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解《菜根谭》(上)以及译文(2)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菜根谭》涉及儒、道、释三家,东方智慧结晶,带括号为清人禅解。

  28.情之同处即为性 ,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不一不异)

情感志趣相同之处即为人的秉性,舍弃了情感志趣,人的秉性也就找不到了;众人公认的欲望欲念就是义理,没有了欲望欲念,义理就说不清了。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不是消灭情感志趣,只是不宜遇事冲动而已;也不是禁绝欲望欲念,只是希望适当克制而已。

【解】佛陀在悟道前的修炼经历过乐与苦的极端,所以在悟道后的初转发轮所说之法中就说 “....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 ....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 ....”(《中阿含经》卷六十五),提出 不苦不乐 的修行方式。坚持中道,不执著始终贯穿在他以后的说法当中。 中道 的思想在后世被继续发扬光大。

  龙树菩萨 八不中道 的四句偈语中有一句是不一不异  指将世上所有事物看成全都一样,没有一点差别;  指将世上一切事物看成全都不同,只有差别,对立,没有一点统一。   就是两个极端,如果从这两个极端来看待世上的事物,必然会形成偏见,从而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必然会陷入执着迷茫的泥潭,被无名烦恼所控制。  

  江西大寂道一禅师示众云: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大正藏》卷五一)  这里说明平常心,就是没有攀缘造作分别的心,也就是要恢复众生本有的天真佛性,像赤子之心一样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平常心立于中道,不走两边,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出。 在平常心修禅,日常生活一切事情都是参禅的时候,最著名的公案有 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 吃茶去 作答,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即所谓 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 ,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 吃茶 ,就可进入 茶禅一味 的境界。正所谓: 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29.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想要在遭遇变故时不仓促慌忙,平时就应当深思熟虑,意志坚定;想要在临死时不再贪惜留恋什么,活着时就应当凡事看得轻淡些。

 

     30.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净心为本)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持戒为要)

 

【译】一念之差,一生所行善事足可丧失殆尽;一生谨慎检点,也难掩盖曾经犯过的一次过错。

【解】唐代陆希声居士初访仰山禅师时,便问道: 三门俱开从何门进入?


  仰山: 从信心门入。”      希声: 其它二门要它何用?

  仰山: 亦可从其门进入。  希声: 从何门进入?

  仰山: 从慧心门入。  希声: 另一门如何进入?

  仰山: 从慈心门入。  希声: 一门即可,何用三门?

  仰山: 信门者从佛而入也,慧门者从法而入也,慈门者从僧而入也。所谓三宝门中可入道,即此之谓也。 

  陆希声入法堂又问道: 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时又如何? 

  仰山禅师以拂子倒点三下,陆希声便礼拜,礼拜毕,问道: 禅师还持戒否?

  仰山: 不持戒!  希声: 还坐禅否?

  仰山: 不坐禅!  陆希声沉思良久,仰山禅师问道: 会吗?

  希声: 不会。  仰山: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 

  语云: 条条大路通罗马。亦即 门门皆可入佛道。但要进入佛道,首重持戒参禅,今仰山禅师说不持戒,不参禅岂非叛道者乎?实者不然,盖戒律重规则、仪制,凡事可与不可有严格的规定,而禅学则重解脱、超越,不为一般形式观念拘束,甚至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故仰山禅师先否定一切对待以后,再曰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 意即真正禅者不离中道的生活。

 

   31.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明心则时时不昧)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达本则事事可行)

 

清晨起床时即审视反省自己,此时心气较平静,性情未萌动,更能把握自己的内在本性;一日三餐中可以学习体验人世百味,如果饭菜味浓而不欣喜,清淡而不厌弃,这就有了扎扎实实的处世功夫。

 

 

    第二部分· 应酬【32-82


     1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真如实际,随缘不变

   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 ,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六度万行 ,不变随缘)

 

【译】个人操守志向要有主见,没有主见,遇事就成了墙头草,似此怎能成得了顶天立地的社会脊柱!具体办事要会圆通机变,没有圆通机变,做事就会障碍重重,似此怎能做扭转乾坤的大事!

【解】我们的心灵在观察着自己的言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指的就是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着那颗不变的 平常心 ,不受任何喜,悲境来影响自己的心灵,去除掉这些能够影响到自己内心的那些好坏  ,才能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 自我本性 。所以作为修行者的我们,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就要尽量做到这样的 随缘不变 ,千万不要 随缘即变 ,因为这不是在修行,只是在 度日 

 

   2 、士君子之涉世 ,於人, 不可轻为喜怒 :喜怒轻, 则心腹肝胆 ,皆为人所窥。

於物 ,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 ,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

 

品德高尚的文人学士接触社会,对于他人不可轻易表露喜怒情绪,喜怒情绪一旦泄露,内心世界就会被人看透;对于事物不可过分喜爱或憎恨,过分喜爱或憎恨,则精、气、神就会为物所控制。

 

 

   3、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 ; 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自恃才高而玩世不恭,就须防备有人暗地中伤;假装厚道来欺骗他人,则要考虑肝胆之镜会让你原形毕露。

 

   4、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 ,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天下事皆我心中事 

   意气和平, 常在丽日光风之内 ,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世间人皆我体人)

 

译】内心世界澄净清澈,如映照在明亮镜子或平静水面上,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令人厌恶的事情;意志神态平和安静,如沐浴着灿烂阳光和煦春风,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令人憎恶的人物。

 

   5、当是非邪正之交 ,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 ; 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 ,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当是非正邪混杂一起时,不可丧失原则地迁就他人,一点点迁就就会失去扶正祛邪的机会;当利害得失纠葛在一起时,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不可分得太清楚,分得太清楚就容易贪图一己之私。

 

   6、苍蝇附骥 ,捷则捷矣, 难辞处后之羞 ; 萝茑依松, 高则高矣 ,未免仰攀之耻。 所以 ,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译】苍蝇叮附在骏马尾巴上,虽然跑得很快捷,但终归是跟在骏马的屁股后面;茑萝依附松树而攀援,虽然爬得很高,但终归是仰仗它物而攀附。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宁可在风霜雨雪中自我扶持,也不要变成供别人赏玩的鱼儿鸟儿。

    

   7、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 ;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 --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 ,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 ,才是生成的德量。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译】心中对于美好与丑陋的界限过于分明,就会与外界格格不入;心中对于贤智与愚拙的界限过于分明,他人就不会亲近你。品德高尚的文人学士必须是内心精明而外表浑厚,对美好与丑陋的事平衡接纳,对贤智与愚拙的人共享益处,这才是应有的道德气量。

【解】《宗镜录》卷1 《维摩经》对禅宗影响尤巨,成为禅宗机锋的灵性源头: 师却问诸硕德曰: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 有对: 知者是道。 师曰:“‘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安得知者是乎?有对: 无分别者是。 师曰: “‘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安得无分别是乎?有对: 四禅八定是。师曰: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在四禅八定邪? 众皆杜口。

 

   8 伺察以为明者(非真明也 ),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 ; 奋迅以为速者(乃鲁莽也 ),多因速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

 

自认为看透万事万物的人,常常因为自觉精明而自陷愚昧,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用恬淡培养智慧;做事决断雷厉风行的人,常常是欲速则不达,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举轻若重,谨慎行事。

 

   9、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 ,而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 ;(实至则名归,不必求 ) 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 ,而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 (心诚则通神,何须言 

 

品德高尚的文人学士接济帮助别人,应着眼于实际行动,而不应追求声名,追求声名易使品德受损;有所作为的官员忧国忧民,应当是真心实意,而不应空喊口号,空喊口号就会招致非议诽谤。

 

   10、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 ;(事无大小) 处明庭检饰者 ,暗室必放逸。(心有明暗 ) --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 ,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一念具足三千)

 

遇到重大事情才郑重其事的人,在小事上必然会疏忽放松;在大庭广众之下才注意检点的人,回到自己的居室就会放纵行乐。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坚守一个信念,这样小事也会当做大事对待,处私宅中也如在大街上,始终表里如一。

【解】佛学中有句话非常好: 狮子搏物 ,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 ?因为她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11、使人有面前之誉 ,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乍交之欢 ,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使他人当面赞誉,不如使他们不在背地下诋毁诽谤;使他人感到结交之初的快乐,不如使他们没有长久相处的厌烦。    

 

   12、善启人心者 ,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 ;(观心而无住,有住即堕无明 ) 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 ,毋轻矫其所难。(度人而无求 ,有求即入魔道

 

善于启迪人们心灵的人,应当根据对方已有所悟的循循善诱开导他们,不要强行灌输他们所不懂的;善于改变风俗教化的人,应当根据对方容易接受的逐渐推行,不要给予矫正他们难以改变难以接受的东西。

【解】假如我们心空无住,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任运随缘,无拘无束,既不住空,也不著有,那就证入无为大道了。所以庞居士的女儿庞灵照说: 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真正到家人语。在这之前,她父母各颂了一首偈子。庞居士先颂说: 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 意思说,学佛修道很难很难,就像将麻油往树上摊,摊得上去吗?才摊上去油就流下来了。为什么难呢?因为修道人历劫多生著相惯了,碰到什么东西,他的心就粘上去了,碰到好的境界他就哈哈大笑,碰到逆的境界,他就很忧烦苦恼。其实境界都是假的,都是莫须有,都是空的,世人都不知道,认为是真实的,追求执著不放。犹如穿著棉絮在荆棘林中走路一样,东一碰扎上去了,西一碰也扎上去了。所以说学道是 难、难、难,难得很啊!其实难吗?不难,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是佛,不是把凡夫变成佛。你只要不迷于假的外境,心常凛觉,意常无守,你就成佛了!所以六祖说: 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就是佛。 很快,很快!故此庞婆说: 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 意思说学佛修道没有难处,容易得很。 百草 表示一切事物,在一切事物的 头上 ,意思即离开一切事物。即物而离物时还有什么东西呢?心空无住是西来大意啊!

 

   13、彩笔描空 ,笔不落色, 而空亦不受染 ; 利刀割水, 刀不损锷 ,而水亦不留痕。 --得此意以持身涉世 ,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 !(悟此道, 亦足以了生死、出轮回也 

 

用彩笔在空中描画,彩笔不会在空中留下色彩,天空也不会受到污染;用锋利的刀切割流水,刀刃不会受到损坏,流水也不会留下痕迹。领悟此种意境,并把它用到修身处世中,则你的感触与应验相互适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14、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 ,其道只在一" ";( 以忍克己 ,则无过

    人之情欲不可拂 ,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 "" 字。(以恕度人 ,则无怨

    今人皆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

 

自己的情感欲望不可以放纵,应当用反逆之法来抑制它,其方法只在于一个  字;他人的情感欲望不可以拂逆,应当用顺从之法来疏导它,其方法只在于一个  字。现在的人全都将  字用在自己身上,而将  字用于约束他人,这实在是不可以的!

 

   15、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 ,之谓" "; 必胜非勇 ,能胜能不胜,之谓 "" 

 

喜欢查清是非并不明智,能够查清而又不去查清才算明智;一定要取胜并非勇敢,能够取胜而又不去取胜才可称为勇敢。

 

   16、随时之内善救时 ,若和风之消酷暑; 混俗之中能脱俗 ,似淡月之映轻云。

 

随时随地可以出手匡救时弊,其功德就像和缓清风消解酷暑一样;混杂世俗之中而又能够超脱世俗,其节操就像淡淡月光映照轻轻薄云一样。

 

   17、思入世而有为者 ,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 ;(唯大英雄能本色) 思出世而无染者 ,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是真名士自风流

 

想要入世而有一番作为的人,必须先领略到世俗之外的风光,否则就难以获得摆脱世俗垢浊的尘世因缘;想要出世而求洁身自好的人,必须先体味谙熟世俗之百味,否则就难以在空寂之中把持自己苦中寻趣。

 

   18、与人者 ,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 ; 御事者, 与其巧持于后 ,不若拙守于前。

 

与他人交往,与其最后轻易地疏远分手,不如起初慎重一些,不轻易让他人亲近;承担某项工作,与其最后凭借机巧收拾残局,不如起初大智若愚,做好点点滴滴。

 

   19、酷烈之祸 ,多起于玩忽之人;(失察 ) 盛满之功, 常败于细微之事。 (失道) -- 故语云:"人人道好 ,须防一人着脑;事事有功 ,须防一事不终。"(慎终追远 

 

惨烈沉痛的灾祸大多是由于有人玩忽职守;盛极圆满的功绩时常败落在细小轻微小事。所以有句话这样说: 每个人都说好,还要防备有一个人懊恼闹事;每件事都有功,还要防备有一件事不能善始善终。 

【解】中国智者(儒、道、佛)则从一开始就做着 慎终追远 的身心践履,努力维持和开发生命中天地之性的灵光,欲因之以引导生命的理性走向成圣成仙成佛的人生觉界。

 

    20、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 ,则贪恋自轻; 横逆困穷 ,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功名富贵,直接从它的灭失处观看结局,贪图依恋之心就会减轻;横祸困穷,直接从它的缘起处追究原因,就不会再怨天尤人。

 

    21宇宙内事,既要尽力担当 (拿得起), 又要善于摆脱 (放得下 )。 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 (福德); 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智慧) 

 

【译】人世间大小事情既要勇于承担,又要善于摆脱。不承担,就没有经历世事的功德事业;不摆脱,就没有超脱世俗的胸襟期待。

【解】严阳尊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答:「放下着。」尊者问:「既是一物不将来,还放下个什么?」赵州说:「放不下,担取去。」尊者大悟。  这是赵州禅师,帮助严阳尊者开悟的一则公案。

  

  此处严阳尊者的问话,可有两层意境:一层是怎样才能算是一物不带来?另一层是如果真的能有「一物不带来」的修养功夫,就该是开悟了。未开悟的人又怎么样呢?他既担心不开悟,又想知道开悟怎么一回事,显示出他是一个正在被自我的烦恼所困扰的人。因此赵州禅师开示他说:「你放下吧!」意思是叫他放下什么带来不带来的问题。尊者还是未能领会,所以又问:「如果我已一物不曾带来,那还有什么需要放下的?」他仍茫然,不知道要放下什么?如何放下?赵州再帮他一个忙:「好吧!你既然放不下,那就担起来吧!」

  

  最后一句话使得严阳尊者开悟了,那是因为赵州点出「既然放不下,想必你知道放不下的是什么?那就把它担起来呀!」这时尊者蓦然回头一想,既没有带来什么,也没有什么是需要担得起来的了,心中豁然,如释重负,如病顿消,因而开悟了。

  

  的确,生时两手空空的来,还有什么好放下的,死时两手空空的走,还有什么要担起的!最痛苦的人,是既放不下又提不起;如果你能做到既提得起也放得下,那就很好;如果你觉得根本没什么好提起的,那也不用放下什么了,那就更轻松了。

  

  不过,身为平常人,责任心需要担起来,执着心应该放下些。你具备有什么身分和职任,就当尽心尽力尽你的责任,对于人人追求执着的金钱、事业、名利、权势、爱情、儿女等,有了当然好,没有了你就在心中放下吧。遇到顺利当然好,遭到困境,与其气愤不平,不如退一步想放下吧;万一放不下,就面对它接受它吧,你就做一个放得下也担得起的正常人吧!

 

   22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 ,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 御事而留有余 ,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译】对待他人留有余地,不穷尽恩惠礼遇,就可以维系难以满足的人心;处理事务留有余地,不用尽才能智慧,就可以防备不可预测的突变。

 

    23 了心自然了事 ,犹根拔而草不生; 逃世而不逃名 ,似膻存蚋而仍集。 

 

了却了心念自然就诸事了结,犹如连根拔起的草再也不能生长;逃避世俗却不肯舍弃名利,就像腥膻仍存而蚊虫随之聚集。

 

   24 仇边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难防 ; 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 

 

戍边仇敌射来的弩箭容易躲避,有恩邻里的戈矛难以防备;苦难时遇到沟坎容易跳过,快乐时却常因失去警惕而误入陷阱。

 

  25、膻秽则蝇蚋丛嘬,芳馨则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业 ,亦不立芳名。 只是元气浑然 ,圭角不露, 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 

 

【译】膻臭污秽就会引来苍蝇蚊子的聚集,芳香甘馨则会招引蜜蜂蝴蝶的侵扰。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不做丑事,也不树立好名声。只要让自己的元气始终充沛,不露锋芒,就可以修身养性,处世如处安乐窝了。

 

   26、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 ,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 遇忙处会偷闲 ,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须以般若观照

 

【译】从静止中观看物体的运动,向闲暇处观看人们的忙碌,这才有超脱尘俗的趣味;遇到忙碌时会忙中偷闲,处在热闹中能闹中取静,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最大功夫。

【解】能观照的智,就是般若,被智所观照的境,就是无明;《坛经》的中心思想,即一超直入如来地的顿教,他说: 善知识!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遇悟即成智。 又说: 世人性?,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於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 ?法身。 又说: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 人的本性原来清?,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只因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盖覆,不能自悟。假如得到善知识的指示,念念起般若观照,一旦妄念俱灭,内外明彻,顿见真如本性,自成佛道。这是禅宗的根本思想,后世禅家所说,都不外乎把它演绎或扩大。

 

   27、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 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 

 

与其让千百人获得欢乐,不如消解一个人的怨恨;与其希望做成千百件好事获得荣耀,不如小心谨慎莫因做错一件事而出丑。

 

   28、落落者 ,难合亦难分;欣欣者 ,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与孤傲刚直的人结交很难,一旦结交,则地久天长难以分离;与开朗活泼的人结交很容易,但亲近容易,分手也容易。因此,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宁可用刚直方正让人惧怕三分,也不用点头哈腰搏取他人欢心。

 

  29.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 ,不宜存半点隔阂之形;(宇宙 ,如性海一水泡) 肝胆与天下相照 ,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 (万物, 乃心镜一微尘 )

 

【译】意气与天下人想期许,犹如春风吹遍大地,激发万物生长,不应有半点的阻碍隔阂;肝胆与天下人相映照,好似秋天明亮的月光照彻万物,不应有丝毫的模糊暧昧。

【解】《碧岩录》第50则:

僧问云门: 如何是尘尘三昧?门云: 钵里饭,桶里水。
尘尘 ,是六识对象的六尘,指客观的一事一物。 三昧 是指将心定于一处 或一境 的安定状态。修行者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即是 三昧 ,它是一个人的心境完全与某物混然一体的境界。 尘尘三昧 ,谓华严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华严经》称一尘之中现无量刹,进入一微尘的三昧,即表示一切诸法事事无碍。本则公案是拈出《华严经 ·贤首品》 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而彼微尘亦不增,于一普现难思刹 的话头,名为尘尘三昧,意为虽一微尘也入于事事无碍法界,万象互融互摄,同时安住于一一法位独立存在。但若对尘尘三昧只作概念上的理解,就得不到事事无碍的实证。所以云门直指现境而使人实证。禅之所以为禅,正存在于此。

 

   30.仕途虽赫奕,常思 () 林下的风味 ,则权势之念自轻;(世外高人多 ,可羡!) 世途虽纷华 ,常思()泉下的光景 ,则利欲之心自淡。(地狱刑罚重 ,可怕!)

 

做官之路虽然显赫光彩,经常想一想山林退隐的风景趣味,那么,贪图权势的念头就会减轻;凡俗世界虽然纷繁华丽,经常想一想黄泉之下的凄惨景象,那么,追求利于的心思就会淡薄。

 

  31.鸿未至先援弓 ,兔已亡再呼矢,总非当机作用 (观机则不失); 风息时休起浪 ,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 (观心则不昧) 

 

大雁未到就已张弓搭箭,兔子已跑才去呼唤猎犬,这都不是合乎时机之作为;大风已平息时不要再鼓起波浪,渡船已到岸边就应离船上岸,这才是识时务之俊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谭》全文及对照译文 (拿走不谢!)
《菜根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下)
修行有進程
【心中心法】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