以李翔的妈妈对他更是关爱。所有家务活都不让他做,而且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孔不入”,李翔在家里需要自己做的事似乎只有一件,就是管好自己的学习。

  李翔的爸爸是个很沉默的人,“每次好不容易把爸爸盼回来了,他在家里也总是不说话,让我觉得害怕。”

  爸爸不管李翔的生活,但是对李翔的学习抓得极严。父亲每次回家的主要目的似乎就是检查李翔的学习,他会翻看李翔在学校的所有考试卷子、老师评语和习题本。一旦成绩下滑,马上会被父亲严厉训话。

  “你只有学习好将来才能有出息,我现在这么要求你都是为了你好”、“我在外面这么辛苦,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能对得起我”这是爸爸常说的两句话。

  “那时候我经常觉得自己很没用,”李翔说,“跟其他孩子比,我几乎从来不玩,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但是无论怎么努力爸爸都不会看见,他只看最终的成绩,只要成绩不如他想象的好,就会骂我。如果我成绩好他就会马上把我的成绩拿到别人面前炫耀。”可每当这个时候,李翔都觉得很恶心,“他让我学习不是为了我好,而是为了他的面子”。

  好在从中学到大学,李翔在学习上都显示出很高的天赋。“我爸妈总说督促我学习是为了我好,可是我却挺恨学习的,但是不得不学。小时候努力学习是为了我爸能对我好些,长大了努力学是为了远离他们。”

  高中的时候,李翔成功地考上了离家很远的学校。见爸爸的机会更少了,但是,妈妈却仍然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妈妈从家里搬了出来,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陪他读书,给他做饭、洗衣服。“我知道妈妈也是为我好,但是,她只知道让我吃这个、穿那个,我想跟她聊聊天,她就会说:‘赶紧学习,别说那些没用的。’”

  现在李翔已经在英国读书了,5年来,他仅回过家一次。

  “回想我28年的人生,我似乎就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学习,一件事是逃离。”

  已经成功“逃离”的李翔现在更加痛苦了,他发现自己似乎有了同性恋的倾向。“说心里话,我真的怨恨他们。我爸爸很少在家,只要在家只关心我的学习,我从他的身上一点儿也没有学到一个男人该为一个家做些什么,而我妈妈却又离我太近了,近到让我觉得女人就是整天唠唠叨叨、琐琐碎碎的、让人反感的人。”

  由于缺少父爱,李翔的内心有一种缺失,他虽然长大了,但是内心仍然还是个孩子,还渴望一份父爱。这也许就是李翔内心痛苦的根源。

  李翔的父母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儿子有多痛苦,对于他们来说,在英国留学的李翔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优秀产品,是一个让他们在别人面前“脸上有光”的产品。

  李翔说:“我一直梦想着摆脱他们,现在我真的摆脱了,但是却发现我摆脱的是他们的躯体,却一辈子也摆脱不掉他们对我的影响。”

  不顾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去爱孩子是“错爱”,王占郡说,虽然很多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是在伤害孩子。

  李翔的例子有些极端,但是“错爱”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比比皆是。

  每到周末那些督着孩子往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里跑的家长,哪个不是“为了孩子好”,又有多少孩子不对这种“好”充满反感和抵触。虽然家长的压力是来自不科学的应试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心中的功利主义正在加重这种“错爱”对孩子的伤害。

  “我怎么这么倒霉,怎么会摊上这样的爸妈呢?”在被父亲歇斯底里地痛骂了一通之后,宋强几乎崩溃了。 孩子小时候受点苦没什么?

  “当我发现,我爸妈的性格缺陷在我身上同样有时,我非常震惊”

  不少父母觉得孩子小时候受点苦没什么,“谁不是这么过来的,长大了就没事了”。

  其实不然。

  “我本来是决定不结婚的,但是在爸妈的强烈逼迫下还是结了,现在他们又在逼着我要孩子,这回我不会再同意了。”宋强说。

  宋强这么坚决是因为他发现,“我爸妈的性格缺陷在我身上同样也有,不仅是性格,就连饮食偏好、语言习惯等等,我都能在自己身上看到他们的影子。”

  当我发现这些的时候,我震惊了。“我害怕自己会像他们那样,我不希望自己将来也会祸害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

  这种恐惧在“小白菜”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很多人恐惧结婚、恐惧生孩子、恐惧跟别人交往,还有的人会定期封闭自己。

  “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比较自闭,现在是会隔一段时间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次,谁也找不到我。”已经休学的小冉说,她从小跟着妈妈和继父生活,继父经常打骂她,妈妈也觉得她是个负担,曾经歇斯底里地想把她弄死。

  陆晶说,“我也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我已经失去这样的心境了,对一切都提不起精神。”“我看到我父母的婚姻……我真的,对婚姻根本就没有什么渴望和憧憬。”

  后来,在妈妈的再三逼迫下,陆晶还是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

  但是,带着从自己家庭中带来的根深蒂固的恐惧,陆晶最终没能和丈夫搞好关系,现在她带着自己的女儿当起了单身母亲。

  很多人已经认同,孩子的性格、习惯、能力、观念等都主要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有不少专家认为,早期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教育,它为一个人今后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奠定了基础。

  “我以前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会让孩子缺少创新精神、不敢冒险,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和选择能力,但是现在我发现家庭教育的影响根本还没有到这一层。”王占郡说,“当你走近这些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失败的家庭教育首先影响的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对“小白菜”进行救助的时候,王占郡发现,这些人的问题是经常要考虑是不是活着,缺少安全感,不自信经常会退缩,生活得不快乐也缺少快乐的能力,不懂得爱也没有爱的能力。

  “在这些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根本谈不到更高一层次的创新能力等等。”王占郡说。

  “父母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

  痛苦的不仅仅是孩子,在不良的亲子关系中家长一定也不快乐。

  著名教育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父母本身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他们能把孩子养大已经不容易了。”

  正如孙云晓所说的那样,确实有些家长在“祸害”孩子,但是这些家长也是被“祸害”的,他们往往也曾经是受伤的孩子,曾被父辈粗暴地对待过,他们还承受着时代巨变所带来的压力,与传统的社会结构同时破碎的还有旧的教育理念,但是与新的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框架并没有出现。这些家长本身就带着压力、焦虑,他们本身的不快乐是造成孩子痛苦的根源。

  “但是很多家长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王占郡说,他们把自己和孩子之间恶劣关系的根源归结于孩子,认为是孩子不听话、不孝顺、不理解才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这不仅不利于帮助那些还在哀号的“小白菜”的恢复,也不利于重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王占郡讲了一个很多“小白菜”都知道的故事。

  一个母亲在网上看到了有关“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报道,给自己的女儿打电话,让女儿也上网去看看那个小组,这位母亲的本意是想让女儿去比较一下,看看自己生活得多么幸福。

  没想到,这个女孩到了小组之后,“就像找到了组织”,一下子找到了倾诉的地方,写了几万字的东西,讲自己小的时候被父母忽视,被送到外婆家,外婆为了让她听话经常吓唬她。这些恐吓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很多阴影。

  王占郡介绍,他们在对那些在自杀边缘游荡,或者已经得了抑郁症的“小白菜”进行救助的时候,非常希望有家长能配合这些志愿救助者,“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种亲子矛盾,只要家长出现,孩子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王占郡说,因为只要愿意站出来,就说明这些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那么离解决问题就不远了。

  但遗憾的是,在王占郡他们目前的救助中,还没有一个家长愿意站出来。

  “小白菜”其实对父母能跟他们一起解决矛盾也没有信心,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在网络上、小组里才会袒露心扉,他们很少会把线上的活动带到线下。

  “在我家我爸就是‘王法’,他怎么可能承认自己有错的地方。”一位“小白菜”这样说。

  父辈并没有如我们所愿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事情只能这样坏下去,甚至更坏。

  对于这些“小白菜”来说,他们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还不是最坏的事,他们最害怕的是有一天自己也变成他们父母那样的人,把他们受到的伤害再传递到下一代去。

  “对于‘小白菜’来说,正视现实很重要。”王占郡说。

  他认为人的生命就是一条溪水,对于“小白菜”来说,水的上游已经被污染了,现在“小白菜”不能再幻想清泉了,重要的是如何让来自上游的污染在自己这里画上句号。

  因此,伤害已经造成,自救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孩子能成立这个组,其实就是他们自救的开始。

  王占郡介绍,他们在小组里发帖就是排解的一种方式。“几乎每个参加救助的‘小白菜’都有一肚子话。”王占郡说,他们有的拿起电话就一边说一边哭,有的会写出上万字的邮件。当他们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时,不少人觉得自己已经“好多了”,有的人甚至觉得有人听他们说话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通过几次救助,陆晶现在已经基本走出了困境,她甚至已经开始承担志愿者的工作,开始帮助小组中其他的“小白菜”了。“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要让我的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童年,虽然她现在已经受到一些影响。现在我每周回母亲家一次,为的是让孩子知道她有外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陆晶说。

  陆晶喜欢哲学、喜欢佛教、喜欢音乐、喜欢做运动。“这些东西能让我放松。我不想让孩子知道我和父母之间的不愉快。”

  “缺失的已然缺失,获得再次成长可能性的唯一途径不是继续向外寻求爱,而是自己要学会如何爱自己!”专家这样说。

  (文中案例的主人公现在正在接受心理救助,故案例主人公均使用了化名。) 本报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甘晓

 

  宋强在北京工作,“我离开家这么远就是为了躲开他们,让他们别再祸害我。”宋强说。

  宋强从小就是乖孩子,被父母严格控制着,什么事情他都必须按照爸妈的要求去做,如果反抗就会是暴风骤雨般的辱骂,甚至暴力。“那时候我必须听话,只有这样才能好过些”,所以,从上大学起,宋强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只为远离那些“漫无边际的控制”。

  “但是,我似乎是躲不开了。”这次冲突,源自父母想到北京来小住一段时间,宋强跟父母商量,希望他们推迟半个月过来。结果,“又听到了我爸的吼叫”。爸爸电话中的咆哮总在自己耳边回荡,宋强几乎无法正常工作,无法正常生活。

  宋强把自己的网名改为“祸害”。他指的“祸害”是他的父母。

  其实,认为自己父母是“祸害”的绝不只有宋强,网络上有个小组名称就是“父母皆祸害”。成员自称“小白菜”,在这个小组发帖,用宣泄的方式描述自己在父母那里受的苦,同时也互相安慰寻求帮助。“小白菜”这个名字,就是源自一首耳熟能详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啊,地里黄啊,三岁二岁,没了娘啊……”

  而“父母皆祸害”来源于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越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说了这样的话。

  虽然小组成员在他们的创建宣言里强调:“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但是“大逆不道”的小组名称还是引来了排山倒海的骂声。

  “现在家庭教育的矛盾到了非常尖锐的时候,到了需要有人把这个矛盾挑开的时候了。”平衡式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占郡不认为这个小组大逆不道,他认为我国家庭教育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矛盾该到爆发的时候总会爆发的,只是这个名字有些刺激而已。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一直不是什么新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家庭教育的矛盾一直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是,像“父母皆祸害”这样极端的表述却似乎很少见。

  那么,家庭教育的矛盾是不是已经普遍存在,而且到了很尖锐的程度了呢?

  本报社会调查中心今年完成的一项调查似乎给王占郡的观点加了注脚:该项有3120名70后、80后、90后参与的调查中,有近七成(69.6%)坦言与父母有矛盾,其中59.7%的人和父母“存在代沟”,8.9%的人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1.0%的人和父母根本“无法沟通,水火不容”。从这个调查结果看,有近10%的受访者是和父母有着较为严重的矛盾冲突的。中国青年报记者一对一采访了几位痛苦的“小白菜”,试图从他们的个案中,找出近20年来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硬伤。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我的痛苦就像是浸过水的麻绳,只有死神手里的镰刀才能砍断”

  陆晶是“祸害”小组的成员。

  她今年30岁,是单身妈妈,有一个4岁的女儿,目前正在经营一家自己的网店。

  她的故事很沉重,因为故事中没有爱。

  陆晶的父亲比母亲大17岁,在跟母亲结婚前曾经有过一段婚姻,而且有一个年龄挺大的女儿了。

  似乎从陆晶记事起,父母就总在无休止地打架。陆晶也免不了挨打。

  父母平时忙生意,很少关心陆晶的生活,虽然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但是陆晶仍然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

  后来,父母找了一个保姆照顾陆晶的生活。没想到陆晶的生活更糟了。

  “父亲和保姆勾搭上了,这个保姆比我父亲的大女儿还小。”

  后来,父亲的生意走了下坡路。

  家里的生活更加恐怖了,父亲经常喝酒,撒酒疯。家里没有一个好碗,好的玻璃杯。

  有一天晚上,陆晶的父亲喝完酒回家,没带钥匙,砰砰砸门。“那时候我已经睡着了,母亲一个人在看电视,她故意不给父亲开门。大概半小时之后,母亲叫我去给爸爸开门。”

  陆晶很快翻身下床下楼开门。还没站稳,父亲的几个大巴掌就已经扇到脸上了,当时陆晶的嘴里鼻子里都是血,但是她也不敢哭。哭可能会让爸爸更暴躁。

  “那时候我真希望我立刻死去。”陆晶说。

  “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但是在陆晶的故事里,这句话显得十分苍白。

  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她就是父母的出气筒。有一次,他们一家三口正在吃饭,突然父母两人一言不合又打了起来。最后提到了离婚,“把我当成离婚的砝码,拒付我的学费。”那天父亲跟陆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今天要杀了你,杀你就是因为太爱你了!”

  “打架,流血,辱骂,地狱!地狱!”陆晶在自己的帖子里这样描写自己的家庭生活。

  “我的痛苦,我的悲哀。就像是浸过水的麻绳,越挣扎越结实,缠得我喘不过气,我想只有死神手里的镰刀才能砍断。”陆晶几次想到过死。

  其实,“死”这个字在这个小组里经常出现。王占郡介绍。

  王占郡组织了一批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志愿者团队,在这个小组里展开了“一帮一”志愿救助。

  “进入这个小组后,你会觉得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里每天都有人走在自杀的边缘。”王占郡说。他们已经接触过的80个案例中,超过一半的人有自杀的念头,超过25%的人实施过自杀,有将近一半的人他们直接或间接的朋友因为和父母关系问题自杀了。王占郡负责救助的一共有5个人,其中有两个曾经实施过自杀,另外3个人有过自杀的念头。

  “我曾经以为,这个小组里是一群不孝的孩子,是反叛的孩子,应该是社会上的极个别现象”,王占郡刚听说这个小组的时候,跟大多数人的判断是一致的,“但是,当我真正走进这个小组,走近这些孩子的时候发现,这些孩子非常痛苦,他们在哭泣、他们在哀号。他们确实是被祸害的受害者。”

  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要摆脱,可是我可能一辈子也摆脱不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三类,假爱、错爱和真爱。”王占郡说,那种对孩子没有感情、对孩子打骂过度的应该是假爱。

  陆晶的父母应该属于假爱这一类。而李翔遭遇的则是错爱。

  李翔是个“80后”。

  从小,父亲的工作就很忙,经常一出差就是几个月,家里经常只有妈妈和李翔两个人。

  李翔的父母应该是很爱李翔的。

  爸爸经常不在身边,所以李翔的妈妈对他更是关爱。所有家务活都不让他做,而且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孔不入”,李翔在家里需要自己做的事似乎只有一件,就是管好自己的学习。

  李翔的爸爸是个很沉默的人,“每次好不容易把爸爸盼回来了,他在家里也总是不说话,让我觉得害怕。”

  爸爸不管李翔的生活,但是对李翔的学习抓得极严。父亲每次回家的主要目的似乎就是检查李翔的学习,他会翻看李翔在学校的所有考试卷子、老师评语和习题本。一旦成绩下滑,马上会被父亲严厉训话。

  “你只有学习好将来才能有出息,我现在这么要求你都是为了你好”、“我在外面这么辛苦,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能对得起我”这是爸爸常说的两句话。

  “那时候我经常觉得自己很没用,”李翔说,“跟其他孩子比,我几乎从来不玩,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但是无论怎么努力爸爸都不会看见,他只看最终的成绩,只要成绩不如他想象的好,就会骂我。如果我成绩好他就会马上把我的成绩拿到别人面前炫耀。”可每当这个时候,李翔都觉得很恶心,“他让我学习不是为了我好,而是为了他的面子”。

  好在从中学到大学,李翔在学习上都显示出很高的天赋。“我爸妈总说督促我学习是为了我好,可是我却挺恨学习的,但是不得不学。小时候努力学习是为了我爸能对我好些,长大了努力学是为了远离他们。”

  高中的时候,李翔成功地考上了离家很远的学校。见爸爸的机会更少了,但是,妈妈却仍然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妈妈从家里搬了出来,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陪他读书,给他做饭、洗衣服。“我知道妈妈也是为我好,但是,她只知道让我吃这个、穿那个,我想跟她聊聊天,她就会说:‘赶紧学习,别说那些没用的。’”

  现在李翔已经在英国读书了,5年来,他仅回过家一次。

  “回想我28年的人生,我似乎就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学习,一件事是逃离。”

  已经成功“逃离”的李翔现在更加痛苦了,他发现自己似乎有了同性恋的倾向。“说心里话,我真的怨恨他们。我爸爸很少在家,只要在家只关心我的学习,我从他的身上一点儿也没有学到一个男人该为一个家做些什么,而我妈妈却又离我太近了,近到让我觉得女人就是整天唠唠叨叨、琐琐碎碎的、让人反感的人。”

  由于缺少父爱,李翔的内心有一种缺失,他虽然长大了,但是内心仍然还是个孩子,还渴望一份父爱。这也许就是李翔内心痛苦的根源。

  李翔的父母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儿子有多痛苦,对于他们来说,在英国留学的李翔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优秀产品,是一个让他们在别人面前“脸上有光”的产品。

  李翔说:“我一直梦想着摆脱他们,现在我真的摆脱了,但是却发现我摆脱的是他们的躯体,却一辈子也摆脱不掉他们对我的影响。”

  不顾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去爱孩子是“错爱”,王占郡说,虽然很多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是在伤害孩子。

  李翔的例子有些极端,但是“错爱”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比比皆是。

  每到周末那些督着孩子往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里跑的家长,哪个不是“为了孩子好”,又有多少孩子不对这种“好”充满反感和抵触。虽然家长的压力是来自不科学的应试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家长心中的功利主义正在加重这种“错爱”对孩子的伤害。

 

80后反思失败家庭教育:你在祸害自己的孩子吗

80后反思失败家庭教育:你在祸害自己的孩子吗

原料: 虾仁50克、净鲈鱼肉100克、鸡蛋3个、菠菜叶50克配料:细糖10克、泡打粉2克、干酵母2克、

  食用油10克、 清水适量

  制作方法:

  1. 面粉中加入细糖、泡打粉、干酵母、食用油,用清水调成发酵面团。

  2. 将面团揉光后静置醒发一段时间。

  3. 将面团搓条、下剂、擀制成皮。

  4. 在面皮中包入细沙,捏成金鱼状,放入笼屉中醒发。

  5. 将醒发好的金鱼饺用大火蒸10~12分钟即可。

  特点:质地松软,口感香甜

  制作提示:

  1. 根据环境温度的不同适量调整水温,如温度过低,可适当提高和面的水温,但不宜超过30℃。

  2。和面时可在面粉中加入适量奶粉,口感会更好。

  搭配小提示:鲜汤代替盐

  制作菜肴时,尽量不用味精或鸡精,可用鲜汤代替,使菜肴的口味更柔和,营养更丰富。

  鲜汤的做法:将汤骨、葱段姜块、黄酒和水放入锅中,烧开后撇去浮沫,用小火熬成。

  

  调料:盐、淀粉、葱、姜、鲜汤、食用油

  制作方法:

  1。虾仁、鱼肉用水冲洗干净,备用。菠菜用少量水煮烂,碾成泥,备用。把葱姜放入碗中,加适量水揉捏成葱姜水,备用。

  2。将虾仁放入食品粉碎机中,加入盐、蛋清、葱姜水、淀粉搅拌成虾胶。

  3。将鱼肉放入食品粉碎机中,加入盐、蛋清、葱姜水、淀粉搅拌成白色鱼胶,然后取出一半白色鱼胶,加入菠菜泥继续搅拌,做成绿色鱼胶。

  4。将虾胶和两色鱼胶分别在水锅中做成丸。

  5。锅中加适量鲜汤、食用油,倒入做好的鱼、虾丸,烧开后加适量水淀粉勾芡。

  特点:色泽鲜艳,口感柔滑。

  制作提示:

  1。在汤汁中加入少许牛奶,能使口味更柔和,更适合低龄宝宝的口味。

  2。鱼虾丸的大小可根据宝宝的年龄、口型大小、咀嚼能力做成不同大小和形状。

  3。做鱼虾丸时,锅里的水温不宜过高,以免鱼丸受热不均,质感参差不齐。

  蔬菜:上汤烩蔬丝

  原料:胡萝卜25克、莴笋50克、山药25克

  调料:盐、食用油、淀粉、鲜汤

  制作方法:

  1。将胡萝卜、莴笋、山药分别洗净、去皮,切成细丝。

  2。锅内加适量鲜汤、少许食用油,烧开后倒入各色菜丝。

  3。煮开后加少许盐,用水淀粉勾薄芡。

  特点:口感爽脆,色泽诱人。

  制作提示:

  1. 制作蔬菜时勾芡能减少蔬菜中营养成分的流失。

  2. 1~2岁宝宝食用时,可将丝再切成小粒后烹调,使宝宝更容易入口咀嚼。

  汤羹:枸杞海参雪花羹

  原料:海参100克、鸡蛋1个、枸杞少许

  调料:盐、淀粉、葱花

  制作方法:

  1. 海参去内脏,用水冲洗干净,切小粒,焯水备用。枸杞用温水浸泡后备用。

  2. 锅内倒入清汤,加入海参,烧开后加适量盐,然后用水淀粉勾薄芡,慢慢倒入打散的鸡蛋,同时用汤勺推动汤汁。

  3. 撒入葱花和几粒枸杞煮开即可。

  特点:口感醇厚,色彩缤纷

  制作提示:

  1。汤汁勾芡能使鲜汤和原料充分融合。

  2。海参焯水能去掉其中的异味和杂质。

  点心:红豆金鱼饺

  原料:面粉100克、优质红豆细沙50克[小精灵儿童网站灵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占郡:青春期,没有叛逆就没有成长
青春期:父母自我纠偏的末班车
爸爸有威信 父教不缺失
最好的家庭关系是“亲密无间”?错!其实是这4个字! | 特别关注
“三高”儿童有哪些养育风险
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陪伴是标配,共情是高配,那么顶配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