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鉴赏辞典》第九十五首《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王昌龄)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古风泊客一席谈】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盛唐·王昌龄·七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拼音版:

jīn jǐng wú tóng qiū yè huáng ,zhū lián bú juàn yè lái shuāng 。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xūn lóng yù zhěn wú yán sè ,wò tīng nán gōng qīng lòu zhǎng 。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作品介绍]

《长信秋词五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五首七绝以凄婉的笔调,运用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表明失宠宫妃的苦闷幽怨之情。这组诗是唐代表现宫怨主题的代表作,诗中的心理刻画细腻入微,使诗篇别具一种真实与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1、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

2、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之一:“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

3、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4、熏(xūn)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笼:一作“炉”。玉枕:即枕头。

5、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南朝宋鲍照《望孤石》诗:“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

  [译文]

其一

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晚年被谤谪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赏析

壹/

由于王昌龄的籍贯、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迹记载不一,他的作品大都无法编年,因而,这《长信秋词五首》写于何时亦难以确知。根据新旧唐书本传及有关论著的推考,大致可知王昌龄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生年在天授元年(690)至圣历元年(698年)之间,卒年在至德二载(757年)前后。开元十五年(727年),他三十多岁始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汜水县尉。曾两次被贬。这组诗五首当写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第二次被贬之前。

其一

第一首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名家点评

元代释圆至《笺注唐贤三体诗法》:“秋”字方与第二句贯注。

明代胡应麟《诗薮》:江宁《长信词》、《西宫曲》、《青楼曲》、《闺怨》、《从军行》,皆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孟庄曰:取其淡雅。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谢叠山云:此篇怨而不怒,有风人之义。

明代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此篇固佳,终是比喻,故不及《两宫春怨》作。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团扇”用“且将”字、“暂”字,皆从“秋”字生来。三四与“帘外春寒”、“朦胧树色”同一法,皆不说自家身上。然“帘外春寒”句气象宽缓,此句与“朦胧树色”情事幽细,“寒鸦”、“日影”尤觉悲怨之甚。谭云:宫词细于毫发,不推为第一婉丽手不可,惟“芙蓉不及美人妆”差弱耳。

明末邢昉《唐风定》:一片神工,非从锻炼而成,神韵干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箫韶》,此评庶近之矣。

清代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王太冲云:首二句分明画出内象,有情有态。

清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帘外春寒”、“朦胧树色”皆妙在含蓄,至“玉颜”二句久已脍炙人口,然试与二诗并读,便浅率易沿袭矣。诗之品价,所争在此。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此等诗要识其章法错叙之妙,看其如何落想,如何用笔,作者当时必作率然一挥而就者,后人作诗流于率易,只是不知理会章法、句法耳。亦知古人锻炼之功如此其至乎!“玉颜”与“寒鸦”比拟不伦,总之触绪生悲,寄情无奈。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龙标古诗,乍尝整口,久味津生,而咀啮,实在高、岑之上,徒赏其宫词,非高识也。即论宫词。如“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尝因其造语之秀,殊忘其着想之奇。因叹咏“长信”事者多矣,读此,而崔湜之“不忿君恩断,新妆视镜中”,已嫌气盛;王諲“生君弃妾意,增妾怨君情”一何伧父!

清代盛传敏《碛砂唐诗》:谦曰:下二句仍含蓄不尽。

清代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玉颜如何比到寒鸦,已是绝奇语。至更“不及”,益奇矣。看下句则真“不及”也,奇之又奇。而字字是女人眼底口头语,不烦钩索而出,怨而不怒,所以为绝调也。又须如此与退之羡二鸟光荣之类一般意思,与宫人无干也。文士自谋之不暇,彼其幽闭深宫者,何豫吾事哉!

清代何焯《唐三体诗评》:“平明”二辽中便含“日影”、“秋”字起“团扇”,“寒鸦”关合“平明”、“寒”字仍有“秋”意。诗律之细如是。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不得承恩意,直说便无味,借“寒鸦”、“日影”为喻,命意既新,措词更曲。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龙标“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与晚唐人“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犹绕御帘飞”,以一副言语,然厚薄远近,大有殊观。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羡寒鸦羡得妙;“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怨沅湘怨得妙。可悟含蓄之法。

近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夫王诗所以妙者,顾“玉颜”、“寒鸦”,一人一物,初无交涉,乃借鸦之得入昭阳,虽寒犹带日光而飞,以反形人……用意全在言外对面,寓人不如物之感,而措词微婉,浑然不露。又出以摇曳之笔,神味不随词意俱尽,十四字中兼有赋比兴三义,所以入妙,非但以风调见长也。

近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想入牛角尖,却是面前语。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前二首)不若此首之凄婉也……设想愈疾,其心愈悲矣。

佚名

赏析

贰/

这里选的《长信秋词》五首之一、之三,被《乐府诗集》收录,编在《相和歌辞·楚调曲》中,题为《长信怨》,写班婕妤失宠后幽居长信宫的悲愁。

金井,有金彩涂饰的井栏,故名。诗词中常用它美称宫廷园林的井。这里,它暗示特定的环境——长信宫。秋天悄悄地降临了,长信宫前的梧桐叶已经枯黄,一片萧瑟的秋意。

诗人的笔触由外而内。“珠帘不卷夜来霜”,这是一个语义不确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一个有省略的因果复句:因为夜寒霜重,所以珠帘不卷。就字面看,还可以理解为:珠帘不能卷去秋霜的寒意。因为这种寒,是深藏于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凄寒的内境,是驱不去、排遣不开的。

诗人的笔再由室内而及床闱。熏笼,指用来熏香或烘干用的、有罩笼的炉子。熏名香、设玉枕,是为了等待君王。君王不来,不说玉颜失色,而说设以待寝的器物黯然失色。

末句始点出人物情态——卧听。“听”什么?听觉所指,无非是皇帝幸临的南宫。漏,古代计时的器具。铜壶滴漏,那声音不会很大,西宫如何能听得见南宫的漏声?更何况南宫正笙歌聒耳,即有漏声,也非“清漏”。“欢娱嫌夜短”,南宫之“漏”,更不会有“长”的感觉。南宫歌吹西宫愁,这里,只能把它理解为卧听南宫歌吹的西宫愁怨之人用心灵所感觉到的漏声。“清”承“秋霜”,是长信宫的心理氛围;“寂寞恨更长”,“卧后清宵细细长”,“长”是失宠人所感受到的主观时间。“清漏长”三个字浸染了非常浓郁的感情色彩。

全诗四句,三句写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一句叙事,没有一个字正面抒写人物的心情。而那枯萎的梧叶,黯淡的玉枕、熏笼,寒侵玉骨的秋霜,细微、单调、绵长的更漏:目之所见,触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所暗示的潜信息,都指向一个韶华空逝,处境凄寒、无望中仍不甘寂寞的失宠者的内心世界。

佚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盛唐·王昌龄·七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熏(xūn)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lòu)长。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笼:一作“炉”。玉枕:即枕头。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其一。均属宫怨诗。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金井梧桐秋叶黄”。宫廷内金井边的梧桐秋叶都已经变黄凋零了。

此句点出季节、地点,一股悲秋之气扑来。

珠帘不卷夜来霜”。因为晚上有霜,门口的珠帘不可以卷了。

此句点出时间已经是晚上。秋天的晚上会下霜,可是,这宫室的主人如果要御寒,完全可以再关上宫门。可是,此宫室主人却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

也许一是因为睡不着,二是更因为心中还有期待吧?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熏笼玉枕无颜色”。熏笼玉枕有如女主人的容颜那样憔悴了。拟人化写法,更加突出女主人翁心中苦闷和孤寂而带来的忧愁和憔悴。

卧听南宫清漏长”。长夜漫漫,睡是睡不着的。如何打发?心中还是惦记则皇帝此刻的所在。他在干吗?正在欢愉的他可还记得此间失眠忧愁的她妈?其实,南宫的刻漏声是根本听不见的,能听见的,只有她自己失望忧郁的心跳声。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组宫怨组诗,七言绝句。此首诗描写了一位失宠的嫔妃,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苦闷忧郁情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之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每日一诗 | 《长信怨》(唐·王昌龄)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192首
描写秋天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