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这是当代温病大师赵绍琴常挂在嘴边、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温病重在清热,所以多用寒凉药物。但是赵老作为温病大家,用寒凉药物则非常谨慎,就怕过用寒凉闭塞气机,反致疾病缠绵不愈。

    赵老常被北京顶尖的大医院请去挽救重症垂危的病人,请他的人有很多是西医顶尖专家或卫生部长或中医管理局的领导,要救的人也都不是一般人(其中有一个是大将)。这些病人得的病多是高热不退、神昏、肠粘膜脱落等危急重症。之所以病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多是因为误治--过用寒凉闭塞了气机。所以赵老的治法就是开郁,常用药是:荆芥、防风、白芷、藿香、佩兰、豆豉、山栀、葛根等--多是辛温药,每味药用量也不大,一般不超过10克,一副药也就一毛多钱。

    过用寒凉所导致的疾病缠绵不愈在我们临床上也非常多见,比如儿童扁桃体肿大、慢性咽炎、长慢性咳嗽、长期发热、伤口长期不愈合、淋巴结长期肿大等等。

    赵老生前就看到太多过用寒凉所导致的弊端,直到现在这种现象还非常多见。前面的博文我讲了过用寒凉导致小儿扁桃体肿大的例子,以后我还会讲很多过用寒凉而导致疾病缠绵难愈的例子。

 从一例心绞痛的治疗看温阳与清热

 

  现如今的中医,温阳派成了时髦,好像是谁会温阳谁就水平高,谁敢大量用附子谁就本事大,特别是在网上。更有专家放言:天下没有真正的阴虚。更有极端者或曰:天下没有真正的热症,都是假热真寒。

    近些年来,我看十个病人,八个得用附子干姜麻黄桂枝,疗效尚可,有时还有点沾沾自喜。但我发现也有些疗效不好,辩证明明是阳不足或寒凝,但加大附子干姜等药的用量,也不见的有效——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近来刚好看了一例心绞痛的病例,通过这个病案看看到底是要温阳还是清热:

    2010 12 15 某女 42 主诉:左胸时常痛2年多,象针扎样痛,痛连左臂和左小手指,遇到压迫(睡觉时)或冷(如碰到玻璃板)、或风加重;身体怕冷;头顶痛;舌淡红。

    这不是寒凝胸脉吗?处方苓桂术甘汤合四逆汤加味,温通胸中之阳:桂枝15 白术15 茯苓20 炙甘草10 干姜15 附子15 川椒10 丁香10 薤白12  桃仁10 红花10 丹参15,6剂。

    12 22 二诊:症状有缓解,但不明显。知道是药不对证(放在以前我会认为是病重药轻,再加大附子干姜桂枝等药量),再细问,病人心情特别急躁,很容易生气上火,睡觉也差,老做恶梦。哦,不是寒凝证而是火郁证啊,应该用升降散合栀子豉汤加味发散郁热。

    处方:蝉衣10 僵蚕10 片姜黄10 豆豉10 炒栀子10 防风10 荆芥10 白芷10 苏梗10 薤白12 桃仁10 红花10 丹参15 ,6副。

    12 29 三诊:病人很是欢喜,所有症状基本消失,也不怕冷了,压痛也差多了,心烦也明显轻了,恶梦也少了。

    明明是怕冷,附子干姜桂枝温阳无效,用栀子豉汤清透郁热反而有效。这是为什么呢?

    内经十九病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都冷得牙齿不停地抖了,不是因为寒,而是“皆属于火”。

    类似的病例很多,每天都能遇到,说明现在临床寒症虽多,但不是只会温阳散寒就行,有不少病表面看是寒症,其实本质是郁热,治疗要清透郁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绞痛医案一则:温阳无效透热效
绞尽脑汁张庆军微博临床辨证干货集锦
经方治疗疑难杂症一例
凤翅医话——亲自品尝桂枝汤
名老中医之路之(3)徐小圃
寒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