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一花五叶春意浓——《人天眼目》诗偈选析(2)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五、一花五叶春意浓——《人天眼目》诗偈选析(2)

 

2 临济宗纲宗偈颂选析(二十一首)

四料简

(临济)至晚小参,云:“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煦云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僧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僧问:“如何是人境俱夺?”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僧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提示:临济宗的这个“四料简”,其主旨是“夺”与“不夺”。其中的“境”,指一切客观事物,也包括了各种精神和心理的   内容,还包括了佛法知识和自己修行佛法过程中的种种理解和认识。而“人”,则是指面对“境”的主观存在,也就是“我”,就是那个能动的,能取能舍、能是能非的主观判断和抉择。在佛教里,就是指固执于法()和我()而不能融会统一,不能使之皆“空”的种种错误而言。因为在佛教的修行中,许多人常不自觉地陷在“我法”两者之中的种种错误中而不自知,所以临济大师这个四料简就是对症之药。

对于执着于人而不知境——重主观而不知客观,临济大师就“夺人不夺境”——“煦云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白居易的名句,这样秀美之境,能视而不见吗?而“白发如丝”的婴儿,如同老而无用之物,惜之无益啊,在这里,人们自然就会重“境”轻“人”,从重“人”轻“境”中回过头来。

对于那些执着于“境”而不知“人”——重客观而忽视主观的,临济大师就用“夺境不夺人”的方法。“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这是元代萨都剌的名句,没有“境”。在国内,唯“王令”遍行;在塞外,唯“将军”一人横行。在这里,人们求境不可得,而只有“人”在其中占有绝对的位置。

对于那些于“人”于“境”双双执着,对主观客观不知主次,不识“空”义的,临济大师就来个“人境俱夺”。“并汾绝信,独处一方”。“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也是白居易的名句。这里没有“境”也没有人。并州和汾州均在山西,并州相当于省级,汾州不过是其治下之一州郡,其实同处一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的意思有如是:就住在自己家中,却有在外漂游之感,全然不知自己就在“家”中,这不恰好是“人境俱夺”吗!

对于某些人“空”得过分, 既不知“人”,也不知“境”——对主观、客观的价值否定干净的,临济大师就来一个“人境俱不夺”。 “从今若许闲乘月,荆杖不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名句。在这样的气氛中,人和境是那样的静谧,美好。“王登宝殿,野老讴歌”,明心见性了,圣天子在上,人境都用不着去“空”了。

 对临济的这个“四料简”,历代偈颂极多,这里选《人天眼目》中所录佛鉴慧懃的四首。

夺人不夺境

瓮头酒熟人皆醉,林上烟浓花正红。

夜半无灯香閤静,秋千垂在月明中。

品析:佛鉴慧懃禅师这首偈颂,写得既雅又奇。“瓮头酒熟人皆醉”,如同景阳岗上的“透瓶香,出门倒”,在这醇香郁烈的美酒中,“人”都“醉”得不知天南地北了。人虽醉,境如故,你看多么美好的“无人之境”啊!林上的青烟如织,幽花正红,佳人沉睡香阁,灯烛是早已熄灭;明月下秋千不荡,佳人何在?这一派良辰美境,竟是无人消受。

夺境不夺人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时平笑脸开。

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晶析:佛鉴禅师这一首偈颂,是“境”渐消而“人”独出。“莺逢春暖歌声歇”,春困之时,那黄莺儿在枝上昏昏欲眠,那欢快如歌的啼叫,也一时消歇。前时怒放的花儿,也随风飘零,落入溪涧,随流而去。“境”被“夺”了,尽管很美。这时“人”却突出来了,“人遇时平笑脸开”,在太平之世,丰衣足食,无灾无难,怎不笑口常开呢?雅兴所至,手持长笛,试吹一曲,那笛声悠远,如行天边云外,传遍四野,在这里只知有“人”,不知有“境”。

人境俱夺

堂堂意气走雷霆,凛凛威风掬霜雪。

将军令下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血。

品析:这一首诗,浑是肃杀之气。“堂堂意气走雷霆”,雷霆轰鸣,电光闪烁,百兽恐惧,白日如夜,万物皆藏慝不出。朔风雪霜,秋冬之际,草木尽凋。这两句的情境,俱是“夺境”之笔。而“将军令下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血”,杀人如麻,何人胆敢现身。临济大师的“夺”与“不夺”,当然指的是人的念头,“人”也是念头,“境”也是念头,不论主观、客观,都是念头的表象。在这里,念头是剥夺已尽,达到了完全的“空”。这样对修行而言是“了”了吗?!这仍然不够,甚至还是一种“禅病”,所以后面还有“人境俱不夺”。

人境俱不夺

圣朝天子坐明堂,四海生灵尽安枕。

风流年少倒金樽,满院桃花红似锦。

品析:禅修的功夫步步深入,终于达到了“王令已行天下遍,野老讴歌颂太平”的境界了。佛鉴禅师这首诗偈,形象地描绘出这样的情境。“圣朝天子坐明堂,四海生灵尽安枕。”天不可无日,民不可无君,心不可无主。精神世界,总应有一个当家作主、发号施令的力量,最好如同“圣明天子”一样。有圣君临朝,则天下太平。心中有主,则神形俱安。心中之主何以得见?明心见性后,这个“主人”就稳坐“朝中”了。

“风流年少倒金樽,满院桃花红似锦。”人风流,花似锦,这是“两不夺”。有酒有花,足以慰此平生。禅宗之法,多借隐喻,在意不在理。理会则成障,意会则成悟啊!

总颂

千溪万流归沧海,四塞八蛮朝帝都。

凡圣从来无二路,莫将狂见逐多途。

品析:临济大师的“四料简”,虽是针对修行者的四种方法,归纳起来不外“夺”与“不夺”两种,再归纳一下,都是为明心见性,以求打通“向上一路”。祖师们怕人们对这“四料简”又有所执着,所以又来个“总颂”,使之一以贯之,得纲举目张之效。

“千溪万流归沧海,四塞八蛮朝帝都。”大海是江河的归宿,帝都是政令和人心的中枢。参禅就必须达到万流归海、万方朝京的火候。不然东流西流,江河就不得归宿,政令紊乱,天下就不得太平,心思散乱,禅修也达不到最高成就。可以设想,面对佛教内千经万论,千师万旨,怎能不迷失方向而得指归呢?所以:

“凡圣从来无二路,莫将狂见逐多途。”在佛教的最高境界里,凡圣是不二的,世间法就是佛法,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若没有见道开悟,无论你说凡说圣,说空说有都是“狂见”、“戏论”。哪怕穷尽百家之言,读遍万卷藏经,也只是以“狂见逐多途”而已,可不慎哉!

三玄三要

(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提示:临济大师的教学方法颇多,这里是“三玄三要”。也就是在说法之时,一句话中要机趣无穷,圆转灵动,要有“权”——灵活性,“实”——具体性,“照”——清晰性,“用”——实践性。老师对学生,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原则,一定是高明的老师。这些原则如果运用在禅法上,一定是高明的禅师。历代对“三玄三要”的唱颂不少,这里我们选汾阳善昭禅师的看看。

汾阳颂·第一玄

第一玄,照用一时全。

七星光灿烂,万里绝尘烟。

品析:临济大师的“三玄三要”说的是什么,历代都无定论,如“三玄”有说是“体中玄、句中玄、玄中玄”的,似乎不像,反对者不少。甚于说三要,“权实照用”明明是四要,怎么会是“三”呢?历代也没有说清楚。不过汾阳善昭禅师所作的“颂”,是公认为最佳之作,所以下面大家共同来理解。

 “第一玄,照用一时全,”“照”为明洁的禅心本体,“用”是禅心的妙用。在第一玄中,体用圆融,闢阖不二。如同那“七星光灿烂,万里绝尘烟”——北斗七星高悬天极,方位明历,绝无迷失。加之无尘埃隔障,自然智慧光照无碍。

汾阳颂·第二玄

第二玄,钩锥利更尖,

拟议穿腮过,裂面倚双肩。

品析:禅宗讲“言语道断”,为达此功效,不惜采用棒喝这种不近人情的手段。这种手段,被称为“激箭禅道”。既如激箭,锋刃锐利,如钩似锥,总之是“利”之又“尖”,所以说“钩锥利更尖”。若有人参禅时“拟议”,思维不停,胡思乱想,就用这个“钩锥”,把他的“腮”穿过,舌头割掉,看他如何去“思”,又如何去“说”。“裂面倚双肩”—头皮都剥落搭在肩上了,眼耳鼻舌都没有了,又如何去“思”,去“说”呢?真是恶辣之极!

汾阳颂·第三玄

第三玄,妙用具方圆。

随机明理事,万法体中全。

品析:这个第三玄和第一玄前后照应,第一玄是“机”,是潜在的体用。通过第二玄的修炼,这个“机”成熟了,体用就成为“现在”的了,而且“妙用”无碍,所以是“妙用具方圆”,能方能圆。不仅如此,还能“随机明理事”。在这个“方圆”中,万物的“理”——内在灵魂;“事”——外在的行为,无不随缘而“明”,没有遗漏,没有欠缺。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切是“万法体中全”,都是在我们的禅心自性这个“体”中,是其自我内容而已。   

汾阳颂·第一要

第一要,根境俱忘绝朕兆。

山崩海竭洒飘尘,荡尽寒灰始得妙。

品析:汾阳禅师说完了 “三玄”,这里又开始谈“三要”。这“第一要”,首先要“根尘俱忘”,忘得“绝朕兆”——蛛丝马迹都不留下。佛教把人们主观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把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色声香味触法”称之为六尘,也称为六境。总之,要把主观和客观扫荡干净。

“山崩海竭洒飘尘,荡尽寒灰始得妙。”这“第一要”,实际是“第二玄”的引申。要达到“根尘俱忘”的境界,首先要除掉那势如山岳的“我见”。每一个人的“我”,真是比泰山还高、还坚固。而人们的欲望如海,知见——头脑中的内容也大如海洋,这样的“山”、“海”不崩不竭,是谈不上参禅的。“洒漂尘”,真是干净彻底。只有这样,修行才可能达到心如死灰的程度,而且对这个“寒灰”都要荡尽,这样才能达到那“根境俱忘绝朕兆”的火候啊!

汾阳颂·第二要

第二要,钩锥察辨呈巧妙。

纵去夺来掣电机,透匣七星光显耀。

品析:这个“第二要”,进一步发明了“第二玄”中的“钩锥”之用。禅宗在接机的方法上讲究“杀活纵夺”,“杀夺”为一组,“纵活”为一组。“纵”就是“不夺”。所以在使用那要命的“钩锥”之时,要细加权衡,对机时才不会失误,也才能运用自如,愈加“巧妙”。杀活纵夺之时,禅机如石火电光一般,转瞬即逝,所以“掣”——把握分寸和机会,只有明眼禅师才能“眼明手快”,不然就会“蹉过了也!”有了这样的手段,才能使参禅的学子如“透匣七星”——让他们明心见性。七星宝剑装在匣子里何以知其锋刃?

汾阳颂·第三要

第三要,不用垂钩并下钓。

临机一曲楚歌声,闻者尽教来反照。

品析:“临机”是活的,不是死法。“钩锥”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对有一类人,如那些“人境俱不夺”的,又何必用钩用钓呢!“临机一曲楚歌声”,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或是项羽于垓下的“四面楚歌”,这都不用管他。圣人教化,大化于无迹,方可以使“闻者尽教来反照”,这就是上乘绝顶的功夫了。

汾阳颂·总颂

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

一句分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

品析:学道一忌“理障”,二忌歧路忘羊。三玄三要是临济大师所传,但又朦胧不清,所以后人歧解甚多。汾阳善昭禅师对这三玄三要,虽然分别作了偈颂阐述,但仍怕人们支节理解,所以又作了这首“总颂”,以期达到“一即多,多即一”的效果。

“三玄三要事难分”,大道归一,说二便错,怎么还能分成三载九段呢?何况三玄三要原本就是“一”,不过是为了接引修行者体验大道的手段而已。如同登山,无论你从东南西北向上都行,都可以达到山顶。所以,不要过于执着这个三玄三要,若能“得意忘言”,就容易与大道相亲了,既是“忘言”,就不存在这个“喝”了,更不存在于一喝中的三玄三要了。

“一句分明该万象”,这个“一句”,不是指“一喝中具三玄门”的那个“一喝”,而是指百丈禅师所说“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的这个“一句”。实际上就是指禅心,我们这个禅心,明明含容了万事万物,又何须去细分他呢?又何妨去细分他呢!最后,汾阳禅师以“重阳九日菊花新”作了总结,这可以说是三玄三要的“图解”。重阳——九月九——菊花新,看似三个完全不同的名词,但那天的菊花会上,你就会恍然,重阳就是九月九,九月九就是菊花节,完全是一件事情。说菊花节,就是重阳,就是九月九;说重阳,就是菊花节,就是九月九嘛!

 祖师说: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对汾阳善昭禅师的这个系列偈颂,好禅的读者有何体会呢?

 

四喝

(临济)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提示:临济大师这“四喝”,的确响亮得很。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文殊菩萨智慧之剑,可断一切烦恼,生发无漏智慧;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狮子踞地,百兽远避,一切烦恼及鬼魅心肠,就不敢现形;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专门用来探测他人禅修功夫的深浅;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不仅包括上面三喝之妙,还可应用在无数的机缘之上。禅宗之法,真可谓面面俱到,在形色未露之际,如现代“电子战”一样,一切战机,不论攻守,把优势全占完了,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无怪临济禅风威震天下,所向披靡。下面仍选汾阳善昭禅师的颂偈。

汾阳善昭颂

金钢王宝剑

金刚宝剑最威雄,一喝能摧万仞峰。

遍界乾坤皆失色,须弥倒卓半空中。

品析:当学生满脑子问题来请教老师的时候,老师突如其来的一喝,会产生什么效果呢?那一喝震发之时,学生的问题可能全没门了,这叫“当下斩断”。禅宗是“减法”,没有必要给你增加知识,解答问题。而其职责就是扫荡你心中的一切。哪怕你的知识满布乾坤,哪怕这个问题崇高伟大,仞的须弥山那样,都是不惜加以摧毁的。

踞地狮子

金毛聚地众威全,一喝能令丧魔魂。

岳顶峰高人不见,猿啼白日又黄昏。

品析:狮子为百兽之王,在佛教中又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威猛无比。狮子吼如今在武侠小说中也被作为绝世武功,而在   寺庙的殿额口,也常挂有“狮子吼”、“作狮子吼”这样的匾额。释迦牟尼佛说法,就被喻为“狮子吼”啊!当然众魔闻之就丧魂失魄了。但这样的“吼”声,发源于何处呢?“岳顶峰高人不见”,在禅的最高层,那可是不容人窥视的,哪怕是禅师本人也视为禁地。那又怎么知道有这样的风光呢?有的,你听:“猿啼白日又黄昏”——只有山上的灵猿在那里没日没夜的啼唤啊!人们知道自己的“心猿”——心源吗?

探竿影草

词锋探草辨当人,一喝须知伪与真。

大海渊澄涵万象,休将牛迹比功深。

品析:汾阳善昭禅师这首偈颂寓意更深,探竿影草似的一喝,就是要探测当人,试你的来历,测你的深浅,辨你的真伪。禅如澄澈的大海,涵育万象,不是某些自以为修行多年就能测其底蕴的。“牛迹”,禅宗常以“牧牛”为修行之喻。而探竿影草似地一喝,却具有海一般的容量,一般的“牛迹”能在其中举步么!

 

不作一喝用

一喝当阳势自张,诸方真有好商量。

盈衢溢路歌谣者,古往今来不变常。

品析:张飞在当年长坂坡那一喝,喝退了曹操八十三万大军,虽是小说家言,其威势也令人乍舌。小时常想,刘备诸葛亮也太糊涂,怎么不让张飞多“吼”几次,把曹操吼垮,把孙权吼垮,大汉不是又一统天下了吗。禅师用喝,真是“势自张”了,一般人不测高深,谁敢与之较阵呢?

“诸方真,有好商量”,如果诸方大德长老真“有”,是过来人,这一喝当然吓不倒,于是大家就好一起“商量”,切磋。

“盈衢溢路歌谣者,古往今来不变常。”若去通衢大道一听,那些童叟爱唱,流传千古的歌谣,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既精且美,决非那类“不终朝”的“流行歌曲”。

“不作一喝用”,是一把什么样的尺度呢?

四照用

(临济)一日示众云:“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主立宾,合水合泥,接机应物。若是有过量人,向未举时撩起便行,犹较些子。”

提示:临济大师这个四照用,有点象今天所说的“知行”关系,照为知,用为行。但这里的照,是明心见性后觉了之“知”,是总体的“知”,不是红尘世间单就某事某物的那种“小知”。这种照用,是禅法,是临机接人的手段,是帮助未入门的参禅明心见性的、不拘一格的“活”法。如“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等,就是要把参禅者头脑中的内容洗刷干净,半点不留。在这里有主有宾,有人有法,这四层关系必须明白,若不明白,就谈不上这个“四照用”了。下面我们来看慈明楚圆禅师为此所作的颂:

慈明楚圆颂

先照后用

照时把断乾坤路,验彼贤愚丧胆魂。

饶君解佩苏秦印,也须归款候皇恩。

品析:“照”,就是明心见性后禅心的明明历历。“照”又称为“寂照”,没有思维及其内容,浑是一团光明。因为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状态中,思维活动被“冻结”了的,所以叫“把断乾坤路”,天地间如同实行“宵禁”一样,停止了一切活动,空间和时间全都凝固在那儿了。

这样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容思议的。不论是贤是愚,在其中是寸步难行的,也到不了这个境界。他们仰慕大道,但如叶公好龙一样,遇见真龙就失魂落魄了。所以,哪怕你辩才如苏秦,哪怕你佩了六国相印,权势无比,在这样的“不可思议”中,在被“冻结”了的思维中,哪里还有用武之地。只好解甲归田,缴印还乡,以候“皇恩”——继续修炼吧!

 

先用后照

用便生擒到命殂,却令苏醒尽残躯。

归款已彰天下报,放汝残年解也无?

品析:禅宗讲“杀活纵夺”,这里的“用”,浑是一团“杀气”。“用便生擒到命殂”,临济宗的“大机大用”,就是要把参禅者“生擒”过来,并且“斩首”。丛林中流行这个一句口头禅,就是“人心不死,道心不活”,或“打得念头死,许尔法身活”的过程。所以禅宗是用尽方法把参禅者的“心”处以极刑。“用”就是“杀人刀”,“照”就是“活人剑”。

“命殂”——人心“死”后,当然也要叫它“活”过来,“却令苏醒尽残躯”。苏醒之后,已非往日之“我”,往日之“心”了。“残躯”,以往的种种认识,种种知见全都破碎不堪,再也不能“冲锋陷阵”、左右自己、干扰自己的“禅心”了。

“归款已彰天下报”,“归款”——了结了,人心已死,道心已活,故可报知天下丛林,又有一人成就了。“放汝残年解也无?”见道之人,身如槁木,心如死灭,常人看来,活死人一个而已。但其中新的生命——姑且称之为“残年”,自己明白吗?他人明白吗?禅宗之“用”,称为“大冶洪炉”,参禅之人在其中经过于锤百炼,对矿石而言是“残躯”,是“残年”,若不如此,又怎能成“钢”呢!

照用同时

照用同时棒下玄,不容拟议验愚贤。

轮剑直冲龙虎阵,马丧人亡血满田。

品析:丛林内早就有“临济将军,曹洞农夫”之说,以喻其禅风。这里,临济禅风真的如一员猛将。“照用同时棒下玄”,对参禅的人,劈头的一棒下来,能体会到其中“照用同时”的“玄”义吗?棒子不是电脑,是决不会与你“对话”的,也不容许有半点思维活动存在于其中的。这一棒子的下面,对禅是贤是愚,莫不了了分明,所以是“不容拟议验愚贤”。在丛林中,如德山禅师,“寻常只据一条白棒,佛来亦打,祖来亦打”,何况那些众多的参禅者。真的是“轮剑直冲龙虎阵”,如赵子龙血战长坂坡一样,下手毫不留情。其结果呢?当然是“马丧人亡血满田”。参禅的人,要做好输得精光的准备,若有一点半点舍不得——不论佛法或其它什么嗜好,那就最好不要学禅。见道、明心见性,就是“马丧人亡”的结局啊!若有一丝毫对红尘、对情境、甚至对佛法的贪恋或依恋心理,都不会有成果的。所以说“临济将军,杀人如麻”,或“老僧好杀”。没有杀机、杀气,就决不是禅宗,特别是临济宗。在这里,照用同时,也就是杀活同时、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真是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照用不同时

照用不同时,时人会者稀。

秋空黄叶坠,春尽落花飞。

品析:所谓照用不同时,也就是照了照,用了用,互不相干。其实,这是比照用同时更高一层的境界,是照用同时后更加纯熟、圆融后的照用不二的境界,一般人根本分不清其中是照还是用了。春之落花,秋之黄叶,似乎各行其事,互不相干,哪里知道这不过是乾坤间的一气流行而已。在这里,一切都是纯真自然,不落刀斧之

总颂

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

会得个中意,日午打三更。

品析:在临济宗的“纲宗”里,有四料简、三玄三要、四喝、四宾主、四照用等。而这种种方法,往往在“一喝”中同时显现。你看“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不说局外人莫测高深,就是参禅多年的老禅和子,也常常不知其中的深浅。这里到底有什么意味呢?“若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日轮当午之时,却是深夜三更,这个“意”,人们懂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济禅风述要
以武参禅
彻骨彻髓透顶透底的临济禅风
茶禅一味 不一不异
癸卯年七月初十(2566)
禅诗三百首(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