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3


  

【提要】

陈轸的大计在楚国得不到赏识,他也就开始向秦国献计献策了。他的言说充分

运用了类比、暗喻、寓言等形象的修辞手法,无疑是一流的口才。

  【原文】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

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

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

第 37 页

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

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王不闻管与之说乎?有

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

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

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

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

失本末者难惑。’”

  【译文】

楚国与齐绝交后,齐发兵攻打楚国。陈轸对楚怀王说::“大王实在不如把土地

送给东方的齐国求得谅解,然后再跟西方的秦国建立邦交。”

于是楚怀王派陈轸出使秦国。秦惠王对陈轸说:“贤卿本来就是秦国人,而且是

寡人的老臣。可惜由于寡人不能识才,对于处理国家大事又欠周详,以致使贤

卿离开寡人去给楚王服务。如今齐、楚两国互相攻伐,有的人认为救援有利,

有的人认为不救援有利。贤卿为何不在为楚国效忠之余,也为我出一点主意

呢?”陈轸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吴国人到楚国去做官的故事吗?楚王很喜欢

这位客卿,可是某次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问候说:‘是真生病吗?还

是思念吴国呢?’左右侍臣回答说:‘不知道他是否怀乡,假如真是怀乡的话,那

他就要唱吴歌了。’现在我就准备为大王唱‘吴歌’。不知大王有没有听说管与的

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两只老虎,因为争吃人肉而打斗起来,管庄子准备去刺

杀这两只虎,可是管与赶忙来制止说:‘老虎是贪狠的大虫,人肉是他的最香甜

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争吃人肉而打斗,小虎必然因斗败而死,大虎也必然

因苦斗而伤,你就等着去刺杀那只受伤的大虎吧!这是一举而杀两虎的妙计,

不用费杀死一只老虎的辛苦,实际上却能兼得刺杀两只虎的英名。’如今齐、楚

两国既然正在苦战,战则双方必有伤亡,那时大王再度救援,既能获得救齐的

好处,而又没有伐楚的危险与害处。是否听从我的计谋,预知事情的反复逆

顺,那就全看大王自己定夺了。计谋是做事的根本,听从良计是国家存亡的关

键。计谋错了,或听从错计,而能保住国家的君王很少。所以说:‘计谋要再三

反复思虑才不会错误,听从必然事物、本末兼顾才不会迷惑’。”

  【评析】

陈轸用两个故事形象、直接的说明了事理。第一个故事说明了他自己的处境:他

虽为楚臣,但在楚国得不到善用,如今来到故乡秦国,向秦王献计献策,恰似

生病的人思念故乡时唱家乡的一支歌,如此既表达了思乡之情和感谢秦王的知

遇之恩,又对自己以楚臣的身份替秦国谋划作出了委婉地解释,其中的微妙非

常丰富,语言不能详尽,而用故事却能十分贴切的讲明一切,意蕴深厚,颇耐

人寻味。第二个故事说明了秦国可以等到两败俱伤时坐收渔利,直观明白,最

具有信服力。在说话、演说时我们要切记多讲一些故事、寓言,将一些深奥的

第 38 页

道理直白化,让受众更易于理解,对一些复杂的不能直说的隐情也可以用故事

来暗喻。

医扁鹊见秦武王

  【提要】

我们熟知的许多人物都在《战国策》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诸如鲁班、扁鹊、

墨子、荆轲等等,不过这里记述的是他们在口才、政治谋略上的事迹和贡献,

也很值得人玩味。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

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

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

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

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

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

都有亡国的危险。”

  【评析】

医人和医国虽然不同,但在听取专家意见,不胡乱采纳纷扰的意见上是一致

的。我们行事施政时最忌讳不能果断决策,而果断决策的前提就是要听取最合

理的各种建议,如果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那么我们决策起来就比较容

易,最可怕的是乱听建议、听一些专业不对口、对问题知之不详的人的胡说八

道,那么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专家有专家的资历和优势,他们是花了数十年

的工夫在一个问题上研究,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可笑的是在我们周

围,一旦一个人成名了,他就什么都通了。电影明星就应该演电影,但社会上

叫他处理国家大事的有之、搞地产开发的有之、教学育人的有之,可见非理性

因素在人们处理问题时影响的确很大。

秦武王谓甘茂曰




  【提要】

古人很早就知道语言的魔力及危险,语言传播事实,但语言也改变和颠倒了事

实。擅长口才的人在驾驭语言的同时也深知语言的危险性。看看甘茂是如何运

用语言和谋略来消解语言的危险性的。

  【原文】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

39

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

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

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

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

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

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

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

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

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

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

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

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

之,遂拔宜阳。

  【译文】

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韩国一地名),取周室而代之,你如

果能为我实现这一夙愿,我将至死不忘。”甘茂说:“我要求去魏国与他们相

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

甘茂来到魏国,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

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大事成功之后,一切功劳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

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到息壤这个地方迎接甘茂。

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说:“要进兵三川,必须先攻下

宜阳,宜阳是韩国的大县,是上党和南阳两部间的贸易要道,长期以来,在宜

阳积聚了两地的人力和财物,它名义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的军

队要经过重重险阻,跋涉千里去攻打宜阳,实在太难了啊!

我听说,张仪西并巴、蜀,北取河西,南占上庸,诸侯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的

能耐,却称颂先王(秦惠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

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箱群臣诽谤

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赶紧接受了文侯的批评,心悦诚服地说:‘这不是我

的功劳,完全是主君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而秦国权臣

樗里疾、公孙衍倚仗和韩国的关系,将来如果在攻打宜阳时对我进行非议,从

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大王就欺骗了盟国魏国,而我又会白白招

致韩国相国公仲侈的怨恨。

40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

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

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

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

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

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

止三人,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武王坚定地说:“我

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5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武王面前进

甘茂的谗言,武王几乎都要听信了,因而召回甘茂。甘茂到后对武王说:“息壤

就在那里!”武王不得不说:“确实有这回事”。这时武王才又坚定信心,动用了

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最后终于攻克了宜阳。

  【评析】

所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人类实际上只处在一个由各种传播媒介

构成的传播世界中,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人类无法本质性地确知,人类只

能靠各种传播手段和工具来了解事实。所以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象《鬼谷

子》一书中所说的:“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

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语言改变、左右和颠覆着我们对人对物的看法,语言

真是太危险了,足以颠倒黑白、杀人如麻。古代有识之士看透了语言的这种致

命杀伤力,所以费尽心机,施出了众多对付谗言、谎言的谋略。

语言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不同的,语言并不能指称真实。语言只是达到真实世界

的手段。禅宗有言:“以手指月,指并非月”,手指头只是认识月亮的手段而非

月亮,而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当然也不是事实本身。但在一

个信息不畅、媒介有限的世界里,媒介就垄断性地决定了事实真相。要改变这

种状况,就要求我们扩大信息源、主动掌握传播方式,以明事实、正决策。

甘茂亡秦且之齐

  【提要】

人的命运有升有落,在落魄的时候改变命运,不仅要吃苦,而且还要多动脑

筋,跑关系、找门路,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积累和优势,闯出生机来。我们看

看可怜的一代名将甘茂是如何摆脱困境的。

  【原文】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

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

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

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

41

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

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

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

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

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

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秦伪谓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

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

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

之。

  【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

,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

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

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

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

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

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

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

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于是,苏代先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在

秦国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几朝重用。由崤山、函谷关直至溪谷,秦国的险

阻要冲,他无不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

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

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老死在那里,诸侯又凭什

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国去

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

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

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其实他

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

才,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

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评析】

甘茂在函谷关遇见苏代时,穷困低落,作为曾经驰骋疆场的他自比贫寒的无烛

女子,确实让人同情和惋惜,但是就是在这样卑下的比喻中,甘茂也露出作人

的明智和聪明来:人都喜欢他人的援助,我如今没钱没势,无法用钱财讨人欢

心,但我可以以自己的体力、脑力和才能来帮助人,这样人就会对我有好感,

才会来帮助我。而如果你既贫穷又非常懒惰、不帮他人,那么你就会遭到众人

42

的嫌弃。曾经有人坐牢三年出来,说监狱里也看有钱没钱,没钱的话会挨饿挨

打,此人虽没钱,但三年过得很舒服,原因很简单,他天天算计着如何帮人

忙,所以狱友们对他很有好感,给些好处给他,使他能渡过困境。看来就是罪

犯也知感恩回报。苏代很会战略谋划,也善于包装他人,使他人奇货可居,他

这种造势、整体策划能力非常高超,值得我们学习。另外苏代威胁秦、齐两国

甘茂会来攻打,他这种威胁的话锋也收到了奇效。我们在说话时也不能太过斯

文,该露锋芒就该露锋芒,除了利益的诱惑,对未来的恐惧也会使受众听命于

你。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提要】

说话要善于诱导,迂回曲折、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由于消除了人的抵抗心理,

反而能够说服他人。这种引诱他人自己说出想听到的话语的语言技巧十分高

明。

  【原文】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子患

之。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曰:“若太

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

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

乃止。

  【译文】

秦宣太后私通大臣魏丑夫,后来宣太后生病将死,拟下遗命:“如果我死了,一

定要魏丑夫为我殉葬。”魏丑夫听说此事,忧虑不堪,幸亏有秦臣庸芮肯为他出

面游说宣太后:“太后您认为人死之后,冥冥之中还能知觉人间的事情么?”宣

太后说:“人死了当然什么都不会知道了。”庸芮于是说:“像太后这样明智的

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不会有什么知觉,为什么还要凭白无故的要把自己所爱的

人致于死地呢?假如死人还知道什么的话,那么先王早就对太后恨之入骨了。

太后赎罪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和魏丑夫有私情呢。”宣太后觉得庸芮说的有

理,就放弃了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念头。

  【评析】

对那些权贵之人或长辈,我们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处在优势的

人为了自己的位置和姿态,不会轻易采纳他人的建议。我们对他们说建议之前

要重在考虑一下说话的方式,即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才能使他们接受我们的建

议。我们可以设问对方一些最基本的事理,这些设问绝对会得到肯定的答复,

当与对方在基本事理上达成一致,取得双方在心理和事理的一致和认同,然后

再推演出自己的目的,如此循循善诱方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43

第五篇秦策三

  人一生其实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推销自己。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

物质和精神资源,你要得到资源,就要与对方进行交易--销售自己的资源,换来

自己想要的资源。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人们对他有大需求的人,而人们之

能认可他,在于他能销售自己,使自己价值连城、奇货可居。所以人生在世,

学会推销自己是第一位的。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提要】

如何让他人成为你的盟友,如何动员盟友一起对付敌人、同仇敌忾,是我们在

商界、政界和其他人际环境经常遇到的事情,高明的战国说客仅凭三寸之舌,

就可完成组织盟友、鼓动盟友攻击敌人的不易工作。

  【原文】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

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下必听,五伯之事也;攻齐不成,陶为邻恤,

而莫之据也。故攻齐之于陶也,存亡之机也。君于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

曰:‘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

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令攻齐,此

君之大时也已。因天下之力,伐仇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

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书》云,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吴

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

也。以非此时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秦合,其仇君

必深矣。挟君之仇以诛于燕,后虽悔之,不可得也矣。君悉燕兵而疾僭之,天

下之从君也,若报父子之仇。诚能亡齐,封君于河南,为万乘,达除于中国,

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愿君之专志于攻齐而无他虑也。’”

  【译文】

秦国客卿造对秦国相国穰侯魏冉说:“自从秦王把陶邑封给您,至今您在秦国已

经掌权好几年了。如果你能攻下齐国的话,您的封地陶邑作万乘大国就指日可

待了,这样您可以成为小国之长,小国的领袖,诸侯无不俯首听命,这可以同

春秋时代的五霸相比啊!如不攻齐,邻国必然对陶邑虎视耽耽,从此永无宁

日。所以进攻齐国,这对陶邑来说,是存亡的关键。

您如果想得到成功,为什么不派人去燕国对燕国相国公孙操说:即使是品格、

智慧最高超的圣人,他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虞舜虽

贤,如果不遇到唐尧,他们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

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

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现在诸侯要进攻齐国,

这是您的大好时机啊!凭借诸侯之力,攻打敌对的齐国,既可以报复燕惠王以

前的耻辱,又可以完成燕昭王未尽的功业,还可以为燕国除掉万世之害,这是

44

燕国长远的利益所在,也是您建成大名的良好时机。《尚书》上说:‘做好事要

愈多愈好除祸害要愈彻底愈好。’吴国不乘势灭掉越国,越国反而灭了吴国;齐

国不乘势灭掉燕国,燕国反而几乎灭了齐国。齐国几乎被燕国所灭,吴国终于

被越国灭掉,这都是因为除害不彻底的缘故。您如果不乘此时机完成您的功

业,除掉您的祸害,一旦秦国发生其他的变故,而与齐国联合,您的敌对势力

就更加强大了。以这样的仇敌来讨伐燕国,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如果您

动员燕国的兵力,马上消灭齐国,诸侯也一定会像父子报仇那样,争先恐后地

响应您的行动。如果真正能够灭掉齐国,我们将把黄河以南一带作为您的封

地,您将会比作万乘之国,身居中原,四通八达,南与陶邑为邻,永世没有祸

患,希望您一心一意地进攻齐国吧,不要有其他什么想法了。”

  【评析】

要想强大,必须要拥有他人的力量和资源,人与人之间如此,国家之间也如

此。所以客卿造认为魏冉只有攻下齐国才能使陶邑强大称霸。而对付敌国,一

定要寻找盟友,从盟友的自身利益出发,说服他加盟,如此就有了攻克敌国的

胜算。

客卿造对燕国的说辞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各种意思层次分明、不断迭进,举

例、引用、假设等修辞手法层出不穷,是游说中的典范之作。我们说话时也要

熟练应用这种层层迭进的游说方法。他的游说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段落:

1以虞舜、商汤和周武王的案例说明要抓住机会攻齐;

2引用《尚书》和假设的情况说明消灭齐国必须彻底;

3用假设攻击齐国的情况说明消灭齐国会得到各国援助;

4用假设已经消灭齐国的情况说明消灭齐国后的巨大利益。

范睢因王稽入秦

  【提要】

范睢是本书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口才与谋略在战国纵横家中属于一流。“怀

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是最可恨最可悲的,我们看看范睢是怎样推销自己,

从而受到重视,登上历史舞台的。

  【原文】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

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

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

臣无为也。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

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

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复于王前耶?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

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

第 45 页

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

其凋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

则少尝之,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

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抑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

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书上,秦王说

之,因谢王稽,使人持车召之。

  【译文】

范睢得王稽之助来到秦国,他献书昭王说:“臣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必然得

到奖赏,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多,战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

民众的官位高。没有才能的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不会被埋没。假如大王认

为臣说得在理,就请大王依计试行之,臣自信能有益于治道。如果明知其利而

不行其道,那臣即使久留于秦也枉自无用。

谚语道:‘一般的君王行功论赏,总以好恶而施,而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总

是赏有功而罚有罪。’现在,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

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上献给大王呢?臣虽鄙贱不足以闻,大王又难道

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

臣听说周之砥卮、宋之结绿、魏之悬黎、楚之和璞,都是为璞所遮的美玉,最

初玉工都不能辩别,历经波折最终成为天下名器。既然这样,那么圣王所遗弃

的人难道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吗?臣听说善于治家的,在国内招致人才;善于治

国的,更到诸侯国中寻觅良臣。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各诸侯国才不可能专

有贤士。究其原因,在于昏庸的诸侯们空有眼珠,不能识才,而任人才流动。

正如良医能预测生死一样,明主能够洞察事情的成败,有利则为,有害则不

为,疑惑不定则尝试而为之。这是尧、禹、汤等圣主也无法改变的通则。

至关重要的言语,臣不敢写在这里;而一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说。臣内心惴

惴不安,也许是臣的愚味无知,使言语不符合大王心意?还是由于推荐臣的人

出身鄙贱,大王认定他们的话不足相信?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

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余暇,我将当面进言。”

这封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十分高兴,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

车马去召请范睢。

  【评析】

人一生其实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推销自己。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物质

和精神资源,你要得到资源,就要与对方进行交易——销售自己的资源,换来自

己想要的资源。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人们对他有大需求的人,而人们之能

认可他,在于他能销售自己,使自己价值连城、奇货可居。所以人生在世,学

会推销自己是第一位的。

范睢向秦昭王写的自荐信,先谈论治国的一般道理,再谈人才对国家的重要

性,最后在说明自己是真心献计的同时,委婉地要求见面。其实人最怕见面,

第 46 页

一见面就具有亲切感、就更容易说服人,一见面好多事就推脱不过。所以一定

要争取和要人们见面。这封自荐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能够与秦昭王面

谈。范睢以他简略而委婉的说辞很容易就达到了这个目的。只要见到了秦王,

那么更详细更富有智慧的谋划一定会使秦王折服,会使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得到

实现。

范睢至秦

  【提要】

范睢在秦王前面开始了类似“隆中对”一样的国家大计的决策和游说。他不同于

苏秦、张仪的是,在正式开始宣讲他的谋划前,非常善于摆谱、营造氛围,结

果使秦王非常重视他的论说,从一开始就打算认真实践、言听计从。

  【原文】

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

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

礼。”范睢辞让。

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

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睢曰:“唯

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睢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

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

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

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

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所以王三问

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

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而为

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

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

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

昼伏,至于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

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

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

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

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

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

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

第 47 页

寡人?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此幸先王而不弃其

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

人。无疑寡人也。”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

范睢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

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

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

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

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

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

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之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

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

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

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五百

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

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

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

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睢

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

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

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

何?”

范睢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

一即着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

成也。”王曰:“善。”

  【译文】

范睢来到秦宫,秦王亲自到大厅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

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

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我深深

感到自己愚蠢糊涂。”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

让。这天,凡是见到范睢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另眼相看的。

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宫中只剩下他们两人,秦王直起腰腿,跪身请求

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睢只是“啊啊”了两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

求,范睢还是“啊啊”了两声。就这样一连三次。秦王又拜请说:“先生硬是不教

导我了吗?”范睢便恭敬地解释说:“我并不敢这样。我听说,当初吕尚与文王

第 48 页

相遇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渔夫,在渭河钓鱼而已,那时,他们很陌生。此后,

吕尚一进言,就被尊为太师,和文王同车回去,这是因为他谈得很深入的缘

故。所以文王终于因吕尚而建立了功业,最后掌握了天下的大权,自己立为帝

王。如果文王当时疏远吕尚,不与他深谈,周朝就不可能有天子的圣德,而文

王、武王也不可能成就帝王的事业。现在,我只是个旅居在秦国的宾客,与大

王比较陌生,但想陈述的又是纠正君王政务的问题,而且还会关涉到君王的骨

肉之亲。我本想尽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

我都没有回答。

我并不是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明天可能就

会遭到杀身之祸。但是,我并不畏惧,大王真能按照我的计谋去做,我即使身

死,也不会以为是祸患;即使流亡,也不会以此为忧虑;即使不得已漆身为

癞,披发为狂,也不会以此为耻辱。五帝是天下的圣人,但终究要死;三王是

天下的仁人,但终究要死;五霸是天下的贤人,但终究要死;乌获是天下的大

力士,但终究要死;孟贲、夏育是天下的勇士,但终究要死。死,是人人不可

避免的,这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如果能够稍补益于秦国,这就是我最大的愿

望,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伍子胥当年是躲藏在口袋里逃出昭关的,他晚上出行,白天躲藏,到了凌水,

吃不上饭饿着肚皮,双膝跪地,双手爬行,在吴市讨饭度日,但终于帮助阖庐

复兴了吴国,使吴王阖庐建立了霸业。如果让我像伍子胥一样能呈献计谋,即

使遭到囚禁,终身不再出狱,只要能实现我的计谋,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当初殷韩的箕子,楚国的接舆,漆身为癞,披发为狂,却终究无益于殷、楚。

如果使我与箕子、接舆有同样的遭遇,也漆身为癞,只要有益于圣明的君王,

这就是我最大的光荣,我又有什么可感到耻辱的呢?

我所担心的是,我死了以后,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

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大王对上畏惧太后的威严,对

下又迷惑于大臣的虚伪,住在深宫之中,不离宫中侍奉之人之手,终身迷惑糊

涂,不能了解坏人坏事。这样,大而言之,则会使得国家遭受灭亡之祸,小而

言之,则使得自己处于孤立危境。这就是我所担心害怕的。如果我死了,秦国

却治理的很好,这比我活着要好得很多。”

秦王跪身说:“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

个没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卑国来,这是上天让我来烦扰先生,使得先王留

下来的功业不至中断。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

弃我。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呢?今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

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给我教导,千万不要对我有什么疑惑。”范睢因而再次拜

谢,秦王也再次回拜。

范睢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绕泾水和渭水的广大地区,西南有

陇山、蜀地,东面有函谷关、崤山;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拿秦国兵卒的

第 49 页

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就如猛犬追赶跛免一般,轻易就可造成霸

王的功业。如今反而闭锁函谷关门,兵卒不敢向山以东诸侯窥视一下,这是秦

国穰侯魏冉为秦国谋划不忠实,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啊!”

秦王说:“愿闻所以失计之处”

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的计谋。出兵少了,并

不能够损伤齐国;多了,则对秦国有害。臣揣摩大王的计谋,是想本国少出

兵,而让韩、魏全部出兵,这就不相宜了。如今明知盟国不可以信任,却越过

他们的国土去作战,这可以吗?显然是疏于算计了!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

了大胜仗,攻破了楚国的军队,擒杀了它的将帅,两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后连

寸土也没得到,这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疆界形势不允许它占有啊!诸

侯见齐国士卒疲弊君臣不和睦,起兵来攻打它,齐缗王出走,军队被攻破,遭

到天下人的耻笑。落得如此下场,就因为齐伐楚而使韩、魏获得土地壮大起来

的缘故。这就是所说的借给强盗兵器而资助小偷粮食啊!

大王不如采取交接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

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从前,中山国的土地,方圆有

500里,赵国单独把它吞并,功业也成就了,声名也树立了,财利也获得了,

天下也没能把赵国怎么样。如今韩、魏的形势,居各诸侯国的中央,是天下的

枢纽。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业,一定先要亲近居中的国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枢

纽,来威胁楚国和赵国。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么赵就要

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卑下言辞,加重财礼

来服侍秦国。如果齐国归附,那么韩、魏就有虚可乘了。”

秦王说:“寡人本想亲睦魏国,但魏的态度变幻莫测,寡人无法亲善它。请问怎

么办才能亲魏呢?”范睢说:“用卑下的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它。这样不行,

就割地贿赂它,这样还不行,就起兵来攻伐它。”于是起兵来攻打邢丘(魏地)

,邢丘被攻陷,而魏国果然来请求归附。

范睢说:“秦、韩两国的地形,相交纵如锦绣。秦旁有韩存在,就像树木有[]

虫,人有心腹之疾一样。天下一朝有变,危害秦国的,没有比韩国再大的。王

不如使韩归附于秦。”秦王说:“寡人打算使韩来附,韩不听从,可怎么办呢?”

范睢说:“起兵攻打荥阳,那么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

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分成孤立的三块(

谓新郑、成皋、泽潞)。韩国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

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这很好!”  【评析】

远交近攻,是国家外交和人际关系上常用的手段,因为与近邻的关系错综复

杂、利益冲突比较大、也由于对邻国进攻可以收到“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

尺”的效果,所以古往今来的国际谋略都确定在远交近攻上,其在人际关系的处

理上也有着广泛的运用。范睢对秦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使秦国在最后完成霸业

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 50 页

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许多国家采用远交近攻的方略,可谓十分明

智。

范睢由一个小人物得到秦王的赏识、继而登上历史的舞台,完全是他自己谋划

深远、口才杰出的结果。他设法和秦王见面后又故作姿态,用无数的典故渲染

自己一心只为国家大计、不畏惧死亡和个人得失的人格高境界形象,从而使自

己与那些功利主义的说客、谋士们区别开来,让秦王感到确实是比苏秦、张仪

等说客高出一个境界的人物,感到此人确实是个忠心谋国的大谋略家,故而对

他另眼相看、言听计从。范睢的高明在于找到了比以往说客高明一筹的游说方

法。所以我们要想使自己受到他人的重视和重用,就必须想一些、说一些推陈

出新、出类拔萃的谋略和话语。

范睢曰臣居山东

  【提要】

权力不可分割,尤其是最高权力不能被多人分割,否则一个集体、国家就会政

令不畅、政局混乱。就是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国家,一旦最高行政长官确立

后,其权力就非常巨大、具有无与伦比的权威性。所以美国总统就被人称为:“

帝王般的总统”。秦国有太后、穰侯等人以各种身份操纵朝政,使秦王有名无

实,最高权力得不到显示,因此国家无比混乱和困弱。我们看看范睢是如何剖

析、解决这一政治难题的。

  【原文】

范睢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

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

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

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下乃所谓无王已!然则权焉

得不倾,而令焉得从王出乎?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

使者操王之重,决裂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

利归于陶,国弊,御于诸侯;战败,则怨结于百姓,而祸归社稷。《诗》曰:‘

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

管齐之权,缩闵王之筋县之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用赵,减食主父,百日而饿

死。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

类已!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昭王谓范睢曰:“昔

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叔父’。”

  【译文】

范睢说:“臣在山东时,只知道齐有相国田单,不曾听说过有齐王;只听说秦国

有太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而不晓得有秦王。能手握国政、独断专谋、

操生杀大权的,方称得上国君。但如今宣太后专行无忌,穰侯遣使臣不上报,

第 51 页

泾阳、华阳只按自己心意判决事务。国家有这四个显贵操纵朝政,不出危险,

是不可能的。文武诸臣都屈从于这四人,心中哪里还有大王!如此下去,大权

旁落,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臣听说善于治国的君主,一方面在国内加强

权威,一方面亲自执掌外交政策。穰侯派出的使者操纵王权,任意和诸侯结盟

或断交,擅自对外用兵,征伐敌国,朝野上下,莫敢不从。于是,打了胜仗,

战果全归穰侯他们所有,以致国家困弱,受制于诸侯;一旦失利,则令百姓怨

声载道,祸害由国家承受。《诗经》上说:‘果子多会压损枝条,树枝折了会伤

及根本;扩大封君城邑会危及到国家安全,过分尊宠大臣会削弱君王权威。’淖

齿控制齐政,到头来将闵王吊在庙堂大梁上面,使闵王一夜之间横遭惨死。李

兑执掌赵国,围困赵武灵王,只一百天功夫,便将他活活饿死。当今秦国,太

后、穰侯呼风唤雨,高陵、泾阳推波助澜,没有臣民知道上有大王。这些都是

淖齿、李兑一类的人。臣可幸今日尚能看见大王孤立于朝堂,真担心将来秦国

主持国政的君王,不再是大王的子孙!”听了这番话,秦昭王不寒而栗,便废太

后,逐穰侯,将高陵、泾阳赶出函谷关。他对范睢说:“当年齐桓公得到管仲,

把他称为‘仲父’,寡人今日得到先生,先生也是寡人的‘叔父’啊!”

  【评析】

“内固其威、外重其权”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强国之路,适用于古今中外的任何一

个政治实体。“尊臣卑主”,臣和主的地位颠倒、名实分离,那么就是臣不臣、

君不君、纲常崩溃、秩序混乱。一个国家中央集权程度、最高行政权力的集中

和权威性对国家强弱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君王、首脑被外戚、权臣、下属架空

权力,政局被人操纵,那么这个国家定会内忧外患、面临亡国之险。所以果断

地铲除那些干扰、分割最高权力的乱臣贼子,不仅是巩固君王和最高权力权威

性的举措,也是维护国家尊严、增强国力的必由之路。此理也适用于我们个人

的修养和发展,个人要强大,也必须要自主和独立!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提要】

范睢被秦王封为应侯,主持内政外交,他谋划有方,可谓“运筹策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且看他是如何在深刻把握人性的基础上用最小的成本轻易瓦

解合纵联盟的。

  【原文】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

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

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

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于饮,谓:“邯郸

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

“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

第 52 页

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

  【译文】

天下的策士都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联合六国抗拒强秦,这时秦相

应侯范睢对秦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因

为秦对于天下的策士,平日丝豪没有怨仇,他们所以要聚会谋划攻打秦国,是

因为自己想借此升官发财而已。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

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停着的都好好停着,彼此之间没

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它们之间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

呲牙咧嘴露出一副凶残相,互相争夺,乱咬乱叫。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

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于是范睢就派秦臣唐睢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

5000金,让他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并且对外宣称:“邯郸人谁愿意来拿黄

金呢?”结果首谋攻秦的人没有拿赠金,而那些已得到黄金的人,跟秦国像兄弟

一样亲密了。

应侯又告诉唐睢说:“您此番为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给了

哪些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给人就算功德圆满,现在再派人拿5000金给您。”

于是唐睢又用车拉着大量的黄金出发,再度前往武安去收买天下策士,结果还

没分完3000金,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互相争夺起来。

  【评析】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利益出现时,人的本性就会暴露出来。许多多年友

好的朋友,会为眼前的金钱利益而反目成仇;一个安定团结的集体,由于突然

出现的利益,定会发生纷争、掀起波澜。所以我们了解他人考验关系,也不妨

用用金钱这块试金石。

《鬼谷子·谋篇》中写到:“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

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范睢深得《鬼谷子》中的精妙,他深知运用常法不

如运用出人意料的奇妙谋略,尤其是对君王谋划必须“言奇”;说服大臣必须从

其私利着手,故而他对君王言奇计,对臣子言私利。秦王采纳并实施他的奇计

后,轻松化解了危机;而对天下策士,从他们的私人利益着手,用利益诱惑他

们、分化瓦解他们,最终使合纵之盟土崩瓦解。

应侯失韩之汝南

  【提要】

君臣之间不乏有趣的故事,我们看看范睢是如何“编故事”而秦昭王又是如何投

石问路的。

  【原文】

应侯失韩之汝南,秦昭王谓应侯曰:“君亡国,其忧乎?”应侯曰:“臣不忧。”王

曰:“何也?”曰:“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

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

第 53 页

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臣亦尝为子,为子时不忧;今亡汝南,乃

与向为梁余子同也。臣何为忧?”

秦以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

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蒙傲曰:“臣请得其情。”

蒙傲乃往见应侯,曰:“傲欲死。”应侯曰:“何谓也?”曰:“秦王师君,天下莫

不闻,而况于秦国乎!今傲势得秦为王将,将兵,臣以韩之细也,显逆诛,夺

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蒙傲以报于昭王。

自是之后,应候每言韩事者,秦王弗听也,以其为汝南虑也。

  【译文】

应侯范睢失去了封邑原韩地的汝南。秦昭王对应侯说:“贤卿丧失自己的封地汝

南以后,是不是很难过呢?”范睢回答说:“臣并不难过。”昭王说:“为什么不难

过?”范睢说:“梁国有一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虽然死了,可是他并不感

到忧愁,因此他的管家就问他:‘主人你疼爱儿子,可以说是天下少见,现在不

幸儿子死了,为什么不难过呢?’东门吴回答说:‘我当初本来没儿子,没儿子时

并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等于恢复没儿子时的原状,我为什么难过呢?’臣当初

只不过是一个小民,当平民的时候并不忧愁,如今失去封地汝南,就等于恢复

原来平民身份,我又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秦昭王不信,于是就对将军蒙傲说:“如果有一个城池被敌人围困,寡人就会愁

得寝食不安,可是范睢丢了自己的封土,反而说自己毫不难过,寡人认为他这

话不合情理。”蒙傲说:“让我去了解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蒙傲就去拜会范睢说:“我想要自杀!”范睢很惊讶:“将军你怎么能说这种话

呢?”蒙傲回答说:“君王拜阁下为师,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现在我蒙傲

侥幸成为秦国将军,眼看弱小的韩国竟敢违逆秦国夺走阁下的封土,我蒙傲还

有什么脸活着?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范睢赶紧向蒙傲答拜说:“我愿意把夺回

汝南之事托付您!”于是蒙傲就把范睢的话回奏昭王。

从此每当范睢谈论到韩国,秦昭王就不想再听,认为范睢是在为夺回汝南而谋

划。

  【评析】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范睢想要表现一下自己的高风亮节,却反而被秦王套出

了真实的想法。范睢以一个故事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自己只

在乎国家不在乎个人富贵的节操。这种说话方式值得我们运用。秦昭王以蒙傲

为探子,终于知道范睢还是很在乎那块地,秦昭王的手段在我们要想了解他人

内心时不妨一试。

秦昭王既对范睢的“虚伪”没有深究,毕竟这是人之常情,又对范睢夺回失地的

谋划置之不理,这也显示了秦昭王处理问题时很能把握度。

秦攻邯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谋略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三)
七十列传之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战国策·秦策三
向古人学习谋略之战国范雎
范睢与蔡泽:两个搞垮人家取而代之的“倾危之士”
范睢至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