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十一)

方名: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栀子柏皮汤

茵陈蒿汤

方歌

麻黄连轺赤小豆,梓皮杏草枣生姜。

栀子柏皮茵陈草,茵陈蒿汤茵栀黄。

方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伤寒论》:麻黄二两(去节) 甘温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苦寒赤小豆一升甘平一升(切)苦寒仁四十个(去皮尖) 甘温炙甘二两 甘平 十二枚(掰) 甘温 生姜二两(切)辛温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平,以汗为故止。此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则不助湿气。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十五个(掰)苦寒 柏皮二两 茵陈(《金鉴:此方当有茵陈》)炙甘一两 甘平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蒿汤六两苦微寒 茵栀子十四枚(掰) 苦寒二两(去皮)苦寒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茵陈、栀子之苦寒,以逐胃燥。宜下必以苦,宜补必以酸,大黄主苦寒,以下瘀热。

原文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262

    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除热散湿。

栀子柏皮汤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伤寒身黄,胃有瘀热,当须下去之。此以发热,为热未实,与栀子柏皮汤,解散之。

茵陈蒿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者,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热甚于胃,津液内竭也。胃为土而色黄,胃为热蒸,则色夺于外,必发黄也。与茵陈汤,逐热退黄。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当热甚之时,身黄如橘子色,是热毒发泄于外。《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小便不利,小腹满者,热气甚于外而津液不得下行也,与茵陈汤,利小便,退黄逐热。

《神农本草经》如是说

麻黄(中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川谷。

甘草(没分生、炙)(上经):味甘平,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生姜:干姜(中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栀子(中经):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一名木丹。生川谷。

大黄(下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连翘(下经):为苦平。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一名异翘,一名兰花,一名轵,一名三廉。生山谷。

赤小豆(中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

梓白皮(下经):味苦寒。主热,去三虫。

茵陈(上经):味苦平。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丘陵阪岸上。

黄柏: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湿热四方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3
伤寒论解读(连载四十五)
18.07.27【伤寒】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均治“身黄发热”之黄疸病...
伤寒发黄三方如何运用?
《伤寒说意》 > 卷八·太阴经 发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