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肺气肿咳嗽的治疗,苏子降气汤
userphoto

2023.07.30 内蒙古

关注

肺气肿咳嗽的治疗好方法,上实下虚,苏子降气汤

肺气肿,气短,痰多,严重时呼吸困难,还会诱发 多种并发症,比如慢阻肺, 在中医上肺气肺,归于肺胀范畴,
苏子降气汤记载于《太民惠民剂局方》中的理气药具有降气化痰,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痰拥盛,胸部胀满,咳嗽气短,呼多吸少,舌苔白滑,或者白腻,上实下虚的咳喘等症,
在临床上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肺,或者支气管哮喘,只有辨证为上实下虚,等可以参考苏子降气汤,
上实,痰多引起肺气不宣,胸胀咳喘,下虚,肾阳虚衰以下,或者腰膝酸软,或者呼多吸少,或下肢浮肿,方中的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咳嗽,这几个药,都是臣药,君臣相互配伍,治疗上实,
肉桂湿补下元,纳气平喘,治疗下虚,当归既治疗咳嗽上逆,又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以增加温补下虚之效,
苏子降气汤只是基础方,紫苏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朴6克、陈皮3克、甘草6克、当归6克、生姜3片、大枣4个、肉桂3克,如果喘息严重,可以加入一些白果,蜜麻黄,这是常规用量,但是临床上常常需要临症加减,

肺气肿是一种慢性病,是长期累月形成的,常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日久可并发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用药需要根据病情,症状用药,而不是所有的肺气肿病人都是用一样的药

苏子降气汤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苏子75克 半夏75克 前胡30克 厚朴30克肉桂30克 当归80克 炙甘草60克(一方有陈皮45克) 上药共研粗末。每用6克,加生姜2片、大枣1枚、紫苏5片,水煎服。也可用饮片咋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降气平喘。温化寒痰。主治上实下虚的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闷膈满,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心脏病性喘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症。例如。 (1)支气管哮喘 本方加沉香、白果、杏仁、五味子,治疗虚寒型支气管哮喘10例。对病程较长者加服金匮肾气丸及胡桃肉。结果:显效 5例,有效5例(《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年第4期)。本方随症加服参茸卫生丸,金匮肾气丸、河车大造丸,治疗虚证型支气管哮喘 60例。结果。哮喘发作次数均减少,止喘效果良好(《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3年第1期)。 (2)咯血 本方去肉桂、生姜,当归,加葶苈子、黄芩、生大黄治疗。结果;服药3剂,咯血止,咳嗽减轻,继服枇杷叶膏,咳嗽亦愈(《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1期)。 (3)肺气肿 本方加减,治疗上盛下虚,肾不纳气的肺气肿。结果;服药数剂后,通气功能改善,气促气急症状减轻(<中医杂志>1964年第工。期)。 (4)肺源性心脏病 本方加减,治疗痰涎壅盛的肺源性心脏病者。结果:服药后,肺功能好转,心功能亦有改善(<中医杂志}1964年第工。期)。 (5)慢性支气管炎 本方加减,治疗虚寒型慢性支气管炎。结果。 药后咳嗽、咳痰均减轻,畏寒消失(《中医杂志》1964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上实下虚的咳喘。方用苏子、半夏等降气化痰以治上实,肉桂等辛温药能温肾纳气,以治疗下虚。治上顾下,标本兼施,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咳喘气短、动则气促、腰疼脚软、舌苔白滑或腻,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肾阳衰弱、形寒肢凉、声低息短、多汗气促者,加重肉桂用量,并伍沉香、白果、杏仁、五味子等药;黄痰、咯血等症者,去肉桂、生姜、当归,加葶苈子、生大黄、黄芩,久病体弱者,加服金匮肾气丸及胡桃肉。 凡属肺热、寒喘者,不宜服用本方。

定喘汤 、方剂来源 明.《摄生众妙方>。又称白果定喘汤。 组成与用法 白果21枚 麻黄9克 苏子6克 甘草3克 款冬花9克 杏仁4。5克 桑白皮9克 黄芩4。5克 半夏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宣肺降气,祛痰平喘。主治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哮喘咳嗽,或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疡,肺源性心脏病等病症。例如: (1)支气管哮喘 治疗实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结果:服药1 周后,疗效显著(《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2期)。治疗tJ~JL哮喘。本方为主,并以六君子汤加减以善其后,获显效(<吉林中医药>工98丁年第 6期)。 (2)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本方加葶苈子、地龙、天竺黄、生石膏、竹沥等,治疗30例。结果。均痊愈,住院2—5天(《浙江中医杂志》1981 年第1期)。 (3)喘息性气管炎 本方加鱼腥草、蒲公英等,治疗100例。结果:总有效率97%(嚷新医学>1972年第9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外束,痰热内蕴咳喘之证。方用麻黄宣肺平喘,合以白果敛肺定喘同用,并配以桑白皮、苏子等清泄肺热、裤气平喘,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痰热壅肺引起的咳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痰稠难咯,加葶苈子等;胸闷、胸痛,加瓜蒌仁、白芥子等;胃纳不香。加鸡内金等。 . 麻黄定喘汤(《张氏医通》),即本方去白果,加厚朴组成,功能清化 痰热,宣肺平喘,主治寒包热邪。哮喘痰嗽,遇冷即发。

支气管哮喘中医的认识

元代朱丹溪《症因脉治》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导致宿疾内伏的原因大凡有以下几种:寒邪伤肺痰饮内停气道;有饮食不当,酸甘肥太过,酿痰蒸热,上干于肺;有脾肾阳虚,气不化津,痰浊壅肺等原因。但造成哮喘发病肯定兼有各种诱因,如风寒、饮食、情感、劳倦等引发其痰,以致痰气交阻,痰道气升,气因痰阻,彼此搏结,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不利,而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同时气体的出入,又复引触停积之痰,产生哮鸣之声。

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指出:“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音,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扼要地说明了壅塞之气,非时之感,胶固之痰为哮喘发作的三大主要环节。

病理变化的主要脏器以肺为主,涉及脾、肾,后期累及心脏。因此,哮喘一证,大多病在肺,以邪实为主,久病及肾,正气不足。但本病由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临床上经常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的现象,病人再感受诱因,新邪引动伏饮,痰气交阻,上壅于肺,以致哮喘发作时表现为邪实正虚的错杂现象。

治疗原则:“实喘宜祛邪,虚喘宜培补;冷哮宜温化或宣散,热哮宜除痰肃肺。”此为治标之***,但不能杜其根本。哮喘患者往往非单一的虚实寒热,而大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邪正虚实的辨别,标本先后的不同是治疗哮喘的关键。
元代的朱丹溪《丹溪心法》主张:“凡久喘之症,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为后世医家指出了治疗的原则。临床上一般宜先祛邪后扶正,但不能只顾标而不顾本,或者只扶正而不及标,由于本病多为本虚标实,因此治疗必需标本兼顾。至于祛邪与扶正孰多孰少则须因人而异。
青少年患者一般以偏实偏热为多,以肺经证候为主;中老年患者则以虚喘为多见,常见上实下虚的证候。新病多邪实,宿疾多正虚。临床只有辨证确切,治疗中正确掌握虚实标本的兼顾,才能取得到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
1 辨证论治
1.1 急性发作期 国内各地常将本病急性发作期分为寒热两型。苏惠萍[1]采用通腑法治疗,
寒哮用自拟Ⅰ号方:
(生大黄5~10g,瓜蒌、苏子、杏仁各10g,炙麻黄9g,细辛2~3g),
热哮用Ⅱ号方:
(生大黄10~15g,瓜蒌、石膏各30g,苏子、杏仁各10g,炙麻黄6g),

先后观察58例,总有效率达91.4%。陈济德[2]则将本病分为寒哮,热哮及寒热错杂型,取苏子降气汤合旋覆代赭汤并用。

寒哮用炒苏子、前胡、半夏、旋覆花、川厚朴、当归、肉桂、鱼腥草、地龙、白芥子,甘草;
热哮去肉桂、白芥子,加桑白皮、黄芩、瓜蒌;
寒热错杂型则在前方基础上去桑白皮、前胡、鱼腥草、甘草,加丹参、白芥子、葶苈子、泽泻、肉桂与代赭石。共观察65例,总有效率达89%,显效率达80%。
哮喘发病多有宿痰,故在辨证中,当结合痰进行辨证。吕同杰[3]据多年经验分为:
①实痰冷哮,治宜温肺散寒、降气化痰。拟青龙三石汤(桂枝、甘草、干姜、五味子、麻黄、杏仁、胆星、白芍、细辛、皂角炭、半夏、苏子、鹅管石、海浮石、代赭石、葶苈子、石韦)治疗;
②实痰热哮,治宜润肺化痰、通宜泻热,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枸杞、玄参、桑白皮、麦冬、白芍、黄芩、山豆根、桔梗、麻黄、杏仁、川贝、生石膏、甘草);
③虚证哮喘,治宜固摄定喘、扶正祛邪,拟固摄纳气汤(熟地、枸杞、鹅管石、玄参、麦冬、附子、炮姜、苏子、葶苈子、麻黄、杏仁、鹿角胶、阿胶、沉香粉、甘草)。
杨一中[2]采用自拟麻杏葶苈汤(麻黄10g,葶苈子、杏仁、地龙、法半夏、大枣各15g,甘草6g)治疗60例。分风寒伏饮、痰热壅肺及痰浊犯肺三型,其中
Ⅰ型加细辛、干姜、桂枝、射干、苏子、白芥子、款冬花、紫菀,共奏疏风散寒、温肺化饮、降气平喘之效;
Ⅱ型加石膏、天竺黄、瓜蒌皮、芦根用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降逆平喘;
Ⅲ 型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茯苓、厚朴,共奏祛痰消滞、顺气降逆平喘之功。其中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2%。赖祥林[5]分痰热阻肺与痰浊恋肺两型,前者治以清热化痰,方用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常用药物如麻黄、苏子、贝母、天竺黄、白果、冬花等;后者化痰降浊、止咳平喘,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化裁,常用药物如陈皮、半夏、白芥子、茯苓、胆南星、苏子、厚朴、莱菔子,治疗总有效率达98%。
1.2 缓解期 哮喘缓解期常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亏虚,兼有宿痰内伏。武丹 平[6]分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三型。其中肺气虚用玉屏风散(黄芪20g,白术15g,防风、太子参各9g)加减;脾气虚用六君子汤(党参30g,茯苓 15g,白术10g,炙甘草6g,陈皮12g,半夏9g)化裁;肾气虚用肾气丸(熟地24g,茯苓、山萸各10g,山药15g,泽泻、丹皮、肉桂、附子各 9g),疗程半年,总有效率约92.6%。赖祥林[5]主张分肺气不足与肾不纳气两型,其中前者以益气养阴、补肺定喘法,用生脉散合补肺汤或补中益气汤,常用药物如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后者用补肾纳气法,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或七味都气丸合人参胡桃汤,总有效率约达98%,陈超[7]主张缓解期分气虚、阴虚、阳虚三型,基本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姜半夏、炒苏子、乌梅、地龙、磁石、补骨脂、胎盘、桃仁。其中气虚型加黄芪;阴虚加麦冬、沙参;阳虚加附子、肉桂,总有效率达91%。
久病必虚,因虚致实,造成虚实夹杂。郭传沛[8]采用扶正祛邪法治疗,拟方黄芪、白术各30g,党参、厚朴各20g,防风、柴胡、茯苓、苏子各10g。
分痰热伤肺、寒痰壅肺及肺脾肾虚三型:其中Ⅰ型去苏子、党参,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板蓝根;Ⅱ型加附子、桂枝、五味子、生姜;Ⅲ型加熟地、麦冬、乌梅、胡桃肉、当归;结果:痊愈27例,好转8例,复发5例。
2 专方专药
2.1 以麻黄为主的宣肺平喘方剂 传统平喘药大多具有解痉作用,麻黄辛散开宣、透邪外出,兼可肃降肺气、下气平喘,是一味疗效显著的平喘药物。常配合解痉药地龙、僵蚕、蝉蜕用于对哮喘的防治。刘氏[9]拟小青龙(桂枝、法夏、白芍、五味子、炙麻黄、干姜、甘草、细辛)治疗32例,痊愈4例,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63%。李卫山[10]以麻杏石甘汤(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6g)治疗30例,另设对照组(服强力安喘通)30例,15天为1个疗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是100%与83.3%。胡文家[11]以二麻四仁汤(蜜炙麻黄、麻黄根、甘草各5g,桃仁、杏仁、白果仁、郁李仁、冬花、百部各9g,车前草24g,土茯苓、忍冬藤各30g)治疗113例,设复方氨喘片对照组,结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临床症状计分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杜宝荣[12]取麻杏芩龙汤(麻黄、杏仁、黄芩各10~15g)地龙15~30g,鱼腥草、全瓜蒌各30g,法夏 6~10g,生姜3~6g,炙甘草5g)治疗50例,总有效率88%。
2.2 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剂及药物

活血药可加快血流,增加肺循环,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减少阻塞,进而达到平喘作用。徐振华[13]拟方(丹参、虎杖、泽兰、地龙、生山楂、大黄、降香)治疗 69例,设氨茶碱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12%与76.92%。王学东[14]取天地哮效灵方(制大黄、桃仁、莪术、地鳖虫、天龙、地龙、白芍、制黄芪、熟地、川朴、甘草)治疗,设博利康尼对照组,总有效率达94%与60%;肺功能(FEV1%、PEFR)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定喘汤

方义:本方证因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所致。症见哮喘咳嗽,痰多色黄,质稠不易咯出等。治宜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清热祛痰。方用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症自除。

定喘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果(去壳,砸碎炒黄)、麻黄、半夏(法制,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款冬花、桑白皮(蜜炙)各9g,苏子、黄芩(微炒)各6g,甘草3g,杏仁(去皮、尖)4.5g。

用法: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候,徐徐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无表证者,以宣肺定喘为主,故麻黄可减量应用;痰多难咯者,可酌加瓜蒌、胆南星等以助清热化痰之功;肺热偏重,酌加石膏、鱼腥草以清泄肺热。
定喘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运用:本方亦为降气平喘之常用方,用于素体痰多,复感风寒,致肺气壅闭之喘咳证。临床应用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定喘汤的禁忌

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皆不宜使用。

定喘汤的毒性

定喘汤中白果用量的实验研究《浙江中医杂志》(1989;3:123) 用超声雾化器喷雾0.4%磷酸组织胺10秒钟,观察豚鼠抽搐倒地时间,以测定定喘汤及其拆方之平喘作用。结果表明,定喘汤重用白果者比轻用者效果好,未用白果者较差。急性毒性实验显示,即使重用白果,也很安全。按150g/公斤体重给小白鼠灌胃,三天内饮食,活动均正常,无毒性反应,无死亡。

定喘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6:“哮喘。”

.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成哮喘等证。夫肺为娇脏,畏热畏寒,其间毫发不容,其性亦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若为风寒外束,则肺气壅闭,失其下行之令,久则郁热内生,于是肺中之津液,郁而为痰,哮嗽等疾所由来也。然寒不去则郁不开,郁不开则热不解,热不解则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黄、杏仁、生姜开肺疏邪,半夏、白果、苏子化痰降浊,黄芩、桑皮之苦寒,除郁热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润,养肺燥而益金。数者相助为理,以成其功。宜乎喘哮痼疾,皆可愈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今名医验方秘方=喘 证(肺气肿)
【马有度:定喘汤】
定喘汤 。白果(9g) 麻黄(9g) 苏子(6g) 甘草(3g) 款冬花(9g) 杏仁(9g) 桑白皮(6g) 黄芩(6g) 半夏(9g)。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定喘汤——经方解读(三十三)
哮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