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踪:教师解读教材之路

追踪:教师解读教材之路

  也许别人在外旅游散心,我们却在家中啃着教科书;也许别人在家喝茶聊天,我们却出外找同事讨论教材解读的困惑;也许别人正安然入睡,我们却在电脑前敲打思考的文字……这一切的也许,一切的累,一切的艰辛与汗水,一切的付出与收获,却让我们品味出职业的责任、庄严与神圣。

  ——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师黄桂琼

  【体验与感受】

  深入其境,方知其味

  王有志

  《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一行来到成师附小,校长刘娟,副校长张璇、秦梅,教导主任蔚倩,向我们介绍了该校“运动式”教材解读的原始冲动、目标构想、难舍情结,呈现出对教师的智慧引领。我们看到,一种日常的教材解读行为的管理理念与实施策略。他们的阐释,表达了对教育的理想追求,流露出对改革的难舍情结,呈现出对教师的智慧引领。我们看到,一种日常的教材解读行为在思想的照耀和价值的扩充之后“重启”,正在使课改与课堂、教师与教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与断裂得到修复。

  本刊:教材解读是日常化的教学准备活动,在“转变教学行为”呼声高涨、行动张扬的新课程背景下,你们脚踏实地坚持了近三年有计划、有规模的教材解读活动,其最初的动因是什么?

  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本身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实践活动,它的系统性强、内涵丰富、周期长,是一场教育创新的攻坚战,也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新挑战。我们将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首选策略,并将重点投放到教材解读上。因为,改革主张、课标理念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向教师传播,还渗透于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排中,并最终通过教材的实施来体现。所以,落实课改,必须落实教材解读,才能使老师们练就实施新课程的“真功夫”,富有底气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当然,我们并非一开始就认识到这点,曾经满以为只要教师观念改变了,行为跟进了,课堂就会发生良好的变化。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一线推进的初期,从上到下都比较强调课程理论的学习,课标精神的领会和对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的改进,学校也围绕着这些内容开展校本教研。但是,当我们频繁地走进常态课堂,发现一些教师虽然对课标理念能说会道,他们的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也“动”起来了,但是课堂随意性大,教学目标不清晰,重点不突出不落实,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对此,教师也感到困惑。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是因为教师在教材解读上着力不够,忽略了对教材的深钻和准确把握。成都市使用的是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与原人教社大纲教材相比,在编排逻辑、选材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充分,因而感到难以适应,就连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本刊:能具体谈谈教材变化的特点和老师们面临的困惑吗?

  学校:就拿语文教材来说,它具有开放性特点,学习内容覆盖面广,与社会、学生生活、学生兴趣和需求及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另外,教材富有弹性,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内容进行增删调整。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和时代特色,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在原教材使用中积累的经验难以用上,加之对新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到位,因此产生一些困惑。例如,当低段教材强调听读识字、猜字而弱化拼音教学,教师在如何处理拼音教学,发挥拼音的拐杖功能方面存在困惑;教师还担心教材的容量太大(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要比人教版教材多出四个主题单元),难以将训练一一落到实处而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教材习作资源多,可选择的话题范围广,教学自由发挥的空间大,教师困惑于如何选择、如何指导、如何确定习作训练点与如何整合习作内容。另外,教材中系统的知识体系建构相对于原教材有所削弱,不利于能力水平一般,经验不足的教师对双基的把握与落实。

  关于数学教材,老师们虽然认识到新教材能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新的变化,比如:教材没有呈现结论性的话语,只有对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问题提示,这就意味着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自由;新教材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具有开放性,同时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都是原来的教材没有做到的。然而,在教材的使用中,教师的困惑在于教学容量过大,知识不易落实;知识体系不强,逻辑体系不严密;练习量过少,需增补内容较多。有经验的老教师们凭借自己多年的积累和通过研究能够驾驭好教材,而对于经验不足的新教师在系统地、全面地理清知识体系和驾驭好教材方面则存在困难。

  本刊:对于教材变化带给教师的困惑,你们是怎样认识和对待的?

  学校:客观而论,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它的变化为教师所不适应在所难免,这是一个过程。教材如何适应教学实际,还需要专家与广大实践者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完善。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如何面临这一过渡阶段的现实,如何引领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握好教材、运用好教材,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教师对教材特点把握不准,对编者意图理解不透,或者仅仅困惑于教材的不足而放弃努力,课标中好的理念就无法在课堂中真正落实,学生动起来以后该做什么就缺乏方向,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就会出现悬浮状态。为此,我们将解读教材作为突破口,试图通过有效、高效的教材解读,引导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转变为有效的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近几年来,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寒暑假都要将来期所用教材认真研读,并形成研读成果。当然,这个过程做得很艰苦,但是又不得不做。

  本刊:教材解读的落实、扎实与学校的管理力度密切相关。对于这项教师全员参与且占用寒、暑假休息时间的教材解读活动,学校在组织管理上是否采用了强制性手段?

  学校:强制手段有失人文性。如果一些硬性的规定合理合情,其强制的意味就会弱化。例如说,只有教师这个行业才会有较长时间的寒暑假。这既是师生调养身心、恢复精力的需要,同时又是积蓄智慧的需要。教师平时教学繁忙,只有在假期静下心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才能保证来期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此,老师们是能够理解的,况且,过去长期以来也是这样提倡和操作的。而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更加关注教材解读和备课的质效,不仅在组织与管理上加大力度,而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条件保障,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引领。我们认为,既然做了这件事,就要将其做得更好,要让老师们觉得假期虽然付出了艰辛,但是却值得。不过,要真正开展好这项活动,还需要全面的目标定位,而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刊:能具体谈谈活动的目标定位吗?

  学校: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首先将教材解读的目标定位于促进教师发展。因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促进众多生命发展的个体,他们同样需要生命的发展与壮大。教师的生命发展首先在于精神的自我塑造与强劲,而不是屈从于制度的简单规范。因此,作为管理者,最需要用人文的情怀与先进的思想影响教师的精神与行为。关注教师精神体验,满足教师心灵需求,激励教师自我更新,开掘教师智慧潜能,让其在发展中获得对职业的幸福体验,并依托这种体验实现生命催长生命的良性循环。这,才是学校管理者的本质性追求。

  本刊:很好,你们教学管理的理念与价值取向体现了“做思想的先锋,而不做精神的教父”。教材解读是一项较枯燥的活动,需要教师时间的投入,更需要心力的投入。如果没有精神的动力支持和相应的条件保障,则很难使这项枯燥的活动收到实效。请谈谈你们在这些方面的做法。

学校:作为行政,首先从认识层面来影响教师。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宣传主张、阐释观点,让老师们认识到身为成师附小的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保持和发扬成师附小的优良传统,体现师范特质和示范性,从而建立一种自豪感、时代感、紧迫感。我们还向老师们传递这样的信息,任何教育改革对参与者而言,既是心智的跳跃、专业的磨炼,又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只有正视课程改革中的困难,敢于突破教材变化带来的实践难度,才能提升驾驭教材的能力,增长教学的智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消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本领恐慌”。因此,自找苦吃,花大力气解读教材,则是成师附小每一位教师的首选。

  当然,要开展好全校性的教材解读活动,作为行政,自身下深水,发挥示范作用至关重要。我校行政从校长到分管教学的主任,都是各级名师,都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我们分别牵头一个学科,为教材解读的管理、指导和扎实开展创造了条件。首先,我们自己钻研教材,再与老师们共同讨论,春节期间,蔚倩主任参加了五个年级的教材解读活动,并做出具体的指导。学校每一位行政给予老师精神上的鼓舞与业务上的指导,让老师们感受到教材解读活动的价值与分量,促进了教师参与的热情与信心。

  高效的教材解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条件保障。除了在物质保障方面尽量满足老师们所需的各种资料、书籍、不同版本的教材、光碟等,还为教研组提供必要的研究学习活动经费。同时,我们创设专家引领教材解读的条件。从第一轮教材解读至今,我们不仅请到了成都市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还有区学科教研员。各备课组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在老师们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中,老师们解读教材的能力不仅得到了提高,同时,专家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人格魅力令老师赞叹,无形中给老师们增添了动力。

  价值的自我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求,也是动力的源泉。我们不断为老师们的自我展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当老师们通过艰辛的教材解读,逐渐获取了经验、收获了成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他们的成果推出去,让老师们体验到价值实现的愉悦。在学校的努力下,我校老师几乎语、数、美、音、体等学科的备课组,都承担了区上教材解读活动的示范任务,还为老师们争取了到市上、省上交流教材解读经验和上公开课的机会。当老师们滚雪球式的一点一点、一期一期、一年一年的总结提炼形成一系列物化成果资料后,我们尽可能给老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现在,老师们在教材解读活动中,达到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由外趋力的推动到内趋力的爆发,他们感受到解读教材对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提前解读教材对这一学期,乃至一年或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达成的作用和价值。

  本刊:从刚才的介绍可以看出,教师在你们的影响与组织下,真正地动了起来,并收到了实效。全校性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材解读活动在推进上面临哪些新问题,你们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学校: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抓这项工作既具体,又有压力。因为它牵涉的教师面大,专业水平有差异,且不断地又有新上岗的教师。因此,在教材解读的进程管理上,就面临着统一要求与个体差异的矛盾,在教材解读能力发展和技术的培训上,就面临着骨干教师经历几轮教材解读不知怎么深入下去,而对新上岗教师又得进行基本的培训与指导,统一的活动安排如何兼顾两头?做了两年下来,我们有“走不动”的感觉,感到仅仅靠调动教师的自觉参与,仅仅靠学校管理者的精神支持与组织管理,是不能顺利、高效地开展教材解读活动的。于是,我们产生了“将教材研读活动当科研课题来做”的想法。

  本刊:你们关于将教材解读活动“当科研课题来做”的思路很好。请简谈在教材解读的组织与实践活动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思路的。尤其是怎样突破教材解读活动中的难点的。

  学校:我们从教材解读的组织管理方式与教材解读的策略等两方面加强研究与探讨,并结合学校与教师的实际和需求,找准其困难点和关键点,理性地梳理教材解读活动的组织策略。第一,我们总结出教材解读的“四读、三想、两对比”,就是理性地归纳教材解读方法,指导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第二,学校对教材解读成果呈现的表格设计,也是为了帮助教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地解读教材。教师只有通过深钻课标、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源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才能完成好分项要览表,物化解读结果。第三,对于骨干教师和新上岗教师的教材解读,我们采取分类要求的办法,即引导骨干教师在总结教材解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教材解读策略,如何有效地运用教材解读成果。而对于年轻教师和新上岗教师,则重在教材解读的技术培训和已有经验成果的学习借鉴。这种分层要求,可解决两头难以兼顾的问题。第四,为突破教材解读组织管理面大、情况复杂的难点,我们通过研究与梳理,形成这样的管理思路:1.合理、规范、有序地组织好假期教材解读;2.行政参与过程,随时发现问题并调控;3.发挥备课组长的组织指导功能,保障备课组整体的教材解读质效;4.规范解读呈现方式,如集体汇报、表格填写等;5.完善专家指导制度,将全校教材解读中存在的问题与需要专家帮助与指导的内容提供给专家,求助于专家的引领与指导。

  本刊:将教材解读当课题来做,能使这项活动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有利于形成策略和经验。能谈谈在这一思路下形成的教材研读活动的操作实施策略吗?

  学校: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将教材研读活动结构为环环相扣、层次递进的有机链,即以“个体研读——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实践反思”形成互为联动的教材解读活动模式。由于其过程是开放的,主体是联动的,我们将其称为“开放联动式教材解读模式”。开放联动式教材解读试图通过共商互助、借力提升而突破过程封闭的状态,从而实现教材解读的高效益和教师群体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

  个体研读:个体研读形式灵活,不受时间地点制约,可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其目的是通过独立钻研教材,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专业能力。因此,我们尤其强调个体研读的落实和扎实,设计了教材研读“五环节”。

  第一,精读课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理念,把握总体系,了解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各学段、各版块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作到“心中有全局,年段抓联系”。

  第二,目标分解。细化课标各项目标,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具体阐述、细化。例如二年级习作目标,课标中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教师抓住关键词“周围事物”进行细化,表述为: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庭、家乡、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及生活的环境,能写出自己的认识、愿望、感想或期盼。

  第三,教材呈现。教材呈现是对教材内容各要素的分析记录。前提是遵循“整体入手、逐步细化、综合完善”的原则分析教材内容,把握全册的基本内容结构,了解编排特点与编者意图,了解各单元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分析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分析单元中的章节内容,了解各小节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和内容呈现方式及其小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同时还要研究课后练习及课后提示。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清晰梳理与整体把握。

  第四,策略设计。教学策略设计依据三个实际:即课标实际、文本实际和学生实际,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得以解决。例如三年级语文下期关于默读能力的训练,教师提出四条策略:1.在默读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勾画和批注,从而帮助捕捉、记忆重要的信息;2.让学生带着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读,交流读后思考;4.将默读与略读结合。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初步学会默读。
第五,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方案,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和全面监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注重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多样,有知识检测、能力考察、学习习惯评定、智能表现等;评价主体多元,有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方法多样,有笔试,有面试,有临时抽查,有过程记录等。

  个体研读教材的结果,需要以列表的方式呈现,这不仅为研究者与同年级组教师所共享,为备课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而且为新进入的教师或以后教学相同年级的教师提供参照。当然,它有别于教学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为教材实施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提供教材研读的思想方法。否则,仅仅为了方便而将其照搬,会导致研究思维的惰性,这是应高度警惕的。年轻教师只有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经历完整的研读过程,其专业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同伴互助:教师因为工作年限不同,个体经历不同,能力水平不同,需要在自主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在学科年级备课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其交流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所长和意愿选择自己在组内交流的内容。比如数学组内的交流,有的是侧重于分析和解决“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问题,有的侧重于分析和解决“统计与概率”方面的问题。由于教师对某个领域的内容认识较深、兴趣较浓,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较充分地发挥个体优势,使优质的资源在交流中得到共享。而对于共同困惑的难点问题,则通过相互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能够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年轻教师思维敏捷,能够想出许多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够做到“带着问题和思考来,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专家引领:教师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教材研读,认识到位与否,分析的方向是否恰当,对目标、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形成的思想和解决的办法是否妥当,等等,都需要经过专家的把关和指导。学科专家要把关教师教材研读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分析教学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教师解决教材研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指导教师优化教材研读方法,深化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研读成果。

  专家引领的具体形式采用“一对一,面对面”和“集体汇报,分别评述”的形式。“一对一,面对面”,就是教师在专家面前逐个汇报,专家对每一位教师的理解和认识给予指导。个别化的帮助能解决教师面临的不同困惑与问题,更能发现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和发展优势,从而帮助学校制定教师发展目标,促进特色教师、名优教师的培养。

  “集体汇报,分别评述”是指全校教师和专家坐在一起,按年段、分学科向全体老师和专家进行教材研读汇报,也叫“说教材”。专家针对老师们的汇报点评、指导并归纳提炼,帮助理清教材脉络,提升教师对教材把握的准确性和策略设计的科学性。

  实践反思:教材研读活动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中,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教材解读的效度。例如,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吗?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吗?教学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充分参与吗?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吗?作业反馈情况如何?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通过反思,进一步验证自己对教材把握与实施的情况,促进教学策略的优化,使之更加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

  本刊:通过几年的教材研读活动,学校各层面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学校:我们狠抓教材解读,希望收到“动一子而全盘皆生彩”的实效。当然,有的变化结果在经历较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显现,目前能够感受得到的变化有以下几方面。

  学校管理的变化:通过教材解读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实践,我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目标不仅局限在“成事”,而更重要的是以“事”为载体,关注人的成长,引领教师“成人”。所以,学校一系列的管理行为不再是简单的安排、规范、监控与评价来迫使教师被动地发展,而是通过具体的引导、激励、帮助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与自我更新。学校管理理念与行为的变化,有效地融洽了学校行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促进了相互间的理解,使学校的意愿与教师的需求达成高度一致,从而“同舟共向”,谋求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

  教研组职能的变化:过去,教研组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多地是对学校工作安排的执行,而“研”的职能弱化,而现在,教研组“研”的功能得到强化,教研组长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够有效地组织教师对教材解读和教学实施中的“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促进教师对实践的“真改进”,从而改变了以往教研组只重活动开展,而不重活动效果的情况。

  教师备课质量的变化:教师备课不再是为应付检查而就课论课地写教案或照抄教案,而是在把握教材框架体系的前提下,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目标要求与训练重点的基础上,即见森林又见树木地分析教材、设计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厚重感。

  教研文化的变化:开放联动式教材解读活动改变了单打独斗、按部就班的封闭的教研文化,其开放性、共生性、创新性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研究的热情,激活了研究的智慧,激励着教师的发展,使教师在交流互动、同伴互助的氛围中,在专家的关注与引领下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创造活力,丰富生命的意义。

  本刊:你们在教材解读活动的管理组织与实施方面做了艰苦而有效的探索,不仅为本校教师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而且为其他地区与学校的教材解读活动提供了启迪和借鉴。为了更进一步优化教材解读,实现教材解读的高效益,你们对以后的探索还有哪些思考?

  学校:全员性的教材解读组织与实施没有更多的经验参照,我们的探索还在进行中,其间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只要这项活动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有益处,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有帮助,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探索。下一步,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第一,如何将教材解读的认识成果与操作成果进一步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以便扎扎实实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发展;第二,如何通过“开放联动式”教材解读活动,努力构建适合本校教师的“合作”与“分享”的教研新文化,并逐步沉淀为校园传统文化,使校本教研因文化的涵养而焕发出持久的生命活力;第三,如何进一步梳理、归纳、呈现教材解读与教材实施经验,以满足更多的兄弟学校对我们的期待。

  专家指导下的年级组教材解读活动

  全员性的教材解读,仅仅是对责任的强调和行为的规范,都容易导致教师简单应付和做表面文章,使良好的意愿异化为理想的逍遥。而成师附小借助专家引领解读教材,给各年级、各学科教师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指导,使教材解读落到实处。在对三年级语文组暑期第二次教材解读活动的观察中,本刊真实地感受到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和精神交往,使教材解读因理性思辨与策略探寻而具有了学术的厚重。

  当李琴、李莉、袁歌、邵家志等几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所承担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综合实践等教材解读的结果,并提出各自在教材解读中的困惑,成都市小语学会会长廖惠渝老师,这位资深的语文教育专家,给予了“授人以渔”的指导。

  李琴:教学目标的把握是我们在教材解读中首先关注的问题,但是如何联系教材与课标找准目标的联系点?

  廖惠渝:教材解读需要“跳出来,落下去”。课标对中段各部分教学内容有何要求,需要整体性理清,再将这些概括性的目标细化。课标不是“教”的内容,是依据,教材才是课标的具体化,因此要研读教材的每一部分是如何呈现课标要求的,这样才能将目标落到实处。”
李琴:语文教材分五大板块,怎样认识各板块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廖惠渝:识字写字是基点,是最基础的东西,而基点根据年段的不同,摆布不同;阅读是重点,抓阅读是抓主要矛盾,是抓牵动全身的“牛鼻子”;习作是难点,是需要教师着力突破的;而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东西,我们将其称为新课标教材的亮点。建议将阅读和习作作为教材解读的重中之重,而口语交际是与阅读和习作相联系的。尤其是北师大教材,没有单设口语交际,是渗透在阅读、习作之中。综合实践也是渗透性的。”

  邵家志: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中段语文教学的特点?

  廖惠渝:进入中段后,其教学特点是什么,不能孤立地就中段论中段,要以整体的思路来分析。例如与低、高段比较,中段阅读与习作基本特点是承上启下,是转折。中段教学要写好“过渡句”,我们要研究中段如何承上启下,尤其要研究“承上”,研究二年级学生有哪些特点,三年级学生有哪些变化。因此,解读教材要突出年段特征,在各部分要选典型内容作分析,要根据目标确定学生能力的增长点,并进行到位的训练。

  李莉:我通过对比,发现三年级识字、写字的培养目标与二年级是不一样的,而且在识字量上不同。

  廖惠渝:三年级上期识字186个,写字282个,与二年级下期比较,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可以这样分析:由多认少写到增加写字的数量,写多于认,是为了提高写字的能力,这就是本质性的变化。我以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如何抓年段教学的变化,要理解变化背后的道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中段教学的特点。例如阅读,三年级上期开始进入默读训练,而二年级下期才有少量的默读要求。这是一个变化,即由朗读到默读的训练,到了高年级默读训练则进一步加强。我们要了解各内容板块变化的走向。

  袁歌:我发现三年级的“语文天地”有大的变化,如笔下生花的习作栏目不是指令性地表述,而在于与其他栏目联系,结合目标,不拘形式地写下感受、见闻与想象,要求学生“以笔写我心”。

  廖惠渝:课标中提到,低段要重视想象性作文,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其表达由虚到实,如同儿童画画先表达想象,然后写实,而北师大教材在这方面体现比较弱,按课标要求,可以增强想象性方面的写作内容。而中年级对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所想与见闻。另外,三年级与二年级相比作文还有什么不同?低年级原来叫写话,到三年级才叫习作,四年级以后到初中才叫“写”,即写作。三年级教材是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笔下生花”来反映这个特点的。

  袁歌:应该怎样把握作文训练方式与训练重点?

  廖惠渝:习作训练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单列式,即与前后不关联,另一种是整合式。而北师大十二次的习作训练,有十次是体现整合的,更多的是与口语交际相整合。即先进行口语交际,再笔下生花。还注意了与阅读教学的联系,这种整合式的习作有利于适应这个年段的教学。因学段不同,其训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我们对中年级习作表述是“起步阶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写作。因此,低年级是奠基阶段,三四年级作文是起步阶段,五六年级是发展阶段。起步阶段的作文训练重兴趣、重常规、重序列、重模仿、重片段。如果不落实到片断的训练而盲目拔高,习作训练就落不到实处,就不利于打基础。但是这个片断不是孤立的片断。过去中年级成绩变化呈现马鞍形,就是在写作上出现问题,就是重视片断训练不够。

  整整一个上午,老师们在专家面对面的指导下,深化了教材解读的理性认识,探讨了教材解读与实施的策略,体现了对教材解读的高效的追求。

  全校性的教材解读成果汇报

  如果说,专家指导下的三年级语文组暑期教材解读活动是成师附小教材解读“开放联动”的片断,那么,开学初的“说教材”活动,则全面地呈现了成师附小教材解读的“开放”与“联动”。

  2007年8月29日上午,在这个新学期即将开学行课的日子,成师附小全体教师分学科、分年级组以“说教材”的方式轮流向本年段教师,向成都市部分教研员和锦江区各学科教研员汇报教材解读的成果,听取教研员的点评与指导。到场观摩说教材的还有不邀自来的外区县教研员与教师。其中语、数学科“说教材”的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整整一个上午,各学科组教师都按板块将在暑期形成的研读成果作了呈现。尽管,面对学科专家、教研员关注的目光,有的老师开始还显得些许紧张,但是,一旦进入角色,他们底气十足、充满自信。他们在交流中所表现出的执着与投入、智慧与理性无不令观摩者感动。例如,承担六年级习作内容的吴洁平老师,联系前面五年级教师的习作教材分析,表达了自己对六年级上期习作内容的理解:“六年级习作内容与五年级的最大不同是既有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又有与初中接轨的延伸性,鲜明地体现承上启下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上延——话题作文、议论文与中学接轨;要求——写作有情有意(主题鲜明)、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表达生动)、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写出内容充实、文字流畅的作文。我们还发现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上期的习作部分再也没有“笔下生花”的专项训练,也没有了相应的“金钥匙”栏目。习作内容变得看似零散、毫无头绪,但是仔细研读之后,发现这样的编排实际却蕴含着一个深刻且实用的道理——从名家名篇中去体会、感悟语言文字,让习作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语感的浸润和培养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从来不教授自己孩子任何的写作知识,而是让孩子充分地阅读大量的名家名篇,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语言、运用语言。教材还增加了综合活动的次数,语言运用的次数也明显增多,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运用中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扎实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最后,吴洁平老师在教学策略上提出“理清线索、化零为整”的思考:“教材的知识点、训练点的分布比较分散,那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见子打子、见招拆招呢?答案是否定的。要让这些散落的珍珠成为真正美丽的珠链就需要用一条线来串联。这条至关重要的线就是清晰、明确的知识体系。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把一个个的知识连点成线、化零为整,并落实重点训练项目,才能让学生整体而系统的掌握知识。”接下来,她以图表的形式说明六年级习作内容以中观的人物描写和微观的细节描写为重点,并归纳:“本册教材以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为重点训练项目,它体现知识内容的整体性构架,如果理解到这点,我们就能通过不同文章的范例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做好铺垫。”

  老师们对教材的分析侃侃而谈,体现出一定深度和个性化的理解,用区教研员的话来说:有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已经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成师附小的教材研读活动真是令人感动。”来自郫县的语文教研员蔡小蓉在观摩了中段组教材解读活动后,谈了几个感动点:第一,研读深入:每一位教师对所承担的教材内容板块研读相当深入,对课程的年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教材目标了然于心,对达成目标的策略与方法胸有成竹,并且都条分缕析地形成了研读资料。第二,交流有效:这种有效体现在对话的方式上。例如,当市教科所杨霖主任追问阅读教学为什么多出四条目标,研读者理直气壮地阐述道理,体现出对教材目标的深入分析与思考。追问与阐释,呈现了研读过程与方法,调动了现场观摩者共同的思维参与。第三,互动真实:成师附小的老师们不仅呈现研读结果,更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寻求改进策略,体现了教材研读活动向纵深延伸。例如,三年级教师针对预习指导中的困惑,向四年级教师请教,提出:三年级预习怎样更适应学生?四年级的老师就将他们所探索的“五步预习法”加以介绍,并结合三年级特点,提出策略建议,为三年级教师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而四年级教师则针对北师大教材的习作练习呈现多个选话题,向区教研员提出:当教材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后,教师如何有效评价学生不同选题的作文?这些难点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无疑深化了教材研读,增强了互动效应,使教材研读更具实效性。第四,整体观照:每一位教师在呈现教材研读中,都有一个对于该内容板块的清晰归纳。例如,三年级阅读在整个学段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哪些目标在二年级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为高段做了哪些铺垫,等等。这种对教材的整体观照,有利于教师把握本年级教材编排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第五,敢于质疑:例如四年级教师对北师大教材的习作内容提出质疑:教材给出的习作题目多,内容范围广,虽然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但不方便教师的指导,并提出教材需要做出改进。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不为教材是从,而是带着专业的主见多角度地评价教材。
对现场有深刻感受的观摩者不止这一位。相信,凡现场亲历者,均对成师附小这种有效果、有规模的说教材活动发自内心的叹服。“成师附小的教材解读居然可以做得这样轰轰烈烈。但这轰轰烈烈的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与汗水。比较当今那些泛滥于世的教育作秀,那些以‘面子工程’自娱的教育乐天派所追求的轰轰烈烈,我们更清楚成师附小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更应思考现今教育到底该张扬什么。”参与现场观摩的郫县教研室陈兴中如是说。是的,这别开生面的说教材活动,不是做给大家看的,它是成师附小近几年来无论有无外界关注,每学期初所安排的“雷打不动”的常态性研究活动。对此,我们的感动归结为一个理由:当今教育改革与实践,做到既打雷又下雨很不容易,但是,为了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风调雨顺”,成师附小人身体力行地做到了“既打雷又下雨”!

  【体验与感受】

  

  

  

  在7月31日的暑期返校会上,学校领导要求我们利用假期“解读教材”,并提出“实、精、深”的解读要求。我在自己的教研组中分得了一块“包产地”——阅读部分,便回家耕耘去了。

  在想象中,这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了具体、明确的指导,有完善的资料,甚至还有上期其他老师解读教材的“善本”,似乎一切都可以手到擒来、迎刃而解了。例如课标表述,不就是课标上的那一段话吗?细化目标,不就是把课标目标分解成本学期的具体目标吗?想来容易,但做起来却不是这么回事。例如怎样去细化总目标,三年级上期到底要完成总目标中的哪些目标,这些目标到底要达到哪种程度,还有哪些应该关注的目标在课标中没有体现?等等。当这些问题一下子摆在了面前,我便感到有些茫然。以往,确定目标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黑、便在哪歇”,而现在是要求“心中有数”啊!于是,看似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艰苦的历程开始了。课标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达到了什么程度,三年级下期的要求又是怎样?我把翻了两遍的教材根据课标表述又翻来覆去地解读,并结合这两个问题,在原来其他老师的教材呈现列表中去了解三年级上期的目标。经历了反复的折腾,终于对上下两期的目标要求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样,对教材内容也大半了然于胸了。

  接着便是教材呈现。这是解读教材中最困难的一项工作。我是先看教材,然后看教师用书的。本想看两遍教材对于目标把握应该问题不大了,结果两遍读了下来,心里还是空荡荡的,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于是赶紧换一种办法,先把课程标准里的相关目标表述搬下来,先进行细化,再按图索骥。结果又发现,有些目标在教材上没有体现,而一些教材上的内容又在课标中找不到依据。所以,只得一边梳理目标在教材中的呈现,一边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细化目标;细化目标调整之后,整个细化目标的分类、阐述、相对应的教材呈现又得进行调整;教材中内容的分类有时又显得模棱两可,似乎两边都可以,又似乎两边都不恰当……于是,脑袋就像拨浪鼓一样,在教材、课标、教师用书之间不停地摆动。教师用书、课标上面没有明示,而自己又弄不清楚的,就赶紧上网查阅资料。总之,用一个时髦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就是——晕!

  且不说质量的好与歹,总算把教材呈现搞定了,于是开始了教学策略设计。这项工作,似乎不难,但是又觉得挺难。说不难,是因为我们对教学方法设计都有过实践,策略与方法似乎是一回事。说难,是因为它叫“策略”,策略相对于方法,要求更加全面、科学、有效,一定是“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所以,除了自己平时那点“土办法”,得真正地动脑来思考,动手去查找资料,这样,工作变得不简单了。似乎每一个目标都很重要,每一项目标都应该以相应的策略去“着力解决”、“力求达到”。当思维乱作一团麻时,我突然意识到策略制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去达成目标,这时才释然。

  后面还有“评价方案”的制定,其难度也不需多言了。

  转过头再去看看自己辛苦了一阵子获得的成果,既欣慰,又有点不踏实。欣慰的是,这真的和以前的备课不一样,暂且不论质量的好与坏,至少对于下期的教学内容基本做到心中有数,对应该达到的目标大致把握,对教学重、难点及其解决办法有了真正的思考。但是,心里还是不踏实,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弄清楚,还模棱两可,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但我还是充满了期望:还有组内同伴互助呢,还有即将进行的专家引领呢!

  通过这次自己解读教材,我有三点感触最为深刻:第一,学校对教材解读的“逼上梁山”,让我们这些未经历过摸爬滚打的年轻教师得到了应有的磨炼。第二,教师能在不断进取的环境中工作并成长,能获得专业能力的提高,产生职业的安全感与快乐感。第三,教师通过解读教材,将教材、教法烂熟于心,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材解读,苦尽甜来。只有深入其境,方知其味。

  (王有志: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东区,610066)

  “逼”出来的幸福

  辛 婕

  那年的夏天,蝉声鸣了。说教材,逼哭了。

  回想初次解读教材,虽非“惨不忍睹”,却也“丑态百出”。在我大脑一片茫然中,拿出教材,一篇篇地读,一遍遍地读,慢慢地,自觉有味道了。对照教师用书和新课程标准,针对年段特点,我发现原来“不起眼”的小学课文里竟然有那么多的“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这个单元,为什么会把它作为认字写字的难点,为什么孩子们会在这里出现理解的困难?……好多个“为什么”都是我不曾考虑过的。也许,这就是学校安排这个活动的初衷。“当你拿到教材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地读过它,读懂它?”“辛老师,你还认为小学的课文很容易教吗?”这样扪心自问,使我对过去的教材解读方式汗颜了。于是,我尝试着蹲下来,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书、去读书。

  伴随着汗水挥洒,一份厚厚的文稿整理打印出来了,心里满是沾沾自喜。怀着对被认可的期待,我来到了专家面前说教材。但是,专家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追问却让我不断失语。我对教材的理解与阐释居然经不住认真的推敲!汗颜中,我这个有着大学学历的小学老师恨不得钻下地缝。失败的感觉令我迷惑,到底我适合当小学老师不?我怎么连小学的教科书都读不懂了?怎么回事?到底该怎么教?怎么才叫彻底的分析教材啊?

  怀揣着专家的告诫与建议,我来到年级组上,来到师傅的面前。看到了师傅的说教材文稿,联系着专家的指导,终于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回到电脑前,经历三番五次地研读和修改,又一份教材解读资料打印出来,我将它小心翼翼地带到专家面前,向专家述说着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策略的设计。专家静静地听着,认可的微笑如春风拂面,针对性的点拨使我如醍醐灌顶。面对专家的首肯与指导,我感动着、感激着,虽然无语。

  有了教材解读的活动,我对于教材理解与教材实施的自信不断增强,由此而有了一种职业进取的踏实感,收获成功的幸福感。

  这种由说教材“逼”出来的幸福感,是那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

  (辛婕: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东区,610066)

  【实践与探索】

  教材“三读”

  刘 玲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一读教材,读出疑问:开始读一篇教材,教者要有阅读之后的疑问。这些疑问应该来自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必须对问题仔细排查,并借助工具书一一核实。目的是必须保证每一字读准确字音,每一个词弄清楚意思,弄不清楚的一定要追根求源弄清楚。宁可课前“掉肉”,也不可课堂“抽筋”,因为课堂上的每一个小小的错,都可能误导学生一辈子。教师还要带着“编者意图是什么”、“文本的特点是什么”的疑问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意义,把握文章的精髓,品味文本的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并揣摩其写法。还须读文本的插图。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内容,它也提供了很多的信息,有的是重点与难点的体现,因此,要在读插图时疑问它有什么作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插图。
第一次解读教材初见成效,但是缺少直观的分析与理性的比较,因而在把握其内在联系上就弱化了些。因此,在第二学期教材解读中,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全册的整体分析,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对每一单元的解读分析,填写各单元教学要点一览表,在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分析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加强了单元目标要求与教材知识的联系。由于对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都了然于心,教学时就能做到前后呼应。但是,这样的分析对每一位老师来说,解读和分析的量太大,有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也缺乏更多的创意。

  所以在第三次教材解读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合作互助的办法, 例如先进行单元分类, 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活动的版块分类,并择其最重要的某一部分内容,由组内教师各自解读后再进行交流。由于每位教师都以自己的方式深入解读,再经过交流与商讨,便获得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并寻求到大家都认可的教学策略。这样,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不同的解读方法和经验。

  正是在教材解读方式的不断变化中,我们对教材的认识更深入了,对课标的理解也更全面了,对于教材的实施更具有自信。

  (李楠: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东区,610066)

  教材解读“四结合”

  王 霞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用教材教”。这实际是让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师的个体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完善教材。但这一切是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为前提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改进的教材解读活动,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了然”,走过一段艰辛之路,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起来,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和“目中有人”。为了做到这两点,在语文教材解读中,我们遵循了“四结合”的原则。

  一、解读教材要依纲据本,与解读课程标准相结合

  解读教材的第一步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例如解读语文教材,应该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板块认真研究,了解它在课标中所对应的学段目标。待有了对目标的整体把握后,再结合教材内容,将《课程标准》上的目标表述进行分解,做到进一步阐述、解释,引申、拓展,调整、重组。

  如:第二学段(3~4年级)有关“阅读”的阶段性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的描述一共是10条。它针对第二学段学生,从三维目标的尺度提出阅读要求,但所强调的是阅读能力逐步发展的趋势,而不是某一年级或某学期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第4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认真解读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对第八册教材内容的研究,将阅读目标的第4条分解为以下几个小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运用比喻的表达方法。(2)能自主搜集、筛选课文中的背景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3)能正确分段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4)能设身处地阅读、思考,开展与作者对话交流,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一分解,阅读教学目标就更加清晰,更加明朗了。对于其他内容板块的目标,我们都是这样研究的。这种将解读教材与解读课程标准相结合,体现了由“宏观——中观——微观”的整体思考,能有效地克服教材解读“雾里看花”的不足。

  二、解读教材要瞻前顾后,与研究年段要求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各年段的阶段目标有了一个比较细致的说明,为什么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还要着力研究它与各年段前后之间的关系、地位和差别呢?全国小语学会理事长崔峦在《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一文中谈到:“我们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连续性。”

  举两个例子:

  (1)关于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

  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2)关于解疑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怎么解答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教材在四年级上册以“金钥匙”的形式进行指导:随课文理解有关生词的问题;重要的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思考并与同学讨论;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四年级下册在第四单元《手上的皮肤》一文后(第30页)引导: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要从文本中回答,避免学生阅读理解断章取义或脱离文本乱答一气。

  可见,我们只有在通读了前后几册教材后,明确知识承接与过渡,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有方,学生的学习能力才得以逐渐提高。

  三、解读教材要联系教材实施,与研究教学策略相结合

  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新教材,无论是在目标的确定,还是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变。如何使新教材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涉及到有关新教材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就包括重要的一条:教学的实施。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必须要与研究教学策略相结合。

  教学策略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对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方法、手段、技术等方面的概括性的规定。教学策略总是指向一定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研究教学策略是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我们不研究教学策略,那么,教材解读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举例:四年级有关“预习”的指导策略,如下:

  教材呈现(预习习惯与方法)

  四年级(上)

  “金钥匙”P4、P43提出:在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或直线;还可以在重点词语下加点,在重点句子下面画波浪线。

  四年级(下)

  第四单元语文天地“金钥匙”P34页继续提出了自主预习、阅读的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得的问题,作简单的归纳概括,还可以在课文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如果不是自己的书,可以把批注写在纸条上夹在书里面。

  第六单元“金钥匙”P47页提出:了解背景,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有时课文某些句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有时,需要从课外查找背景资料。

  根据以上教材呈现,我们进行了针对预习实施的策略设计,如下:

  培养预习能力的策略

  (1)明确预习的内容(三个板块:自学生字词;有何不懂处,提出问题;查阅资料)。

  (2)教给预习的方法:要做到看、做、思相结合。

  一标(标出自然段)

  二勾(勾画生字词)

  三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四查(使用工具书查阅生词意思、文章背景资料等)

  五问(提出不懂的问题,试着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做好批注)

  (3)妥善安排时间。

  (4)注重预习的反馈(与小专题“用好课前预习卡,提高预习的有效性”研究相结合。“常规性预习卡”和机动灵活的“便签式预习卡”相结合。“便签式预习卡”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设计,有表格,有摘录,有问答等。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可重点查资料,可重点读书,可重点提出问题,了解学情和需要等等)。
通过这样的研读,我体会到教材解读与研究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课改日趋深入,理念与操作、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的今天,有利于我们搭建起一座抵达目标的桥梁。

  四、解读教材要注意文体,与研究文体特点相结合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解读教材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文体的特点,以突出不同文体教学的规律。

  以第八册教材为例,说明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

  诗歌如《大地的话》《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乡村大道》《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采取“多朗读、展开想象、获得感受”的阅读策略。

  抒情散文如《和时间赛跑》《三月桃花水》,采取“读中悟、悟中读、读悟结合”的思路,侧重情感的共鸣。

  说明文如《沙漠之舟》《我们的手》,则侧重于掌握“说明的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文体知识,理性多于感性。可以让学生按照“明说明对象——抓说明特征——理说明顺序——析说明方法——品说明语言”的过程来学习,这样思路非常清晰。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今后无论学习什么样的说明文,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古文如《欲速则不达》,重点在“强调积累,强调感悟”,逐步引导学生接触、了解、熟悉这种古代文化样式。以“诵读”为主,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整体感知,体会古文的音韵美,体会古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接受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书面测试以默写为主。

  实践证明,教材解读与研究文体特点相结合,有助于阅读教学把握训练重点,将阅读的方法授之于学生。

  (王霞: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东区,610016)

  【收获与感悟】

  “见木见林”的教材整体把握

  曹 婷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处理各章节教学内容时缺乏对教材的整体考虑和知识之间的关联分析。通过对小学各册信息技术教材解读,我对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明确了每一学年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能将不同年级的知识由点串成线,将零散的知识梳理成板块,从而做到了“见木见林”,从局部到整体地把握与实施教材。例如,三年级教材共有18个教学内容,但教材没有明显标识单元,也没有强调每一课的知识点与所需课时。我通过对教材由点到面的解读,将内容分为四个大的板块:认识程序、工具画图、处理图片、其他软件编辑图片。在教材分析中,我又发现所划分的每一个板块内容,其实可以联系一个信息技术学习的操作要素,认识程序(对windows窗口的认识)、工具画图(对windows软件工具的使用)、处理图片(对windows菜单的认识和使用)、其他软件编辑图片(软件的功能不同,相互弥补)。我将这一发现与组内成员进行探讨,大家又发现各册教材均有这样的特点,并且体现相互联系、承前启后。这样的认识,促进我们在每一教学阶段关注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归纳、处理信息问题的能力。

  有了对于教材整体、清晰的把握,就能做到灵活处理教材,想法弥补教材编排的一些不足。例如三年级教材第四个板块:其他软件编辑图片(软件间的功能不同,相互弥补),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感到头疼的内容。教材上所提供的软件与范例是“windows照片编辑器”,此软件界面简单,功能较少,比较适合学生入门的学习。但是,由于不是主流处理软件,现在已很少人使用,学生家中的计算机几乎都没安装此软件。这样就造成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这样的内容,到底是教还是不教?如果教,又如何教?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解读教材活动中进行了探讨。通过与同行研究和教研员刘黎老师的指导,我们豁然开朗:解读教材,也是解构教材、重新建构教材的过程,要在领会教材编排思想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具体而恰当地分解知识要点,灵活而主动地处理教材,而并不是囫囵吞枣、照本宣科地套用教材。于是,我将教材上涉及的软件向学生做了简单介绍,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深入钻研,并把目前使用较多的主流编辑软件介绍给学生。对教材上的范例我依然使用,只不过在任务驱动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软件来完成同一效果,并总结不同软件在操作方法上的差别。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高涨,作品完成出色,并充满兴趣地参与操作过程中的交流,教学取得了让我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曹婷: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东区,610016)

  一拨乌云见青天

  贺绍莉

  北师大教材习作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语言、悟得方法,并自由地表达。教材显然淡化了习作方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在作文教学中方法给的过多,会让作文教学陷入模式化,让学生的作文缺少独特的感受和个性,甚至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而不提供具体的方法,对于基础好的孩子来说,虽然也可以挥洒自如,但对于基础较弱的孩子来说,可能连写作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怎样把握作文指导的“度”,怎么解决作文指导“放”与“收”的问题?带着初读教材时的困惑,我们在自主解读和同伴互动中,终于发现三年级教材中习作训练的一些特点,并根据特点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作文题材非常广泛。每一个主题单元后面都有一个跟本单元主题相照应的作文训练项目,而这些作文题材之间相互没有关联,涉及面又非常广,有想象作文(比如第二单元中的“听声音编故事”),有叙事作文(比如第七单元中的“写一次购物经历”),还有续写作文(比如续写《一只小鸟》的结尾)等等。通过仔细研读教材,我们还发现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给教师提供的多是话题范围,没有具体的写法指导。这虽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自主发挥的空间,但同时也为教学带来困惑。

  通过对教材特点的研读,基于对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困惑,我们将如何写好作文教学的“过渡句”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从教材作文入手,培养三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的小课题。并梳理了三年级习作教学的呈现点,整合课文小练笔和单元作文,如:仿写的练笔有《礼物》《信》;根据单元主题开展实践性活动的练笔有《亲情》《给鸡蛋当爸爸妈妈》;文章补白的练笔有《装满昆虫的口袋》等;续写的练笔有《妈妈的葡萄》《炮手归来》《第二次赛马》。另外,还通过拓展交流平台,如班级信息台、板报、班级博客、班级作文集、班级日记、班级周报等进行习作的训练。

  通过探索实践,学生对作文没有了畏惧,而是有兴趣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不仅表达清楚、生动、具体,而且能够将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和生活中习得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中。看到学生在习作中的进步,我们感到:教材解读,真是一拨乌云见青天。

  (贺绍莉: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东区,610066)

  教师自我解困的根本途径

  张 睿

  新教材是体现课程改革最直观、最直接的载体。面对新教材,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教材编排单元偏多,系统性不强,犹如蜻蜓点水,为后续学习带来困难。”“教材内容需要调整,教材在编排上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旧教材双基知识编排呈螺旋式上升,循序渐进;而新教材呈波浪型,忽高忽低。特别是新增加的领域,教材把握起来有困难。从教师实践视角看,系统性不强,知识点分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障碍之一,是来自教材层面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连教材都没吃透的教师是适应不了新课堂的!实践证明,借助于教材研读活动,通过自读自悟、同伴合作与专家引领,提升教材解读与实施能力,能较好地化解教材变化与教学经验之间的矛盾。由此进一步悟到:深入教材解读,是教师教学自我解困的根本途径。例如,数学教材不再呈现结论性的话语,只有活动建议和问题思考的提示,意味着教学的灵活性增强,教法选择的空间增大,同时落实双基的难度增加。当教材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思考:教材没有了定律呈现,我们怎样让学生顺利地把握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律?为此,我们年级组的老师利用假期的时间去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和各种版本的教材,并通过分析、研究,认识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定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精确的概括事物内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但过分的追求逻辑的严谨,强调定义、定理的字斟句酌,只能给学生戴上思维的“紧箍咒”,让学生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更注重教材解读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体验相结合,于是在设计教学中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合情推理、自主总结。例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的加法时,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的方法:第一,相同数位对齐;第二,从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学生自己探索的计算法则,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
这类例子还很多,均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当教材更新带来不可避免的困惑,我们不能老纠缠于是教师不适应教材还是教材不适应教师,只有直面教材变化带来的挑战,深入解读教材,努力拉近实践与教材的距离,合理地把握它、运用它,最终能做到新教材实施的自我解困,并在实践的总结中为教材的完善提出改进的建议。

  (张睿: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东区,610066)

  教材解读,不可丢了自己

  周 璐

  经历深入的教材解读后,我认识到:教材解读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而专业的提升有赖于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不能太迷信权威,尤其是不可丢了自己。因为,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解读教材,才能激活文字、内化文本,才能在课堂上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实施教材。而这种“真知灼见”,来源于深钻教材、坚守自我。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和不同的教学经验,面对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任何别人的教材实施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本人的过滤和理解,不能代替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有主见的解读教材,否则,照搬人家对教材的理解和教法的设计,在课堂上充其量是被动地复制方案,那样会唯恐忘了什么,唯恐出现差错。没有一点教学的自主与个性,这样的课堂怎能充满活力?反思多年来,我们曾经太多的依赖教参,太多的迷信优质教案,但终于发现,现成的教参与教案在为你提供帮助时,同时也可能成为温柔的陷阱,它可以让你在获取方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丢失自己。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材解读是精神的跋涉,是智慧的历练,是对自我的坚守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不迷信教参,不迷信人家的经验,艰苦付出,努力走进教材,才能轻松地跳出教材,有主见、有创造地运用教材。

  这是我们对教材解读的一点感悟,也是我们对教材解读应持有的基本态度。

  (周璐: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东区,610066)

  编辑视角

  通过与成师附小的行政对话,经历教材解读的现场观察,追踪教师的心路历程,多角度地扫描成师附小“开放联动式”教材解读活动,探索者的行动姿态逐渐清晰。我们所获取的信息,不仅有成师附小人创造的经验,还有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尽管,当今教育在朝着应有的目标迈进,但是,在这个创新与浮躁交织,真实与虚假并存的时代,教育,在局部上仍难免受不良风气的感染而稳不住阵脚,从而影响到教育的整体发展。好在教育人对现实弊端的抗争从未停止过,他们扎根于教育的本土,坚守住教育的本真,纯洁着教育的本质,并以自身的方式劈山开路,树起精神与理性牵手、热情与智慧联姻的行动路标,为后来者留下跟进的足迹。成师附小教材解读活动的兴起与进程,便是教育人对抗浮躁、拒绝虚假的个案。此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1.以问题的改进作为教材解读的原动力:任何对教育理想的追寻,除了遵循应有的目标导向,还必须介入对实践问题的改进,对行动障碍的清扫。而成师附小正是基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才不遗余力地以教材解读为突破口,排除新课程新教材带给教师的困惑。教材解读概念平凡,通常会被视为教育中的小问题,但正是这种“小题大做”,成师附小才牵动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牛鼻子”,才建立起教师发展的支撑点,才拥有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2.以智慧的管理追求教材解读的高效益:教材解读活动的有效与高效,取决于教师高度的情感投入与心智投入。而成师附小的管理则从调动教师双投入上下功夫,以此促进教师职业生命的壮大、学校文化的优化。

  其一,凭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精神激励与思想引领相结合,规范要求与提供服务结合,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热情,让教师自觉、自主地投入到教材解读中;其二,创新实践策略,以“自读自悟、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三个层次,结构为开放联动式教材解读活动模式,在解读策略上遵循“与解读课程标准相结合、与研究年段要求相结合、与研究教学策略相结合、与研究文本特点相结合”等四个原则,在解读结果上要求“课标表述、目标细化、教材呈现、教学策略、评价方案”等五个落实。而正是这种智慧的引领与实践,才有效地催生教师潜沉的专业潜能,做到有心计、有智慧地解读教材。

  3.以研究的姿态对待教材解读的全过程:成师附小虽然没有提出“科研兴校”的口号,但是他们在教材解读的探索中,表现出对教育科研的自觉与亲近。没有像模像样的课题申报,没有中规中矩的研究方案,但却有与科研本质无异的理性思考和行动追求。在“学校发展、学生发展,首先需要教师发展”的朴素理念下,成师附小以教育科研的态度开展教材解读活动,基于实践现场正在发生着的问题,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理性地构建教材解读策略,提高教材解读质效,并为其他地区与学校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与实践参照。我们认为,成师附小正在进行着、总结着、传播着的教材解读探索与经验,已经真实地具备了教育科研的诸要素。

  我们相信,质朴而真实的教育科研一定会使成师附小的教材解读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
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建议
《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成都培训会陈先云主编讲课整理
教材解读|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析
教学常规‖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语文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