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记连载4-4 | 文创古村—龙潭村

小雨游历了屏南多个古村落,以游客的角度观看这些因修复而新生的古村落,对这里的所见、所闻,有着她的见解。今天推荐游记——龙潭村

龙潭村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

设计这条行程时,咨询查阅,“龙潭里”是大家一致推荐去的地方。据说这里是屏南最早“开发”的古村落之一,文创小店和民宿比较多,就光这两点就足够驱使我把5天4晚的最后一晚定在距离县城40公里,深邃又遥远的偏僻山村了。


从县城出发,离开了杂乱,驶进了荒芜。路上只有山,全程40公里,倒有10公里在九转十八弯的肠子路盘旋。朋友说沙溪也跟这里差不多,旋转的山路得车技好的人才能自驾。沙溪,多么有魅力的名字,沙溪也有先锋,是第五家乡村分店,我默默地想,未来要是能去就好了,不知这个未来是何期。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来年的3月这个愿望就实现了,而去往沙溪的路分成两条,走高速由北向南的那条不那么结肠,像小时候常吃的粉肠儿,就可以了。

顺着民宿管家的指引,车停在了穿过两旁三层小楼的水泥路旁的第二停车场,打量着周遭的现代建筑,和与一般乡野县城无异的杂乱门脸儿,不知文创古村在何方。

看着民宿管家发来的小视频引导,还得连打听带摸索,钻进小胡同,万向轮的灵活也抵不过小巷的四通八达,减震明显契合不了青石板路颠簸和台阶的起伏。我想起了2019年5月和小鱼在布鲁塞尔和CK老城艰难跋涉的那刻。

静轩 

路边的小店颇有点儿设计艺术风,一瞥而过的画廊、餐厅、咖啡馆……让我有了点儿希望。蜿蜒曲折,人迹寥寥,住处居然真是龙潭村的最高处,最累,但也风景最好。

民宿的质量在客栈中算中等吧,三层高的木楼没几间房,公共空间不小,茶室、观景小酒馆、小小的靠山露台……走在台阶上吱扭吱扭响。苗条气质的管家小美女带我们来到房间,随后就上顶层的观景边台开始画画儿。

我在边台看层层叠叠的屋顶,小桌子上一瓶西班牙奥兰Torre Oria 小红帽葡萄酒,狼脸特别好看,还有几种当地产的红曲酒……原来中国传统的饮料“酒”能成为21世纪乡村振兴的利器,自从碧山精酿问世并走红后,许多村子、古镇都开始了精酿、特产酒之路。

跟管家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从她口中我得知了一个名字——林正碌老师。她说这个村子是2015年林正碌老师带学生过来写生,后来觉得这里很美,就有些人开始在此生活甚至定居。生活所需的场所也随之开了起来,咖啡馆、茶馆、餐馆、画室、展厅、民宿……

其实故事远没有这么简单。“龙潭里”现在的名字是“龙潭村”,“龙潭里”是它的旧称。相传在南北朝时期,陈氏为躲避战乱,自中原迁居于此兴基立业。龙潭陈氏妈祖颖川郡陈善公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宁德陈山下(现东山村)迁入。当时龙潭村有傅、杨、高、叶、周、韦等姓氏。傅姓败落陈善与子陈财,照顾村人傅江、傅海暮年生活,并继承了傅姓产业。杨姓、高姓、周姓等纷纷败落瓦解,韦姓迁往三峰村。后来又有叶氏家族来此繁衍生息,至今龙潭村有二个姓氏分别为陈氏、叶氏。

深藏在闽东的青山绿水间千余年,与世无争。可到了当代,当年吸引人的“深藏”成了人们远离它的缘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人均耕地少,城市化进程的大潮冲到了龙潭村,为了生存,为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年轻的劳动力被卷入了外出大潮,原本14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了100多留守老人和孩子。

房子一旦没人住,就加快了消亡的速度。村民说,那时候一到晚上六点,街上就基本见不着人影。比起去年在唐山饭桌上听当地人讲“9点以后算熬夜”时的面面相觑,进而惊愕一笑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村儿里原来有120多栋明清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不再适合现代人们居住,而让它的生命维持下去修缮需要重金,拆了再建又于心不忍,就在取舍之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任凭岁月侵蚀,有的已经坍塌,有的长满了野草,甚至比人还高。

转机出现在2015年4月。在上海做“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育的林正碌已经走过了广西、贵州、江西、杭州、广州等地的20多个县,2015年他说要去最偏远的农村,打造文化创意硅谷,机缘巧合来到了屏南。

他在屏南漈下村首先租下了一个破房子,然后花了半个月时间,把村儿里的农民、退休老人,甚至残疾人,从来没有接触过油画的白纸,免费教成了一个个能够独立创作的艺术家。然后把村里废旧的老屋改造成适合人们生活工作的空间,利用这些场所把艺术转化为经济效益,自给自足。

几年时间,曾经人迹罕至的“空心村”开始有了生气,全国各地的人们慕名来学画,下至2岁的孩子,上到90的老人,母子甚至祖孙三代一起来……2017年5月,龙潭村的春天到来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空心村复兴开始了新的政策。

龙潭村启动了文创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在鼓励原住民参与乡村建设工程,修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艺术空间及其他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创新地推行“认租15年”运作机制:由村委会牵头,先从村民手中租下闲置的老宅,再把这些老宅出租给外来的“新村民”,吸引社会资金修缮古民居。“新村民”签了15年的合同,付每年3元/平米的租金,再出资改造老房,以适合居住生活和创业。

廉价的租金和省级传统古村落的美好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谁租房谁修缮”的规则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人来承租修缮了32栋古民居,并且长期定居下来。村子还组建了民间的工程队,60多栋老房子被重新设计修复。古宅多是土木结构,村里就聘请当地的老工匠,用最传统的工艺进行修复。

复兴古村落是对新村民和老村民都有好处的双赢。新村民认租的老宅和村儿里的公共设施都是村委会雇老村民来修建、修缮的,这样他们不用离家打工,在家门口就赚到了钱。

修建好的房子经营得当,游人越来越多,老村民反过来向“新村民”学习怎么经营餐馆、民宿、小卖部,也干得风生水起。据说,现在村儿里80%的餐厅是老村民开的,一半儿的民宿是老村民办的。

家乡的就业机会多了,谁还愿意背井离乡挣一样的钱?很多老村民选择回到家乡一起创业,现在村里的原村民数量已经回升到了400多人,空心村足有600多位新老村民。2019年、2020年的游客数量居然达到了20万人次。

看着只剩断壁残垣的老房子又破茧重生,风韵犹存,美好的气质,恰到好处的商业比重,走在村中,看到它希望的未来,着实欣慰很多。

但是,周围的村民也践行着濯清涟而不妖的古语,不管有多好看的店,耳濡目染,也无法让他们自家开的干净、利落、美观一点……还是那种大杂烩的小作坊。我对这些人的审美真是绝望了。这些店主要分布在外围,而且还建了一些现代建筑,比如方方正正的楼房,不是瓦片屋顶的房子,非常破坏整体景观,这些是我看到的不足和痛心之处。如果村委会能管理一下,比如限制新建筑的风格和材质,限制高度和装饰,检查卫生情况……会比现在更美好吧。

我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小路,进了每一家能进的小店,从正午的阳光走进了满天星斗,因为疫情,今年的游人稀稀疏疏,倒是恼人的福建小咬儿咬了我14口,让我又义务献了一把血。不是蚊子,却胜过最厉害的花蚊子,十分之一秒的接触,就会留下几个月都消不掉的印迹,奇痒无比。

秋天,柿子成熟的季节。还记得小时候住平房,我家西院的邻居家院子里种着一棵神奇的树,一半儿是柿子,一半儿结黑枣。每到秋天,橙黄色的大盖柿挂满枝头,沉甸甸地。每到秋天我就开始吃咯吱咯吱的柿子舌头,从小儿就牙口不好特别适合“老太太嘬瘪子”。有时候是涩的,有时候特别享受,还会把柿子放进冷冻室冻起来,甚至能放到来年夏天,用凉水泡着的过程,这个动词叫“拔”。拔好的柿子外壳一层冰,很多年来我都以为那是柿子脱的壳儿,就像凉瓶子在室温中出的汗,很多年以后才知道不是……

龙潭村有很多柿子树,小河边斜垂着整个一枝条的小柿子,以夯土墙为背景,以绿叶子做陪衬,深蓝色的瓦片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耀眼。岸,有个年长的画家正在画下这个场面,阴天没有夕阳,因此蓝光的时间更长。

以前到了秋季,村民就会把吃不了的柿子做成柿饼儿,一千斤足矣。后来,随着游客的增多,柿饼儿居然成了抢手货,村民喜出望外,没有想到自家的农货还能有如此销路。如今,整个村子一季的柿饼儿能有3万多斤。

同样的农副产品还有屏南著名的红粬黄酒,龙潭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造。在复兴村子之前,因为交通闭塞,即便是最好的酒也只能卖到五六块一斤,平均每户每年只酿一坛。到了2017年,随着文创产业的到来,游人和新村民的到来,人气和销路都有了,酒也卖得越来越好,价格能翻三四倍,平均户产50倍,个别的大户人家甚至能到几百坛。走俏的农副产品还有笋干儿。

我在村子里流窜,也在寻找晚餐的地点。找到了一家叫朴宿的西餐厅,吃披萨的;在小石桥旁的溪涧吃了冰激凌,看上了那里的环境和性价比,要比我们住的民宿静轩对面的檀舍高得多,决定把晚餐地点定在那里。

村里的大广场上一圈儿摊位,那是前阵子结束的手作市集遗留的,可惜我没赶上;有些房舍内部还在整修;傍晚时分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在小河边捕鱼;有个姑娘在河边弹着吉他……这是丽江20年前的模样吗?

我走进了这家叫随喜的咖啡馆,也可以说叫书店或者茶室,风格、布置、建筑制式、景观……在龙潭村是出类拔萃的,无出其右。我探着头不好意思地看看,很想进去拍个照片,一位普通话很好的男士特别大方地告诉我可以进来,随便看。看样子是老板吧,我也很感动于这样的敞开怀抱。

两层的小楼坐落在小河边,精致的小桌椅还铺了餐旗,朴实不失优雅,窗边安静恬淡,楼下的空地是随喜自有的露天小花园,一派田园风光。一辆儿时常见的大二八车成了现在的稀罕物。就在我逡巡转转的工夫,它被刷成了白色。我成了最后一个看到它前世的游人。

半年过去了,我开始着手这篇游记,开始查询龙潭村的资料,得知随喜的故事,也对那天大方请陌生游客肆意浏览的男士肃然起敬——曾伟,来自江西的“新村民”,开了村里最早入驻的文创店。

2017年,他第一次来到龙潭村,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儿,同年12月,在距离村口不远处租下了这栋有100多年历史260平方米的老房子,花了20万元改造成了“随喜书屋”,免费提供空间和书籍,让文化细水长流,润物无声。“随喜书屋”随后就成了村儿里的公共图书馆,村民闲来无事时就来看看书。由于自己还喜欢画画、古器物和茶,所以书屋里就出现了茶道、字画、生活区及后花园。这个文化交流的复合空间,从开业至今已经接待了五万多人。

就在随喜的对面,一个大院子大宅,那是沈明辉的画展,作者是一位只有1.16米高的侏儒症患者,据说曾经在商场扮演小丑、摆地摊为生,跟随林正碌老师不到两年,就在双溪拥有了自己的画室。现在,他不仅能以卖画为生,专业艺术机构为他办了个展,他的作品还入选了2017年法国里昂双年展。我去的时候,他正拿着手机直播,用心讲解着自己的作品。

龙潭村水尾有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回村桥,是屏南县建设完工年代最晚的一座石拱木屋廊桥,被称为“末代廊桥”;龙潭村是目前四平戏唯一留存的地方,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为纪念惠泽龙得道升天,四平戏要演三天三夜……

我和朋友就着龙潭村的夜色,在溪涧吃了一顿满意的小饭,回味着这短短的旅行,有失望有希望,看到的更多是欣慰和感动。感动于程美信老师和林正碌老师的公益组织和抢救效果,欣慰在良性循环的抢救模式。

厦地、前汾溪村、龙潭村只是屏南古村落的一个缩影,也是屏南150多个趋于空心化的老村子未来的模样吧。

图文均为作者原创,未经许可禁止商用或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创邂逅古村落的新生活方式
屏南---龙潭村
屏南龙潭村[五律]
屏南古村2——岁月有痕
屏南古村落乃避暑胜地
这片“江南布达拉宫”,半年旅游收益近20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