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宏观经济学》第17章名词解释32个

学习资料: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32)

1.总需求: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利率效应:价格变动引起的利率同方向的变动,而投资和产出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3.实际货币: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量,即以实物形态衡量的货币。即剔除了物价水平影响之后的实际购买力(M/P)。

4.实际余额效应:价格上升,人们所持有的货币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减少的效应。

5.总需求函数:价格水平与均衡国民收入间的关系。表示在某个价格水平上,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6.总需求曲线:保持自主性支出和货币供给不变,但允许价格变动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价格和产出的组合,它表示价格与均衡产出之间的关系。

7.总需求曲线经济含义: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即IS=LM时,一国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8.货币余额效应,又称剑桥效应:根据MV=Py,当货币供给量M与V保持不变时,价格水平P与实际国民收入y呈反向变动关系,从而当价格水平P较高时,y就会较小,当价格水平P较低时,y就会较大。

9.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投资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亦称为利率效应。这是凯恩斯的主张,因此也称作凯恩斯效应。

10.财富效应(庇古效应):价格上升,人们持有货币(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会变得相对贫穷,消费支出减少。这种消费支出的增加不是由于收入增加引起的,因此类似于自发消费的增加,于是IS曲线将会向右上方移动,反之亦然。这种效应称为消费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庇古效应/财富效应)。

*11.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12.进出口效应:固定汇率制度下,物价上升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变得昂贵,替代作用使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净出口下降使总需求减少。

13.汇率效应(蒙代尔效应):浮动汇率制度下,物价水平上升,利率上升,外资流入,对本币产生升值压力;本币升值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变得更为昂贵。结果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净出口下降,总需求减少。

14.总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者和政府向国内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15.总供给曲线: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16.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结合起来,用来表明产出与价格两者均衡水平的决定的模型。

17.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他表示总量投入与总产出的关系。

18.潜在(充分)就业量:一个经济社会中,现有激励机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的就业量Nf。

19.潜在产量:充分就业产量,指在现在自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y* 潜在产量,即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下,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yf

20.货币工资(名义工资):是指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即劳动者付出劳动后的所得到的货币形式的报酬。

21.实际工资:指名义(货币)工资剔除了物价因素之后的实际购买力,名义工资W与物价水平P的比值。,实际工资是W/P。

22.劳动市场均衡:劳动市场供求平衡时就达到了均衡,此时Nd=Ns。

23.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潜在产出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原因:第一,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可以迅速调整,使得实际工资(W/P)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时应有的水平,从而使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二,古典学派一般研究经济事物的长期状态,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被认为是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24.货币工资刚性:工人会对工资下降进行抵抗,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但由于货币幻觉,工人会抵抗价格水平不变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价格水平的提高。

25.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26.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将短期总供给曲线简化为一条反L型曲线。它表示当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潜在产出以后,社会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不可能生产更多产品,需求的增加只能带来价格的上升,而产出不在改变。原因:第一,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第二,《通论》所研究的是短期状况,工资与价格没有时间调整。

*27.工资粘性理论:短期内货币(名义)工资W具有“粘性”,即,P ↑→W/P↓→ Nd↑ →Q ↑→y↑,即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

*28.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一些企业不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使其相对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结果物价上升引起总供给增加。

*29.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使工人和企业在短期内对劳动和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觉,从而作出错误决策。

30.常规总供给曲线或新古典综合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价格的粘性,即受长期合同影响,投入要素价格短期内不具伸缩性。

31.货币中性: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同比例的变化,而实际变量(y、N、r)无一变化的情况。当供给曲线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时,货币就呈中性。

32.宏观需求管理理论:就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均衡收入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

注:加*号的为选学内容

***以上内容如有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口袋中的Mishkin_91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会改变实际货币量M/P。(原先M/P。货币供给增加,M先增加。然后物价上升,P又上升。最后M/P保持不变)
通货膨胀
总供给函数
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第11章)课后答案完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许纯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