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学在线阅读(第25页)
3.临床研究:胖大海加冰搪或白糖、红糖。开水泡服,治腹泻各种腹泻病例总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78%(中医药研究,1994,5:12);胖大海,泡胀去核搅烂,睡前外敷双眼,纱布固定,治疗红眼病30例,全部于3日内治愈(中医外治杂志,1995,5:16)。
  
             海藻 Hai zao
               《神农本草经》
  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n.) C. Ag.或羊栖菜S.fusiforme.(Harv.)Setch.的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主产于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夏,秋二季采捞,除去杂质,淡水洗净,切段晒干用。
【性能】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应用】
1.瘿瘤、瘰疬、睾丸肿痛。本品咸能软坚,消痰散结。治瘿瘤,常配昆布、贝母等药用,如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治瘰疬,常与夏枯草、玄参、连翘等同用,如内消瘰疬丸(《疡医大全》);治睾丸肿胀疼痛,配橘核、昆布、川楝子等,如橘核丸(《济生方》)。
2.痰饮水肿。本品有利水消肿之功,但单用力薄,多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湿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传统认为反甘草。但临床也每有配伍同用者。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
  2.《本草蒙筌》:“治项间瘰疬,消颈下瘿囊;利水道,通癃闭成淋,泻水气,除胀满作肿。”
3.《本草纲目》;“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羊栖菜和海蒿子均含褐藻酸、甘露醇、钾、碘、灰分等。海蒿子还含马尾藻多糖、岩藻甾醇等。羊栖菜还含羊栖菜多糖A、B、C及褐藻淀粉。
  2.药理作用:海藻因含碘化物,对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有治疗作用,并对甲状腺机能亢进,基础代谢率增高有暂时抑制作用。褐藻酸硫酸酯有抗高血脂症作用,又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水浸剂有降压作用。海藻中所含褐藻酸有类似肝素样作用,表现为抗凝血、抗血栓、降血粘度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羊栖菜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海藻多糖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海藻、藻糖衍生物、银耳多糖等制成复合MPS冲剂口服,治101例单纯性肥胖患者,有效率为88.1%(中国海洋药物,1990,3:33);海藻中提取的藻酸双酯钠(PSS)现广泛用于治疗脑血栓、急性脑梗塞(实用内科杂志,1987,11:580)、高脂血症(中国海洋药物,1992,2:17),此外用PSS还可以治糖尿病(新药与临床,1992,1:39),冠心病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国海洋药物,1992,1:54)、肾病综合征(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3:196)、血栓性静脉炎(中国海洋药物,1992,1:42)、视网膜静脉阻塞(实用眼科杂志,1994,2:106)等。
  
昆布 Kun bu
《名医别录》
为海带科植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 Ecklonia kurome Okam.的叶状体。主产于山东、辽宁、浙江等地。夏、秋两季采捞,除去杂质,漂净,切宽丝,晒干。
【性能】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应用】同海藻,常与海藻相须而用。
【用法用量】煎服,6~l2g。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
2.崔禹锡《食经》:“治九瘘风热,热瘅,手脚疼痹,以生啖之益人。”
3.《本草经疏》;“昆布咸能软坚,其性润下,寒能除热散结,故主十二种水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东垣云: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之功也。详其气味、性能、治疗,与海藻大略相同。”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藻胶酸、昆布素,半乳聚糖等多糖类,海带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维生素B1 、B2、C、P及胡萝卜素,碘、钾、钙等无机盐。
2.药理作用: 含碘和碘化物,有防治缺碘性甲状腺肿的作用;海带氨酸及钾盐有降压作用;藻胶酸和海带氨酸有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热水提取物对于体外的人体KB癌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对S180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促进机体的细胞免疫,昆布多糖能防治高血糖。
  3.临床研究:现临床还广泛用治其它疾病,特别多用于眼科疾患上,如用2%昆布液行离子导入,再配以1%昆布液点眼,治疗眼视网膜震荡,有效率为92.2%,治愈率为71.1%(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2,4:216);治玻璃体混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7:445);另用昆布60g,温水泡服后,加调料服,治疗35例便秘患者,结果8例痊愈,24例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92,9:398)。
  
黄药子Huang yao zi
《滇南本草》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秋冬两季采挖。除去根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性能】苦,寒。有毒。归肺、肝经。
【功效】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
【应用】
1.瘿瘤。本品能化痰软坚,散结消瘿,《斗门方》治项下气瘿结肿,单以本品浸酒饮;亦可与海藻、牡蛎等配伍同用,如海药散(《证治准绳》)。
2.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本品能清热解毒,可单用或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引起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并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亦可治咳嗽、气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如多服、久服可引起吐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并对肝肾有一定损害,故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古籍摘要】
l.《开宝本草》:“主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
  2.《本草纲目》:“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3.《萃金裘本草述录》:“治肺热咳嗽,唾血,鼻衄,舌衄,舌肿,咽喉肿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黄药子含黄药子素A~H,8-表黄药子E乙酸酯,薯蓣皂苷元、D-山梨糖醇、二氢薯蓣碱,还含蔗糖、还原糖、淀粉、鞣质。
  2.药理作用:黄药子对缺碘所致的动物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水煎剂或醇浸物水液对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而对未孕子宫则有兴奋作用,此外有止血作用。水浸剂体外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直接抑制心肌,醇浸物水液的抑制作用较水煎剂强。
  3.临床研究:现代多用黄药子治甲状腺疾患及消化、呼吸系统肿瘤,除此之外,还多妇科及皮肤粘膜疾患:如黄药子浸黄酒后,用消毒棉球浸贴于宫颈表面,治宫颈炎(重庆医药,1988,3:148);用乙醇黄药子酊,直接涂擦皮损局部,治疗银屑病(皮肤病防治资料,1986,1:11);黄药子与朴硝、瓦松一同蒸煮,薰洗患处,治疗小儿肛周瘘管有良效(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16);此外,还可治皮肤疣(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1:44)、急性软组织损伤(辽宁中医杂志,1988,10:39)、老年人前列腺肥大性尿潴留(浙江中医杂志,1993,3:37)。
  4.不良反应:常规剂量服用黄药子制剂后,也会出现口干,有食欲不振、恶心、腹痛等消化道反应。服用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者出现黄疸。其直接毒性作用,是该药或其代替产物在肝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大量的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可以导致急性肝中毒,最后出现明显黄疸,因肝昏迷,也有因窒息,心脏麻痹而死亡。中毒救治:除一般常规处理外,内服蛋清水或葛根糊、活性炭。静泳滴注葡萄糖盐水。给于大量维生素C、B和ATP、辅酶A。也可用大量绿豆汤,或生姜30g榨汁,用白米醋60ml,甘草10g、加水煎成500ml饮用。
            海蛤壳 Haigeqiao
               《神农本草经》
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 等的贝壳。产各地沿海地区。夏秋两季自海滩泥沙中淘取,去肉,洗净。生用或煅用。捣末或水飞用。
【性能】咸,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应用】
1.肺热,痰热咳喘。本品能清肺热而化痰清火,用治热痰咳喘,痰稠色黄,常与瓜蒌仁、海浮石等同用;治痰火内郁,灼伤肺络之胸胁疼痛咯吐痰血,常配青黛同用,即黛蛤散(《卫生鸿宝》)。
2.瘿瘤、痰核。本品味咸,能软坚散结,常与海藻、昆布等同用,如含化丸(《证治准绳》)。
此外,本品有利尿、制酸之功,可用于水气浮肿,小便不利及胃痛泛酸之证。研末外用,可收涩敛疮,治湿疮、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2.《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3.《本草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文蛤和青蛤的贝壳均含碳酸钙、壳角质、氨基酸等。另含钠、铝、铁、锶等。
  2.药理作用:有抗衰老作用,对动物过氧化脂质能明显降低,对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能明显提高。另有抗炎作用,其与昆布、海藻、牡蛎的组方能抑制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对小鼠冰醋酸致急性腹膜炎有显著抑制效果。
  3.临床研究:蛤粉配雄黄、乳香、没药、冰片等研末。涂在消毒带线棉球上,置阴道内,治宫颈糜烂有效(山东医药,1993,2:封三);蛤粉配冰片、雄黄研末,菜油调涂阴道壁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效佳(湖北中医杂志,1985,2:9); 煅蛤粉配煅石膏、青黛、黄柏、轻粉极细末,香油、茶水调敷,外裹塑料布,治疗银屑病51例,总有效率为96.1%(四川中医,1994,10:48);此外,还有用治疗带状疱疹(辽宁中医杂志,1989,8:47)、黄水疮(中成药,1992,5:49)、小儿脓疱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6:18),治疗化疗后溃疡、组织坏死亦有良效。(浙江中医杂志,1994,1:18)。
  
海浮石 Hai fu shi
《本草拾遗》
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la Canu et Bassler 瘤苔虫C.costazii Audouim的骨骼,俗称石花;或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又称大浮海石或小浮海石。前者主产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沿海,夏秋季捞起,清水洗去盐质及泥沙,晒干;后者主产于辽宁、山东、福建、广东沿海。全年可采,捞出洗净晒干,捣碎或水飞用。
【性能】咸,寒。归肺、肾经。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应用】
1.痰热咳喘。本品寒能清肺降火,咸能软坚化痰。治痰热壅肺,咳喘咯痰黄稠者,常配瓜萎、贝母、胆星等同用,如清膈煎(《景岳全书》);若肝火灼肺,久咳痰中带血者,可配青黛、山栀、瓜蒌等药用,以泻肝清肺,化痰止血,如咳血方(《丹溪心法》)。
  2.瘰疬,瘿瘤。本品能软坚散结,清化痰火。常配牡蛎、贝母、海藻等同用。
  3.血淋、石淋。可单味研末或配小蓟、蒲黄、木通等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先煎。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引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结块,咸能软坚也。”
2.《本草纲目》:“消瘤瘿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浮石,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3.《本草正》:“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脊突苔虫的骨骼,主含碳酸钙,并含少量镁、铁及酸不溶物质;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上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亦含氯、镁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促进尿液分泌及祛除支气管分泌物的作用。
  3.临床研究:以大剂量海浮石为主配生地、川贝母、生大黄,水煎服,治疗肺动脉高压所致的顽固性咯血,同对对支气管扩张咯血、支气管炎、淋巴结核等也有很好的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91,10:468);海浮石研细末温开水送服,治胸部迸伤25例,取得良效。(光明中医,1999,4:43),用类似法(黄酒、白酒送服海浮石)治疗闪腰岔气36例,全部有效(山东中医杂志,1997,1:41),以浮海石为主配川楝子、延胡索、硫酸铝制成克癃灵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前列腺增生,总有效率96%(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2:739)。
   
瓦楞子 Wa len zi
              《本草备要》
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inflata Reeve的贝壳。产于各地沿海地区。全年捕捞,洗净,置沸水中略煮,去肉,晒干,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
【性能】咸,平。归肺、胃、肝经。
【功效】消痰软坚,化瘀散结,制酸止痛。
【应用】
1.瘰疬,瘿瘤。本品咸能软坚,消痰散结,常与海藻、昆布等配伍,如含化丸(《证治准绳》)。
2.癥瘕痞块。本品既能消痰,又能化瘀,有化瘀散结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癥瘕痞块,可单用,醋淬为丸服,即《万氏家抄方》瓦楞子丸;也常与三棱、莪术、鳖甲等行气活血消癥软坚之品配伍。
本品煅用可制酸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胃痛吐酸者,可单用,也可配甘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研末服,每次1~3g。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烧,以米醋三度淬后,醋膏丸,治一切血气,冷气,癥癖。”
  2.《医林纂要》:“去一切痰积,血积,气块,破癥瘕,攻瘰疬。”
  3.《本草求真》:“此与鳖甲、虻虫同为一类,皆能消疟除积。但虻虫其性最迅,此与鳖甲其性稍缓耳。”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均主含碳酸钙,并含有机质及少量铁、镁、硅酸盐、磷酸盐等。
  2.药理作用: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3.临床研究:瓦楞子、菜油等量,制成瓦楞油,外用于创面,治疗包括深Ⅱ度在内的烧烫伤50例,均治愈。(四川医学,1982,1:44)
  
             礞石 Meng shi
《嘉祐本草》
为绿泥石片岩或云母岩的石块或碎粒。前者药材称青礞石,主产于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后者药材称金礞石,主产于河南、河北等地。全年可采,除去杂质,煅用。
【性能】咸,平。归肺、肝经。
【功效】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应用】
  1,气逆喘咳。本品质重性烈,功专坠降,味咸软坚,善消痰化气,以治顽痰、老痰胶固之证,症见咳喘痰壅难咯,大便秘结,常配沉香、黄芩、大黄同用,如礞石滚痰丸(《景岳全书》)。
2.癫狂,惊痫。本品既能攻消痰积,又能平肝镇惊,为治惊痫之良药。如夺命散(《婴孩宝鉴》),治热痰壅塞.引起的惊风抽搐,以煅礞石为末,用薄荷汁和白蜜调服。若痰积惊痫,大便秘结者,可用礞石滚痰丸以逐痰降火定惊。
【用法用量】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
【使用注意】本品重坠性猛,非痰热内结不化之实证不宜使用。脾虚胃弱,小儿慢惊及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嘉祐本草》:“治食积不消,留滞在脏腑,食积癥块久不差。”
2.《本草纲目》:“治积痰惊闲,咳嗽喘急。”“治惊利痰……然止可用之救急,气弱脾虚者不宜久服。”
3.《本草备要》:“能平肝下气,为治惊利痰之圣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青礞石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镁、铝、铁及结晶水;金礞石主要成分为云母与石英,亦即主含钾、铁、镁、锰、铝、硅酸等与结晶水。
  2.药理作用:青礞石呈八面体配位的阳离子层夹在两个相同四面体单层间所组成,存在着静态电位差,故能促进阳离子交换,产生吸附作用,这是化痰利水作用机制之一。
  3.临床研究:青礞石、鼠妇各等量研细末,舌根含服,治疗48例食管贲门癌梗阻,明显缓解37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5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16:270),此外,还可用青礞石治疗癫痫、颈部淋巴结结核、冠心病等。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本类药物主归肺经,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温或寒,由于药物性味不同,质地润、燥有异,止咳平喘之理也就有所不同,有宣肺、清肺、润肺、降肺、敛肺及化痰之别。其中有的药物偏于止咳,有的偏于平喘,有的则兼而有之。
本节药物主治咳喘,而咳喘之证,病情复杂,有外感内伤之别,寒热虚实之异。临床应用时应审证求因,随证选用不同的止咳、平喘药,并配伍相应的有关药物,总之不可见咳治咳,见喘治喘。
表证、麻疹初起,不能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宣发为主,少佐止咳药物,更不能过早使用敛肺止咳药。个别麻醉镇咳定喘药,因易成瘾,易恋邪,用之宜慎。
苦杏仁 Ku xing ren
                  《神农本草经》
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e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P.sibirica L.东北杏 P. mandshurica (Maxim.)Koehne或杏 P. armeniaca L.的成熟种子。主产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新疆及长江流域。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晾干,生用或炒用。
【性能】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
1.咳嗽气喘。本品主入肺经,味苦降泄,肃降兼宣发肺气而能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随证配伍可治多种咳喘病证。如风寒咳喘,胸闷气逆,配麻黄、甘草,以散风寒宣肺平喘,如三拗汤(《伤寒论》);若风热咳嗽,发热汗出,配桑叶、菊花,以散风热宣肺止咳,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燥热咳嗽,痰少难咯,配桑叶、贝母、沙参,以清肺润燥止咳,如桑杏汤(《温病条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肺热咳喘,配石膏等以清肺泄热宣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2.肠燥便秘。本品质润多脂,味苦而下气,故能润肠通便。常配柏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此外,本品外用,可治蛲虫病、外阴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泻者忌用。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古籍摘要】
l.《本草拾遗》:“杀虫。以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
  2.《珍珠囊药性赋》:“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润大肠气秘。”
  3.《本草便读》;“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能润大肠,故大肠气秘者可用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苦杏仁苷及脂肪油、蛋白质、各种游离氨基酸。尚含苦杏仁酶、苦杏仁苷酶、绿原酸、肌醇、苯甲醛、芳樟醇。
  2.药理作用:所含苦杏仁苷口服后,在下消化道分解后产生少量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而起镇咳平喘作用。在生成氢氰酸的同时,也产生苯甲醛,后者可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消化功能。苦杏仁苷及其水解生成的氢氰酸和苯甲酸体外试验均证明有微弱抗癌作用。苦杏仁油对蛔虫、钩虫及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且有润滑性通便作用。此外,苦杏仁苷有抗突变作用,所含蛋白质成分还有明显的抗炎及镇痛作用。
  3.临床研究:杏仁炒干粉碎,加红糖搅匀服,治疗气滞痰郁的慢性咽炎效果良好。(四川中医,1991,10:48);苦杏仁苷,口服或静脉滴注,治疗晚期肺癌、食道癌,肿瘤病灶未见明显缩小,但大部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肿瘤,1984,6:273);苦杏仁苷还用于何杰金氏病、支气管癌、梭状细胞肉瘤、精母细胞瘤、慢性髓性白血病、胸膜癌、恶性淋巴瘤、多发性直肠癌、乳癌并发骨转移等的治疗;以杏仁为主治疗上消化道溃疡,效果满意(河南中医,1997,1:56);苦杏仁火炙或焙后研末,香油调敷,分治小儿脓疮、黄水疮多例均痊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66;中医外治杂志,1987,5:45);本品和猪脂共捣为泥,用布包擦患处,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效佳(山东中医杂志,1995,10:470);苦杏仁与醋合煎,涂患处,治疗足癣疗佳(广西中医药,1985,5:45)。
  4.不良反应:苦杏仁的主要成分苦杏仁苷水解后的产物氢氰酸,为有效成分,也是中毒成分,误服过量杏仁可产生氢氰酸中毒,使延髓各生命中枢先抑制后麻痹,并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而引起组织窒息。临床表现为眩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重者出现昏迷,惊厥、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中毒的处理:早期可用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或10%硫代硫酸钠洗胃,然后大量饮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严重者立即给氧,静注3%亚硝酸钠溶液10mL。如病情危急时,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每隔2分钟吸30秒,反复吸入3次,以代替亚硝酸钠。对于轻症,民间用杏树皮(去粗皮)60g,加水500mL,煮沸20分钟,取汁温服。
  附药 甜杏仁Tanxingren
  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的部分栽培种而其味甘甜的成熟种子。性味甘平,功效与苦杏仁类似,药力较缓,且偏于润肺止咳。主要用于虚劳咳嗽或津伤便秘。煎服,5~10g。
  
紫苏子 Zisuzi
              《本草经集注》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微炒,用时捣碎。
【性能】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
1.咳喘痰多。本品性主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用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痰多胸痞,甚则不能平卧之证,常配白芥子、莱菔子,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上盛下虚之久咳痰喘,则配肉桂、当归、厚朴等温肾化痰下气之品,如《和剂局方》苏子降气汤。
2.肠燥便秘。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常配杏仁、火麻仁、瓜蒌仁等,如紫苏麻仁粥(《济生方》)。
【用法用量】煎服,5~1Og;煮粥食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喘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下气,除寒温中。”
  2.《药品化义》:“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散,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膈热则痰壅,痰结则闷痛,以此豁痰散结。如气郁不舒,乃风寒客犯肺经,久遏不散,则邪气与真气相持,致饮食不进,痰嗽发热,似弱非弱,以此清气开郁,大为有效。”
  3.《本经逢原》:“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但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溏者皆不可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油(油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及亚油酸,亚麻酸)及蛋白质、维生素B1、氨基酸类等。
  2.药理作用:紫苏油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给易于卒中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喂紫苏油可延长其存活率,使生存时间延长。紫苏油还可提高实验动物的学习能力。实验证实其有抗癌作用。
  3.临床研究:生紫苏子捣碎或嚼烂空腹服,治疗肠道蛔虫病100例,服药后排出蛔虫者92例(四川中医,1986,8:47);对74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了苏子油胶囊和月见草油胶囊双盲对照观察,苏子油胶囊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有效率均高于月见草油胶囊组。结果显示苏子油对阴虚阳亢型高脂血症更为适宜。(辽宁中医杂志,1999,3:135)。
  【其他】同科植物白苏的果实,与紫苏子功效基本相同,亦入药,名玉苏子。
  
百部 Bai bu
《名医别录》
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Mig.)Mig.蔓生百部S.japonica(BL.) Miq.或对叶百部S.tuberosa Lour.的块根。主产于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应用】
1.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本品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可单用或配伍应用。治风寒咳嗽,配荆芥、桔梗、紫菀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久咳不已,气阴两虚者,则配黄芪、沙参、麦冬等,如百部汤(《本草汇言》);治肺痨咳嗽,阴虚者,常配沙参、麦冬、川贝母等。
  2.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等。本品有杀虫灭虱之功,以治蛲虫病为多用,以本品浓煎,睡前保留灌肠;治阴道滴虫,可单用,或配蛇床子、苦参等煎汤坐浴外洗,治头虱、体虱及疥癣,可制成2O%乙醇液,或5O%水煎剂外搽。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咳嗽上气。”
2.《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3.《日华子本草》:“治疳蛔及传尸骨蒸,杀蛔虫,寸白、蛲虫。”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生物碱:如百部碱、百部定碱、原百部碱、次百部碱、直立百部碱、对叶百部碱、蔓生百部碱等,还含糖、脂类、蛋白质、琥珀酸等。
2.药理作用
百部所含生物碱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止咳之效。对支气管痉挛有松驰作用,强度与氨茶碱相似。体外试验对人型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行性感冒病毒,一切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和醇浸液对体虱、阴虱皆有杀灭作用。此外,尚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
  3.临床研究: 现代临床以本品为主,配黄芩、丹参,治肺结核,对痰菌转阴及病灶的吸收均有一定疗效,治百日咳痉咳期效果较佳;百部用白酒浸泡成百部酒,涂搽患处,能痒止疹退(北京中医杂志,1983,4:643);以苦参百部汤(炙百部、苦参子、甘草)口服,治疗梨形鞭毛虫病15例,全部治愈,无发生任何不良副作用(福建中医药,1984,4:143);治疗:百部用乙醇浸泡,搽患处,治疗酒渣鼻有效(中医杂志,1981,4;273)。
  
紫菀 Ziwan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根及根茎。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编成辨状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苦、辛、甘,微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应用】
  咳嗽有痰。本品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对咳嗽之证,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如风寒犯肺,咳嗽咽痒,咯痰不爽,配荆芥、桔梗、百部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治阴虚劳嗽,痰中带血,则配阿胶、贝母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汤。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肺痈、胸痹及小便不通等证,盖取其开宣肺气之力。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
2.《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3.《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潘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紫菀皂苷A~G、紫菀苷、紫菀酮、紫菀五肽、紫菀氯环五肽、丁基-D-核酮糖苷、槲皮素、无羁萜、表无羁萜醇、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水煎剂及苯、甲醇提取物均有显著的祛痰作用,目前,初步认为祛痰的有效成分为丁基-D-核酮糖苷;根与根茎的提取物中分离出的结晶之一有止咳作用。体外试验证明,紫菀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所含的表无羁萜醇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槲皮素有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有报道,以本品配知母、川贝、桔梗等组成紫菀汤治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咯血,总有效率为71.74%(陕西中医,1994,10:444)
  
款冬花Kuan dong hua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款冬 Tussilago farlara L.的花蕾。主产于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12月或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梗,阴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辛、微苦,温。归肺经。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应用】
  咳喘。本品辛温而润,治咳喘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随证配伍。咳嗽偏寒,可与干姜、紫菀、五味子同用,如款冬煎(《千金方》)。治肺热咳喘,则配知母、桑叶、川贝母同用,如款冬花汤(《圣济总录》);若配人参、黄芪,可治肺气虚弱,咳嗽不已;若治阴虚燥咳,则配沙参、麦冬;喘咳日久痰中带血,常配百合同用,如百花膏(《济生方》);肺痈咳吐脓痰者,也可配桔梗、苡仁等同用,如款花汤(《疮疡经验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感暴咳宜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
  【用药鉴别】款冬花、紫菀,其性皆温,但温而不燥,既可化痰,又能润肺,咳嗽无论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均可用之。前者重在止咳,后者尤善祛痰。古今治咳喘诸方中,二者每多同用,则止咳化痰之效益彰。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
2.《本经逢原》:“润肺消痰,止嗽定喘。”
3.《本经疏证》:“《千金》、《外台》,凡治咳逆久咳,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然其异在《千金》、《外台》亦约略可见。盖凡唾脓血失音者,及风寒水气盛者,多不甚用款冬,但用紫菀;款冬则每同温剂、补剂用者为多。”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款冬花碱、克氏千里光碱;及倍半萜成分款冬花素、甲基丁酸款冬花素酯、去乙酰基款冬花素;三萜成分款冬二醇、山金车二醇;芸香苷、金丝桃苷、精油、氨基酸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煎剂及乙醇提取物有镇咳作用,乙酸乙醇提取物有祛痰作用,醚提取物小量略有支气管扩张作用,醇、醚提取物有呼吸兴奋作用。醚提取物及煎剂有升血压作用;醚提取物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提取物及款冬花素有抗血小板激活因子作用。
  3.临床研究:单味款冬花嚼成糊状,涂于消毒布块外贴于伤面,治51例慢性骨髓炎,总有效率92%(新中医,1989,11:38)
  
马兜铃 Ma dou ling
《药性论》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马兜铃A. debilis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实。前者主产于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后者主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晒干,生用、炒用或蜜炙用。
【性能】苦、微辛,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应用】
   1.肺热咳喘。本品性寒质轻,主入肺经,味苦泄降,善清肺热,降肺气,又能化痰。故热郁于肺,肺失肃降,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常配桑白皮、黄芩、枇杷叶等同用;治肺虚火盛,喘咳咽干,或痰中带血者,则配阿胶等同用,以养阴清肺止咳平喘,如补肺阿胶散(《小儿药证直诀》)。
  2.痔疮肿痛或出血。本品又入大肠经,能清除大肠积热而治痔疮肿痛或出血,常配生地、白术等药内服,也可配地榆、槐角煎汤熏洗患处。
  此外,又能清热平肝降压而治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煎汤薰洗。一般生用,肺虚久咳炙用。
【使用注意】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虚寒喘咳及脾虚便溏者禁服,胃弱者慎服。
【古籍摘要】
1.《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
  2.《本草经疏》:“马兜铃,入肺除热,而使气下降。咳嗽者,气升之病,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瘘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
  3.《本草正义》:“宣肺之药,紫菀微温,兜铃微清,皆能疏通壅滞,止嗽化痰,此二者,有一温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热嗽、寒喘热喘主治。”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北马兜铃果实含马兜铃酸A、C、D,β-谷甾醇和木兰花碱。马兜铃果实和种子含有马兜铃酸A和季铵生物碱。
  2.药理作用:明显止咳作用,煎剂有微弱祛痰作用;舒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从马兜铃中提取马兜铃酸,经500名产妇服后,分娩期感染率从26.8%下降至8.2%(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9,1:86)
  4.不良反应:服用马兜铃3O~90g可引起中毒反应,所含木兰花碱,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并具有箭毒样作用。临床表现为频繁恶心、心烦、呕吐、头晕、气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出血性下痢,知觉麻痹,嗜睡,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由肾炎而引起蛋白尿及血尿。轻度症状如恶心、呕吐等,用蜜炙马兜铃后再入药,可免此弊;较严重者,需对症处理,可洗胃、服浓茶或鞣酸等。肌内注射维生素B1,1日2次,每次2Omg,静脉注射25%葡萄糖液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1000~1500ml。出现麻痹或呼吸困难时,可用苯甲酸钠,咖啡因,或尼可刹米或樟脑磺酸钠等肌内注射。
  
枇杷叶 Pi pa ye
                《名医别录》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主产于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晒干,刷去毛,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应用】
  1.肺热咳嗽,气逆喘急。本品味苦能降,性寒能清,具有清降肺气之功。可单用制膏服用,或与黄芩、桑白皮、栀子等同用,如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治燥热咳喘,咯痰不爽,口干舌红者,宜与宣燥润肺之品桑叶、麦冬、阿胶等同,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2.胃热呕吐,哕逆。本品能清胃热,降胃气而止呕吐、呃逆,常配陈皮、竹茹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卒口宛不止,下气。”
  2.《本草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
  3.《重庆堂随笔》:“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气治嗽、口宛,则伟绩未彰,故发明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为橙花椒醇和金合欢醇)以及酒石酸、熊果酸、齐墩果酸、苦杏仁苷、鞣质,维生素B、C,山梨醇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镇咳、平喘作用,祛痰作用较差;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白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痢疾杆菌亦有抑制作用。乙醚冷浸提取物及所含熊果酸有抗炎作用。
  3.临床研究:鲜枇杷叶煮后,煎液浓缩,空腹服用,治小儿蛲虫病122例,结果阴转率67.21%,肛周成虫阴转率为78.85%,肛周虫减少率为88.14%。(中医研究,1989,2:32);枇杷叶,配杏仁、栀子、淡豆豉组成枇杷叶煎,配合短程(7日内)的西药对症处理,治疗小儿急性肾炎,在提高治愈率、预后等方面,均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河北中医,1998,6:325)。
  
桑白皮 Sang bai pi
《神农本草经》
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挖根,刮去黄棕色粗皮,剥取根皮,晒干,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甘,寒。归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肺热咳喘。本品性甘寒性降,主入肺经,能清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治肺热咳喘,常配地骨皮同用,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若水饮停肺,胀满喘急,可配麻黄、杏仁、葶苈子等宣肺逐饮之药同用;治肺虚有热而咳喘气短、潮热、盗汗者,也可与人参、五味子、熟地等补益药配伍,如补肺汤(《永类钤方》)。
2.水肿。本品能泻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尤宜用于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全身水肿,面目肌肤浮肿,胀满喘急,小便不利者,常配茯苓皮、大腹皮、陈皮等,如五皮散(《中藏经》)。
此外,本品还有清肝降压止血之功,可治衄血、咯血及肝阳肝火偏旺之高血压症。
【用法用量】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胪胀,利水道。”
2.《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3.《本草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及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如桑根皮素、桑皮色烯素,桑根皮素等;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还含有作用类似乙酰胆碱的降压成分;近又提得桑皮呋哺A。
  2.药理作用:本品有轻度止咳作用,并能利尿,尿量及钠、钾、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煎剂及其乙醇、乙醚、甲醇的提取物,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对神经系统有镇静、安定、抗惊厥、镇痛、降温作用;对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抑制作用。本品对子宫颈癌JTC28、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近年研究还表明,还能抗爱滋病毒。
  3.临床研究:因本品有肯定的降血压作用,有人用五皮饮加重桑白皮用量,治疗高血压危象(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3:22);单用桑根白皮一味煎服,治小儿流涎21例,均治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7,1:37);单用外敷治疗臁疮亦有效(四川中医,1991,4:49)
  
葶苈子 Ting li zi
          《神农本草经》
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 Lepidium apetalum Willd.或播娘蒿 Descur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的成熟种子。前者称“北葶苈”,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等地;后者称“南葶苈”,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浙江等地。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常佐大枣以缓其性,如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还常配苏子、桑白皮、杏仁等共用。
2.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本品泄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治腹水肿满属湿热蕴阻者,配防己、椒目、大黄,即已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治结胸、胸水,腹水肿满,配杏仁、大黄、芒硝,即大陷胸丸(《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5~10g;研末服,3~6g。
【鉴别用药】桑白皮与葶苈子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喘以及水肿,常相须为用。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咳喘,痰黄及皮肤水肿;而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对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其利水力量也强,可兼治臌胀、胸腹积水之证。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2.《名医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3.《开宝本草》:“疗肺痈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播娘蒿种子含有强心苷类:如毒毛旋花子苷配基,伊夫单苷,葶苈子苷,伊夫双苷、异硫氰酸类:有葡萄糖异硫氰酸盐的降解产物,异硫氰酸苄酯,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丁烯酯。脂肪油类:油中主要含亚麻酸、亚油酸、油酸、芥酸、棕榈酸、硬脂酸。
独行菜的种子含芥子苷,脂肪油,蛋白质,糖类。
  2.药理作用:两种葶苈子提取物,均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减慢,对衰弱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尚有利尿作用。葶苈子的苄基芥子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等2O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葶苈子在很低剂量,即可发挥显著的抗癌效果。
  3.临床研究:葶苈子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现临床多用治心力衰竭。如用强心栓(葶苈子、生黄芪、赤芍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总有效率为91.1%。(中医药学报,1992,2:79);用葶苈子降血脂胶囊(葶苈子、山楂、茵陈蒿等)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医学研究通讯,1999,9:9);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总有效率为100%(湖南中医杂志,1993,4:46);通淋排石方剂中加用葶苈子15~20g,治多例尿路结石病人有更好疗效(中医杂志,2000,10:637);生葶苈子去壳内服,治疗急性咽炎患者240例,痊愈221例,好转15例、无效4例(四川中医,1993,6:50);应用刺蒺藜糊(葶苈子、刺蒺藜)治疗牙齿敏感症,总有效率95.4%(四川中医,1997,4:52);炒葶苈子外敷治疗II度 、深Ⅱ度烧伤、表皮擦伤患者多例、效果良好(基层中药杂志,1999,2:63)。
  4.不良反应:有服道葶苈子发生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全身皮肤丘疹伴搔痒,偶发生过敏性休克,初起可见胸闷憋气,恶心呕吐,心慌,继之皮肤瘙痒,烦燥不安,颈项胸腹满布皮疹,进而面色口唇苍白,冷汗出,呼吸困难,心音低,血压下降。救治方法,应给予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必要时对症处理。程度轻者,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白果 Bai guo
                《日用本草》
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mkgo biloba L.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广西、四川、河南、山东、湖北。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稍蒸或略煮后烘干。用时打碎取种仁,生用或炒用。
【性能】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
【功效】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应用】
1.哮喘痰嗽。本品性涩而收,能敛肺定喘,且兼有一定化痰之功,为治喘咳痰多所常用。治寒喘由风寒之邪引发者,配麻黄辛散,敛肺而不留邪,开肺而不耗气,如鸭掌散(《摄生众妙方》);如肺肾两虚之虚喘,配五味子、胡桃肉等以补肾纳气,敛肺平喘;若外感风寒而内有蕴热而喘者,则配麻黄、黄芩等同用,如定喘汤(《摄生众妙方》)。若治肺热燥咳,喘咳无痰者,宜配天门冬、麦门冬、款冬花以润肺止咳。
  2.带下,白浊,尿频,遗尿。本品收涩而固下焦。治妇女带下,属脾肾亏虚,色清质稀者最宜,常配山药、莲子等健脾益肾之品而用;若属湿热带下,色黄腥臭者,也可配黄柏、车前子等,以化湿清热止带,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治小便白浊,可单用或与萆薢、益智仁等同用,遗精、尿频、遗尿,常配熟地、山萸肉、覆盆子等,以补肾固涩。
【用法用量】煎服,5~10g,捣碎。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儿尤当注意。过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现腹痛、吐泻、发热、紫绀以及昏迷、抽搐,严重者可呼吸麻痹而死亡。
  【古籍摘要】
  1.《医学入门》:“清肺胃浊气,化痰定喘,止咳。”
2.《本草纲目》;“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皶疱,黑皮黑曾皴皱及疥癣、疳匿虫、阴虱。”“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昏顿。……《三元延寿书》言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
3.《本草便读》:“上敛肺金除咳逆,下行湿浊化痰涎。”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种子含蛋白质、脂肪、淀粉、氰苷、维生素B2及多种氨基酸;外种皮含有毒成分白果酸、氢化白果酸、白果酚、白果醇等。肉质外种皮含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银杏二酚、白果醇和黄酮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体外对多种细菌及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对气管平滑肌有微弱的松弛作用。白果二酚有短暂降压作用,并引起血管渗透性增加。银杏外种皮水溶性成分能清除机体超氧自由基,具有抗衰老作用,还具有免疫抑制及抗过敏作用
  3.临床研究:白果仁,有恶心呕吐者加干姜,研末服,治美尼尔氏综合征,一般4~8次可愈( 中医杂志,1986,1:63);带壳生白果,文火煎服。治疗神经性头痛1O例,大多1剂见效[中医杂志,1982,4:72);白果仁,切出平面,频搓患部,治疗酒刺116例,均获效,一般用药7~14次可愈(新中医,1982,4:72)。
  4.不良反应:银杏毒性成分为银杏毒及白果中性素(白果酸、白果醇及白果酚等)。银杏毒有溶血作用,服用量过大,易中毒,生品毒性更大,而以绿色胚芽最毒。白果的毒性成分能溶于水,加热可被破坏,故本品熟用毒性小,若做为食品,应去种皮、胚芽,浸泡半天以上,煮熟透后才可食用。一般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烦躁不安,惊厥,精神萎顿,呼吸困难,紫绀 ,昏迷,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服后2~3小时内,应洗胃,导泻,利尿,服鸡蛋清或活性炭,以减轻毒素的继续吸收;呼吸困难及紫绀者,给氧,并予呼吸兴奋剂;惊厥抽搐者,给予安定、苯巴比妥等镇静,抗惊厥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及其他对症处理,中药可用甘草30g,水煎服,或白果壳30~60g,水煎服,或用木香适量用开水磨汁,入麝香少许服之。
附药 银杏叶
  为银杏树的叶,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性味苦、涩,平。功能敛肺平喘,活血止痛。用于肺虚咳喘,以及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煎服5~10g,或制成片剂、注射剂。
  
矮地茶 Ai di cha
               《李氏草秘》
为紫金牛科植物平地木Ardisia japonica (Thunb.) Bl.的全株,又名紫金牛。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全年可采。晒干,切段。生用。
【性能】苦、辛,平。归肺、肝经。
【功效】止咳平喘,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应用】
1.咳喘。本品有显著的止咳祛痰作用,少兼平喘之功。其性平,证情无问寒热,均可配伍应用。治肺热咳喘痰多,可单用,亦可配枇杷叶、银花、猪胆汁等药用;若属寒痰咳喘,则配麻黄、细辛、干姜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药同用。
2.湿热黄疸,水肿。治急、慢性黄疸,常配茵陈、虎杖等药用;治水肿尿少,配泽泻、茯苓等;治热淋,常配车前草、萹蓄等药;与白扁豆、山药、椿白皮还可用治脾虚带下。
3.血瘀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本品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作用,治上述诸证可分别配活血调经,祛风湿通络,及祛瘀疗伤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古籍摘要】
1.《李氏草秘》:“捣汁冲酒服,治偏坠疝气。”
2.《植物名实图考》:“治肿毒、血痢,解蛇毒,救中暑。”“又治跌打损伤,风痛。”
  3.《草木便方》:“治风湿顽痹,肺痿久嗽,涂寒毒肿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由龙脑、β-桉叶油醇和4-松油烯醇等61个成分组成,去油后可得岩白菜素。还含紫金牛酚Ⅰ、Ⅱ,2-甲基腰果二酚,冬青醇,恩贝素,槲皮素,槲皮苷,扬梅苷等。
  2.药理作用:煎剂及所含岩白菜素均有明显止咳作用;煎剂对小白鼠有明显祛痰作用,其作用强度与等剂量的桔梗相当,祛痰的有效成分可能是扬梅苷及槲皮素。挥发油及紫金牛酚有抗结核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并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紫金牛注射液(每ml含岩白菜素30mg)肌内注射,或加服紫金牛口服剂,治肺结核,有良效(中级医刊,1979,8:12);每日口服紫金牛煎液,或加用紫金牛注射液肌注,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出血,有明显止血效果。(新医学,1973,2:107)
  4.不良反应:部分病人服用矮地茶煎剂后可出现头晕、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口渴及头痛等副作用,绝大多数可自行缓解,另外,少数病例在使用紫金牛注射液肌内注射的过程中,有头昏、失眠、皮疹、身痒和肌注局部疼痛等症状,但均较轻,无需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咳喘的常用对药
【大荔中医】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葶苈子
葶苈子的功效
【转载】四.化痰抗癌中草药{1
化痰抗癌中草药
儿童哮喘贴剂的制作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