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要推翻量子力学的17岁少年与科学家的微信对话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一个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一个是热爱物理,却声称要推翻量子力学的17岁少年。近日,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刷爆了朋友圈——







一线科学家做“咨询”


张双南的联系方式不是秘密。多年来,他经常收到素不相识的学生发来的电子邮件,大多是来咨询科学问题的。对这些青年学生,他基本上是有问必答。


微信流行后,他在很多讲座结尾都附上自己的微信号。该举动,让他的好友数量直达600。而这名高二少年是张双南的一位特殊“好友”,声称要推翻量子力学的17岁少年。


对少年推翻量子力学这份执着,同学不理解,老师也不支持,甚至有人建议他不要再上学了。“孩子是不是走火入魔了?”他的父母心急如焚通过微信发声求助,这份苦心打动了张双南。


“我最担心他会考不上大学。”张双南说。很明显,“推翻量子力学”的执念已严重影响了少年的学业,而这可能改变他的人生。


在张双南看来,少年虽热爱物理学,但他对科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尽管他声称看了很多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书,但也仅仅是看了导论。


对话最后,少年对张双南说:“谢谢您,您的话对我有特别大的启示和启发,为我今后的物理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明白该做什么了。”


然而,他父母坦言:“尽管孩子承认张教授说的都是对的,但还是不能说服他。”为此,张双南特地发给他们一篇相对简单的广义相对论的论文,并表示:“如果孩子能看懂这篇文章,我愿意带他作一点基础的研究。”


能否拯救错位的科普


“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张双南说,“在我们国家,很多人是不知道何谓科学的,哪怕是非常热爱科学的人群。”


科学的对错不能依靠哲学或直觉来判断,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科学需要实证”,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却难倒了一大批校园里的尖子生。


“从来没有人告诉孩子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思维,我们只传授科学知识。”张双南不无惋惜地说,而同样的问题,也表现在科普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眼界、知识面和思维活跃程度早已今非昔比,这对我国科普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敲响了警钟。


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副教授吴亮其发现,现在的孩子都很“有想法”,但很多时候这些“想法”不过是来源于碎片化信息,而非健全的知识体系。“一些学生只是抓住了表面的科学道理,就头头是道地侃侃而谈了。”


张双南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暴露在花花世界中的孩子们,迷失是正常的,走正确的路反倒很难。”


吴亮其表示,这场引人注目的对话表明,青年学子渴望同真正的科学家直接对话。他希望国家能制定相应的机制,鼓励一线科学家参与到科学传播事业中来。


融科普于教育


然而,科学家做科普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容易。


张双南常思考:无数科普讲座,数不胜数的学生听众,为什么不能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思维?


“还是要靠教育。”他说,“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史,引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孩子才能从一开始就了解科研工作的过程。”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郝京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的科普工作不是教育部在搞,而是由科技部和科协承担,有人把这称为“体制内”科普;学校教育中有科普性质的活动则被称为“体制外”科普。


过去,后者被定性为前者的重要补充,但郝京华表示:“教育科普绝不仅仅是所谓的重要补充,而是整个科普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应该是互相支撑的关系。”


“如果把教育和科普分割开,管科普的人不懂课程设计,管教学的人缺乏科学素养,那么很多科普资源就会浪费掉。”郝京华说,“相反,如果把科普融入教育中,让‘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科教力量携起手来,就有望达到‘1+1>2’的效果。”



来源:中国科学报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则贤:我心目中的科普 | 「贤说八道」开篇辞
欧阳自远院士:做科普要尊重听众、敢讲真话
科普时报
科学家带你去科考 森林/草原/沙地 暑假去做“少年生态学家”
86岁、百万粉丝!对话汪品先院士:科学家为啥不敢“红”?
中国科学报:强壮科普让科学双翼齐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