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民篇第四章)
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原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

1、却:退回,这里指战马从战场回到乡下。

2、走马以粪:走马,跑马,战马;粪,施肥,使之肥沃。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

4、郊:交通要道,此处指战场。

5、咎:罪过、灾祸。

6、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即知道本性具足是永远满足的。

【释义】

如果天下的发展符合道的规律,马都悠然自在地生活在田野;如果天下背道,马连生育也在战场上完成。为何会做背道之举呢?因为有贪欲啊,对拥有的不知足,即使不属于自己的也想办法去得到。所以珍惜和全然地品享当下拥有的,就会因丰盛意识创造出丰盛显化。

【释意】

这篇是民篇的关键,通过马生存状态来表达统治者和民众的生命状态。君王影响着民众的命运,但民众也影响着君王的决策。如果一个社会,民众都是追名逐利,那么君王就会“战马驰骋”;如果民众安居乐业,君王就会“战马还乡”。上下一心,集体意识决定人类命运走向。每个生命来到世上都是本性具足的,不需要通过掠夺获得,而是要通过创造。要体验到足的状态,就要将“知足”的意识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中,最终外在显化出足的状态。知足之足,知道本性具足,才是真正的足,才是真正的丰盛。一个不知足的人,物质财富再多,在意识上也是一个“小人”。何为大人?不仅知足,而且还愿意给;能够给别人的人才是富人。知足代表着一段新旅程的开始,知足才是小康迈向大富的起点。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一章(民篇第三章)
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原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解】
1、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多种颜色。
2、目盲:比喻眼花缭乱,这里引申为神被外在牵引。
3、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此指多种音乐。
4、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这里指心神被外来的声音干扰,不由自主。
5、五味:指酸、苦、甘、辛、咸,此指多种味道。
6、口爽:意思为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这里引申为上瘾。
7、驰骋畋猎:纵横奔走、四方打猎。比喻纵情放荡,这里引申为心猿意马。
8、难得之货:不容易获得的东西。
9、行妨:妨,妨害。行妨,有害的行为。
10、为腹不为目:腹,借指心灵层面的;目,借指物质感官层面的。

【释义】
神随色行,则暗;神随音走,则耳聋;神随味往,则口失;神随意转,则心狂;神随欲起,则行乱。所以圣人守其心,不随物转,不随境移,以心御物,而不是被物御心。

【释意】
五色、五音和五味只是外缘,他们本身没有问题;爱恨情仇等情绪也没有问题,只是不要被这些带走。心被外缘牵绊,没有办法把握你的心,才有问题。修行即修心,要以心御物,而非以物御心。修行不抗拒外缘、不抗拒七情六欲,在体会生命多姿多彩的同时,但不被其带走,放下我执。心是神安住的地方,心安之处是故乡。佛法讲“无眼耳鼻舌身意”,也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都是安住于当下,安守于真我。妒忌念起不是问题,但不要让妒忌把自己带走;伤心不是问题,但不要让伤心把自己带走;生死不是问题,但不要背着生死的包袱上路。不受外在牵引,一切皆丰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三章“使民无知无欲”正解 别世富
【识文解字】……清华简《子产》
“太上,下知有之”,《道德经》第17章原文和译文。
12-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十二
6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出处——聊《道德经》
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