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劝学》原文与译文(十三)

[原文]
  1.13问楛者(1), 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 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2):匪交匪舒(3),天子所予(4)。此之谓也。
[注释]
  (1)楛(苦):粗劣,此指粗野恶劣而不合礼法的事情。(2)引诗见《诗·小雅·采菽》。(3)匪:同,不。交:通,急。(4)予(yu雨音):通,赞许。
[译文]
   问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告诉他;告诉你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问他;谈论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听他;有争强好胜脾气的人,就不要和他争 辩。所以,必须遵循礼义之道来请教,然后才接待他;如果他不合乎礼义之道,就回避他。所以请教的人礼貌恭敬,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学习方法;他说话 和顺,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具体内容;他的面色流露出谦虚顺从,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有关道的最精深的义蕴。还不可以跟他说却说了,叫做急躁;可以跟 他说却不说,叫做隐瞒;不观察对方的气色就和他说了,叫做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谨慎地顺着那说话的对象来发言。《诗》云:不急躁啊不怠慢,天子称是又赞叹。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子《劝学》完整版|原文 译文,值得一读再读!(为孩子收藏)
《韩诗外传》卷4诗解6言必交道后可与言道极仁义而不违法王者以民为天爱民利民自知者明
荀子日课012 尊师重道,作为学生,对老师究竟要有怎样的态度
《荀子》不傲不隐
《论语》100则精读
《中庸》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