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对联——张百熙

张百熙(1847-1907.2.18),字冶秋,又字埜秋、野秋,号潜斋,室名退思室、退思轩,谥号文达,湖南省长沙县人。清同治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山东、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礼部、吏部、户部尚书、邮传部大臣,派充督学大臣等。工诗,善书法。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中国最早成立的新式大学之一)创办人,首任总教习(校长)。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晚清时期,少时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今长沙第一师范旧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仕途一帆风顺,先后担任侍讲、侍读,又任山东、四川乡试考官。光绪七年(1881年)督山东学政。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四川乡试主考。翌年值南书房,再迁侍读学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多次上疏,极力主战。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8月31日上奏《倭情诡秘请严察筹防折》,列举日本间谍在津沪等地搜集情报及破坏情形,要求清廷饬官吏“认真缉拿查察”。10月11日奏近京宜集重兵择要布防,严劾李鸿章是阳为战备,阴实主和,粮饷不继,应予惩处。会同翰林院侍讲学士陆宝忠等联名弹劾枢臣孙毓汶等朋比误国10人罪状。旅顺失陷后,山东防务吃紧,再奏请朝廷迅速择要布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马关议和时仍奏请“急筹战备,以挽危局”。《马关条约》签订后,于6月29日胪列管见14条,请“急图自强,以收后效”。7月21日再奏说明条约中有关通商数项“弊混兹多”,应详慎订议,以防后患。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充日讲起居注官,旋擢国子监祭酒。为了救国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学习外国、维新变法。认为维新变法,首先要从废科举、办学堂开始。西太后也不得不声称要“变法维新”,并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宣布逐步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督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文渊阁校理等职。奏保康有为应经济特科试,戊戌政变后因荐举康有为获罪,被革职留任,旋开复处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礼部侍郎,旋升左都御史。《辛丑和约》签订后,奏请改革官制、整理财政、变更科举,兴办学堂,设立报馆。嗣迁工部、礼部、吏部尚书,充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专门负责京师大学堂的恢复和筹建事宜。又创办医学堂、译学馆、实业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认为原来的京师大学堂(后称为戊戍大学)“一切因陋就简,外人往观之,重轻之,等于蒙养学堂”,实质上仍是一所封建书院。因此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开创基业,物色人才、改革教育制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8月吸取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亲自主持拟定了一套学堂章程上奏,经清廷批准颁布执行,这本章程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后历任顺天府尹,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尚书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新设邮传部大臣,《清会典》总纂等职。还担任过赴英国头等专使大臣、政务大臣、新贡土朝考阅卷大臣、殿试读卷大臣、编纂官制大臣等重要官职,被清廷赐予赏黄马褂、赐紫禁城和西苑门内骑马等殊荣。在清廷为官30余年,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但最为突出的是对近代教育的卓越贡献,是名符其实的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书法在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中有收藏,在民间流传较少,故有相当的经济价值。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0岁。清廷赐祭葬,予谥文达。1908年8月灵枢由北京长途跋涉运回长沙家乡,葬于长沙县春华镇沨田村。

张百熙自题联

素琴将暇日;
佳句染华笺。
——自题(手书墨迹联)

秋树读书,春楼听雨;
虚室生白,排闼送春。
——自题春联

张百熙撰题联

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题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

昼静梵音来,对宇即为千佛地;
风香人意好,开门不断四时花。
——题河北省宣化县畿辅先哲祠

张百熙撰挽联

何期五载睽违,魂招司马桥边宅;
想见派忠激烈,气作祝融峰上云。
——挽清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

贺赠张百熙联

长沙一星主寿;
司徒五教在宽。
——1906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师生贺张百熙60岁寿诞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管学大臣张百熙60岁寿辰,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祝以此寿联。(易元九《潇湘絮语张百熙之死》上海书店1992年2月第一版,P40)

贞观政要,元和国计;
千秋金鉴,三辅黄图。
——1906年清湖南提学使吴子修贺张百熙60岁寿诞

周召伯以三公领近畿,宜歌大雅;
宋温国佐天子活百姓,同会耆英。
——1906年清内阁大学士陆凤石贺张百熙60岁寿诞

寿比松乔合,其禄其位,与名天子所予;
官兼稷契由,既庶既富,而教国人曰贤。
——1906年陈相忠、应忠昆合贺张百熙60岁寿诞

勋望在郭汾阳、文潞国之间,列邦致问;
经济迈贺耦耕、阎丹初而上,九赋用平。
——1906年清农工商部侍郎唐蔚芝贺张百熙60岁寿诞

数湘中将相,咸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贱子来从海上,居然便坐识荆州。
——1906年京师大学堂教席林纾贺张百熙60岁寿诞
  上联“湘中”,指湖南省内。“咸”,都。“武达”,以建立战功而显贵。“清标”,谓俊逸的风采。“卓立”,特立。出自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朝端”,谓朝堂之上。指朝廷。“修龄”,谓长寿。“修”,长、高。“潞国”,即北宋宰相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县)人。终年92岁。下联“胶庠”,周学校名。胶为周之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称东胶。庠为小学,在国之西郊。《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导师”,佛教语。引导成佛的人,是佛菩萨的通称。后引申为指导学子研究学问的教师。“贱子”,自称,谦词。 “海上”,指从台湾回故乡福州后来北京。“居然”,谓竟然。“便坐”,谓别室,厢房。出自《汉书张禹传》:“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荆州”,即唐荆州长史韩朝宗,时称韩荆州。喜识拔后进。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此联联语结构严谨,措词典雅,祝贺与颂赞情真意深,既表现了张百熙道德文章堪为世范,也表达作者对其品格学识的敬慕之情。

悼挽张百熙联

教育有人偿我愿;
邮传无路促公归。
——佚名挽张百熙

好我同车,太息蔺廉成往事;
断金攻错,谁知韩范本交亲。
——清税务处会办大臣唐绍仪挽张百熙

昭代数名臣,先后人才六文达;
一篇读遗疏,古今痛哭两长沙。
——佚名挽张百熙

北垣硕辅,西政通才,六官更新,一柱忽折;
营道乡贤,庐陵师表,首丘长已,心丧无终。
——清光绪岁贡田金楠代人撰挽张百熙

负韩欧伟望,输文富大年,天不慭遗斯世痛;
钟湘岳灵奇,抱兰荃忠爱,魂兮归去楚江春。
——清修定管制大臣荣庆挽张百熙
  荣庆充当了管学大臣之后,办事皆以遵奉慈禧的懿旨为准绳,坚持“以中国政教之固有,而亟发明以拒异说。”《荣庆日记》中有许多慈禧向荣庆询问有关大学堂事宜的记载。然而,关于荣庆与张百熙为难情况,在荣氏日记中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乍看起来,仿佛荣、张二人相处十分融洽。在张百熙光绪三十三年去世时,荣庆还于日记中写道:二月十七日,未正入署,酉归,冶秋(即张百熙)故报到,挽以联云,‘负韩欧伟望,输文富大年,天不□遗斯世痛;钟湘岳灵奇,抱兰荃忠爱,魂兮归去楚江春。’”(《荣庆日记》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七日。)其实荣庆的挽联是言不由衷的。关于荣、张不和一事,时人多有记载。《清史稿荣庆传》谓:“大学堂之创立也,命荣庆副张百熙为管学大臣。百熙一意更新,荣庆时以旧学调济之。”此处所谓“调济”二字,实际上是“掣肘”、“牵制”的同意语。《清史稿张百熙传》则云:“百熙始议分建七科大学,又选派诸生游学东西洋,荣庆意不谓可,而百熙坚持之,亲至站送诸生登车。各省之派官费生自此始。……百熙拟建分科大学,以绌于资而止,惟创医学及译学馆、实业馆,遽谢学务。”这里已将荣庆与张百熙之对立写得比较清楚了。惟“遽谢学务”四字过于简单。其实,此事与荣、张矛盾亦不无关涉。张百熙谢学务事发于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官制改革之后。时军机大臣瞿鸿机劝百熙就任即将设立的学部尚书,而百熙则因为与荣庆不和,久已存引退之心,其致翟鸿机密扎云:“学部非设不可,而兹事体大,下走实不敢承。公之意固公而非私,然自揣无此学识,以公一人之意争之,不得固失言,得而不能胜任,使我公有举不得人之悔,而议之者并公而咎之,何如慎之于始也?公谓如何?……非公爱我,谁可与言及此者?幸乘其自任而赞成之,俾□得以引身而退,公之赐也!……。”

梁木遽摧残,岂徒吾党青年,一恸同声为国惜;
谤书无价值,就论学章邮政,两遭弹语负公多。
——佚名挽张百熙

爱好似王阮亭,微闻遣疏陈情,动天上九重颜色;
怜才若龚芝麓,为数揽衣雪涕,有阶前八百孤寒。
——清农工部郎中冒广生挽张百熙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省如皋县人。是明末江南名士冒襄(辟疆)的后裔。少时就有诗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后诰授资政大夫,官刑部郎中。清末任农工部郎中。民国初任农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旋任温州瓯海关监督。旅温5年,在墨池坊筑“瓯隐园”迎母来温,建“后戏彩堂”。助建京班翔舞台,著《戏言》表彰温州地方戏。同时提倡诗文。著有《冒鹤亭词典论文集》,编刻《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永嘉高僧碑传集》、《二黄先生集》,对温州文化事业发展深有影响。抗日战争前,任中山大学教授。解放后,任上海市文管会特约顾问。

宏奖见公之大,泛爱或偶见公之疏,脱去町畔归磊落;
热心为世所钦,歉忱当亦为世所谅,艰难时事有欷嘘。
——清山西道监察御史赵芷荪挽张百熙

谓公来日方长,为清时丕焕新猷,画索开疆,功名接武曾胡左;
讵尔昊天弗吊,不中国慭遗一老,山颓人萎,太息同声亚美欧。
——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挽张百熙
  上联末“曾”,指曾国藩;“胡”,指胡林翼;“左”,指左宗棠。此联以湘军三名帅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对亚美欧三大洲,赞张百熙功踵前贤,名蜚环球。联中“画索开疆”,语本《左传定公四年》“疆以周索”,言以周制(索,法也)画疆界,指甲午战争时张百熙疏劾李鸿章以保国土一事。“昊天弗吊”,语本《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意谓上天不善(“吊”即金文“叔”字,通“淑”,善也)。“不遗一老”,语出《诗小雅十月之交》,意谓不愿留一国老。公元前479年孔子卒,鲁哀公诔词中也引了《诗》中这两句话,可见严氏乔梓对张百熙景仰之至。

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私淑艾者,先后属公门,咸欲铸金醉范蠡;
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久太息,艰难值时事,不堪赋鵩吊长沙。
——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师生挽张百熙
  京师大学堂师生为张百熙祝贺60岁寿诞未几,遂以卒闻。复撰挽以此联。两联同读,于其死不无意外之感。作者以逝者拟之贾谊,非以寿比,非以爵比,其可比者,其为挽词中之“艰难值时事”乎?(易元九《潇湘絮语张百熙之死》上海书店1992年2月第一版,P40)

痛师门沉寂,邈若山河,公自有千秋,所悲十载皈依,无路相从重拜手;
嗟春事阑珊,几经风雨,时方感多难,为想群伦歌哭,吁天真欲召归魂。
——清铁道督办叶恭绰挽张百熙
  叶恭绰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

公今未死,不过代民族往诉帝阍,苍苍者如鉴血诚,方将左设铎、右悬鞀,唤醒众生,虽在九原开口笑;
  臣本无知,最恫任神州沦为鬼国,莽莽然谁非胞与,纵使石镌名、铜铸像,兴言遗恨,何曾一事满心来。
——佚名挽张百熙(39+39=78字)

附录:【张百熙轶事、趣闻】

长跪求贤
  为了请到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吴汝纶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位掌学大臣竟然在学者面前长跪不起。这段清末政界学界流传的佳话中的掌学大臣就是张百熙。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2月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张百熙任管学大臣以后,主张脚踏实地,一切从头做起。因而提出暂不设大学本科,先办预备科。另设速成科,以收急效。此外他还提出增加经费,扩充校舍,购买图书,仪器以及附设译书局等建议。为了借鉴西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张百熙还通过出使美国的钦差大臣收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13所大学的课程章程书目,以为参考。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张百熙主持制定了一套中国的学堂章程,经清政府批准,称为《钦定学堂章程》。这套章程包括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部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完整学制。
  为了办好大学堂,张百熙十分重视招揽人才。他提出要“破除积习,不拘成例用人”,他尤其重视物色总教习的人选,认为“大学堂之设,所以造就人才,而人之出,尤以总教习得人为第一要必德具备品学兼优之人,方足以膺此选。”张百熙在吴汝纶面前长跪不起,直至吴汝纶答应下来,这件事体现了北京大学校史上尊师重教的宝贵传统。张百熙锐意改革,重用开明的学者和官员,引起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嫉视和反对。他们对京师大学堂进行恶意攻击和造谣诽谤,张百熙更是首当其冲。后来清廷加派荣庆为管学大臣,“百熙一意更新,荣庆时以旧学调剂之。”1904年清廷接受张之洞建议把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派张享嘉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专管大学堂事务。从此张百熙不能直接过问京师大学堂事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
湖湘人物丨陈先枢:京师大学堂创始人张百熙
中国物理教育从无到有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历程——2.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京师大学堂
今人惭愧啊!14位北大校长的书法,厉害了当年!
北京大学第四任校长 张亨嘉书对联
春华镇与“中国大学之父”张百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