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青龙汤新用:汗证

小青龙汤新用:汗证
导读:这用方达到活学活用的程度,需要对方有深刻理解,也需要对疾病有准确的辨证。本文的两则医案,都是通过祛除肺之寒饮,治疗与肺的“藏象”有关的疾病,非独脏器之肺。

小青龙汤新用
小青龙汤方出《伤寒论》,是治疗风寒外束,痰饮内停之咳喘之良方,早已为临床实践证实。近年来,笔者援用此方治疗其它内科疾病,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医案两则,供同道们参考。
汗证
吴某,女,49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甚以为苦,医作表卫不固,迭进益气固表药,乏效。诊得患者汗出清冷,背心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口中和,胃纳一般,二便自调,舌苔薄白滑,脉沉弦。证属饮邪阻肺,治节失职,汗孔开合失司。治拟温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味。处方:
麻黄、细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甘草5克,麻黄根、法半夏各10克。服二剂,汗出明显减少,再进二剂,自汗止。续嘱玉屏风散,以善其后。
按:自汗多属表卫阳气不足,但本例患者久服益气固表之剂不效。因思肺主皮毛,汗出不时,乃腠理开阖不利,今肺有饮邪内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阖失常,故汗出浸衣。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绝病根;加麻黄根一味,不仅收敛止汗,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阖,能使腠理开阖复常。由于辨证用药对头,多年痼疾,竟获痊愈。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无汗症案例2则导读:
这两则无汗症的治疗,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并没有做太多加减,但均收到满意的疗效。由此可见,对于汗证的治疗,麻黄汤和桂枝汤均有优势,临证可参考使用。无汗症治验病例一
施某,男,43岁,原籍晋江石??,侨居香港,1980年6月25日初诊。
患者全身无汗已四个多月。心中烦闷而热,遍身肌肤烧灼感(腋下体温38.5℃),胸、背、臂部皮肤有粟粒状(鸡皮疙瘩),并感针刺样瘙痒难过。
时值盛夏,凡在烈日之下,步行三、五分钟,或气候炎热,虽不外出,坐于室内亦觉心烦肌热。面色深红,额上筋脉浮露,齿干,舌质红、苔薄滑微黄,脉浮疾数右关略弦。在香港时,曾请中西医治疗罔效,回国后经某附属医院检查诊断为内分泌功能失调,先用西药,后服中药均未见效。
既往史:无特殊病变,经现代医学各种化验检查,身体各部无异常发现,素嗜烟、茶,不敢喝酒,但经常浴冷水和喝菊花、麦冬等凉茶而已。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生活习惯以及治疗经过,拟诊:寒凉阻遏,肌表闭塞,阳气怫郁,营卫失调。治以通阳开表发汗,调和营卫法,方取桂麻各半汤加味:
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甘草4克,杏仁10克,生姜8克,大枣四枚,干浮萍6克,鲜葱白七个(每个2寸,连根后入)。
上方服三剂仍无汗,惟觉皮肤粟粒状稍隆起,针刺瘙痒感较剧,但心中烦热,已有减轻。此乃药力达表之征,由于寒遏卫分过久,车薪杯水,未能济事,然时当暑热,开表峻剂又不宜过量,恐一汗遂漏不止,耗伤阴液,发生他变,故循序渐进,仍按原方服用。
又服三剂,初见鼻头汗珠出,继而额上微似有汗,余处无汗。再进三剂,即头面胸背,汗出濈濈,诸症随之渐消,越日脉已平,停药观察。随访两周,一切均正常,无任何不适感。

本例无汗而见胸背臂部“肉上粟起”如鸡皮状,有如太阳伤寒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但无恶寒,头身疼痛,也无项背强而恶风,无汗兼有心中烦热,脉搏疾数。
酷似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但身不疼,无表寒证;无汗而心中烦闷与阳明病无汗、心中懊恼(《伤寒论》199条)的湿热郁蒸于内略相似,然无“小便不利”之现象。
苔虽微黄,乃嗜烟、茶之故;无汗身痒,又似阳明病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伤寒论》196条)的津血不足,不能化汗达邪之象,但无久病液亏阴虚之征;若谓阳虚不能化汗、鼓邪外出,又不见有阳气不足等虚象。
综合分析,推求病因,断定为寒闭肌表,阳气怫郁,导致营卫失调,故运用通阳开表,调和营卫法,宗仲景方化裁,遂使数月之奇疾,不十剂而霍然病愈。(周石卿)
病例二
李某,女,14岁,学生。主诉:躯干及四肢不出汗已8~9年。
患者5~6岁时发现双下肢出散在的针尖大小的红点,数月后消退,但以红点为中心皮肤颜色减退并变硬呈1—2分硬币大小之圆圈,无汗出,有痒感,后逐渐见下肢无汗出,皮肤变粗糙,痒,搔之脱屑,因无其它不适,故未引起其父母重视。
久之,竟发展到躯干及上肢亦无汗出,一年四季均如此皮肤粗糙,心中烦热,甚为所苦,尤以天气炎热时难忍,皮肤郁热搔痒,服食辛辣食物后加重。日复一日,皮肤枯涩干燥,以下肢尤甚,搔之皮屑飞舞。由于皮肤不好,患者不敢穿短袖衣、短裤及裙,盛夏酷暑亦是如此。1976年6月16日由其母带来就诊。
查:发育正常,营养尚好,全身皮肤除头面部外均显干涩、粗糙,有皮屑,下肢有搔痒抓破痕迹及散在的1~2分硬币大小色素减退区,局部皮肤稍硬,弹性差,无神经系统病变,舌苔薄白,脉缓。据以上症状,诊为无汗症。拟《伤寒论》桂麻各半汤服用。
处方:桂枝、麻黄、白芍、杏仁各10克,生姜三片,大枣四枚,甘草3克,三剂。
服药后,心里感舒畅,躯干及上肢略有微微汗出,余症同前。药既对症,原方再进三剂。服后,全身微汗出,诸苦若失。为巩固疗效,将原方份量减轻,再进三剂而愈。随访三年,皮肤无汗出一直未复发。

本病例为日常少见,病者身体一般正常,但长期身无汗出,认为属于营卫不和,卫气过度外束而致津液未能布敷透达腠理润泽皮肤,故日久因而致五心烦热。
用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法用桂枝汤调其营卫,麻黄汤透其过度紧束之卫气,达到营卫得和,卫气得透,两方合而用之,结果腠理发泄,喜获汗出溱溱之效。(李吉茂)

别看这些是小病,辨证正确才能有疗效

病例一:

刘某,男,23岁,初诊2020年8月10日。自诉腹疼、腹泻十余年,尤其吃肉后加重,先疼后泻,泻后疼止。但又觉大便不利。脉缓、苔白。

拟桂枝加大黄汤: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酒大黄6g。7剂。

服完药后复诊,已无腹痛,大便成形,患者又惊喜又不敢相信。再等一周吃肉一次,感觉正常。

此案长期腹疼、无寒热、属虚证,小建中汤为腹疼名方,健脾胃益气血;泻后疼止,有虚中夹实之症,肠内有食积,大黄推陈致新,故用此方,效如桴鼓。

病例二:

罗某,男,80岁,初诊2020年7月10日。自述大便粘稠不利,三日一行,已半年,诊其舌淡苔少,尺脉沉弱关脉缓。

熟地60g,肉桂10g,附子10g,党参20g,生白术20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七剂后复诊,大便已利便后舒服,日一次。继服七剂善后。

根据脉象脾肾两虚,致使二便不利,肾气丸合理中丸方。大量熟地补肾精、助肾阴,增水行舟,是老年便秘之圣药也。

病例三:

刘某,66岁,许昌人,就诊日期2020年8月1日,自述胸以上及头部汗出如流,乏力,舌少津,脉缓,已三个月。


吾选用来复汤:山萸肉60g,龙骨30g,牡蛎30g,党参30g,白芍20g,甘草6g。

服9剂后复诊:汗止,如常人。

来复汤为张锡纯老前辈所创,方中大量山萸肉,味酸,涩敛阴津,固汗液,龙骨、牡蛎助之,参、芍、草补脾胃、生津液,故用之覆杯而愈。

病例四:

王某,女,45岁,南阳人。初诊2020年7月1日。患者未言症状,请我先诊脉,双手脉涩无力,寸脉更弱,我说你心脏供血不足,常胸闷、短气、头晕、乏力,患者答:是的,你给开方吧。

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附子10g,肉桂10g,炙甘草6g,当归10g,黄芪12g。9剂。

患者服一剂药后打来电话说,服药后胸闷、心慌、头眩有反应呢!我说那是附子10g量对你不适应,你的承受量应该是6g左右,请把一剂药分两天喝完。

喝完9剂,电话回复,你的药真好啊!我的病已3年了,现在没症状了,再来南阳我带你去旅游。

此方为补心四合汤,针对上焦心肺气血阴阳不足而设,生脉饮补心肺之阴津,桂枝甘草汤补心阳,参附汤阴阳双补,黄芪、当归补气血。


中医高手论"麻黄"

汗多自汗 食疗汤方 敷脐疗法

白天稍一活动就出汗过多称自汗;夜间睡眠时汗出较多,醒来即止称盗汗。中医认为,出汗多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腠理不固,使汗液外泄所致。自汗多属阳气虚弱,卫气失职;盗汗多为阴虚内热所致。以下为常用的内服外治方。
  一、内服食疗汤方
  1.乌梅糯麦方   乌梅6枚,糯稻根30克,浮小麦30克。 水煎20分钟,喝汤,早晚分两次服,每日1剂。本方具有敛液,止汗之功效。
  2.当归六黄汤   当归9克,黄芪20克,黄芩9克,黄柏9克,黄连5克,生地9克,熟地9克。水煎20分钟,早、晚分两次服,每日1剂。具有养血清热,敛阴,止汗功效。
  3.蛤肉黄芪汤   蛤蜊250克,黄芪15克,防风10克。蛤蜊洗净后,在沸水中煮七成熟,然后取肉待用。另将黄芪、防风一起煎浓汤,去渣取汁,将药汁与蛤蜊肉一起煮熟。吃蛤蜊肉,喝浓汤,每日1~2次。具有补气敛汗之功效。本方适用于自汗或盗汗。
  4.太子参当归猪心汤    猪心1具,当归10克,太子参30克。太子参与当归煎浓汤去渣取汁,将猪心切成三片与前药汁共煎煮熟。吃猪心喝汤,每日1~2次。具有补气养血,宁心止汗之功效。
  5.龙牡萸术汤  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茱萸15克,炒白术15克。将龙骨、牡蛎先煎20分钟,再将山茱萸和白术放入一起煎煮20分钟即可。喝汤,每日两次。具有健脾,敛阴,宁心止汗之功效。
        6、桑叶30克,以米汤1000毫升,武火煮15分钟,分3次服,5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温中健脾,益气生津,固表止汗,治自汗症,汗出浸衣,舌淡,脉细无力等。
二、敷脐疗法
  1、对于用汤方和食疗法止汗无效者,可以试试敷脐疗法。取五倍子25克,五味子25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取出少量与白醋或米醋调成糊状备用。用75%酒精清洁脐部后,晚上临睡时将药糊放入脐眼,外用纱布胶布固定,第二天去除。每日换药1次,10天为一疗程。本方具有敛液,宁心止汗之功效。适应各种自汗、盗汗症。
      2、用伤湿止痛膏贴肚脐以缓解盗汗症状。伤湿止痛膏原为治疗风湿及跌打损伤所制,因其具有较浓的芳香气味,通过贴脐刺激后,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促使机体逐渐恢复正常,同时改善盗汗症状。方法是,先用温水适量将肚脐正中的神阙穴及周围洗净、拭干,取新拆封的伤湿止痛膏,根据人体大小(成人或小儿),将一面或 1/2面的伤湿止痛膏贴在肚脐即可。每天贴 12个小时,每次贴3天,3次为一疗程。

女性更年期盗汗怎么办

中医认为,妇女更年期盗汗是因为进入更年期之后会逐渐肝肾精血亏虚,脏腑功能衰退,进而出现盗汗症状。那么,中医怎样运用中药调理更年期盗汗呢?    

1、中医认为,熟地黄能养阴、益精填髓;生地黄能清热、养阴生津;麦冬可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五味子能收敛止汗、补肾宁心、益气生津。四药配合能达到补益心肾、养阴、清热、敛汗的作用。将熟地黄20克、生地黄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煎水喝,每天一次,可有效缓解更年期盗汗症状。

另外,如果盗汗、失眠明显者,还可加酸枣仁同用;伴腰膝酸软者可加山茱萸同用。如果更年期妇女服药后出现腹胀、腹泻,可暂时停药几天,其腹泻、腹胀的症状可自行缓解。

2、取桑叶100克,用清水洗净后人锅加1碗清水煎煮至剩余半碗的药液时,调人适量的红糖即成,可每天服1剂,分2—3次服完。

桑叶具有祛风清热、清肝明且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目赤、头痛等病症。同时,桑叶也是一味止汗的良药。桑叶味甘、性寒,具有养血、滋阴、泻热的功效;切中盗汗“阴虚火旺”的病机,因此可有效地治疗更年期盗汗。

总之,更年期盗汗对于更年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要适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

下面介绍一些治盗汗的单方验方:

  (1)泥鳅鱼100克(可加盐)煎汤,喝汤吃肉,每天1次。

  (2)五味子粉5克加水或醋,做成饼状敷脐,用纱布固定,每天1次。

  (3)桑叶6克烘干,研末空腹温水调服,每天1—2次。

  (4)金樱子根60克、瘦猪肉适量同煮熟,吃肉喝汤,每晚饭前1小时服1次。

  (5)仙鹤草30克,红枣10枚同煎服,每日1剂。

  (6)黄芪15克,浮小麦30克,红枣5枚,煎服,每日1剂。

  (7)桑叶10克,浮小麦15克:红枣15枚,乌梅10枚,煎服,每日1剂。

  (8)生地12克,龙骨15克,地骨皮9克,浮小麦24克,煎服,每日1剂。

(9)汗出不止用黄连、牡蛎、贝母、粳米研细粉,外用扑敷。

一方治疗手汗。黄芪一两、葛根一两、荆芥三钱水煎汤一盆,热熏而温洗,三次即无汗.
一方五味子研末用醋调敷肚脐,连用3天。方便,也不需要辨证。无副作用

中医高手论"麻黄"舍得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麻黄之实,中黑外赤,其茎宛似脉络骨节,中央赤,外黄白。实者先天,茎者后天,先天者物之性,其义为由肾及心,后天者物之用,其义为由心及脾肺。由肾及心,所谓肾主五液,入心为汗也。由心及脾肺,所以分布心阳,外至骨节肌肉皮毛,使其间留滞,无不倾囊出也。故栽此物之地,冬不积雪,为其能伸阳气于至阴中,不为盛寒所凝耳。夫与天之寒,声相应气相求者,于地为水,于人身为精血津液,故天寒则地中之水皆凝为冰而不流。人身亦然,精被寒凝,则阳气沸腾,鼓荡于外,为伤寒温疟。邪热在表而无汗,津液被寒,则其质凝聚为水,而其中之气,奔迸上迫,为咳逆上气,血被寒则脉络不通,为癥坚积聚。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癥坚积聚悉破也。
昔人泥于伤寒脉法篇脉浮而紧一节,遂谓寒必伤营,风仅中卫,附以伤寒无汗中风汗出二语,以为麻黄桂枝二汤方柄,至大小青龙二汤,则既不可隶之寒伤营,又不容录之风伤卫.遂别立风寒两伤营卫一门,以为鼎峙,殊不知风则伤卫,寒则伤营,仲景之言也。风寒两伤营卫,非仲景之言也。夫寒非风何以能及人之身,风非寒何以能中人之卫,是风与寒寒与风,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柯韵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阳明中风,脉弦浮大,不得汗,合而观之,不得以无汗为非中风矣。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而未尝言无汗。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不冠以伤寒,亦不言恶寒。又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合而观之,不得以有汗为非伤寒矣。
今人但据桂枝证之自汗,不究伤寒亦有自汗者,但以麻黄证之无汗,不究中风最多无汗者,谓伤寒脉浮紧,中风脉浮缓,不知伤寒亦有浮缓,中风亦有浮紧者,仲景之论,变动不居,后人偏为分疆书界,致使执滞难通,伤寒中风之说拘,则麻黄桂枝之用混,何如无汗不得用桂枝,有汗不得用麻黄,直捷了当也。善夫刘潜江之论麻黄桂枝二汤也。曰麻黄既以主气名,然寒伤营者用之,营则属血也;桂枝既以主血名,然风伤卫者用之,卫则属气也。营在脉中,伤之则邪入深,是岂止营病,且并卫病矣。故麻黄汤驱营中之邪,使这发越自卫而出,卫在脉外,伤之则邪入犹浅,然风邪干阳,阳气不固,必由卫不与营和,斯汗出耳。故桂枝汤散表外之邪,引卫气与营气谐和,虽然,麻黄何以能由营通卫,本经谓麻黄苦温。夫苦为在地之阴,是发于阴出于阳矣。犹助以杏仁之疏卫,乃能遂其由阴达阳之用,桂枝何以能由卫和营,本经谓桂辛热。夫辛为在天之阳,是发于阳入于阴矣。且助以白芍之通营,乃能遂其由阳和阴之用。盖风寒既伤于外,营卫本皆乖戾,特伤之重者无汗,无汗则以麻黄从阴中达阳,营气乃通,伤之轻者有汗,有汗则以桂枝从阳中召阴,卫气乃和,谓桂枝不入营麻黄不由卫可乎?夫寒著人则水气郁,水气郁则由卫及营,其害有不仅至营而止者,非如麻黄之气味轻扬,出入无间,能使在地之水不凝,出地之阳亦不壅者,何以使血脉利营气通耶?是营卫之义,不可不明,麻黄桂枝之用,断不必泥于在营在卫,脉法篇所谓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者,不为虚设矣。
或谓麻黄治外寒固矣,然必谓外寒与身中水气相应为病,则不用佐使用寒药者乎?曰:凡用麻黄以寒药为佐使者,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古今录验续命汤、文蛤汤,皆用石膏;麻黄升麻汤,用知母石膏黄芩;桂枝芍药知母汤,用知母;千金三黄汤,用黄芩。然大青龙汤、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治风寒;越婢汤,治风水;文蛤汤,治水气;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仍系外寒水气交关为害。惟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升麻汤,外寒未尽,里已化热,绝不与水气相干。但一则曰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一则曰大下后,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则皆已服他药。夫已服他药,何以知其发病时,不系外寒与身中水气为病耶?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冠以不可更行桂枝汤;麻黄升麻汤,冠以伤寒,则其始为外寒无疑矣。而服药后既已变证,仍不离乎伤寒中风,此最当著眼者也。
有汗不得用麻黄,斯言信矣。然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二证,皆有汗出,汗出更用麻黄,独不畏其亡阳耶?虽然,汗多亡阳,为佐使用温药者言耳。夫寒邪外著,热气腾沸,原因身中阴气痹阻,不与阳交,故麻黄青龙等汤义,在使阴交于阳,阳气既和,遂和于外著之阴寒为汗,设服之过剂,则阳才外泄,阴即内争,此汗多亡阳之谓矣。兹二证者,既已有汗,阳犹甚盛,不与阴和,故或逼阴于外为汗,或遂阴于上为喘,或阳郁不宣为风水,或阻气于上为肺胀,故曰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曰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曰千金用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可见皆阴与阳争,不能胜阳,阳结聚而阴散漫,阳上薄而阴不下输,如是而不用麻黄发其阳,阳终不能布,不用石膏泄阳通阴,阴终不能归,故两方者,非特用麻黄,且多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且倍用焉。(越婢汤)然终以阴阳不能相交,刻刻虑其阴胜阳负,故越婢汤下云: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其中仍有生姜三两,可见虽发其阳,泄其阳,仍不忘夫亡阳矣。
    然则大青龙汤用石膏倍麻黄,义莫比于此否?曰大青龙汤与越婢汤对待,固可以知表气疏密;与小青龙汤对待,尤可以知里气虚实。夫麻黄由表实而用,用麻黄弥实,用麻黄至六两已矣。乃大青龙之不汗出,与越婢之续自汗出,固可同日而语与,地皮毛者肺之合,肺主卫,卫者一身极外之捍卫也。故表气实者,不聚于营卫皮毛,即聚于肺,心者覆于肺下,表邪既聚于肺,心气无从发舒,故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主之。如盛寒之邪,聚于皮毛营卫,虽至一身悉肿,在内之心气,犹可发舒,故无大热,续自汗出者,越婢汤主之,聚于上则欲其通于营卫,为汗外泄耳。若在营卫皮毛为肿,则不必桂枝之通,毋庸杏仁之降,此大青龙越婢之殊也。若小青龙寒水之化聚于中,与大青龙之聚于上,又适相对照。盖聚于上,能束缚胸中之阳为内热,聚于中,则侵损胸中之阳为内寒,内热则烦躁,内寒则喘咳呕哕,烦躁故佐以石膏,内寒故佐以细辛干姜。然热比于实,寒比于虚,实者治宜急,急者倍麻黄,不急恐石膏增寒于内,虚者治宜缓缓者半麻黄,不缓恐麻黄细辛亡阳于外,此又小青龙大青龙所攸分也。
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此之谓风寒两伤营卫,主持是说者非一人。柯韵伯尤在泾非之,今之说又与柯氏尤氏所说者异,不合大青龙两条,比类而疏通之,则是说终为无据矣。
大青龙扼要为寒水之化聚于上,寒水之化有风甚于寒者,有寒甚于风者,风性急疾,故脉紧急绞转,寒性凝重,故脉宛转不畅。风甚者内侵亦甚,则不汗出而烦躁,寒甚者障蔽亦甚,则身不疼而但重。充其类,风甚者能内为实热,寒甚者能外为肿胀,其源同,则其治亦同,而其趋向少有不同,则其变必不能同,故急治之,急治之故用麻黄至六两也。柯氏之说善矣。然于下条,必增人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句,其理始可通,尤氏之说亦甚当,然但疏加石膏,不及倍麻黄,于大青龙意义,终未为熨贴,今之说又遗却无少阴证句,亦未为全璧也。
夫少阴证非他,烦躁是也。类躁非少阴证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是烦躁为太阳证矣。夫曰烦躁为传,烦躁乃多见于少阴篇,是以知烦躁者,实太阳少阴两经接界证也。是上下两条者,皆针锋相对,无少渗漏,上条冠以太阳中风,乃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则与太阳中风应服桂枝汤者异,下条冠以伤寒,乃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且乍有轻时,又与太阳伤寒应用麻黄汤者异,惟其病属麻黄,证见桂枝,病属桂枝,证见麻黄,斯合两方为一方矣。中风证不应烦躁,而烦躁,是风性善生热,亟亟乎将入少阴,故不得不以石膏从阴通阳,从阳引阴,截于中道,使从太阳解,然不倍麻黄,则散发无力,恐阴既通阳,阳随阴化,热证未已,寒证复起,是适以害之也。伤寒证应烦躁,而不烦躁,是寒性善凝聚,故身重而将入太阴,不得不倍麻黄以发其凝聚,然不加石膏,则阴无所守,恐阳邪散,阴亦随之以竭,是适以杀之矣。观乎金匮要略之论饮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不汗出身体于重,谓之溢饮。曰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亦可思身重之所以矣。
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如小续命汤葛根之治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之治寒;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之治湿;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醇酒汤之治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痹一汤、牡蛎汤之治寒热;则犹有表证。有表证者用麻黄,本经所谓发汗去邪热除寒热也。若乌头汤之治风,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之治咳,甘草麻黄汤文蛤汤之治水,则无表证矣。无表证而用麻黄,则本经所谓止咳逆上气破微坚积聚者。然所谓从表分消者谓何?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曰咳而脉浮,是病聚于肺。肺者皮毛之合,从皮毛而泄之,所以分消肺病也。曰里水,曰吐从渴欲得水,脉紧头痛,是病仍在上及皮毛,与风寒不殊矣。惟心下悸一证,绝不见可用麻黄踪迹,主以半夏麻黄丸,其义最为难释。盖悸者水饮侵心,心气馁缩,固应半夏之治饮,然用麻黄通心,不用桂枝者,则以桂枝仅能通血脉,不能发舒心阳,然究病轻药峻,不宜急治,故止服如小豆者三丸,日三服以渐去之,于此见用麻黄仍欲使之和缓有如此者。
凡用麻黄发汗治咳逆,皆可知其治肺矣。治心者除半夏麻黄丸外,犹有可证者乎?然伤寒金匮除此却无明文,而在千金外台者,可考也。千金治心热满烦闷惊恐安心散,调心泄热,治心脉厥大寸口小肠热齿龋嗌痛麻黄汤,(十三卷)外台删繁疗心劳实热,好笑无度,自喜,四肢烦热,止烦下气麻黄汤,删繁疗脉极热伤风损脉为心风心风状多汗无滋润消虚热极止汗麻黄汤(十六卷)范汪疗心腹积聚寒中痛又心胸满肋下急绕脐痛通命丸,(十二卷)皆以麻黄为君,则麻黄之通心阳,散烦满,可见矣。然则在肾独无用麻黄者乎,是亦有之。
金匮曰:病厉节不得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千金有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粉方,亦有治精极五脏六腑俱损伤虚热,偏身烦疼骨中痛烦闷方,(十九卷)外台有删繁疗劳热四肢肿急少腹满痛颜色黑黄关格不通鳖甲汤(十六卷)皆有麻黄。则麻黄之于肾,盖治气闭精凝虚热内作之证矣。且过者功之对也。用麻黄而过,在肺则有厥逆,筋惕肉,在心则有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在肾则有脐下悸。循其过而稽其功,则前所谓麻黄下能通肾气,而上能发心液为汗,及除肺家咳逆上气者,为不虚矣。
本经谓麻黄除寒热,仲景亦有用麻黄治寒热之方,而治寒热主剂,实为柴胡,是则柴胡所治寒热,与麻黄所治寒热,当必有别矣。伤寒论曰: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脉微而恶寒,面有热色,身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曰服桂枝汤后,形如疟,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夫柴胡所主之寒热曰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则与麻黄所主之寒热一日二三度发,日再发者,有别矣。且此则曰恶寒,小柴胡证则曰外有微热,可见寒热彼此皆有休时,惟柴胡证则不恶寒,但有微热,麻黄证则无热而但恶寒,知此则两证之异昭昭然无可疑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九十论》——大青龙汤证
【每日学伤寒】51,52,53
伤寒心法要诀|
大青龙汤及其医案 - 伤寒杂病论+ - 民间中医网 -
麻黄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石 膏(《本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