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解《菜根谭》(上)以及译文(5)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菜根谭》涉及儒、道、释三家,东方智慧结晶,带括号为清人禅解。

15、谈纷华而厌者 ,或见纷华而喜; 语淡泊而欣者 ,或处淡泊而厌。 --须扫除浓淡之见 ,灭却欣厌之情,才可以忘纷华、而甘淡泊也。 

 

【译】说起繁华富丽就生厌的人,或许看见了繁华富丽就喜欢;说起淡泊超脱就欣喜的人,或许置身于淡泊超脱就厌恶。必须扫除浓烈或淡雅的偏见,消灭欣喜或厌恶的情绪,这样才可以忘却繁华富丽而甘于淡泊超脱了。

 

16" 鸟惊心" "花溅泪"-- 怀此热肝肠 ,如何领取得冷风月 "山写照 "" 水传神" --识吾真面目 ,方可摆脱得幻乾坤。 

 

【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此情感热烈,如何欣赏领悟冷风月;用大山作人格写照,用清水作品德表白,自己若能做到这样,才可摆脱虚幻世界的迷惑。

 

17、富贵者 ,得一世宠荣,到死时反增了一个 "" ,如负重担 ;(稍有贪恋, 难脱轮回 ) 

贫贱者, 得一世清苦 ,到死时反脱了一个" ", 如释重枷。 (欣厌至极, 易生净土 

--人诚想念到此,当急回贪恋之首 ,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SPAN>首楞严经 >:" 令识虚妄 ,深厌自生; 知有涅磐 ,不恋三界." 何其快哉 !) 

 

【译】富贵一世备受恩宠荣耀,到死时反而念念不忘一个字,犹如担上了重担;贫贱一生相伴清贫困苦,到死时反而摆脱了一个字,犹如打开沉重的枷锁。人们如果真能够想到这些,就会立即回转贪恋的念头,猛然舒展愁苦的眉头了。

【解】《楞严经》阿难,这五蕴为五种妄想所成,你现在要想知从识蕴到色蕴,彼此相因的界线,以及其中浅深之义。只有色与空,是色蕴的边际,只有触与离,是受蕴的边际,只有记与忘,是想蕴的边际,只有灭与生,是行蕴的边际。湛入合湛,是识蕴的边际,这五蕴之元,重叠生起,生是因依识而有,灭随从色而除,已得圆通,即齐佛果,五蕴妄想,顿然俱空。但无始习气,遇事便兴,如要遇事不兴,非可顿然而除,因而必须安立圣位,历事造修,才可除灭。我已示你劫波巾结,为何你还不明白,再来询问呢?你应当将这妄想的根元,以及心得以开通的法门,传示给将来末法世中的众修行著,使他们认识虚妄,深厌妄想自生,知求涅盘境界,而不贪恋三界。

 

18、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 ,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 ,如逝海之一波 

--知此者 ,如何不悲又如何不乐如何看不破 (红尘幻影) 

 而怀贪生之虑 又如何看不重(真如佛性 )而贻虚生之羞 

 

【译】人的生命,就如巨大粮仓里的一粒小米,耀眼夺目的雷电火光,陡峭山崖的枯朽树木,滚滚大海中一个波涛。懂得了这些道理,人怎能不因生命短暂而悲伤?怎能不因看破人生而快乐?怎能不看破生命而去贪生怕死?怎能不看重生命而去虚度一生?

【解】雪峰示众云。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

 说尽虚空遍法界就像一粒米那样大,都已经说大了,因为其本质就是什么也没有。我所说的本质,指的是形成宇宙原材料的那个东西,也就是本来面目。这个东西根本不能像一个物体一样,可以放在众人面前让人们见到。

因为,雪峰禅师根本就没有把大地压缩成一粒米,抛在那些徒弟面前。所以,那些黑漆桶才不能见到。

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摆脱了所有相对的知见,也就是把所有的相对知见,都给搓没了。

现在大家还是黑漆桶吗? 黑漆桶 指的就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 无明状态 正好就是什么也没有的本来面目。

打鼓普请看,如果真的看到了,那也就是破了无明了。其实,与其说是看到了,还不如说是被迷惑了,迷惑了就等于又成了黑漆桶了呀!

 

19 鹬蚌相持, 兔犬共毙 ,冷觑来、令人猛气全消; 鸥凫共浴 ,鹿豕同眠, 闲观去、使我机心顿息。 

 

【译】鷸和蚌相争持渔人得利,兔子捕获了猎犬就被烹食,冷眼看这些,让人心灰意冷勇气全无;鸥鸟和野鸭子共同沐浴,鹿和猪一起睡眠,悠闲地看它们和睦相处,争名夺利的心机顿时止息。

 

20、迷, 则乐境成苦海 ,如水凝为冰;  ,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 

--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 ,只在一转念间耳。(可叹举世皆迷 ,几人开悟?)

 

【译】过于执迷,快乐生境也会变成人生苦海,就像水凝结成冰;大彻大悟,人生苦海就会变成快乐生境,就像冰融化成水。可见,苦与乐不是完全分割的两个境界,执迷与觉悟也不是由两个心分别决定,一切都看你能否转变念头。

【解】牛头没,马头回,曹溪镜里绝尘埃。打鼓看来君不见,百花春至为谁开。

 

 21 、遍阅人情 ,始识疏狂之足贵; 备尝世味 ,方知淡泊之为真。 地宽天高 ,尚觉鹏程之窄小; 云深松老 ,方知鹤梦之悠闲。

 

【译】经历了各种人情世故,才明白率性狂放十分珍贵;体验了各种人生滋味,才知道恬静淡泊最为真实。

 

22、两个空拳握古今 ,握住了还当放手; 一条竹杖挑风月 ,挑到时也要息肩。 

 

【译】大地宽阔天空高远,鹏程虽可及万里,仍然让人觉得渺小不足道;云海深厚松树苍老,才知道鹤梦般的隐居生活多么悠闲。

 

23、阶下几点飞翠落红 ,收拾来无非诗料; 窗前一片浮青映白 ,悟入处尽是禅机。 

 

【译】台阶下几点飞舞的翠叶飘落的红花,收拾起来不过就是做诗的材料;窗户外看见一片浮现的青山辉映着白雪,感悟了便都是禅机。

 

【解】空即是色的现量境界。

 

24、忽睹天际彩云 ,常疑好事皆虚事; 再观山中闲木 ,方信闲人是福人。 

 

【译】忽然看到天边的彩云,由此联想到人世间的好事不过是虚梦一场;再看那山中的闲木,才相信清闲的人是有福气的人。

 

25、东海水曾闻无定波 ,世事何须扼腕 北邙山未省留闲地 ,人生且自舒眉。 

 

【译】东海波涛滚滚,但波浪无定形,世事虽无常,又何必扼腕叹息?北邙山尽埋王侯公卿,几乎留不下空闲地,人生如此,何必愁眉苦脸?

【解】王梵志禅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26 天地尚无停息,日月且有盈亏 ,况区区人世,能事事圆满、 而时时暇逸乎 

只是向忙里偷闲 ,遇缺处知足,则操纵在我 ,作息自如; 即造物亦不得与之论劳逸、较亏盈矣 

 

【译】天和地不停地运转永无止息,日和月有盈又有亏,较天地日月渺小的人世间怎能企求事事圆满时时安逸?只不过要学会忙里偷闲,遇到缺欠的地方知道满足,如此则能自我做主,自己调整劳作与休息,这样,即使造物主也不会计较你是辛劳还是安逸,是亏损还是盈满!

【解】禅理就是不圆满才有禅意,人生就是一个不圆满的轮回。

 

27" 霜天闻鹤唳 ,雪夜听鸡鸣," 得乾坤清纯之气 ;(一团和气, 自古以来无生灭 .得到否

" 晴空看鸟飞 ,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 (万缕生机,千世界悉温存 .会也么?) 

 

【译】霜天里听闻鹤的鸣叫,雪夜里听闻鸡的啼鸣,此种境界可得天地清纯的气息;晴空中观看鸟儿飞翔,流水中观赏鱼儿嬉戏,此种境界可识天地活泼的生机。

【解】一切无生无灭,就是悟境。

 

28 、闲烹山茗听瓶声 ,炉内识阴阳之理; 漫履楸枰观局戏 ,手中悟生杀之机。 

 

【译】闲暇中烹煮山茶听着茶壶里的声响,从炉火中悟得阴阳的道理;漫步走去观看别人棋枰对弈,从棋子着手中领悟生死的玄机。

【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境,

 

29、芳菲园林看蜂忙 ,觑破几般尘情世态; 寂寞衡茅观燕寝 ,引起一种冷趣幽思。 

 

【译】花团锦簇的园林里蜜蜂忙着采蜜,人世间忙忙碌碌也不过如此;寂寥落寞的茅屋里燕子恬然寝息,不免在清冷的意趣中引发幽思。

 

30、会心不在远 ,得趣不在多。

--盆池拳石间 ,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 片言只语内 ,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 

--这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 

 

【译】会心会意不在距离远近,获得情趣不在东西多少。一盆清水中置几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就可以造出万里山川的气势,短短的几句话,就能看出万古圣贤的心怀,这才是高尚人士的眼界,通达事理之人的胸怀。

【解】一切皆在“闲”字。    云门和尚手持禅杖对众弟子说:我把这禅杖化成龙,把天地都吞没了。山河大地从何而得呢?所谓禅杖化为龙.是代指有限归于无限.个体统一于全体。意同一人发真归于源.十方虚空悉消陨杖化为龙、吞并大地,人归真返源时,十万虚空就全部消失了。可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巍然不动的山河大地又从何而得呢?有限一旦归于无限,无限的整体反而通过有限的个体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没了自我,一切都变成了自我。这是谁都体验过的事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地的的消无便是山河大地存有即所谓证一方,一方暗化成龙,则天地无。有了山河大地,龙就会消隐。龙与天地是如一不二的,对我们来说,首先要化成龙!变成龙

 

31、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安脚 貌偕松共瘦,知忧喜无由上眉。 

 

【译】心胸与竹子一样虚空,是非如何能侵入心胸?面貌与苍松一样清瘦,喜怒哀乐没有缘由跃上眉梢。

 

32、趋炎虽暖,暖后更觉寒威 ; 食蔗能甘, 甘余便生苦趣。 

--何似养志于清修、而炎凉不涉 ;栖心于淡泊、而甘苦俱忘 ,其自得为更多也。 

 

【译】靠近火焰虽然暖和,但暖和之后更加感觉寒气逼人;吃些甘蔗能尝到甜味,但甜过之后就会感到别的食物更苦涩。为何不在清静修省中磨练心志以避开人世之炎凉,在恬静淡泊中栖息身心以忘却甘甜苦涩,这样他的收获会更多。

 

33、席拥飞花落絮 ,坐林中锦绣团裀; 炉烹白雪清冰 ,熬天上玲珑液髓。 

 

【译】席地而坐身边满是飞花落絮,如同坐在山林中的锦绣褥垫上;用白雪清冰之水烹煮新茶,如同熬炼天上的玲珑液髓。

【解】茶禅一体。

 

34、逸态闲情 ,惟期自尚, 何事处修边幅 ; 清标傲骨, 不愿人怜 ,无劳多买胭脂。 

 

【译】安逸的神态悠闲的心情,只是让自己崇尚满足,何必要处处修饰刻意打扮;清新的姿态高傲的风骨,并不希求别人的怜爱,无须涂脂抹粉。

 

35、天地景物 ,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 ,草际之烟光,

月下之花容 ,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 ,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 真天地间一妙境也。 

 

【译】天地间的景物,比如山间谷地空旷中透出的青翠,水面上微风激起的波纹,水潭中倒映的云影,草丛边蒸腾的云烟,月光下依然娇艳的花容,清风中婀娜多姿的柳丝。这类景致似有似无,半真半幻,最能够愉悦人的心灵,让人感到心胸豁达。这真是天地间绝妙的境界。

【解】如寒山之诗境。

 

36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此是无彼无此得真机

"野色更无山隔断 ,天光常与水相连",--此是彻上彻下得真意。 

吾人时时以此景象,注之心目 ,何患心思不活泼、气象不宽平 

 

【译】禽鸟相互鸣叫唱和,一副快乐景象;树木花枝交攀,散发出的香气连绵不断。这是不分彼此而得真正的生机。旷野景色无边,不受山岭阻隔;天光映照在水面上,似是天水相连。这是上下透彻而得真正的意趣。我们人类如果常常欣赏这类景致,怎会担心心情不开朗活泼,气度不宽宏大量!

【解】问: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 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万法归一,一丝不挂,一物不滞,干净利落,心无处所,何处指归?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无有归处。说有说无都是方便,没有归与不归,连归与不归的境界都没有。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还是要落实到生活的当下。如果要给出一个答案,它只能适合于每个生活的当下。

 

是故无彼无此得真机

 

37、鹤唳、雪月、霜天,想见屈大夫醒时之激烈 (心存知见, 当知屈子犹未醒 ) ; 

鸥眠、春风、暖日,会知陶处士醉里之风流 (情有好恶, 可叹陶翁果然醉 ) 

 

【译】野鹤的凄厉鸣叫、雪夜中的高悬明月、霜冷的天空,由此可想象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激烈情怀;沙鸥酣眠、春风和煦、阳光温暖,由此可领会陶渊明虽醉亦潇洒的风流洒脱。

【解】真正断灭情也是有问题的!

 

38 、黄鸟情多 ,常向梦中呼醉客; 白云意懒 ,偏来僻处媚幽人。 

 

【译】黄鸟多情,常常走进醉酒人的睡梦中;白云懒散,偏偏飘到僻静处陪伴幽居之人。

 

39、栖迟蓬户 ,耳目虽拘、而神情自旷; 结纳山翁 ,仪文虽略、而意念常真。 

 

【译】居住在蓬草陋室中,耳朵虽然闭塞,但心情爽朗自感旷逸;结交山野老翁,礼节虽然简略,但心意十分真诚。

 

40、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 ; 一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 

 

【译】独坐室内,清爽的风吹满房间,月光洒满几案,此时看室内物件都尽显天意;野外漫步,一条山溪流过,又见山头漂浮薄云,漫步之中时时都会悟到精妙禅理。

【解】禅悟就在人物二忘的境界。

 

41、炮凤烹龙,放箸时, 与齑盐无异 ; 悬金佩玉, 成灰处,共瓦砾何殊 

 

【译】即使烹炒龙凤而食,放下筷子之后也觉与粗茶淡饭没什么差异;生前悬金佩玉好风光,死后化作灰烬,这些金玉同瓦砾又有何区别?

【解】放下。

 

42、扫地白云来,才着工夫便起障 (-有为法); 

    凿池明月入 ,能空境界自生明(无为法 ) 

 

【译】刚刚打扫干净地面,却见白云飘来投下影子,修炼工夫难免会遇到魔障。 

   开凿了池塘,明月总会映照,静心修炼达到无我境界,自会心生光明。

【解】修炼也要无执着。沙门道一(马祖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 大德坐禅图甚麽?

     一曰: 图作佛
   
 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 磨作甚麽?
   
 师曰: 磨作镜
     
一曰: 磨砖岂得成镜耶?
   
 师曰: 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一曰: 如何即是?
   
 师曰: 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一无对。 
   
 
 自语:学书若不参悟,时时反思,则用功再深、习书再久,亦只能是磨砖和打车。

 

43 、造化唤作小儿 ,切莫受渠( )戏弄 ; 天地丸为大块,须要任我炉锤。 

 

【译】造物主不过就是个小孩子,千万不要遭受他的戏弄;天地不过是一个大块弹丸,我们尽可任意锻造锤炼。

 

44、想到白骨黄泉,壮士之肝肠自冷 ; 坐老清溪碧嶂,俗流之胸次亦闲。 

 

【译】总想着死后白骨黄泉景象,即使壮士也会心灰意冷;面对绿水青山长坐修持,即使庸俗之辈也会终有所悟心胸豁达。

 

45、夜眠八尺 ,日啖二升, 何须百般计较 ; 书读五车, 才分八斗 ,未闻一日清闲。 

 

【译】夜晚睡觉八尺床,白天吃饭二升米,这些何必百般计较;勤奋读书超五车,才分过人达八斗,这些人却又不肯得享一日清闲。

 

 

第五部分、概论

 

46、君子之心事 ,天青日白, 不可使人不知 ;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 ,不可使人易知。 (心事宜明,通身是眼)

 

【译】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心胸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正大,没有不可告人的事,应该让人知道;而他的才学应该像珍藏珍珠美玉一样,不可轻易让人知道。

【解】云岩同师兄道吾!“大悲千千眼,哪个是正眼?”道吾答:如夜黑无灯时,伸手就摸到枕头。”“我会了,我会了。¨怎么会了?”云岩答

道:遍身是眼。道吾说:道即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师兄如何道?”“通身是眼。大悲菩萨即千手千眼观世音,每一只手上都有一只眼,自然,达到这种境界,就像暗夜摸到自家枕头一样,能自由行动.不受拘束,就像手上长眼一样了。
   
这种一字的改变,后来成为曹洞宗的宗风。云岩后著有(宝镜三昧》。此书中的银碗盛雪,明月藏鹭以及潜行密用,如愚若鲁所描
绘的境涯,皆为后世之人所仰慕。

 

47、耳中常闻 "逆耳之言", 心中常有 "拂心之事", 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 ,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译】耳朵常听些不顺耳的话,心里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增进品德修炼品行的磨刀石。反之,若每句话都顺耳,每件事都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埋在剧毒之中了。

【解】天平和尚行脚时,曾从西院和尚参禅,他自恃已经悟过.便对坐禅修行不以为然,非常的松懈。有一天.西院从远处看见散散漫漫的

天平,就喊他:从漪。天平抬起头来看。西院对他说:错了。天平走到西院的近前,西院问他:刚才是我的错还是上座的错?”“是我天平从漪的错。西院又说:错了。天平佯装没看见,走近了两三步。西院又说:错了。天平便不言语。西院告诉他:你就在我这里过夏安居吧!我想跟上座好好议论一下两个到底错在哪里。然而天平却很快就离开了西院长老的寺院,当天平后来任住持时对众僧说:当年我乘行脚游学之风,到过西院长老的寺中,吃了两错。长老还留我下来艰他一起商量两错的究竟,我没有留下来,继续行脚去了。我当时没有说我错了。我错就错在开始往南方行脚的时候.错在到西院那里去游方。本则的核心在于西院的错与天平的错在境界上的差异。

 

48、疾风怒雨 ,禽鸟戚戚; 霁月光风 ,草木欣欣。 

--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 ,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天人同化 ,和气自生; 无我两忘 ,喜神自 。自性能生万法 ,无须外求也.)

 

【译】刚刚还是太阳高照、晴空万里,突然间乌云密布、雷雨交加;刚刚还是狂风怒吼、大雨倾盆,忽然变得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大自然中的气机何时曾被凝滞?茫茫宇宙何时曾被阻碍?我们人类的心性也应当不受任何的凝滞、阻碍。

 

【解】客观环境的好坏能够左右人们的心情,如在雨过天晴、风和日暖的天气里,草木显得生机勃勃,人的心情也往往因此豁然开朗。但是世界的万事万物常常也随我们心理状况而转移变化。当我们怒发冲冠时,看周围的事物都觉得可悲可叹,当我们喜笑颜开时,看一切事物也觉得可喜可乐。所以杜甫《春望》诗中才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体验。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种喜怒悲哀的事情,心中必须保持平衡,一定要有喜神的鼓舞,这个喜神就是努力拼搏、不断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49、醲肥辛甘非真味 ,真味只是淡;(淡则远 )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常则久

 

【译】浓烈肥美辛辣甘甜,这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就是清淡;标奇立异超凡绝俗,这不是真正的完人,真正的完人就是常人。

【解】  虚空是美味佳肴.与我拿一碟过来!”禅者常常这么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女人们制作了香喷喷的饭菜搬到桌上,供一家

人享用,然而却很少有明白主妇辛苦的人,以及了解整天与油、盐、酱、醋打交道的滋味,至于说日常烧饭做菜中本来的禅的含义,知者就更甚少了。禅者把它叫做虚空的美味。虚空是指忘却自我、平等、真实无相的心境,而这种平等总是通过日常的一切体现出来的。你能在日常生活之中-悟出祥和之境吗?你能让有相的物质通过烧火、煮菜来展示无形的虚空的心境吗?如果你做到了,你就具有真正的创造力,禅的妙用就体现在这里

 

50 、夜深人静 ,独坐观心, 始知妄穷而真独露 ,每于此中得大机趣(见性不难 ); 

   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保任不易)  (静中观心,打成一片)

 

【译】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静坐省察自己的内心,才发现妄心消失而真心流露,当此之时,便从中获得若干理趣;真心显现,但还有一些妄念自己放不下,心中又会感到很惭愧。

【解】    是呀,当感觉体悟时,又会发觉这种细微的境界很难保任.真心中的妄念并未全能消除.所以,禅师们都特别重视悟的修行啊。云树

院的如敏和尚二十年间都空着院内的首座位置。有一日,他说:我们寺的首座出去了,他现在在牧牛。一日他又说:我们寺的首座行脚去了。他喜气洋洋地独自说笑,好像他看到了那位不知名的首座.讲得那么形象逼真。有一天,他忽然命令钟僧敲钟集合全体禅院人员.并把大家带到三门外,说是去迎接首座。大家都十分奇怪,迷惑不解果然远处走来一高僧,他就是云门文偃。如敏和尚马上请他进首座寮,帮他解下旅行的装束。人们于是给云树如敏起了一个雅号称为知圣禅师。这里所说的牧牛指的是悟后的修行,则喻指心性,,则喻指修行。禅者认为:悟后的修行才是修行的开始呢。有人将这种修行叫作保任,或叫作护持,还有人把它叫作打成一片。香椿和尚住持香林院四十年,八十岁时圆寂。他说过我四十年来真正打成一片。打成一片指的是真正的回到了本来的面目,自始至终,忠诚守一。许多得道高借为了谨守正念,专一护道,专拣偏僻庵院隐居,绝断一切尘缘。抛开人问万事,也如诗中说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赴

 

51、恩里由来生害 ,故快意时须早回头; 败后或反成功 ,故拂心处切莫放手。(太空明明,心境绵绵) 

 

【译】祸害都从恩宠中来,所以得意时必须尽早回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失意时千万不可放弃。

【解】 张良所以能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佐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而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功成名就,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专制时代里保存了自己。在秦汉之际的谋臣中,他比陈平思虑深沉,比蒯彻积极务实,比范增气度宽宏。他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却未像萧何那样蒙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张良也恪守 "疏不间亲" 的遗训。张良堪称 "功成身退" 的典范。

    《无门关》中有诗云:卷起明明彻太空,太空犹未合吾宗,争似从空都放下,绵绵密密不通风。春起竹帘,万里晴空尽收眼底。禅首先要获得这种真空无相的心境。然而,这一晴朗明丽的太空,仍不是禅宗的真实境界。若是获得这种心境就止步,就不能掌握禅的活机大用。这时,必须把一度卷起的帘子再放下来.非要达到一隙不漏的绵绵密密的滴风不通的境界不可。在一览无奈的不起任何分别之念的太空一般的心境中,得有一丝不漏的绵密,那人看似呆愚,实则无所不知。这便是不容许丝毫疏漏的法眼宗的宗风

 

51-1.藜口苋肠者 ,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 ,甘婢膝奴颜。

  (因为) 志以淡泊明 ,而节从肥甘丧矣!(富贵增物欲 ,贫穷长人志)

 

【译】满足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大多像冰一般清,玉一般白;而追求华服美食的人,他们多数都甘愿卑躬屈膝当奴才。人的志气总是在清心寡欲中显露出来,人的节操都是在追求物欲享受中丧失殆尽。

【解】云门和尚向门下的僧人说: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在这无垠的宇宙里,有一至宝,而这至宝,就秘藏在我们体内,这珍宝作用无穷,当我们打着灯笼向佛殿里去礼拜它时.这至宝却把三门载在灯茏上。体内秘在之宝,便如临济和尚所说的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均指纯真的人性。它令我们尊敬,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把它供奉在佛殿内。但是它有无穷的妙用,能把三大山门载于一盏小小的纸灯茏上,这的确有点费解.如果我们参照毛吞巨海,芥纳须弥,对其中的意义就一目了然了。

 

52、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 ,使人无不平之叹; 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 ,使人有不匮之思。 

 

【译】对眼前的利益要宽厚些,不要让人有不平之感;死后留给别人的恩泽要长远些,才会让人长久地怀念。

 【解】一个人待人处事的心胸要宽厚,只有如此,才能使你身边的人不会有不平的牢骚;死后留给子孙与世人的恩泽要流得长远,才会使子孙后代永远的思念。

 

  沩山、五峰、云岩顺次站在师父百丈和尚的身边,向师父讨教。按例,百丈先问高徒沩山: "抿住咽喉与嘴巴,如何说法?你且说说看! "沩山忙说:"先请老师示范一下吧! "反问的太巧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末担当和尚禅联试解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 杜松柏 著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术数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层?
【每日一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
天平行脚(茕绝老人《天奇直注雪窦显和尚颂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