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廷灿(清)续茶经【八之出】上

八之出

【导读】

   这一部分讲到茶叶的出处,与《茶经》卷下的八之出基本类似。《茶经》中介绍的主要是唐代茶叶的产地,比如说有产茶的八个道、四十三个州郡、四十四个县等等。《续茶经》中的这一部分讲得则不仅仅是唐代,二十为我们叙述了各个清朝以前尽可能多的产茶地方,评说了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从各个郡县的地方志中收集整理出大量关于茶叶产地的事情。不仅简单陈述了一个事实,而且还涉及到茶叶在不同产区的分布,以及产业出产地的一种动态变化,比如说,某一地方从前出产哪种很珍奇的茶,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等,逐渐成为没有茶叶出产的地方,乃至茶事在此地竟湮灭无闻等等。

 

【原文】

《国史补》:风俗贵茶,其名品益众。南剑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绿昌明、兽目,峡州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福州有柏岩、方山露芽,婺州有东白、举岩、碧貌,建安有青凤髓,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绵州之松岭,雅州之露芽,南康之云居,彭州之仙崖、石花,渠江之薄片,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义兴之阳羡、春池、阳凤岭,皆品第之最著者也。

《文献通考》[1]:片茶之出于建州者有龙、凤、石乳、的乳、白乳、头金、蜡面、头骨、次骨、末骨、精骨、山挺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洎本路食茶。余州片茶,有进宝双胜、宝山两府出兴国军;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脂合出饶、池州;泥片出虔州;绿英金片出袁州;玉津出临江军;灵川出福州;先春、早春、华英、来泉、胜金出歙州;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潭州;大拓枕出江陵、大小巴陵;开胜、开棬、小棬、生黄翎毛出岳州;双上绿牙、大小方出岳、辰澧州;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总二十六名。其两浙及宣、江、鼎州止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王为号。其散茶,则有太湖、龙溪、次号、末号出淮南;岳麓、草子、杨树、雨前、雨后出荆湖;清口出归州;茗子出江南。总十一名。

叶梦得《避暑录话》:北苑茶正所产为曾坑,谓之正焙;非曾坑为沙溪,谓之外焙。二地相去不远,而茶种悬绝。沙溪色过于曾坑,但味短而微涩,识者一啜,如别泾渭也。余始疑地气土宜,不应顿异如此。及来山中,每开辟径路刳治岩窦,有寻丈之间,土色各殊,肥瘠紧缓燥润,亦从而不同。并植两木于数步之间,封培灌溉略等,而生死丰悴如二物者。然后知事不以见,不可必信也。草茶极品惟双井、顾渚,亦不过各有数亩。双井在分宁县,其地属黄氏鲁直家也。元祐间,鲁直力推于京师,族人交致之,然岁仅得一二斤尔。顾渚在长兴县,所谓吉祥寺也,其半为今刘侍郎希范家所有。两地所产,岁亦止五六斤。近岁寺僧求之者,多不暇精择,不及刘氏远甚。余岁求于刘氏,过半斤则不复佳。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旗非所贵。不得已取一枪一旗犹可,过是则老矣。此所以为难得也。

《归田录》[2]: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云麓漫钞》[3]:茶出浙西湖州为上,江南常州次之。湖州出长兴顾渚山中,常州出义兴君山悬脚岭北岸下等处。

《蔡宽夫诗话》:玉川子《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手阅月团三百片天子须尝阳羡茶之句。则孟所寄,乃阳羡茶也。

杨文公[4]《谈苑》:蜡茶出建州,陆羽《茶经》尚未知之,但言福建等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江左近日方有蜡面之号。丁谓《北苑茶录》云:“创造之始,莫有知者。”质之三馆检讨杜镐,亦曰在江左日,始记有研膏茶。欧阳公《归田录》亦云“出福建”,而不言所起。按唐氏诸家说中,往往有蜡面茶之语,则是自唐有之也。

《事物记原》:江左李氏别令取茶之乳作片,或号京铤、的乳及骨子等,是则京铤之品,自南唐始也。《苑录》云:的乳以降,以下品杂炼售之,惟京师去者,至真不杂,意由此得名。或曰,自开宝来,方有此茶。当时识者云,金陵僭国,惟曰都下,而以朝廷为京师。今忽有此名,其将归京师乎。

罗廪《茶解》:按唐时产茶地,仅仅如季疵所称。而今之虎丘、罗岕、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宕、武夷、灵川、大盘、日铸、朱溪诸名茶,无一与焉。乃知灵草在在有之。但培植不嘉,或疏于采制耳。

《潜确类书·茶谱》:袁州之界桥,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笋,烹之有绿脚垂下。又婺州有举岩茶,片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之如碧玉之乳也。

《农政全书》[5]:玉垒关外宝唐山,有茶树产悬崖,笋长三寸五寸,方有一叶两叶。涪州出三般茶:最上宾化,其次白马,最下涪陵。

《煮泉小品》[6]:茶自浙以北皆较胜。惟闽广以南,不惟水不可轻饮,而茶亦当慎之。昔鸿渐未详岭南诸茶,但云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余见其地多瘴疠之气,染着水草,北人食之,多致成疾,故谓人当慎之也。

《茶谱通考》:岳阳之含膏冷,剑南之绿昌明,蕲门之团黄,蜀川之雀舌,巴东之真香,夷陵之压砖,龙安之骑火。

《江南通志》[7]:苏州府吴县西山产茶,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

《吴郡虎丘志》:虎丘茶,僧房皆植,名闻天下。谷雨前摘细芽焙而烹之,其色如月下白,其味如豆花香。近因官司征以馈远,山僧供茶一斤,费用银数钱。是以苦于赍送。树不修葺,甚至刈斫之,因以绝少。

米襄阳《志林》[8]:苏州穹窿山下有海云庵,庵中有二茶树,其二株皆连理,盖二百余年矣。

《姑苏志》[9]:虎丘寺西产茶,朱安雅云:今二山门西偏,本名茶岭。

陈眉公《太平清话》:洞庭小青山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因名水月茶。

《古今名山记》:支硎山[10]茶坞多种茶。

《随见录》: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松江府志》[11]:佘山在府城北,旧有佘姓者修道于此,故名。山产茶与笋,并美,有兰花香味。故陈眉公云:余乡佘山茶与虎丘相伯仲。

《常州府志》:武进县章山麓有茶巢岭,唐陆龟蒙尝种茶于此。

《天下名胜志》[12]南岳古名阳羡山,即君山北麓。孙皓既封国后,遂禅此山为岳,故名。唐时产茶充贡,即所云南岳贡茶也。”“常州宜兴县东南别有茶山。唐时造茶入贡,又名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均山乡。

《武进县志》:茶山路在广化门外十里之内,大墩小墩连绵簇拥,有山之形。唐代湖、常二守会阳羡造茶修贡,由此往返,故名。

《檀几丛书》[13]茗山在宜兴县西南五十里永丰乡,皇甫冉曾有《送羽南山采茶》诗,可见唐时贡茶在茗山矣。”“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献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洞灵观,岁造万两入贡。后韦夏卿徒于无锡县罨画溪上,去湖汊一里所。许有谷诗云: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是也。”“义兴南岳寺,唐天宝中有白蛇衔茶子坠寺前,寺僧种之庵侧,由此滋蔓,茶味倍佳,号曰蛇种。土人重之,每岁争先饷遗。官司需索,修贡不绝。迨今方春采茶,清明日,县令躬享白蛇于卓锡泉亭,隆厥典也。后来檄取,山农苦之,故袁高有阴岭茶未吐,使者牒已频之句。郭三益诗: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卢仝《茶歌》: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坠颠崖受辛苦。可知贡茶之累民,亦自古然矣。

《洞山茶系》:罗岕,去宜兴而南,逾八九十里。浙直分界,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山。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人呼为岕云。履其地,始知古人制字有意。今字书岕字,但注云山名耳。有八十八处,前横大涧,水泉清驶,漱润茶根,泄山土之肥泽,故洞山为诸岕之最。自西氿溯涨渚而入,取道茗岭,甚险恶。(县西南八十里。)自东氿溯湖汊而入,取道岭,稍夷,才通车骑。”“所出之茶,厥有四品:第一品,老庙后。庙祀山之土神者,瑞草丛郁,殆比茶星肸蠁矣。地不下二三亩,苕溪姚像先与婿分有之。茶皆古本,每年产不过二十斤,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濛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第二品,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手巾条、姚八房及吴江周氏地,产茶亦不能多。香幽色白,味冷隽,与老庙不甚别,啜之差觉其薄耳。此皆洞顶岕也。总之岕品至此,清如孤竹,和如柳下,并入圣矣。今人以色浓香烈为岕茶,真耳食而眯其似也。第三品,庙后涨沙、大袁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第四品,下涨沙、梧桐洞、余洞、石汤、丫头岕、留青岕、黄龙、岩灶、龙池,此皆平洞本岕也。外山之长潮、青口、渻庄、顾渚、茅山岕,俱不入品。

《岕茶汇钞》:洞山茶之下者,香清叶嫩,着水香消。棋盘顶、纱帽顶、雄鹅头、茗岭,皆产茶地。诸地有老柯、嫩柯,惟老庙后无二,梗叶丛密,香不外散,称为上品也。

《镇江府志》:润州之茶,傲山为佳。

《寰宇记》:扬州江都县蜀冈有茶园,茶甘旨如蒙顶。蒙顶在蜀,故以名冈。上有时会堂、春贡亭,皆造茶所,今废,见毛文锡《茶谱》。

《宋史·食货志》: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

《随见录》:宿松县产茶,尝之颇有佳种,但制不得法。倘别其地,辨其等,制以能手,品不在六安下。

《徽州志》:茶产于松萝,而松萝茶乃绝少,其名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其不及号者为片茶八种。近岁茶名,细者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芽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方。制名号多端,皆松萝种也。

吴从先《茗说》:松萝子土产也色如梨花,香如豆蕊,饮如嚼雪。种愈佳,则色愈白,即经宿无茶痕,固足美也。秋露白片子更轻清若空,但香大惹人,难久贮,非富家不能藏耳。真者其妙若此,略混他地一片,色遂作恶,不可观矣。然松萝地如掌,所产几许,而求者四方云至,安得不以他混耶。

《黄山志》:莲花庵旁,就石缝养茶,多轻香冷韵,袭人断腭。

《昭代丛书》:张潮云:吾乡天都有抹山茶,茶生石间,非人力所能培植。味淡香清,足称仙品。采之甚难,不可多得。

《随见录》:松萝茶近称紫霞山者为佳,又有南源、北源名色。其松萝真品殊不易得。黄山绝顶有云雾茶,别有风味,超出松萝之外。

《通志》:宁国府属宣、泾、宁、旌、太诸县,各山俱产松萝。

《名胜志》:宁国县鸦山在文脊山北,产茶充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宋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句。今不可复得矣。

《农政全书》:宣城县有丫山,形如小方饼横铺,茗芽产其上。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荐之,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文茶,一名瑞草魁

《华夷花木考》[14]:宛陵茗池源茶,根株颇硕,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天圣初,郡守李虚己同太史梅询尝试之,品以为建溪、顾渚不如也。

《随见录》:宣城有绿雪芽,亦松萝一类。又有翠屏等名色。其泾川涂茶,芽细、色白、味香,为上供之物。

《通志》:池州府属青阳、石埭、建德,俱产茶。贵池亦有之,九华山闵公墓茶,四方称之。

《九华山志》:金地茶,西域僧金地藏所植,今传枝梗空筒者是。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上者不同,味自异也。

《通志》:庐州府属六安、霍山,并产名茶,其最著惟白茅贡尖,即茶芽也。每岁茶出,知州具本恭进。”“六安州有小岘山出茶,名小岘春,为六安极品。霍山有梅花片,乃黄梅时摘制,色香两兼而味肖薄。又有银针、丁香、松萝等名色。

《紫桃轩杂缀》:余生平慕六安茶,适一门生作彼中守,寄书托求数两,竟不可得,殆绝意乎。

陈眉公《笔记》:云桑茶出琅琊山,茶类桑叶而小,山僧焙而藏之,其味甚清。”“广德州建平县雅山出茶,色香味俱美。

《浙江通志》:杭州钱塘、富阳及余杭、径山多产茶。

《天中记》:杭州宝云山出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者,名白云茶。

田子艺云:龙泓今称龙井,因其深也。《郡志》称有龙居之,非也。盖武林之册,皆发源天目,有龙飞凤舞之谶,故西湖之山以龙名者多,非真有龙居之也。有龙,则泉不可食矣。泓上之阁,亟宜去之,浣花诸池尤所当浚。

《湖壖杂记》[15]:龙井产茶,作豆花香,与香林、宝云、石人坞、垂云亭者绝异。采于谷雨前者尤佳,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坡仙食饮录》:宝严院垂云亭亦产茶,僧怡然以垂云茶见饷,坡报以大龙团。

陶谷《清异录》[16]:开宝中,窦仪以新茶饷予,味极美,奁面标云龙陂山子茶。龙陂是顾渚山之别境。

《吴兴掌故》[17]顾渚左右有大小官山,皆为茶园。明月峡在顾渚侧,绝壁削立,大涧中流,乱石飞走,茶生其间,尤为绝品。张文规诗所谓明月峡中茶始生,是也。”“顾渚山,相传以为吴王差于此顾望原隰可为城邑,故名。唐时,其左右大小官山皆为茶园,造茶充同,故其下有贡茶院。

《蔡宽夫诗话》[18]: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在常、湖二郡之间,以其萌茁紫而似笋也。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

冯可宾《岕茶笺》:环长兴境,产茶者曰罗嶰、曰白岩、曰乌瞻、曰青东、曰顾渚、曰涤浦,不可指数。独罗嶰最胜。环嶰境十里而遥为嶰者,亦不可指数。嶰而曰岕,两山之介也。罗隐隐此,故名,在小秦王庙后,所以称庙后罗岕也。洞山之岕,南面阳光,朝旭夕辉,云滃雾浡,所以味迥别也。

《名胜志》:茗山在萧山县西三里,以山中出佳茗也。又上虞县后山,茶亦佳。

《方舆胜览》[19]:会稽有日铸岭,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茶产其地,绝奇。欧阳文忠云:两浙草茶,日铸第一。

《紫桃轩杂缀》:普陀老僧贻余小岩茶一裹,叶有白茸,沦之无色,徐引觉凉透心腑。僧云:本岩岁止五六斤,专供大王,僧得啜者寡矣。

《普陀山志》:茶以白华岩顶者为佳。

《天台记》: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桑庄茹芝《续谱》:天台茶有三品:紫凝、魏岭、小溪是也。今诸处并无出产,而土人所需,多来自西坑、东阳、黄坑等处。石桥诸山,近亦种茶,味甚清甘,不让他郡,盖出逢名山雾中,宜其多液而全厚也。但山中多寒,萌以较迟,兼之做法不佳以此不得取胜。又所产不多,仅足供山居而已。

《天台山志》:葛仙翁茶圃在华顶峰上。

《郡芳谱》:安吉州茶亦名紫笋。

《通志》:茶山在金华府兰溪县。

《广舆记》:鸠坑茶出严州府淳字县。方山茶出衢州府龙游县。

劳大舆《瓯江逸志》[20]:浙东多茶品,雁宕山称第一。每岁谷雨前三日,采摘茶芽进贡。一枪两旗而白毛者,名曰明茶;谷雨日采者,名雨茶。一种紫茶,其色红紫,其味尤佳,香气尤清,又名玄茶,其味皆似天池而稍薄。难种薄收,土人厌人求索,园圃中少种,间有之亦为识者取去。按卢仝《茶经》云:温州无好茶,天台瀑布水、瓯水味薄,惟雁宕山水为佳。此茶亦为第一,曰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但以锡瓶贮者,得清香味,无以锡瓶贮者,其色虽不堪观,而滋味且佳,同阳羡山岕茶无二无别。采摘近夏,不宜早,炒做宜熟不宜生,如法可贮二三年。愈佳愈能消宿食醒酒,此为最者。

王草堂《茶说》[21]:温州中宿及漈茶皆有名,性不寒不热。

屠粹忠《三才藻异》[22]:举岩,婺茶也,片片方细,煎如碧乳。

《江西通志》:茶山在广信府城北,陆羽尝居此。”“洪州西山白露鹤岭,号绝品,以紫清香城者为最。及双井茶芽,即欧阳公所云石上生茶如凤爪者也。又罗汉茶如豆苗,因灵观尊者自西山持至,故名。

《南昌府志》:新建县鹅冈西有鹤岭,云物鲜美,草林秀润,产名茶异于他山。

《通志》[23]瑞州府出茶芽,廖暹《十咏》呼为雀舌香焙云。其余临江、南安等府俱出茶,庐山亦产茶。”“袁州府界桥出茶,今称仰山、稠平、木平者佳,稠平者尤妙。”“赣州府宁都县出林岕,乃一林姓者以长指甲炒之,采制得法,香味独绝,因之得名。

《名胜志》:茶山寺在上饶县城北三里,按《图经》,即广教寺。中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勺。羽性嗜茶,环居皆植之,烹以是泉,后人遂以广教寺为茶山寺云。宋有茶山居士曾吉甫,名几,以兄开忤秦桧,奉祠侨居此寺,心七年,杜门不问世故。

《凡霞洞天志》:建昌[24]府麻姑山产茶,惟山中之茶为上,家园植者次之。

《饶州府志》:浮梁县阳府山,冬无积雪,凡物早成,而茶尤殊异。金君卿诗云:闻雷已荐鸡鸣笋,未雨先尝雀舌茶。以其地暖故也。

《通志》:南康府出匡茶,香味可爱,茶品之最上者。”“九江府彭泽县九都山出茶,其味略似六安。”

《广舆记》[25]:德化茶出九江府。又崇义县多产茶。

《吉安府志》:龙泉县匡山有苦斋,章溢所居,四面峭壁,其下多白云,上多北风,植物之味皆苦。野蜂巢其间,采花蕊作蜜,味亦苦。其茶苦于常茶。

《群芳谱》[26]:太和山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

《福建通志》:福州、泉州、建宁、延平、兴化、汀州、邵武诸府,俱产茶。

《合璧事类》:建州出大片方山之芽,如紫笋,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治头痛,江东老人多服之。

周栎园《闽小记》: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雨前者每两仅十钱,其价廉甚。一云前朝每岁进贡,至杨文敏当国,始奏罢之。然近来官取,其扰甚于进贡矣。”“柏岩,福州茶也。岩即柏梁台。

《兴化府志》:仙游县出郑宅茶,真者无几,大都以赝者杂之,虽香而味薄。

陈懋仁《泉南杂志》[27]:清源山茶,青翠芳馨,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若清源之多也。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

《延平府志》:棕毛茶出南平县,半岩者佳。

《建宁府志》:北苑在郡城东,先是建州贡茶首称北苑龙团,而武夷石乳之名未著。至元时,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今则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    吴越间人颇不足闽茶,而甚艳北苑之名,不知北苑实在闽也。

宋无名氏《北苑别录》: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上。太平兴国中,初为御焙,刚模龙凤,以羞贡篚,盖表珍异。庆历中,漕台益重其事,品数日增,制度日精。厥今茶自北苑上者,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方其春虫震蛰,群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大观。故建人谓至建安而不诣北苑,与不至者同。仆因摄事,得研究其始末,姑摭其大概,修为十余类目,曰《北苑别录》云。”“御园:九窠十二陇,麦窠,壤园,龙游窠,小苦竹,苦竹里,鸡薮窠,苦竹,鼯鼠窠,教练陇,凤凰山,苦竹园,大小焊,横坑,猢游陇,张坑,带园,焙东,中历,东际,西际,官平,石碎窠,上下官坑,虎膝窠,楼陇,蕉窠,新园,大楼基,阮坑,曾坑,黄际,马鞍山,林园,和尚园,黄淡窠,吴彦山,罗汉山,水桑窠,铜场,师姑园,灵滋苑,马园,高畬,大窠头,小山。右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方春灵芽莩坼,常先民焙十余日。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长坑、西际,又为禁园之先也。

《东溪试茶录》[28]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丁氏旧录云: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独记官焙三十二。东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龙焙一,乳橘内焙二,乳橘外焙三,重院四,壑岭五,渭源六,范源七,苏口八,东宫九,石坑十,连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开山十四。南溪之焙十有二:下瞿一,濛州东二,汾东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际会七,谢坑八,沙龙九,南香十,中瞿十一,黄熟十二。西溪之焙四:慈善西一,慈善东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之焙二:慈善东一,丰乐二。外有曾坑、石坑、壑源、叶源、佛岭、沙溪等处。惟壑源之茶,甘香物胜。”“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茶,民间大重,出于近风,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次曰柑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雨,叶厚而圆,状如柑橘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雨许,为食茶之上品。三曰早茶,亦类柑叶,发常先春,民间采制为试焙者。四曰细叶茶,叶比柑叶细薄,树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肥乳,今生沙溪山中,盖土薄而不茂也。五曰稽茶,叶细而厚密,芽晚而青黄。六曰晚茶,盖稽茶之类,发比诸茶较晚,生于社后。七曰丛茶,亦曰丛生茶,高不数尺,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

《品茶要录》[29]:壑源、沙溪,其地相背,而中隔一岭,其去无数里之遥,然茶产顿殊。有能出力移栽植之,亦为风土所化。窃尝怪茶之为草,一物耳,其势必犹得地而后异。岂水络地脉偏钟粹于壑,而御焙占此大冈巍陇,神物伏护,得其余荫耶?何其甘芳精至而美擅天下也。观夫春雷一鸣,筠笼才起,售者已担簦挈橐于其门,或先期而散留金钱,或茶才入笪而争酬所直。帮壑源之茶,常不足客所求。其有桀猾之园民,阴取沙溪茶叶,杂就家棬而制之。人耳其名,睨其规模之相若,不能原其实者,盖有之矣。凡壑源之茶售以十,则沙溪之茶售以五,其直大率仿此。然水溪之园民,亦勇于觅得,不能久泛,香薄而味短者,沙溪之品也。凡肉理实厚,质体坚而色紫,试时泛盏凝久,香滑而味长者,壑源之品也。

《潜确类书》[30]:历代贡茶以建宁为上,有龙团、凤团、石乳、滴乳、绿昌明、头骨、次骨、末骨、鹿骨、山挺等名,而密云龙最高,皆碾屑作饼。至国朝始用芽茶,曰探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笋,而龙凤团皆废矣。

《名胜志》:北苑茶园属瓯宁县。旧《经》云:伪闽龙启中里人张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悉献之官,其名始著。

《三才藻异》[31]石岩白,建安能仁寺茶也,生石缝间。”“建宁府属浦城县江郎山出茶,即名江郎茶。

《武夷山志》: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者亦只备宫中涴濯盏之需。贡使类以价,货京师所有者纳之。间有采办,皆剑津廖地产,非武夷也。黄冠每市山下茶,登山贸之,人莫能辨。”“茶洞在接笋峰侧,洞门甚隘,内境夷旷,四周皆穹崖壁立。土人种茶,视他处为最盛。”“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真堪并驾,人甚珍之,时有武夷松萝之目。

王梓《茶说》:武夷山周回百二十里,皆可种茶。茶性,他产多寒,此独性温。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雨前者为头春,稍后为二春,再后为三春。又有秋中采者,为秋露白,最香。须种植、采摘烘焙得宜,则香味两绝。然武夷本石山,峰峦载土者寥寥,故所产无几。若洲茶,所在皆是,即邻邑近多栽植,运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或品尝其味,不甚贵重者,皆以假乱真误之也。至于莲子心、白毫皆洲茶,或以木兰花熏成欺人,不及岩茶远矣。

张大复《梅花笔谈》[32]:《经》云:岭南生福州、建州。今武夷所产,其味极佳,盖以诸峰拔立。正陆羽所云茶上者生烂石中者耶。

《草堂杂录》:武夷山有三味茶,苦酸甜也,别是一种,饮之味果屡变,相传能解酲消胀。然采制甚少,售者亦稀。

《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兰香、清香、奥香、选芽、漳芽等类。

《湖广通志》[33]: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者次之。

《广舆记》:崇阳县龙泉山,周二百里。山有洞,好事者持炬而入,行数十步许,坦平如室,可容千百众,石渠流泉清冽,乡人号曰鲁溪。岩产茶,甚甘美。

《天下名胜志》:湖广江夏县洪山,旧名东山,《茶谱》云:鄂州东册出茶,黑色如韭,食之已头痛。

《武昌郡志》:茗山在蒲圻县北十五里,产茶。又大冶县亦有茗山。

《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道出茶,最好。

《岳阳风土记》[34]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湖茶,李肇[35]所谓岳州湖之含膏是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北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

《通志》:长沙茶陵州,以地居茶山之阴,因名。昔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其陵谷间多生茶茗故也。”“长沙府出茶,名安化茶。辰州茶出溆浦。彬州亦出茶。

《类林新咏》:长沙之石楠叶,摘芽为茶,名栾茶,可治头风。湘人以四月四日摘杨桐草,捣其汁拌米而蒸,犹糕糜之类,必啜此茶,乃去风也。

《合璧事类》:谭郡之间有渠江,中出茶,而多毒蛇猛兽,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五六斤,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脚。”“湘潭茶,味略似普洱,土人名曰芙蓉茶。

《茶事拾遗》:谭州有铁色,夷陵有压砖。

《通志》:靖州出茶油,蕲水有茶山,产茶。

《河南通志》:罗山茶,出河南汝宁府信阳州。

《桐柏山志》:瀑布山,一名紫凝山,产大叶茶。

《山东通志》:兖州府费县蒙山石巅,有花如茶,土人取而制之,其味清香迥异他茶,贡茶之异品也。

《舆志》:蒙山一名东山,上有白云岩产茶,亦称蒙顶。(王草堂云:乃石上之苔为之,非茶类也。)

《广东通志》:广州韶州南雄、肇庆各府及罗定州,俱产茶。西樵山在郡城西一百二十里,峰峦七十有二,唐末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为生业。”“韶州府曲江县曹溪茶,岁可三四采,其味清甘。”“潮州大埔县、齊庆恩平县,俱有茶山。德庆州有茗山,钦州灵山县亦有茶山。

吴陈琰《旷园杂志》[36]:端州白云山出云独奇,山故莳茶在绝壁,岁不过得一石许,价可至百金。

王草堂《杂录》:粤东珠江之南产茶,曰河南茶。潮阳有凤山茶,乐昌有毛茶,长乐有石茗,琼州有灵茶、乌药茶云。

《岭南杂记》:广南出苦橙茶,俗呼为苦丁,非茶也。茶大如掌,一片入壶,其味极苦,少则反有甘味,噙咽利咽喉之症,功并山豆根。”“化州有琉璃茶,出琉璃庵。其产不多,香与峒岕相似。僧人奉客,不及一两。”“罗浮有茶,产于山顶石上,剥之如蒙山之石茶,其香倍于广岕,不可多得。

《南越志》:龙川县出皋卢,味苦涩,南海谓之过卢。

《陕西通志》:汉中府兴安州等处产茶,如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各有茶园,他郡则无。

《四川通志》:四川产茶州县凡二十九处,成都府之资阳、安县、灌县、石泉、崇庆等;重庆府之南川、黔江、丰都、武隆、彭水等;夔州府之建始、开县等,及保宁府、遵义府、嘉定州、泸州、雅州、乌蒙等处。”“东川茶有神泉、兽目,邛州茶曰火井。

《华阳国志》[37]:涪陵无蚕桑,惟出茶、凡漆、密蜡。

《华夷花木考》: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唐李德裕入蜀得蒙饼,以沃汤瓶之上,移时尽化,乃验其真蒙顶。又有五花茶,其片作五出。

毛文锡《茶谱》:蜀州晋原、洞口、横原、珠江、青城,有横芽、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形似之也。又有片甲、蝉翼之异。片甲者,早春黄芽,其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者。

《东斋纪事》[38]:蜀雅州蒙顶产茶,最佳。其生最晚,每至春夏之交始出,常有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

《郡芳谱》:峡州茶有小江园、碧涧寮、明月房、茱萸寮等。

陆平泉《茶寮记事》[39]:蜀雅州蒙顶上有火前茶,最好,谓禁火以前采者。后者谓之火后茶,有露芽、谷芽之名。

《述异记》[40]: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广舆记》:峨眉山茶,其味初苦而终甘。又泸州茶可疗风疾。又有一种乌茶,出天全六番计使司境内。

王新城《陇蜀余闻》[41]:蒙山在名山县西十五里,有五峰,最高者曰上清峰。其巅一石大如数间屋, 茶七株,生石下,无缝罅,云是甘露大师手植。每茶时叶生,智炬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明贡京师仅一钱有奇。环石别有数十株,曰陪茶,则供藩府诸司之用而已。其旁有泉,恒用石覆之,味精妙,在惠泉[42]之上。

《云南记》:名山县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西南。按《拾遗志》、《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在此。

《云南通志》: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普洱界。太华山在云南府西,产茶色似松萝,名曰太华茶。”“普洱茶出元江府普洱山,性温味香。儿茶出永昌府,俱作团。又感通茶出大理府点苍山感通寺。

《续博物志》:威远州即唐南诏银生府之地,诸山出茶,收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广舆记》:云南广西府出茶。又湾甸州出茶,其境内孟通山所产,亦类阳羡茶,谷雨前采者香。”“曲靖府出茶,子丛生,单叶子可作油。

许鹤沙《滇行纪程》:滇中阳山茶,绝类松萝。

《天中记》[43]:容州黄家洞出竹茶,其叶如嫩竹,土人采以作饮,甚甘美。(广西容县,唐容州。)

《贵州通志》:贵阳府产茶,出龙里东苗坡及阳宝山,土人制之无法,味不佳。近亦有采芽以造者,稍可供啜。威宁府[44]茶出平远,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

《地图综要》[45]:贵州新添军民卫产茶,平越军民卫亦出茶。

《研北杂志》[46]:交趾出茶,如绿苔,味辛烈,名曰登。北人重译,名茶曰钗。

 

【注释】

[1]《文献通考》:简称《通考》,由元代马端临编撰。是一部叙写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的通史。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其和《通典》、《通志》被合称为三通

[2]《归田录》:笔记。宋代欧阳修作。二卷。凡一百十五条。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多记朝庭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书之体例略近李肇的《国史补》,所记如太宗知李汉超、仁宗恭俭、陈尧咨、卖油翁等,含意深刻。

[3]《云麓漫钞》:笔记集。南宋赵彦卫撰。彦卫字景安。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宋宗室。初佐幕吴门﹐以学识见称于世﹐被人视为外吏而内儒﹐学而有用者”(《拥炉闲话序》)。绍熙(1192)间为乌程宰﹐又为徽州通判。此书有开禧二年(1206)自序﹐署新安郡守﹐其后仕历则不可考。《云麓漫钞》初名《拥炉闲话》﹐10卷﹐后并刻为15卷﹐改今名。

[4]杨文公:即杨亿,北宋文学家,西昆体的主要代表。

[5]《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农学著作。《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

[6]《煮泉小品》:明代田艺蘅所著,田艺蘅是田汝成的儿子。

[7]《江南通志》:清代康熙年间由政府编修。

[8]米襄阳:即米芾,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吴人,祖籍太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著有《志林》。

[9]《姑苏志》:明代文学家王鏊著,姑苏即今苏州。

[10]硎山:在今苏州西南,因晋代高僧支遁而得名。

[11]《松江府志》:松江府即是今天的上海,所以本书是松江地区的地方志。

[12]《天下名胜志》:明初曹学佺所著,曹学佺(1574年-1646年)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闽中十子之首,闽剧始祖之一。

[13]《檀几丛书》:清朝康熙时候刊刻的丛书。

[14]《华夷花木考》:明慎懋官撰。懋官字汝学,湖州人。是书凡花木考六卷。

[15]《湖壖杂记》:清朝陆次云撰。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人。康熙初年由拔贡生官江阴县知县。这本书是续田艺蘅《西湖志馀》而作的。

[16]《清异录》:共二卷,北宋陶谷著,是一部笔记,它借鉴类书的形式,分为天文、地理、君道、官志、人事、女行、君子、么麽、释族、仙宗、草、木、花、果、蔬、药、禽、兽、虫、鱼、肢体、作用、居室、衣服、粧饰、陈设、器具、文用、武器、酒浆、茗荈、馔羞、薰燎、丧葬、鬼、神、妖,等共三十七门

[17]《吴兴掌故》:明朝徐献忠编。

[18]《蔡宽夫诗话》:北宋蔡启所著的变体诗,蔡启字宽夫。

[19]《方舆胜览》:共七十卷,写了两淮盐政采进本,宋朝祝穆撰。

[20]《瓯江逸志》:清人劳大舆撰写。

[21]王草堂:清朝初年人,著有《茶说》。

[22]屠粹忠:清朝初年的官员,著有《三才藻异》。字纯甫,号芝岩,宁波府定海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三十九年(1700)官至兵部尚书。任上曾参加重修普陀山法雨寺后,又为建御制文碑石而书《法雨寺万寿御碑亭记》。

[23]《通志》:《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也有将其列入百科全书类的。全书200卷 ,有帝纪18卷 、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作者郑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几次献书。《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通志》现存 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为流行的版本。二十略有单行本。南宋郑樵编著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24]建昌:隶属今辽宁葫芦岛市,位于葫芦岛市西北部。

[25]《广舆记》:明朝陆应旸所著。

[26]《群芳谱》:明代王象晋编著的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中国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全称《二如亭群芳谱》。编撰者明代王象晋(15611653),字藎臣,又字子进,号康宇,自称明农隐士、好生居士,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

[27]《泉南杂志》:明代陈懋仁的笔记小说,两卷。

[28]《东溪试茶录》:宋代宋子安所著。

[29]《品茶要录》:中国宋代茶书。《品茶要录》是黄儒著于宋代熙宁八年(1075)的茶学专著。全书十篇;一至九篇论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的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问题;第十篇讨论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北宋黄儒所著的茶学专著。

[30]《潜确类书》:明朝陈仁锡所作。

[31]《三才藻异》:清人屠粹忠的著作。

[32]张大复:苏州昆山兴贤里片玉坊人。名彝宣,字心期,一作星其,自号寒山子又号病居士。清代戏曲作家、声律家。明末戏曲家,著有《梅花笔谈》。

[33]《湖广通志》:明末清初的荆楚总志。

[34]《岳阳风土记》:北宋人范致明著。

[35]李肇:唐朝晚期文人。[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里居、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累官尚书左司郎中,迁左补阙,入翰林为学士。元和中,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监。肇著有《翰林志》一卷,《国史补》三卷,(《新唐书志》及《宋史志》)并传于世。

[36]吴陈琰:明代吴宝崖,著有《旷园杂志》。

[37]《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38]《东斋纪事》:宋朝范镇(1007-1088)所撰,是一部关于时事见闻的笔记。

[39]《茶寮记事》:陆树声所著,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华亭人,卒年九十七,谥文定。

[40]《述异记》:南朝齐国祖冲之(429500)所著,所记多是鬼异之事,是一部鬼异杂传。

[41]王新城:清代人,著有《陇蜀余闻》一卷。

[42]惠泉:地名,在今天的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东麓。

[43]《天中记》:明代陈耀文所著的著名类书。

[44]威宁府:行政建制,今天属于贵州省毕节市。

[45]《地图综要》:明朝末年吴学俨、朱绍本等人编辑,李茹春作序,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刻印。该书为三卷本,有总卷、内卷、外卷。

[46]《研北杂志》:元代陆友著,多记文苑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  第二百九十卷
【经】续茶经 【清】陆廷灿(二)
【江南记】茶变考
春光好之明前茶山品茶
治痢散
贵州威宁:夏日茶山笑颜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