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脚冰凉,吃补的就上火需要怎么调理


这个情况,就是传说中的虚不受补。

手脚冰凉,明显就是脾肾虚,阳气不足的情况,

吃补的,却补不进去,其实,缺什么补什么是西方营养学的观点,人吃什么,还有个脾胃吸收功能,尤其是,温补的食物,药材的性味,是要随着气机沉降下去的,

心火不降,肾水不上承,而温阳的热气却上承了,所以,体现出来上火的状况。

这个时候,要温肾阳,炮姜,附子之类,还要考虑的就是脾胃功能是不是正常,要不要修复一下,有没有胃炎胃病之类,中焦脾气的璇玑,也要激发一下,茯苓,半夏,生姜之类,把整个中轴运起来。

这种现象属于阳虚+脾胃虚弱,治疗以清湿热,健脾胃,治阳虚,为主要策略。

清湿热,可以吃清热利湿的药物。先吃一段时间,同时也食物辅助治疗,食物,冬瓜,薏仁,黄瓜,蔬菜水果,半个月以内,看看如果火气下去,就可以进行健脾胃的食疗方法。

健脾胃。体内的火气清下去了,健脾胃的时候可以以食疗为主。

三味健脾粥。山药,山楂,红枣,粳米适量。小火慢熬米粥。这个食疗方法要经常食用。才可以健脾胃。


调节阳虚。阳虚体质的时候手脚冰凉,畏寒怕冷。舌苔胖大,身体偏胖,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和软香蕉便。


阳虚的调节还是以食物为主。如,强壮要膝,黑芝麻,桑葚,核桃,坚果类,龙眼,枸杞,海带,牛肉,羊肉。


锻炼。脾胃虚弱,阳虚的人群,锻炼也很重要。饭后半个小时可以散步,也可以跑步。锻炼可以增加肠胃蠕动,可以健脾胃,增强身体体质。

感谢邀请,看了几位网友的回答,感觉没有辩证施治,有些分析简直就是乱弹琴!一般人都以为手脚冰凉在中医看来是肾阳虚导致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手脚冰凉也有可能是肾阴虚导致的,阴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寒内热,尤其是冬天时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在中医的观点中,阴虚之人体内津液精血不足,而这些精血与津液,是可以濡润温养身体的,它们缺乏了,温煦身体的载体不足,这样,冬天阴虚之人,手脚很容易变冷,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阳虚。

在分析了手脚冰凉的原因之后,再来看下,为何会在吃补品之后上火?在中医看来,凡是肾阳虚以及肾阴虚都是和脾胃虚弱互相影响的,所以手脚冰凉的人往往都存在中焦不健,下焦湿寒的情况,所以在吃补品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先调理脾胃,从而令中焦运行舒畅,这样才能令人体气机运转正常,只有这样,补品才能发挥出作用来。

关于如何养阴,祖国中医开门之作《黄帝内经》给予了精妙的阐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万物有它的升降沉浮的规律,秋冬季节阳气开始潜藏,此时收回体内的阳气需要阴气配合,才能起到冬天封藏的效果,但是阴虚之人,阳气入内,阴气却因为不足而无法配合,这样就会使得人体内部燥热。

,首先能够看到您的提问,非常的开情况分析,记得关注,在下即可看,在家的全部回答。现在那就你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情况那个按照您所说的,这个病理呀,我建议您去找一个相应的中医进行调理因为你像这个手脚冰凉的话,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中医上讲叫肾阳虚,一种叫肾阴虚,像你说吃补的就上火的话,可能是肾阳虚,就是说,命门之火有所衰一般的中医上是用福子进行调理,您可以去买那个附桂地黄丸,但是呢,这个附桂地黄丸的这个量啊已经减了很多,建议找一个中医专门给你开福子,配上六味地黄丸,吃一个月。然后改为右归丸,费用,这是一人一个症状,希望你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中医进行调理,一般进行调理,一个月以后,你的身体就会有所变化,我希望这个答案能帮助到你,我非常感谢,记得关注在下

手脚冰凉的话应该是微循环不是很好,身体的寒气也重,而吃补的就上火证明身体还有虚火,可以先从每晚的泡脚做起,再加上一些轻度的运动,比如瑜伽、快走。也可以试一下每天艾炙足三里,足三里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让你能吃能喝,补后天之本,又能引火下行,也就是说虚火的人,老上火的可以艾灸足三里。再加上一些食补,慢慢的调理,身体就会慢慢的好起来了。

冬季养好肾,来年更健康!

冬天的节气当中,包含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气候寒冷,草木凋零,因此,在冬季养好肾,可提供身体温热及能量,为来年储存生长能量。 

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季节,《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养生首重养肾,是四季当中加强身体能量积蓄的最佳时节,此时进补吸收率高,更能发挥补身的作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对应于春、夏、秋、冬四季,也对应于五脏,春对应到「肝」,夏对应到「心」,秋则对应「肺」,冬对应在「肾」。不过五脏六腑其实不管任何季节,都应该好好被调养,那为什么冬季特别强调养「肾」呢?古籍当中,无论《黄帝内经》或是《伤寒论》,当时陈述地点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北,这些地区四季分明,冬天特别酷寒,冬为蜂藏之季节,大雪覆盖大地,人体需要更多能量,而温热食物可以温暖手脚,同时提高代谢率,比较能抵抗寒气。但是,台湾属于亚热带气候,冬天没有中国的华北那么寒冷,适当吃些温补食物,就能达到御寒功效。肾气不足,不育不孕问题多
中医认为:「先天之本在于肾,后天之本在于脾胃。」身体活动能量够不够,就要看肾气是否充足,冬季养肾比较不会怕冷,不容易因为气不足而腰酸背痛、手脚冰冷、频尿、畏寒,甚至夜尿连连。
「肾」在中医的涵义,不单指肾脏,而是身体的一个系统,「肾主骨也」,筋骨、生长以及腰酸背痛等许多问题,皆因为肾气不足所导致;「肾开窍于目也」,老年人常见白内障、干眼症,眼睛容易干涩,看东西不清楚,或容易眼干涩、流眼泪,也都是和肾气不足有关。此外,「肾主藏精也」,表示肾气不足,男性容易阳萎,女性常会月经不调,或有不育、不孕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藉由补肾加以调理。肾气足助温热,并供能量
冬天在12节气当中,包含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气候寒冷,草木凋零,养肾的食材选择应偏重在提供身体温热以及能量,以为来年储存生长能量,所以,才会特别选择此时进补。
温补的食材很多,例如汤圆,糯米即属温性、温热的食材;而冬天常吃的腊八粥也属于温补;另外象是牛肉、羊肉,也是可以养生,但偏温性的食材。药材方面可选择一点肉桂,能够入肾气,枸杞可以补肾滋阴,首乌、补骨子等,也有补肾气效果。
出现肾气不足、肾阳虚、肾阴虚等问题时,可以多利用补养食材帮助改善,很多人夏天吃些温补食物容易上火,但一到冬天就没问题,并非其他季节不能吃,只是炎热夏天吃温补就容易会上火,而在寒冷的冬天比较没问题,也比较容易吸收。养肾食补要注意
依体质选择适合食物进补
虽然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冬季严寒易致阳虚证,宜「去寒就温」,以温补阳气为主,所以,得慎用滋阴药物,但因个人先天禀赋不同,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
肾阳虚者,常见有畏寒肢冷、倦怠、腰酸耳鸣、小便不畅或失禁、夜尿频而多、性功能下降、舌淡胖等虚寒症状,可以用羊肉、韭菜、杜仲、胡桃肉、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肾阴虚者,常见口干咽燥、烦躁、潮热颧红、盗汗、小便短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偏红、少苔等症状,可选海参、枸杞、银耳、黄精等进行滋补。
从中医学的观点来看,冬令进补不能一味乱补,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应向中医师咨询自己的体质,在进补季节多吃些与体质相适的食物,才能补的恰到好处。◎避免生冷食物
进补时,不宜同时大量食用白菜、菜头、瓜类、柑橘等生冷的食物,以免抵销了食补的好处。经期、感冒不宜进补
经期不宜冒然进补。若出现大热、大渴、便秘、心烦等实热症状;或皮肤病症状;或患急性疾病,出现感冒、喉咙痛、发烧时,皆不宜进补。慢性病患进补应谨慎
制备食补药膳常会加肉炖煮,慢性病患要留意肉类的蛋白质、脂肪及药膳汤的钠、钾离子摄取量,以免补过头反而造成健康上的负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尽量将脂肪、皮去除,汤上的浮油应捞掉,勿使用太咸的沾酱;糖尿病患者除了遵守治疗饮食原则之外,宜减量吃半人份就好,且将药膳热量计算至整日热量中;痛风患者不宜大量喝肉汤,以免痛风发作。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所以正常人进补,应在脾胃功能尚佳时,以免虚不受补。《内经》认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男子宜在40岁左右开始,女子宜在35岁左右开始进补。◎火气大时应禁止温补燥热食物
在台湾,有许多人即使冬天仍是热性体质,若食补后出现咽干、口疮、火气大等症状,要避开温补燥热的食物,最好还是请中医师调治较为妥当。◎进食不宜过饱
冬季饮食量增加,但活动量相对减少,吃过饱容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饭后应适度走走、活动一下,也可以自己摩腹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的吸收消化,以免积食。
沈蕴之特别提醒,冬季养肾时机要选对,易虚不受补的人,最好从立冬之前开始用平和的药膳调整脾胃功能,为冬季进补作准备;而冬至(今年冬至是12月22日)之后,自然界的阴气渐渐消退,阳气逐步回升,使冬季的闭藏转向春季活泼的生机,在这个时候进补,营养成分的吸收与利用率大大提高,是保健养肾、抗衰延年的最佳时机。 养肾配合注意事项

◎早睡晚起
清晨温差大,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起床时勿急着下床,建议先在床上稍为活动一下,等身体温热后再下床。另外,下床时先披件衣服,以温度太冷而影响心血管的健康,尤其老人家要特别注意。

◎注意保暖
建议洋葱式穿着,里面穿透气衣服,外面穿外套、脖子围围巾,进到暖气房再脱掉。

◎改善手脚冰冷
建议常使用肉桂,例如面包烤好后洒点肉桂粉,或加些桂圆和面包一起烤,藉由温补功效来改善偏寒体质。也可以善用厨房中的辛香料,如:桂枝、胡椒粉、肉豆蔻、白豆蔻等,都是能够温暖手脚的温热食材,很适合冬天怕冷、容易感冒的人食用。

◎避免过度紧张、惊恐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绪起伏过大对于身体反而不好,例如过度快乐容易伤到心气,而心神不安宁,像孩子白天玩得太开心,晚上容易睡不安稳;而受到惊吓很容易伤肾气;过于忧思则伤到脾气,影响食欲,食之无味;太过难过则是影响肺气正常运行,造成呼吸急促,情绪会影响身体正常的运行状况,维持情绪的稳定对于健康是有正面的帮助。

房事不可过度

房事要有所节制,才不会过度损耗而伤了肾气。

温热食材可舒缓疼痛

李思仪也特别提到「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冬天很容易出现几个疼痛问题,包括手脚抽筋、酸痛;老人容易膝盖酸痛、肩膀酸痛;有旧伤的人,此时比较容易复发;也容易出现风寒头痛等问题。

既然冬天特别容易有疼痛问题,更应该适时以温热食材舒缓疼痛,例如:生姜对寒性疼痛的改善效果特别好。而红豆也是可多加利用的,藉由微波做成暖暖包当做外敷用,作法是先依个人需要备量,密封后平铺1公分厚度,放微波炉微波45秒,再放入预先制好的布袋(依自己需求做成暖暖包或枕头皆可),一次可保持30~40分钟热度,敷在疼痛处,可重覆使用,便宜又环保,很适合天气变天时容易酸痛者加以利用。

冬季饮食养生中医观
无论是我国的中医学,还是现代科学,都非常提倡顺时养生,即按照一年四季气候冷暖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从而达到健康身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一年四季中,最寒的季节是冬季,在冬季,如何顺时养生?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更好的顺时养生?本文试从中医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1 冬季养生中医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拢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湿,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草木凋零,冰冻虫伏,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也要“养藏”,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这“热能” 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因此,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以驱寒、养肾、养藏为主,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阳护阴。
  2 中医冬季饮食养生基本观点
2.1 以食物热气治寒
  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冬季阳虚阴盛,宜食温性食物,以食物热气治寒,以“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常见的温热食物有:牛肉、羊肉、狗肉、鸡肉、桂圆肉、枣、蛋类、山药、猪血、糯米、韭菜等。一般人认为热性食物食越多就越能御寒,这种认识就不太全面。大量地进食辛热之品,一方面会内扰阳气,使之外泻,另一方面会使热积于内,形成痰热淤血,至春引发温病,或者诱发宿疾。故热性食物不可过食。因人制宜,可适量饮酒以御寒,但切忌过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烹调方法上,尽量以炖、焖、蒸、煮等以水为传热媒介的加热方式为主。这不仅可以保护食物的性能,提高食物的效用,而且有利于脾胃的吸收和消化,对脾胃的保养也较有利。熏、炸、烤、煎这类的烹调方法,则应少用或不用,因为容易破坏食物的性能,增加燥热之性,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2.2 养肾防寒
   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亦要注重养肾防寒。冬季的气候特点为“寒”,寒邪易伤肾阳。所以,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冬季调养摄取的食物宜温性,忌寒凉。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麻雀、韭菜、虾仁、栗子、胡桃仁等温补肾阳,以海参、龟肉、芝麻、黑豆等填精补髓。
2.3 冬季易进补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冬季不补,春季受苦”的谚语。虽然这在现在听起来有些夸张,可它蕴涵了很丰富的科学道理。一是补品温性较多,适用于气温较低冬季;二是腻滞厚味的营养食品在冬季也易为人们所消化吸收;三是营养食品易于保存,利于连续使用而不致变质;四是客观上人体适应冬季寒冷气候环境的需要,也要增加营养和热量,它也是人们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需要。但在进补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2.3.1食补胜于药补
   许多人往往习惯于服用些人参、鹿茸、阿胶、黄芪之类补药,固然对人体各有益处,但如果服用不当就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而适当地进行食补,即经济又没副作用之虑。所以,冬令进补养生,首先应遵循药补不如食补”的原则,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如牛肉味甘,专补脾土;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故注意在平时的饮食中进行养生调摄,能达到“进补”的目的。
2.3.2抓紧进补时间
  冬令进补最佳时间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按照中医“冬至一阳生”的观点,“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阴气始退,阳气渐回,此时进补能够使自然界阴阳之气相配合,促进体内阳气萌生,保护阴精的潜藏,保证来年的春天有一个精力充沛的机体。
  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
2.3.3进补时要注意调补
  经常有人会反映平时很注意饮食保养,一到冬天就会吃不少补品,但流感、支气管炎等老毛病还是照犯!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就是“不受补”的表现。 “受补”还是“不受补”,关键在脾胃。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以易于消化为准则。对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在滋补品中应增加健脾开胃药物,并减量缓缓调服,一旦出现厌食,脘腹作胀较重者,应暂停滋补品,先调理好肠胃再服,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情况下,不可过早进补,原则上先清除外邪后再进补。当外邪比较轻微,也可在补品中加入固表祛邪药物,如黄芪、防风等攻补兼施,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同时冬季饮食切忌粘腻、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之阳受损。
2.3.4 忌峻进滥补
  食补应平稳缓和,忌矫枉过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冬季进补也是同样的道理。合理、科学地“吃”才会受益无穷;盲目进补,滥用营养保健品,反而会损害身体,贻害无穷。在进补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无虚不补。有些人群本来身体健康,但也想通过冬令进补来个所谓的“超常发挥”,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冬令进补以补为主,兼顾治病祛邪,主要作用是使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者,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者恢复到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所谓“超常发挥”是不实际的。
2.4 冬季勿忘“养阴”
   秋冬季节要注意阴精的顾护。机体经过漫长的春夏炎热之后,消耗了大量的阴液,再加上秋天气候干燥,使阴液进一步受损;而且到了冬天,机体阳气入里,体表汗孔闭合,体内阳气较盛,如果此时过食温热食品,会热上加热,打破体内的阴阳平衡。养阴可以有效地保持机体阴阳平衡,预防春天的火热证。
2.5 辨证施膳
  “辨证施膳”,根据不同的体质、职业、病情、地域选择不同的饮食来进行补养。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从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从个人体质来看,肥胖属痰湿质人,应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形瘦火旺木质之人,应忌食辛辣之品;对阴不足阳有余的老年人,不可食大热峻补之品等。
   对于自己该不该补,属于何种体质,属于何脏何腑有虚,如何进补,要认真分析,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判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犯虚虚实实之戒。比如阴虚体质的人就应适当多食些羊肉、鸡肉、鹅肉,以补虚益气、养胃生津;偏于气阴不足的食补以鸭肉、鹅肉为好。《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偏食于气虚,阳虚的人可服食羊肉、鸡肉、人参、核桃仁等;血虚、阴虚的人可食鳖肉、鸭肉、阿胶、当归、银耳等。而如果是阳虚的人,就要多吃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菜、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在补养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还应适当进食补阴的食物,阴阳并补。阴阳两虚,羸弱之人,则当在补阴的基础上,加入补阳之品;多食温阴、滋阴填精的食品,如牛骨髓、蛤蟆油之类;
2.6 冬季宜吃“黑”
  在冬天就吃而言,最能发挥保健功效的莫过于“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菇、乌骨鸡、乌贼鱼、甲鱼、海带、紫菜等。按照五行理论,黑色属于肾,肾与冬季相应,黑色入肾。肾主藏精,肾中精气为生命之源,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及免疫力、抗病力的强弱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因此,冬季是补肾的最佳时机,而黑色食品是补肾的最有效手段。食用黑色食品,能够益肾强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与羊肉、狗肉一类温肾壮阳食品不同的是,黑米、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品不仅营养丰富,为诸之食品之冠,而且大多性味平和,补而不腻,食而不燥,对肾气渐衰、体弱多病的老人以及处在成长发育阶段、肾气不足的少儿尤其有益。
2.7 遵循“减咸增苦”的原则
  冬季是肾主令之时,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若咸味吃多,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故《四时调摄笺》中指出: “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所以,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抗御过亢的肾水,以保心肾相交。如苦瓜、苦菜、芹菜、芥兰、莴笋、苦丁茶均可养心。
2.8 适当摄入凉性食物
   冬季虽然以温热的食物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凉性食物彻底划清界限。这是因为冬季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再加上冬季空气干燥,人们活动量相对不足,非常容易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如果再过多地食用羊肉、狗肉等温热性的食物,非常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表现为上呼吸感染、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便秘等,因此,冬季脾胃功能正常的朋友不妨适当摄入点冬瓜、黄瓜、芹菜、香蕉、梨等凉性的果蔬,以及时起到“灭火器”的作用。当然,脾胃虚寒或阳虚患者还是要和凉性食物保持距离的。
  此外,冬季进行御寒,调整饮食的同时,应进行耐寒力锻炼。若一味依赖食物御寒,过多地食用高热能高脂肪的食物,一冬下来,有可能多长出赘肉,给原来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者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冬天应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打球等,这样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加强胃肠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食而受益的目的。

二十四节气养生篇-----冬季六节气

一、立冬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咸味入肾补益阴血
   中医认为冬季对应人体的“肾”,而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咸入肾,咸味有补益阴血等作用。于是,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适量多吃点咸味食品,如海带、紫菜和海蜇等。此外,还应多吃温热护阳之品,如桂圆、胡桃、核桃、栗子、大枣、山药和木耳等。而多补充富含钙、铁、碘的食物也可提高肌体的抗冷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助人体抗冷,如海带、紫菜、发菜、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摄入则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另外,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中含胡椒碱,入冬多吃一些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而寒凉性的食物应该少吃了,如螃蟹、海虾、西瓜和葡萄等。
   尤其要注意的是,立冬食疗要根据每个人体质不同而不同——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如,脾虚、气虚的人在冬天多表现出乏力、气短、厌食、腹胀、大便偏稀、怕冷,可选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可多吃糯米、大枣、扁豆、山药、胡萝卜、栗子等。
   而一些人到了立冬以后四肢冰凉、怕冷,早早就把厚衣裤穿上了。中医认为这大多是阳虚体质,阳气不达四末(四肢)所致。饮食可选羊肉、鸡肉、狗肉、胡桃肉、大枣和桂圆等。
   皮肤干燥要滋阴润肺,眼下,天气渐渐干燥,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逐渐降低,许多人都感觉皮肤因汗腺、皮肤腺分泌的减少和失去较多的水分而变紧发干,甚至出现肉眼不易看出的小裂口,过敏原很容易通过这些小裂口侵入人体,使人感到瘙痒,而且越是抓挠瘙痒越发严重,皮肤更干燥。专家提醒,每天喝6杯至8杯的水,可避免因体内缺水引起皮肤干燥,还可以多喝果汁、矿泉水、茶水等。平时还要多吃滋阴润肺之物,如芝麻、蜂蜜,尽量少吃葱、蒜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注意洗脸、洗澡时的水温不可过高,尽量少用去油脂能力较强、碱性较大的浴液、香皂等。建议使用软性的、去油脂能力弱的硼酸皂、婴儿皂等。洗澡时用蒸汽熏,可减少水分散发。此外,每晚按摩面部皮肤、肌肉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使面部细胞分泌更多的胶质和油质。
   冬季养生着眼于“藏”
   入冬后,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代谢也相对缓慢。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养生专家提醒,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入冬养生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人在冬天,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难,但可尽量“早睡”、不熬夜。
  藏养”要调控不良情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调整情绪,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方式宣泄出来,保持心态平和。
   要多晒太阳。因为冬天光照时间短,也是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黑夜来临时,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
   立冬后,人的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极易感冒而耗阳气。而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也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所以,室温应保持恒定,坚持开窗换气。
   根据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不同,冬季膳食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多吃主食,适当吃点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2. 怕冷与缺少钙和铁有关。
  人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响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血液中缺铁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产热量少、体温低等。因此,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壳、牡蛎、沙丁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
  3. 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产生热量。
  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一种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4. 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5.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6. 吃辣的可以祛寒。
  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中含胡椒碱。它们都属于辛辣食品,冬天多吃一些,不仅可以增进食欲,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
二、小雪
   每年11月23日或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
   小雪时节,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还是给干燥的冬季增添了一些湿润。空气的湿润对于呼吸系统的疾病会有所改善。但雪后会出现降温天气,所以要做好御寒保暖,防 感冒 发生。
   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在这个节气里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们要学会在光照少的日子里调养自己。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也就是说,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即内因(七情过激所伤)、外因(六淫侵袭所伤)、不内外因(房室、金刀、跌扑损伤、中毒)。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七情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体现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而精神心理活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说是产生精神疾病的关键。因此,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抑郁症的关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症的病因归结为七情所致不无道理,那么调神养生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我国小雪节气是寒冷开始的标志。此节气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在我国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此时是明显的深秋气候,秋风瑟瑟、气候干燥,早晚与中午相差几乎10℃,人们开始穿上长袖衣服,或要加上外套。
   南方的此节气正是深秋气候。中国传统保养法里有句“春捂秋冻”的名言,其意是春日到来时不要急忙脱去寒衣,秋日开始转凉时宜慢慢增加衣服来逐渐锻炼机体抗寒能力,这对于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当然这种“春捂秋冻”的“薄衣法”并非要求人们去挨冻,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随气温的高低或运动的强度,及时更换衣服,避免汗孔大开,而引风邪寒气入内。
   同样这“春捂秋冻”也引申至饮食养生上,也就是进入秋寒时,不宜一下子进入大补之中。因为南方此时还是秋燥气候,人体还刚在秋暑或秋高气爽状态中逐渐转换过来,肠胃功能不宜进食腻滞滋补太强的食物,而应平淡过度。此节气的调节最宜食用苡实,它有健脾止泻、益肾固精、补中益气和滋养强壮的功能。尤其是养生的汤品更宜平补清润,因此时节还是秋燥为主气。中医认为“燥胜则干”,在人体内燥邪耗伤津液,也会出现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燥艰涩等。因而南方的这节气中养生上还是以平补益气和润炽养肺为主。
三、大雪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大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有句农谚:“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人们盼着在大雪节气中看到“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可见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来年的吉祥与否。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大雪。很多人都知道冬季应该进补,但由于地理环境各异,人们进补的食物是不同的,下面来看看每个地区是怎样进补。
  南北气候不同
  北方瑞雪兆丰年
  大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象给小麦盖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积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
  北方的冬天特别合适感受温暖和凄凉:外面飘着雪花、刮着烈风,屋内火锅咕咚、热气奔腾,窗户上全是被热气熏开的热气,若有心情,可以在上面作画,外面行人匆匆,屋内好友高谈阔论、把酒言欢,冷暖的对比,那么强烈:置身屋内,让人觉得格外温馨;置身屋外,不由得想起卖火柴的小姑娘,那般凄凉!
    大雪天气注意“十防”
    瑞雪漫天飞舞,给人们带来心情愉悦的同时,也会对健康带来潜在的伤害。所以,提醒雪天要注意“十防”:
    一防跌倒:“下雪天,防滑、防跌、防撞对老人来说最重要。”建议骨质疏松的老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门。
    二防中风: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引发中风。 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三防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四防消化道溃疡:这时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凋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五防呼吸道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等。
  六防煤气中毒:利用煤气洗澡或用煤炉取暖,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七防虚脱:长时间用热水洗澡,很容易发生虚脱而晕倒。此时应让虚脱者平卧,并口服温盐水。
  八防晨练病:天气寒冷时一些人坚持早锻炼,因身体未适应露天环境,很容易发生心慌、胸闷或低血糖反应。
  九防烫伤:用热水袋给老人或婴儿取暖,因他们对温度不敏感,很容易发生烫伤。
    十防不当御寒方式:包括门窗紧闭不通风、钻进被窝蒙头睡等。
    南方仍然可见温暖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尚多在8℃至9℃,很多地方冬天不太冷,不下雪,明明是冬天,却可以穿着薄薄的连衣裙去逛街;或者虽然寒冬季节,只需着衬衣和外套,裤子也只用穿一条稍厚的即可。与北方的秋衣秋裤、毛衣毛裤、棉衣棉裤、围巾帽子手套等冬日必备装备,是无法想象的轻薄。但这段时间南方昼夜温差大。而且大雪期间,华南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华南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干”时期。
    养生“七宜”
    一宜保暖: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宜健脚: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宜多饮: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四宜调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五宜通风: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六宜粥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七宜早睡: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在大雪纷飞的时候,人们往往都以进食热食来保暖健身,而尽量避免吃冷凉食物。殊不知,在严寒的冬季,若能适当吃些冷凉食物,不但对身体无害,反而还有好处。因为冬天气温很低,人们都穿得厚,住得暖,活动也相对减少,这就可能造成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而且冬季饮食所含热量往往比较高,很容易导致胃肺火盛,再加上冬季天气比较干燥。因此,在冬天人们很容易上火,甚至有人会出现“火盛三焦”的现象,患上呼吸道、便秘、痔疮等疾病。而吃点冷食,就可以帮人缓解肺腑火盛的症状。而且冬天人们吃油脂多、高热量的食品比较多。因此容易发胖,适当吃点冷食,可以迫使身体自我取暖,从而消耗一些脂肪,达到减肥保健的目的。
   冬季还可以喝些冷饮以消“火”。冬天最适合的冷饮当属凉开水。凉开水在放置冷却的过程中,其中的氧气比一般自然水少50%,水的表面张力、密度、粘滞度等理化特性都发生了变化,被称为“健康之水”。经常饮用凉白开水,有预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肤病之效。尤其是早晨起床喝杯凉开水,能使肝脏解毒能力和肾脏排洗能力增强,促进新陈代谢,加强免疫功能,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心肌梗塞。但冷饮只能带走体内一部分热量,治标不治本。因此要想去火,最好能再吃些性冷食物,如萝卜、莲子、松花蛋等。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胃肠功能欠佳者需慎食冷凉食物。
  四、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养生食补好
   冬至这一天,阴气达到极致, 阳气开始生发。此时最宜养生,食补“一马当先”。孔子的饮食观念中,有“不时不食”的讲究。冬至意味着最寒冷的时节到了,天地间一派阴霾之气,所以冬至前鼓励吃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对抗阴气。这个时节阳气也已经开始逐渐生发,鸭子的“气”是平和的,可以平抑体内的热气,冬至后就可以吃虫草鸭架汤,把一些很不容易消化的东西都消化掉。
    冬至是农历的节气,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芷也。冬季养生要诀: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卧室向东。冬日冬脑,宜温暖衣,宜食热以养于阴,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药宜沉,以顺"封芷"宜用热及养肾之方,填补精血以为来春发生之本,以培阳气。
     冬季养生保健: 一是坚持"冬令"进补,因春、夏两季是人体生理活动发挥效率最高的季节。夏季气候炎热,伤气耗精,机体代谢亢进。进入"冬至"后,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新陈代谢减慢。根据"冬主藏闭",冬藏精的自然规律,冬令进补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滋养五脏。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冬至后的"三九"。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是阴气始退,阳气渐回,进步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气,增强抵抗力,有效预防流行性疾病及当前禽流感。
    起居: 在养生学上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一般来说,中年以后,人们应当加强对身体的保健。中年养生第一步应做好精神调养。第二步是要节欲保精。第三步是要加强身体锻炼。第四步便是顺应四时,做好饮食调养。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冬至是"冬令进补"的大好时节。
  冬季进补有四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二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1、是气虚症,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气虚当益气,此症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2、是血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血虚当补血,此症可选用补血露、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3、是阴虚症,常见症候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虚当滋阴,此症可选用大补阴丸、参杞蜂王浆、六味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药物。
    4、是阳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皑白、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纳少便溏、舌淡嫩、脉微细等。阳虚当壮阳,此症常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鹿茸口服液、龟龄膏、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等药物。服用补药还须注意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虚弱、胃纳呆滞、胸脘满闷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药物,如陈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类,以健脾助运。
     三忌慕名进补。
    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营养丰富,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因为鸡汤中这一特有的营养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几种病人就不宜喝鸡汤:
    胆道疾病患者胆囊炎和胆结石症经常发作者,不宜多喝鸡汤。因鸡汤内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参与,喝鸡汤后会刺激胆囊收缩,易引起胆囊炎发作。胃酸过多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溃疡、胃酸过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鸡汤。

    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内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质,患有急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于其肝肾对蛋白质分解物不能及时处理,喝多了鸡汤会引起高氮质血症,加重病情。
     四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五、 小寒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6日左右(1月5日~7日)。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小寒前后之所以寒冷,是因为1月上旬强冷空气及寒潮冷锋活动频繁。每次冷空气过程前后都会造成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人们往往难以适应而感染各种疾病,如呼吸道疾病等,因此,人们要做好防寒防病准备。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运动宜在日出后,莫练得大汗淋漓
   俗话说“冬练三九”,但小寒时节的运动原则是:一要在日出后才开始锻炼,二是准备运动不可马虎,应待身体暖和后再脱衣锻炼,运动要适度,以养胃气,莫要练到大汗淋漓,锻炼后要及时穿衣,避免寒邪侵袭 。
  六、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1 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大寒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话,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所以,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工作,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 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
   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也略有不同。
   首先,冬三月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为适应春天升发特性做准备。
   最后,还要考虑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
   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
  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另外,由于大寒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同时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另一方面,大寒时节仍然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重点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进补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补,二是药补。“药补不如食补”,应以食补为主。偏于阳虚的人食补以温热食物为宜,如羊肉、鸡肉等;偏于阴虚者以滋阴食物为宜,如鸭肉、鹅肉、鳖、龟、木耳等。药补要结合自己的体质和病状选择服用,如体质虚弱、气虚之人可服人参汤;阴虚者可服六味地黄丸等。能饮酒的人也可以结合药酒进补,常见的有十全大补酒、枸杞酒、虫草补酒等

十五、孙氏十三养生法

养生大法,自古至今,研究并运用的人就更加多了。如药王孙思邈不仅精通药理,对养生也颇有心得。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那么,他是如何养生的呢?归纳起来共有十三法:

第一法:发常梳
就是头发要经常梳,不是说要求用梳子,而是把手搓热了,在头上用手指往后梳。以感到头脑发热为度。其实质是按摩头部经穴,但由于头属阳,故此法宜早上起床后用,兼有提神醒脑作用,所以晚间不宜。第二法:目常运
就是眼球运动。按孙思邈的记载,把眼睛先闭上,闭上一段时间以后,然后再睁开,要尽可能睁大,睁大以后,眼睛向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看,就是转眼球。第三法: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第四法: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然後将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围绕上下颚转动然后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畴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第五法:耳常鼓
用双手把耳朵鼓压住,然后突然松开,应该有卜一声,这就是耳常鼓。另外,就是双手掩耳,甚至把耳背一块儿窝过来,用食指在下边,中指在上边,在后边叩打风池穴,会咚咚做响,这也是耳常鼓。
第六法:面常洗
面常洗不是说叫我们一天到晚的多次的洗脸,他这个面常洗,指的是用手搓整个面部,像洗脸一样。就是面常洗,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第七法: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反方面重覆,反复几次。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第八法: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第九法:腹常揉
搓手直至搓热,手暖後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多做几次。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第十法:肛常提
两腿分立与同宽,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正视前方,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的同时,用力提起肛门(最好也用意念帮助一下)包括会阴部,肛门紧闭,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时向上收缩;稍停,放松,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要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一般做10余次即可。
第十一法: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反复数次。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第十二法:步常散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第十三法:脚常搓

就是脚心要经常的用手搓,用左手搓右脚,用右手搓左脚。重点是足心这个部位,因为足心这一个位置有一个涌泉穴,长期揉搓这一个穴位,它能够达到补肾的这个作用。
懂得经络的人相信都知道这些方法的养生机理,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说明了。
此外,吴清忠先生在他的《人体使用手册》一书中也介绍了不少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如敲胆经和按心摩包经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我想着重论述的。在这里,我们只介绍一种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提肛法。此法又叫回春术,足见其功效非凡。相传这种方法是十全老人长命皇帝乾隆的最得意的养生大法。其操作技巧前面已作介绍,继续下来我将会谈谈其作用机理以及自己的心得。
为什么提肛是很好的养护方法呢?因为肛门附近有三条经脉:督脉、任脉和冲脉。这三条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的经脉都起于会阴,它们分别主管着气、血和性。督脉主管人的一身之气,任脉主管人的一身之血,冲脉主管人的一身之性。而气、血、性是人活在这个世上的最关键的东西,是人的根。这三条经脉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也可以说,人就活在这三条经脉和会阴上。既然这三条经脉如此重要,掌握着人的根本,所以通过提肛术,就可以达到养生目的,并且养的是根,是本。
上天在养育人类的时候,也相当注重把人的根保护得很好。举个例子,人在打架时常会有个下意识的动作,就是护脸和护头,人活在世上就好这面子,不能让脸和头受伤害,所以会去护脸、护头,但很少去护裤裆这部位的。因为上天知道人性虚荣的弱点,就在生人之前把裆部这个关键部位用两条结实无比的腿给保护起来了,所以人不用再去护裆了,上天帮你护了。这个“上天”就是道,其实是这个道促使人类这样进化的。
百会穴和会阴穴是人体的一条中轴线,无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都要保持这根中轴线的中立,倘若它偏失一方的话,就属于阴阳偏失。但是,提肛的真正位置并不是前后阴的中线,而是从前后阴的中间往上走,然后在人的体表、肚脐下三寸的地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关元穴(关元穴就是关住元气,不让元气往外泄的一个穴道);另外,旁边还有一个穴位叫气海(气海是先后天元气汇聚的地方)。从横切面看来,关元穴在里边,气海穴在外,真正的会阴穴就是关元穴、气海穴和人体中线交点的地方,实际上在少腹当中。

所以,在提肛时以基本上感觉提到这个部位为宜,但宁可小点力气差点效果,也不要用力过度以致物极必反。由于提肛这个简易操作也比较隐秘,所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我们平时做车或开会的时候坐在那里会比较怪闷,但这时要做按摩心包经之类不太合适,你就可以做提肛术,别人也看不出来,还锻炼了身体。但有一点要注意,如果数日不行便而肛门闭塞的话,这个时候就不要做了,因为这个动作虽然一方面为改善内在微循环加强经络功能帮助穴位将体内废物排出体外,但另一方面也为人体根本吐陈纳新所用,如果在肛门闭塞时运用此法,则利害并杂,弄不好会适得其反。还是等行便之后再练,只需提肛半载,人体康复,则便秘痔疮之类自然消失。同样的道理,女子经期间也禁忌此法,但孕妇初期无妨,后期恐防动胎故需注意。另外,饭后一小时内也不宜提肛,因为这个时候身体正在集中气血去帮助消化,这个时候练习会分散这些气血从而有伤于脾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炎炎夏日也应进补
昨天是“小雪”中医专家教你如何养生
冬季养生法
立冬养生七则
冬季养生
“冬令进补,春来打虎”不是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