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康就太極內丹學會

摘要:

老子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橐籥觀念,它不但給內丹學提供一個基本的修煉條件,讓內丹工夫有著無限發展的可能性,而且,這個觀念奇妙地與今日天文科學發展有理念上的相似。老子認為,天地猶如橐籥,當中產生能量,並動而愈出。這在天人相應的指導下,人體也在這橐籥形態下成就真氣,進而開放出一條陽神出有入無的修煉之路。另一方面,這個形而下世界,包括我們的地球,以至宇宙,都是有機的生命體,每一個生命體都因橐籥效應實現其生滅成毀的現象。科學家認為,宇宙生命顯示於宇宙膨脹,宇宙膨脹來自真空能。這個真空能在真空境界瞬間閃爍呈現,與老子所形容的恍惚窈冥與綿綿若存的意象奇妙地吻合,只是,老子的橐籥觀比今天科學的發現,早了二千五百年。

關鍵詞:老子、內丹、氣、橐籥、真空能。

…………………………………………

在老子的年代,中國人追求長生不死的方法是服食金丹。煉丹文化發展出黃白術,把燒煉化學推上高峰。燒煉工具之一是風箱,古名橐籥。老子在說明天地造化之偉大時,以橐籥來比喻。[1] 在物理學上,這個橐籥形構能造出強大的能量,增強藉以燒作的火候。老子以此說明天地造化之來源, [2] 後世以此引入內氣修煉的理論,成為內丹修煉的主要功法。 [3] 然而,這個有關氣的造化形構,卻吻合今天天文科學解釋宇宙膨脹的原因。本文將在內丹修煉及天文科學兩方面作初步論說:老子橐籥論是內丹修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解釋宇宙膨脹的真空能亦與此論巧妙地契合。為方便討論,前者內丹修煉將分 「 有為功」及 「 無為功」兩方面,有為功選取「行氣玉佩銘」,而無為功以《五篇靈文》為代表。

(一)老子影響內丹修煉的元素

老子[4] 主要講道,論氣的地方非常少。縱觀《老子》八十一章,有關氣的闡述不到十處。[5] 從道到氣的概念轉換,及氣觀念的成熟,都由後來的莊子及稷下道家完成。

雖然老子有關氣的討論不多,但老子在論道方面仍有許多地方是內丹學理論的基本材料。老子的道論包括天道與人道,建基於天人相應。有關天人同道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老子展示了現代哲學所稱的 「 宇宙論」及 「 本體論」。宇宙論即 「 宇宙生成論」,老子提到宇宙創生的源頭,強名曰道。[6] 這個創生是從道生一開始,以第四十二章為核心,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道是無以名之、無物無象的狀態,我們無法以人類的言語及思維完全地表達道之真相。[7] 「一」是這個道朝着現象界呈現、卻仍未有任何現跡,可以說是恍惚的狀態,一般以「太極」名之。「二」是一個架構的表述,可以是天地、乾坤、陰陽等,然而,這個架構將在現象界宰控事物的演化形態,成就二元特色。「三」是冲和之氣,是萬物源起的狀態,是現象界的初始相,稱為「先天氣」[8] 。作為三的先天氣,其本質是無形無狀,氤氤氳氳。一與三都是無形無質,恍恍惚惚,不同的是,一近於無而三近於有,一是太極未動而三是太極已動,兩者同出而異名,皆可以說有不是有、說無不是無,立於有無之間。

老子雖然未有對氣作出仔細的陳述,然就這「冲氣以為和」一句,經已肯定現象界初始的原動力是氣的形態,只不過這是無形之氣。隨此「冲和氣」的提出和對文字的選用可以看到,此所謂先天氣,若形之以為相,將是外表和諧而內藴矛盾。「冲」是兩種相異力量在衝突角力中,也就是陰陽兩種力量在相互制衡且相互吸引的情況。「和」是柔和,代表着表徵和諧柔順,是孕育無窮事物的必要條件。冲和二者並列,說明這股宇宙先天氣的本質,隱藏箇中二元結構的潛在影響力。當這股先天氣落於現象界,就必須依循二元結構的規律,即陰陽二氣演化的程式。為說明這個演化程式,老子以「負陰而抱陽」的動態做起點。宇宙萬物的初始階段,及每事每物的成毀生滅,都內藴這二元結構與張力,往後萬事萬物的無限演化也必然如此。人體內在的造化也莫不如此。

宇宙的衍生過程中,三到萬物之間,含藏氣的運作。這個運作有其既定的規律和限制;更正確的說法是,現象界的道,不可能沒有限制和規律。冲和氣在於宇宙、天地,可成人成物;在於人體,亦同樣成就各臟腑和組織。我們的生命,尤其是初始的嬰兒氣象,同樣展示冲和氣那先天氣特質。老子的道論雖然以道開宗明義,然其對萬有的形成,還須以氣來闡述。

在老子的思維中,冲和氣的形成,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和結構,那就是橐籥。他認為「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有橐籥的形構,才有氣運現象。橐籥是風箱,即是一個封閉空間。這個封閉空間有一個活把。當活把推動,風箱內的氣壓有了轉變,空氣便由此鼓動。老子說,此氣具備一特殊現象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那就是愈動愈有,能量有無限衍生的可能。由此可見,能量是一種氣動的效果,而初始氣之動,是冲和之氣,一種尚未成象而恍惚氤氳的先天狀態,老子稱這種狀態為「綿綿若存,用之不勤」[9] ,及「惚兮恍兮,其中有象」[10] ;當然,這種「象」,是指即將成象而未有其象的混沌狀態。

與其說橐籥是一個封閉空間,不如說橐籥是一個封閉虛間。虛與空的不同,在於「虛而不屈」。虛有「不空」的涵意,而「不屈」更有無窮力量的可能。這是老子學說中非常重要的觀念。地球有生命,有年壽,有能量,就因為天地有封閉虛間的形構。更重要的是,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必須具備這個封閉虛間的形構。有生命的東西不一定是動物,地球也是有生命的東西。科學家認為,我們所生活的天地,已活了近五十億年。 [11]

人體是一個橐籥形構,我們的臭皮囊是橐,口鼻是籥。我們的生命必須以呼吸維繫,而呼吸工具就是口鼻。內丹修煉由有形呼吸之氣,煉就無形的真氣,箇中真氣的定義,可以是一種生命能量。我們的基本生命由天賦的元氣所建造,元氣耗盡,我們的生命便告終。經過基本的養生調節,我們可以活出天年。然而,內丹修煉可以為我們的生命擴延,在後天工夫的輔助下,陽神煉就,我們可以與天地同壽,進而修之,更可與宇宙能量同步同體,與萬化冥合。[12] 從最基礎的打坐工夫以呼吸之氣作為練功對象開始,我們一早就啟動橐籥效應。當風箱的活把被拉動,內氣鼓動而真氣萌生。這情況將朝着愈出愈有、愈有則能量生成愈大的規律進發。

橐籥效應在內丹修煉上的運用,可以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及「神入氣中」兩種工夫看到。前者是有為功而後者無為功。簡單地說,《行氣玉佩銘》的做法是:吸氣脹腹、提肛定住、持續片刻、呼氣放鬆。這工夫的特色是上封下閉。上封者,口鼻閉息片刻。下閉者,提肛。臭皮囊是橐而口鼻為籥,上封下閉所造就的,便是一個起動了的風箱。內氣鼓動,真氣萌生,下丹田有股熱流沿脊直上。這是煉出真氣常用的有為功法之一。

當工天純熟,一切有為法只能當作達致無為法的過渡。無為法是煉就陽神的唯一法門。無為功夫以「神入氣中」為指標。此功法的特色是,呼吸是綿綿若存、似有還無的狀態。這狀態經過一段呼吸調節工夫,即由粗大的呼吸調至氣息微細緩長,最後與閉息極其接近。小乘內丹修煉的基本追求是盡終天年,壽命要得到維繫和延續。這觀念的延伸,就發展出對長壽動物的模仿。長壽動物如龜鶴蛇的呼吸形態,常被採用為修煉工夫的一部分。牠們有一共同特色是,呼吸細微,甚至不呼不吸、不飲不食。因此,內丹修煉傾向於龜息、胎息,以至閉息等呼吸形態,而較高明的就是閉息或幾近閉息。

無為功到了幾近閉息的狀態,而心性活動亦到了完全不活躍時,在無思無欲、寂寥恍惚之際,內景可會有光華現象出現。呼吸的處理,可參見《五篇靈文》「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呼吸往來,歸乎一源。不可著體,不可運用,委志虛無,寂然常照」,及「工夫已久,靜而生定。神入氣中,氣與神合」。[13]王重陽注文中指出所謂呼吸「歸乎一源」,是呼吸「上下往來,復歸本源,煉結成丹,為之胎」。[14] 這個本源,應該是復歸嬰兒、甚至是母體中胎兒狀態的呼吸形態,故稱「為之胎」。由此可以知道,成丹的必須條件是幾近「胎息」。從呼吸往來的氣息,調節至此胎息的具體方法,王重陽提到「神呼氣吸」,很明顯,這是步入「神入氣中」的具體工夫,後世稱之為「內呼吸」。[15]

呼吸是造化的原動力,不同的呼吸形態將有不同的造化面貌。內丹工夫在處理呼吸方面非常講究。主要原因是,只有幾近閉息的神入氣中才有內景光華的顯現。我們試看《五篇靈文》述說此內景發生的情況如下:

「始則凝神於坤……次則凝神於乾,漸煉漸凝,漸聚漸結,結成一顆玄珠,大如黍米,恆在目前,一得永得。先天虛無真氣,自然歸之。待其鉛光閃爍,如月之象。汞氣飛揚,如日之象。不時日月交合一處,一點靈光,圓陀陀,光爍爍,照耀上下,內真外應。先天之氣,自虛無中而來,是以母氣而伏子氣,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藥從外來,非假存想。」[16]

值得注意的是,一、先天氣的出現,與閃爍光華的景象同步。二、先天氣必在凝神工夫之後。三、先天氣從虛無中來。光的出現在「玄珠」成象之際,稱作「性光」。若把性光煉出來,「元神」便到位。這種無為功的鍛煉模式,一直是內丹修煉的核心課題。明清之際,更有專題討論性光的著作,較為人熟悉的是《太乙金華宗旨》[17]

(二)丹家對小周天修煉的誤區

從以上有為功與無為功的功法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呼吸與橐籥的應用,是內丹修煉兩個必須條件。兩個條件中,呼吸是橐籥條件下的必然產物,只是,我們要藉橐籥提供的環境改變呼吸形態,讓真氣萌生。因此,橐籥才是最根本的造化泉源。明清以降,內丹學出現「小周天」工夫,當中高唱「舌抵上齶」的重要性,並以此為打通任督二脈的不二法門。[18] 這工夫不能說不對,亦不能說完全正確。主要原因有幾點。其一、真氣萌生不在於體內某條氣路通暢抑或閉塞,而在於橐籥形構。其二、體內的氣路不同於經絡圖,氣走督脈至枕骨下須別走腦內泥丸宮。其三、氣有浮沉、病有深淺,任督二脈本來通暢,所流通之氣弱者可以為病,並非氣塞不通,亦不關乎舌抵上齶與否。其四、體內氣機啟動,從下丹田火起沿脊過三關,並不是內氣行走的真相。

我們對脊上之氣感來自脊椎神經,而夾脊神經是主要的感覺工具。然而,前腹的感覺神經並沒有如夾脊神經般豐富,對氣的感覺自然不太強烈。這情況使我們誤以為內氣萌動,只走督脈。猶有甚者,更以為脊椎督脈是內氣行走的唯一路徑。由此誤區延伸,便有氣走綫性之督脈,再結合傳統對經絡分布之思維,督脈以人中、齦交接任脈而下小腹,最後衍生錯誤之結論是:舌抵上齶是打通小周天的關鍵。[19]

內氣萌動不單只走督脈,較正確的講法,內氣應是立體的形構,以圓柱體形態作上下輸布。當下丹田氣機萌動,前後左右均是氣布之所,非單一地聚集於某特定穴位、或循經絡路綫行走。由橐籥所生之氣的運動形態,應是立體而非綫性。傳統經絡圖所展示的,只是一種權說,並簡單化其實相;即是說,經絡也是立體而非綫性。小周天之說並不準確。小周天之說根源於五代時期鍾呂丹道的「周天火候」。周天火候的火候,是指火力;然小周天卻是氣行的路綫,兩者意義極不相同。可以說,明清丹家以小周天之說別解周天火候,是錯的。

(三)橐籥論與現代天文科學觀點吻合

橐籥效應除見於人體,也見於其他動物,以至有機生命體。老子橐籥論的思維起點是對天地之論述,故我們生處之地球是一個橐籥,自不待言。以此,由地球可說到太陽系以至宇宙,只要星體及宇宙本身以「封閉虛間」形構便行。橐籥所造就的生命及其生命能耐,取決於其呼吸形態。貓、狗、老虎、龜,都是橐籥形構,牠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呼吸形態。老虎的呼吸粗獷,以提供即時的能量作奔跑獵殺之用,但其生命能耐卻短暫,年壽不長。龜則不同,其呼吸形態細緩,生命能耐較長久,年壽較高。有關這種生命程式,老子一早就說了:「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20]老虎需要即時強大的力量進行捕殺,心肺功能壯旺,然心使氣強卻導致短促的生命。這是說,當一種生命氧化過度,必然有短壽的結果。是故今天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抗氧化產品,滿足減緩衰老的市場心理。心使氣強的結果,是體內產生過量的自由基,後者促使體內細胞迅速氧化,死亡的危機因此而起。相對來說,龜的動作緩慢,呼吸細微,氧化程度慢,生命能耐便高。氧化作用與生命能耐決定於呼吸的粗細。人要成就較高的生命能耐,就要模仿長壽動物的呼吸形態。

呼吸愈細微,生命能耐就愈高。無形的呼吸比有形的呼吸更能造就強大耐久的生命形態。因此,龜比老虎長壽,天地比龜長久,宇宙又比地球更長久。然而,天地和宇宙的呼吸在那裏呢?《易繫辭傳》有「翕闢成變」,[21]荀子有 「 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22] 他們都在說,地球的呼吸在看不到的陰陽二氣,也就是老子說的三、冲和之氣。我們看不到天地之呼吸,然天地卻比看得清楚的動物呼吸所造就的生命更長久。

科學家認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宇宙、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我們一向以為,宇宙空間是沒有空氣、或一無所有的真空狀態。其實不然,航天飛機飛行到高度400千米的環繞地球的軌道上,檢測到氣壓是大氣壓的10億分之一。在微觀世界中,真空並不真空,那裏有許多「基本粒子」忽然出現,又急速消失。自然界沒有完全真空的情況出現過。即使細小如一個原子,其內部固然有原子核和電子,電子圍繞原子核遊走的空間中,除了電子本身之外,似乎空曠無比;但原來,物理學家發現,這空間擠滿了基本粒子。在原子周圍和原子內部,本以為是絕對真空的區間,有一種異常奇妙的現象出現,就是一些基本粒子突然飛彈出來。它們極速的誕生,又極速的消失。

根據量子力學,基本粒子另一個相是波。基本粒子可以轉化為能量,而能量也可以轉化為粒子。基本粒子運動就是能量,而波就是能量的表相。量子力學用「場」來闡述。當場作劇烈振盪時,那就是基本粒子的存在狀態,也是能量相。當場平靜下來,沒有振盪,能量便消失。科學家就以場不振盪狀態定義為真空。對於這種場振盪與不振盪的張力,我們可以老子語言「恍惚」及「綿綿若存」來描述。至於場不振盪而又具振盪的潛在能量,則明顯是「虛而不屈」的橐籥功能。老子的「虛」,具無限能量的可能性;非空之虛,也就是宇宙真空的真實面貌。宇宙的呼吸,就是這個場不振盪而又具振盪的隱顯形態,比之於地球翕闢成變的無形呼吸更加「無形」,是故宇宙能量更加大。

科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源自真空。真空充滿超高能量,當真空發生「相變」,釋放出大量能量,大爆炸便出現。這個超高能的宇宙先誕生各種基本粒子,再由這些粒子逐漸形成各種星系。科學家發現,宇宙誕生後正在加速膨脹,而成就宇宙膨脹的能力來自真空,稱「暗能量」或「真空能」。這個真空能的說法,正正符合老子所指的橐籥及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講法。基本粒子的出現,以至由此而造成的各種物質,可以說是三及三生萬物的演進過程。老子的三是冲和氣,是先天氣,為萬物之源起,但此氣無形,象基本粒子,閃爍的、恍惚的瞬間呈現,並瞬間消失,在宇宙真空中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冲和氣建構後來的物質,而以場振盪的基本粒子作為真空能,建構後來的星系。人的橐為封閉虛間,其籥為口鼻,其呼吸建造橐籥效應;宇宙的橐也是一封閉虛間,其呼吸形態是瞬間閃爍的基本粒子真空能,亦即場振盪。由於基本粒子隱藏於無形的真空狀態,成為「暗能量」或「真空能」,我們可以說那就是隱藏力量的「虛無」。老子說「有生於無」的可能,就建基於綿綿若存的場振盪。

(四)小結

老子學說影響之大,一向為我們所共知。老子智慧之高,卻超乎我們所想像。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建立在形而上學,修煉文化吸收老子橐籥觀念,重構後再發展是很自然的事;然橐籥論竟然與今天天文科學的講法契合,卻是意想不到。

橐籥所生之氣能滋養萬物,成就各種生命。人體亦能藉橐籥效應,依循相應的工夫提取真氣,為生命增值。橐籥是內丹學的基本;無橐籥,一切修煉工夫都是白費。小周天工夫只是內氣行走的其中一途,用這綫性氣路來求取真氣,是不着邊際。捨周天火候觀念而別開小周天工夫,是內丹學的嚴重錯失。

氣觀念從來離不開形而上的理解;儘管中醫與經絡學說在過去幾十年不斷尋求形而下的科學解釋,至今仍不見有確定的數據及扎實的研究報告,能清楚地說明體內的氣是甚麼東西。[23] 內丹修煉終極境界的所謂「陽神」,縱使出有入無,仍缺乏理性及科學的驗證,去說清楚神仙的真相;當然,相對於這個世界或宇宙,神仙的真正面貌有可能仍是不可說的形而上部分。今天量子力學的新發展,似乎從形而下的認知,逐步接近形而上方面的謎團。過去許多不可知或本屬形而上的部分,可能只是科學尚未踏足的灰色地帶,不久的將來仍有拆解的可能。真空能在物理學上的發現,基本粒子和場論的奇妙運作,實在與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橐籥論幾乎一致。對於這個題目,科學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姑勿論明天我們對宇宙真相的認知如何,今天看到科研結果與橐籥論巧妙地契合,已夠我們為老子拍案叫好。

(完)

本文作者 : 袁康就博士

此論文於2011年10月23日在湖南衡陽「國際道教論壇」上發表。


[1] 見《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2] 老子雖無直接說明橐籥為天地造化之源,但根據其它章節,卻有此義,例如第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便是。谷神亦可理解為封閉狀態的橐籥形態。

[3] 譬如內丹功法常用之「束勒陽關」,及明清之際有「內呼吸」或「神入炁中」,可造就橐籥效應,演化真氣。

[4] 「老子」指《老子》書的作者。下同。

[5] 《老子》直接言氣者如第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等。全書有氣字不到十處。

[6] 見《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7] 見《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8] 凡無形之氣都應寫作「炁」。本文「先天炁」假寫為「先天氣」。「真炁」 、「元炁」 、「冲和炁」 、 「神入炁中」 亦同。

[9] 見《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0] 見《老子》第二十一章。

[11] 根據科學家研究,宇宙誕生至地球生命進化已有一百五十億年,而四十六億年前太陽系形成。

[12] 內丹修煉以陽神出竅為終極體驗,亦即神仙境界,此可超越時間空間,與宇宙同波。

[13] 見《五篇靈文.玉液章第一》。呂光榮:《中國氣功經典.金元朝部分上》(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頁130。

[14] 同上。

[15] 「內呼吸」是一種近乎無形之呼吸,是「神入炁中」之後的呼吸形態。張三丰《道言淺近說》云:「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此個呼吸,乃是離父母重立胞胎之地。」見徐兆仁《太極道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頁20-21。

[16] 見《五篇靈文.採藥章第三》,《中國氣功經典.金元朝部分上》頁134。

[17] 《太乙金華宗旨》為呂祖扶乩作品,當中提到「回光」之法,並以回光為煉出元神的工夫。

[18] 譬如,柳華陽《金仙証論.序煉丹第一(盡言小周天)》有強調通任督二脈就是煉就金丹的竅門:「俞玉吾云:任督二脈,呼吸往來之黃道也。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於毛際,循還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也。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繞脊裏,上風府,入腦頂。二脈通,則百脈俱通矣。採取由此而運,周天由此而轉,能識此爐鼎道路,則金丹無不成矣。」這些講法,明顯錯解火候之用,誤以為氣行任督便可煉成金丹。見徐兆仁《仙道正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頁139。

[19] 例子如清代出現的《內景圖》,有「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指出氣通任督之關鍵,在於搭通鵲橋的「舌抵上齶」。

[20] 見《老子》第五十五章。

[21] 《易繫辭傳上》:「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闔闢謂之變。」又云:「其靜也翕,其動也闢。」

[22] 見《荀子.天論篇第十七》。

[23] 今年2011年,香港大學有科研報告指出,針灸的止痛機制在於扎針後所發出的「橫切聲波」,此聲波以肌肉組織往上傳至大腦,從而誘發大腦分泌安多酚(endorphin)。後者是止痛荷爾蒙。這算是有關氣及針灸的最新研究,但仍不能說清楚內氣是甚麼東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生命体种类与修道关系 2016-06-20
解读宇宙的起源,真空是如何通过“无中生有”产生物质的?
真空和反引力有关吗?
老子論柔的兩個層次──從柔練太極拳及打坐說起
天元丹法答问(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