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冬病”最适合“夏治”
userphoto

2022.06.29 内蒙古

关注

冬病夏治火热预约中,这些“冬病”最适合“夏治”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 2022-06-29 17:30发表于北京
每到炎热的夏季,「冬病夏治」这个词总是很火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属三伏帖了。其实,除了三伏贴之外,中药调养、三伏灸、食疗、推拿,以及日常防护等,也都是冬病夏治的范畴。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素问·四节调神论》中“春夏养阳”、《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制定的。
一年四季里,大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体与自然相应。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并且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涌盛,有利于药物的局部吸收。利用中药、三伏贴、三伏灸、砭石、拔罐等方式,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地祛风散寒,祛除体内沉疴。
2022年三伏时间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4日
闰中伏:8月5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冬病”就是在冬季易发作、常发作,或在冬季加重的慢性疾病。且“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主要表现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夏季阳气最为旺盛,有利于调动阳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治的方法升发人体阳气,最大限度地祛除体内寒邪,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使以往在冬季易反复发作的疾减少复发,从而达到防未病、减轻症状、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 中药调养
☑ 三伏贴
☑ 三伏灸 砭石疗法

推拿、按摩、拔罐
哪些冬病适合在夏天治疗?呼吸系统:
鼻炎、咽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易感冒者。
肺主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尤以小儿、老年人最易受邪。此类疾病遇寒则加剧,冬春等气温低的时候频发。现在正是夏季,是呼吸道病情的缓解期,也是调理的好时机,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可以阻止转寒期间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复发,长期不愈。
☑ 骨关节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痛、风湿病。
中医认为,寒主痛,风寒、湿邪都会加重骨伤病痛,夏天的时候,人体毛孔疏松、血液流通顺畅,这时候使用驱寒的药物或方法可以有效地祛除体内的风寒、湿邪,减轻关节骨痛。 ☑ 消化系统: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
虚寒性的肠胃问题,日常表现为,消化不良,容易胃酸、胃胀,喝冷饮或吃寒凉食物易引起胃痛、拉肚子等。 对于这类人群,不论是生姜还是干姜,都有很好的温中散寒的功效。夏天多用姜,可以暖胃醒脾,散寒化痰,缓解虚寒引起的肠胃不适。 脾胃虚寒类疾病,平日也可用针灸、穴位敷贴治疗,激发正气,缓解疼痛,并减少来年冬季的发作。 ☑ 妇科:
痛经、慢性盆腔炎。
女性素体属阴,本属多阴多血之躯,加上现代生活中饮食生冷瓜果、冷饮、冰淇淋,夏季着装偏于暴露等诸多因素,女性之血易因寒而凝,因瘀而滞,损伤阳气和气血,衍生各种症状。

许多妇科疾病都属于“虚”“寒”的长期症状,适宜冬病夏治,祛除体内阴寒,舒经通络,温化寒湿,活血化瘀,从而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改善虚寒,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症等。

平心堂汇集全国数十位知名中医专家,包括国医大师柴嵩岩、薛伯寿、陈彤云,首都国医名师费开扬、王应麟、冯建春、王晓莲,首都名中医支楠,知名专家樊正伦、哈刚、肖相如、关庆维、王雷、孔令言、刘新桥、丁赵亮等。二十多年来,平心堂坚持用真药、用好药、用地道药材、用原生态药材。为您守护第一道健康防线!夏日养生小贴士——夏日宜饮“红糖姜茶”
人体在夏天的时候处于阳气散发于外的状态,五脏六腑的阳气反而比较虚弱,这也是人们在夏天食欲不好的一个原因。
>现代人在户外的时间大多很短,在室内不仅有空调,而且空调温度还调得很低。加上过食生冷、果蔬、冰镇饮料和啤酒等。因此严格来说,现代人在夏天感受热邪的机会还不如感受寒邪的机会多,这种情况下,再吃凉东西,就会大大伤害脏腑功能,尤其是损害脾胃的功能。>所以,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的说法。因此,夏季宜饮红糖姜茶。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红糖:润心肺,和中助脾,缓肝气,解酒毒,补血,破瘀

红糖姜茶能够温胃止呕,暖宫逐寒、补血化瘀、缓解痛经、预防感冒等。尤其适合经常处于空调房里的人群。

“风”“寒”“气”三字解!(内含玄机)

古人遣词喜简约,故古文中一字多义的现象时有所见。今以《金匮要略》中的“风”、“寒”、“气”三字为例,试辨析如下。

一、风
《金匮》中单独使用“风”者有七十五处,其中:
1.指空气的流动(有十二处):这是“风”字最基本的含义。《痉湿暍病》篇中“汗出当风”、“避风”等属此。
2.指四时自然之气(有二处):“风”表示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白虎通·八风》云:“风之为言萌也,养物成功。”《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合言,即是指自然大气。
3.泛指外邪(有四处):由于“风为百病之长”,故经中有以“风”作为外邪总的代称。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客气邪风”;《血痹虚劳病》篇中“风气百疾”等,皆是泛指外邪。
4.指六yin中的风邪(有四十四处):这是中医的特定含义,经中最为多见。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风中于前”、“风令脉浮”等。
5.指风寒之邪(有二处):《血痹虚劳病》篇“血痹病……加被微风,遂得之。(脉)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其脉小紧,其治“宜针引阳气”,即寓“寒邪”之义,故“加被微风”应解为外感风寒之邪。
6.指风热之邪(有五处):如《黄疸病》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浮则为风”,《金匮直解》认为“非外证之中风,乃风热蓄于脾土。”
7.指中风偏枯之证(有四处):如《中风历节病》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此一“风”字,指的就是中风证,即如《正字通》所谓:“四肢偏枯曰风。”
8.指风水之证(有二处):如《水气病》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则为风。”此句是从脉象来鉴别正水与风水,由于句首有“水之为病”,故其后不言风水,而简言为“风”。
二、寒
《金匮》中单独言“寒”者七十处,其中:
1.指六yin中的寒邪(有二十五处):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寒中于暮”、“寒令脉急”等属此。
2.指阳虚内寒(有二十三处):《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色黄者,胸上有寒”,是言脾阳不振,脾失健运则面黄。又如《中风历节病》篇“寸口脉……迟则为寒”是言阳虚内寒则脉迟。
3.指寒实内结(有二处):《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此“寒”非虚寒,而是寒实内结之证,用温补无益,而宜以大黄附子汤温下实结。
4.指恶寒怕冷的症状(有十三处):如《疟病》篇“但热不寒”;《奔豚气病》篇“往来寒热”等。
5.表示温度降低(有四处):如《虚劳病》篇“手足逆寒”是谓手足逆冷不温;“阴头寒”亦谓前阴冷而少温。
6.指水湿(有三处):郑玄注《尚书·洪范》中有“寒,水气也”之语;王冰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风寒并兴”句曰:“寒,水也。”以“寒”表示水湿可能与五行属性有关。《黄疸病》篇中论谷疸病机曰:“风寒相搏,食谷即眩……阴被其寒,热流膀胱。”“风寒相搏”之“寒”即是“湿”义,“阴被其寒”则是湿困太阴脾土之义。

三、气
《金匮》中“气”字单独使用者有一百三十处,其中:
1.指自然大气(有二处):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证诸《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2.指呼吸之气息(有三十三处):《玉篇》:“气,息也。”《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上气”、“呼气”等属此。
3.指正气(有四十三处):此义“气”字多接于脏腑、三焦、阴阳等名后。如《呕吐哕下利病》篇中“五脏气绝”、“膈气虚”言脏腑正气不足,功能衰减。
4.指邪气、病气(有四十七处):指邪气,往往“气”字接于具体病邪名之后。如《痉湿暍病》篇“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风气、湿气即为风邪、湿邪之谓。“气”又表示病家自觉症状的上腾之病气。如《奔豚气病》篇中“奔豚气上冲胸”、“气从少腹上至心”等属此。日本人伊藤馨曰:“古人立辞简略,故谓邪气单言气耳。”
5.指征候(有一处):“气”与“候”相通。《玉篇》;“气,候也。”而“候”则有征候之义。《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即是指面部的征象色泽。
6.指情志,心情(有一处):“气”为情志之义者如常言的“怨气”、“怒气”等。《妇人杂病》篇中“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之“结气”,系指情志郁结之患。
7.特指矢气(有三处):如《水气病》篇中“实则失气”;《呕吐哕下利病》篇中“气利”之“气”,均指矢气。此是《释名·释天》所云气之“有声无形”特性之一。

以上分析归纳了“风”、“寒”、“气”三字的一字多义。至于其他一些搭配成词的情况,如泄风(等五处)、振寒(等二十一处)、气分(等十二处),则往往具有固定的含义,故不作陈述。

罗大伦:冬病夏治的方法不止有“三伏贴”!

在冬天,人体的阳气本来处于相对弱的状态,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此时的作战能力,是受到了限制的,这是因为我们一部分阳气,用来抵抗季节带来的寒凉了,因此抗病的力量就会被“挪用”了一部分。

而“冬病夏治”的方法,是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来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使得阳气升发更旺,潜藏的邪气更容易被驱散,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现在被各个医院给宣传的,似乎只有穴位贴敷了,其实,穴位贴敷只是一个方法。
——罗大伦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在建立中医的时候,就把人放在天地中去观察,认为人和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人体的气机是随着时间的不同,有所改变的,这种理念,非常的先进。
在思考一个人的病情的时候,这些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不同症状,我们会加以分析,用来判断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部分研究内容,叫时间医学,也叫时辰医学。
这些内容,是我们向古代的中医学来的,在古代很多名医治病的时候,这些因素是必定要考虑的因素。比如,在上午用升阳补气之药,在傍晚用养血养阴之药,这样帮助身体的气机升降沉浮。这种治疗方法,在对身体虚弱之人的调理中,尤其有效。清代的名医叶天士,就是此中高手,他的很多方子,都要标注“晨服”、“夜服”等字样。
而在更大的格局里,比如在一年的时间里,这种应用时间医学的,最著名的就是“冬病夏治”了。
阳气升发便可驱除内邪

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来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使得阳气升发更旺,潜藏的邪气更容易被驱散,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传统上认为,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比如,一些寒湿引起的风湿疾病,阳气不足引起的哮喘等等,这种情况,基本上是患者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冰天雪地,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者又重新感受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泻、风湿关节痛、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那么,这些病在冬季治疗不好吗?为何还要夏治呢?
在冬天,人体的阳气本来处于相对弱的状态,用通俗的语言来讲,此时的作战能力,是受到了限制的,这是因为我们一部分阳气,用来抵抗季节带来的寒凉了,因此抗病的力量就会被“挪用”了一部分。此时,一般的疾病,比如受了寒邪,患了风寒感冒,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通过适当的药物,驱寒外出,恢复正常的。
但是,有些身体比较弱的人,或者是常年患病之人,寒邪会长驱直入,侵入较深,而此类患者身体的阳气本来就弱,此时如果通过用药,把大的局面控制住就不错了,如果要彻底祛除寒邪,收复失地,恐怕是力不从心的。
比如,有的咳喘患者,身体非常弱,阳气不足,一到冬天,寒流一来,就会咳喘连连,痰声不断。此时,对于这类患者,实际点讲,很难在冬天让他完全恢复正常,能够控制就不错了。
还有那种阳气不足,腹部经常受寒之人,在冬天时,寒流一场接着一场,其实很多时候,调理只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救急问题而已,这次腹泻刚好,马上又胃疼了,又要温阳。所以,只是跟着疾病在跑而已。
冬病夏治的方法不止有“三伏贴”!

另一方面,此时温阳调理,动员身体的阳气,可以祛除潜藏的阴寒之病邪,这些严重的寒邪,在冬季可能难以彻底清除,不过在这个时候,寒邪很容易散去。我给大家举个与此类似的例子:

去年春节的时候,有好朋友来海南旅游,顺便看看我,结果见面的时候,这位兄弟咳嗽连连,似乎有很多痰在向外排,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儿?
我说你在北京,现在是冬天,来到海南,这是夏天的格局,所以你的身体阳气开始旺盛,把在北京遭受的寒邪,身体正在动员力量向外排呢,这几天注意补脾,别喝冷饮,可以帮助身体排邪的。结果,很快他就没有问题了。这就是一个类似的例子,这样的人,要意识到自己平时可能就阳气不足,导致了冬季无力排除寒邪。
而“冬病夏治”的方法,现在被各个医院给宣传的,似乎只有穴位贴敷了,其实,穴位贴敷只是一个方法,其他的方法,还有艾灸,服用温阳的药物等等。
这个穴位贴敷,就是大家通常说的“三伏贴”,对于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确实是有效的。可以改善冬季频繁发作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皮肤的情况,每个人的敏感度不一样,如果皮肤刺激太严重,要随时咨询医生,看看是否能继续,千万不可过犹不及。
①  艾灸
艾灸,是我比较推崇的方式,在夏日如果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温阳,一定会起到因势利导,祛除寒邪的效果的。而且艾灸简便易学,大家可以在家里随时使用。在北方的冬天,赤身裸体地艾灸,往往还容易感受寒邪,所以保温要做好,可是,夏天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这是个艾灸的好季节。
还有,就是服用温阳的中药方剂或者保健食品。
如果有条件,可以请中医帮助调理,开个方子,或者用点温阳的中成药,都是可以的。
②  夏吃姜
另外,一些温阳的食品,也是可以食用的,俗语称“冬吃萝卜,夏吃姜”也是这个道理。此时,阳气不足之人,可以适当地服用一些温阳的食物,起到扶助阳气提升的作用。总之,姜类食品,是阳虚之人夏天可以考虑的。
③  不要喝冷饮吃冷食
另外一个需要提醒的是:在夏天,阳气不足之人,最需要注意的,是保护阳气,不要喝冷饮吃冷食。这是很多朋友不注意的,阳气不足之人,平日不大敢吃冷饮的,这个时候天热,吃了觉得没有什么,于是就容易开戒,这是非常不好的,此时,抓紧时机温补都嫌不够呢,您还贪这个口腹之欲,不大合适的啊。
牛妈有话说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鲜明的体现,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天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所以人可以善巧的利用天地的能量来不足自身的缺少。就是利用夏季自然阳气最旺的时节,人利用这以有利天时,来提升自身的阳气,对于很多阳气不足为主而导致的虚寒性疾病。
妙手莲华推拿室一年四季的案例里,我们发现,夏季确实是过敏性鼻炎、哮喘、脾阳虚孩子调理的大好时机,工作室在去年夏天不少的过敏性鼻炎的宝宝在合理饮食的前提下,通过推拿的调理很少再犯,即使是再次感冒,也能在感冒痊愈以后,鼻炎很快恢复正常。虽然冬季也有不少过敏性鼻炎的孩子去推拿,虽然也有效果,但总的来说,不如夏天治疗的效果显著,毕竟有这个大环境的气机为助力。
尤其是哮喘,把握住夏天这个大好时节,对于根治哮喘非常关键。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有关,尤其是三脏的阳气不足,津液不能正常运化利用,而变成了“痰邪”潜伏体内。更加之外邪诱发,触动体内痰邪,两者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而发为哮喘。当然哮喘中医大致分寒热两种不同的证型,但最常见的是寒性证型。
关于夏季如何养护孩子,如何利用夏季关键期来调理虚寒型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我会在下周的妙手莲华微课堂群重点论述。
相关导读
陈允斌:立夏到三伏,姜枣茶排毒宝宝三伏天养生全攻略罗大伦:补脾药吃多了也会脾虚,每个家长都要学会小儿推拿很多咳喘的孩子,被扣上了哮喘的“帽子”后接受激素治疗罗大伦:城里孩子的哮喘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农村跟接触泥土时间的多少可能是相关的孩子舌形很尖要重视,容易脾胃不好爱感冒咳嗽甚至生重病!|罗大伦罗大伦:不修好自己的心,孩子一定爱生病罗大伦:孩子吃的很清淡还动不动就积食,可以试试消食饼。

作者:罗大伦 

四种冬病”最适宜“夏治”,祛除体内的寒、瘀、湿,阳气十足!
“冬病夏治”这个概念大家听得多了,但具体有哪些“冬病”特别适合在夏天调养治疗呢?简单来说,冬病夏治是借助夏天的阳气来提升人体阳气,祛除体内的寒、瘀、湿,达到提升免疫,防病治病的效果。
适合冬病夏治的小毛病有很多,冬病夏治的方法也有很多,除了到正规医疗机构做三伏天灸、艾灸、拔火罐等之外,日常还可以用以下方法帮助调养各种冬天常见的小毛病。
01.消化系统问题

胃胀、胃炎、反酸、胃溃疡、便溏、腹泻等。

由于虚寒而导致的一系列消化道问题,是适于冬病夏治的主要健康问题。日常表现为消化不良,容易胃酸、胃胀,喝冷饮或吃寒凉食物易引起胃痛、拉肚子等。
很多人说自己肠胃不是很好,大多数就属于虚寒性的肠胃问题,相应的,这样的人群体质一般也较差。这是因为“脾为后天之本”,人体各系统各功能运转都需要脾胃滋养,脾胃不好,体质也会下降。
夏治之法:饮食多吃姜

不论是生姜还是干姜,都有很好的温中散寒的功效,入脾、胃经。所以夏天多用姜入馔,可以暖胃醒脾,散寒化痰,缓解虚寒引起的肠胃不适。

比如生姜猪肚汤,用生姜250克切薄片,猪肚一个,将姜片塞入猪肚中,文火慢炖至猪肚熟烂,把猪肚捞出切片再放回汤中,加盐、胡椒或香菜等调味即可。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消化不良、腹泻、面黄体瘦、乏力等适合。
02.呼吸系统问题

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易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感冒、哮喘、鼻炎等,大多是因为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所导致的,迁延不愈,年年又双叒叕复发。如果能利用夏天的外热调养好阳气,到冬天时这些呼吸道问题就不会轻易复发。
夏治之法:养阳
三伏天灸对呼吸道问题尤其有效,因为其中使用的大多都是温热养阳的中药。此外,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泡脚、晒太阳、适当运动等方法养阳。
用冷热水交替洗脸、洗鼻,可以帮助提升鼻腔适应能力,预防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呼吸道问题。
洗鼻时,用双手捧水至一个鼻孔处,将水由鼻孔吸入,由嘴巴吐出。冷热水交替,两侧鼻孔交替,既可以清除鼻黏膜表面的污物和过敏原,也可以锻炼鼻腔粘膜适应能力。
03.妇科问题

寒性痛经、月经不调等。

适合冬病夏治的妇科问题,主要也是寒性痛经、月经不调等,一般表现为经血色暗沉,可能夹有淤血,月经时疼痛难耐,遇热则缓解。
夏天通过温热中药的调养,可以很好地缓解以上的妇科问题。
夏治之法:温热中药茶

想要除寒气,女性朋友可以多吃些温热的中药,比如红糖大枣姜茶。

做法:用大枣10颗,切片;生姜一小块,切片;红糖适量。先将枣片和姜片加水煲好,水沸后加入红糖再慢火熬煮3分钟即可。
04.其他痛症

颈椎病、肩周炎、肾虚腰痛、风湿寒痛等。

中医认为,寒主痛,风寒、湿邪都会加重骨伤病痛,夏天的时候,人体毛孔疏松、血液流通顺畅,这时候使用驱寒的药物或方法可以有效地祛除体内的风寒、湿邪,减轻关节骨痛。
夏治之法:热敷痛处
除风湿、强筋骨,可以在夏天的时候用热水熏蒸,或是热敷痛处,加快痛淤处的血液循环,可以预防病痛冬天复发。
熏蒸或热敷时,可以用生姜、肉桂、艾叶等提升功效,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预防冻疮。
进行冬病夏治调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少吃生冷,保持充足的睡眠、乐观的情绪、适当的锻炼,这样才能让调养效果事半功倍。

夏天养得好,冬天没烦恼!

夏季最火的四部曲!祛湿-拔罐-三伏灸-三伏贴,冬病夏治!
夏至,天地一阴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交节时会用艾灸健身防病,拔罐、祛湿、三伏贴、夏至节气灸等正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最好养生祛病之法。

三伏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功能,疏通经络冬病夏治。调理治疗慢性疾病最佳时期,祛除亚健康状态治疗疲劳综合。

继夏至节气后,推出夏季最火四部曲

祛湿-拔罐-三伏灸-三伏贴


中医养生中讲顺应天序,人与自然相应
人的生命依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中节气或四时的更替交接之时也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疾病的转归与演变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比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扶助正气,激发机体的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则有助于防病保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夏至这个时令节气到了,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是人体锁阳驱寒的最佳时机。夏至艾灸可快速驱除体内寒湿,补充人体元气,适合虚劳症、虚寒性体质、亚健康人群等。

有人说:十个老人九个寒。寒则瘀、瘀则凝、凝则堵、堵则造成酸麻胀痛,严重些易积成炎症,再严重些就会导致肌瘤、囊肿、癌症!
而灸法其性温热,最善于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除湿散寒。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说等),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由过去扣在皮肤上不移动,演化为吸附在皮肤上并行走,有闪、揉、走、抖、留等手法,并赋予不同的理论、临床意义,使拔罐疗法逐步从针、灸、药的辅助疗法发展为单独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足太阳膀胱经夹脊下行与坐骨神经的分布及走向有密切关系,故常用膀胱经背腧穴治疗腰背部疾病。又因背俞穴主治脏腑病,从肺俞至膀胱俞包括五脏六腑,平衡火罐以不同的火罐手法在身体背部通过良性刺激及火罐的温热效应,达到运行气血、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调理五脏六腑平衡阴阳的疗效。

表面的即是排出的湿气

寒湿瘀阻型


三伏灸-三伏贴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
脾胃虚弱、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厌食,以及脾胃虚弱引起的失眠、体虚拍冷等;
风湿关节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经期怕冷、白带量多如水、不孕症、盆腔炎、黄褐斑、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
小儿疾病
经常盗汗、厌食、体虚易感冒、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免疫力低下儿童;
亚健康疾病
阳虚体质、气虚体质、失眠、焦虑、疲劳综合征等亚健康状态。
祛湿-拔罐-三伏灸-三伏贴
 贴敷时间 

初伏加强

7月2日至7月11日

初伏

7月12日至7月21日

中伏

7月22日至8月10日
末伏
8月11日至8月20日

末伏加强

8月21日至8月31日
入伏,也就意味着迎来了夏季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何为冬病夏治呢?通常,我们把在冬季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称作冬病,冬病大多是虚寒类疾病,而夏季是阳气最盛的时节,可以调理人体阳气,也是治疗冬病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主要包括药疗、食疗和外治法(穴位贴敷法和灸法,即常说的三伏贴和三伏灸)。

1三伏贴不是万能贴,虚寒型肺部疾病最适宜

说起冬病夏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三伏贴,每年入伏后,三伏贴也如同这夏季高温一般火热起来,各个中医医院里都是人满为患。边永君主任医师强调,“实际上,三伏贴并非万能贴,它也有适应症,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调理效果最好。”
“判断三伏贴适用于哪种疾病主要依据古籍记载与临床经验。三伏贴最早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2010年后三伏贴逐渐应用于其他疾病的防治。根据清朝张璐所著的《张氏医通》,记载一种治疗'冷哮病’的三伏贴,'冷哮’简单来说就是寒性哮喘病,即是一种在冬季受寒冷刺激后引发或加重的哮喘病。”边主任解释。
从古代验方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三伏贴,实践证明,三伏贴应用于虚寒型的哮喘、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和冬季鼻炎等疾病治疗效果很好。从五行和干支纪日的基本规律来看,三伏天属于庚日,对应的人体器官是肺脏,所以三伏天是调理肺部疾病的最佳时机。
2贴敷也有七大注意 时间别超6小时

肺气虚寒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在贴三伏贴治疗时,主要贴敷于肺经上的穴位,因此,贴敷的穴位大致相同。

虽说贴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主要方法,操作简单方便,但是也并非所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适用,它也有很多禁忌和注意事项:
01严重皮肤敏感者不适合贴敷,贴敷后皮肤易过敏起泡。
02正在患病的急性期不适合使用,如感冒、发烧时都不适合贴敷;孕妇也不适合贴敷;有其他疾病的合并症时也需要提前告知医生,听从医生建议,不可盲目贴。
03三伏贴治疗范围有限,并非万能贴,主要治疗虚寒性疾病。儿童虽然容易出现反复呼吸系统感染,但也不能盲目贴敷,要根据儿童的具体疾病来判断。贴敷前会进行体质鉴别。
04妇科疾病与虚寒类呼吸系统疾病使用三伏贴治疗的时间稍有不同,除此之外,妇科疾病多与肾经及冲脉任脉相关,主要贴敷于相应经络上的穴位。
05贴三伏贴期间,应尽量避免吃冷饮生食和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还应吃禁食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贴药当日戒酒、辛辣、蘑菇、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忌贪凉,避免空调风直吹,当日别洗冷水浴。
06贴敷时间一般是4到6个小时,具体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皮肤敏感的人贴敷时间较短,皮肤耐受力较好的人贴敷时间可适当延长。贴敷处药膏用清水清洗即可。
07贴敷需长期坚持,一般建议坚持贴敷三年。每家医院三伏贴的成分与配比不同,建议选择固定的医院进行贴敷。
其实,三伏贴只适用于三伏阶段,但冬病夏治并非仅限于三伏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夏季的调理养生,为冬天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抓住三伏来养生让免疫力强大到骨头里去
别错过冬病夏治最佳期 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夏天最不该错过的“冬病夏治”---三伏灸
冬病夏治的中医原理
冬病夏治迎三伏,排湿祛寒的好时机!
张氏白芥子涂法在虚寒性疾病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