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云观彩绘之八西院浮雕二十四孝2

闻雷泣墓(三国(魏)王裒(pou))


   魏。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墓所跪拜。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有诗为颂。
    诗曰: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译文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摘自元朝郭居敬《二十四孝》

 

卧冰求鲤(晋朝王祥)

   晋。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有诗为颂。
    诗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译文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摘自元朝郭居敬《二十四孝》

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译文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摘自元朝郭居敬《二十四孝》

 

卖身葬父(汉朝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有诗为颂。
    诗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译文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摘自元朝郭居敬《二十四孝》

 

笼负母归


    有诗颂曰 :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竞竞。重重危难益坚忍,孝勇绝伦足可矜。 
   鲍出,字文芳,后汉时代新丰人,天生魁伟,禀性至孝。时值贼乱,贼掠其母,鲍出发指,追杀贼众十余人,终见其母及邻居老妪同受捆绑,遂奋勇冲前解救,贼见来势凶猛,勇不可挡,乃释其母与邻居老妪。嗣后以世情动荡,乃奉母避难于南阳,数年后贼乱平定,本欲以轿扛擡其母返回故居,却因跋涉危险,遂编制竹笼,肩色负其母归乡。其母享年逾百始逝世,时鲍出巳达七十余高龄。
                                      摘自民国版《二十四孝》

 

弃官奉亲

   有诗颂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享天年。 
   晋朝时代,潘岳字安仁,荣阳中牟人也。 少时才华非凡,被誉为神童。武帝时任河阳令,迎母至任所侍奉。潘岳性喜爱花木,公暇之余,裁植桃李,锦绣成林,花盛开时,扶母出游承欢。嗣后母病,思乡情切,潘岳毅然辞官,上官力加慰留,亦不改其志,答以:“属下母患病,欲归故里,若贪恋禄位,不肯归养,将何以为人子?”
   其孝心令人感佩不巳。归里后,因家贫,躬自耕农,种菜出售,得资买甘旨供母,又喂养群羊,取乳奉母,是以母病痊愈,享乐晚年,其力孝足为后人之范矣。 
                                      摘自民国版《二十四孝》

 

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译文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摘自元朝郭居敬《二十四孝》

 

鹿乳奉亲(周朝郯子)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译文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摘自元朝郭居敬《二十四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经典:白话二十四孝故事(全)
详解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天落泪-—最全《二十四孝》
孝敬榜样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详解
《二十四孝图》赏析(古文加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