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
userphoto

2023.02.27 内蒙古

关注
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处方: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
穴位:中脘、阴都;
方法:上三味,共捣如膏,取之敷于中脘、阴都穴。1日换药1次。此治久呃不止证。
泄泻
处方:丁香2g,肉桂1g;
穴位:神阙;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
便秘
处方:大黄末10g,芒硝4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
处方:白矾末20g;
穴位:脐部周围;
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纸捻,围在脐周,将白矾末放于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湿白矾末。
处方:葱白(连须)10g,生姜10g,淡豆豉10g,食盐5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共捣烂如泥,制成饼状,烤热,趁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眩晕
处方:嫩茶叶6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为极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1日数次。
失眠健忘
处方:吴茱萸9g,米醋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吴茱萸捣烂,用米醋调成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处方:酸枣仁适量;
穴位:耳穴神门、皮质下、心、肾、脑点;
方法:用开水将酸枣仁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平面贴在直径约10mm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选耳穴,每次1-2个,将药贴压于穴上,并按揉1-2分钟,每日数次按揉。3-5日换药一次,4次为1疗程。
汗证
处方:何首乌适量;
穴位:神阙;
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此用于自汗证。
处方:五倍子(蜜炙)、枯矾各等份,乳汁适量;
穴位:肾俞;
方法:上二味药混合研细末,过筛,加入乳汁调和成膏,取10-15g药膏,敷于肾俞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此用于盗汗证。
吐衄
处方:大蒜2个;
穴位:足心;
方法:大蒜2个,捣为泥,敷贴双足心,4小时敷1次,连续敷贴。此治吐血。
处方:白及15g;
穴位:印堂;
方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冷水调和,涂敷两眉之间印堂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此治鼻衄证。注意:治疗期间忌喝酒。
水肿
处方:针砂、猪苓、生地龙各9g,甘遂1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四味,先将针砂加食醋煮数沸,取出炒干,再同猪苓、地龙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做成饼状,贴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1日换药2次。
癃闭
处方:独头大蒜1个,山栀子6g,食盐60g;
穴位:脐部、阴囊;
方法:共捣为末,加清水调和,敷于脐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阴囊部位。
遗精
处方:硫黄、丁香、胡椒、杏仁各10g,麝香少许,红枣肉20g;
穴位:脐中;
方法:上六味,共捣研如泥,做成黄豆大药丸若干粒。每用时,取一丸放在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五倍子(炙)15g,煅龙骨15g;
穴位:脐中;
方法:共研末,唾液调糊为丸,如龙眼核大。用时纳入脐中,外以布扎。3日1换,久用有效。
面瘫
处方:皂角(去皮)1500g;
穴位:地仓、颊车;
方法:上药研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贴面部穴位地仓、颊车,左侧病患贴右边穴,右侧病患贴左边穴。药干燥后换掉再敷。
头痛
处方:葱白、薄荷各等份;
穴位:太阳、眉心;
处方:用开水泡上药,后贴于双侧太阳穴及眉心处。此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处方:川芎、芒硝各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患者鼻孔中。此治偏、正头痛。
胸痹
处方:丹参、川芎各适量;
穴位:A组: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B组: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
配穴:偏于气滞者加肺俞、气海,偏于血瘀者加膻中、膈俞,偏于寒凝者加关元、命门、中极,偏于痰浊壅盛者加太白、丰隆;
方法:将中药丹参、川芎各适量,制成粟粒大小的药丸2粒,贴在7mm×7mm的二氧化锌橡皮膏上。每用时,将膏药贴于所选穴位上,隔日贴药1次。
腹痛
处方:葱白(连须)7个,胡椒适量,枯矾6g;
穴位:脐部;
方法:上三味,共捣烂,用乳汁调和,做成饼状,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此治寒积腹痛。
处方:老生姜60g,豆豉15g,葱头(连须)3根;
穴位:脐中;
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药饼,烤微热,贴脐中,布扎12小时。此用于便秘腹痛者。
处方:川楝肉30g;
穴位:肛门;
方法:上一味,用酒浸泡1小时左右,取出,用干净纱布包裹,塞入肛门内。此治虫积腹痛。
痹证
处方:吴茱萸16g,大蒜1头;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捣烂,取药包患侧足心。1日1次。
坐骨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250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三叉神经痛
处方: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等份;
穴位:太阳、下关、颊车或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黄酒或醋调成膏状,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痛经
处方:食盐(研末)300g,生姜120g,葱头1握;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三味,先将姜、葱洗净,后共炒热,温熨腹部痛处阿是穴。
经闭
处方:红花50g、食醋200ml;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热熏蒸患者鼻孔。
崩漏
处方:蓖麻叶1张;
穴位:头顶;
方法:上药捣烂,包在患者头顶上。1日换药1次,可止血。
处方:艾叶适量;
穴位:隐白;
方法:上药捣烂,加热,敷贴隐白穴。1日换药1次。左右穴同时使用,也可交替使用。
胎位不正
处方:鲜生姜适量;
穴位:至阴;
方法:上一味,捣成泥状,用生姜泥分别敷贴双侧至阴穴,外用塑料薄膜包裹。每日贴1次,可连续用2-3日。
乳痈
处方:生半夏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药末少许,放入患者鼻孔中。
处方:生南星1粒;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捣烂,用细纱布包裹成花生米大小的药栓,塞入一侧鼻孔中,当鼻内有热辣感即取出,塞入另一侧鼻孔中。
乳缺
处方:麦芽、芒硝各等份;
穴位:乳房;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备用。每用时,将药袋贴敷乳房上,湿则另换1药袋,交替使用。
小儿惊风
处方:天南星1个,全蝎1条;
穴位:囟门;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成膏状,敷涂于患儿囟门上。抽搐止则停用。若抽搐未止,则继续敷涂。此用于小儿急惊风。
处方:胡椒、栀子各7粒,葱白7根;
穴位:心窝;
方法:上三味,共捣研烂,加细面,以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摊在布上,贴于心窝处。此治小儿慢惊风。
小儿泄泻
处方:五倍子、吴茱萸、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许;
穴位: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
配穴:吐乳加内关,发热加大椎,久泻加脾俞、肾俞、大肠俞;
方法:前五味,共研极细末,加冰片或麝香少许,用油膏调成黄豆大药丸。取药丸贴敷穴位,盖以伤湿膏。1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小儿积滞
处方:胡椒、公丁香;
穴位:肚脐;
方法:上二味,研细末,以水调和成饼,贴敷肚脐,24小时更换1次。
小儿顿咳
处方:阿魏6g,膏药1张;
穴位:天突;
方法:将阿魏放膏药上,敷贴天突穴。
小儿发热
处方:铅粉30g,酿酒小曲10枚;
穴位:胃口及手心、足心;
方法:以鸡蛋清调水粉,略稀,涂小儿胃口及两手心。复以酒曲研烂,用热酒和做二饼,贴两足心,用布扎之。
小儿夜啼
处方:陈茶叶适量;
穴位:脐上;
方法:将茶叶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患儿脐上,外用棉花盖上扎好,10分钟后即可停止。
小儿尿床
处方:五倍子30g;
穴位:脐部;
方法:上味药,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分做成6块药饼。临睡前取药饼一块置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丹毒
处方:硝石、白面各10g;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井水调和成糊状。临睡时涂于足心,外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湿疹
处方:白芷、白及、白枯矾、黄柏、硫黄各25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若湿疹未流水或未溃烂,取药末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部阿是穴处;若湿疹已流水或溃烂,取药末直接撒于患部阿是穴处。每日换药1次,病甚者可每日换药2次。
扭伤
处方:大黄粉、生姜汁各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二味,混合调匀成膏状,备用。每用时,将药膏平摊在扭伤处阿是穴,覆盖油纸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润,再用纱布、胶布等固定。敷12-24小时,若未愈者,再敷之。
目赤肿痛
处方:决明子适量;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一味,炒,研细末,以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易之。
鼻渊
处方:独头大蒜2粒;
穴位:足心;
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贴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黄木香花50g;
穴位:头顶百会;
方法:上一味,铺于头顶百会处,外用纱布固定。
咽喉肿痛
处方:绿豆粉30g;
穴位:颈项;
方法: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成膏糊状,敷贴在双侧颈项处。每日用药1次。
牙痛
处方:苍盐(炒)12g,青黛1.5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牙痛一侧的鼻孔中。
处方:全蝎21个,五倍子15g,蝼蛄6个;
穴位:太阳;
方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成膏,摊在纸上,贴敷在牙痛一侧的太阳穴上。
鸡眼
处方:鸦胆子仁10粒;
穴位:阿是穴;
方法:将鸦胆子仁捣烂如泥,备用。用药时,先用温热水泡脚,后剪去鸡眼上的硬皮,涂少许药泥于胶布上,贴敷在患部阿是穴上,外固定之。5-7日换药1次。
冻伤
处方:萝卜1个,麻油适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在萝卜中间挖一个圆洞,将麻油倒入洞孔中,再将萝卜烧热,待麻油开滚后,即倒出备用。用治时,用无菌棉球蘸萝卜油涂敷患处阿是穴。每日2-3次。
烧烫伤
处方:大黄、地榆、黄柏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先将地榆、黄柏加油熬煮,后加入大黄,待药熬成焦黄色,去渣待冷将纱布浸泡其中。用药时,取浸泡药油之纱布,包敷患处。
面部色斑
处方:白及、白芷各6g,白蔹4.5g,白附子6g,白丁香4.5g,密陀僧3g;
穴位:患部;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晚用时,先净患部,再取药末少许,以鸡蛋清或白蜜调成膏状,涂敷患部,次晨洗去。
痤疮
处方:黄芩、黄柏、红花、硫黄各等份;
穴位:患处;
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药时,取药末适量,以清水调为糊状,涂敷患处。
狐臭
处方:佩兰叶9g,滑石12g,枯矾6g;
穴位:腋窝;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用药时,将药末敷于腋窝中,用绷带包扎之。3日换药1次。
脱发
处方:芫花、红花、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椒各3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六味,共研为细末,放入适量75%乙醇溶液或白酒中,浸泡一周左右,过滤取汁,备用。每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擦患部阿是穴处,擦至头皮发红为度。每日1-2次,1个月为1疗程。
烟瘾
处方:丁香、肉桂、谷氨酸钠各等份;
穴位:甜味穴;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装瓶备用。每用时,取药末0.5-1g,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或加少许白酒做成药饼,贴敷于手腕甜味穴,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
哮喘粉方:麻黄5克,白芥子20克,甘遂12克,细辛8克,玄明扮15克,延胡15克.其用去:取上药末分成三份,用鲜桑白皮汁适量,调匀,做成糊讲状,再分成若干等份,分别贴百劳、肺俞膏盲、涌泉穴(每次敷贴两穴,交换敷贴)。六小时左右去药,用纱布包扎好(药膏外层加一塑料薄膜,以免易干而少效。)
1..穴位选择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定喘,膻中。年老体弱者,加肾俞(双)。2药物配制白芥子30g,细辛30g,延胡索12g,甘遂12g。共研细末封存。用时以鲜姜汁调和至软膏状。23操作方法病人取坐位,取4×4cm正方型胶布,中央涂上2g左右药糊,贴敷于穴位上。4~6小时取下,贴敷后少数病人出现痒甚或灼痛,可提前取下。每年入伏后开始贴敷,每伏贴1次,共贴敷3次。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1年以上无反复者为痊愈。原长期服药不能减轻,重时不能平卧,治疗后基本可以不服药,能平卧,逐渐好转。
三.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咳喘
1.治疗方法治疗时间初伏、中伏、本伏当天分别治疗一次,冬至当天一次,共治疗四次,2.取穴慢性支气管炎取百劳、肺俞、膏盲。定喘、心俞、隔俞、肾前;支气管哮喘取百劳、肺俞、定喘、膏有、肾;喘息性支气计炎取百劳、定喘、肺、心、肾、隔俞。3药物制备取白芥子、元朗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本,过120目筛,加麝香0.6克和匀(若需药物量大,可按以上比例加倍配制),用新鲜姜汁调成育状备用。4敷贴方法取绿豆大或包谷大药丸一粒,捏作饼状,贴在相应的穴位上,再取3~4cm2胶布固定。药饼保留4~24小时后去除。局部有热辣感和留下赤斑是正常反应,若出现水疱,随时就诊。
止咳散穴位敷贴治疗咳嗽30例桃仁、杏仁、栀子、白胡椒各7枚,糯米15粒,分别捣碎,混匀。治疗时先将双脚侵入热水中浸泡数分钟,擦干,轻揉后,将碾碎的药粉放在包药纸上,敷于涌泉穴,用胶布固定。一般晚上敷贴,次日早上拿掉(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每日1次。
五止咳平喘膏
处方来源
山东中医杂志1989,8(1):13
剂型
膏剂
药物组成
黄芪30g,大黄30g,麻黄20g,葶苈子24g,细辛6g,丹参15g,
主治
小儿咳喘。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上药并研细末。将药粉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约0.5cm厚,1×2cm大小敷于穴位,取穴大杼,定喘,肺俞(双),天突,膻中。每次取6-7个穴位,贴8小时取下,每日1次,6次为1疗程。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摘要: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的临床疗效。结果 通过统计学处理显示:(1)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程越短则疗效越好。(2)虚寒型咳喘三伏天敷贴的疗效优于痰热型咳喘。结论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简便安全,疗效确切。...
1.2  辨证分型  (1)虚寒型:咳嗽或哮喘声低弱,痰色白而清稀,自汗,面色白、肢冷、舌淡苔少、脉弱者230例。(2)痰热型:咳喘声音洪亮,痰黄粘稠而量少难出、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80例。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  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按6:3:3:1的比例研末拌匀备用。
2.2  选穴  主穴:肺俞(双)、大椎、风门(双)、天突、膻中、定喘(双)、厥阴俞(双)、心俞(双)、膈俞(双)(交替使用)。配穴:虚寒型配肾俞(双)、足三里(双);痰热型每次必用大椎、并配丰隆。3岁以下小儿配涌泉(双)。
2.3  操作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胸背部,并要求皮肤清洁干爽(有皮肤病的部位不宜贴药),将上述药末用食醋调配成糊状,用压舌板挑取少许药物,准确地涂敷在所选的穴位上,直径约1.5cm、厚约0.3cm,再用裁剪成边长约3cm的正方形无菌手术薄膜,把药膏固定在皮肤上。2~8h取下敷贴的药物。以贴药的皮肤痒、潮红,甚至起细小水泡为度。儿童敷贴的时间不宜太长。每伏敷贴1次,每次选用6~8穴,上述穴位交替使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经过3个三伏天的穴位敷贴,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半年内未见复发者为痊愈。症状、体征,较以有改善,发作的次减少,症状减轻,每次咳喘的病程缩短,痰量减少且比较容易咳出为好转。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无改善者为无效。
4.  体会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常见病症,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多属急性病症,调治失常可转为慢性;内伤咳嗽多为慢性病症,复感外邪也可急性发作。若迁延不愈,或年老体弱,肺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而哮喘则是以发作性喉中哮呜,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病因为宿痰内伏于肺,复感外邪,如风寒、风热或花粉、烟尘等;或因情态失调,过分劳累,食入海腥发物等触引内伏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发为哮喘。本文讨论的咳喘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上述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季节,尤以秋冬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时多发。笔者采用三伏天穴位敷贴法是遵循“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农历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人的阳气旺盛,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中药敷贴穴位最易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激发经气,调整脏腑阴阳,从而祛散伏痰,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反复感冒等患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另外,肺俞是肺之精气输注之处,可调理肺脏机能,止咳平喘;风门祛邪宣肺平喘;大椎是督脉穴,为诸阳之会,宣通肺气,泄热降逆平喘;膻中属任脉,为气之会穴、心包经之募穴、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能调理肺气,疏通经脉气血,宽胸理气,化痰平喘。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定喘为止哮平喘之经验穴;厥阴俞、心俞、膈俞均为膀胱经穴,循行于背部肺的部位,均能调整肺脏功能,治疗咳喘等肺疾[1]。现代医学认为:针刺、艾灸或药物敷贴脊柱(胸段)两侧的穴位,能刺激人体位于胸段的交感神经节(椎旁节),可以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可以兴奋交感神经,使气管黏膜的血管收缩,炎性渗出物减少,解除支气管的痉挛状态,对气的阻力降低,通气功能得到改善[2],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它是中医学中独特的外治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经济安全,老少皆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意:咳喘严重或哮喘持续状态时,应积极配合针灸及中西药物治疗,肺部感染发热,或合并支气管扩张咯血者不宜用该法治疗。)
六:止咳散穴位敷贴治疗小儿久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潘嘉珍)
治疗方法自制止咳散组成:1号方:熟附片40克,制南星60克,姜半夏60克,五味子50克,干姜40克,细辛50克,洋金花80克。2号方:香白芷50克,五味子50克,天竺黄50克。分别将1号、2号方中药研成细末,装罐密封。敷贴穴位:1号方贴于大椎穴;、2号方贴于身柱穴。具体方法:解开患儿衣领钮扣,取俯卧位或弯腰卧于家长膝上,以小匙分别取药末0.2克于上穴,外以消炎止痛膏敷贴固定,
止泻膏贴脐治婴儿慢性腹泻
苍白术(炒)、车前子、云琴、诃子(偎)、茵米(炒)各10克,吴英、丁香、胡椒、山植f炒)各6克。共研细宋,取适量用香油调如花生来大小,塞脐窝,用胶布贴敷固定。每日一换,一般二三次即愈。此为祖传验方,。止泻膏贴脐治婴儿慢性腹泻。
穴位 :定喘,膏肓,肺腧  处方:白芥子,干遂,丁桂散 ,每伏天当天敷贴与上穴,连用三年,敷贴后有麻辣痛感后去药,敷贴处气泡,注意防止感染即可。适合小儿哮喘,成人也可用
复方柴黄膏穴位敷贴用于小儿退热
药物配制大黄粉100g、柴胡、地骨皮、蝉退、栀子各80g,研粉混匀。取蜂蜜用蒸馏水稀释成60~70%蜂蜜液,取适量蜜液将上述药粉拌匀至稠膏状,蜜闭于容器内备用。3用药方法取药膏若干,用少许蛋清调成糊状,制成两个5分硬币大小圆饼,敷于双侧涌泉穴(足底正中),用大于药膏面积的胶布固定。4~6h后揭去,每日1次。用药膏前先用75%乙醇将用药部位擦干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0种常见病的外敷验方
常见病的穴敷疗法(2)
李今庸: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
贴穴疗法治疗颈椎
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二)
家庭必备,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11-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