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墨家学说
2.墨家学说
  
  先秦时期,墨家学说与儒学齐名,曾并称为“显学”。由于儒墨两家的观点不同,儒墨之辩揭开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序幕。
  
  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墨子。墨子生活的时代,是以诸侯各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为特征的。战争使百姓被迫承受繁重的差役和沉重的赋税,民众痛苦不堪。墨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站出来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劳动群众说话的。他游说诸侯,力图制止战争,希望安定社会和民众。
  
  墨子起初从学于儒学,后来走到儒学的对立面,自创了一个学派,使成墨家。墨家有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成员称为墨者。墨子去世后,通过选举推出新的首领为“钜子”。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每派都有自己的所传。由于墨家精于辩术,富于牺牲精神,因此到战国中期引起了诸侯各国的重视。秦统一后,法家思想成为正统,墨家转向衰落。西汉中期,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墨家学说逐渐隐没。现存《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者著作的总汇,是后人研究墨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墨家是以儒家学说的反对面孔出现的,典型地反映了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特点,其政治伦理观念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墨家学说的核心是主张“兼爱”。墨家接近下层群众,同情百姓的疾苦,厌恶社会动荡不安,因此谴责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提倡统治者应减少开支,“节用”、“非乐”,使民得到休息,国家就可以富强。墨子认为人民过着苦难生活的原因是“天下人皆不相爱”,于是提出了“兼爱”的主张。墨家认为父子、兄弟、君臣关系之所以紧张就是因为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同样的道理,世间一切罪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社会秩序的混乱,都起源于不能兼爱。要想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兼爱。兼爱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是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如同自己的一样。为了实现其理想,他们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利的“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争夺、互相损害的“别相恶、交相贼”。“兼爱”的思想是小生产者的意识,表达了其对合理的人际关系的向往。这是先秦百家争鸣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儒墨两家尽管都对人以爱,但同儒家的仁爱之道比较,墨家的理想主义色彩更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有差别的,无论血缘关系还是社会和心理关系,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都不可能相等。墨家的“兼爱”是无差别的,否定传统的道德和等级制度,而儒家倡导“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讲相爱,强调相互间的义务关系,是义利并举;儒家讲相爱,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别人着想,借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是不需要对方回报的道德上的升华,是重义轻利。儒家的爱是在异中求同,在差别中寻找统一,这种爱是以君臣父子之“道”为前提,不讲究物质利益,甚至可以牺牲物质利益来成全“爱”的实现。而墨家主张“兼爱”与物质利益相联系,其目标是民众和谐,国家富裕,百姓衣食无忧。因此,墨子的兼爱,带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
  
  “尚贤”是墨子兼爱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墨子的政治理想。他反对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度,指责这种制度使有才能的人不能治理国家,那些出身于权贵之家又没有才能的人却有资格治理国家,致使贤者得不到勉励,恶者得不到惩处,后果将倾覆社稷。因此他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以“尚贤”选用人才。只要一个人能兼爱,则无论他的门第出身,他都可以做官,所以“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者举之,无能者下之。”墨子的尚贤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生产者崇尚平等、希望参与国家政权,改变自身经济、政治地位的要求。墨子尚贤和兼爱的根本目的是要达到尚同,消除社会动乱。墨子认为天下动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有才能的行政长官的管理,所以尚贤就是要统一行政命令。除此之外,还必须从思想上加强统治,以消除社会动乱。要以统一的思想作为行动准则。尚同的标准是天子、国君和人世之外的“天”,也就是天下百姓能与天子的是非相同。墨子的尚同思想,是以兼爱为基础的,是小生产者希望统一,企求生活安定的心理反映和反对世袭特权,要求平等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尚同思想又在客观上成为集权、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
  
  墨家主张节约财富,节制人的欲望,因而反对儒家所主张的厚葬,反对于民无益的金钱和时间的浪费,提倡节葬、节用、非乐。主张民众在满足基本生活方面需要的同时不可奢侈浪费追求享乐。
  
  墨家在几何学方面,论述了点、线、面、圆的关系;在力学方面,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在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墨家后期的这些论述,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家学说作为一个流派在西汉后期的消失,跟当时独尊儒术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墨家学说本身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首先,尚同本身与兼爱之间有矛盾。墨子的兼爱学说是一种原始的大同平等观念。尚同是表达兼爱的途径,尚贤是尚同的手段,这一思想本身是矛盾的。墨家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他们兼爱的社会理想又是崇高的。这种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墨家学说无法克服,也是墨家自身的力量不可能解决的,因此他们又把希望寄托于上面的统治者。他们提出尚同思想,认为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他们虽然主张尚贤否定世卿世禄的贵族制,同时又希望理想中的明君来拯救百姓,这是经济根基极为脆弱的小生产者阶级对贫富悬殊、战乱灾祸的恐慌和对命运的无可奈何的反映,将命运寄托于幻想中的名君主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从表面来看,尚同是实现兼爱的途径,但实际上恰好是对兼爱本身的否定。当夭子的是非成为社会共同的是非时,兼爱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
  
  其次,尚同强调简单同一是其衰落的内在原因。儒家学说主张“和”,反对“同”。儒家的重“和”,强调的是矛盾对立中的统一,因此,在社会变革的激烈阶段,他可以提出某些改良主张;而在社会稳定的阶段又可以推出“守城”的政策主张。与儒家相似,墨家也维护整体。但墨家的尚同有强调简单同一的思想色彩,不能吸收和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在实践中,墨家学说发展到用自己的学说去排斥其他学说,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这种缺乏自我调节的机能,到了秦汉以后,儒盛墨衰就成了一种难以逆转的历史趋势。
  
  尽管墨家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学派后来不存在了,但是墨家的思想却对后来的农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往往提出平等平均的口号,并将命运寄托于明主明君。他们一方面主张平等、共患难,另一方面又强调上下之别、等级特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墨法观念差异的根源
2013年高考(426)黄冈市2013年高三4月份模拟考试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读诸子思想之研究有感(二)-- 墨子篇
[转载]儒家和墨家义利观概述
神秘的墨家,为何昙花一现后,消失近2000年,直至新中国成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