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证因方论集要1
自叙

医之为道广矣、大矣、精矣、微矣。《灵》《素》以下,代有名家,世袭传人,抉发透彻,炳若日星,学者知所遵循,自可春生寒复,无如浅尝者,流择焉,不精习焉,不详,谋道之心不足以胜其谋食之心,其弊伊于胡底,余甚恻然。忆丁卯秋闱,荐而不售,后乡场屡蹶,遂专心致志于其中,昔贤诸书日夕披览,随手抄诵,尤倾心于喻嘉言、王晋三前辈,三十年来稍有所得,摘采一册,颜曰《证因方论集要》。证各有因,因各有方,方各有论,而不及脉者,以脉象诊侯须详考沈金鳌《脉诀》、张石顽《诊中三昧》,庶可融会贯通。亦不载伤寒者,以伤寒六经表里条例繁多,非综核喻嘉言《医门法律》、柯韵伯《伤寒论翼》,必不能得心应手,业斯道者,果记诵不辍,则临证自无贻误。是编非敢谓可为矩雘,然明白晓畅,按图索骥,庶免于北辙南辕,彼未能操刀而使割者置诸案头,或不无小补云尔。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孟夏月海阳汪汝麟石来氏志


卷一
类中
非肝肾阴亏,则肝肾阳亏,岂真有外风之可搜逐哉!其证昏晕厥仆,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瘖流沫,景岳先生类风非风门办别最晰,宜详考焉。
河间地黄饮子
治舌瘖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至,急当温之。凡阴虚有二,此阴中之火虚也。
熟地、巴戟天、萸肉、肉苁蓉、川斛、五味子、制附子、茯苓、石菖蒲、远志、麦冬、肉桂,姜、枣同煎。
熟地以滋根本之阴。巴戟、苁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川斛安脾而秘气。山萸温肝而固精。菖蒲、远志、茯苓补心而通肾脏。麦冬、五味保肺以滋水源。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矣。
大补元煎
治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
熟地、人参、山药、枸杞子、杜仲、炙甘草、当归、萸肉。
人参大补阳气以培元。熟地大补阴血以生精。佐当归、山药和血补脾。杜仲、枸杞入肾强阴。山萸味酸,入肝以养血,入肾以固精。炙甘草和中以补脾气。故曰大补元也。
参附汤
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呃逆,自利,手足厥冷,呕恶,自汗,盗汗,头晕等症。
人参、熟附子。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附子辛热,大壮真阳。气复阳回,垂绝之危险可救矣。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大便不调,心脾疼痛。
人参、白术蒸、茯神、枣仁炒、炙黄芪、当归、远志、木香、炙甘草、龙眼肉引。一方木香易炒白芍。
心藏神而生血,脾藏意而统血。参、苓、芪、术、炙草甘温,可以补脾。龙眼肉、枣仁、归身、远志濡润,可以养心。佐以木香者,因思虑所伤,三焦气阻,借其宣畅,则气和而血和,且平肝可以实脾,血之散于外者,悉归中宫而而听太阴所摄矣。
涤痰汤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姜。
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言也。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陈皮、南星、半夏利气燥湿袪痰。菖蒲开窍通心。枳实破痰利膈。竹茹清燥开郁。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矣。
真武汤
治气虚,中寒,腹痛,厥仆。
茯苓、白芍、生姜、白术、附子。
寒邪直犯阴经,气血一时凝塞。姜、附可以壮火回阳。苓、术可以补土利水。再用芍药以收其阴气。其余与伤寒厥阴、少阴同法。
补肾生肝饮
治肝肾精亏,经脉失荣,血不运行,气不贯通,气血两虚,不仁不用。
当归、熟地、炒白芍、女贞子、山药炒、人参、枸杞子、丹参、炙甘草。
熟地、枸杞滋养肝肾之阴。归、芍益血。丹参生血。女贞,少阴之精,专补北方。人参、山药、炙草培补脾土,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脏,养血以除燥,则真阴复而假风自熄。补水以制火,则肾气充而虚痰自化;补阳以生阴,则元阳回而水泛自消。风痰之药不可用,断断如也。
八味顺气散
治中风,正气虚,痰涎壅盛者。
白术土炒、茯苓、青皮炒、白芷、陈皮、乌药、人参、甘草炙。
参、苓、术、草四君子汤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四君以补气。治痰之法,利气为先,故用青皮、白芷、乌药、陈皮以顺气,气顺则痰行而无壅塞之患矣。此标本兼治也。
龟鹿二仙膏
大补精髓,益气养神。
鹿角、龟版、枸杞子、人参。
天一生水,水为万物之元。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鹿角为君,龟版为臣。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厚,善通任脉。二者血气之属,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人参为阳,补气中之怯;枸杞为阴,益血分之旺,故以为佐。是方也,一阴一阳,无偏攻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故曰二仙。


眩运
有虚运、火运、痰运之分。虚有阴虚,有阳虚;火有虚火,有实火;痰有虚痰,有实痰。倘虚实不辨,阴阳不分,痰火不察,其不误治者鲜矣。
八味地黄丸
治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
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山萸肉(去核,酒润,四两)、山药(四两)、茯苓(乳拌,三两)、丹皮(三两)、泽泻(三两)、熟附(一两)、肉桂(一两),蜜丸。
地黄生中州之处,得土气最厚。曰地曰黄,顾名思义为黄庭之要药,但其禀质沉实,必须制度如法,得太阳之火,方能熟之,更得桂、附辛热佐之,贞下起元,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真水真火得以既济,元关一窍悟者得之。山药、茯苓性味甘平,土金药也,引入二经以滋化源。山萸酸温,强阴气以润血脉。丹皮辛凉,泻阴分之伏火。泽泻咸寒,泻阳分之邪火,又导火邪从膀胱而出。得十补一泻之义,无??壅滞矣。
六味地黄丸
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发热,咳嗽,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舌燥,喉痛,虚火牙痛等证。
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山萸肉(酒润四两)、山药(乳拌四两)、茯苓(乳拌三两)、丹皮(三两)、泽泻(三两),蜜丸,盐汤下。
熟地味厚为滋阴上药,主补肾填精,故以为君。山萸味酸归肝,乙癸同治之义,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与之宜也。山药色白味甘,入土金二脏,能培土生金,葆金生水,以滋化源也。丹皮清肝,用主宣通,所以佐山萸也。茯苓益脾,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药也。至于泽泻有三功焉。一曰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黄之滞,引诸药直达肾经。三曰有补有泻,故用为使。此方为益肾之圣药。
回阳返本汤
治阴盛格阳,回阳补虚之剂。
熟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麦冬、五味子、腊茶、陈皮。面戴阳者,下虚也,加葱白七茎土浆水煎。
节庵变易仲景之白通汤,而为回阳补虚之制。葱白、干姜、附子借以通阳温??经。人参、五味、麦冬借以收阴生脉,然阴阳格拒,病深在脏,又非温经生脉所能通也。而节庵更有生心化裁之妙,佐以广皮芳香利气,土浆静镇中宫线,通气道,使以腊茶芳香苦降为之向导,大破格拒之阴,其飞越之阳有不翕然返本者耶!
八味养血汤
治阳虚眩晕,益火之源以生元气。
熟地、当归、山药、肉桂、茯苓、炒白芍、熟附子、丹皮、泽泻、山萸肉。
地黄、萸肉、山药补足三阴经。泽泻、丹皮、茯苓补足三阳经。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以填塞浊阴为补;腑者,如府库之出入,以通利清阳为补。复以肉桂,从少阳纳气归肝。复以附子,从太阳纳气归肾。加归、芍者,养血生精,并可以柔桂、附之刚也。
八味生脉汤
治同上。
熟地、人参、麦冬、山药、萸肉、丹皮、茯苓、肉桂、熟附子、泽泻、五味子。
先天无形之火,乃真阳之火,人身无此火,则神机灭息,生气消亡矣。惟桂、附能入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中。复以人参、麦冬、五味以收阴生脉而虚火归经矣。
六味归芍汤
治阴虚眩晕,壮水之主以生精血。
熟地、当归、山药、萸肉、炒白芍、茯苓、丹皮、泽泻。
地黄味苦入肾,固封蛰之本。泽泻味咸入膀胱,开气化之源。二者补少阴、太阳之精也。萸肉味酸入肝,补罢极之劳。丹皮味辛入胆,清中正之气。二者补厥阴少阳之精也。山药味甘入脾,健消运之机;茯苓味淡入胃,利入出之器,二者补太阴、阳明之精也。足经道远,故制以大;足经在下,故治以偶。加归、芍者,以生肝木之汁,熄内风也。
六味生脉汤
治同上。
熟地、茯苓、山药、萸肉、丹皮、泽泻、人参、麦冬、五味子。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六味汤为补肾之圣药,复以生脉散,得金水相生之妙用也。
茯神汤
治煎厥。
茯神去木、羚羊角镑片、北沙参、枣仁炒、玉竹、五味子、远志去心、龙骨。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处方当从益??阴为主,何则?目盲不可以视,肝精不交于阳也,以玉竹、羚羊角、北沙参、枣仁凉肝热,救阴精。耳闭不可以听,肾精不承于阳也,以远志通调肾经不足之气。五味子收摄肾经耗散之精。茯神、龙骨收肝肾散漫之阳。补救阴阳,纤悉毕贯矣。
赤茯苓汤
治薄厥。
赤苓、陈皮、麦冬、人参、桔梗、芍、槟榔、生姜。
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血郁于上,使人薄厥。」薄者,气血相薄也。用赤苓、陈皮、生姜利肺经血分之郁。用麦冬、桔梗清肺经气分之郁。人参固肺经之正气,使之下续真阴。白芍约肝经厥逆之气。使以槟榔导,引至高之气下行,其厥自平。
益气补肾汤
治色欲伤肾,气逆不能归原,眩运,耳鸣,耳聋。
人参、炙黄芪、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山药炒、萸肉,加姜为引。
参、苓、术、草功专健脾和胃。复以黄芪大补脾阳。山药大补脾阴。萸肉味酸入肝,并可摄纳肾气。中土有权而气逆自归原矣。
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皮寒骨热,烦躁作渴,饮食不进,小腹肫痛,眩晕,昏愦等证。
熟地、归身、白芍炒、川芎、人参、茯苓、白术蒸、甘草炙。
气为卫属阳,血为营属阴,不可使其偏胜,不可使其失养者也。纯用四物则独阴不长,纯用四君则孤阳不生,二方合用,则气血有调和之益,阴阳无偏胜之虞,诸症悉退矣。若真阴内竭,虚阳外鼓者,则于本方加黄芪以助阳固表,加肉桂以引火归元,名十全大补汤。
竹叶石膏汤
治实火眩运,仲景原治阳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水入即吐,及暑热烦躁等证。
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炙、竹、粳米,加枣煎。
此分走手足二经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脏,补胃泻肺,有补母泻子之义也。竹叶、石膏、麦冬泻肺之热。人参、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复以粳米缓于中。使诸药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麦冬三汤变方也。
二陈汤
治痰饮呕恶,风寒咳嗽,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脾胃不和等证。
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炙,姜、枣引。
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如渴而喜饮水者,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之润,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非真像也。《宣明》加黄芩治热痰。
贝母瓜蒌散
治肺火壅遏,头眩。
贝母、瓜蒌霜、茯苓、橘红、桔梗。
贝母、瓜蒌辛苦,以宣肺壅。茯苓、橘红甘辛,以通肺气。桔梗上开肺郁而痰饮自袪矣。
六君子汤
治虚痰眩运,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疟痢,或食饮难化,或呕吐吞酸,或咳嗽喘促等证。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广皮、半夏、甘草炙。
四君子汤加广皮以顺气,更能开胃进食。虚而有痰再加半夏,半夏虽燥,得参、术、苓、草以和之,亦化为君子,故亦曰六君子汤。若虚火等症,须加炮姜,其功尤速。
二陈四物去熟地加天麻汤
治血少,痰多,眩晕。
陈皮、半夏、茯苓、当归、白芍炒、天、川芎、甘草炙,姜、枣煎。
二陈汤化痰神剂也。四物汤养血要药也。去熟地之滞,加天麻之润,故能治眩晕而效。
左归饮
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山药、茯苓、枸杞子、萸肉、甘草炙。
熟地滋阴养血。枸杞色赤补阳。山萸入肝肾以补精。炙草和中而泻火。山药健脾。茯苓益胃。


燥证
治燥当分内外二因,秋伤于燥,冬生咳嗽,是外因也。水亏精弱,真阴日涸,是内因也。贵在生津润燥,保肺救脾,滋养肾阴,思过半矣。
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原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真人治虚劳,三者皆是津液燥淫之证。
炙甘草、桂枝去皮、人参、麻子仁、生地、阿胶、麦冬去心、生姜、大枣擘,加清酒同煎。
至真要大论云:「燥淫于内,金气不足,治以甘辛也。」第药味不从心肺而主乎肝脾者,是阳从脾以致津,阴从肝以致液,各从心肺之母以补之也。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阴,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喻嘉言曰:「此仲景伤寒门中之圣方也。」
清燥救肺汤
主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桑叶经霜者、石膏、胡麻仁炒研、甘草、杏仁炒黄、人参、阿胶、麦冬、枇杷叶去毛净蜜炙。
燥曰清者,伤于天之燥气,当清以化之,非比内伤血燥,宜于润也。肺曰救者,燥从金化,最易自戕肺气,经言:「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肺为娇脏,不容缓图,故曰救。石膏之辛,麦冬之甘,杏仁之苦,肃清肺经之气。人参、甘草生津补土,培肺之母气。桑叶入肺走肾,枇杷叶入肝走肺,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阿胶、胡麻色黑入肾,壮生水之源,虽亢火害金,水得承而制之,则肺之清气肃而治节行,尚何有喘、呕、痿厥之患哉!嘉言喻氏此方可谓补轩岐之不及。
清燥养营汤
治外燥,皮肤皴揭,筋爪枯。肝血虚,则风热而金燥。
当归、熟地、白芍炒、秦艽、防风、甘草、生地、黄芩。
证为血虚而水涸。当归润燥养血为君。二地滋肾而补肝,芍药泻肝火而益血为臣。黄芩清肺热,能养阴退阳。艽、防散肝风为风药润剂,又秦艽能养血荣筋,防风乃血药之使。甘草甘平泻火,入润剂则补阴血,为佐使也。
活血润燥生津饮
治内燥,津液枯少。
当归、白芍炒、熟地、天冬、麦冬、栝蒌根、红花、桃仁研泥。
归、芍、地黄滋阴可以生血。栝蒌、二冬润燥兼能生津。桃仁、红花活血又可润燥。
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倦怠气短,口渴汗出,金为火制,水失所生而致咳嗽喘促等证。
人参、麦冬、五味子。
人参甘温,固其中气。麦冬甘润,保其肺气。肺气为火所乘,则散涌而不收,故以五味酸而敛之。若有兼症,以治变之法随证加减可也。
参乳汤
人身之燥,非血不泽,此方救燥病之根。
人参、人乳。
人参味甘益血。人乳本血所化,味甘咸入脾肺肾三经,补益精气血,阴血充足则内燥平。
益血润肠丸
治气血两虚,诸般秘证。
熟地、当归、肉苁蓉、麻仁、杏仁、枳壳、苏子、橘红、阿胶、荆芥。
气虚则寒,血虚则热,寒热相搏而凝结之病。生地黄、当归、阿胶、麻仁、杏仁、苁蓉补血而润下者也。气行则血行,故以橘红、苏子、枳壳以通之。荆芥少去其胃脏之风。


咳嗽
咳嗽一证,外感内伤不同,阴阳虚实有别。治外感之症,升发肺气,使邪从外达,疏通肌腠,使热从表散。治内伤阴虚咳嗽,补阴敛阳,使肺气充实,补水保元,使虚火归源。治内伤阳虚咳嗽,温补真元,使生气上布,填助真火,使阴寒冰消,盖肺属辛金,生于己土,参、芪所宜急进,非徒清金而已。
止嗽散
治初感风寒,诸般咳嗽。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加生姜。
主以甘桔汤,复以荆芥去上焦风热,陈皮、生姜宣通中焦,紫菀、百部、白前润肺而清热,此通治也。
泻白散
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喘,面肿身热。
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
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盖喘咳面肿,气壅热郁于上,治节不行,是肺气逆也。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然肺虚气逆,又非大苦大寒所宜,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无伤于娇脏,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甘草、粳米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非谓肺虚而补之以米也。
加味甘桔汤
治风火郁热初起,以此方消散之。
甘草、桔梗、荆芥、牛蒡子炒、土贝、薄荷。
荆芥、薄荷消风。牛蒡、土贝散热。甘、桔清火。风热咳嗽最稳。
清金汤(新制)
治风温不宜辛散,用苦降甘润之法,自无变更。
甘草、桔梗、玉竹、川贝、黑豆衣、桑叶、地骨皮、甜梨、白粳米。
汪石来曰:「此足阳明、手太阴药也。」养胃即以清肺。甘草、粳米缓中。王竹、贝母甘润,以治温热。桑叶、地骨辛凉,以平木火。盖风必生燥,温必伤津,甜梨甘寒用以清燥生津。黑豆衣祛风。桔梗载诸药上行也。
紫菀汤
治劳热久咳,吐血吐痰。
紫菀、阿胶、知母盐水炒、贝母、桔梗、甘草、人参、茯苓、五味子。
劳而久咳,肺虚可知,即有热症,皆虚火也。海藏以保肺为君,故用紫菀、阿胶。以清火为臣,故用知母、贝母。以参、苓为佐者,扶土生金也。以甘、桔为使者,载药入肺也。五味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家耗散之金,久咳者所必收也。
四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瘐面黄,或胸膈虚痞,吞酸,痰嗽,善患疟痢等证。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炙,加姜、枣煎。
汤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入太阴、阳明二经,然其主治在脾,故药品分两皆用偶数。白术健脾阳,复人参保脾阴,炙草和胃阴,复茯苓通胃阳,大枣悦脾,生姜通胃理运,阴阳刚柔相济,诚为生化良方。加黄芪、扁豆治脾胃气虚。
金沸草饮
治风热壅肺,咳嗽,吐血,兼治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等证。
旋覆花、前胡、赤芍、制半夏、赤苓、荆芥穗。
风热盛即气壅,气壅则痰上,痰上则咳嗽,因而唾血者,皆风热使之然也。但用轻扬之剂,疏其风而热自解。旋覆、前胡治风而兼行痰。荆芥消风而兼行气。半夏治痰兼破气逆。赤芍调血兼能制急。赤苓引下行两手经而诸症安矣。
补肺阿胶散
治肺虚有火,嗽无津液而气硬者。
阿胶、马兜铃、甘草、杏仁、牛蒡子、糯米。
马兜铃清热降火。牛蒡子利膈滑痰。杏仁润燥散风,降气止咳。阿胶清肺滋肾,益血补阴。气顺则不硬,液补则津生,火退而嗽息矣。土为金母,故加甘草、糯米益脾。
麦门冬汤(金匮)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救燥生津,止逆下气。
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仲景另辟门户,用人参、麦冬、甘草、粳米、大枣大生胃津,救金之母气,以化两经之燥。独复半夏一味之辛温,利咽止逆,通达三焦,彻土绸缪,诚为扼要之法。
补肺汤
治肺虚咳嗽。
人参、黄芪炙、五味子炒、紫菀、桑皮炙、熟地。
参、芪脾胃药也,肺虚而益脾胃,乃虚则补其母也。地黄滋肾药也,肺虚而益肾,恐其失养而盗气于母也。五味酸收药也,咳多必失气,故用酸以收之。紫菀凉肺中之血。桑皮清肺中之气。所谓随其实而泻之也。益其所利,去其所害,则肺受益矣,故曰补肺。
四阴煎
保肺清金之剂,四从金数,曰四阴也。
熟地、麦冬、茯苓、甘草炙、百合、白芍炒、沙参。
百合、沙参保肺清金。生地、麦冬润燥除烦。芍药收敛肺经之气。茯苓制伏燥金之权。甘草和中益胃。
琼玉膏(申先生制)
滋液救焚,使补力直行下焦,不助上热,治虚劳干咳。
生地、茯苓、人参、白蜜,熬膏。
以地黄为君,令水盛而火自消也。损其脉者益其气,故用人参以鼓生发之元。虚补其母,故用茯苓以培万物之本。白蜜为百花之精,味甘为脾性,润悦肺且缓燥急之火。四者皆温良和厚之品,诚堪宝重,珍赛琼瑶。
外台杏仁煎
治劳役表疏,寒袭于肺,上气干咳,肺痿,声哑,忌诸肉。
杏仁(一筋,去皮尖,捣熬作酪)、白蜜(五合)、酥油(五合,以牛乳煎成者)、生姜汁(三合)。右四味,以水三升,内杏仁酪,煎搅可减半,内姜汁煎如稀糖,内酥蜜煎令如稠糖。每服一匙,日三服夜一服。一方加贝母(八合,别筛末)、苏子汁(一升,以七小合苏子研和水滤取汁)。一方加生地汁(三合)、麦冬汁(五合)。
杏仁入肺,功专降逆定喘,臣以蜂蜜之利,酥油之滑,即佐以姜汁之上升,性皆同气相求者。逗留中焦,和脾胃,生肺津而干咳自止。加苏子、贝母者,降气分之火。加地黄、麦冬者,清血分之火。审证取舍,推学者裁之。


吐血(衄血附)
血者统于心,藏于肝,生化于脾,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凡咳血、咯血、唾血、吐血,皆五志之火,奔迫上冲,致血外溢,治宜壮水以制火,而寒凉不可轻投,宜补阳以生阴而反治,多有奇效,且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精血之能,胃为五脏之本,有灌溉一身之力,脾土健运则阴生于阳矣。
人参养营汤
治脾肺俱虚,恶寒发热,肢体瘦倦,食少作泻,口干,心悸,自汗等证。
人参、白芍炒、黄芪炙、当归、白术土炒、熟地、甘草炙、茯苓、远志、五味子、桂心、陈皮,姜、枣为引。
养营者,调养营气,循卫而行,不使其行之度数疾于卫也。故于十全大补汤中减川芎行血之品,独用血分填补收敛之药,则营行之度缓。于气分药中加广皮行气之品,则卫行之度速。观其一加一减,便能调平营卫,使其行度不愆。复远志五味者,经言:「营出中焦,心经主之。」以远志通肾,使阴精上奉于心。佐以五味收摄神明,一通一敛,则营有所主而长养矣。
四物汤
治一切血虚、血热、血燥诸证。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酒炒。
张璐玉曰:「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剂,非调补真阴之的方。」方书咸谓四物补阴,遂以治阴虚发热,火亢失血等证,蒙害至今。先辈治上下失血过多,一切血药置而不用,独推独参汤童便以固其脱者,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昔人有言「见血无治血,必先调其气」。又云:「四物汤不得补气药,不能成阳生阴长之功。」诚哉言也!然余尝谓此汤伤寒火邪解后,余热留于血分,至夜微热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应手辄效,不可没其功也。
七珍散
治久咯血成痨等证。
人参、白术蒸、茯苓、甘草炙、山药、黄芪炙、黄粟米。
此纯是气药,今以治血者,以久病伤脾肺,虽用血药,恐滋润之品益足损脾。脾为金母,故只以脾为重也。虚则补其母且培其土,能不作泻,纵咯血甚尚可调治,若滋阴药多,病虽似减,倘一旦食少作泻,则不可知矣。故血证必用脾肺药收功,亦不易之法也。
玉女煎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烦热,干渴,头痛,牙痛,失血等证。
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阳明水亏火盛,非石膏不能泻火,非熟地、麦冬不能养阴,知母可少除烦,牛膝又能降下。
镇阴煎
治阴虚于下,阳格于上,真阳失守,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者。
熟地、牛膝、泽泻、肉桂、制附子、甘草炙。
熟地养营以镇阴,滋水以补阴。牛膝下降,收摄肾肝之火。泽泻佐牛膝而下行,可以纳气归原。甘草缓以守中。桂、附温以引火。此阴中求阳,坎离交治之法也。
大造丸
治虚损劳伤,咳嗽,潮热。
紫河车(一具)、败龟版(二两,童便浸,酥炙)、黄柏(盐酒炒)、杜仲(酥炙,各两半)、牛膝(酒浸)、天冬(去心,清水浸淡)、麦冬(去心)、人参(各一两)地黄(二两,茯苓、砂仁六钱同煮,去之)。夏加五味子,酒米糊丸。女人去龟版加当归,乳煮糊丸。
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河车本血气所生,大补气血为君。败龟得阴气最全,黄柏禀阴气最厚,滋阴补水为臣。杜仲润肾补腰。牛膝强筋壮骨。地黄养阴退热,制以茯苓、砂仁入少阴而益肾精。二冬降火清金,合之人参、五味能生脉而补肺气。大要以金水为生化之源,合补之以成大造之功也。
犀角地黄汤
治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
生地、白芍炒、丹皮、犀角镑片。
此足阳明、厥阴药也。血属阴本静,因诸经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犀角大寒,解胃热而清心火。芍药酸寒,和阴血而泻肝火。丹皮苦寒,泻血中之伏火。生地大寒,凉血而滋水。以共平诸经之逆也。
医贯曰:「犀角地黄汤乃衄血之的方。盖犀,水兽也,可以分水,可以通天。鼻衄之血从任督而至巅顶入鼻中,惟犀角能下入肾水,引地黄滋阴之品由肾脉而上,故为对症。」
王晋三曰:「按本草犀角地黄能走心经,专解营热,余因革去丹皮、赤芍,易以连翘入心散客热,生甘草入心和络血,以治温热证热邪入络之方,于理无悖。」
生地黄饮子
治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皆属热证。
生地、熟地、枸杞子、黄芪炙、白芍炒、天冬、甘草、地骨皮、黄芩。
二地并用,熟以益阴,生以凉血。黄芪、甘草补气,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天冬清上。白芍敛肝。枸杞、地骨退热除蒸。黄芩平诸热。盖血得热则妄行也。
清肺补阴汤
治阴虚内热,法当用甘寒,不当用苦寒之剂。
天冬、麦冬、桑白皮、贝母、批杷叶、地骨皮、五味子、白芍炒、鳖甲、苏子、车前子。
肺为娇脏,少阴火旺必克辛金。天、麦二冬清心保肺。桑皮、地骨能泻肺热。贝母润燥。五味收阴。枇杷叶、苏子治火上逆,可降肺气。白芍和脾。鳖甲制肝。车前子甘能益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则肺气清肃矣。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甘草炙、炮姜、附子制、当归、熟地。
人参、熟地两补阴阳。当归味甘补血。炙甘缓中回阳。附子温下焦都会之元阳。干姜理中焦阴寒之不足。
黄芩芍药汤
治阴火载血上行,衄而不止者。
黄芩酒炒、白芍、甘草。
黄芩能降火,芍药能收阴,甘草能缓急,阴火自不上逆矣。此即仲景黄芩汤治「热痢,腹痛,后重,身热,脓血稠粘」而去大枣者。王晋三曰:「黄芩汤太阴少阳合病,自利,邪热不从少阳之枢外出,反从枢内陷,故舍阳而治阴也。」芍药、甘草、大枣一酸二甘,使酸化甘,中以和太阴,则肠胃得博厚之通而利止矣。
逍遥散
治肝脾血虚,郁怒伤肝,血少目暗,发,胁痛等证。
柴胡、当归、白芍炒、甘草、白术土炒、茯苓。
《庄子》内七篇以逍遥名其首,盖郁为情志之病,丹溪虽论六郁,然思、忧、怒致郁者多。思则气结于心,伤于脾。忧则神志不遂,精气消索,心脾日以耗损。含怒未发,肝气内郁,乘胜于脾,治以柴胡,肝欲散也;佐以甘草,肝苦急也。当归以辛补之,白芍以酸泻之。治以白术、茯苓,脾苦湿也;佐以甘草,脾欲缓,用苦泻之,甘补之也。治以白芍,心苦缓以酸收之;佐以甘草,心欲耎以甘泻之也。加薄荷、生姜入煎即滤,统取辛香散郁也。薛立斋加山栀清气分郁火,丹皮泻血分郁热,其理甚通,宜遵之。
止衄散
治饥困劳役,动其虚火,致衄不止等证。
黄芪、阿胶、生地、当归、白芍炒、赤苓。
虚火可补,故用黄芪、当归、阿胶甘温之品以补之。赤茯苓能导丙丁之火从小水而下行。白芍能收阴气。生地能凉血热。三物者,去血中之热,自是冲和,虚火宜此。
茜根散
治阴虚衄血。
茜根、生地、阿胶、黄芩、侧柏叶、炙甘草。
肾阴虚则阳偏胜,故载血上行而致衄。是方也,阿胶能补虚,黄芩能养阴,甘草能缓急,茜根、侧柏、生地则皆去血中之热,能生阴于火亢之时者也。
秦艽鳖甲散
治风劳,骨蒸壮热,肌肉削瘦等证。
秦艽、鳖甲、归身、知母、乌梅、青蒿、柴胡、地骨皮。
秦艽、柴胡风药也,能治肌骨之风。地骨、知母寒品也,能疗肌骨之热。鳖,阴类也。甲,骨属也。骨以及骨,则能为诸药之向导。阴以养阴,则能退阴分之骨蒸。乌梅味酸,能引诸药入骨而收其热。青蒿苦辛,能从诸药入肌而解其蒸。复以当归,一以养血??,一以导诸药入血,而除热于阴耳。
圣愈汤
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热,燥渴,睡卧不安,五心烦热作渴等证。
熟地、当归、白芍酒炒、川芎、人参、黄芪炙。
柯韵伯曰:「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谓之死阴。」此方取参、芪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症,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而阳亦亡。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安而气亦脱。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化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参之义而扩充者乎!凡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脾肾,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喘证
喘有内伤、外感之分,阴虚、阳虚之异。面赤、口渴、大便秘,属阴虚;面白、口不渴、大便泄,属阳虚。外感邪入而为喘,属肺受风寒,其来暴;内伤乃肺肾受病而为喘,其来渐。然阴虚作喘而补阴是矣,苐阴中有阳;阳虚作喘而补阳是矣,苐阳中有阴。惟取阴阳相济之义斯可耳。
六安煎
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等证。
茯苓、半夏、甘草炙、陈皮、白芥子炒研、杏仁,加生姜煎。
杏仁润肺散风。芥子消痰定喘。陈、夏祛痰。苓、草和中。生姜通阳达表。而痰喘自安也。
加味甘桔汤
治喘定哮。
甘草、桔梗、川贝母、百部、白前、橘、茯苓、旋覆花。
甘、桔以开肺郁。橘红、茯苓以利肺气。旋覆咸降。川贝甘润。百部清肺热。白前通肺窍。此手太阴药也。
麻杏甘石汤
治温热内发,表里俱热,头痛身疼,不恶寒反恶热,无汗而喘,大烦大渴,脉阴阳俱浮者,用此发汗而清火。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喘者,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寒喘也。今以麻黄、石膏加杏子,治热喘也。麻黄开毛窍,杏仁下里气,而以甘草载石膏辛寒之性从肺发泄,俾阳邪出者出,降者降,分头解散。喘虽忌汗,然此重在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定,汗即不辍而阳亦不亡矣。观二喘,一寒一热,治法仍有营卫分途之义。
八味汤加减
治阳虚作喘。
熟地、茯苓、山药、萸肉、丹皮、泽泻、杜仲、肉桂、熟附子、人参、枸杞、菟丝子、鹿角胶。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八味汤为主。复以人参、枸杞、菟丝、杜仲、鹿胶群队甘温之品,专入足少阴经,大补真火而阳虚之喘定矣。
六味汤加减
治阴虚作喘。
熟地、茯苓、山药、萸肉、丹皮、泽泻、麦冬、沙参、玉竹、苡仁、阿胶。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六味汤为主。复以麦冬、沙参、玉竹、苡仁、阿胶群队甘平之品,专入手太阴经,大补真水而阴虚之喘治矣。
黄芩半夏汤
专治寒包热,兼治表里。
黄芩酒炒、半夏、紫苏、桔梗、枳壳、杏仁、甘草。
半夏以解肺寒。黄芩以泄肺热。枳壳宽膈。杏仁消痰。紫苏疏腠。甘、桔取其辛苦散寒,甘缓除热也。
金水六君煎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气血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多痰,呕恶,喘满等证。
当归、熟地、茯苓、陈皮、半夏炒、甘草炙,加生姜煎。
陈、夏、苓、草上达乎肺金,有祛痰补气之功。当归、熟地下滋乎肾水,有养营纳气之力。再借生姜大力拔其虚陷之邪,和其表里之用也。
徙薪饮
治三焦凡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
陈皮、黄芩、麦冬、芍药、黄柏、茯苓、丹皮。
黄芩清肺,麦冬润肺,此清润上焦之火也。芍药泻脾,茯苓渗脾,此渗泻中焦之火也。黄柏降肾中之火,丹皮泻君相之火,此滋降下焦之火也。少用陈皮通行三焦之气,宣达郁闷之痰耳。
三才丹
治脾肺虚劳咳嗽。
天门冬、熟地、人参。
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下中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喻嘉言曰:「加黄柏以入肾滋阴,砂仁以入脾行滞,甘草以少变天冬、黄柏之苦,俾合人参建立中气,以伸参两之权,殊非好为增益成方之比也。」
五味异功散
治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呕吐或久患咳嗽,面浮气逆,腹满等证。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炙陈皮。
右归饮
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之。
熟地、肉桂、熟附子、萸肉、枸杞子、山药、杜仲、甘草炙。
熟地、枸杞、炙甘草,左归饮也。易茯苓淡渗,使其不走真阳。加杜仲温平,佐补肝肾益阴。加桂、附温命门之火,以归源。则阳衰助其阳,阴弱养其阴。
人参胡桃汤
治喘急不能卧。
人参、胡桃连衣炒、玉竹(一方无玉竹)。
人参大补肺气。胡桃可解膈内之痰饮,膈间痰化而嗽止声清,连皮能收肺经耗散之气,连膈能通命门之火,勿去之,喘即定。
羊肉汤
镇逆固脱,仲景救逆汤之复方也。
左牡蛎、龙骨、川桂枝、炒白芍、熟附子、当归、精羊肉、生姜。
韩只和曰:「救逆不应,当复羊肉,为效甚速。盖以阳盛于上而衰于下者,与以羊肉有情之品,比类从阳。先为眷恋在下欲脱之阳,然后重镇降逆,则在上失守之阳知有所归宿矣。」

 
肺痈
清肺之热,救肺之气,则肺不致焦腐。散其火结,涤其壅遏,以分散其势于大肠。日渐下移,因势利导,乃不易良法也。
千金苇茎汤
治肺痈。
苇茎、苡仁、桃仁、瓜瓣。
苇,芦之大者。茎,干也。病在鬲上,越之使吐也。盖肺痈由于气血混一,营卫不分,以二味凉其气,二味行其血分,清营卫之气,因势涌越,诚为先着。其瓜瓣当用丝瓜者良,丝瓜经络贯串房隔联属,能通入脉络脏腑,消肿化痰,治诸血病,与桃仁有相须之理。苡仁下气,苇茎上升,一升一降,激而行其气血,则肉之未败者不致成脓;痈之已溃者能令吐出。今时用嫩苇根性寒涤热,冬瓜瓣性急趋下,合之二仁,变成润下之方,借以治肺痹,其义颇善。
甘桔黑豆汤
初发宜此汤解毒开提。
甘草、桔梗、黑大豆。
甘草和中解毒,黑豆散热解毒,桔梗开提肺气,初发用之,毒自解散。
百合固金汤
治肺伤,咽疼,喘咳,瘼血等证。
生地、熟地、麦冬、贝母、百合、当归、白芍、元参、桔梗、生甘草。
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金不生水,火炎水干,故以二地助肾,滋水退热为君。百合保肺安神。麦冬清热润燥。元参助二地以生水。贝母散肺郁而除痰。归、芍养血兼以平肝。甘、桔清金成功上部。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伤生发之气也。李士材曰:「蕺庵此方殊有卓见,然土为金母,清金之后亟宜顾母,否则金终不可足也。」
通壅汤
治肺痈,咳嗽,吐脓血,咳引胸中痛。
桔梗、白芨、橘红、贝母、甜葶苈、苡仁、甘草节、金银花。
苡仁甘寒,益胃补肺。银花甘平,除热解毒。用以为君。川贝母辛散肺郁。甘草节甘泻肺火。用以为臣。白芨苦平,肺损可以复生。葶苈甘辛,肺闭可以疏泄。桔便开提,橘红宣通,用以为佐使,共成化毒之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补气血的中医名方——十全大补丸!
杂症会心录(清 汪蕴谷)
《校注医醇剩义》_劳伤_中医世家
整日疲倦无力,一张方子把你的气血补起来
叶天士医案精华
每天一条经典方:气血双补基本方“八珍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