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解《茶经》七之事二


司馬相如《凡將篇》:烏喙,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檗,蔞,草,芍藥,桂,漏蘆,蜚廉,萑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蔞,桂,二字之前,疑各脫落一字,按凡將篇體例,似皆二字组合者,宜於上口誦讀。惜原書不傳,無從校對。

蔞前可能缺“栝”字,為栝蔞,或作瓜蔞。藥書載栝蔞實,潤燥開結,蕩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鬱,潤肝燥,平肝急之功,有獨擅也。瓜蔞、貝母、奶漿草(蒲公英),為治療奶瘡三件寶。

桂疑是肉桂之缺字,肉桂又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大桂,辣桂,不僅是著名的香料,也是著名的藥材。

其他各味藥材功用不是本書講解的要點,任何藥書基本都能查到。

司馬相如(前178—118)。這是西漢大文學家,以文章寫得慢著稱。韻事莫過於操綠綺琴而拐了卓文君,以及收取陳皇后百金,為寫《長門賦》。落下“千金難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的千載之歎。

陳皇后就是“金屋藏嬌”的主角阿嬌,漢武帝小時候見到她,就發下“若得阿嬌為婦,當以金屋儲之”,後來也是,金屋冷藏了。

《凡將篇》也好是偽託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名義寫的書,以便於提高影響力和傳諸後世,但此書後來還是失傳,現在所見的都是從其他古書中輯佚而成。本書是一個歸類性質的文字書,把同類的名詞分類編排,以便記憶。其中“荈詫”者,茶也。

於是司馬相如也將錯就錯地入圍了。

《方言》:蜀西南人謂荼曰蔎

《方言》是漢大學者揚雄(西元前53~西元18)所著,揚雄是漢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同時又是一名踏實的學者,和歷史上的韓非子一樣,雖然博學和文彩斑斕,但是口吃不善言。《方言》一書全稱為《軒輏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就是他選擇了一個交通要道,和過往的各地民眾交流、收集而成,所以價值極高。

從語音學的角度觀察,荼、茶、蔎、檟、荈都是從一個引分化出來的方言,然後由造了新字與分化出來的音對應。

揚雄是東西漢之交的屬人,劉禹錫《陋室銘》曰“西蜀子雲亭”,即斯人之亭。

前面陸羽云“者,是因為揚雄曾任過給事黃門侍郎的虛職,此職務地位不高,對揚雄這種大才是有點屈,所以很快他就不幹了。揚雄曾有《解嘲》文曰位不過侍郎,擢才給事黃門。曹植丕《與楊祖德書》雲:“昔楊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文選》李善注:“漢書曰:楊雄奏羽獵賦,為郎。然郎皆執戟而侍也。東方朔《答客難》曰: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侍郎以下,上朝都得幹執戟而侍的活,對一代文豪揚雄而言,我坚决支持他辭職。

不過,陸羽引用的這一句話並不見於今本《方言》,今本方言中不見任何與茶荈蔎檟茗有關的資料,確實奇怪,揚雄是蜀人,屬於產茶區的學者,不可能不知道此物,以及各地的不同叫法,不知是後世傳抄《方言》時脫落,還是確屬另有來源。可惜!

《吳志.韋曜傳》:孫皓每饗宴,坐席無不悉以七為限,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曜飲酒不過二升,皓初禮異,密賜茶荈以代酒。

韋曜(220—280):應作韋昭,字弘嗣,三國時人,在東吳歷任中書僕射、太傅等要職。

孫皓(242—283)就是前面說的歸命候,他是東吳的亡國之君,歸順西晉後封了歸命候。這個賜茶荈以代酒的故事,似乎是很著名的。我以為其史料價值不在於以茶代酒,而在於當時的茶,能當酒來糊弄同桌的人,這牽涉到當時的煮飲茶方式。孫皓既然是密賜給他,就是不想讓別人發現,一碗或一觴在桌上放著,不能一眼看出是茶,茶中估計是沒有那些蔬果。

  

     

《晉中興書》: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嘗欲詣納,《晉書》以納為吏部尚書。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奈何穢吾素業?’”


陸納(約320--395),字祖言,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東晉時任吏部尚書等職。

陸納就是陸羽說的遠祖納,東晉人。陸氏是三國以來南方豪族,吳國陸遜、陸抗到了西晉陸機、陸雲兄弟祖孫三代,都極負盛名,陸氏兄弟可惜捲入政治鬥爭,死的太早。

陸羽是個棄兒,本不知何姓,自己根據《易經·漸》爻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起的姓和名,所以到底是名羽字鴻漸,還是名鴻漸字羽,尚有不同說法。這樣隔空追認個遠祖,姓也就這麼當真了。南宋的陸遊,極好茶,一生茶詩無算,曾有詩曰“ 桑苧家風君勿笑,他年猶得作茶神”、“安得如吾宗,坐致顧渚園”,也是追認陸羽為祖了,真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有有時有還無!”

僅“茶果”二字,就列入史料,可見唐代以前,有關茶的文獻是很匱乏的。

陸納的這個侄兒,估計是沒見過大官,一掌拍在馬蹄上了。

《晉書》: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桓溫在東晉時可是一個重要角色,故事是很多的,這裏只想提一個很人文的故事,就是《世說新語》記載:
   桓公北征,經金城,前為琅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於是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這個故事又被南朝詩人庾信引入《枯樹賦》而膾炙人口,文曰:
  桓大司馬聞而歎曰:‘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看搖落,淒愴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奠柈的通常寫法應該是飣盤,奠、飣古音相似,飣古代本質用於做祭奠的供品,按古代的注釋,就是“飣者奠也”,後來就用常用來盛放幹鮮果品和不帶湯水的熟食,特別是主食如饅頭的盤子,高檔的自然是漆木製成,一般的就是用瓷器。

隋唐時期飣盤還很常用,宋代曾慥的《類說·卷二五》引 唐 無名氏《玉泉子·九飣盤》: 唐禦廚進饌,用九盤裝累,名九飣盤。《明皇雜錄》一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以桓溫的地位,宴飲只用茶果,成了茶話會了,確實算簡樸的 。

和上面一樣,唯“茶果”二字,可知當時茶果是有一定內容的,之前固然是用於和茶配套而食的,後來就不必在飲茶時才食用這些果子。

《搜神記》:夏侯愷因疾死,宗人字茍奴,察見鬼神,見愷來收馬,並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

寶(283-351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搜神記》是中國最早的誌怪小說,開篇就是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搜神記》的原文為夏侯愷,字萬仁,因病死。宗人兒苟奴,素見鬼,見愷數歸,欲取馬,並病其妻,著平上幘、單衣,入坐生時西壁大床,就人覓茶飲。與陸羽引文基本一樣,一則茶鬼情未了的故事。

夏侯是三國以來的大姓,夏侯愷《晉書》無傳,全靠野史傳名了。

以上可算都是故事,就是有些和茶相關的事被他人記載於書中下面的大多是自己的文章或著作中講到茶。

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史演書》前得安州薑一斤,桂一斤,黃岑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悶,常仰真茶,汝可致之。” 

劉琨(271—318),字越石,晉中山魏昌人(今河北無極縣),曾任西晉平北大將軍等職;

劉琨是名流,儒將,文學、音樂皆精,最著名還是和祖逖的聞雞起舞和枕戈待旦的故事。晉亂世之時,許多名流的結局都不好,劉琨未能避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言歷史層次簡明分析法 改定版V1.4
晉書卷五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夏侯(xià hóu)
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容齋三筆(宋)洪邁卷第十五(十八則)
唐时“紫泥”非紫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