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SIDDHARTHA

过了多年的世俗生活,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了极点。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最绝望的那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了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1,婆罗门之子

 

虔心沐浴是善,但那只是水而已,不能洗清罪孽,不能疗慰思想之渴,更无法驱散心之恐惧。向诸神的奉献与祈祷固然极美,但那就意味着一切吗?这种奉献是否使人快乐?而诸神又如何呢?真的是生主(印度教中的造物主)创造了世界吗?难道不是阿特曼(印度教中的灵魂或本源)独自创世吗?诸神的形体不是创造得像你我一样吗?不是像你我一样无常而终有一死吗?那么向诸神的献祭是否是善与真的行为呢?是否明智和值得呢?除了唯一的阿特曼,人们还应当向其他的什么人献祭、向谁表示尊崇呢?然而,阿特曼又在何方,那永恒的脉搏到底在何处跳动?难道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存在于内心的最深处,这终极永恒又在何处?它不是筋骨,不是肉体,也并非思维或知觉,这就是智者们所教诲的。那么它到底在何处?有没有另外值得追寻的道路通向自我、通向阿特曼?没有人能指明这道路,没有人知道。

 

汝之灵魂即宇宙

 

在幽深的睡眠状态中,人会跨入意识的最深处,住在阿特曼中。

 

悉达多认识很多值得敬重的婆罗门,尤其是他的父亲,他圣洁,渊博,德高望重。他的父亲令人敬仰,行为举止从容而高贵、生活纯洁、言谈明达、头脑充满高尚而智慧的思想。然而即便如他那样渊博,他是否真的内心宁静极乐?他不也是一位充满渴望的追求者吗?他不也是带着无止境的饥渴不断诉求于神圣的源泉-------诸如祭祀、经典与婆罗门的论道吗?为什么毫无过错的他要每天沐浴一新,试图洗清自己的罪孽呢?难道阿特曼不是存在于他的内心,源泉不是在他的内心,源泉不是在他的心中流淌吗?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这就是悉达多的思想:这就是他的渴求,他的悲哀。

 

三个沙门(离家苦行者的总称)行者曾经经过悉达多的城邑,他们是流浪的苦修者,瘦弱疲惫,三人正值中年,几乎全身赤裸,肩膀上满是灰尘和血迹,在灼热的阳光下暴晒,孤独,陌异,对尘俗充满敌意------人世中穷困潦倒的贱民。他们的周身 回旋着一种宁静的激情,一种不惜一切的奉献,一种残酷的自我弃绝。

 

2,沙门

 

所有这一切都不值一看,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一切意义、快乐或美丽皆是幻象,一切皆是虚妄的腐朽。世界充满辛酸,生命即是苦痛。

 

悉达多只有唯一的一个目标------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在空寂的心灵中得到安宁。在抹除了自我的思维中等待奇迹------这就是他的目标。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当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那终极之物必然会觉醒,那非自我的最深层的存在,那伟大的秘密。

 

悉达多的灵魂死去,腐朽,归于尘土而重又复活,体验了生命的轮回的阴郁魔力。他像一个猎人,他带着新的渴望寻觅逃脱生命轮回的某一缺口,在这一缺口中,一切因果都已终结,毫无痛苦的永恒亦从此开始。他扼杀自己的器官,他除灭自己的记忆,他逃脱出自我并融入世间万态之中。他是动物,是尸体,是岩石,是木,是水,而每次他再度清醒,在日光之下,在月华之中,他又成为自我,再次投入生命的轮回,再次感受到渴望的躁动。征服了旧的渴望,又会感受到新的渴望。

 

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什么是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只不过是在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达到的不过是一种在长时间修行中逃离肉体并宅于非我之境时所找到的感觉。

 

一个酒徒固然找到了逃避的方法,固然得到了短暂的休憩和平安,但一旦从幻梦中醒来,他就会发现一切一如从前。他并没有变得更为聪明,并未得到任何知识,并没有进入更高的境界。

 

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东西!我相信,万物之中并不存在被我们称之为“学习”的事物。我的朋友,世界上只存在一种知识,即阿特曼,它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每一种造物之中。而我已经开始相信,这种知识的最大敌人莫过于求知之渴,莫过于学习之路。

 

3,乔达摩

 

佛陀谦然地走自己的路,陷入沉思之中。他平和地表情既非欢喜,也非忧伤。他仿佛从内心发出温和的微笑。他静静地、安详地走着,带着一种隐隐的微笑,仿佛一个健康地孩童。他身着僧袍,正如其他僧侣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他的面容,他的步态,他安详的低垂的手臂,他安详的俯视的眼光,以至他的每一根手指都显示着宁静,显示着圆满,无所依循,无所寻求,映射出一种永恒的光明,一种无止息的平安,一种无懈可击的宁静。

 

世间万物的圆融统一及其逻辑结果在一个地方遭到破坏。通过这个小小的缺口,圆融统一的世界出现了某种陌生的东西,某种新鲜的东西,某种以前从未有过而且无法展示、无法证明的东西:这就是佛陀超出世间的真理,关于救赎的教理。

 

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教义而得到救赎。佛陀不可能以言辞和教义向任何人传达他在觉醒的那一刻所体验的事件。

 

4,觉醒

 

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就意味着思想,而只有通过思想,感觉才会成为知识并且不会失去,而是变得真实,其内在熠熠生辉。

 

你想要从教义和老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交给你很多,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是自我,我希望学到有关我的本质与意义。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和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避它。的确,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自我那样占据我的全部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唯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我是悉达多。我对世上万有所知最少的恰恰是我的自我,恰恰是悉达多。

 

一瞬间,当周围的世界在他的心中融解并消退,当他像太空的一颗恒星一般孤独地伫立,一种冰冷的绝望感吞没了他;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地成为他自己。

 

5,伽摩拉

 

长久以来,他知道他的自我就是阿特曼,与梵天同样有着永恒的本性。然而他从未真正地发现他的自我,只因他企图将自我陷于思想的罗网之中,肉体固然绝非自我,感官的运作、思想或知性亦非自我,而用以推论或由已知思想来编织新鲜思想的机智绝非自我。不,这思维的国度仍属于此岸世界。即使一个人使其瞬间的自我的全部感觉归于寂灭并代之以思想和学识,也不会有任何结果。思维和感官同是美好的事物,在这两者的背后隐藏着终极的意义,人应该同样专心地倾听并习练两者,从中聆听最深处的神秘之音,而比应该鄙弃或高估任何一方。他将义无反顾地遵从他的内心的声音,不再流连他物。为什么乔达摩在他觉悟成道的伟大时刻曾跌坐于菩提树下?因为他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声音命令他在菩提树下寻求安宁,他并未求助于苦修、献祭、沐浴和祈祷、进餐和饮酒、睡眠和梦想,而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人只应该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6,人世间

 

写作虽美,莫如沉思;机智虽美,莫如能忍。

 

悉达多将这一切视为游戏,他只是尽力去学会游戏的规则而已,对于游戏本身他无动于衷。

 

所有这些游戏以及人们玩弄这些游戏所投入的激情占据了他的全部思想,正如他的思想曾为诸神和梵天所占据。

 

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漂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

 

7,轮回

 

正如陶匠的旋轮,一经开动便会持续旋转很久,然后则渐渐缓慢并最终停息下来,悉达多灵魂中的禁欲之轮,思维之轮以及辨识之轮也如此转动了许久,它仍旧在转动,不过已变得缓慢而犹豫,几乎陷于停顿。渐渐地,就像湿气侵入已然垂死的树干,缓慢地充斥其中并使其腐朽;尘俗与怠惰也如此深入了悉达多的灵魂,缓慢地充满其中,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而倦怠,沉入了昏睡。但在另一方面,他的感官却变得更为醒觉。

 

悉达多尤其羡慕常人身上具足而他所缺少的那一点:世人对自己的生活所持的那种重大感,他们深刻的欢乐与忧伤,以及那种永恒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所带给他们的焦虑而甜美的幸福。

 

悉达多赌博是出于一种心灵的危机感,他通过输掉或挥霍掉那些肮脏的金钱而获得一种强烈的快感。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够更直接、更讽刺地使他发泄出对财富、对商人们所膜拜的偶像怀有的无比轻蔑,因此他毫不吝惜地高额下注,同时又痛恨和嘲弄自己。

 

少年时他就已经品尝到了快乐的甜蜜。诸如当他获得婆罗门们的赞誉时,当他远远胜过他的同伴时,当他在背诵圣诗、与学者们辩论等多方面显示出才能时,以及当他在献祭中担当助手时,曾有过快乐的体验。当时他曾在内心感到:“一条大路已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已被特别召唤去循路前行,诸神在等着你。”在青年时代,他不断高扬的目标推动他出入于有着相似的目标的人群,他竭力去理解婆罗门的教义;而每种刚刚获得的知识只会引发新的渴望;在所有这些努力和渴望之中,他又曾想到:向前,向前。这就是你的路。当他离家出走并选择苦修的生活时他曾听见他的内心的声音,当他离开沙门去寻访一切园成的佛陀时,当他告别佛陀投入未知的尘世时,他又一次听见内心的声音,自从他高翔在思想的天空到现在竟已经过去了那么长岁月!他的道路竟是如此无聊和荒凉!在漫长的岁月中,他的生活没有任何崇高的目标,没有任何心灵的渴望,没有任何精神的升华。他竟一直汲汲追求于微不足道的享乐却从未有过真正的满足!在不知不觉中,所有这些年他一直渴望并努力生活得像这些尘俗人们一样,像这些孩童一样,;而他的生活比世人的生活更加不幸和可怕,因为世人的目标不属于他,世人的悲伤也不属于他。

 

8,在岸边

 

一切目标都已磨灭,剩下的只是一种深切而痛苦的渴望:渴望彻底摆脱这场混乱的迷蒙,渴望呕出已经酸腐不堪的酒水,渴望结束这令人心酸的苦涩生活。

 

表象的世界流转无常。

 

现在所有这些无常之物又从我的身边溜走,我又一次如婴孩一般独立于天地之间,我一无所知,我一无所有,也一无所学。我现在又一次赤身裸体。

 

我需要体味到绝望,我需要堕入精神的无底深渊,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绪,而后才能体验到神恩,才能再度聆听“唵”之音声。

 

9,船夫

 

他不断从河水身上学到新的东西,他尤其学会了倾听的艺术,学会了以一颗宁静地心灵,一种期盼而又宽容的心境去聆听,抛弃一切欲望和激情,抛弃一切评判与见解。

 

他从河水学到了这个秘密:世上并不存在时间的实体。

 

我的生命也是一条河,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与老年悉达多只是由于幻象而有分别,而并非由于现实而有分别。悉达多的不断新生并非过去,他的死以及终归于梵天也不是发生在将来。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如,俱入目前。

10,悉达多之子

 

他宁愿承受自己的爱所导致的烦恼和悲伤,而不愿接受没有孩子的快乐和幸福。

 

河水也在召唤他,他也属于那永恒的生命。然而你我是否知道他将被引向何方?哪条道路?什么经历?何种悲哀?他的悲哀不会轻微,他的心傲慢而冷酷,这样的人可能会遭到许多痛苦,会犯许多错误,造作许多不义和罪孽。

 

亲爱的朋友,你真的认为有人可以免于自我之路吗?难道仅仅因为你期望你的幼子免于悲哀、痛苦和幻灭就可以使他得以幸免吗?然而即使你为他死十次,也不能丝毫改变他的命运。

 

他的儿子就在身边,他,悉达多,已经完全成为尘俗中的一员。他爱着他人,为其受苦,由于爱而痴迷,为爱而盲目。在他的生命中,他初次体验到了这迟来的最强烈、最奇异的激情;由于这种激情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却也得到了升华。在某种意义上他获得了新的内容,生命变得更为充实。

 

他真切地体会到他对儿子的那种盲目的爱就是一种极富人性的情感,这种爱本省就是轮回,就是从深水涌出的烦恼之泉;同时他也感到这种爱并非毫无价值与意义,因为那毕竟源于他的本性,即使是这样的情感,这样的痛苦和蠢行也需要亲身去体验。

 

11,唵

 

在悉达多的自我之中,一种认知已经逐渐生长并且成熟起来,那就是对于智慧的真正内涵以及他所长期追求的目标所达成的理解。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一种心灵的觉悟,一种在生命的每一瞬间思索、感受和体味万物圆满如一境界的能力或隐秘的技艺。这种想法在他的自我之中缓慢成熟起来,这也就是在维稣德瓦的衰老的孩子般的面容上所体现出的:和谐,对世界永恒圆满的体悟,莞尔微笑,万物的圆融统一。

 

任何体验如果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悲哀总会回归。

 

12,侨文达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

 

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只有片面的真理才能形诸言辞;事实上,以语言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只是半个真理而已,它们都缺乏完备、圆融与统一;当佛陀世尊宣讲关于世界的教义,他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轮回与涅槃,虚幻和真如,痛苦和救赎。世界之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佛的觉醒:世上无人如悉达多一般孤独
黑塞:我们此生始终要独自修行
黑塞《悉达多》:生命的智慧是每个瞬间圆融统一的思考
纪伯伦告诉你: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赫尔曼·黑塞:人独自行过生命,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悉达多》:智慧无法言传,只能体验和领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