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夕不仅是情人节!你不知道的七夕习俗、故事传说、诗词典故…
userphoto

2023.08.21 重庆

关注

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极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也是所有华人和东亚各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因为参与者主要是少女,其活动最早为乞巧,所以这天也被称为'女儿节'或'乞巧节'。

现在的七夕对中国人来说,已经少了'乞巧'的含义,大家多是将它当情人节在过。人们在这天表达的愿望是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希望双方能恪守对爱的承诺。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我国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流演变

我们现在一说到七夕节,都会想到将它当做中国情人节在过,原因是它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七夕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情人节,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这一天,女子可以拜访朋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所以七夕又被叫做'女儿节'。这天,男子也会在旁边看女子举办的这些活动,凑个热闹,而男女定情只是七夕节的副产品。

文献中最早出现'牵牛''织女'记载的,是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时的牛郎织女还只是天上二颗被人格化了的星辰,可见牛郎织女传说最初来源于人们对星辰的敬畏和崇拜。

到了战国晚期,根据《日书》中的记载,这时出现了牛郎织女的婚姻是场悲剧的说法。'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意思是说,戊申、己酉,牵牛迎娶织女的婚姻非常不幸,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汉朝时出现了牛郎织女相爱而不能团聚的说法,《古诗十九首》中记载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为什么牛郎织女的传说,或者说女子的节日这天要定在七月初七呢?

我国古代传说中,女娲在造万物时,第七日造出了人,所以'七'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和'七'有关,人有七窍,音乐有七个音符,天上有七仙女等。

《黄帝内经》中也将'七'定为女子的生命之数:女子七岁齿更发张,二七就发育有了月事,为生育做好了准备,三七四七都是身强体健之时,五七身体渐渐衰弱,六七开始生白发,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终止。

'七'既很吉利,又对女子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所以就将两个七叠加起来成为节日。

真正将牛郎织女故事完善是在南朝时,民间传说中织女成为天帝之女,嫁到河西,但织女婚后消极怠工,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有现实基础的,是中国'男耕女织'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

南朝人过七夕有一个乞巧的活动,这个活动还延续到了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宫中的盛大乞巧仪式,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夜,宫女们盛陈瓜果、鲜花、酒馔,列于庭中,乞求于牵牛、织女,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第二日视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引得民间纷纷效仿。

宋朝之后,七夕节进一步发展,节日气氛非常浓厚。宋朝的妇女们除了陈列瓜果、穿针乞巧之外,还会在七夕时用水浸绿豆、小麦,生芽数寸,以红蓝丝绳束之,称为种生。此外还在庭院中盖彩楼,称为乞巧楼。孩子们在七夕也可以参与乞巧活动,男孩乞聪明,女孩乞巧。

七夕从传统的女性节日转变为情人节是文人的功劳,历朝历代将七夕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诗篇风起云涌,光是唐代就留下了八十多首以七夕为题的诗,宋朝更是超过了两百首。

随着诗词的流传,牛郎织女的'自由恋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光芒,于是,之前的一些乞巧习俗就渐行渐远了,渴望爱情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得以传承了下来。

到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七夕将穿针习俗变为丢巧针,乞巧时间也从晚上变成了正午。

女子乞巧时,将装满水的碗放在正午的阳光下,再将绣花针放在碗里浮起来,如果针在水中的影子如花似云,或呈鸟兽形,就认为'乞得巧';如果影子粗笨似槌,或弯曲不成形,就认为'乞得拙'。

传统习俗

  • 乞巧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朝,《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还有一种喜蛛应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即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织得密则说明妇女手巧,织得疏则说明妇女手拙。《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拜织女

织女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每到七夕时,少女、少妇们都会约上自己的三五好友一起拜织女。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茶、酒、水果、鲜花等祭品,再放上一个小香炉。

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女和少妇们提前斋戒一天,沐浴好,准时到主办人的家里来,焚香礼拜后大家在桌子前围坐好,一边吃花生、瓜子等零食,一边对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比如希望长得漂亮或者嫁个如意郎君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默祈祷,一般玩到半夜才会各自散去。

  • 拜魁星

魁星,又称奎星,和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为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因为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的图像。如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魁星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要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拜魁星'仪式和拜织女相类似,亦在月光下举行。在家中阳台下,仰对星空,摆好神案,上面需要净水三杯,香炉一个,香用沉香为宜。备好蜡纸、香花、香茶、水果两样,然后净手对魁星的画像,或者设置牌位,牌位供俸'文昌梓潼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启运魁斗星君'神位。神位用红纸墨汁书写,上香叩拜,默念魁星宝诰三遍。然后祈祷说出自己名字生辰(为别人祈求就说他人的名字生辰)和'弟子谨以鲜花果酒之仪供奉敬献于文昌帝君,九天司命真君,扶文启运魁斗星君。座前,祈文昌高照,文星武星照临,佑弟子灵气降神,文华清秀。神识通明,智慧聪灵,心光自然,进修德业',然后磕头礼拜。待香尽后,烧化纸钱,再将茶水倒于阳台外即可。

  • 种生

旧时祈求生育的习俗。在七夕前,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它长出数寸的芽,在七夕当日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称为'种生'。还有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这些都是祈子求福的习俗。

  • 吃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因'巧'和 '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将发面团放入具有梨、茄、瓜、小鸡、蟹、虾等各种图案的木模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穿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

历史典故

  • 花心后主南唐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通音晓律,能诗擅词,尤以词的成就最大。他既是风流才子,也是亡国之君,最后客死开封。他生于公元937年七夕,死于公元978年七夕,是历史上唯一生于七夕、死于七夕的皇帝。

客观说来,李煜这个皇帝还算不上是昏庸无道,作为一个文人,李煜可谓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今人谈起词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他。可是作为一个男人,李煜只能算是一个花心男。

可能许多人都曾为他和大小周后的爱情故事动容过,觉得身为帝王,又颇具才华,和这样的男子在一起,简直是梦一般的事情。大小周后刚开始可能也是这样想的,可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才知道李煜的人品。

当初李煜先纳了大周后,对她可以说是百般宠爱。夫妻两人同卧同起,同行同游,一起沉迷于音乐的世界中。可造化弄人,本是最好的年纪,大周后却得了病。本来妻子得了病,当丈夫的应该照顾才是,而李煜却在这时和大周后的妹妹小周后有染。病都快好了的大周后就这样被李煜的无情给活活伤心死了。

李煜在得到一位比大周后还惊艳的女子之后,就此沉迷在小周后的温柔乡中,两人琴瑟和鸣更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他的国家彻底被灭了。没有勇气自杀的李煜选择了投降苟活,他带着小周后来到了开封。

后来皇帝赵光义看上了李煜的小周后,李煜竟然还真就把小周后给了赵光义。半个月后,赵光义才把小周后还给李煜。

李煜最终在七夕这天被赵光义毒死了,连死都死在了这么浪漫的一个节日,李煜也算得上是有始有终了,这一生都这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词文化

某年七夕之夜,白居易抬头看着明月与长空,感慨历史长河中的七夕都是一样的。每年这天,牛郎和织女都感受着五味杂陈的欢乐和悲苦。乐的是相聚,悲的是离别恨。

本诗从写景入手,先用残月高挂烘托出孤寂的氛围,这种氛围与人物的心境相结合,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后面由景入情,感叹良宵苦短,这些相思和寂寥都只能由牛郎织女来体会了。

卢挚在这首词中巧用杜牧的《秋夕》,为读者绘制了一幅静夜图,并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境。七夕夜晚,月明风清,白银烛台发出的光照亮了画屏,人们静坐在亭子里看牵牛织女星在鹊桥相会,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乞巧,金鼎中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秦观这首咏七夕的词,首句就将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描写了出来。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百般变化,天上的流星也传递着相思的愁绪,我悄悄度过今夜的银河。虽然只能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但胜过人间无数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两人柔情似水,互诉衷肠,这短暂的会面就像梦一样,又到了分别的时候,却不忍心去看那鹊桥。如果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纠结这片刻的欢愉呢。最后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这也成为爱情颂歌中的千古绝唱。

-

END

图文来源:《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插图、网络图片(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牛郎织女鹊桥会—七夕的美丽传说
中国七夕---浪漫情人节 ♂等^
七夕节里说七夕:关于七夕节的那些事儿,你知道多少?
关于七夕节日,你了解多少?古代&现代人是如何过七夕的?涨知识
【话七夕】咱中国人自己的七夕,到底该怎么过?传统七夕节俗面面观
家文化|在古代,七夕可不仅仅是“中国情人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