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强的风景片教材
这是一位风景片大师的风景作品讲解集锦,我看完后太震惊了,真的想象不出人家是怎么拍出如此出色的风景照片!只能跟着人家的讲解慢慢的消化吸收!此贴不敢独自私藏,搬上来希望对喜欢拍风景照的同仁们有所帮助!一直非常喜欢英国LEE牌的渐变镜,这几年一直在ebay网上看LEE牌镜子的价格走势,可是价格实在是难以接受全套下来一万元以上的样子,看来要拥有它还需狠得下心才行!
作者器材佳能5D 镜头17-40 渐变灰 偏振 ND中灰镜
摄影高手Henry谈风光摄集 版权:Henry
1.构图——耐心等待时机:Takakkaw Falls是我一直犹豫是否该拍的,这个瀑布挂在裸露的岩壁上,很难拍出特色来。好在这天的云变化多端,我就耐心等待了两个多小时,看着一块块云朵从头上飘过,云影投在悬崖上,时暗时亮,终于等到了阳光透过云洞刚刚好只照两了瀑布上端,在它就要移出山顶之前按下快门,而瀑布正上方的一朵轻云则是老天爷的神来之笔,一个轻云化水的故事
2.Nature Bridge 经典的景点经典构图。唯一可以利用的也是那变幻的云层光影。我只需等待光线照亮我需要它亮的地方:那个天然桥。背西朝东,云层也由西向东,早一秒钟,我自己的影子就会进去,晚一秒树的顶端特别是山顶就会过曝。
3.Maligne Lake
到达这里时已经有至少二十部相机在严阵以待,我随便找了个地方可以插脚架的,捏了二十来张,天色突暗,西边看上去似乎乌云无边,大伙等了二十来分钟后开始有人撤了。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撤变成大队撤,很快这里只剩下我一人,我看了看GPS显示的日落时间,还有十多分钟太阳才真正落下,那就再等吧,反正我也不知道该回到哪里去。老天昨天那么虐待我,今天该给点补偿才对。
果然不久就见船屋后面的山上出现一道暗红,并逐渐变亮,逐渐延伸,不久就伸展到了整个画面的宽度:
4.Athabasca Falls
Athabasca Falls是进入Jasper公园以后一个很热闹的观景点。说热闹,因为几乎所有的旅游大巴,Trailer, RV等都会在这里停留。我来到这里时已经是下午比较晚了,依然到处是人流。呆在车里昏睡了一个钟头,天色黯淡下来以后人流才开始消失,正是摄影爱好者出动的时候了。
5. 观点:虽然大家认为我的后期处理很强,实际上我在后期处理上是非常保守的。我只拍raw片,对于色彩锐度对比的调整基本上只是在Raw转化时设置好参数然后批处理的方式转换成JPG/Tiff文件。大多数情况下,我的白平衡都设在自动,转换时看看是否需要调整,有时会动到白平衡的圆饼细调。我几乎不会在Photoshop里面动到色彩/色调,锐度和对比,对于曲线的调整也非常谨慎,虽然S曲线对对比以及色彩饱和度都有帮助,但它会带来亮部和暗部细节的丧失,就好像你处理的这张图一样,色彩对比确实是pop out(突出了),但细节却丧失严重,我个人觉得风光片的细节非常重要,所以通常我会避免做S曲线,除非画面本身就很简练,细节就不多。S曲线的效果在小图上看上去还不错,但是在原图上这么做就亏大了,尤其当你想做大幅打印时。
6. 学摄影最大的误区就是,好片子都是PS出来的。后期固然重要,但如果构图用光有问题的话,片子连转换的机会都没有,那些Raw文件会直接被扔进垃圾桶。
说到软件,我的主要白平衡,色调,对比,锐度都是在Raw转换过程中完成的,我个人喜欢用SilkyPix,因此还掏钱买了正版,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转换工具不好,只是我用习惯了,喜欢在同一场景和光线条件下的多张片子都用同一设定,批处理出Tiff图,再到PS里面处理,在Photoshop里面我几乎只做一件事:解决动态平衡的问题。凡是胶片时代风光摄影师们通常需要用到灰渐变的地方,我基本上都用包围曝光,即对画面亮部和暗部分别测光,决定包围曝光的跨度。以5D的包围曝光来讲,三张片子里面我要求要有两张分别准确曝光了暗部和亮部(所谓准确,没有绝对标准,而是指曝光度合符自己想要表达的要求)最好有一张可用于过渡。这样出来的片子就用下面这个网页里的教材来做数码GND:
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 ... ital-blending.shtml
此外我用Photoshop就是缩图转换加签名什么的,当然缩图以后还有USM以补偿压缩带来的锐度损失。
我不用HDR软件,尝试过,感觉很差很怪,也许不会用吧。不过我不相信一个软件可以知道如何还原人眼在现场所见。比如我用Photomatix时发现它其实改变了整个画面所有像素的亮度,哪怕我有前景和背景分别准确曝光的片子,这样很难表达我想要的东西。
如亚当斯所说,拍摄就好像写乐谱,后期处理就好像是演奏。两者都很重要,如果连好的乐谱都没有,何来好的演奏
7. 原文由 美丽的微山湖 发表
提问:弱弱的问一下Teamfortress大师,如何才能拍出前后都这么清晰的照片,哦叫景深大的照片,比如光圈怎么用,对焦对在何处等?
大师?嘿嘿,你给我四十年时间吧,如果我能一直保持今天的热情,没准儿会骗个名头来晃晃。
至于景深大的片子,当然就用小光圈罗,我的片子都有Exif参数的,你用ACDSee或者FastStone (免 费 软件,强烈推荐)打开看看就可以知道光圈参数了。
说了你肯定会失望,我拍风光从来都不对焦的,我只设定焦距,根本不在取景框里检查是否对准焦了没有,在取景器里我只管曝光,构图。在小光圈的前提下,焦距通常是整个景深范围由近向远推三分之一远。用在17-40上就更加简单化了,我的焦距基本上都是固定在无穷远的开始标尺处(不是无穷远!)
就是这张图所示的位置(只适用于17-40L):
只要我的光圈在F/18或者更小,最近景深在1m左右,我从来没有失手过。这是个傻瓜式的设置,完全是基于自己的使用经验,你用了如果有差异不要来找我。:)
另外一个保守的方式照搬Hyper focus的那个表格。我看了,知道自己的傻瓜设定比它还保守。
我通常在拍摄时要做的不是对焦,也不是设定焦距,而是看看是否我的那个标尺还在那个位置上,因为我几乎从来不调动它,所以拍摄时我只要确认它还在那个位置<?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用慢门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得不,光线不够又需要景深大,光圈小,当然就慢门了。另一种情况就是为了慢曝的效果,比如水面因为有风,慢曝的掌握得好的话可以有效消除皱纹,当然有时被光照条件限制,想慢都慢不下来。(这次出门就有很多次这样的情况,六月风多)拍瀑布水流这样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8.这次出行几乎全部大场景的片子都用到灰渐变滤镜。它们分别是Lee的两档软,两档硬,三档软,以及Singh-Ray的一片三档硬。偏光镜则用Cokin的Z164 drop-in CPL,滤镜支架也是来自Cokin的Z-Pro系列。
9.这张图,除了用了三档软渐变,偏振片,还用了三档减光镜来处理水面。
问:片子还是一贯的构图严谨,赞。等得脖子都长了。
PS:本来想上超广角,苦于不知道有啥中灰渐变镜配了,刚好在你这里看见了,就是这些玩意国内都不太好买。
我一直觉得奇怪,这中灰滤镜应该算不上什么高端技术,怎么全世界就那么寥寥两三家公司生产,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能够提供全幅超广角下完全没有暗角的解决方案。以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怎么能让人家在这方面专美。
我自己用的Cokin Z-Pro支架配Cokin Z164插入式(Drop-in)偏振镜再加中灰镜可以在17mm的全幅机上做到完全没有暗角,但我必须将Z-Pro支架做一些修改,并改变adapter在支架上放置位置,其结果是浪费了中间插槽,只能用一片中灰镜,碰到3档还不够的情况时,我得手持另一片中灰渐变镜。我可以手工做一薄垫片垫高第二插槽,但是比较麻烦。而且这样的话,基本不能用减光镜了。
我现在的配置可以在装Adapter之前再配上一枚减光镜,可以做到没有暗角或者暗角很小。(好像我没有装紧时才有),也就是说在这样的配置下没有暗角或者极少暗角:
全幅机身+17mm超广角镜头 + Hoya ND8 3档中灰镜 + Cokin 77mm Ring Adpater (转接环)+ Cokin Z164 85mm 偏振镜 + 一片4x6的中灰渐变镜
10.当然,不加中灰镜更不会有暗角了。
11.由于山口风大,普通小光圈大景深的方法因为快门太慢无法定住前景的花朵。我采用了二次曝光合成的方式:在构图完成,灰渐变及偏振镜都调好到位后,先对前景花朵聚焦,光圈放大到F5.0,ISO提高到800。完成后,对后面的山峰对焦(无穷远),光圈收到F8.0,ISO降到正常的100。两张片子的曝光量是一样的。这样Raw转Tiff后到Photoshop合成,得到了一张前后都清晰锐利的图片。
12.早上一大早就在Swiftcurrent湖边架好脚架等日出,希望看到第一抹红光打在山巅上,结果发现红光根本就不会出现,而且山体方向万里晴空无一丝云彩----最糟糕的天气,于是立刻转移目标找到这个激流处,枪口朝东,就等太阳冒头。
问:猜想一下上面片图的滤镜组合:三档灰镜+三档渐变,不知道是否加CPL,RAW格式后期提亮暗部1-1.5档,太阳周边因为滤镜叠加使用出现两处眩光,不知猜测是否正确?
渐变是没错的了,灰镜就没用。太阳刚出来光并不强,而且空气也不够透(因为山火的原因),这样为了产生星光效果,我将光圈收到F22,这时的快门对我来说,稍嫌慢了点,因为水流太急,浪花很多,快门太慢了以后水流的白色区域会太多,棉花感太强,冲击力表现不出来,实际上我当时想过提高ISO将快门速度提高到0.5秒左右的,但不想牺牲画质而没有实施,现在有点儿后悔。
另外,通常Raw格式我不会去强行提亮暗部到0.5档以上,压暗可以,提亮这么多燥点就会出来更别说提亮1.5档了。不过我保留了以前数码GND的一个习惯,就是Bracket,包围曝光。这样像这张图左边山上的那点细节则来自包围曝光的+1档。
关于眩光,即便是我移掉了所有滤镜也没有办法消掉它,其实这是镜头本身的原因,做过很多次测试,发现滤镜叠加导致的眩光的现象并不明显。(我个人的案例,单片GND加CPL,如果是两片GND就整个花了)CPL有用,以减轻水面反光。
13.那水也不是普通的湖水,完全是融化的冰川水,踩进去一脚,冰凉刺骨。Logan Pass有无数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大小瀑布:
这张记忆中似乎没有用渐变镜,但偏振镜肯定用了,是为了减轻湿漉岩石上的反光。其实这个小瀑布的四周很乱的,堆满了碎石泥沙(从画面左上角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但我觉得瀑布本身质感还不错,气势并不是我要表达的内容
14.出发之前收到了Ebay上买到的Hoya ND400,九档灰镜,没有机会用到就在大太阳下试着玩,为了太阳的星光效果光圈收到了F22,竟然要25秒/ISO200,担心太阳位置都会移动。
15.问:非常感谢Teamfortress的热心回答,还有两个问题:
1、在使用点测时,是怎样操作的,是分别测出曝光组合后,使用手动模式吗?是使用5D自己的点测还是测光表?5D的点测试范围太大,是否准确?
2、都使用CPL吗?如果使用CPL,对于山峰在水中的倒影是否有影响?
谢谢!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在5D上有个自设定档,在这个档上我是这么设置的:手动(手动预设在1秒/F16/ISO100),点测,反光板预升,包围曝光(正负一档)。这个自设档成为我的“风光专用档”,实际拍摄时都是以此设置做为初始档再根据测光情况来调整。
手动模式的好处是,曝光值(快门,光圈,ISO)不会变。这样我会针对画面内我对曝光比较确定的位置进行点测,比方说我需要它偏暗的地方,我调整曝光组合使取景器的曝光光标落在负一档上(-1),这样当我稍微移开并重新构图的时候,光标会跳动,比如指到比较亮的地方会跳到正一档,中性灰的地方光标会落在正中间等等。如果我时间充足的话,我会将测光点游移到各个重要区域确认它们都是达到我想要的测光。决定用什么档次的灰渐变滤镜也是通过这个方法来确定的。
5D的所谓点测确实范围较大,不过用习惯了也就知道该怎么判断了。注,佳能相机的测光和对焦是可以通过自己定制的方式来设定的,缺省是两者都在快门按钮上,但是我一早就在Custom Function里面把它们分离了。也就是,轻按快门的时候只是测光,并不对焦,对焦键被移到了后面的*键。这样当你反复测光时,对焦不会改变。当我需要对焦时我才按一下*键。(实际上我也很少按它,基本上是手动对焦)
第二个问题:
风光片我基本上都使用CPL。这个与我的那个被我改动了的Z-Pro滤镜支架的设置有关,如果不插入Z164 Drop-in CPL,支架就有点松动,虽然还可以用,呵呵。
我都会调整CPL角度以达到倒影和水底的透明度符合我的要求。比方说下面这张图我就有调整。但是我认为自己这次没做好,好像倒影里面的山尖红色偏暗了,因为水底开始透出 。(这个场景我拍了很多张,因为云一直在变化好像演出一样,晚上回去再出几张)
16.问:另有一事不明,特此请教:看你的大部分作品,好多照片用到17mm焦端,并且加了滤镜架子、渐变灰,居然没出现暗角。难道你把架子修改了?怎样修改的呢?能否把你改装的架子拍几张照片给我们参考一下?谢谢我拍很多超广角的片子时镜头前面的组合是这样的:Cokin Z-Pro 77mm Lens Apdater,Z-Pro Holder,偏振镜,灰渐变镜,这样的情况下我可以做到完全没有暗角。在光线充足但我又需要长曝的情况下,我还会在镜头上先拧上个中灰镜(三档甚至九档),其中三档中灰镜是薄型的,在这之后再加上前面说的那些东西,这样的情况下17毫米都只有非常小甚至没有(取决于光线角度)暗角。我没有听说过任何其他人可以做到这点。没错,我的架子是改过的,但严格地讲,都不叫修改,我只是改变了惯常或者说厂家推荐的装镜方式,然后把它的那些做插槽的片片重新组合,调整就可以了。不需要用到工具。照片我今晚回家后补照,这里先借用Dawin Wiggette
这张图片用P Holder演示装滤镜支架的方法。注意这是正常的方法,Dawin声称在全幅机上用Z-PRO可以解决超广角的暗角问题,但是我在我的5D加17-40mm的组合上试了,当光源来自镜头正前方时可以没有暗角,但是侧光源则会产生轻微暗角。至少在17-40mm的镜头上是这样的。
我经过测试后发现这种方法的暗角首先来自它的85MM直径的Z164偏振镜,广角视角从里往外,先要经过Lens Adapter的厚度,Z-Pro支架本身的厚度,再到达85mm直径Z64偏振镜,这个距离过长,到达偏振镜时其85mm直径已经不能提供17mm的广角视角了。我的办法是,将Lens Adapter Ring也放在第一插槽,而不是支架另一边的专用插槽,Lens Adapter Ring穿过支架再拧到镜头上,这样的结果就是省掉了整个支架的厚度。这个时候在第一插槽已经有Lens Adapter Ring的情况下再插入Z164的偏振镜,两者合用第一插槽,稍微有点紧,但是转动CPL没有一点问题。
这里的关键就是,不按缺省方式在支架的另一边装Lens Adpater,而是把它装在第一槽,穿过支架本身而接到了镜头上,省掉了支架主圈的厚度。其他的调整非常小,比如反装螺钉避免螺钉头可能进入视角等等。
这个时候CPL是在Lens Adapter的外表面上旋转,由于两者都是平滑表面,旋转虽然紧点但很容易。代价是CPL的高度侵入了第二槽的空间,导致后者无法插入滤镜片,但第三槽就很好用。如果费点心思,可以自己做垫片将第二槽托起一点点,使其可以使用,这样就可以用两片灰渐变滤镜了。加垫片要注意,Cokin的每个槽的翼都是有两个作用的:弧形翼挡压住下面的滤镜使其不松动同时托起上面的滤镜。简单垫高一点也等于松动了下面的滤镜。所以做垫片也必须做翼。
我选择不去垫高,因为不想增加整个支架高度,导致用中灰镜会出现暗角。而当我需要用两片灰渐变的时候,常常第二片灰渐变的角度稍微有变动,插入槽中就和第一片灰渐变是同一角度,无法变动,失去灵活性,还不如手持。
另外有点搞笑的时,上面的方法我用17-40的17mm不会有暗角,但是用24-105的24mm时,如果光源不在正前方,并且调整支架也即滤镜方向不是竖直而是倾斜时就容易出现轻微暗角。我的这枚24-105除了焦距变化大,其他各方面都逊于17-40。
Lens Adapter (不知道中文怎么翻译合适,姑且称做镜头适配环)插入Cokin Z-Pro第一槽并穿过Z-PRO接到17-40的情景:
插入Cokin Z164偏振镜,注意,也是插入第一槽
插入Z164后的情景,可以看到第二槽空间已被占用:
换一个角度看:
插入Singh-Ray灰渐变以后的样子,应该看不出和普通用法有什么区别:
侧面的详细图解:
插入和固定Lens Adapter和CPL都是要推进推出固定拴,只要动上面的一个就可以了。这个小栓可以被推动但不能被移走,很方便使用。调整偏振角度一般是在插入灰渐变片之前进行,如果拍摄过程中想调整它,只需将灰渐变镜往上推一点点,露出拨转环下端就可以了。我都是从下面拨转CPL角度。
最后的问题是,在拍摄现场将一枚装在相机上的裸镜设置成最后这张图那样可以进行拍照的样子需要多少时间?我的答案是熟练的情况下1分钟不到,冬天带手套操作可能费时稍长点。
17.问:关于用光和点测光位置的选择问题,不知T资是否还能继续介绍一下个人经验。再次感谢T资!
关于点测光位置的选择,其实前面我已经说过了,不知道还可不可以更详细。总之我是对画面里我最确认的区域进行测光,根据Zone System原理来给确定该区域是该是什么曝光(升还是减,以及幅度问题),因为曝光模式是手动的,当我重新构图时曝光参数不会变,只是此时因为测光点所指的位置的亮度变化而使得测光光标移动,它移动的情况应该与测光点所指位置的亮度符合。这时我偶尔还会多测几点确认各处的曝光符合我的想法。
当然这种办法在装了灰渐变滤镜以后会有问题,因为5D的测光点是固定在中间的,要测其他地方的曝光意味着要移动相机指向,滤镜也跟着动,比如对天空测光,原本天空是被压暗的,取景器中心点对着中景地面,该区域没有被压暗。抬起镜头对天空测光时也导致天空这时并没有被压暗,这时就比较Tricky了。你应该把灰渐变滤镜拉下来遮住天空,调曝光到你所希望的,重新构图时再将滤镜调整到你需要的位置,或者干脆只对没有被压暗区域测光,避开灰渐变的影响。
最后就是养成检查柱状图的习惯。最好把缺省预览图片方式放到直接显示RGB柱状图。我碰到的大多数摄友都是把预览放到直接看图片,这个看起来当然舒服,但是很多情况下会被严重误导。尤其是暗光长曝,因为周边环境很暗,LCD上的图片看上去亮度不错,挺漂亮的,实际上图片暗得根本不能用,不看柱状图很难在拍摄现场发现有问题,等到回家在电脑上看图就会悔青肠子了。
18.问:终于看完了, 赞美的话不多说了, 非常非常感谢teamfortress兄孜孜不倦的讲解
(1)T兄为什么不使用超焦距使景深最大化? 只是因为手动对焦对"|___"那个位置方便?
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理由用画质作代价来达到方便的目的。事实上,手动对焦的那个位置正是来源于自己无数次用超焦距方法对焦得出来的仅仅针对于17-40这枚镜头在17mm,光圈小于F/16时的对焦标尺位置。因为我发现每次依照超焦距对焦后标尺都是跑到在这个位置,于是开始试着手动直接将标尺移到这个位置,拍摄后在电脑里面看100%原图,确实是前后都在景深内。
当然我的对焦方式也在随自己的经验发生变化,但上面的这个方法还是适用,只不过我现在已不再把镜头拨到手动档,而是在相机设置里面将快门和对焦钮分离,这样测光按快门都不会影响到对焦,镜头实际就好像处在手动对焦一样。我还是手动将标尺移到前面讲的那个位置,但必要时只要对准想要对焦的地方按一下*键即发生自动对焦,也即一般使用手动对焦,必要时自动对焦召之即来。(印象中并不是所有镜头都可以这样的,即自动模式下也可以手动转动对焦环对焦)
(2)在使用灰渐变镜的时候T兄也提到了, 因为渐变都是直线的, 有时候减光的位置会有偏差, 此时是不是只有做最佳调整, 包围曝光然后后期数码GND补偿了?
基本上是这样。在安大略这样地势很平的地方拍片一般不怎么需要用数码GND来补偿,山区就比较多的机会需要利用。但是用灰渐变镜时怎么摆放渐变线位置以及用软还是硬的渐变都有很多讲究,这里的很多凭感觉的东西我很难一下子用文字写出来。我有朋友跟我去同样的地方拍片,回来后声称物理GND无法使用,山顶被压暗了,树顶被压黑了等等,最后回到单纯用数码GND的方式,但是同样的地方我拍的片子,Raw打开直接看原图,很少或者几乎找不到使用物理滤镜的痕迹。(这次在Many Glacier拍的片子,即本期最后那些山间有云的片子,全部都用了物理GND,几乎没有用数码GND)
当然并不会是说物理渐变镜的直线性渐变就没有问题,问题还在,在调整滤镜位置时,除了要尽量吻合现场光变情况,实在做不到的时候就要考虑为后期数码GND的方式带来方便,比如我会尽量将渐变线放在整块形状的交界处,而不是横在中间(比如山腰),这样后期数码GND时操作就很方便。
(3)在对风景测光的时候, T兄是如何做判断的, 比如说明亮的蓝天, 应该是+EV还是-EV, 凭经验 + 直方图?
凭经验+直方图。不过我很少对蓝天测光,我宁可对明显比较亮或者暗的地方测光
(4)T兄拍风景时的白平衡设置一般是什么?
自动白平衡。我觉得5D在室外使用自动白平衡非常准。不过我拍raw,我不担心这个问题。
(5)T兄的片子让我彻底中了风光摄影的毒...有批钱要烧在滤镜上咯, 到时候来问问采购建议 (我的是1635II), 暂时定下来想买的是singh-ray 82mm那个可变ND档的中灰镜, 不知道T兄对这款有没有经验
最后,你说的那个是Vari-ND Filter吧,可以达到八档。朋友借我用过一次,它实际上是两片CPL的叠加,非常巧妙的设计,但是也正因为有两片玻璃,滤镜厚度可观,无法超广角下使用,而且我也无法将它装在我的Cokin Z-Pro前端,所以我个人不会买它。我目前的中灰镜解决方案是一枚三档和一枚九档。两者都可以直接接到镜头前端然后再接Z-Pro滤镜支架的适配环。
19.问:俺一直有个疑惑,那就是现在在准备用物理渐变镜时首先通过对天和地(或者说你想表达的亮部和暗部)用点测及全手动方式分别测光,来决定渐变镜的档数选择(假如为三档渐变);其次,在加上了所选档数的偏振镜后,根据画面构图再决定渐变线的位置(这时由于渐变线的位置的变化导致你想表达的亮部和暗部的光比为二档了,因为渐变镜从上到下的光比是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三档),这时就需要再次对画面的亮部和暗部进行点测,以决定包围曝光的跨度(实际上这第二步测光就是Teamfortress 说的“大多数情况只需加减一档即可”)。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有二次点测,以求得在加了渐变镜后对亮部和暗部的准确曝光。
俺的理解不知道正确于否?请Teamfortress DX指点。
其实第一次并不能算是为曝光的测光,只是帮忙决定选用几档渐变而已。事实上如果你渐变镜用熟了很多情况是不需要先测光来决定渐变档数的,凭经验就知道。比如清亮的大晴天对着初升的太阳拍照,前景需要明亮的话,三档往往不够,我常常再手持一片渐变。(2档加两档,或者三档加两档等,看具体情况),而在阴天下常常两档就够了。严谨的说,用点测分别对天地测光决定渐变档数始终是应该的,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这么做,这个过程及其简单,不涉及最终曝光参数,只是看看光标跳动情况而已(指全手动模式下。AV模式下光标不动,快门速度变化,不如光标跳动来的直观)
20.问:学习了.问楼主一个问题,我在拍日落时,在镜头前加高坚中灰渐变,但片子上会产生光斑,不加中灰不会有光斑(镜头上一直有UV,但光有UV不会有光斑),请问有什么办法?
这里有几个因素可能导致光斑:
1)加多任何物理镜片都会增加产生光斑的可能性
2)不同厂家的滤镜的性能质量不同。一般来讲,Lee和Singh-Ray的要好些,HiTech也可以,高坚的滤镜,尤其是P尺寸的口碑并不好
3)使用滤镜的方法。你是手持还是使用了滤镜架的?如果是手持的,滤镜和镜头前端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那么你得滤镜和镜头前镜面很难保持是平行的,太阳光点照射在镜头前镜上会折返回滤镜背面,由于滤镜面和镜头前端不平行,光线再次折返后会投射到镜头前端的不同位置,光线在滤镜和镜头前镜之间多次反复则会产生更多的光斑。在我手持滤镜时,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我会调整灰渐变的角度,使得反射的太阳和太阳本身重合。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灰渐变和镜头前镜面不平行就很容易产生鬼影。我后来在面对强烈阳光时采用贴Gaffer胶布的方法将灰渐变直接贴在镜头前端(事先先手持调整确认渐变位置)这样镜头前端和滤镜之间没有缝隙而且平行当然产生光斑的情况最少。不过这样很容易刮花滤镜本身,毕竟是金属和树脂片的接触。这也是现在我基本上靠滤镜支架来固定灰渐变的原因。
4)灰渐变镜本身已经被严重刮花。小小刮花通常在普通光线情况下不会有问题,但是面对强烈逆光照射很容易出现光斑,如果刮花严重,那还是不要用好了。
极端的情况下,我会采用两次曝光的方法:先拍一张普通的插好了GND的片子,片子有光斑,尤其是前景左或者右下角有大光斑。然后在同样曝光参数且同样使用了GND的情况下从镜头上端伸出一个手指(倒竖中指,呵呵,没有骂人的意思),使得手指头刚好遮住太阳。这样画面的光斑一下子少了很多,而且对比也提高了,如此拍一张,后期取第一张没有中指的天空和第二张没有光斑的地面合成。这种合成及其简单,比数码GND要简单多了。
21.问:怎么会是这二部分的二个位置是有相同或者接近的曝光呢?
请T兄解答一下.谢谢!
正常情况下,这两个位置的曝光当然不是一样的,但是你可以自己决定它们是否获得同样或者接近的曝光。比方说,你点测天空某部位,使得曝光光标位于正一档,然后将镜头对准近景的一朵花,手动情况下,测光光标往下(往左边)跳了三档,到了负二档。你知道这两点之间曝光值相差了三档。如果不加灰渐变,当天空处在正一档的曝光时(偏亮),前景的这朵花的曝光则为负两档,很暗了,这样拍出来的片子前景黑黑的。虽然你当时在现场看到的不是这样,人眼对光线的宽容度要远远超过相机。如果你想让这朵花在照片里显得很明亮,即和天空那部分一样,也获得正一档的曝光,你就是想让这两个位置获得的曝光量相同,你会加上一片三档渐变,当然,你也可以用两档,即它稍微比天空暗一点。这全在于你想怎么表达,或者说你想让最终照片怎么接近你当时肉眼看到的,更严格地说,接近你印象中的样子。
22.问:想在对焦方面再请教一下T大师:
1."在小光圈的前提下,焦距通常是整个景深范围由近向远推三分之一远。"这个有什么说法吗?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前景深是后景深的1/2吗?
2."我的焦距基本上都是固定在无穷远的开始标尺处(不是无穷远!)".这个特点"无穷远的开始标尺处"是佳能镜头独有的标法吗?"无穷远的开始标尺处" 究竟是多远? NIKON镜头好像没有啊.或许佳能有什么说法吗?
3.按照17MM镜头,光圈在F/18或者更小22,根据dofmaster的Hyper focus的那个表格,最近景深都在0.23以上,一般在0.23-0.44之间(f22),因此你说的最近景深在1m左右,完全是非常保守的.
4.我有看到你绝大部分照片广角几乎都设在17mm端.而按照我们一般常理,拍风景有以下2种构图方法:
(1)人站着不动而用手去推拉镜头变焦(比较偷懒的方法),以改变视角和构图,这样最终镜头不一定设在最广角端如19mm.
(2)直接将镜头拉到最广角端即17mm,通过人走动来进行构图.
俺想问你的是你用哪种构图方法多一点?其实俺想说的是在情况(1)中,在无景深标尺镜头上,超焦距要重新进行计算,那是一件小小的麻烦事,有点花时间,拍风光中光线变化多端怕时间来不及,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5.在你的拍摄中好像18和22这2种光圈用得比较多.为什么不用最小光圈如29等,除了需要考虑最小光圈会带来衍射影响外,有什么经验之谈吗?为什么不一直用22呢?
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在小光圈的前提下,焦距通常是整个景深范围由近向远推三分之一远”的说法,其实在国外基本上都是这么认定的,Tim Fitzharris在他的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Guide to LandScape Photography一书中有详细阐述,我也在很多网文中看到同样的结论。我自己实践的结论也与这个说法吻合。
第二个问题,这完全是来自我自己的使用实践,没有任何官方的说法,更不知道Nikon镜头是否有类似的“Sweet Point”。只是我每次应用第一个问题里面的对焦方法后注意到标尺都走到这个地方,于是后面开始手动设置到这里,效果非常好,从来没有失误。我有时仍然应用自动对焦方法,因为镜头即使设好了但是在现场有时会因为不小心触碰而移位。而用自动对焦对准景深三分之一处对焦时眼睛不需要离开取景框,一点即可,很方便。而且,我的对焦键和快门键,测光钮都是分离的,对焦后可以再进行其他操作,不必担心它再移位。
第三个问题,你的关于Hyperfocus结论是不完全的,因为你没有考虑打印尺寸,也没有考虑观看距离,没有提到相机Sensor幅面,也没有顾及衍射因素。建议你用这个网站的计算方法比较全面点http://www.cambridgeincolour.com ... rfocal-distance.htm
第四个问题的回答,如果能够走动,我偏向于先走动。不行再调焦长,另外,跟我本身构图的考虑也有关系。
第五,首先我的17-40和24-105的最小光圈都是F22,没有F29这样的小光圈。当然,有恐怕也不会用。我自己实际使用的结果,F22的衍射效应是比较明显的,不能不考虑。不是有特别需要我不会用F22。
另外,如果你比较我前两年的片子和最近两年的片子,你会发现我后两年用的最多的光圈不是F18,而是F16,因为我想在保证景深的情况下减少衍射影响。在08年以后,我的相机(5D)的C档是设在F/16,1秒,ISO100,反光板预升,包围正负各一档这样的参数组合的。这是我的风光专用档。拍风光的时候我会拨到这个C档,以上面这个参数做起点,根据现场实际光影情况测光做参数调整,也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方式来调整。(B门暗光长曝除外)
23.问:为了获得最大的景深范围,似乎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的理论是应该对焦在超焦距距离上为最佳,而LZ对焦在无穷远刻度开始的地方,这样做远景肯定是没有问题,而近景的范围就要打不小折扣了。我注意到你用的光圈一般都是16以上,这似乎和光圈过小容易导致光线衍射而降低成像素质的说法也有矛盾。我想如果用超焦距的方法 ......
再说一遍:17-40的无穷点刻度开始的地方并不是等于无穷远,切毋弄混。17-40在1m以后的下一个标刻即是无穷远的起点。也就是说我的对焦点实际在3-4米左右。而我得出这个经验恰恰是利用超焦距方法对焦无数次,最后发现每次标尺都停留在这个地方,从而得出一个经验值。你如果再回头看看当初我对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文字就明白了。
24.Gargantua日落之三。我一直是单膝跪在水里的,并且还要不断用镜头布擦开灰渐变滤镜上的溅到的水珠,拍完这张后几乎站不起来了:
这张太阳还没有下山,因为前景细节重要我用了一片三档硬和一片两档软。三档硬连同两档软来压天空,两档软也有压暗水面太阳的反光的作用。
25.晒一晒我的月光小艇,我其实是边吃饭边拍这张片子的,相机架在那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它长曝(260秒),船其实是倚在一块平板礁石上的:
26.Yoho National Park
九档灰镜,再加上CPL的两档,实际上已经达到11档了,另外还有片灰渐变压暗了天空。
27.水晶磨坊(Crystal Mill)
这张的滤镜使用比较复杂,抄录我网站描述如下:
0.60s f/10.0 at 17.0mm iso100, Singh-Ray 3 stop ND grad, Lee 2 stop ND grad upside down, Hoya 3 stop solid ND, Cokin Z164 CPL
28.去Silver Jack的路上,天气一直阴间多云,一束阳光打到了山脚:(链图,哦,这不用上了长焦吗)
大白220mm
29.Twilight(微光)下长曝两分钟:
30.路边拍的白桦林
31.问:老贴再来回顾一下。
请教一下,用广角变焦拍风景时用到超焦距,对焦是在1/3处,这个1/3是整个画面的从下往上的1/3处吗?还是从上往下的1/3处?
是指你景深最前端往后的1/3处。即你需要前景清晰的地方开始。如果需要全画面都在焦内,通常情况下是从画面下端开始的,但也有从上端开始的情况,比如你镜头前面上端有树枝伸入画面的情况。严格的说是距离的关系,跟画面上下端没有直接联系。
32.问:再请教T资一个问题
又看了一遍这个主题,你对构图方面的话题并没有多谈,但仍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你对构图的强调。既然构图掺杂了太多主观和审美上的因素,那我还是问一个技术问题,看到主题下很多照片都以细腻的前景把人带入画面,那么在拍摄时,是否经常用到低角度拍摄,也就是把三脚架的高度调的很低?
我有很多会调低脚架高度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站立齐眼高的机位。需要带入前景并不是一定要降低脚架的,有时甚至会提升脚架中柱,完全看现场情况应变。跟那些大师们提倡的特异角度拍片不同,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拍带有前景的广角片时,我更希望看图的人感觉自己是站在场景里,视线由脚底往前延伸,而不需要感觉自己是蹲着或者趴着在风景里面。但是如果前景有特别的东西需要我蹲下强调,我也会毫不犹豫蹲下去。
33.问:向T大师问一问,早晚拍朝霞/晚霞,用了什么样的滤镜?那种有些偏紫红色的天空是直出就有,还是需要做后期?
我会视情况用中灰的渐变镜来压住过亮的天空,以达到相机可以表达的光比动态范围内,但不会用颜色滤镜。我用SilkyPix的进行Raw转换时采用里面的V2胶片色彩模式比较多,它模仿胶片Velvia的风格,本身对紫调往往有加强作用。我无需在Photoshop里面再调色彩,有时反倒要在SilkyPix里面特意减低这个效果。
34.问:我的Cokin 121M,S和P好像有偏色。 楼主能否推荐一套灰渐变和偏振?
我在加州,希望能像楼主一样走一趟落基山。
Cokin的P系列灰渐变其实都有偏色问题。据说Z-Pro(4x6)系列的要好很多。我自己只用过Lee和Singh-Ray的,这两个品牌也是专业摄影师里面用的最多的。我目前有三片Lee渐变(三档软,两档硬,两档软)和两片Singh-Ray渐变(三档硬,三档Reversed)。虽然都声称灰渐变,这中间,Lee的色调稍微偏冷,Singh-Ray稍微偏暖。很奇怪的现象是,两片Singh-Ray如果叠加的话,暗区重叠的部分会出现严重偏色(偏紫红),Lee和Lee或者Lee和Singh-Ray叠加都没有这种现象。这只是目前我手中几片灰渐变对比发现的现象,我不知道其他人的使用经历。Singh-Ray的做工看上去要精致些,四角有修圆,切边没有切割痕迹,但价格却贵60%,如果不是要Reversed的灰渐变的话(Lee没有这个),我会优先考虑Lee。
35.问:认认真真看完了T老师的精彩片子,在这里也学习了很多风光摄影方面的知识,谢谢T老师的耐心讲解!
也提一个关于手动暴光的问题:你多次提到的用点测加手动暴光模式来判断物理GND的使用档数。对亮部和暗部的测光,通过取景框内的左右箭头格数的确可以做到非常直观,而不必在光圈优先模式下计算暴光秒数来判断明、暗部的暴光级 ......
物理GND解决的是亮部和暗部的平均的差别,比如天空的平均亮度和地面的评价亮度,并不是地面某一最黑点和天上某一最亮点(比如太阳)之间的的曝光档数差别,后者差别可能会达到十多档,但就平均亮度来说,通常超过5档的时候不是很多。我用GND用的最狠的情况下是三档硬叠加一片两档软,即五档,(正对着夕阳,却又要表现水下50公分深石头的纹理)。
手动模式下,当你对着前景(暗部)测光,把光标移到负二档,然后对着亮部(天空,但不是正对太阳),光标跳到正二档,甚至闪动,这时你可以往回拨光圈钮(减小光圈),在5D上,你要听声音(或者说手感),顿一下就是1/3档,顿三下即是一档,拨到一定程度后,光标开始开始往回跳了(即不在呆在正二档处),这时你凭你拨过多少档就知道它比暗区超出四档多少了。
我自己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装在镜头前螺纹上的CPL了。一枚装在支架上的CPL,无论装在Cokin上的Z164或者Lee上面的105mmCPL可以代替所有CPL,不必为每个镜头准备CPL了。(包里仍然保留一枚77mm B+W CPL,作为备用及阴雨天森林里面拍植物用。通常这个时候不需要GND,不需要支架,而需要镜头遮罩避免雨水飘在镜头上)
36.问:T兄能否帮忙介绍下Z164 CPL的使用经验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拍水面的情况下应该注意些什么?角度怎么旋?
或是超广角+CPL会出现天空不一致的情况
Z164从光学来讲跟其他的CPL并没有区别,所以使用方法上也没有区别。拍水面如果是超广角也会有透视(减反光)不均匀的现象,我通常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的,比如跟前的景物就让它效果明显一点,或者水面有趣点的地方,或者需要反差大的地方。另外CPL会导致水面明暗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我放渐变镜的位置。
超广角下我极少用CPL来使天空变蓝,尤其是镜头和光源呈九十度时。我用CPL多半是为了减少水面反光或者减少植物叶面的反光使其色彩更加鲜艳或者对比更加强。而为这个效果并不是和天空偏振效果同步的,一旦我注意到天空出现不均匀现象,我会调整试图减少它,或者将偏振效果最明显的地方移到天空靠近光源的区域(最亮的区域),这样反而使画面亮度比没有用偏振更加均匀。
下面这张图就是用了Z164的,我做了上面说到的:减少天空偏振程度并将它转到右边靠近太阳升起的地方使得这部分天空不至于太亮,水面的减反效果不是很多,只有一点Hint,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37.问:这里有几个因素可能导致光斑:
1)加多任何物理镜片都会增加产生光斑的可能性
2)不同厂家的滤镜的性能质量不同。一般来讲,Lee和Singh-Ray的要好些,HiTech也可以,高坚的滤镜,尤其是P尺寸的口碑并不好
3)使用滤镜的方法。你是手持还是使用了滤镜架的?如果是手持的,滤镜和镜头前端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那么你得滤镜和镜头前镜面很难保持是平行的,太阳光点照射在镜头前镜上会折返回滤镜背面,由于滤镜面和镜头前端不平行,光线再次折返后会投射到镜头前端的不同位置,光线在滤镜和镜头前镜之间多次反复则会产生更多的光斑。在我手持滤镜时,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我会调整灰渐变的角度,使得反射的太阳和太阳本身重合。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灰渐变和镜头前镜面不平行就很容易产生鬼影。我后来在面对强烈阳光时采用贴Gaffer胶布的方法将灰渐变直接贴在镜头前端(事先先手持调整确认渐变位置)这样镜头前端和滤镜之间没有缝隙而且平行当然产生光斑的情况最少。不过这样很容易刮花滤镜本身,毕竟是金属和树脂片的接触。这也是现在我基本上靠滤镜支架来固定灰渐变的原因。
4)灰渐变镜本身已经被严重刮花。小小刮花通常在普通光线情况下不会有问题,但是面对强烈逆光照射很容易出现光斑,如果刮花严重,那还是不要用好了。
T资真是费尽心机追求无止限呀。这种情况有没有考虑用黑伞或者帽子挡一下太阳呢?我头上的帽子多数情况是干这个用的。
极端的情况下,我会采用两次曝光的方法:先拍一张普通的插好了GND的片子,片子有光斑,尤其是前景左或者右下角有大光斑。然后在同样曝光参数且同样使用了GND的情况下从镜头上端伸出一个手指(倒竖中指,呵呵,没有骂人的意思),使得手指头刚好遮住太阳。这样画面的光斑一下子少了很多,而且对比也提高了,如此拍一张,后期取第一张没有中指的天空和第二张没有光斑的地面合成。这种合成及其简单,比数码GND要简单多了。
38.下面这张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晨光从我的左后方过来,滤镜沿山脚压,右边的山体因为受光还算好,左边的山体却是大范围背光,被滤镜压得很暗,这里我特意用了两档的跨度包围。后期用正两档曝光的山体来提亮被压暗的山体。我没有用100%的透明度来代替,只是做了提亮,让它看上去和画面整体亮度配合,它的实际亮度仍然这里看到的要亮多了。但为了将人们的视线保留在前景更多些,我还是让它比现实要稍微偏暗。
39.这个方法是我在2007年使用的。现在已经稍有变化.基本对焦方法没变,但是我的5D设置了对焦和快门钮分离,这样我就不需要将镜头对焦模式放在手动档。利用单独的对焦钮对景深三分之一处对焦,以后只要不去按这个对焦钮就不会触发重新对焦。当然我还是可以手动将镜头对焦标尺调在我前面说的的那个Sweet Point。之所以用对焦钮而不一定用手动调对焦标尺是因为对焦钮非常方便操作,眼睛不用离开取景窗。而如果想确认的话抬头看看标尺所在位置,一定自动到了我那个“sweet point”上,即无穷远标尺的起点,这个标尺位置仅仅是对17-40这枚镜头而言。而用单独对焦钮+景深三分之一处对焦法则适用于任何镜头。
另外我当年推荐的FastStone现在也不再使用,虽然其免费而且方便性无与伦比,但是它却没有真正的色彩管理。我现在是用的XnView
40.问:花了几天时间,全部看了,LZ拍得狠漂亮,这种风格很是喜欢,清新自然,是俺努力的方向。
转换JPEG锐度损失严重,LZ能不能具体谈谈转换JPEG的过程及参数?不吝指教,谢谢!
哦,差点漏掉了这个问题。
我的Raw转换出来都是16位Tiff文件的,最终贴上网的JPG的最长边一般是800大小。从原片大小直接缩小的这个Size的话锐度损失确实很严重。我的做法是先第一步缩小到最终Size的1.6倍左右。比如1300的宽度,在此Size上作一次Sharpen。注意,就是最简单的Sharpen,不带参数的。然后缩小到800宽,用Smart Sharpen做一次锐化(125/0.2)。这个是基于Marc Adamus提出的方法,但他是在第一次缩图后连续做两次Sharpern,第二次缩图的做法一样。我发现如果最终Size是800的话,两次Sharpen会使最终图显得过锐。(Marc的图最终宽度/长度都是在600过一点的)
还有一种更细致的做法是,在第一次缩图,运用了简单的Sharpen后,复制产生新图层,对这个新图层运用第二次Sharpen,也是简单的Sharpen。然后再缩小到最终大小,并对上层图层做Smart Sharpen (125/0.2),这样的图往往显得过锐,不过还没有完。在第二图层上做一Layer Mask(中文翻译是蒙板?),并将整第二图层的透明度调到35-40%以内,这样这个过锐的图层效果就减轻了很多。再在蒙板上用黑刷子刷黑你认为依旧过锐的地方。(比如伸入空中的树梢等)。
这个方法虽然看起来很细致步骤要多,其实真正需要人手干预的是最后在蒙板上用刷子这一步,所以我把整个步骤做成Action。
还加上转换为8位模式以便存为JPG图,并加上签名。这样一张原始大小的16tiff图在运行了Action以后(大概一两秒钟),你只需要用刷子将你认为过锐的地方在蒙板上抹几下就可,你也许还会想到改变签名位置以配合整体构图,或者改变签名的色彩等。整个操作过程没有道理超过一分钟。(Action要根据横幅竖幅分别做两个)
41.两张片子都用到了九档灰镜,再加上CPL的两档,实际上已经达到11档了,另外还有片灰渐变压暗了天空。
42.问:深感楼主艺德双馨,令在下受益匪浅。在此想问2个小问题:1)记得前面有人问过Singh-ray的Daryl Benson Reverse Neutral Density Graduated Filter,Teamfortrees老师想必早有耳闻甚至试验过了,这种GRND在平常拍摄风景时是否有非用不可的时候?如果有非用不可的时候,能否以不同的GND组合来达到相同的效果?2)关于ND,记得楼主用过Hoya圆形的旋在镜头上的那片,在下准备入手z-pro系统外加一片ND,您认为是方形ND好呢还是Hoya的那片好?
Reversed GND我没有用过。朋友中有人用,而我自己还是存有疑虑。Reversed GND主要用在压暗水天交接部位,即水平线上下。(天空及其在水面的反光)。这种GRND固然有它有用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水天交接的地方有我需要表现的景物,比如礁石,小岛,岸边的树木等等。这些东西被压暗后期反而不好处理,所以我认为它的应用范围有限。固然用一般的渐变镜有时会觉得天空被压得过了点,但因为天空往往不是饱含细节的地方,需要的话提亮一点并不难,实在不行还可以包围。
在对付水天交接的画面时我现在用软渐变比较多(Lee的三档软或者两档软),利用比较宽的渐变区域延伸到水面反光的部分。(软过渡适用于过亮区与过暗区没有明显分割线的场景。硬过渡更适合于天空与前景有明显分割线的场景,通常用于地平线。软过渡与硬过渡都提供 1 至 4 档密度渐变。)而人们常说的在拍山形的时候用软渐变这个原则我其实很少用。用什么滤镜我还要考虑后期处理是否方便的,以及现场实际的光影明暗所形成的形状。比如单纯的山顶发黑而往下逐渐变亮这种软渐变的使用在我看来并不一定自然而要矫正的话反而比整个山体同样明亮度更困难。
Z-Pro如果用制造商缺省的办法装支架的话,是有足够的插槽来装方形ND(灰镜)的。问题是,缺省的支架安装方法在使用了Cokin的Drop-in CPL(Z164)以后会在超广角端产生暗角。而如果用我的方法(见我在09年的描述)的话,中间插槽由于Z164的凸起而不能用,除非加垫片。我目前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来做垫片,所以我还是用圆形的灰镜,先拧上镜头前端,然后再装支架等。我的Hoya ND8是超薄型带前罗口的,装上Z-PRO支架(用我自己的方法,而非缺省方法)以后再插CPL,灰渐变等都不会看到暗角。而用Hoya的九档(ND400)灰镜的话,因为不是超薄型的,在17毫米可以看到轻微暗角,也是非常容易在后期修正的。当然,这种方法不如直接插方块ND来的方便。
43.问:想求教一下,在稍明亮一些的场景下,即使用22的光圈,ISO50,用0.9的减光镜,曝光时间也才能达到2,3秒这样。如果想再长曝光时间,用英国产的HITECH的1.8的减光镜,也严重偏色。什么品牌的大系数减光镜不偏色呢?
如果你上B&H的网站看Review的话,你会发现很多人抱怨Hitech的减光镜偏色问题。
我用的减光镜分别是Hoya的三档超薄(ND8)和Hoya的的九档(ND400),这两枚滤镜我用起来都没有觉得有明显的偏色,没有必要在后期调过色彩或者白平衡。我朋友用的B+W的十档灰镜,据他说还是有偏色。
我已经对我的Cokin滤镜架做了第二次改装,现在可以使用两个滤镜槽而不会有暗角了。这样我后面会进一片Lee的三档4x4灰镜,还会进一片Lee的Big Stopper(十档)灰镜。后者现在到处没货,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买到。Lee的灰镜据使用者说偏色现象很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拍张「风光照片」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拍摄海景风光的一点体会
用单反怎么拍出光斑效果来
詹姆斯(于震):滤镜在海滨风光攝影中的使用
浅谈滤镜在大光比风光片中的使用
插片式滤镜系统的镜架选择(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