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不同点: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中药不同点: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王治皓(中药对比)双气泡图 

藿香与佩兰的异同

相同点:化湿,解暑,同治湿浊中阻证、暑湿感冒(胃肠型感冒);

同中之异:

藿香微温,化湿力较强,且发表之力大于佩兰,治暑湿感冒效捷;

佩兰性平偏凉,药性平和。

不同点:

藿香兼能止呕;

佩兰又能辟秽浊,除中焦陈腐之气,治疗秽浊中阻之口甜口腻等。

藿香善于理气止呕,为湿郁气滞呕逆之要药;芳香化浊辟秽而解时疫,以治山岚瘴气,不服水土,寒热作疟等证。

砂仁与白豆蔻的异同
相同点:姜科。辛温,化湿行气,开胃,温中,治疗湿浊中阻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寒湿证等,均当后下,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
行气以白豆蔻为优,开胃以砂仁为佳;
同能温中,但白豆蔻重在温胃,善治胃寒呕吐,砂仁重在温脾,善治脾寒泄泻。

不同点:
白豆蔻偏入中上二焦,又能入肺经以化饮止咳,并走肌表以除湿温;
砂仁偏入中下二焦,又能达下焦以安胎。
白豆蔻芳香而气清,温燥之性较弱,善治中上焦寒湿气滞,又能温中止呕,治疗湿温病证。
砂仁则香浓气浊,温燥之性较强,归脾胃肾三经。专于治中下焦寒湿气滞,又能温脾止泻,引气安胎。

化湿的中药有哪些

养生之道网导读:化湿的中药有哪些?化湿是利用药物的芳香温燥之性化散湿浊的治法,那么化湿的中药有哪些?下面推荐几种化湿的中药,一起来看看。

化湿的中药有哪些

化湿药主要作用为化湿运脾。化湿药多具芳香之气,也称为芳香化湿药。化湿药性味辛温,主归脾胃二经,具有醒脾化湿、燥湿健脾等功效。湿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故在使用化湿药时,应根据不同的湿证进行适当的配伍,寒湿者当配温里散寒药,湿热者当配清热燥湿药。又湿性粘滞,湿阻每可滞气,行气有助于化湿,故使用化湿药时常配行气药。湿生每因脾虚,若为脾虚生湿者,当配补脾药等。化湿药物包括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草豆蔻等,具体来看看:

1、藿香

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藿香有杀菌功能,口含一叶可除口臭,预防传染病,并能用作防腐剂。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饮服,对暑湿重症,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恶心呕吐有效。常配佩兰、苏叶、厚朴等,效果更好

2、佩兰

本品辛香宣化,性平偏凉,入脾胃肺经,善醒脾而除中洲陈腐秽浊之气,与藿香相似,亦为化湿和中之要药。

本品有良好的化湿、解暑之功,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治暑湿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治湿温初起,常与藿香、滑石、薏苡仁等同用。

3、苍术

本品辛苦性温燥散,入脾胃经有较强的燥湿健脾之功,为湿滞中焦证之常用药,又可用于水湿、痰饮内停或湿热内蕴所致诸证。

治寒湿阻滞中焦证,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治痰饮或湿溢水肿,常与陈皮、茯苓、生姜皮等同用。治湿热水肿或湿温,常与黄芩、黄连、滑石等同用。治湿浊带下,与白术、茯苓、芡实等同用。

4、厚朴

本品苦能下气,辛以散结,温可燥湿,主入脾胃经,功善燥湿、行气,为消除湿滞痞满之要药。

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痞腹满、不思饮食、呕恶吞酸、倦怠便溏等症,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5、砂仁

古人称之“为醒脾调胃要药”的药是砂仁。本品辛香温散,入脾胃经,有良好的为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

证属寒湿气滞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证兼脾气虚弱者。常与木香、人参、白术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砂仁除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功能外,尚可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其止泻作用适宜中焦虚寒的泄泻。

6、豆蔻

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用于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用于治疗湿温初起,胸闷不饥:与薏苡仁、苦杏仁等同用。用于治疗胃寒湿阻气滞之哎吐:与藿香、半夏等药同用。

7、草豆蔻

本品辛香温燥,入脾胃经,有燥湿化浊,温中止呕,行气消胀之功。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等证。

治疗脾胃寒湿偏胜,气机不畅,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治疗寒湿内盛,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同用,如草豆蔻散。

8、草果

本品辛散温燥,有特异的香味,入脾胃经,有较强的燥湿散寒之功。善治寒湿中阻之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砂仁、厚朴、苍术等配伍。

寒热痰饮,草果仁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五两。上药细锉,用水浸,文武火熬,以干为度,取出焙碾为末。每服一钱,入盐沸汤点服。用于治疗疟疾寒热往来,与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

化湿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又因其芳香,大多含挥发油,而挥发油又为其有效成分,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效降低。

芳香化湿药

  一、概念: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

  二、适应证:①湿浊中阻证: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腻;②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③暑湿、暑瘟等。

  三、注意:不宜久煎,阴血亏虚、气虚慎服。

苍术

  燥湿健脾:①湿滞中焦证;②水肿、痰饮内停。湿盛脚气、痿证。

  祛风湿:风湿痹痛(配黄柏)

  发汗:表证夹湿

  明目: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特点: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

厚朴

  燥湿行气:湿滞中焦证兼气滞。厚朴为消除湿滞痞满要药。

  消积:腹胀,便秘,食积等。

  平喘:咳喘痰多。

  特点:既能除无形之满,如气滞胸满、腹满;又能除有形之满,如食积、便秘等。

  孕妇及气虚、阴虚者慎服。

广藿香

  芳香化湿:湿阻中焦证。

  发表解暑: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和中止呕:湿浊中阻呕吐。

  注意:后下。

  【配伍】广藿香配佩兰:广藿香微温,功能化湿和中、解暑、止呕,且兼发表;佩兰性平,功能化湿解暑。两药相合,尤善化湿和中、解暑、发表。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证,均可投用。

佩兰

  化湿:湿阻中焦证。湿热困脾。

  解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善除中洲秽浊陈腐之气。

藿香与佩兰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均能化湿,解暑,同治湿浊中阻证、暑湿感冒(胃肠型感冒)。

  同中之异:藿香发表之力大于佩兰,治暑湿感冒效捷;佩兰性平,化湿之功优于藿香,治湿滞中焦尤佳。

  不同点:藿香兼能止呕,佩兰又能辟秽浊,除中焦陈腐之气,治疗秽浊中阻之口甜口腻等。

砂仁

  化湿行气:湿浊困脾证,脾胃气滞证,兼可防止补药碍胃。

  温脾止泻: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

  理气安胎: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注意:后下

  能安胎的药还有哪些?

白豆蔻

  化湿,行气:①湿阻中焦证;②脾胃气滞证。

  温中止呕:胃寒之呕吐。

  水煎服,宜后下。

砂仁、白豆蔻比较

  砂仁、白豆蔻均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然砂仁兼止泻、安胎,又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妊娠气滞恶阻、胎动不安等证。

  白豆蔻则多用于湿温初起。

草豆蔻

  燥湿行气:寒湿中阻之胀满疼痛。

  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之呕吐、泄泻。

  注意:不宜久煎。

草果

  燥湿温中:寒湿中阻证。优于草豆蔻。

  除痰截疟:寒湿偏盛

化湿药  1 藿香  2 佩兰   3 苍术  4 厚朴(厚朴花) 5 砂仁(砂仁壳)   6 豆蔻(豆蔻壳) 7草豆蔻   8 草果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脾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本类药物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能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前人谓之“醒脾”,“醒脾化湿”等。同时,其辛能行气,香能通气,能行中焦之气机,以解除因湿浊引起的脾胃气滞之症状。此外,部分药还兼有解暑、辟秽、开窍、截疟等作用。
化湿药主要用于湿浊内产业,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股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证。此外,有芳香解暑之功,湿温、暑湿等证,亦可选用。
使用化湿药,应根据湿困的不同情况及兼证而进行适当的配伍应用。如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者,常与行气药物配伍;如湿阻而偏于寒湿,脘腹冷痛者,可配伍温中祛寒药;如脾虚湿阻,脘脾纳呆,神疲乏力者,常一配伍补气健脾药同用;如用于湿温、湿热、暑湿者,常与清热燥湿、解暑、利湿之品同用。
化湿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其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大多能剌激嗅觉、味觉及胃黏膜,从而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使胃肠推进运动加快,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排除肠道积气的作用。
一.藿香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温,止呕,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
2.呕吐
3.暑湿或湿温初起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二.佩兰
【药性】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
2.暑湿,湿温初起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三.苍术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应用】
1.湿阻中焦证
2.风湿痹证
3.风寒挟湿表证
此外,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证及眼目昏涩。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鉴别用药】苍术、藿香、佩兰均为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之力,用于湿阻中焦证。但苍术苦温燥烈,可爆湿健脾,不仅适用于湿阻中焦,亦可用于其他湿邪泛滥之症;而藿香、佩兰性微温或平,以化湿醒脾为主,多用于湿邪困脾之症。
四.厚朴
【药性】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3.痰饮喘咳
此外,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祖,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亦可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药,如半夏厚朴汤(《金一遗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燥湿,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鉴别用药】厚朴、苍术均为化湿药,性能辛苦温,
附药:厚朴花
为本植物的干燥花蕾。性味苦微温,善于理气宽中,芳香化湿,其功似厚朴而力缓,主治脾胃湿阻气滞亡胸腹胀满疼痛,纳少苔腻等证,常与藿香、佩兰等配伍同用。用量3~9g。
五.砂仁
【药性】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2.脾胃虚寒吐泻
3.气滞如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者慎用。
附药:砂仁壳
为砂仁之果壳。性味功效与砂仁相似,而温千生略减,药力薄弱,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呕恶食少等症。用量用砂仁。
六.豆蔻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2.呕吐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鉴别用药】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临床上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在胃而善止呕;砂仁化湿行气力略胜,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
附药:豆蔻壳
为豆蔻的果壳。性味功效与豆蔻相似,但温性不强,力亦较弱。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煎服,3~5g。
七.草豆蔻
【功效】辛,温。归脾、胃经。
【应用】
1.寒湿中阻证
2.寒湿呕吐证
另外,亦取本品温燥之性,温脾燥湿,以除中焦之寒湿而止泻痢。用于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泻痢者,可与苍术、厚朴、木香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散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八.草果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温中,除疾截疟。
【应用】
1.寒湿中阻证
2.疟疾
【用法用量】 煎服,3~6g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藿香 佩兰 砂仁 香味中药能化湿
2013-06-18 10:02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多。中医认为,湿热最易影响肺表和脾胃,出现热伤风、呕吐、消化不良、泄泻等病症。这时候就需要“芳香化湿”,即用气味芳香的中药化湿行气、解表祛湿。

 藿香

  藿香有“夏日良药”之称,是藿香正气水的君药。藿香的主要作用是振奋脾胃之气,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的 功效,既可“化”体内的湿浊,又能“解”体表的暑湿。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饮,对脾胃不和、脘腹胀满、肢体重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见效很快。夏季正值鲜藿香叶大量上市,气味清香宜人,用来制作藿香煎蛋、干烧藿香鱼等菜肴,药食两用,有助健康。
       佩兰气味芳香,辛能发散,香能去秽,善于化湿醒脾,具有解暑、化湿、醒脾的作用,能治疗头晕昏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暑湿不适,一般配合藿香、厚朴、荷叶同用。夏季还可常喝佩兰茶:取10克佩兰,洗净切碎,冲入开水泡10分钟后当茶喝。将佩兰和藿香搭配着用,藿香长于解表,佩兰长于行气,二者优势互补,祛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更为理想。将佩兰放入香囊佩戴,则能预防多种呼吸道疾病。

  砂仁是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的要药,入脾胃经,辛温行散、芳香化湿,常与厚朴、枳实、陈皮等配合治疗胸脘胀满、腹胀食少等病症。用阳春砂的花、叶、茎与茶叶制成的砂仁茶芳香宜人,开胃养颜,是夏季的保健饮料。脾胃虚弱、食少腹胀的人不妨吃药膳砂仁肚条:准备砂仁末10克、猪肚1000克,将砂仁烘脆后打成细末,猪肚洗净、焯熟;空锅中倒入清汤,放入猪肚,再下姜、葱、花椒煮熟,打去泡沫,捞起猪肚待冷切成肚条;将原汤烧开,下肚条、砂仁末、胡椒粉、料酒、猪油,加味精调味,用湿淀粉勾芡炒匀,即可起锅。需要提醒的是,芳香化湿的中药应后放,一般关火前5分钟再下,以免熬久了芳香物质损失掉。另外,芳香类药辛温香燥,会耗血伤津,阴虚血燥者慎用。(天津药物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红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学丨芳香化湿药
化湿的中药有哪些
五.(1一1)化湿药  1 藿香  2 佩兰   3 苍术  4 厚朴(厚朴花) 5 砂仁(砂仁壳)   6 豆蔻(豆蔻壳) 7草豆蔻   8 草果
大学医学医科中医中药《中药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化湿药
【中药学】20考研进行时-第十六日
中医学考试试题集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