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葛氏捏筋拍打:24种手法操作详细图解(三则)

葛氏捏筋拍打:24种手法操作详细图解
捏筋的手法很多,有“若尽其所转,不下千余式”之称,比较常用的基本手法可归纳为24种,并编成24字诀。
捏揉抠拿,点拨乱划,搓压滚掐,推扳抖抓,摇摆挤挟,引拔折打。
此24种手法在临床应用中,又可相互配合而演变出许多种复合手法。现将其常用手法分叙如下。
一、捏法

以一手或双手拇指指腹,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用力,反复、持续、均匀地捏拿患部皮肤肌肉、筋腱,边捏边由上端向末端移动,使局部有舒适、温热感。以一手捏称单手捏法(图2-13①),用双手交替捏称双手捏法(图2-13②)。

 

捏法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萎缩状态、消除肌肉酸胀、调和气血、通络活血等功效。可用于肢体麻木、肌肉萎缩无力、肢体萎弱废用、腿酸腿痛、肩背酸、局部劳损等症。捏法多用于四肢及颈背部。
二、揉法

揉法是用单手或双手的指腹、掌根、鱼际、掌心或肘尖,沿患肢的脉络进行向左或向右的旋转揉按。因着力部位不同,故又有拇指揉法、中指揉法、四指揉法、跪指揉法、贴掌揉法、平掌揉法、合掌揉法、掌根揉法、肘揉法等(图2-14)。


揉法
揉法应用范围广泛,可适应全身各部位,具有疏通经络、调理筋脉、理气活血、消肿散瘀、消食导滞等作用。可用于头痛头晕、颈项酸痛、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腰背酸痛、四肢麻木、瘫痪及风湿痹痛等症。
三、抠法

用手指(拇指、食指或中指)抠取凹陷部位中的脉络,使之产生较强烈的感应,包括拇指抠法、食指抠法、中指抠法、抠揉法、抠拨法等(图2-15)


抠法
抠法比较重,可产生电击样感觉,主要适用于凹陷处,如锁骨窝、腋窝、肘窝、腹股沟、胭窝等处的脉络。具有疏通经络、行气理血、调和营卫等作用,可用于四肢麻木、酸痛、瘫痪、痿症、痹症等证。

四、拿法
    拇指的指腹与其余四指相对呈钳形同时用力,拿起患部肌肉、肌腱,形如拿物。有上肢拿法、下肢拿法、肩部拿法、展转拿法、滑动拿法、压缩拿法等(图2—16)。

拿法 
拿法主要适用于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具有通经活络、散寒祛邪、顺气活血、调节 胃肠、分离粘连、缓解痉挛、开窍止痛、消除疲劳等作用,可防治颈椎病、颈部扭挫伤、肩周炎、腰背部疼痛、四肢痹痛、麻木、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症。
五、点法
用手指或肘尖点在患部的脉络上,使之产生酸麻感。有拇指点法、中指点法、肘尖点法、点揉法、点压法等(图2-17)。

点法 
点法具有消散结聚、通畅经络、解痉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头面、颈项、四肢,可防治头痛、头昏、面瘫、颈项酸痛、四肢痛麻等症。肘点法仅适用于腰骶、髋臀部,治疗腰骶及臀部酸胀痛麻等症。
六、拨法
手指横按于筋腱部,沿筋脉行走方向进行往返弹拨,又称弹拨法(图2一18)。

拨法(弹拨法)
拨法具有调理筋脉,疏通经络,缓解痉挛,消散结聚,促使移位或变形的筋腱恢复正常功能。用于四肢扭伤、肌筋痉挛、伤后局部粘连、功能活动受限等症。
七、刮法
用拇指端着力,顺着筋腱的行走方向刮动(图2-19)。

刮法
刮法可温通经络,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用于肩背酸痛、脊背沉紧、胸闷发憋、头痛发热等症。

    八、划法

    用两拇指指端按于颅顶脉处做“S”状划动,其余四指散开屈曲在头部两侧划动(图2-20)。

图2-20 划法

    划法只适于头面,具有安神健脑、开窍明目之功。可治疗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双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症。

    九、搓法

    用手指指腹或手掌在患处进行往返摩擦搓动。有拇指搓法、平掌搓法、立掌搓法、合掌搓法、虎口搓法、搓揉法等(图2-21)。

图2-21 搓法

    搓法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气血循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用于腰腿酸痛、肩背酸痛、外感头痛、肢体麻木、肌肉痉挛等症。

    十、压法

    用手掌或拳头按于患部脉络上,用力向下按压。有单掌压法、双掌压法、双拳压法、驼鞍式压法等(图2-22)。

图2-22 压法

    压法适用于腰背四肢及臀部。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舒展肌筋、解痉止痛等作用。可治疗腰背酸胀沉紧、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腓肠肌痉挛、岔气等症。

    十一、滚法

    握拳,用手背掌指关节 突出部位着力,在患部进行前后不停的旋转滚动。有单拳滚动、双拳滚法、滚压法、滚揉法(图2-23)。

图2-23 滚法

    滚法适用于腰背、臀、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缓解疼痛、滑利关节、祛风散寒等作用。可治疗风湿酸痛、肢体麻木、瘫痪、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等症。

    十二、掐法

    拇指尖与中指尖相对,掐住某一脉位不动,并逐渐加大用力,使之产生酸胀或麻木感(图2-24)。

图2-24 掐腓内脉

    掐法具有通经活血、祛风散寒、兴奋神经等作用,防治头昏、头痛、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肌肉酸痛等症。

    十三、推法

    用一手或双手拇指外展,其他四指并拢呈八字形分开,平按于患部或脉位处,用力向前推动。一般由患肢上方向下方推,有腰背顺推法、八字分推法和下肢推法(图2-25)。

图2-25 推法 

    推法常用于腰背部及下肢部,具有疏筋活络、舒筋理肌、调和营卫、通络止痛等作用。
    可治疗腰背疾患及下肢麻木、坐骨神经痛等症。
  十四、扳法
  扳法是使脊柱沿纵轴方向扭转的一种手法,有侧扳法、斜扳法、扳肩法、扳腿法等(图2—26)。
图2—26 扳法
  扳法具有通利关节、舒筋活络、捺正肌筋、整复错缝、消炎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脊柱关节。治疗胸椎部扭挫伤、腰椎扭挫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骶髂关节错位等症。
    十五、抖法
    用双手握住患肢远端,用力牵拉,同时进行抖动,使患肢呈波纹状起伏抖动。有上肢抖法和下肢抖法(图2—27)。
图2—27 抖法
    抖法主要适用于四肢,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放松肌筋、消除疲劳、调理气血等作用。治疗腰腿痛、肢体麻木、肩周炎、局部粘连、骨质增生等症。
    十六、抓法
    双手拇指张开,其余四指并拢屈曲与掌根相对,抓住患肢两侧的肌肉,双手交替进行,边抓、边放、边向下移动(图2-28)。

图2-28 抓法

    抓法多用于四肢部。具有通经活络、调和阴阳、祛风散寒、解痉止痛等作用。可治疗肩背酸痛、四肢酸痛、肌肉麻木、坐骨神经痛等症。

    十七、摇法

    使关节作被动环转活动。按其部位分为颈部摇法、摇肩法、摇髋法、摇腕法、摇踝法、摇指(趾)法、腰骶部滚摇法等(图2-29)。

图2-29 摇法

    摇法具有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解痉止痛等作用,主要防治颈椎病、落枕、肩周炎、髋关节疼痛、腕、踝关节扭挫伤及功能障碍等。

    十八、挟法

    是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挟持的一种方法,分为上肢挟法和下肢挟法(图2-30)。

图2-30 挟法

    挟法具有松解粘连、理筋整复、纠正错缝等作用,主要防治关节脱臼和其他损伤。

    十九、引法(引伸法)

    牵拉患肢远端,引导其伸展。主要是用于上肢,如前屈引伸法、后背引伸法、抬举引伸法(图2-31)。

图2-31 引法

    引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活血消肿、通经止痛,主要防治肩关节功能障碍。 

    二十、拔法(拔伸法)  

    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借牵拉的力量将挛缩的关节筋腱拉开。有肩关节拔伸法、肘关节拔伸法、拔趾(指)法等(图2-32)。

图2-32 拨法

    拔法可松解粘连、舒筋通络、纠正错缝,多用于四肢,以防治关节的扭伤、挫伤及错位。

    二十一、折法(曲折法)

    使关节进行屈曲活动的一种手法,有折肘法和折膝法(图2-33)。

图2-33 折法

    折法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作用,多用于肘、膝部,防治肘、膝关节扭挫伤及活动障碍。

   二十二、打法

    用十指尖,虚拳、实拳在患部进行有节奏的叩打或捶击。有十指叩打法、虚拳拍打法和实拳捶打法(图2-34)。

图2-34 打法

    打法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防治肩背、腰骶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症。

    二十三、挤法(合掌挤法)

    双手十指交叉抱于关节处进行挤压(图2-35)。

 

图2-35 挤法

    挤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消肿散结等作用,多用于肩、臂、腕、膝、踝等部,防治关节扭挫伤、功能活动障碍等。

    二十四、摆法

    用右手掌及前臂的尺侧按于背部正中线上,以手腕为轴,手掌进行左右摆动,同时边向下移动的一种手法(图2-36)。

图2-36 摆法

    摆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等作用,仅适用于背部,治疗背部酸胀疼痛、麻木等症。

 

葛氏捏筋拍打:72个脉位详细图解

 

    捏筋是用指、掌、肘进行捏、揉、点、压等手法的治疗方法,它的治疗部位一般是经脉的主要干线或交叉汇集之处。

  它有时是一点,有时是一片,有时是一条,而且以找到明显感觉为准,其感觉也多有按经络传导的现象,所以将捏筋的部位称作“脉位”。全身的脉位很多,现将比较常用的72个脉位介绍如下:

    一、颅顶脉

  【位置】前后发际连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中央交叉点。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高血压病、失眠、记忆力减退、耳鸣等症。

  二、天庭脉

  【位置】两眉之间向上五分处。

  【主治病症】同颅顶脉。

  三、人中脉

  【位置】鼻柱沟的中上段。

  【主治病症】昏迷、晕厥、癫狂、中风不语、面神经麻痹、腰扭伤等。

  四、地阁脉  

  【位置】下颌中央略下方。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牙痛、龈肿、面神经麻痹、口喁流涎、中风不语等。  

  五、颈后上脉  

  【位置】胸锁乳突肌上端,颞颥后发际中。  

  【主治病症】颈椎病、头痛、头晕、落枕、上肢麻木、肩背疼痛、三叉神经痛等。  

  六、颈后中脉

  【位置】第五颈椎旁开1寸5分,颈后大筋中央。

  【主治病症】颈椎病、落枕、肌性斜颈、肩背痛、上肢麻木等。

  七、颈后下脉

  【位置】第七颈椎旁开2寸。

  【主治病症】同颈后中脉。

  八、颈间脉

  【位置】颈椎四五棘突之间。

  【主治病症】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手指麻木、颈椎错缝、头痛、头晕等。

  九、眉头脉

  【位置】眉头眶上切迹处。

  【主治病症】目眩、视力减退、近视、远视、散光、眉棱骨痛、头晕目胀、面瘫等。

  十、眉上脉

  【位置】眉弓中央略上方。

  【主治病症】同眉头脉。

  十一、鼻侧脉

  【位置】鼻翼两旁5分处。

  【主治病症】头痛、鼻塞、流涕、鼻衄、感冒、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十二、太阳脉

  【位置】眉梢外侧两横指处。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偏头痛、耳聋、耳鸣、神经衰弱、目胀、目痛等。

  十三、颧下脉

  【位置】颧骨中央下方。

  【主治病症】牙痛、鼻塞、流涕、鼻衄、牙龈肿胀、面神经麻痹等。

  十四、下颌脉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

  【主治病症】牙痛、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中风牙关紧闭等。

  十五、耳下脉

  【位置】耳垂下,下颌骨后缘。

  【主治病症】同下颌脉。

  十六、耳后脉

  【位置】耳后完骨前下方。

  【主治病症】耳鸣、耳聋、牙痛、下颌关节紊乱症、面神经麻痹、中风不语。

  十七、耳前脉

  【位置】耳屏前方。

  【主治病症】同耳后脉。

  十八、人迎脉

  【位置】平夹于结喉两侧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急慢性咽炎、喉炎、声音嘶哑、失音、咳嗽、气喘等。

  十九、前膀肾脉

  【位置】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下方,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肩胛前臂疼痛、上肢麻木、颈椎病、胸痛、小儿麻痹症、中风、瘫痪、痿症等。

  二十、后膀肾脉

  【位置】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旁开2寸。

  【主治病症】同前膀。肾脉。

  二十一、欢跳脉

  【位置】胸前壁外上角,腋横纹头内1寸。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胀满、胸痛、岔气、肩臂疼痛等。

  二十二、剑突脉

  【位置】胸骨剑突略下方。

  【主治病症】胸痛、胃脘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反酸呃逆、纳呆等。

  二十三、乳侧脉

  【位置】乳头水平线旁开四横指。

  【主治病症】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房肿块、肋间神经痛等。

  二十四、肩胛暗脉

  【位置】肩胛部,腋纹头向内四指略上方。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外伤后遗症、肩臂麻木、活动受限、落枕、冈上肌腱炎等。

  二十五、平心脉

  【位置】肩胛内缘中央。

  【主治病症】心慌、心悸、心律失常、心肌炎、冠心病、失眠等。

  二十六、肩胛角脉

  【位置】肩胛角外下缘。

  【主治病症】胸痛、肩背痛、菱形肌劳损、肩周炎等。

  二十七、脊柱暗脉

  【位置】第七、八胸椎之间。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肩背痛、菱形肌损伤、胃脘痛、糖尿病、胆囊炎等。

  二十八、止胃痛四点脉

  【位置】脊柱暗脉两旁上下找压痛点,取等距离构成正方形的四个角处。

  【主治病症】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膈肌痉挛、胆道蛔虫、背肌筋膜炎等。

  二十九、前肾脉

  【位置】胁下十一肋端。

  【主治病症】肋间神经痛、岔气、呃逆、瘫痪、腰扭伤、尿频等。

  三十、后肾脉

  【位置】胁下十二肋端。

  【主治病症】同前肾脉。

  三十一、腰眼脉

  【位置】腰二、三椎旁开2寸。

  【主治病症】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L3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后遗症、瘫痪等。

  三十二、骶侧下脉

  【位置】骶骨第二对骶后孔上,当骶中线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腰骶部疼痛、骶髂关节炎、下肢麻痹、大便秘结、小便失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

  三十三、骶侧上脉

  【位置】腰骶关节两旁,第五腰椎横突外侧。

  【主治病症】同骶侧下脉。

  三十四、尾肾脉

  【位置】第一、二腰椎棘突之间。

  【主治病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肌劳损、肾虚腰痛、小便失禁、肾虚泻泄、月经不调、痛经等。

  三十五、尾中脉

  【位置】第四、五腰椎之间,两髂嵴的水平线上。

  【主治病症】同尾肾脉。

  三十六、尾根脉

  【位置】尾骨尖略前方。

  【主治病症】尾骶处疼痛、脊髓炎、肛周麻木、便秘、腹泻、阳痿、月经不调等。

  三十七、肩头脉

  【位置】肩头正中略前方、肩峰略下方。

  【主治病症】肩臂疼痛、肱二头肌腱损伤、肩关节抬举受限。

  三十八、肩井脉

  【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颈项疼痛,肩背疼痛,肩周炎,上肢麻木,中风偏瘫等。

  三十九、肩贞脉

  【位置】肩后腋横纹头上一寸。

  【主治病症】肩关节周围炎,三角肌下滑囊炎,中风瘫痪,上肢痹痛等。

  四十、抬举脉

  【位置】锁骨外下方。

  【主治病症】同肩贞脉。

  四十一、血海根脉

  【位置】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

  【主治病症】上肢麻木无力,神经痛,半身不遂,指端感觉异常等。

  四十二、血海脉

  【位置】上臂内侧中上1/3连线处。

  【主治病症】同血海根脉。

  四十三、肘中脉

  【位置】肘横纹中央动脉处。

  【主治病症】肱骨内、外髁炎,肘关节外伤疼痛,手臂屈伸不利,手麻及瘫痪等。

  四十四、肘尺三脉

  【位置】肱骨内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一寸处。

  【主治病症】同肘中脉。

  四十五、肘桡三脉

  【位置】肱骨外上髁略前方及其上下各一寸处。

  【主治病症】同肘中脉

  四十六、内四指脉

  【位置】掌横纹上四横指,前臂两骨间。

  【主治病症】前臂掌侧的腕、指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腕关节扭伤,中风瘫痪,手指麻木等。

  四十七、外四指脉

  【位置】手背腕横纹上四横指处。

  【主治病症】同内四指脉,偏于伸肌疼痛、麻木者。

  四十八、腕侧双脉

  【位置】尺桡骨茎突下方各一脉。

  【主治病症】腕关节疼痛,肿胀,腕管综合征,尺桡下关节分离,中风瘫痪等。

  四十九、虎口脉

  【位置】第一、二掌骨之间。

  【主治病症】牙痛,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口眼歪斜,上肢疼痛,麻木等。

  五十、止尿脉

  【位置】腹股沟上段、髂前上棘下方。

  【主治病症】小便淋漓,尿频,尿失禁,下肢疼痛,麻木不仁等。

  五十一、髂侧上脉

  【位置】髂骨嵴、股骨大转子连线与髂前、后上棘连线的交叉点上。

  【主治病症】髂腰肌损伤,骼经束损伤,下肢疼痛、麻木,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瘫痪无力等。

  五十二、髂侧下脉

  【位置】髂侧上脉与大转子连线中央。

  【主治病症】同髂侧上脉。

  五十三、臀侧脉

  【位置】股骨大转子与尾骶骨连线的中外1/3上方五分。

  【主治病症】腰臀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股神经痛,瘫痪等。

  五十四、臀下脉

  【位置】臀下横纹中央略下方。

  【主治病症】同臀侧脉。

  五十五、股根脉

  【位置】腹股沟中段、动脉跳动处。

  【主治病症】下肢痿软无力,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等。

  五十六、股内上脉

  【位置】大腿内侧中上1/3处、股根脉下五横指。

  【主治病症】下肢瘫痪、软无力,大腿内侧肌群损伤,膝关节疼痛等。

  五十七、股内中脉

  【位置】大腿内侧中下1/3处、膝上五横指处。

  【主治病症】同股内上脉。

  五十八、股内下脉

  【位置】大腿内侧,股骨内髁上。

  【主治病症】同股内上脉。

  五十九、股前脉

  【位置】大腿前侧中央。

  【主治病症】股四头肌损伤、萎缩,股神经痛,髌骨软化症,创伤性膝关节、下肢瘫痪,风湿痹痛等。

  六十、股后脉

  【位置】大腿后侧,臀横纹和胭横纹连线的中间。

  【主治病症】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痿症,痹症等。

  六十一、股外上脉

  【位置】大腿外侧中间,大转子与膝关节连线的中央。

  【主治病症】股外侧皮神经炎,阔筋膜张肌损伤,下肢软弱无力、疼痛、麻木等。

  六十二、股外下脉

  【位置】大腿外侧,股骨外髁上。

  【主治病症】膝关节疼痛、肿胀,小腿外侧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无力等。

  六十三、髌周八点脉

  【位置】髌骨的内、外、上、下及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八个位置。

  【主治病症】创伤性膝关节炎,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损伤,髌骨软化症,脂肪垫劳损等。

  六十四、胭脉

  【位置】胭窝中央动脉处。

  【主治病症】腰背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膝关节疼痛,髌骨软化症,膑下垫劳损等。

  六十五、胭侧双脉

  【位置】胭窝,帼横纹两端、帼脉两侧处。

  【主治病症】同帼脉。

  六十六、胫侧双脉

  【位置】胫骨内髁下缘和腓骨小头前下方。

  【主治病症】小腿及膝关节疼痛、麻木,踝关节扭伤、肿胀,下肢瘫痪,足内、外翻畸形等。

  六十七、腓内脉

  【位置】胫骨中上1/3内后缘、腓肠肌中央。

  【主治病症】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小腿疼痛、麻木等。

  六十八、风门脉

  【位置】腓肠肌肌腹中。

  【主治病症】同腓内脉。

  六十九、踝前脉

  【位置】足背与小腿交界处,两筋间。

  【主治病症】踝关节扭挫伤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足内、外翻畸形,足背麻木等。

  七十、踝侧双脉

  【位置】踝前脉两旁,两踝骨的前下缘处。

  【主治病症】同踝前脉。

  七十一、跟腱双脉

  【位置】双踝骨后缘与跟腱之间。

  【主治病症】腰腿痛,跟腱炎,足跟痛,下肢瘫痪,踝关节扭伤疼痛,足内、外翻畸形等。

  七十二、脚脉

  【位置】第一、二跖骨基底结合部。

  【主治病症】头痛,头晕,目胀,下肢疼痛,腰膝酸软,阴虚内热等症。

 

葛氏捏筋拍打:拍打操的部位与手法图解

 

    拍打疗法,是作用于身体表面或肢体的某一侧面,其刺激部位比较广泛,而且是按照一定路线进行的。因此,可将拍打的部位,简称为“面”和“线”。按照部位可划分为躯干部、上肢部和下肢部。

  一、躯干部

  躯干部包括胸、腹、肩、背、腰、骶部。由于头及胸腹部内有重要脏器,禁止拍打,所以躯干部只分成腰背三条线。

  (一)腰背正中线:从第七颈椎至尾骶的路线(图2-49)。其中中上段椎管内有脊髓,下段椎管内有马尾神经,因此拍打中上段时,只能轻拍和中拍,禁止重拍,下段可以重拍。腰背正中线属于督脉,有脊柱暗脉、尾肾和尾中脉,具有总督一身之阳经之功。拍打此线具有振奋阳气,调理脏腑,舒筋活血等作用。能防治脊柱和脏腑病症。

     (二)腰背左、右侧线:从肩胛部斜向骶部的路线(图2—49)。此线上段胸廓内有重要脏器,只能轻拍,下段在骶骨与中线会合处,可以重拍。

  此线属足太阳膀胱经,人体各脏腑的主要腧穴都集中在该部位上,拍打此线,能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脉,防治某些脏腑病症和腰背部疼痛。

  二、上肢部

  (一)上肢前面:上肢前抬举脉处至拇指指侧(图2-50)。近关节处应轻拍。

图2—50 拍打部位(正面)

  此面属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拍打此面能舒通经脉,调和气血,通络止痛,防治上肢疼痛、麻木、沉重、痹症、痿症等。

  (二)上肢后面:从肩后肩贞脉至小指侧面(图2-49)。关节处应轻拍。

  此面上段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下段属手少阴心经。作用及防治病症同上肢前面,但偏于后侧肌群病症。

  (三)上肢内侧面:腋窝血海根脉处至手掌中指尖(图2—50)。近关节处应轻拍。

  此侧面上段属手少阴心经,下段属于厥阴心包经,作用及防治病症同上肢前面,但偏于内侧及屈肌群病症。

  (四)上肢外侧面:肩峰处的肩头脉起至手背中指尖止(图2—51)。关节部位轻拍。

  此线上段属手阳明大肠经,下段属手少阳三焦经。作用及主治病症同上肢前侧面,但偏于上肢外侧伸肌肌群病症。

  三、下肢部

  (一)下肢前面:由止尿脉至足背(图2-50)。自上而下进行中拍,髌部和胫骨前嵴禁拍。

  此线属于足阳明胃经,具有通经活血,行气止痛等作用,防治下肢前侧面疼痛、麻木、痹症和痿症等。

  (二)下肢后面:由臀侧脉至足跟处(图2-49)。

  此面属足太阳膀胱经。作用及防治病症同前面,但偏于防治腰腿后侧疼痛麻木及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三)下肢内侧面:由股根脉至内踝,再至拇指端(图2-51)。由上而下,轻拍或中拍,关节部禁止拍。

  此面属足三阴经,拍打此面能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防治下肢内侧疼痛麻木、萎软无力、马蹄外翻足等症。

  (四)下肢外侧面:由臀外侧股骨大转子至足外踝尖,再至小趾端(图2-51)。自上而下中拍。

  此面属足少阳胆经,拍打此面能舒肌解痉,活血止痛,防治下肢外侧疼痛麻木、萎软无力,臀外侧皮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以及马蹄足内翻等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2个脉位图位置及主治病症【拼音查找脉位】
张文义十二神针
头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头针疗法
中医适宜技术--腕踝针法
头针刺激区
针灸神针六对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