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芭蕾舞 天鹅湖(全剧) 乌兰诺娃 Ulanova 1953年
今天发去的是乌兰偌娃的"..天鹅湘."全剧. 天鹅湖"创作于1876年.到现在不知有多少舞蹈家跳过.从历史上最著名的芭蕾舞蹈家(她们是:巴甫洛娃(1882-1931),乌兰诺娃(1909-1998),玛卡洛娃,普丽谢斯金娅,拉帕特金娜,札哈洛娃)耒看.巴甫洛娃过世得最早,没有找到她的"天鹅湖"视频.接下耒要算乌兰诺娃了. 现在看的是1953年录制的.这个版本很早,不知是不是原始版本.只有30钟,是通常版本的1/3.除这个版本外再也找不到她的全剧了.爱好芭蕾的定会视为珍品..
//v.youku.com/v_show/id_XMjE5MTQ3OTQw.html
终生沉醉在艺术中的芭蕾舞女神乌兰诺娃
乌兰诺娃(1909-1998年)88岁,俄罗斯芭蕾大师
业 绩:俄罗斯人民杰出的艺术家,俄罗斯总统文学艺术奖获得者,"苏联芭蕾时代"最伟大的舞蹈家。她曾多次荣膺列宁勋章和斯大林奖金。乌兰诺娃的名字也早已和芭蕾艺术融为一体,从而赢得了苏联人民艺术家的桂冠,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世界级的芭蕾大师。
生活情趣:热爱心中的艺术,从儿童时学习芭蕾舞以后,一辈子痴迷芭蕾,为此与芭蕾相关的学科她都热爱,比如音乐。她喜爱歌剧、交响乐、舞剧音乐、喜好美术、雕塑,更喜欢读书,特别是诗,这些爱好更支撑起了她的芭蕾艺术,她自己说:"我从音乐里体会到一种完全新的东西,我几乎觉得自己好像第一次才听到它,第一次在其中有了这样迷人的,诗意的发现。"舞蹈包括造型美,不仅是从舞蹈节奏中表现音乐,而且是从舞蹈中表现音乐的思想能力。喜欢欣赏大自然,特别爱坐小游艇游玩。
益寿格言:一方面天才就是劳动;另一方面这种劳动还不仅是在劳动的本身和劳动的过程,同时还是劳动的能力,对劳动的热爱及内心对劳动的要求。这同时也是一种去感受、 去思想、去向书本学习和向所能接触的各种各样的人去学习,并从这些人中分辨出所具有崇高品质的能力。它又是一种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印象积累起来,并从而使工作和艺术获益的能力。
养生食物:牛奶、鸡蛋、牛肉、海鱼、巧克力、赫列巴、水果、蔬菜。
战胜自我抵制了懈怠的诱惑
1909年12月26日,在圣彼得堡一个芭蕾舞的世家里,出生了一位天才,也就是日后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世界级芭蕾大师,佳琳娜·乌兰诺娃。她的父亲S·乌里扬诺夫是马林斯基剧院的芭蕾编导,母亲m·罗曼诺娃是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蹈演员,年轻的时候曾随团去各国演出。
乌兰诺娃小时候长得结结实实活泼可爱,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从未想过跳舞,而是想成为一名水手,她的伙伴都是小男孩,她最喜欢的游戏都是男孩子喜欢的游戏,她和这帮小男伙伴常常在户外奔跑,到丛林中嬉戏,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孩提时的梦想,确定了她的人生轨迹。那是她第一次跟爸爸一起去马林斯基剧院看《睡美人》,当紫丁香仙女出现的时候,乌兰诺娃一眼就认出了台上的母亲,这个发现使她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起来:那是妈妈!那是妈妈呀!这充满感情的童音压住了音乐声,响彻整个剧院大厅,四周的观众都惊愕地看着她,使她感到几分羞愧。后来,她在解释这件事时说:"那是我妈妈在跳着仙女的舞,她看来是那样的可爱,穿得又美,她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迷人,叫我小小的心灵喜欢得发狂了,我要让每一位人都知道那位神仙般的仙女是我的妈妈,而不是别人。"直到后来她成为芭蕾舞蹈家,只要一想到《睡美人》,就不觉地浮现出母亲的紫丁香仙女来。第一次到剧院,使小乌兰诺娃感到无限激动,舞台的神妙世界,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感受。
乌兰诺娃7岁的时候,终于成了帝国芭蕾舞学校的一名成员。当她第一次被送到学校上学的时候,小乌兰诺娃是多么的害怕,她竟放声大哭起来,这是因为她去上学是家里特定的环境所逼迫的,当时,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她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艺术更接近人民,各剧院的优秀演员都在电影院举行免费招待演出。她的父母亲在那段日子里异常地忙碌,他们除了每天有一场正式演出外,经常在一个晚上要在电影院电影开演前演出3场。据乌兰诺娃说:"我记得在他们演出后,穿过严寒、大风雪侵击的街道,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时,我已经冻僵和睡熟在父亲的背上。因为在家里没有人看管我,他们才不得不把我带着。"小乌兰诺娃跟随着父母到剧院,她还看见母亲脱下那双毡靴换上她的芭蕾鞋时用她那冻得弯不过来的手指,去系粉红色芭蕾舞鞋带的情形;以及母亲在化妆室穿上她轻软的芭蕾舞裙冻得直打哆嗦。而后又带着笑容出现在舞台上的情景。正因为小乌兰诺娃看见了芭蕾舞演员这样艰苦操劳的生活;当她听到自己也将被送去学习芭蕾舞时,便坚决地说:"我可不愿意。"但是她还是被送到这个学校,因为学校可供膳宿,这也是父母坚持送她上学的原因。了解了这些情况,对小乌兰诺娃为什么一听说入学时放声大哭,就不难理解了。
她的第一个老师不是别人正是她的母亲,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乌兰诺娃竟不顾一切地冲到母亲跟前,急切地要求回家,她一次次地要求着,直磨到母亲答应到新年时带她回家才罢休。乌兰诺娃见母亲答应了自己的要求,便以平静的心情等待着新年的到来。可是真的要回家了,她又不想走,因为在学校里她已有了朋友丹尼亚·维契斯诺娃等人,还有自己的母亲和另外一些好的教师在教她,这时小乌兰诺娃已经学会了舞蹈的一些基本功,并且习惯了把杆的练习,她的童心获得了成就感,也对舞蹈产生了兴趣。这时她对舞蹈中的韵律和它的和谐性,还有学校那种稳步前进的练习进程也开始喜爱起来。当乌兰诺娃和丹尼亚等人从一年级女生中挑选出来,参加一个歌剧的正式演出的时候她感到自豪,其实这次可谓的演出不过是在《蝴蝶的幻梦》中扮演小瓢虫,只有几个简单的爬行动作而已,但是就是这次所谓的初次演出已经使小乌兰诺娃第一次尝到舞台滋味:第一次使她体会到在那坐满观众的巨大漆黑的深渊一样的剧场里所感到的恐惧。当乌兰诺娃意识到自己已经根据在教室里学到的音乐与节拍,而把一切动作都做得很对时产生的第一次喜悦。很快她便在《雪娘》序曲中饰演一只小鸟,这就是这位芭蕾大师担任的第一个角色,乌兰诺娃自己说:"我们这些孩子,都能理解这歌剧的故事和在舞台上所表演的情节,我们围绕在那美丽的春神身旁,仿佛觉得随着那柔和清晰的音乐的叮声,吹来了一阵阵清新气息和初春的暖意,因此我相信自己就是一只瓢虫和春天的小鸟"。她在芭蕾舞蹈学校学习了9年,前6年乌兰诺娃在母亲的班里,后3年由苏联最著名的芭蕾教师瓦冈诺娃教课。乌兰诺娃在学校就认识到芭蕾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每天都要付出很多艰苦的劳动。每天都要付出许多汗水甚至泪水才能前进一步,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松懈。在学校里她深深感到在进入形像追求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信念,必须付出艰辛的以致痛苦的劳动。乌兰诺娃这种对艺术的责任感,不光是从学校里得来的,也是从她那不知疲倦的芭蕾舞蹈工作者的父母所树立的榜样中得来的,舞蹈这种艺术是要求无休无止、永不松懈的艰巨劳动。乌兰诺娃很早就懂得了只有劳动才能使舞蹈达到轻巧、优美、动人的境地。她崇信高尔基的话:"天才就是劳动"。乌兰诺娃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不只是手臂和腿和身体的劳动,而是智慧和心灵的劳动,即思想的劳动,这对于芭蕾舞蹈者所做的一切,自然是重要的一环。
其实,乌兰诺娃在学校时也不完全是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劳动是英勇的行为,她自己事后说:"记得有多少次,甚至当我离开了学校而且已经长大成人时,当我在夏季休假的早晨起床后,走到那讨厌的把杆旁几乎要哭出来,怀着一肚子的反感情绪,开始做那些没完没了的练习。"她说:"那时候我是多么恨这可怕的芭蕾,用一位诗人的话来说,我们这行是残酷的艺术"。是的,年轻的乌兰诺娃尤其在夏季,在她心爱的塞尼格湖畔,她多么渴望放弃这些练习,随大家一起跑到湖边上,找一支小游艇在蔚蓝的天空下,穿过翡翠般的芦苇丛,划过坦如镜的湖面,自己摇桨向前划……这时她内心却想起一个讨厌的声音,它不断地说:去练习吧,去练习吧,若是你不练习,你将什么也得不到,你甚至连职业都会没有的,你将只能做一个无济于事的演员,你必须劳动。"这话真像咒语,说也奇怪,果然乌兰诺娃做完一两个练习后的几分钟内就有一种好像卸下了某种巨大负担似的轻松感觉通过全身。乌兰诺娃这时非常高兴,她终于战胜了自我,抵制住了懈怠的诱惑,她对自己非常满意,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她按照规定做完了所有的练习。现在她怀着三倍的心情整天地享受自由,她可以坐上自己的小艇去追赶同龄的游伴们。从这可以看出劳动成为乌兰诺娃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她事业的第一需要。正是劳动使她得天独厚的艺术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放出奇异的光彩。后来在她离开舞台30多年后的90年代,她已进入80高龄还每天坚持芭蕾训练,这在世界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9年的学校集体生活,培养了她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严格的训练,她的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了。应该说,乌兰诺娃本人的专业条件并不理想,她生来肩过于宽脖子稍短,有轻微的驼背,软度也欠佳,但是她以惊人的毅力和艰巨的劳动弥补了这些缺陷,她重点加强了胸腰中段的练习,使自己的舞姿不用把后腿抬得很高就能形成弧度很长很弯的流线,这就是有名的乌兰诺娃的Arabs-Qes。她完全拒绝承认那种杂技性的舞蹈技巧,但这不等于她忽视舞蹈技巧的作用,她每天要练功流汗,她说:"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训练和学习,但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学生,也从来不报上台见的侥幸心理,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磨练每个动作,每个舞姿,每个舞步。"常年的舞蹈训练,不仅使她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这种不间断的训练,使她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她的健康长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天才在于狂热般的劳动
1928年,9年艰苦的学校生活结束了,她从列宁格勒舞蹈学校毕业了。在毕业演出中,她在肖邦舞曲中担任主角,由于她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工作。这个团系原来的帝国剧院,代表着俄罗斯国家级水平,由于她具有非凡的艺术才华,1929年就成为该团的主要演员。如果你认为她当时很轻松地得到这个位置那就错了。乌兰诺娃自己曾说:"到剧院后,我初次演出《睡美人》中的弗洛丽娜,我的技巧绝不是我所能满意的,不要以为在学校学了9年演出就不紧张了,其实我和别的头次登台的人一样,当我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吓得全身都失去了感觉。"她怎么也想不通,在排演时进行的是那样的顺利,而到了台上却一点也行不通了,她事后说:"我虽竭力一再鼓足勇气,但是似乎有一种内在的瘫痪控制了我……,没有思想,也没有感觉,只剩下恐惧和一种急于将交给我的一切都做正确的渴望。"乌兰诺娃到剧院四个月后,在舞剧《天鹅湖》中饰演奥杰塔和欧吉丽亚那样的角色以及其他的主要角色时,对形象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她说:"这种情况还不仅仅是在我舞台生活中的第一年是这样,而竟然持续了五、六年之久!所有这些年都用于使自己成为剧院的一分子,使自己摆脱当学生时的习气与节奏感,使自己获得体力的持久性及培养出一个舞蹈者极为需要的那种舞台职业中从容的神态。"此外她还追求造型美,努力使造型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乌兰诺娃说:"在我的一生中始终如此,在每一次的演出中总是要想到要做某些动作,动作愈困难,也就要花更多的经历,要想到,现在该做这些动作了。朱丽叶那一个角色纵然已饰演了第五百次,但我仍需要准备第一幕及第三幕中几个慢步舞的最复杂的舞步。"从这可以看出天才在于狂热般的劳动,在前苏联广泛的流传关于她"最后一次"的佳话。
有一次,乌兰诺娃排练有个动作总是做不好,她低着头说:"不行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说。"可是过了一会,她又向导演说:"再试一下,最后一次",这次又失败了。她坐在地上,对自己说:"我实在支持不住了,腿都不听使唤了。"休息片刻后,她又站起来说:"再来一次,最后一次。"结果还是失败了。不知又经过多少最后一次,她终于成功了,时间已是午夜12点。在乌兰诺娃的艺术生涯中,有多少个最后一次谁也说不准。为了使自己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她付出了多少代价啊。
在剧院的前五六年时,有一件事情在乌兰诺娃的一生中起着重大的影响,那就是她和狄梅-卡查洛夫一家的友谊。按照乌兰诺娃的评价,她们是有着美丽的灵魂和伟大心胸的人,她们是最真实、最完全的代表着"演员"这个称号的人。
乌兰诺娃在高加索的小城镇里,遇见的好朋友是怎样的人呢?耶丽莎维达·依万诺娃·狄梅是列宁格勒普希金剧院的演员,她的丈夫卡查诺夫教授是一位工程师,他们热情地邀请乌兰诺娃在休息期间和他们夫妻一起到塞尼格湖畔度假,他们那种富有感染性的生命活力和坦率的友爱,使乌兰诺娃的精神振奋了起来。后来,乌兰诺娃说:"在塞尼格湖,我从善良的朋友中学会欣赏大自然之美,在那里我的小游艇真正和我'亲似姊妹',在那里我违背了医生的嘱咐,吃着新鲜的面包,喝着没煮开的牛奶。等我回来时已变成了一个崭新的人:健康、快乐,饥渴地等待着工作。"
乌兰诺娃和卡查诺夫妻相识的几个月,她正在排演《天鹅湖》。关于这个舞剧乌兰诺娃说:"那时候在我周围的一草一木仿佛都被这个作品照耀的通明。我所看的、读的,听到的一切,仿佛都是通过这舞剧以及我在舞剧中的任务这面魔镜一样。在我看来,奥吉塔是不朽的女性和高贵纯洁的结晶。"乌兰诺娃常常在演出结束后直接从剧院去到卡查诺夫家,在那里总可以碰到一群聪慧、精力充沛的人在辩论着艺术,他们真心实意地热爱着艺术,没有一点勉强或是装腔作势,这只有把艺术看做是他们终身的事业的人,而不是一种消遣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他们的家始终处在一片生气勃勃的气氛中,每次总是有许多演员、画家和诗人聚集在那儿,而最令乌兰诺娃感兴趣的是这里没有丝毫像堕落的凡夫俗子所认为艺术家必然有的那种令人作呕的放荡不羁的作风,耶丽莎维达·狄梅是一位优秀的话剧演员,她也忠心地热爱着芭蕾,她常常以那种极其微妙和惊人的鉴别力,但又从来不带丝毫强迫乌兰诺娃接受她的意见,把乌兰诺娃最近饰演的角色一一进行解剖,并指出哪些地方她失败了,哪些地方很成功。乌兰诺娃说:"我觉得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了。最初有许多地方是我不能理解的。舞蹈上那些被公认的规范,对我影响是这样的牢固,以致当我在听说'你应该使你的舞蹈更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时',便问:我应该如何去做呢。"这时候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分析了奥吉塔内心的感情变化,而这些都是乌兰诺娃闻所未闻的。这些对艺术精湛的看法,给乌兰诺娃以极大的启迪。她说:"我已经竭力懂得那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了,所有舞台艺术是有一个共通的东西:一个舞蹈家正如一个话剧演员,当她担任一个新的角色时,她必须要很好地思索,找出角色中主要的东西而使其他的一切从属于它。"相对而言,话剧演员有较多的便利,当他掌握了一定的形象有时可以传达出甚至连他自己还未感受到的东西,因为他们通常受到天才作家的台词支配。而舞蹈除了音乐和无言的动作外就什么也没有了。因此,乌兰诺娃认为,必须学会用动作来表现思想,要表现得那样明白且有说服力,以致使动作代替语言。
乌兰诺娃为什么对这段生活感兴趣呢?她说:"我和卡查诺夫家人的友谊,以及和优秀艺术家的接触,使我对戏剧和角色有了更广泛和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阶段--生活。从芭蕾和戏剧中得到了生动的创造经验,使自己感觉到创作思想和创造手段都丰富了,使我对奥吉塔和席杰尔角色有了新的体会,使我准备好去演朱丽叶和桃花的更加艰巨的任务。我把在学校的那一阶段和离校后的5年称为我的学生时代。"也叫"成年时期教育"。是的,她饰演的奥吉塔所要吐露的不光是一个少女心灵的痛苦,更多的是那种少女对爱情的羞怯的期望,她那圣洁的爱情,她对爱情无限的忠实和爱情能征服一切的力量。乌兰诺娃后来回忆道:"假若没有我的'成年时期的教育'所赋予我的一切,假若我不是在狄梅夫妇家和那群朋友们交流着、学习着、思考着,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有这次的成功。"后来苏联芭蕾舞从最"革命"的"红色的旋风"和最"工业化"的舞剧《螺旋钉》开始,经过无数煞费苦心的探索和失败,才达到了新的、诗意的现实主义演出。这个时候芭蕾与伟大的文学,与新的主题结合起来,诸如有普希金和巴尔扎克的作品改编的《失去的幻想》、《红罂粟》、《巴黎的火焰》等,乌兰诺娃第一次接触的就是普希金作品改编的《巴赫奇萨拉依泪泉》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鞑靼汗王吉列依爱上了被他俘虏的波兰公主玛丽亚,引起他以前的宠姬查列玛的嫉妒,而将玛丽亚杀死的故事。
作曲家鲍里斯阿萨菲耶夫在这部舞剧中,以音乐语言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和他们的感情,他准确地描画出了玛丽亚、查列玛和汗王吉列依等人物,他的音乐既适合舞蹈又有深刻的思想性,这些都是芭蕾的新特点,以及芭蕾对那些纵然是可爱但却是没有思想的仙女,神女这类人物的"背叛"。新的思想在这个几乎是最保守的艺术领域里获得了成功。"一切都在于人,一切都为了人!"这成为了当时芭蕾的座右铭。1934年,在列宁格勒的基洛夫歌舞剧院由乌兰诺娃主演的《巴赫奇萨拉依泪泉》获得了巨大成功,该剧被认为是前苏联舞蹈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她到剧院后的11年中,她先后在《雷蒙达》、《沐娘》、《吉赛尔》、《神驼马》、《胡桃夹子》、《巴赫奇萨拉依泪泉》、《失去的幻想》、《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姬》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的女主人公形象,成为苏联首屈一指的芭蕾大师。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舞蹈演员的使命不言而喻就是跳舞,而乌兰诺娃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完全推翻了这种偏见。她不是在舞台上跳舞,而是把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她以其丰富的表现力体现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揭示出崇高的精神世界,因此她所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神形兼并,具有极强
的感染力。在舞剧《吉塞尔》一幕中有一场通常称为"发疯"的表演难度极大的戏,当吉塞尔亲眼看到她心爱的阿尔贝特已有未婚妻,而突然意识到她被欺骗时,和吉塞尔化为一体的乌兰诺娃双手抱住头,嘴唇微微颤动,脸上路出绝望和恐惧,她冲向阿尔贝特和他的未婚妻,强制地把他们分开,把送给她的项链摔到地上,表示抗议,接下来是她一段很长的独舞。吉赛尔知道自己很快要离开人世,然而她一点也不惧怕死亡,相反,她觉得这样倒可以摆脱生活中的虚伪和痛苦,她只是想在临死之前说出心中最后的几句话,她久久地凝视着阿尔贝特,好像要从他的眼里得到什么答案。然后突然向后一闪,双手捂住眼睛,似乎要避开残酷的现实给她致命的一击。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双臂软弱无力地垂了下来,接着她用手紧抱着头,孩子似的安慰着自己,手指痉挛地抚摸着披散的头发。她摇晃着、踉跄着,所有动作都变了形,变得有棱有角,失去了刚才的协调性,突然她的脚无意碰到了阿尔贝特的宝剑,她用双手抓起冷冰的剑刃,并把宝剑对准自己的心口想尽快结束这一切。这时观众分不清舞台上这个人物是吉赛尔还是乌兰诺娃。乌兰诺娃以巨大的感染力表现出吉赛尔临死前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在这场戏中稍不谨慎,稍一过头,不仅会影响吉赛尔的纯真形象,甚至还会把戏演"砸"了。就是在吉赛尔极度绝望时,乌兰诺娃仍然保持她那特有的抒情性,同时又使人为之震撼,为之动心。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演员。
乌兰诺娃完全生活在艺术领域之中,生活在不同的角色生命之中。她整天和白天鹅、奥吉塔、朱丽叶、吉赛尔、雷蒙达、桃花……等人物打交道,她的思想纯真得如同水晶,一个人把事业和生命融为一体,她又怎么不健康长寿呢?
她是属于全世界的
乌兰诺娃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她的杰出就在于她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完美的体验,展现了这门艺术的本质,她已成为20世纪芭蕾女神的化身。
乌兰诺娃曾经多次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她的才华和魅力感染了亿万中国人民。50年代初,她第一次随前苏联艺术团来华演出,据中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回忆:"她(乌兰诺娃)告诉我,这次中国之行印象太深了,我也告诉她:中国观众认为能够欣赏到她的演出感到很幸运。她非常兴奋地对我说:"你知道吗?我这次表演的舞蹈,原名叫《曲调》,可很多中国朋友看了说是像和平鸽,于是我就按你们的说法把舞的名字改为《和平鸽》"。足见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之深。1959年,乌兰诺娃随莫斯科大剧院二次来华访问,演出的剧目是《吉赛尔》。那年她已50多岁了,作为芭蕾舞蹈演员可谓是是"高龄"了,但在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天真浪漫,正在热恋着的十几岁的小姑娘,看到她被情人的欺骗所疑惑、震惊、绝望、失去理智,以至最后死亡,观众被她扣人心弦的的表演感动得如醉如痴,她演出回国那天,乘坐的航班离京时间是清晨,舞蹈家戴爱莲赶早去送她,舞蹈同行都知道芭蕾舞蹈演员每天"早功"是必修课,戴爱莲便问她:"今天的早功怎么办呢?"她回答说:"功已练完。"戴爱莲很惊讶,便问:"这么早,又没有教室,更没有练功厅,你怎么练的呢?"乌兰诺娃笑了笑,指着客房里的窗台说:"这就是把杆,是它帮助我完成早功的。"这就是乌兰诺娃的敬业精神,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家对事业的虔诚与信仰,这就是她的生命所在。
后来,她在舞剧《红罂粟》中扮演中国舞女桃花这一角色,这个新的角色不同于往常的角色,这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女,对于总演欧洲舞剧的乌兰诺娃来说,具有挑战的性质。乌兰诺娃曾经访问过中国,这给她增加了感性的认识,在访问中国时,她亲眼看到中国人民的许多动人的特征,她从中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人民,更加热爱他们,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家的成长》文中写道"……当我看见了许多像桃花一样富有生气,勇敢刚强的中国妇女,了解和更加热爱中国人民的时候,这个角色当然就使我感到亲切和敬爱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在投入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总是竭力把自己的艺术和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把一切使自己激动的思想情感注入到艺术创作中来。乌兰诺娃自然也不例外,她要饰演好桃花这一角色,光凭中国的访问是不够的,她调动了一切生活经历。她在意大利曾经看见过一些失业的舞蹈家和音乐家,在那不勒斯城的小咖啡店里演唱,按座讨钱,借以勉强糊口,这种生活阅历就使乌兰诺娃能够感触到,不得不在饭店面对酗酒的美国人舞蹈的桃花的悲惨处境。她把这些感受用于舞台实践中,通过桃花这一形象,表现出中国妇女那种温柔、朴素和特有的优雅。乌兰诺娃塑造的桃花,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剧结束时,桃花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她集中最后的力量高举起红罂粟花,直到剧中另一人物从她手中接过红罂粟花当作一面旗帜举起来的时候,她才慢慢地倒在地上,她含笑地死去了,群众围着她,怀着悲痛的心情将红旗盖在了她的身上,伟大的作家鲁迅在他的《纪念刘和珍》一文中记述了她在游行时,惨遭枪杀英勇牺牲的事迹。鲁迅指出:"刘和珍及其女友的牺牲,""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在乌兰诺娃所扮演的桃花的"微笑和蔼"的形象中就放射着这种勇敢的光芒。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冷战,使乌兰诺娃到了50年代中期才有机会到西方演出,1956年乌兰诺娃随同莫斯科大剧院出访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一向挑剔的英国观众被乌兰诺娃饰演的朱丽叶所折服。演出结束以后,皇家剧院的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半小时之久,谢幕几十次,英国芭蕾大师方登说:"这是无法形容的魔力。"事后,英国著名芭蕾评论家哈斯凯尔这样写道:"我们看到的不是乌兰诺娃本人,而是莎士比亚的朱丽叶。"疯狂的观众一直等候在剧场的后门,久久不肯散去。英国出动警察护送乌兰诺娃上车,但无法控制的观众不让司机发动汽车,而一直把汽车推到乌兰诺娃住的饭店。
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是一位向文艺复兴时代初期的封建道德英勇挑战的伟大女性,把她再现在芭蕾舞台上是一件极为艰巨的事情,而乌兰诺娃惟妙惟肖地把莎士比亚的朱丽叶复活在舞台上,是她艺术生涯中又一个里程碑,也是在她的舞剧艺术中闪耀着夺目光彩的一个不朽的典范。乌兰诺娃所创造出来的朱丽叶的形象特点,首先就在于加强了内心活动,舞剧开始她还是一个逍遥自在,无忧无虑,顽皮淘气的少女。她跑来跑去,蹦蹦跳跳,跪在乳母膝上撒娇,吻她,嘻嘻哈哈地大笑起来,这时她的母亲走进来提起她要和帕里斯完婚的事,突如其来的生活新课题,使朱丽叶这个小姑娘不知如何是好,母亲把她拉到镜子前说:瞧瞧吧,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朱丽叶向镜子里瞧了一眼,好像第一次发觉身上那些深奥莫测的变化,当她整理衣服的时候,她的手摸到了胸部,便立刻感到羞怯,急忙用手捂住自己的脸,这一个生动真实的手势,就使得潜藏在这个处女内心之中的那种感受,整个的浮现出来,她的表演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使人对她超人的表演技巧感叹不已。可是到了第四场,在假面舞会上,乌兰诺娃表演的这个淘气的小姑娘摘掉戴在罗米欧脸上的假面具,顷刻间朱丽叶那稚气、天真、顽皮、一扫而空,她呆住了,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罗米欧,她不仅看到了罗米欧青春活力的美貌,而且犹如看到她过去从未见到过的崭新的世界。此时她心中燃烧起强烈忘我的爱情,它照亮了少女的心灵,我们从乌兰诺娃饰演的朱丽叶那双睁大的双眼中,看到了奇异的光彩,这一瞬间的静止,意味着爱情的诞生,更标志着新的朱丽叶的诞生,从此,乌兰诺娃把文艺复兴时代的少女代表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她看来,爱情诞生的这一时刻,也就是精神激动和内心体验的时刻。这就是我们中国戏曲艺术所讲的:动于衷,则形于外,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曾说道:"我害怕,今夜盟誓多么匆忙,这未免太仓促,太没有仔细想,好像空中的闪光,一现就消逝了,不等你开口就说一声"闪光"。而在乌兰诺娃的舞蹈中,却能用动作和感觉很准确地表现了"我害怕"和"闪光一现",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纯真少女错综复杂的感情。
罗米欧因杀死朱丽叶的表兄弟,而被放逐他乡。一对恋人在朱丽叶的卧室里有一段生死离别的双人舞。这一段双人舞饰演朱丽叶的乌兰诺娃充满了强烈感情,朱丽叶一会儿陶醉地在罗米欧的柔情蜜意之中,一会儿又为她的命运而焦急不安,一会儿把罗米欧紧紧地抱在怀里不让他离开,一会儿又担心这甜蜜的耽搁会给罗米欧带来灾难而促使他快快上路。乌兰诺娃表演的舞蹈动作像莎士比亚的诗句一样的优美、一样的清晰,一样的明亮,她想把全部柔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罗米欧,又要时刻警惕着隔壁的动静,她幸福地微笑,又悲伤地流泪,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又遇感着暴风雨的来临,这么丰富,这么矛盾,这么复杂的感情,能用舞蹈语汇表现出来吗?乌兰诺娃做到了,她用无声的语言,却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了此时的朱丽叶内心活动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使观众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又一次被她的艺术天才所折服。
罗米欧走了,朱丽叶像塑像一动也不动停立在屋里,她沉浸在与罗米欧的离别之中,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以致父母和帕里斯走进卧室她都没有发现,只有当帕里斯要吻裙角时,她才猛醒过来。她向父亲恳求却遭到冷酷的拒绝,于是她愤怒地抗议着,这不光是对父母意志的抗拒,更是对野蛮封建习俗的抗拒,这样她的父母双亲和帕里斯无奈退出卧室,紧接着乌兰诺娃饰演的朱丽叶在舞剧独白中,既表现出无比愤慨和决不动摇的决心,又表现出她临死不屈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朱丽叶披着黑斗篷飞跑,她像勇敢的海鸥冲向布满乌云天空去迎接风暴,她头稍向上仰,挺起胸脯,伸出双臂,身上的斗篷犹如展开的翅膀,脚似乎不着地的飞跑着。她是用自己的全部心灵在跳舞,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演员跳一大段舞蹈而被我们遗忘,而乌兰诺娃的一个简单的跑步,却永远记在我们心间。
我们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对于戏剧的布局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其实这用于舞台表演理论也很切题的,在这个戏的最后一场里,罗米欧听到朱丽叶去世的噩耗,赶到凯普莱特家族坟穴。他抱起沉睡中的朱丽叶悲痛欲绝,这时饰演朱丽叶的乌兰诺娃静静地躺在情人的怀里,她已经"死"了,但乌兰诺娃的表演简直创造了奇迹,她完全静止的身体在继续跳舞,继续向罗米欧倾吐爱慕之情。这使人不由得想起罗丹的雕塑像《思》,这是用白色大理石塑的头像,少女陷入沉思之中,冰冷的石头"活"着,她思索着。朱丽叶也是这样,虽然她也是一具尸体,但在乌兰诺娃的表演下,却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充满着爱情的活力。如果不是真正的艺术巨匠,又怎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两天之后,朱丽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不幸的是罗米欧已经死在她的脚下。她没有歇斯底里地大发作,只是默默地把爱人抱在胸前,悲痛地抚摸着他的头,一切都死一般的寂静,寂静…无声的悲痛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人间悲剧的全部含意,她失去了心爱的人,像是失去了一切,决定永远和罗米欧在一起,她匆忙地寻找匕首,好像生怕有人赶来阻止他们最后的结合,这时她完全没有服药时的那种矛盾恐惧的心理,毫不犹豫地把匕首刺进自己的胸膛,她紧紧地握住罗米欧的手,倒在自己情人的身旁……这个爱情故事千古流芳。她这样把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用自己全部的情感去塑造角色,又怎么能够不产生轰动效应呢?
乌兰诺娃还具有一种超众的音乐天才。和跳舞一样,她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去听音乐,并用自己的身体把它唱出来,她能在一定的节拍中,灵活多变地掌握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她脑子里似乎有特殊的"音乐神经",使她对音乐中出现的最细微的变化立即作出敏锐的反应,她几乎像魔术师一样变化出无数难以琢磨的花样,而丝毫不破坏音乐的完整性,可以说乌兰诺娃的舞蹈完全溶化在了音乐中,而音乐又赋予她的舞蹈以魅力和诗意,她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是听得见的音乐。英国著名的芭蕾舞评论家阿·哈斯凯尔这样评价她:"……乌兰诺娃的演出如此完整,如此简练,以至于很难详细地分析她,只有诗人和哲学家能给予她应有的真正评价"所以,她出现在西方的芭蕾舞台上,引起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地震"。一位评论家是这样写道:"我们终于盼到了乌兰诺娃的演出,现在我们可以带着万分感激的心情,证实有时梦想也能变成现实。"《纽约时报》的评论说:"她的名字早已披上神话般的色彩,然而能亲眼目睹这一活生生的神话的确是莫大的幸福。"
乌兰诺娃是苏联惟一的三次荣获劳动英雄奖章和列宁奖章的艺术家。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称她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帝"。她确实是个很普通的人,但又毕竟是一个被人们所崇拜的上帝。客观地说,乌兰诺娃虽然是俄罗斯艺术家,但她是属于全世界的,她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璀璨的明珠,她的为人,她的艺术堪称世界楷模。
值得一提的是,乌兰诺娃在成为世界级的芭蕾大师的时候,她从未滋生过骄傲自满的情绪,她能平静地对待荣誉,仍然执著地追求艺术,芭蕾舞演员有句行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伴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坚持练功。所以不仅保持了一个舞蹈演员健美的体形,也增强了身体内在的抵抗力,所以她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芭蕾舞台上的长青树
1960年,乌兰诺娃悄悄地离开了舞台。她没有举行隆重的告别演出,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她像灰姑娘突然离开豪华的舞会一样,留给人们神话和几乎无人超越的美。后来,她访问中国时,中国芭蕾舞编导肖苏华曾和她谈起过这个问题,肖苏华问她:"1959年秋天,我有幸在北京看到你演出的《仙女们》和《吉赛尔》,使我的心灵平生第一次受到震撼。而1960年您就突然永远告别了舞台,我真难以理解……。"乌兰诺娃说:"亲爱的维加(她总是这样称呼肖苏华的),只有你自己才能最了解自己,不瞒你说这是一生中最痛苦,最艰难的时刻。当一个人在艺术上成熟了,有了丰富的经验,知道她能做什么的时候,有一天她突然要放弃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放弃舞台。而她不过才四、五十岁,在别的艺术行当里这个年龄正是演员的黄金时期,但芭蕾是一门青春艺术呀!她如此富有诗意,如此优美,又如此残酷。"乌兰诺娃她还告诉自己的同行:"我根本没有进行什么告别演出。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一定要举行隆重的告别演出。而我不会这样做,我只是悄悄地离开了舞台。"
她离开了舞台,但舞台上却永远留下了她的身影,她那伟大的艺术并没有终结,她离开舞台后,从1960年起一直从事哺育新人的工作,当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芭蕾艺术家马克西莫娃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她的指导,还有瓦西里耶夫,阿德尔哈耶娃,谢缅耶卡等闻名天下的前苏联人民演员,都是她的高徒。从1960年起,她便一直在莫斯科大剧院担任排练教师,对此,乌兰诺娃十分满足,她说:"我觉得自己有两次生命,第一次便是我自己跳的,第二次便是现在。"乌兰诺娃排练总是非常沉稳平静,她特别反对学生模仿,重复她的表演,但从不训斥学生,而是和蔼可亲地、耐心地开导学生。她说:"我不希望学生再现我自己,在艺术中这是再忌讳不过的。一个好的老师要善于开掘学生自己的天赋和个性。学生请我示范表演,我往往故意'留一手',否则他们无意中要模仿我。我只是给他们引引路,让他们自己大胆创作,寻觅他们自己的东西。"她还说:"对我最困难却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并帮助学生能理解他们自己。基本的方法是启迪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她的这些看法,如果不是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表达的境界,是不可能有的。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属于全人类的,东西方艺术的顶峰都是共通的,中国的绘画艺术、戏曲表演艺术都讲究神形兼备,而以取神为上。"神"者就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得到艺术的精髓,要继承传统,从继承中发展出新。
乌兰诺娃除了在本国坚持教学外,为了推动芭蕾在全世界的发展,她还参加了许多世界性的活动。1979年在丹麦举行纪念"布隆维尔逝世100年"活动(布隆维尔系世界著名芭蕾舞蹈家),国际芭蕾舞界汇集哥本哈根。看过百年纪念的作品后,乌兰诺娃曾向丹麦舞界说:"我们已经忘记了许多古典芭蕾的东西,所以我要向你们学习。"
1989年,莫斯科举办了第六届芭蕾舞大赛,乌兰诺娃是前苏联的四名评委之一。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是每四年举行一次,是世界同类比赛中,时间最长,获奖最难,权威性最高的比赛,参加本届比赛的有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西班牙、阿根廷、意大利、西德、澳大利亚、墨西哥、瑞士、希腊、芬兰及日本、东欧各国等26个国家,104名选手,年岁已到78岁的乌兰诺娃怀着一腔热情和对后代的关怀,全力以赴地参加了评奖的全部过程。
1981年乌兰诺娃已是71岁高龄,她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舞蹈博物馆为《俄罗斯芭蕾舞200年》展览的开幕仪式。在掌声和鲜花面前她表现得既谦虚又平静,在这次展览上,对她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俄罗斯芭蕾200年"间整整30年,乌兰诺娃是亲身参与并取得了决定性影响。会议评价她"乌兰诺娃非凡的才能和艰苦的劳动,使她在20世纪的芭蕾舞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她的名字将名垂艺史"。
是的,乌兰诺娃在告别舞台后的近30年来,她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延续了下来,她不仅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而且通过教学把它理论化。她认为"舞蹈的实质往往就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她排练非常细腻,她在排练《吉赛尔》第二幕双人舞时,女演员做碎跑步不准确,乌兰诺娃对她说:"你跑得很轻巧,而我希望你跑得很轻盈,轻巧与轻盈是两回事。你要像露珠从叶子上掉下来那样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乌兰诺娃对艺术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段双人有一个造型阿尔贝特跪在地上,吉赛尔立脚尖做阿拉贝斯(芭蕾动作的术语)靠在他身上。乌兰诺娃启发女演员说:"你不要真靠着舞伴,像一朵白云依偎在山头那样就行了。"当女演员按她的提示来做时,整个造型的内涵都改变了,变得浪漫而富有诗意。
她教过的学生,俄罗斯著名芭蕾舞演员妮娜·季莫菲耶娃这样说她的老师:"她不是一般概念的老师,导演或是指导者,而是指导创作的创作者。同她在一起--这是繁重的脑力劳动,这时你必须努力探索,发现和挑选需要的东西……"她的这些话不仅肯定了乌兰诺娃导演的艺术功力,同时也说明了她在工作中是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紧结合在一起,也是她长寿健康的原因。她的另一位学生俄罗斯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普列谢茨卡娅这样说她的老师:"乌兰诺娃的创作,使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忘怀,她每天坚持不懈地排练,精益求精。对待舞伴和学生,她好像是一位高明的医生,能猜测到你的创作"机体"的状况,按照需求、准确地"分量"开出必要的药方。她以自己对事业的态度博得人们的信任,这是一尘不染的艺术良心的体现。"这段话也是不仅肯定了她艺术上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恰恰是健康长寿之本。
有一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为了纪念乌兰诺娃在艺术上的卓越贡献,在巴黎举行庆祝活动。其中,乌兰诺娃和她的学生要参加演出。瓦西里耶夫设计了以乌兰诺娃为主线的演出计划,想不到被乌兰诺娃拒绝了,她说:"演角色,演别人是一回事,可我绝不能演我自己。"瓦西里耶夫只得做出让步。这次以乌兰诺娃为主角的活动中,她在整个演出中她仅有两次出场,而且时间短,也不重要,不过也还是成为这场演出无可争辩的主角。
乌兰诺娃的一生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圣彼得堡学习,直到分配到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芭蕾舞蹈团的前5年,她自己称为"我的学生时代",也叫"成年时期教育"。她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到一个成熟的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她不懈地学习,不懈地追求,她的思想纯洁,特别是她交了一批艺术上的知己,他们不仅探讨艺术,而且还同去旅游,同在湖上划小汽艇,接受大自然的垂青,她的身心发育良好,这是她健康长寿的第一步。第二阶段,是她在舞台生活的30年。这30年是她一生的华彩乐章,也是她为芭蕾艺术、为人类文化史增光添彩的黄金时代。她塑造了数十个性格迥异色彩鲜明的艺术形象,她整日和这些舞剧中的艺术形象生活在一起,甚至达到了和这些艺术形象合二为一的境界。她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自己--乌兰诺娃,她又怎么可能有心中的积郁呢?芭蕾舞演员是要每天坚持练功的,加上排练、演出,应该说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是很好的体育锻炼,她每一角色的成功,都充满着成就感,自然内心是愉快和充实的。在鲜花和荣誉面前,她又能以平常心态对待,她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她的青春活力融入到她的舞台生活中,艺术是年轻的,人也是年轻的。
第三阶段是她离开舞台之后,她的生命融入到排练和教学之中,培养青年芭蕾舞艺术家成为她自己的第二生命,同时,她始终坚持练功,直到80高龄,这可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我们见过许多80岁的人进行体育锻炼,但那都是比较轻松的,耗费体力较小的,诸如散步啊,做体操啊,打拳等等,但是练芭蕾功,一般年轻人都忍受不住。乌兰诺娃几十年如一日养成了每天练早功的习惯,使她生活得挺有规律。从养生长寿的角度看,她的晚年生活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坚强的信念是她的精神支柱,也是健康长寿的良药,事业的成功信念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科学家们认为,人的信念如果十分坚定,而且又能持之以恒,就可以提高他们抵御疾病的能力,这是由于坚定的信念可以使人的精神经常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身体内肾上腺皮质素和催乳素有正常分泌,免疫系统能维持正常功能,便不会因神经化学递质紊乱而生病。其二,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从练早功到排练到演出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天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自己的精神生活非常充实,规律性的活动在相应的神经中枢内,产生一种条件反射的生理活动过程,乌兰诺娃的生活形成了规律,而这种生活的节奏性对她的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其三,她每天练早功就等于体育运动。一个人不论从何时开始锻炼其体质都会有同样的提高,更何况她从小到老呢。法国著名医生蒂索说过:"世界上的一切药物,对身体来说都无法代替运动的良好作用。"运动是一切事物共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生命则是蛋白质以运动形式存在的方式,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是决定生命体存在实现的重要原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心脏功能,使骨质密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肌肉结实有力,锻炼还炼就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使她精神愉快,朝气蓬勃。其四,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长寿,这是因为女性分娩及月经来潮的失血为男性所无,女性这种生理性失血现象使其造血机能更为旺盛。再说人类免疫调节基因存在于X染体中,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条,故女性的免疫基因强于男人。另外,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容易将自己的喜悦、悲伤、惧怕、不满、愤怒的心理情绪流露出来,这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宣泄,可以很快达到心理平衡,可以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
由于乌兰诺娃在生活上有这样一些优势,所以她度过了88岁的生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给她发去生日贺信,高度赞扬了这位俄罗斯人民的杰出艺术家并授予她俄罗斯总统文学艺术家的称号。
不久,1998年3月21日,乌兰诺娃在她的寓所安详去世了。乌兰诺娃生前曾多次荣膺列宁勋章和斯大林奖金,她无疑是苏联芭蕾舞时代最伟大的舞蹈家,苏联著名作家阿·尼·托尔斯泰说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帝";前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总编导格里戈罗维奇称她是"俄罗斯芭蕾舞的缪斯",乌兰诺娃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对艺术的敬业精神却永远活在舞台上,请看她的学生和各国艺术家对她的评价:
中国舞蹈家戴爱莲说:"我像大漠中一粒沙子样仰慕她,能有机会结识她,与她共事是我的光荣。"中国诗人艾青赞美她:"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名誉校长阿·哈斯凯尔说:"乌兰诺娃的美--这是她灵魂和理智的美,这是一种真正的崇高精神,它与通常的传统典范毫无共同之点。"法国著名芭蕾舞演员特斯玛尔说:"几年以前,在古巴举行的芭蕾舞节上,我们曾在她指导下排练。我现在还把乌兰诺娃的忠告当作幸运的礼物珍藏着。"
乌兰诺娃的精神在世界芭蕾舞台上永放光芒。
31:08
芭蕾舞剧 天鹅湖(1953年苏联演出经典...
pzhouse
3,70138
75:46
芭蕾舞剧 灰姑娘 全剧(Sylvie G...
玉壶冰心0516
7,30812
106:16
三部现代芭蕾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 20...
猫猫爱芭蕾
8,76511
73:33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富特文格勒指挥
Joshua26
10,22266
129:07
[精品]马林斯基芭蕾:天鹅湖 2006 ...
舞_悦
154,198599
77:56
天鹅湖 舞蹈 1968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 乌兰诺娃:“非凡的芭蕾女神”【视频】
首发!芭蕾女神乌兰诺娃成长记!这是大舞蹈家的传奇,更是普通女孩的故事!
肖苏华:我命运中的俄罗斯与中国不可分离
新中国芭蕾极简史
《天鹅湖》——当之无愧的俄罗斯国家名片
谭元元:旧金山芭蕾舞团的首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