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纲目在线阅读(第20页)
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别录》)。
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和葱煎茶,去头痛(甄权)。治天行热狂,头风旋,

乳,揩齿益齿(大明)。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李杲)。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
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元素)。
【发明】成无己曰∶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营卫阴阳,为风
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之气俱和。是
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又云∶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
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
元素曰∶石膏性寒,味辛而淡,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也,阴也,乃阳明经大寒之药。
善治本经头痛牙痛,止消渴中暑潮热。然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又
阳明经中热,发热恶寒燥热,日晡潮热,肌肉壮热,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自汗,苦头痛之
药,仲景用白虎汤是也。若无以上诸证,勿服之。多有血虚发热象白虎证,及脾胃虚劳,形
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证同。医者不识而误用之,不可胜救也。
杲曰∶石膏,足阳明药也。故仲景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身以前,
胃之经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
又治三焦皮肤大热,入手少阳也。凡病脉数不退者,宜用之;胃弱者,不可用。
宗 曰∶孙兆言∶四月以后天气热时,宜用白虎。但四方气候不齐,岁中运气不一,亦
宜两审。其说甚雅。
时珍曰∶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
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
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
膏(纹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

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
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
胃弱者,恐非所宜。
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
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杨士瀛云∶石膏 过,最能收疮晕,
不至烂肌。按∶刘 《钱乙传》云∶宗室子病呕泄,医用温药加喘。乙曰∶病本中热,奈何
以刚剂燥之,将不得前后溲,宜与石膏汤。宗室与医皆不信。后二日果来召。乙曰∶仍石膏
汤证也。
竟如言而愈。又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
膏也。故寒水石诸方多附于后。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附方】旧四,新二十五。
伤寒发狂,逾垣上屋∶寒水石二钱,黄连一钱。为末。煎甘草冷服,名鹊石散。(《本
事方》)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
拥起,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糕丸弹子大。蜜水磨下。(《集
验方》)
解中诸毒∶方同上。
乳石发渴∶寒水石一块含之,以瘥为度。(《圣济录》)
男女阴毒∶寒水石不拘多少为末,用两馏饭捣丸栗子大,日干。每用一丸,炭火 红烧
研,以滚酒调服,饮葱醋汤投之,得汗愈。(蔡氏《经验必用方》)
小儿丹毒∶寒水石末一两,和水涂之。(《集玄方》)
小儿身热∶石膏一两,青黛一钱。为末,糕糊丸龙眼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下。(《普
济方》)
骨蒸劳病,外寒内热,附骨而蒸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骨肉日消,
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法,水和
服方寸匕,日再,以身凉为度。(《外台秘要》)
热盛喘嗽∶石膏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调下。(《普济方》)
痰热喘嗽,痰涌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钱。为末。每入参汤服三钱。(《保命集》)
食积痰火,泻肺火、胃火。白石膏(火 ,出火毒)半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
四五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 ,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
为末。日用揩牙,甚效。(《保寿堂方》)
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不见物。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
水三大盏,煎石膏、竹叶,去滓,取二盏煮粥,入糖食。(《养老方》)
风邪眼寒,乃风入头系,败血凝滞,不能上下流通,故风寒客之而眼寒也。石膏( )

两,川芎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日二服。(《宣明方》)
头风涕泪,疼痛不已∶方同上。
鼻衄头痛,心烦∶石膏、牡蛎各一两。为末。每新汲水服二钱,并滴鼻内。(《普济方》)
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 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
取汗。连服三日,即除根。(笔峰《杂兴》)
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
切食之,一日一服。(《明目方》)
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庞安时《伤
寒论》)
小便猝数,非淋,令人瘦。石膏半斤捣碎,水一斗,煮五升,每服五合。(《肘后方》)
小儿吐泻黄色者,伤热也。玉露散∶用石膏、水石各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末。滚汤
调服一钱。(钱乙小儿方)
水泻腹鸣如雷,有火者。石膏火 ,仓米饭和丸梧子大,黄丹为衣。米饮下二十丸。不
二服,效。(李楼《奇方》)
乳汁不下∶石膏三两,水二升,煮三沸。三日饮尽,妙。(《子母秘录》)
妇人乳痈∶一醉膏∶用石膏 红,出火毒,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
再进一服。(陈日华《经验方》)
油伤火灼,痛不可忍∶石膏末敷之,良。(《梅师方》)
金疮出血∶寒水石、沥青等分。为末。干掺,勿经水。(《积德堂方》)
刀疮伤湿,溃烂不生肌∶寒水石( )一两,黄丹二钱。为末。洗敷。甚者,加龙骨一
钱,
孩儿茶一钱。(《积德堂方》)
疮口不敛,生肌肉,止疼痛,去恶水。寒水石(烧赤,研)二两,黄丹半两。为末,掺
之。
名红玉散。(《和剂局方》)
口疮咽痛,上膈有热∶寒水石( )三两,朱砂三钱半,脑子半字。为末,掺之。(《三
因方》)
【附录】玉火石 颂曰∶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出一种石,青白而脆,击之内有火,
谓之玉火石。彼医用之。其味甘、微辛,温。疗伤寒发汗,止头目昏眩痛,功与石膏等,土
人以当石膏用之。
龙石膏 《别录》曰∶有名未用,无毒,主消渴益寿。生杜陵,如铁脂中黄。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理石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肌石(《别录》)、立制石(《本经》)。
时珍曰∶理石即石膏之顺理而微硬有肌者,故曰理石、肌石。
弘景曰∶《仙经》时须,呼为长理石。石胆,一名立制,此今又名立制,疑必相类。
【集解】《别录》曰∶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生汉中山谷及庐山,采无时。
弘景曰∶汉中属梁州,庐山属青州。今出宁州。俗用亦稀。
恭曰∶此石夹两石间如石脉,打用之,或在土中重叠而生。皮黄赤,肉白,作斜理纹,
全不似石膏。市人或刮削去皮,以代寒水石,并以当 石,并是假伪。今庐山亦无此物,见
出襄州西泛水侧。
宗 曰∶理石如长石。但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其非顺理而细者,为长石。疗体亦不
相远。
时珍曰∶理石,即石膏中之长纹细直如丝而明洁,色带微青者。唐人谓石膏为寒水石,
长石为石膏,故苏恭言其不似石膏也。此石与软石膏一类二色,亦可通用,详石膏下。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甘,大寒。之才曰∶滑石为之使,恶麻黄。
【主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本经》)。除营卫中去来大热
结热,解烦毒,止消渴,及中风痿痹(《别录》)。
渍酒服,疗癖,令人肥悦(苏恭)。
【附录】白肌石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辛,无毒。主强筋骨,止渴不饥,阴热不足。
一名肌石,一名洞石。生广焦国卷山青石间。
时珍曰∶按∶此即理石也,其形、名、气味、主疗皆同。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长石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方石(《本经》)、直石(《别录》)、土石(《别录》)、硬石膏(《纲目》)。
【集解】《别录》曰∶长石,理如马齿,方而润泽,玉色。生长子山谷及泰山、临淄,
采无时。弘景曰∶长子县属上党,临淄县属青州。俗方、《仙经》并无用此者。恭曰∶此石
状同石膏而浓大,纵理而长,纹似马齿。今均州辽 山有之,土人以为理石。颂曰∶今惟潞
州有之,如苏恭所说。按《本经》理石、长石二物,味效亦别。又云∶理石似石膏,顺理而
细。陶隐居言,亦呼为长理石。今灵宝丹用长理石为一物。医家相承用者,乃似石膏,与今
潞州所出长石无异,而诸郡无复出理石者,医方亦不见单用,往往呼长石为长理石。
时珍曰∶长石,即俗呼硬石膏者,状似软石膏而块不扁,性坚硬洁白,有粗理,起齿棱,
击之则片片横碎,光莹如云母、白石英,亦有墙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块尔。烧之亦不粉烂
而易散,方解烧之亦然,但 声为异尔。昔人以此为石膏,以为方解,今人以此为寒水石,
皆误矣。但与方解乃一类二种,故亦名方石,气味功力相同,通用无妨。唐宋诸方所用石膏,
多是此石,昔医亦以取效,则亦可与石膏通用,但不可解肌发汗耳。
【气味】辛、苦,寒,无毒。
【主治】身热,胃中结气,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翳眇,下三虫,杀蛊毒
。久服不饥(《本经》)。止消渴,下气,除胁肋肺间邪气(《别录》)。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方解石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黄石。
志曰∶敲破,块块方解,故以为名。
【集解】《别录》曰∶方解石生方山,采无时。
弘景曰∶《本经》长石一名方石,疗体相似,疑即此也。
恭曰∶此物大体与石膏相似,不附石而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甚大者方
尺,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今人以为石膏,用疗风去热虽
同,而解肌发汗不及也。
志曰∶今沙州大鸟山出者,佳。
颂曰∶方解石,本草言生方山,陶隐居疑与长石为一物,苏恭云疗热不减石膏。若然,
似可通用,但主头风不及石膏也。其肌理、形段刚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为言,岂得功力
顿异?如雌黄、雄黄亦有端然独处者,亦有附石生者,不闻别有名号,功力相异也。
时珍曰∶方解石与硬石膏相似,皆光洁如白石英,但以敲之段段片碎者,为硬石膏;块
块方棱者,为方解石,盖一类二种,亦可通用。唐宋诸方皆以此为石膏,今人又以为寒水石,
虽俱不是,而其性寒治热之功,大抵不相远,惟解肌发汗不能如硬石膏为异尔。
【气味】苦、辛,大寒,无毒。
之才曰∶恶巴豆。
【主治】胸中留热结气,黄胆,通血脉,去蛊毒(《别录》)。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滑石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画石(《衍义》)、液石(《别录》)、 石(音辽)、脱石(音夺)、冷石(弘景)、
番石(《别录》)、共石。
宗 曰∶滑石,今谓之画石,因其软滑可写画也。
时珍曰∶滑石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腻,故以名之。表画家用刷纸代粉,最白腻。
,乃脂膏也,因以名县。脱乃肉无骨也。此物最滑腻,无硬者为良,故有诸名。
【集解】《别录》曰∶滑石生赭阳山谷,及泰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采无时。
弘景曰∶滑石色正白,《仙经》用之为泥。今出湘州、始安郡诸处,初取软如泥,久渐
坚强,人多以作冢中明器物。赭阳属南阳,掖县属青州东莱,卷县属司州荥阳。又有冷石,
小青黄,并冷利,能熨油污衣物。恭曰∶此石所在皆有。岭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极软滑。
出掖县者,理粗质青有黑点;惟可为器,不可入药。齐州南山神通寺南谷亦大有,色青白不
佳,而滑腻则胜。
藏器曰∶始安、掖县所出二石,形质既异,所用又殊。始安者软滑而白,宜入药;东莱
者,硬涩而青,乃作器石也。
曰∶凡使有多般∶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似冰白,画石上有白腻纹者,真也。乌滑石
似,画石上有青白腻纹,入用亦妙。绿滑石性寒有毒,不入药用。黄滑石似金颗颗圆,画
石上有青黑色者,勿用,杀人。冷滑石青苍色,画石上作白腻纹,亦勿用之。
颂曰∶今道、永、莱、濠州皆有之。凡二种。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
∶城县出 石,即滑石也。土人以为烧器,烹鱼食,是也。莱、濠州出者理粗质青,有黑
点,亦谓之斑石。二种皆可作器,甚精好。初出软柔,彼人就穴中制作,用力殊少也。本草
所载土地皆是北方,而今医家所用白色者,自南方来。或云沂州所出甚白佳,与本草所云泰
山之阴相合,而彼土不取为药。今濠州所供青滑石,云性寒无毒,主心气涩滞,与《本经》
大同小异。
又《张勃吴录地理志》及《大康地记》云∶郁林州布山县马湖马岭山皆有虺,甚毒杀人,
有冷石可以解之。石色赤黑,味苦,屑之着疮中,并以切齿立苏,一名切齿石。今人多用冷
石作粉,治痱疮,或云即滑石也,但味之甘苦不同尔。
时珍曰∶滑石,广之桂林各邑及瑶峒中皆出之,即古之始安也。白、黑二种,功皆相似
。山东蓬莱县桂府村所出者亦佳,故医方有桂府滑石,与桂林者同称也。今人亦以刻图书,
不甚坚牢。滑石之根,为不灰木。滑石中有光明黄子,为石脑芝。
【修治】 曰∶凡用白滑石,先以刀刮净研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时。去牡丹皮,取滑
石,以东流水淘过,晒干用。
【气味】甘,寒,无毒。《别录》曰∶大寒。
之才曰∶石苇为之使,恶曾青,制雄黄。
【主治】身热泄 ,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
长年(《本经》)。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别录》)。燥湿,分水道,
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为要药(震亨)。
疗黄胆水肿香港脚,吐血衄血,金疮血出,诸疮肿毒(时珍)。
【发明】颂曰∶古方治淋沥,多单使滑石。又与石苇同捣末,饮服刀圭,更快。又主石
淋,发烦闷,取十二分研粉,分作两服,水调下。烦热定,即停后服。
权曰∶滑石疗五淋,主产难,服其末。又末与丹参、蜜、猪脂为膏,入其月即空心酒下
弹丸大,临产倍服,令胎滑易生,除烦热心躁。
元素曰∶滑石气温味甘,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上气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
不与诸淡渗药同。
好古曰∶入足太阳经。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猪苓汤用滑石、阿胶,同为
滑剂以利水道;葱、豉、生姜同煎,去滓澄清以解利。淡味渗泄为阳,故解表利小便也。若
小便自利者,不宜用。
时珍曰∶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淡之味,先
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
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
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
门通而阴阳利。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
【附方】旧六,新一十三。
益元散∶又名天水散、太白散、六一散。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惊恐
悲怒,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兼解两感伤寒,百药酒食邪热毒。治五劳七伤,一切虚损,
内伤阴痿,惊悸健忘,痫螈烦满,短气痰嗽,肌肉疼痛,腹胀闷痛,淋 涩痛,服石石淋。
疗身热呕吐泄泻,肠 下痢赤白。除烦热,胸中积聚,寒热。止渴,消畜水。
妇人产后损液,血虚阴虚热甚,催生下乳。治吹乳乳痈,牙疮齿疳。此药大养脾肾之气,
通九窍六腑,去留结,益精气,壮筋骨,和气,通经脉,消水谷,保真元,明耳目,安魂定
魄,强志轻身,驻颜益寿,耐劳役饥渴,乃神验之仙药也。白滑石(水飞过)六两,粉甘草
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实热,用新汲水下;解利用葱豉汤下;通乳,用
猪肉面汤调下;催生,用香油浆下。凡难产或死胎不下,皆由风热燥涩,结滞紧敛,不能舒
缓故也。此药力至,则结滞顿开而瘥矣。(刘河间《伤寒直格》)
膈上烦热多渴,利九窍。滑石二两(捣)。水三大盏,煎二盏,去滓,入粳米煮粥食。(《圣
惠》)
女劳黄胆,日晡发热恶寒,小腹急,大便溏黑,额黑。滑石、石膏等分。研末。大麦汁
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大利愈。腹满者,难治。(《千金方》)
伤寒衄血∶滑石末,饭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立止。汤晦叔云∶鼻
衄,乃当汗不汗所致。其血紫黑时,不以多少,不可止之。且服温和药,调其营卫;待血鲜
时,急服此药止之也。(《本事方》)
乳石发动,烦热烦渴∶滑石粉半两,水一盏,绞白汁,顿服。(《圣惠方》)
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末二钱匕,温水服,仍以细面半盏押定。(寇氏《衍义》)
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烦闷兼痛。滑石粉一两,水调服。(《广利方》)
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车前汁和,涂脐之四畔,方四寸,干即易之。冬月水和。(杨
氏《产乳》)
妇人转脬,因过忍小便而致。滑石末,葱汤服二钱。(《圣惠方》)
妊娠子淋,不得小便∶滑石末水和,泥脐下二寸。(《外台秘要》)
伏暑水泄∶白龙丸∶滑石(火 过)一两,硫黄四钱。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用淡姜

随大小服。(《普济方》)
伏暑吐泄,或吐,或泄,或疟,小便赤,烦渴。玉液散∶用桂府滑石(烧)四两,藿香
一钱,丁香一钱。为末,米汤服二钱。(《普济方》)
霍乱及疟∶方同上。
痘疮狂乱,循衣摸床,大热引饮。用益元散,加朱砂二钱,冰片三分,麝香一分。每灯
草汤下,二、三服。(王氏《痘疹方》)风毒热疮,遍身出黄水。桂府滑石末敷之,次日愈。
先以虎杖、豌豆、甘草等分。煎汤洗后,乃搽。(《普济方》)
阴下湿汗∶滑石一两,石膏( )半两,枯白矾少许,研掺之。(《集简方》)
脚指缝烂∶方同上。
杖疮肿痛∶滑石、赤石脂、大黄等分,为末。茶汤洗净,贴。(赵氏《经验方》)
热毒怪病,目赤鼻胀,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铁,乃因中热,毒瓦斯结于下焦。用滑
石、白矾各一两。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减半,冷,不住饮之。(夏子益《奇疾方》)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不灰木
内容:(宋《开宝》)
【释名】无灰木(见下)。
【集解】颂曰∶不灰木出上党,今泽、潞山中皆有之,盖石类也。其色白,如烂木,烧
之不燃,以此得名。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之。采无时。
藏器曰∶要烧成灰,但斫破,以牛乳煮了,黄牛粪烧之,即成灰。
时珍曰∶不灰木有木、石二种∶石类者,其体坚重,或以纸裹,蘸石脑油燃灯,彻夜不
成灰,人多用作小刀靶。《开山图》云∶徐无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山在今顺天府玉田
县东北。《庚辛玉册》云∶不灰木,阴石也。生西南蛮夷中,黎州、茂州者好,形如针,文
全若木,烧之无烟。此皆言石者也。《伏深齐地记》云∶东武城有胜火木,其木经野火烧之
不灭,谓之不灰木。杨慎《丹铅录》云∶《太平寰宇记》云∶不灰木俗多为铤子,烧之成炭
而不灰,出胶州。
其叶如蒲草,今人束以为燎,谓之万年火把。此皆言木者也。时珍常得此火把,乃草叶
束成,而中夹松脂之类,一夜仅烧一二寸尔。
【气味】甘,大寒,无毒。独孤滔曰∶煮汞,结草砂, 三黄,匮五金。
【主治】热痱疮,和枣叶、锻石为粉,敷之(《开宝》)。
除烦热阳厥(时珍)。
【发明】时珍曰∶不灰木性寒,而同诸热药治阴毒。刘河间《宣明方》,治阳绝心腹痞
痛,金针丸中亦用服之。盖寒热并用,所以调停阴阳也。
【附方】新四。
肺热咳嗽,卧时盛者∶不灰木一两半,太阴玄精石二两,甘草(炙)半两,贝母一两半,
天南星(白矾水煮过)半两。为末。每服半钱,姜汤下。(《圣济录》)
咽喉肿痛,五心烦热∶不灰木(以牛粪烧赤)四两,太阴玄精石( 赤)四两,真珠一
钱。
为末,糯米粥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以生地黄汁、粟米泔研化服,日二次。(《圣济录》)
霍乱烦满,气逆腹胀,手足厥冷∶不灰木、阳起石( )、阿魏各半两,巴豆(去心)、
杏仁(去皮)各二十五个。为末,粟饭丸樱桃大,穿一孔。每服一丸,灯上烧烟尽,研末,
米姜汤下,以利为度。(《圣济录》)
阴毒腹痛∶回阳丹∶用不灰木( )、牡蛎( )、高良姜(炒)、川乌头(炮)、白芍药
各一
钱。为末,入麝香少许。每用一钱,男,用女唾调涂外肾;女,用男唾调涂乳上,得汗即愈。
(《玉机微义》)
【附录】松石 颂曰∶今处州出一种松石,如松干,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为石。人多
取饰山亭及琢为枕。虽不入药,与不灰相类,故附之。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五色石脂
内容:(《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五种石脂。
【释名】时珍曰∶膏之凝者,曰脂。此物性粘,固济炉鼎甚良,盖兼体用而言也。
【集解】《别录》曰∶五色石脂,生南山之阳山谷中。又曰∶青石脂,生齐区山及海涯。
黄石脂,生嵩高山,色如莺雏。黑石脂,生 川阳城。白石脂,生泰山之阴。赤石脂,生济
南、射阳,又泰山之阴。并采无时。
普曰∶五色石脂,一名五色符。青符,生南山或海涯。黄符,生嵩山,色如 脑、雁雏。
黑符生洛西山空地。白符,生少室天娄山或泰山。赤符,生少室或泰山,色绛滑如脂。
弘景曰∶今俗惟用赤石、白石二脂。好者出吴郡,亦出武陵、建平、义阳。义阳者,出
县界东八十里,状如 脑,赤者鲜红可爱,随采复生。余三色石脂无正用,但黑石脂入画
用尔。
恭曰∶义阳即申州,所出乃桃花石,非石脂也。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于余处者。
赤石脂今出虢州卢氏县,泽州陵川县,又慈州吕乡县,宜州诸山亦有,并色理鲜腻为佳。二
脂泰山不闻有之,旧出苏州、余杭山,今不收采。承曰∶今苏州见贡赤、白二石脂,但入药
不甚佳。惟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两石中取之。颂曰∶白石脂、赤石脂,今惟潞州出之,潞
与慈州相近也。
宗 曰∶赤、白石脂,四方皆有,以理腻粘舌缀唇者为上。
【修治】 曰∶凡使赤脂,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度,晒干用。
时珍曰∶亦有火 水飞者。
【气味】五种石脂,并甘、平。
大明曰∶并温,无毒。畏黄芩、大黄、官桂。
【主治】黄胆,泄痢肠 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
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本经》)。治泄痢,血崩带下,
吐血衄血,涩精淋沥,除烦,疗惊悸,壮筋骨,补虚损。久服悦色。治疮疖痔漏,排脓(大
明)。
青石脂
【气味】酸,平,无毒。普曰∶青符∶神农∶甘。雷公∶酸,无毒。桐君∶辛,
无毒。李当之∶小寒。
【主治】养肝胆气,明目,疗黄胆泄痢肠 ,女子带下百病,及疽痔恶疮。久服补髓益
气,不饥延年(《别录》)。
黄石脂
【气味】苦,平,无毒。普曰∶黄符∶雷公∶苦;李当之∶小寒。
之才曰∶曾青为之使,恶细辛,畏蜚蠊、黄连、甘草。
曰∶服之忌卵味。
【主治】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 下脓血,去白虫,除黄胆痈疽虫。
久服轻身延年(《别录》)。
黑石脂 《别录》曰∶一名石墨,一名石涅。
时珍曰∶此乃石脂之黑者,亦可为墨,其性粘舌,与石炭不同,南人谓之画眉石。许氏
《说文》云∶黛,画眉石也。
【气味】咸,平,无毒。普曰∶黑符∶桐君∶甘,无毒。
【主治】养肾气,强阴,主阴蚀疮,止肠
泄痢,疗口疮咽痛。久服益气不饥延年(《别录》)。
白石脂
【气味】甘、酸,平,无毒。
普曰∶白符,一名随。岐伯、雷公∶酸,无毒;桐君∶甘,无毒;扁鹊∶辛;李当之∶
小寒。
权曰∶甘、辛。杲曰∶温。
之才曰∶得浓朴、米汁饮,止便脓。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
颂曰∶畏黄连、甘草、飞廉、马目毒公。
【主治】养肺气,浓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 热溏,
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痈疽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延年(《别录》)。涩大肠
(甄权)。
【附方】旧四,新二。
小儿水痢形羸,不胜汤药。白石脂半两研粉,和白粥空肚食之。(《子母秘录》)
小儿滑泄∶白龙丸∶白石脂、白龙骨等分。为末,水丸黍米大。每量大小,木瓜、紫苏
汤下。(《全幼心鉴》)
久泄久痢∶白石脂、干姜等分。研,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之,并手丸梧子大。每米饮
下三十丸。(《斗门方》)
儿脐汁出赤肿∶白石脂末熬温,扑之,日三度,勿揭动。(韦宙《独行方》)
儿脐血出,多啼∶方同上。(寇氏《衍义》)
粉滓面 ∶白石脂六两,白蔹十二两。为末。鸡子白和,夜涂旦洗。(《圣济录》)
赤石脂
【气味】甘、酸、辛,大温,无毒。普曰∶赤符∶神农、雷公∶甘;黄帝、扁
鹊∶无毒;李当之∶小寒。
之才曰∶畏芫花,恶大黄、松脂。
颂曰∶古人亦单服食,云发则心痛,饮热酒不解。用绵裹葱、豉,煮水饮之。
【主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肠 ,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
漏下,产难胞衣不出。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别录》)。补五脏虚乏(甄
权)。补心血,生肌肉,浓肠胃,除水湿,收脱肛(时珍)。
【发明】弘景曰∶五色石脂,《本经》疗体亦相似,《别录》分条具载,今俗惟用赤、白
二脂断下痢耳。
元素曰∶赤、白石脂俱甘、酸,阳中之阴,固脱。
杲曰∶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二∶固肠胃有收敛之能,下胎衣无推荡之峻。
好古曰∶涩可去脱,石脂为收敛之剂,赤入丙,白入庚。
时珍曰∶五石脂皆手足阳明药也。其味甘,其气温,其体重,其性涩。涩而重,故能收
湿止血而固下;甘而温,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胆是也;下者,肠
泄痢、崩带失精是也。五种主疗,大抵相同。故《本经》不分条目,但云各随五色补五脏。
《别录》虽分五种,而性味、主治亦不甚相远,但以五味配五色为异,亦是强分尔。赤白二
种,一入气分,一入血分,故时用尚之。张仲景用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
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
也。
【附方】旧五,新七。
小儿疳泻∶赤石脂末,米饮调服半钱,立瘥。加京芎等分,更妙。(《斗门方》)
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半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空心
米饮下五、七十丸。有人病此,热药服至一斗二升,不效;或教服此,终四剂而愈。(寇氏
《衍义》)
赤白下痢∶赤石脂末,饮服一钱。(《普济方》)
冷痢腹痛,下白冻如鱼脑。桃花丸∶赤石脂( )、干姜(炮)等分。为末,蒸饼和丸。
量大小服,日三服。(《和剂局方》)
老人气痢虚冷∶赤石脂五两(水飞),白面六两。水煮熟,入葱酱作 ,空心食三、四
次,即愈。(《养老方》)
伤寒下痢,便脓血不止,桃花汤主之。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干姜一两,
粳米半升。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七合,纳末方寸匕,日三服,愈乃止。(仲景方)
痢后脱肛∶赤石脂、伏龙肝为末,敷之。一加白矾。(钱氏小儿方)
反胃吐食∶绝好赤石脂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腹姜汤下一、二十丸。先以巴豆仁一枚,
勿令破,以津吞之。后乃服药。(《圣惠方》)
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原因冷冻饮料过度,遂令脾胃气弱,不能消化饮食。饮食入胃,皆变
成冷水,反吐不停,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任,稍加至三匕。
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效,用此
遂愈。(《千金翼方》)
心痛彻背∶赤石脂、干姜、蜀椒各四分,附子(炮)二分,乌头(炮)一分。为末,蜜
丸梧子大。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张仲景《金匮方》)
经水过多∶赤石脂、破故纸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普济方》)
小便不禁∶赤石脂( )、牡蛎( )各三两,盐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盐汤下
十五丸。(《普济方》)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桃花石
内容:(《唐本草》)
【集解】恭曰∶桃花石,出申州钟山县,似赤石脂,但舐之不着舌者是也。
曰∶其状亦似紫石英,色若桃花,光润而重,目之可爱。
颂曰∶今信州有之,形块似赤石脂、紫石英辈,采无时。陶弘景言∶赤石脂出义阳者
,状如 脑,鲜红可爱。苏恭非之,云是桃花石,久服肥人,今土人以疗痢。功用亦不相远。
宗 曰∶桃花石有赤、白二种∶有赤地、淡白点如桃花片者,有淡白地、赤点如桃花片
者。人往往镌磨为器用,人亦罕服之。
时珍曰∶此即赤白石脂之不粘舌、坚而有花点者,非别一物也。故其气味功用皆同石脂

昔张仲景治痢用赤石脂名桃花汤,《和剂局方》治冷痢有桃花丸,皆即此物耳。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大肠中冷脓血痢。久服令人肥悦能食(《唐本》)。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炉甘石
内容:(《纲目》)
【释名】炉先生。
土宿真君曰∶此物点化为神药绝妙,九天三清俱尊之曰炉先生,非小药也。
时珍曰∶炉火所重,其味甘,故名。
【集解】时珍曰∶炉甘石所在坑冶处皆有,川蜀、湘东最多,而太原、泽州、阳城、高
平、灵丘、融县及云南者为胜,金银之苗也。其块大小不一,状似羊脑,松如石脂,亦粘舌。
产于金坑者,其色微黄,为上。产于银坑者,其色白,或带青,或带绿,或粉红。赤铜得之,
即变为黄。今之黄铜,皆此物点化也。《造化指南》云∶炉甘石受黄金、白银之气熏陶,三
十年方能结成。以大秽浸及砒煮过,皆可点化,不减三黄。崔 《外丹本草》云∶用铜一斤,
炉甘石一斤,炼之即成 石一斤半。非石中物取出乎?真 石生波斯,如黄金,烧之赤而不
黑。
【修治】时珍曰∶凡用炉甘石,以炭火 红,童子小便淬七次,水洗净,研粉,水飞过,
晒用。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
(时珍)。
【发明】时珍曰∶炉甘石,阳明经药也。受金银之气,故治目病为要药。时珍常用炉甘
石( 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钱,则性不粘也。
【附方】新十五。
目暴赤肿∶炉甘石(火 尿淬)、风化硝等分。为末。新水化一粟点之。(《御药院方》)
诸般翳膜∶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每用一字,沸汤化开,温洗,日三次。(《宣
明方》)一切目疾∶真炉甘石半斤,用黄连四两。锉豆大,银石器内,水二碗,煮二伏时,
去黄连为末,入片脑二钱半,研匀罐收。每点少许,频用取效。又方∶炉甘石( )一钱,

硝一钱。为末。热汤泡洗。目中诸病∶石连光明散∶治眼中五轮八廓诸证,神效。炉甘石半
斤,取如羊脑、鸭头色者,以桑柴灰一斗,火 赤研末,用雅州黄连各四两,切片,煎水浸
石,澄取粉,晒干。用铅粉二定,以二连水浸过,炒之。雄黄研末。每用甘石、铅粉各三分,
雄黄一分,片脑半分。研匀,点眼甚妙。(张氏方)
目暗昏花∶炉甘石(火 ,童尿淬七次)、代赭石(火 ,醋淬七次)、黄丹(水飞)各
四两。
为末;白沙蜜半斤,以铜铛炼去白沫,更添清水五、六碗,熬沸下药,文武火熬至一碗,滴
水不散,以夹纸滤入瓷器收之。频点日用。(《卫生易简方》)
烂弦风眼∶刘长春方∶治风眼流泪,烂弦。白炉甘石四两,火 童尿淬七次,地上出毒
三日,细研。每用椒汤洗目后,临卧点三、四次,次早以茶汤洗去,甚妙。又方∶炉甘石一
斤(火 ),黄连四两,煎水淬七次,为末,入片脑。每用点目。《宣明眼科方》∶用炉甘石、
石膏各一钱,海螵蛸三分。
为末。入片脑、麝香各少许,收点。《卫生易简方》∶用炉甘石二两。以黄连一两煎水,
入童尿半盏再熬,下朴硝一两又熬成。以火 石淬七次,洗净为末,入蜜陀僧末一两研匀,
收点之。
耳出汁 炉甘石、矾石各二钱,胭脂半钱,麝香少许,为末,缴净吹之。(《普济方》)
齿疏陷物∶炉甘石( )、寒水石等分。为末。每用少许擦牙,忌用刷牙,久久自密。(《集
玄方》)
漏疮不合∶(童尿制)炉甘石、牡蛎粉,外塞之,内服滋补药。(《杂病治例》)
下疳阴疮∶炉甘石(火 醋淬五次)一两,孩儿茶三钱,为末。麻油调敷,立愈。(通
妙邵真人方)
阴汗湿痒∶炉甘石一分,真蚌粉半分。研粉扑之。(《直指方》)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井泉石
内容:(宋《嘉 》)
【释名】时珍曰∶性寒如井泉,故名。
【集解】禹锡曰∶井泉石,近道处处有之,以出饶阳郡者为胜。生田野中间,穿地深丈
余得之。形如土色,圆方长短大小不等,内实而外圆,重重相叠,采无时。又一种如姜石者,
时人多指为井泉石,非是。
颂曰∶深州城西二十里,剧家村出之。
【修治】禹锡曰∶凡用,细研水飞过。不尔,令人淋。
【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诸热,解心脏热结,热嗽,小儿热疳,雀目青盲,眼赤肿痛,消肿毒。得决明、
菊花,疗小儿眼疳生翳膜。得大黄、栀子,治眼睑肿赤(《嘉 》)。
【附方】新四。
膀胱热闭,小便不快∶井泉石、海金沙、车前子、滑石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蜜汤
下。(《圣济录》)
风毒赤目∶井泉石半两,井中苔(焙)、谷精草一两,豉(焙)一合。为末。每服二钱,
空心井华水服。(《圣济录》)
产后搐搦,俗名鸡爪风。舒筋散∶用井泉石四两(另研),天麻(酒浸)、木香各一两,
人参、川芎、官桂、丁香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大豆淋酒调下,出汗即愈。(《宣明方》)
痤痱瘙痒∶井泉石(生)三两,寒水石( )四两,脑子半钱。为末扑之。(《圣济录》)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无名异
内容:(宋《开宝》)
【释名】时珍曰∶无名异,瘦词也。
【集解】志曰∶无名异出大食国,生于石上,状如黑石炭。番人以油炼如 石,嚼之如
饧。
颂曰∶今广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龙济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弹丸,小者如黑石
子,采无时。
曰∶无名异形似石炭,味别。
时珍曰∶生川、广深山中,而桂林极多,一包数百枚,小黑石子也,似蛇黄而色黑,近
处山中亦时有之。用以煮蟹,杀腥气;煎炼桐油,收水气;涂剪剪灯,则灯自断也。
【气味】甘,平,无毒。
颂曰∶咸,寒。伏硫黄。
【主治】金疮折伤内损,止痛,生肌肉(《开宝》)。消肿毒痈疽,醋磨敷之(苏颂)。收
湿气(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雷 炮炙论》序云∶无名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崔 《外丹本
草》云∶无名异,阳石也。昔人见山鸡被网损其足,脱去,衔一石摩其损处,遂愈而去。乃
取其石理伤折,大效,人因傅之。
【附方】新十一。
打伤肿痛∶无名异为末,酒服,赶下四肢之末,血皆散矣。(《集验方》)
损伤接骨∶无名异、甜瓜子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一钱。为末。每服五钱,热酒调服,
小儿三钱。服毕,以黄米粥涂纸上,掺左顾牡蛎末裹之,竹篦夹住。(《多能鄙事》)
临杖预服∶无名异末,临时温服三、五钱,则杖不甚痛,亦不甚伤。(《谈野翁试效方》)
赤瘤丹毒∶无名异末,葱汁调涂,立消。(《简便方》)
痔漏肿痛∶无名异炭火 红,米醋淬七次,为细末。以温水洗疮,绵裹箸头填末入疮口,
数次愈。(《简便方》)
天泡湿疮∶无名异末,井华水调服之。(《普济方》)
疮溃烂∶无名异、虢丹细研,清油调搽。湿则干搽之。(《济急方》)
股阴 ∶无名异二钱,麝香一字,研。酒半碗,午后空腹服,立效。(《多能鄙事》)
拳毛倒睫∶无名异末,纸卷作捻,点灯吹杀熏之,睫自起。(《保命集》)
消渴引饮∶无名异一两,黄连二两。为末,蒸饼丸绿豆大。
每服百丸,以茄根、蚕茧煎汤送下。(《圣济录》)
香港脚痛楚∶无名异末,化牛皮胶调涂之,频换。(《卫生易简方》)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蜜栗子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蜜栗子生川、广、江、浙金坑中,状如蛇黄而有刺,上有金线缠之,
色紫褐,亦无名异之类也。丹炉家采作五金匮药,制三黄。
【主治】金疮折伤,有效(时珍)。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石钟乳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公乳(《别录》)、虚中(《吴普》)、芦石《别录》)、鹅管石(《纲目》)、夏
石(《别录》)、黄石砂(《药性》)。
时珍曰∶石之津气,钟聚成乳,滴溜成石,故名石钟乳。芦与鹅管,象其空中之状也。
【集解】《别录》曰∶石钟乳生少室山谷及泰山,采无时。
普曰∶生泰山山谷阴处岸下,溜汁所成,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采,
阴干。
弘景曰∶第一出始兴,而江陵及东境名山石洞亦皆有。惟通中轻薄如鹅翎管,碎之如爪
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为善。长挺乃有一、二尺者,色黄,以苦酒洗刷则白。《仙经》少用,
而俗方所重。
恭曰∶第一始兴,其次广、连、澧、朗、郴等州者,虽浓而光润,可受,饵之并佳。今
峡州、青溪、房州三洞出者,亚于始兴。自余非其土地,不可轻服。多发淋渴。止可捣筛,
白练裹之,合诸药草浸酒服之。陶云有一、二尺者,谬说也。
思邈曰∶乳石必须土地清白光润,罗纹、鸟翮、蝉翼一切皆成,白者可用。其非土地者,
慎勿服之,杀人甚于鸩毒。
志曰∶别本注云∶凡乳生于深洞幽穴,皆龙蛇潜伏,或龙蛇毒瓦斯,或洞口阴阳不均,或
通风气,雁齿涩,或黄或赤,乳无润泽,或煎炼火色不调,一煎以后不易水,则生火毒,服
即令人发淋。又乳有三种∶石乳者,其山洞纯石,以石津相滋,阴阳交备,蝉翼纹成,其性
温;竹乳者,其山洞遍生小竹,以竹津相滋,乳如竹状,其性平;茅山之乳者,其山有土石
相杂,遍生茅草,以茅津相滋为乳,乳色稍黑而滑润,其性微寒。一种之中,有上、中、下
色,皆以光泽为好。余处亦有,不可轻信。
炳曰∶如蝉翅者上,爪甲者次,鹅管者下。明白而薄者,可服。
颂曰∶今道州江华县及连、英、韶、阶、峡州山中皆有之。生岩穴阴处,溜山液而成,
空中相通,长者六、七寸,如鹅翎管状,色白微红。唐李补阙炼乳法云∶取韶州钟乳,无问
浓薄,但令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惟黄、赤二色不任用。柳宗元书亦云∶取其色之美
而已,不必惟土之信。是此药所重,惟在明白者,不必如上所说数种也。今医家但以鹅管中
空者为最。又《本经》中品载殷 云∶钟乳根也。孔公 ,殷 根也。石花、石床并与殷
同。又有石脑,亦钟乳之类。凡此五种,医家亦复稀用,但用钟乳尔。
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所说甚详明。云桂林接宜、融山洞穴中,钟乳甚多。仰
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床,白如玉雪,石液融结成者。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峰端渐锐,
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翎。乳水滴沥不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承
取之。炼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修治】 曰∶凡使勿用头粗浓并尾大者,为孔公石,不用。色黑及经大火惊过,并久
在地上收者,曾经药物制者,并不得用。须要鲜明、薄而有光润者,似鹅翎筒子为上,有长
五、六寸者。凡修事法∶钟乳八两,用沉香、零陵香、藿香、甘松、白茅各一两,水煮过,
再煮汁,方用煮乳,一伏时漉出。以甘草、紫背天葵各二两同煮,漉出拭干,缓火焙之,入
臼杵粉,筛过入钵中。令有力少壮者二、三人不住研,三日三夜勿歇。然后以水飞澄,过绢
笼,于日中晒干,入钵再研二万遍,乃以瓷盒收之。
慎微曰∶《太清经》炼钟乳法∶取好细末置金银器中,瓦一片密盖,勿令泄气,蒸之,
自然化作水也。
李补阙炼乳法见后。
【气味】甘,温,无毒。普曰∶神农∶辛;桐君、黄帝、医和∶甘;扁鹊∶甘,无毒。
权曰∶有大毒。
之才曰∶蛇床为之使。恶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 草。忌羊血。
时珍曰∶《相感志》云∶服乳石,忌参、术,犯者多死。
土宿真君曰∶钟乳产于阳洞之内,阳气所结,伏之可柔五金。麦门冬、独蒜、韭实、胡
葱、胡荽、猫儿眼草,皆可伏之。
【主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本经》)。益气,
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益寿,好颜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炼服
之,令人淋(《别录》)。主泄精寒嗽,壮元气,益阳事,通声(甄权)。补五劳七伤(大明)。
补髓,治消渴引饮(青霞子)。
【发明】慎微曰∶柳宗元《与崔连州书》云∶草木之生也依于土,有居山之阴阳,或近
木,或附石,其性移焉。况石钟乳直产于石,石之精粗疏密,寻尺特异,而穴之上下,土之
浓薄,石之高下不可知;则其依而产者,固不一性。然由其精密而出者,则油然而清,炯然
而辉,其窍滑以夷,其肌廉以微,食之使人荣华温柔,其气宣流,生胃通肠,寿考康宁。其
粗疏而下者,则奔突结涩,乍大乍小,色如枯骨,或类死灰,奄悴不发,丛齿积 ,重浊顽
璞,食之使人偃蹇壅郁,泄火生风,戟喉痒肺,幽关不聪,心烦喜怒,肝举气刚,不能平和。
故君子慎取其色之美,而不必惟土之信,以求其至精,凡为此也。
震享曰∶石钟乳为剽悍之剂。《内经》云∶石药之气悍,仁哉言也。凡药气之偏者,可
用于暂而不可久,夫石药又偏之甚者也。自唐时太平日久,膏粱之家惑于方士服食致长生之
说,以石药体浓气浓,习以成俗,迨宋至今,犹未已也。斯民何辜,受此气悍之祸而莫之能
救,哀哉!本草赞其久服延年之功,柳子浓又从而述美之,予不得不深言也。
时珍曰∶石钟乳,乃阳明经气分药也,其气 疾,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而形体壮盛。
昧者得此自庆,益肆淫 ,精气暗损,石气独存,孤阳愈炽。久之营卫不从,发为淋渴,变
为痈疽,是果乳石之过耶?抑人之自取耶?凡人阳明气衰,用此合诸药以救其衰,疾平则止,
夫何不可?五谷五肉久嗜不已,犹有偏绝之弊,况石药乎?《种树书》云∶凡果树,作穴纳

乳末少许固密,则子多而味美。纳少许于老树根皮间,则树复茂。信然,则钟乳益气、令人
有子之说,亦可类推。但恐嗜欲者未获其福,而先受其祸也。然有禀赋异常之人,又不可执
一而论。张杲《医说》载∶武帅雷世贤多侍外家,常饵砂、母、钟乳,日夜煎炼,以济其欲。
其外家父苦寒泄不嗜食,求丹十粒服之,即觉脐腹如火,少焉热狂,投井中,救出遍身发紫泡,
数日而死;而世贤服饵千计,了无病恼,异哉!沈括《笔谈》载∶夏英公性豪侈,而禀赋异
于人。才睡即身冷而僵如死者,常服仙茅、钟乳、硫黄,莫知纪极。每晨以钟乳粉入粥食之。
有小吏窃食,遂发疽死。此与终身服附子无恙者,同一例也。沈括又云∶医之为术,苟非得
之于心,未见能臻其妙也。如服钟乳,当终身忌术,术能动钟乳也。然有药势不能蒸,须要
其动而激发者。正如火少,必借风气鼓之而后发;火盛则鼓之反为害。此自然之理也。凡服
诸药,皆宜仿此。又《十便良方》云;凡服乳人,服乳三日,即三日补之;服乳十日,即十
日补之。欲饱食,以牛、羊、獐、鹿等骨煎汁,任意作羹食之。勿食仓米、臭肉,及犯房事。
一月后精气满盛,百脉流通,身体觉热,绕脐肉起,此为得力,可稍近房事,不可频数,令
药气顿竭,弥更害人,戒之慎之!名之为乳,以其状人之乳也。与神丹相配,与凡石迥殊,
故乳称石。语云∶上士服石服其精,下士服石服其滓。滓之与精,其力远也。此说虽明快,
然须真病命门火衰者宜之,否则当审。
【附方】新十一。李补阙服乳法∶主五劳七伤,咳逆上气,治寒嗽,通音声,明目益精,
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竭,强阴,久服延年
益寿不老,令人有子。取韶州钟乳,无问浓薄,但颜色明净光泽者,即堪入炼;惟黄、赤二
色,不任用。置于金、银器中,大铛着水,沉器煮之,令如鱼眼沸,水减即添。乳少,三日
三夜;乳多,七日七夜。候干,色变黄白即熟。如疑生,更煮满十日最佳。取出去水,更以
清水煮半日,其水色清不变即止,乳无毒矣。入瓷钵中,玉槌着水研之。觉干涩,即添水,
常令如稀米泔状。研至四、五日,揩之光腻,如书中白鱼,便以水洗之,不随水落者即熟,
落者更研,乃澄取曝干。每用一钱半,温酒空腹调下,兼和丸散用。其煮乳黄浊水,切勿服。
服之损人咽喉,伤肺,令人头痛,或下利不止。其有犯者,但食猪肉解之。(孙真人《千金
方》)
钟乳煎∶治风虚劳损,腰脚无力,补益强壮。用钟乳粉炼成者三两,以夹练袋盛之,牛
乳一大升,煎减三之一,去袋饮乳,分二服,日一作。不吐不利,虚冷人微溏无苦。一袋可
煮三十度,即力尽,别作袋。每煎讫,须濯净,令通气。其滓和面喂鸡,生子食之。此崔尚
书方也。(孙真人《千金翼》)
钟乳酒∶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主风虚,补下焦,益精明目。钟乳炼成粉五两,以
夹练袋盛之,清酒六升,瓶封,汤内煮减三之二,取出添满,封七日,日饮三合。忌房事、
葱、豉、生食、硬食。(《外台秘要》)
钟乳丸∶治丈夫衰老,阳绝肢冷,少气减食,腰疼脚痹,下气消食,和中长肌。钟乳粉
二两,菟丝子(酒浸焙)、石斛各一两,吴茱萸(汤泡七次,炒)半两。为末,炼蜜和丸梧
子大。
每服七丸,空心温酒或米汤下,日二服。服讫行数百步,觉胸口热,稍定即食干饭豆酱。忌
食粗臭恶食,及闻尸秽等气。初服七日,勿为阳事,过七日乃可行,不宜伤多。服过半剂,
觉有功,乃续服。此曹公卓方也。(《和剂局方》)
元气虚寒∶方见阳起石下。
一切劳嗽,胸膈痞满∶焚香透膈散∶用鹅管石、雄黄、佛耳草、款冬花等分。为末。每
用一钱,安香炉上焚之,以筒吹烟入喉中,日二次。(《宣明》)
肺虚喘急,连绵不息∶生钟乳粉(光明者)五钱,蜡三两(化和)。饭甑内蒸熟,研丸
梧子大。每温水下一丸。(《圣济录》)
吐血损肺∶炼成钟乳粉,每服二钱,糯米汤下,立止。(《十便良方》)
大肠冷滑不止∶钟乳粉一两,肉豆寇(煨)半两。为末,煮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乳汁不通∶气少血衰,脉涩不行,故乳少也。炼成钟乳粉二钱,浓煎漏芦汤调下。或与
通草等分为末,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次。(《外台秘要》)
精滑不禁,大腑溏泄,手足厥冷。
方见阳起石下。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孔公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孔公石(《纲目》)、通石。
时珍曰∶孔窍空通,附垂于石,如木之芽 ,故曰孔空 ,而俗讹为孔公尔。
恭曰∶此 次于钟乳,状如牛羊角,中有孔通,故名通石。《别录》误以此为殷 之根
,而俗犹呼为孔公 是也。
【集解】《别录》曰∶孔公 ,殷 根也。青黄色,生梁山山谷。
弘景曰∶梁山属冯翊郡,此即今钟乳床也,亦出始兴,皆大块,打破之。凡钟乳之类有
三种,同一体。从石室上汁溜积久盘结者,为钟乳床,即孔公 也。
其以次小 者,为殷 ,大如牛羊角,长一、二尺,今人呼此为孔公 也。殷 复溜,
轻好者为钟乳。虽同一类,而疗体各异,贵贱悬殊。三种同根,而所生各处,当是随其土地
为胜尔。
保升曰∶钟乳之类凡五种∶钟乳、殷 、孔公 、石床、石花也。虽同一体,而主疗各
异。
颂曰∶孔公 、殷 既是钟乳同生,则有 处皆当有乳,今不闻有之。岂用之既寡,则
采者亦稀乎?抑时人不知 中有乳,不尽采乎?不能尽究也。
恭曰∶孔公 次于钟乳,《别录》误以为殷 之根。殷 即孔公 之根,俗人乃以孔公
为殷 ,陶氏依之,以孔公 为钟乳床,非矣。
时珍曰∶以姜石、通石二石推之,则似附石生而粗者,为殷 ;接殷 而生,以渐空通
者,为孔公 ;接孔公 而生者,为钟乳。当从苏恭之说为优。盖殷 如人之乳根,孔公
如乳房,钟乳如乳头也。
【气味】辛,温,无毒。普曰∶神农∶辛;岐伯∶咸;扁鹊∶酸,无毒。
大明曰∶甘,暖。
权曰∶甘,有小毒。
之才曰∶木兰为之使,恶细辛、术,忌羊血。
【主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疮疽 痔,利九窍,下乳汁(《本经》)。
男子阴疮,女子阴蚀,及伤食病,常欲眠睡(《别录》)。
主腰冷膝痹毒瓦斯,能使喉声圆亮(甄权)。轻身充肌(青霞子)。
【发明】弘景曰∶二 不堪丸散,只可水煮汤,并酒浸饮之,甚疗脚弱香港脚。
【附方】新一。
风气脚弱∶孔公 二斤,石斛五两,酒二斗,浸服。(《肘后方》)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殷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姜石。
时珍曰∶殷,隐也。生于石上,隐然如木之 也。
恭曰∶此即孔公 根也,盘结如姜,故名姜石。俗人乃以孔公 为之,误矣。详孔公
下。
【集解】《别录》曰∶殷 ,钟乳根也。生赵国山谷,又梁山及南海,采无时。
弘景曰∶赵国属冀州,亦出始兴。
【气味】辛,温,无毒。
之才曰∶恶防己,畏术。
【主治】烂伤瘀血,泄痢寒热,鼠 症瘕结气,本经脚冷疼弱别录。熏筋骨弱并痔 ,
及下乳汁(《大明》)。
【发明】见孔公 下。
【附录】石床(《唐本草》)
恭曰∶味甘,温,无毒。酒渍服,与殷 同功。一名乳床,一名逆石,一名石笋。生钟
乳堂中,采无时。钟乳水滴下凝积,生如笋状,久渐与上乳相接为柱也。陶谓孔公 为乳床,
非也。殷 、孔公 在上,石床、石花在下,性体虽同,上下有别。
石花(《唐本草》) 恭曰∶味甘,温,无毒。主腰脚风冷,渍酒服,与殷 同功。一名
乳花。生乳穴堂中,乳水滴石上,散如霜雪者。三月、九月采之。
大明曰∶壮筋骨,助阳道。
宗 曰∶石花白色,圆如覆大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搓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细纹起
,以指撩之,铮铮然有声。其体甚脆,不禁触击。多生海中石上,世方难得,家中曾得一本。
本条所注皆非是。
时珍曰∶石花是钟乳滴于石上迸散,日久积成如花者。苏恭所说甚明。寇宗 所说,
乃是海中石梅石柏之类,亦名石花,不入药用,非本草石花,正自误矣。
石骨 恭曰∶石骨,服之力胜钟乳,似骨,如玉坚润,生五石脂中。
<目录>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篇名>土殷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土乳(《唐本》)。
志曰∶此则土脂液也,生于土穴,状如殷 ,故名。
【集解】《别录》曰∶生高山崖上之阴,色白如脂,采无时。弘景曰∶此犹似钟乳、孔
公之类,故亦有 名,但在崖上尔,今不知用。恭曰∶此即土乳也。出渭州鄣县三交驿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水石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治热痹方,热痹,湿热痹
葛根猪苓汤
滑石
湿疹辨治之一(王开俊临证指南)
皮肤外用药大全〔散剂〕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