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辞典》第六十四首《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盛唐·孟浩然·五言律诗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拼音版:

yī qiū cháng yù wò , sān jìng kǔ wú zī 。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běi tǔ fēi wú yuàn , dōng lín huái wǒ shī 。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huáng jīn rán guì jìn , zhuàng zhì zhú nián shuāi 。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rì xī liáng fēng zhì , wén chán dàn yì bēi 。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作品介绍]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诉说自己隐居的愿望和无力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尾联描写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心情。全诗反映了作者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寄赠是表,抒发不遇之感是实。这首诗直抒胸臆,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感情真挚自然。

[注释]

⑴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⑶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资:钱财。

⑷“北上”句:谓说不愿留京从仕。北土,指秦中。

⑸东林:指庐山东林寺,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的禅舍。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⑹“黄金”句:《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⑺日夕:傍晚。

⑻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益:增加。

  [译文]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著诗二百余首。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赏析

这首诗作于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不中、滞留至秋天时,即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十七年(729)间。科举考试,在春天举行,落榜后不离开长安,一般是准备来年再考。孟浩然未必没有这样的打算。但秋天到来时,他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就写了这首诗寄给远方友人远上人,抒发悲怀。

文学赏析

此诗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开头写自己之所欲,但苦于“无资”,想从仕,又非所愿,于是记怀“东林”“我师”。壮志不能实现,自然就衰颓,于是对凉风、闻蝉声,就要“益悲”了。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抒发了内心悲苦,读来觉得明朗直爽,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名家评价

宋·刘辰翁:非不经思,只是吐出。(碧琳琅馆馆重刊本《孟浩然诗集》引)

明·李梦阳:“黄金燃桂尽”,终伤气。结句好。(碧琳琅馆重刊本《孟浩然诗集》引)

佚名

赏析

秋,是一个让人容易伤感的季节,落叶萧萧,勾起的是失意人 难以排遣的苦涩和抑郁不得志的感怀。有那样一个诗人,在长安的一个 秋天,无奈赋诗,留给后人咏叹。

孟浩然,少时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至幕府,其间一直想让张九龄援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但终未能如愿,后病疽死。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正是这样一首悲情诗,诗中写了诗人向“远上 人”诉说他求仕不成,不得已才想要去田园归隐,但又苦于无营生之资财的悲愤。“远上人”是对一位名叫远的僧人的尊称。以诗相寄,主要还是 借此诉说自己的贫愁。首联“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中的“苦”字,可以 说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想要长久的隐居世外,欲隐却无资,这句诗用 了“一丘”和“三径”的典故,以表明隐逸思想。这两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 文人的普遍窘境,一方面向往自由,另一方面又没有支撑这一自由天地的 物质基础,所以不得不依附于政治权贵聊以度日,又时时因身心不自由而 发牢骚。颔联“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表达了诗人不愿做官的思想, “北土”指京城长安,是文人士大夫求取功名之地。“东林”,晋时刺史桓伊 为高僧慧远于庐山东面建房殿,为东林寺,这里指代隐居生活。“东林寺” 也与要寄诗的对象吻合。这两句是说,大家都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苦苦 摸爬,但这不是“我”的人生志向,“我”向往的是隐逸自由的生活。颈联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这也是用典,《战国策·楚策》谓“楚国之食贵 于玉,薪贵于桂”。这里描述的是诗人生活日益窘迫,壮志一天天磨灭的 现状。尾联“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扣题,点出秋季,太阳慢慢落山了, 凉风袭来,蝉一声声地鸣叫着,在诗人耳朵里变成了伤感的曲调,诉说着无尽的心事,徒增烦恼,更添悲情。

读罢全诗,让人仿佛看到那样一个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借酒消 愁。回首望去,似乎历史上大凡伟大的诗人都与仕途无缘。诗仙李白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情流露,更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 其名”的豁达。诗圣杜甫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但仍然保持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诗人们的灵魂是高洁的,所以,他们的眼里也容不下一点污浊,而官场处处充满着铜臭,处处是尔虞 我诈,人人自危,于是他们竭力抗争着,昂着高贵的头颅,一身正气。也正如此,才成全了他们的诗,随着岁月越酿越醇,才有了他们傲然独立在历 史长河中的身影,始终清晰。

此诗直抒胸臆,诗风明朗,在秋的大背景下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内心的 苦闷。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并借用典故,增添了诗的鉴赏性和可读性,使该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佚名

赏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应举落第,之后与僧道交游。这首诗是诗人滞留长安时寄给远上人的,向他报告秋来客居的凄凉苦况,诉说欲隐无地、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

诗人与远上人交情深挚,故寄诗毫无客套虚文,一上来就坦率地直抒胸臆,一吐心中块垒。开头即写明自己不能偿愿的窘迫处境:想要归隐,却苦于“无资”,从中可见诗人当时穷困潦倒的情形。接着说在京城长安从仕做官非自己的本愿,于是不由怀念起在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这两句,“北土”对“东林”,“非吾愿”对“怀我师”,对偶十分工整,且正反相对,更突出了诗人追求归隐的意向。滞留帝京囊中金尽,壮志也逐年消磨殆尽。在穷愁潦倒的客中,面对凉风、耳闻蝉声,怎么不更加悲伤呢?

佚名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盛唐·孟浩然·五律]

一丘常欲卧,三径(jìng)苦无资。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shuāi)。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日夕凉风至,闻蝉(chán)但益悲。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作于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应举落第后所作。“秦中”,代指长安。“感秋”,悲秋感怀。“远上人”,名“远”的一位高僧。这首诗是诗人滞留长安时寄给远上人的一首抒怀诗。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首联即向远上人表达诗人自己早有逸隐的念头,可惜,苦于没有办法维持隐居山林的生活。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北土“代指长安。来长安科举应试其实也不是“我”的本意。更怀念远上人“您”啊。

诗人的一生其实一直徘徊在求仕与出世隐居之间。要不,怎么回来长安呢?诗人的上一遍诗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是求仕诗。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求仕陆迷茫,出世道徘徊。滞留长安,蹉跎岁月,金钱耗尽,出仕报效国家之壮志衰减。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求仕怀才不遇,科举不应;逸隐却苦于钱财耗尽。人生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一首抒怀诗。是诗人到长安科举不应、求仕不得之后的作品。向远上人报告秋来滞留长安之悲,诉说欲隐无地、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诗中充满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_孟浩然
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赏析
读诗习字·五律(48)
唐诗(112)《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唐诗经典名篇赏析:《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