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案2
2.章真如医案——阴虚热痹
黄某某,男,57岁,干部。1990年12月7日入院,住院号180。
腰腿痛3月余。3月前因出差长途乘车,过度劳累,渐感腰痛不适,遂到某医院住院,给予消炎痛、布洛芬等对症治疗,腰痛不减。经CT检查发现“腰椎肥大,第二、三腰椎间盘向左脱出”。采用牵引治疗1周,腰痛反而加剧,并引起右下肢后侧放射疼痛,该院考虑腰椎病引起神经根炎及坐骨神经痛,改用强的松龙封闭。初起腰腿痛减轻,5天后因起床不慎,腰腿痛反复如故,又用针灸、神灯、超短波、敷药、口服药酒等治疗半月余亦罔效。故请骨科会诊,考虑做椎间盘脱出手术,患者恐手术更痛苦和可能引起后遗症,经挚友介绍邀余诊治。检查:腰胀酸痛,动则痛如刀绞,不能行走,卧倒亦困难,坐以达旦,彻夜难寐,苦不堪言,口干口苦,脉弦紧,舌质黯红,舌苔白腻。嘱患者忍痛卧位体检,触腰肌紧张,右侧稍隆起,皮肤有针灸、火罐痕迹,疼痛拒按,触痛明显,右拉塞格征阳性,其余理化检查均正常。
[辨证] 风湿化热伤阴。
[治法] 养阴清热,甘寒通络。
[方药]生石膏60g,麦冬15g,知母15g,白芍15g,甘草8g,丹皮10g,乳香10g,没药10g,细辛3g,怀牛膝15g,杜仲15g,海桐皮15g,桑枝30g,生地15g,每日1剂煎服。
12月12日二诊:服药4剂,腰痛渐缓,能上床左侧卧位,但不能翻身,睡不安寐,口干不欲饮,晨起稍可床边活动,舌脉同前,仍宗前法。
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当归10g,白芍10g,忍冬藤15g,桑枝30g,石斛10g,牛膝10g,狗脊10g,杜仲10g,川断10g,海桐皮10g,乳香10g,没药10g,苡仁40g,夜交藤10g,每日1剂。
12月20日三诊:服上药8剂,腰痛大减,晨起能独自行走,由他人搀扶上下楼梯锻炼半小时,夜卧转侧自如,唯午后腰痛隐隐,右下肢酸胀不适。脉弦,舌红,苔薄白。细析脉证,湿邪渐除,阴虚尚存,拟养阴清热,祛风通络法。
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石斛15g,杜仲15g,川断15g,桑寄生15g,牛膝15g,秦艽10g,灵仙10g,细辛3g,独活30g,当归15g,忍冬藤15g,每日1剂。
12月29日四诊:服药7剂,诸症悉除,步履如常,宿疾得已。嘱患者避风寒,忌辛辣,勿负重,适当锻炼,再予清滋达络之品,调理善后,于1991年1月20日出院,随访至今,健康无恙。
[按语]痹证系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阻滞经络,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楚等病证。大凡历代医家多以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辨治,庶不知久治不愈者,有阴虚热痹之类。吾以为风湿之邪,侵犯经络,久则化热,热盛液耗,筋络失养,或过用辛散温燥药物,津液耗损,痹痛益甚。故阴虚者,乃肝肾之虚,经络失养也。本案患者形体肥胖,喜食膏粱厚味,嗜好饮酒,久酿湿热,又逢长途劳累,感受外邪,内外相兼,而病痹证。综观前医采用激素、药酒等温经通络为治,俾虚火内盛,灼伤阴液,湿热内阻气血不运,经络失养。有鉴于此,笔者救弊补偏,首以甘寒通络,重用生石膏为君,直折其内盛之火,辅以生地、知母、丹皮、白芍、麦冬等养阴清热,佐以细辛、桑枝、海桐皮等祛风通络,乳香、没药行瘀止痛,使以牛膝、杜仲补肾固腰。诸药合用共有清热养阴,祛风通络,行瘀止痛之功,药后诸症减轻,后以滋营养液法,重用独活祛风止痛,此扶正祛邪之意。(隋殿军.当代中医名医医案医话选.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82)
3.林沛湘医案——寒凝血脉
曹某某,女,31岁。
1990年1月13日初诊:右腿疼痛2年余,加重2个月,疼痛自右臀部起,沿右腿外侧及后侧向下放射。症状常年不断,时重时轻,冬季为甚。近2个月来疼痛较明显。西医诊断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曾用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病情未见改善。诊得舌质淡,舌苔白,脉虚。
[辨证]寒凝血脉,足太阳经痹阻。
[治法]通经行痹。
[方药]通经行痹汤加味: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姜7g,大枣15g,威灵仙10g,独活8g,徐长卿20g,牛膝10g,苏木15g,制乌头10g(先煎),全蝎7g。
上方连服5剂,右腿疼痛明显减轻。去乌头再进10剂,症状基本缓解。后用独活寄生汤化裁,调理近1个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李宝顺.名医名方录.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382)
4.张琪医案——湿热浸淫
冷某某,男,28岁。
感受寒湿2年余,左臀连下肢如一条线牵拉作痛,酸软乏力,沉重难以,拘急不能伸,步履艰难,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经治无效。刻诊:溲黄如茶,舌苔白厚腻,脉沉缓。
[辨证]此病乃初罹于寒湿之邪,日久化热,湿热蕴结,伤于筋络。湿性重浊,故沉重难支,湿热伤筋,则筋拘急难伸。
[治法] 清热利湿,疏筋活络。
[方药]穿山龙、地龙、薏苡仁、怀牛膝各50g,白芍40g,萆薢、茯苓各20g,苍术、黄柏、知母各15g,甘草10g,老贯筋50g,水煎服。共经四诊,服药26剂,患肢已恢复如常,嘱停药观察,随访痊愈。(李国平,刘香云.张琪治疗痹证10方.中医杂志,1992,33(10):18~20)
5.施今墨医案——阳虚寒凝
张某某,男,32岁。
去年一月间曾患腰痛,连及右腿酸楚,不能直立,夜间痛甚不能安眠。曾住协和医院40余日,近月余,斯症再发,已服西药及注射药针,并经针灸治疗,未见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迟。
[辩证]风寒之邪,入侵络道,阳气不充,寒凝致痛。
[治法]强腰肾,温命门,以逐寒邪。
[方药]杭白芍12g,金狗脊15g,宣木瓜10g,川桂枝6g,大熟地10g,茯苓、茯神各10g,川附片10g,春砂仁3g,乌蛇肉24g,北细辛3g,油松节30g,川杜仲10g,沙蒺藜10g,功劳叶15g,川续断10g,刺蒺藜10g,酒川芎4.5g,炙甘草10g,虎骨胶6g(另烊兑服)。
二诊:服2剂无变化,药力未及也,拟前方加重药力。
杭白芍6g,川桂枝6g,大熟地10g,茯苓、神各10g,川附片10g,破故纸10g,巴戟天10g,川杜仲10g,春砂仁3g,乌蛇肉24g,北细辛3g,川续断10g,左秦艽6g,白薏仁18g,炙草节10g,虎骨胶6g(另烊兑服)。
三诊:前方服3剂,已生效力,疼痛减轻,腰脚有力。
前方加黄芪24g,追地风10g,千年健10g,威灵仙10g,去茯苓、茯神、薏仁。
四诊:药服3剂,更见好转,基本已不疼痛,行动便利,拟用丸方巩固。
以三诊处方3付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早、晚、午各服1丸。(祝湛予,翟济生,施如瑜,等.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4~105)
6.杨兆钢医案——瘀血阻脉
李某某,女,48岁,商店职工。患者右下肢自觉沿大腿后面向下放射疼痛难忍,不能行走,一周来痛苦不堪,咳嗽用力时痛势更剧,夜间难以入眠。检查:神清,痛楚面容,被家属背上诊床,呻吟,哭泣。腰、腰骶之间椎旁压痛明显,小腿外侧或足背外侧感觉减退。踝反射减弱,膝反射正常。臀点、腓点、腘点、踝点压痛明显,Lasegue征阳性。舌质暗红,脉沉涩。X光检查:腰椎增生,非典型椎间盘突出。
[辨证]由于椎间盘损伤,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腰椎病变处压病拒按。脉络阻塞,筋脉失养,故患肢痛势难忍,走路困难,动则加剧,脉涩舌暗乃瘀血不畅之象。
[治法]通经化瘀,舒筋止痛。
[芒针取穴]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飞扬、阳陵泉、昆仑、血海、外承扶、外殷门。
[操作]患者侧卧,两腿屈曲位。先针大肠俞、斜向棘突、则有触电样感应,放射至足跟然后针环跳穴,外承扶(承扶旁2寸),外殷门(殷门旁2寸),三穴直刺2~3寸,令麻样感应放射至足跟,飞扬直刺2.5寸,触电样感应至足跟以下,小腿抽动;血海直刺3寸,捻转泻法。每日针一次,20次为一疗程,一疗程患者疼痛显减,已能被人搀扶走路,又依前法针一疗程疼痛大减,自己能缓缓行走,三个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检查腰髓旁压痛点基本消失,臀点、腘点、腓点、踝点压痛基本消失,Laseguee征>80°,临床治愈。(杨兆钢.脑系疾病的芒针疗法.针灸临床杂志,1997,13(7):17)
2005-6-8 14:12 weiweihh
1.尚兴彦医案——风邪入中
李某某,男,51岁。1974年秋初诊。
右侧面部阵发性闪电样刀割似剧痛,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经用维生素B、654-2肌注,口服苯妥英钠及止痛镇静药等无效,曾转西安市某医院神经科作无水酒精注射,稍有好转,1年后复发;再去北京某医院手术治疗,1年后又复发。由于患者对手术恐惧,拒绝再次手术,即用中药汤剂湿敷2天痛减,后改用白乌膏外贴,1年余未复发。
[辨证]风邪入中。
[治法]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生川乌、生草乌、白芷、黄丹、香油。
方中生川乌、生草乌通血脉,搜风止痛;白芷行气散血,祛风止痛;黄丹又叫铅丹,有清热拔毒作用,是制作膏药中重要成分,在高热油脂中对油脂之聚合起催化作用;香油甘微寒,缓解痉痛,是铅丹膏的主要溶剂与赋型剂,为调制膏药的重要材料。将上药用香油浸泡24小时,然后文火煎药,炸焦去渣,在油中徐徐加入黄丹成膏状,再将药倒入冷水浸24小时(去火毒)备用。亦可将上药煎成汤剂加水200ml,煎至60~80ml盛瓶中备用。
用法:发作频繁、痛剧烈者,将中药汤剂用纱布折叠数层湿敷患处,一般1~2天疼痛可减轻。继将膏剂少许加热摊在纱布块上(依疼痛部位剪成圆形或长条)贴在患处,每5日换药1次。方中生川乌、生草乌、白芷镇痉、止痛和麻醉作用通过香油的渗透对末梢神经麻醉而起到止痛效果。个别人若遗留蚁走感,可在膏中加入麝香。另外由于膏药熬制需要一定的技术,火候难以掌握,老嫩不易控制,故可将上药研为细末,加入清凉油内外涂,以代替膏药外贴,也可获得满意效果。(尚兴言,周青勃.白乌膏外贴治疗三叉神经痛.新中医,1980,(2):36)
2.管正斋针灸医案——风寒入络,经脉痹阻
张某,男,58岁,干部。1993年12月16日初诊。
反复右侧面痛12年,加剧一月。患者于1981年冬季无明显诱因出现有颌部阵发性隐痛,常因洗脸时擦洗面部引起疼痛发作。其后逐年加重,多在秋冬季节发作。1993年11月中旬右侧面痛加重,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每隔15分钟左右疼痛一次。服用卡马西平、颅痛定等药物无效。脉浮紧,舌黯淡,苔白。
[辨证] 风寒入络,经脉痹阻。
[治法]疏风散寒,活血止痛。
治疗经过:取下关、太阳、颊车面穴齐刺法,配取止痛穴、牙痛穴,电针连续波,频率80次/分,留针30分钟。针治后,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隔1~2日电针治疗一次,治疗25次后,而痛完全消失。随访3年,疼痛未复发。
[按语]《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管老依据齐刺法原则,运用面穴齐刺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下关穴直刺,进针深度1~1.2寸;太阳透下关穴,向下斜刺或平刺,进针深度1.2~1.5寸;颊车透下关,向上平刺1.2~1.5寸,针刺得气后,太阳、颊车加用电针。本法往往穴少而效宏。(管遵惠.管正斋老中医刺法经验介绍.针灸临床杂志,1997,13(6):9~11)
3.于鹄忱医案——邪犯少阳
单某,女,39岁,农民。1986年12月22日初诊。
5年前患右侧三叉神经痛,间断发作,经多次治疗未果。症见右面颊阵发性抽搐痉挛,表情痛苦,苔薄白,脉弦,属小肠、少阳经肌表之发作性疼痛。
[辨证]邪犯少阳。
[治法]缓急止痛,活血通络,祛风舒筋。
[方药] 芍药、甘草、川芎、牛膝、僵蚕、柴胡等。
8剂后疼痛止,痉挛除,2年后获悉未复发。
[按语]于老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善于治疗内、妇、杂病,对三叉神经痛,主要从缓急止痛、活血通络、祛风舒筋入手,选以芍药、甘草、川芎、牛膝、僵蚕,更以柴胡疏少阳之经气,可谓切中病机,故能药到病除。对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疗效亦佳。(上海市卫生局.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3~54)
4.夏度衡医案——肝风上扰
例1 彭某某,女,51岁。1978年12月5日初诊。
患者从1978年6月开始不明原因的左侧牙床及颜面部间发性疼痛,以后疼痛逐渐加剧,发作次数逐渐增多,每次发作时间为数秒或数十秒,咀嚼不慎或微风拂面时均可诱发,食炒虾后尤为明显。痛如锥钻、电击,伴同侧面肌抽搐。每发作剧痛时,其痛楚不可名状,严重影响睡眠与饮食,烦躁。有时感左上后牙松动不适、牙龈肿痛,口臭。自诉曾几次对生活失去信心。曾多方求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左)”、“慢性牙龈炎”。经针灸,服用中
药(祛风活血、清热解毒),西药(镇痛、抗菌),并自购大量参须、麦冬泡水当茶饮,均无效果而就诊于余。见其用手捂于左面颊,表情痛苦,左上第二磨牙松动,附近牙龈稍红肿、轻触痛,龈缘可见少量黄白色脓液,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而弦。
[辨证]肝风上扰,兼阳明胃热。
[治法] 柔肝熄风和络,佐以清胃排脓。
[方药]四味芍药汤加味:白芍30g,生牡蛎30g(布包),丹参15g,甘草15g,葛根15g,生黄芪15g,4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以上诸症均明显好转,精神大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续服5剂。r /> 三诊:颜面及牙床疼痛已除,面肌抽搐已止,曾特地试食炒虾也未见复发,牙龈红肿明显减轻,龈缘未见脓液。另数年来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加瓜蒌15g,再服5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8年,一直未复发,左上第二磨牙也不见松动,痼疾霍除。
例2 谭某某,男,55岁。退休工人。1980年4月13日初诊。
患者右侧面颊部阵发性剧痛反复发作9年余,曾先后到衡阳、长沙等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三叉神经痛(Ⅰ、Ⅱ支)”,给予中药(药物不详)、西药(苯妥英钠、安定、卡巴咪嗪等)、理疗、酒精封闭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因病提前退休。1980年4月以来,疼痛加剧,痛如刀割、电击,伴同侧面肌抽搐,日作数十次而再度来长沙医治,某附属医院建议作三叉神经撕脱术,患者因畏惧手术而来我院就诊。来时患者症见:表情痛苦,右嘴角旁有一明显的“扳击点”,无感觉与运动障碍,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肝风上扰。
[治法] 柔肝潜阳,和络熄风。
[方药]四味芍药汤:白芍30g,生牡蛎30g(布包),丹参30g,甘草15g。
服药2剂后,顿觉疼痛缓和,痛次减少;进10剂后疼痛显著缓解,精神大振。要求带药回家续服,给以原方10剂再进。
1980年7月27日,患者来信,告前后共服本方25剂,服药后疼痛完全消失,数月来未见病情复发。(上海市卫生局.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1~53)
5.张炳厚医案——肝阴不足,肝风上扰
杨某某,男,50岁。
右侧颜面、鼻旁区跳痛、灼痛、刺痛五年。痛甚连及右齿、右侧前额、眉棱骨,因痛苦不堪而纳呆少言。平日痰多色黄而粘,大便干燥。曾用激光、局部封闭及口服止痛剂治疗,疗效不显,来诊时面色红赤,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肝阴不足,肝风上扰,流窜阳明。
[方药]遂用滋生青阳汤加减:白芍40g,钩藤20g,生石决20g,炙甘草20g,生地15g,麦冬15g,生石膏15g,丹皮15g,白僵蚕10g,白芷10g,葛根10g,全蝎5g,蜈蚣2条,白花蛇一条。水煎,日一剂,分温两服。
进药14剂后,患者喜而告之:疼痛大减,且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效不更方,上方加白附子10g,继服14剂后,疼痛消失,状若常人。又予十剂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按语]滋生青阳汤出自清代医师费伯雄所著《医醇賸义》,本方原为主治中风头目眩晕,肢节摇颤,如登云雾,如坐舟中之症。三叉神经痛的病机以肝肾阴虚、肝风上扰最为多见。遂取该方滋阴潜阳、养血柔肝、熄风通络之性。方中白芍、当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石决明、天麻平肝潜阳,熄风止痉;生地、麦冬、丹皮、石斛清热谅血,养阴生津。全方旨在滋阴潜阳,柔肝熄风。临证中重用白芍、当归,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之意。中医理论认为:通者不痛,痛则不通。故疼痛之证应以通为治;阳明热结者,通腑泻热为通;心脉瘀阻者,活血祛瘀为通。三叉神经痛乃肝风上扰,故育阴柔肝,熄风通络亦是通法,同样取得止痛效果。方中重用白僵蚕、全蝎、蜈蚣、乌梢蛇、白花蛇等大量虫蛇药,取其入肝经及善走之性,透骨搜风,熄风通络止痛。疼痛剧烈不止时,是否用虫蛇药如白花蛇能使疗效增加,效果判然。张教授用方特别重视引经药,尤其在治疗撕裂般疼痛时
选用全蝎、蜈蚣、白花蛇之类,走肝入络,即含引经之意。此外,方中每每选用葛根,系因三叉神经痛病变脏腑虽然在肝,但常常累及阳明之络,而葛根入阳明经,走颈面,可引诸药直达病所,使疗效增强。(高力珊.滋生青阳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65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6,15(4):38)
6.刘级三医案——肾精亏耗,肾阴不足
于某某,男性,56岁。
左侧牙及下颌骨痛,已4年余,多次发作,开始患痛时,服镇痛药尚可缓解,近1个月再次复发,日甚一日,剧痛不已,每因动舌,疼痛加剧,甚则头顶墙壁,吃饭时必先服镇痛药,方能吞咽。经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下颌支),迭治罔效。更两膝软弱。又经某名中医诊治,服药30余剂,以蜈蚣、天麻等药物为主,服后仍无明显好转。特请刘老诊治。诊见:体质消瘦,面色灰暗,舌苔略薄白,脉弦细。
[辨证]肾精亏耗,肾阴不足。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熟地黄50g,肉苁蓉20g,白术15g,牛膝15g,党参15g,熟附子15g,麦冬20g,白芍20g,枸杞子30g,五味子15g。
[按语]肾主骨生髓,肾阴亏耗,肾精不充,骨髓失养而作痛,不可因剧痛而以风论治,以免辛燥走窜更伤肾阴,虚火上炎。(隋殿军,王富春,景宽.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华.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58)
2005-6-8 14:14 weiweihh
1.王永炎医案——痰热风动;肝肾不足,血瘀风动
例1.赵某某,男,59岁。
3年前发现双手震颤,而后逐年加重。入院后查双手震颤属静止型,幅度中等,写字可见明显的震颤线条,影响工作、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双手震颤始动时间2.5S。兼有头晕眠差,心胸闷痛,汗多。舌质黯有瘀点,舌苔根部黄腻,脉细弦滑。
[辨证]以气阴不足而气虚生痰,阴虚生热,痰热内盛以致内风动越,证属痰热风动。
[治法]清热化痰,养血活血。
[方药]全瓜蒌30g,胆南星10g,竹沥30g,钩藤15g,天麻10g,珍珠母30g(先煎),丹参15g,赤芍10g。另选用羚羊角粉1.5g,随汤药分两次冲服。
经治疗半月,出院时震颤幅度变小,程度变轻,可以自控,写字前后对照明显好转,生活可以自理,始动时间缩短为1.6s,拐弯时间缩短为1.8s。治疗前后两次脑电图对比,治疗前α波指数为28%,而治疗后α波指数为52%,前后对照α波指数有明显的提高。本例疗效判为临床痊愈。出院后门诊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语]病人年逾五旬,气阴自半,气不足则运化差、痰湿聚;阴不足则生内热、肝风煽。因而痰热内盛,内风动越,双手震颤。风痰热上扰心神,填塞清旷之区,故见头晕眠差,心胸闷痛,汗多,舌黯。本病在本为气阴不足,在标为痰热生风,治以标本兼顾。羚羊角清肝熄风,全瓜蒌、胆南星清化痰热,钧藤、天麻平肝熄风,丹参、赤芍活血通络。全方共奏清化痰热,养血活血之功。
例2.许某,男,51岁。
1968年起发现右上肢震颤,渐进发展为四肢震颤。入院时查四肢震颤幅度大,程度重,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书写困难,始动时间为3.3S,拐弯时间3S,兼有头晕、腰酸。舌黯,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肝肾不足,血瘀风动。
[治法]培补肝肾,活血熄风。
[方药]何首乌15g,生地15g,玄参10g,钩藤15g,刺蒺藜10g,生牡蛎30g(先煎),丹参15g,赤芍10g,杜仲10g,珍珠粉0.3g(分冲)。
经服药10天出院震颤幅度明显减轻,右手为中等度,左手为轻度,肌张力增高程度也减轻,始动时间为1.25s,拐弯时间为2.2s,写字情况较前好转,生活基本自理。治疗前后肌电图和脑电图对比:治疗前的肌电图可见明显的群数电位,治疗后群数电位明显减少。治疗前的脑电图α波指数为20%,治疗后α波指数为46%,前后对照α波指数明显提高。判为疗效显著进步而出院。
[按语]患者年逾五旬,正气亏损,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痿软;肾为作强之官,主司伎巧,肾亏伎巧不能,作强失司,故见肢体不自主震颤,且伴有头晕、腰酸、舌黯等证。治用培补肝肾,活血熄风之法。选用何首乌、生地、玄参、刺蒺藜等平肝熄风、培补肝肾,丹参、赤芍活血熄风,共奏功效。(王永炎.中医药治疗震颤麻痹综合征35例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6,27(8):22~24)
2.刘渡舟医案——痰火阻络,阳气化风
陈某某,男,75岁。
1995年10月18日出诊。1994年1月发病,全身震颤,不能自主,某医院诊断为“震颤麻痹”。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安坦等药,症状未见好转,特请刘老诊治。证见全身颤抖,尤以上肢为重,手指节律性震颤,状如“搓丸样”,肌肉强直,面部表情呆板,双目直视,口角流涎,步履艰难,伴头痛,口干渴,大便秘结,一周一次,小便色如浓茶,口噤啮齿,言语謇涩。舌红,苔黄腻而燥,脉来滑大。
[辨证]证属三焦火盛动风,煎灼津液成痰,痰火阻塞经络则阳气化风而生掉动。
[治法]宜清热泻火,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羚羊钩藤汤加减:黄连10g,黄芩10g,竹茹20g,黄柏10g,栀子10g,钩藤15g,天竺黄12g,龙胆草10g,菊花10g,桑叶10g,菖蒲10g,佩兰10g,半夏12g,羚羊角粉1.8g(分冲)。
服药14剂后,两手震颤减轻,行走较有力,口渴止,小便色淡,大便秘结,头痛眩晕,言謇不利,多痰少寐,舌苔白腻挟黄,脉滑数。针对上述脉证的反映。上方加大黄4g,并加服局方至宝丹3丸,每晚睡前服1丸。
服药月余,头晕少寐多痰大为减轻,语言明显好转(能简单陈述病情),但仍腹满便秘,啮齿,小便短赤,四肢及口唇颤抖。舌红苔黄而干,脉来滑数。治用通腑泻热,凉肝熄风之法,调胃承气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大黄4g,炙甘草6g,钩藤20g,芒硝4g(后下),白芍20g,木瓜10g,麦冬30g,羚羊角粉1.8g(分冲)。
上方服7剂,大便通畅,粪便如串珠状。腹满顿除,啮齿大减,小便通利,四肢有轻度颤抖。效不更方,仍用黄连解毒汤与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3个月,肢体震颤消除,能自己行走,手指屈伸自如,握拳有力,言语流畅,面部表情自然,二便正常。唯偶有头晕,啮齿,继以芩连温胆汤加减进退而愈。(陈明,刘燕华,李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验案精华丛书·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86~88)
3.赵绍琴医案——血虚肝热
张某,女,49岁。
1989年12月6日初诊。患者一身颤动已经2年多,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曾服用中药、西药疗效不显。刻诊时,患者精神呆滞,少言音低,震颤以上肢以及头面部尤甚,伴有心烦梦多,纳食不香,舌红苦白,脉濡数且滑。
[辨证]证属血虚肝热,络脉失和。
[治法]拟清泻肝热,养血和络。
[方药]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柴胡6g,黄芩6g,川楝子6g,木瓜10g,钩藤10g,赤白芍各10g,桑枝10g,丝瓜络10g。
服药14剂,颤动已减,余症见轻,舌红苔白,脉濡软、沉取细弦,用疏调气机,养血育阴的方法。药用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钩藤10g,川楝子10g,旱连草10g,女贞子10g,阿胶10g(烊化)。服药7剂,精神好转,颤动已止,二便正常,用养血育阴、疏调气机的方法。药用柴胡6g,黄芩6g,川楝子6g,僵蚕10g,片姜黄6g,香附10g,木香6g,白芍10g,炙甘草10g,生牡蛎30g。再服7剂,巩固疗效。
[按语]本病案以震颤为主,曾用不少中药,多以平肝潜阳、安神镇惊、祛风活络为主,西医曾用过左旋多巴等药,疗效均不明显。赵师从脉、舌、症等综合分析,认为是血虚肝热络脉失和之证。因此先以清泻肝经之热,佐以养血和络的方法,服药2周,颤动大减。又以养血育阴,佐以清热之法,服药1周,病症解除。(彭建中,杨连柱.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验案精华丛书·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51~152)
2005-6-8 14:14 weiweihh
帕金森病
4.章真如医案——气虚血瘀
左某,男,58岁。
患者1989年7月出现头晕,颈项及双手震颤,表情呆板,四肢动作笨拙,行走呈慌张步态,睡眠不安,时作干咳。曾在某医院住院诊治,确诊为帕金森病,予安坦、金刚烷胺治疗,疗效不显。1991年来我院治疗。入院时体检:体温36.9℃,脉搏为78次/分,血压16/14kpa。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面色少华,表情呆板,颈项活动欠利,双手震颤,以左手为甚,步履不稳,上下肢协同动作少,饮食尚可,口不干,大便尚正常,小便余沥不禁,脉沉细,舌黯红,苔薄白。
[辨证]患者长期从事脑力工作,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气血失养,致血虚生风,肝风内动,故四肢活动欠利,颤抖为甚。
[治法]益气化瘀,镇潜安神。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地龙、赤芍、钩藤、僵蚕、全虫各10g,黄芪20g,桃仁6g,川芎、红花各8g,生龙牡、珍珠母各30g。
连服半个月,下肢感沉重而乏力,左手震颤明显。前方去龙牡,加广木香、砂仁、半夏。服用2个月,病人病情大减,但感头晕心悸偶作,汗出有饥饿感,晨起有震颤,夜寐欠安,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再用益气养血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15g,桂枝、炙甘草各8g,白芍、当归、僵蚕、山萸肉、鸡内金、木香各10g,红枣5g,砂仁6g,生龙牡30g。治疗3个月,患者可以上半班,但有时出现紧张感,双手轻微震颤,饮食尚可,二便调和。脉弦细,舌质黯淡,苔薄白。又拟镇肝熄风法,药用:龟甲30g,怀牛膝、麦冬、天麻各10g,茵陈、玄参、夜交藤各15g,代赭石、麦芽各20g,甘草8g,黄连6g。调理数月,病情稳定后出院。届时患者表情基本恢复正常,震颤明显减轻,生活能自理。(姚英英.章真如治疗震颤麻痹验案.湖北中医杂志,1998,20(6):43)
5.周仲瑛医案——肝肾亏虚,风痰阻络
张某,男,73岁。
初诊:1991年6月15日。主诉:右手震颤2年余,伴反应迟钝半年。患者来诊时右手不停震掉,如搓丸数票。平时不能持筷拿物,经常打碎碗碟,行走不稳,起步维艰,两年来逐渐加重。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近事过目即忘。腰酸足麻,小便淋沥,夜尿增多,面色黯红而枯槁。舌质黯红,苔薄黄,脉细滑。脑CT提示“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流图示“两侧供血不平衡,左侧血流速度下降,脑血管外周阻力增大”。患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腰椎病多年。
[辨证]此乃高年体虚,多病交织,肝肾亏虚为本,风痰阻络为标。
[治法]当熄风潜阳,化痰祛瘀为主,兼顾培补肝脾肾。
[方药]炙鳖甲1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牡蛎25g(先煎),炮山甲10g(先煎),炙水蛭5g,赤白芍各12g,炙僵蚕10g,广地龙10g,炙首乌12g,大生地12g,炙黄精12g,川石斛10g,怀牛膝12g。
服药7剂,述精神较前振作,腰膝酸软略好转,遂续用原方连服2月。
9月1日诊:右手震颤较往昔减轻,但仍难控制,病情不再进展,且有好转的趋势。原方去炮山甲,加枸杞子10g,加重培本之效。
10月27日诊:服药4月来,精神良好,反应灵敏,舌色改善,面容稍丰泽,右手震颤明显减轻,有时可不抖,生活亦自理,只有下肢仍有时麻木,两便正常。苔薄舌淡红,脉细滑。原法有效,因风象大减,转以培补肝肾为主,方用:大生地15g,炙首乌15g,炙黄精10g,枸杞子10g,赤白芍各12g,潼刺蒺藜各10g,黄芪15g,炙鳖甲1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制南星10g,水蛭5g,川芎10g,丹参12g。又服2月,右手震颤基本消失,只有激动和紧张时仍抖。遂以本方稍事加减,予以巩固。连续服药近5年,震颤已完全不发,其他自觉症状也均消失,血压平稳,糖尿病等兼病也得到控制。(姜蓥.周仲瑛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中医杂志,1996,37(11):663)
6.蒲辅周医案——痰湿阻络
李某某,男,85岁。
震颤,四肢失灵活,右重,形胖痰甚,颜面青黄微浮,饮食尚可,二便调和。壮年饮酒量多,六脉皆沉,是为六阴之脉,俗谓寒湿之本。舌质淡而不红,苔白滑而腻,也属痰湿证。
[辨证] 饮酒过多,湿甚生痰,隧道凝塞,痹而不通,筋失濡养,以致震颤,手足运动失灵。
[治法]温运中州,化痰柔筋。
[方药]用导痰汤化裁。季秋之后,和苓桂术甘汤加减为丸。
茯苓6g,半夏6g,化橘红4.5g,炙甘草3g,姜制南星4.5g,炒白芥子6g,明天麻6g,钩藤6g,远志3g,生姜3片。
痰消筋柔,隧道通畅,营卫调和,震颤之患可能减轻。
[按语]此人因壮年饮酒过多,湿甚生痰,痰湿阻滞,隧道凝滞,筋失濡养发为颤证,故治以化痰柔筋为主。因其年老,用药自当谨慎,故方中取味少量轻,以达去病而不伤正。(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33~234)
7.高辉远医案——阴虚风动,风痰上逆;气阴两虚
例1.宋某。男,67岁,干部。
1988年12月16日诊。四肢震颤活动障碍半年。因手足颤抖不能自主,伴有僵直感,活动困难,语言迟钝,吞咽困难,在北京某医院诊为‘帕金森综合征”。曾与服用金刚烷胺、左旋多巴、安坦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遂求治于高师。症见:老年貌,慢性病容,表情呆滞,慌张步态,言语迟涩,口角流涎,吞咽困难,四肢不自主抖动,头晕头痛,周身乏力,健忘多梦,下肢浮肿,二便尚可,舌质黯红,苔薄白中厚,脉象细弦。
[辨证]阴虚风动,风痰上逆,筋脉失荣。
[治法]滋阴柔肝,健脾祛痰,熄风止痉。
[方药]玉竹10g,天冬10g,白芍10g,葛根10g,山药10g,丹参10g,天麻10g,法夏10g,白术10g,木瓜15g,龙骨15g,牡蛎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6剂后无不良反应,精神好转,头晕头痛减轻,睡眠稍有改善,但仍肢体颤抖,步履不稳,言语迟钝,下肢浮肿,舌脉同前。守原方加连皮茯苓15g,又进12剂后,震颤减轻,运动较前灵活。高师谓治此等顽疾,非一日之功。仍宗原方出入,前后共服中药108剂,四肢震颤基本消失,以能缓慢行走,双手握力正常,头脑清醒,精神状态改观,表情正常。生活也能自理。
例2.席某,男,53岁,已婚,工程师。
1989年夏天感到右肩周不适,右上肢背促受限,按“肩周炎”治疗。次年出现右手颤抖,北京某医院等地诊断为“震颤麻痹”,予服美多巴、金刚烷胺、安坦等治疗病情日益加重。去年7月渐至右下肢发沉,持重力差,舌颤,流口涎,但一直坚持工作,8月下旬突然发生尿潴留,在某医院行导尿两周,病势益重,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故由家属送来就诊。见全身颤抖,右侧肢体严重,双下肢中度浮肿,右上肢轻度浮肿,舌颤,语言低弱吟诗
样,表情僵硬,口涎甚多,二便不利,睡眠差,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证属心肝气阴两虚,虚风内动,病涉及脾肾。
[治法]柔肝熄风,安心养神,佐以健脾益肾。
[方药]玉竹10g,山药10g,炙甘草5g,小麦10g,大枣5枚,怀牛膝10g,木瓜8g,川断10g,生龙牡各10g,天麻10g,白芍10g。
初投6剂,行走步伐更大更稳,食纳佳,吞咽顺利,但汗多乏力,大便先硬后溏,舌脉同前。上方加肉苁蓉10g。6剂药后,精神好转,肢体力量较前有增,步履更稳,能自行上下楼,双手震颤减轻,右手震颤已不明显,仍汗多,舌颤,纳佳,二便调。舌正,脉沉细。上方去淡豆鼓,加糯稻根10g,带药6剂出院。
患者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治疗,仍依原方加减,如舌颤,手颤较明显加羌活,小腿发胀、发紧加豨莶草,口涎多加白术,小便失禁加益智仁、诃子,下肢浮肿加连皮茯苓。坚持用药至90年5月初,患者生活基本自理,能自行翻身起床(已一年余均需家属帮助),表情正常,手颤,舌颤均消失,唯口涎较多,情绪激动时右手微颤,目前仍在巩固治疗中。(王发渭,于有山,薛长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验案精华丛书·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83~8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13】
《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卅法》诠解合编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6
口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