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军史】四大起义之南昌起义始末(一)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了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也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5年3月25日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国民党内有可能成为孙中山继承者的,有三个人。这就是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

廖仲恺不久为右派杀害,胡汉民与廖案有牵连被逐出广东,于是汪精卫就成为当然的领袖。这叫蒋介石如何受得了?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发动了深思熟虑的“中山舰事件”。它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打击了共产党,削弱了共产党在党内军内的力量;控制了南方政府;赶走了粤军首领许崇智,夺取了对粤军的指挥权。

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〇事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蒋介石个人的兴起也许不应视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许多的历史转折点上都可以看到,他的成功有极大的偶然性。但即使后来不是由蒋介石掌握了南方政府的命脉,而换作其他一些别的军事将领,国共合作的分裂也是必然的,最多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罢了。

南方政府统一广东不久,广西的三位青年将领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打败了盘踞广西全境的军阀,自动归于南方政府门下,两广宣告统一。北伐的条件正在一步步成熟。

到这一时期为止,全国的军阀还有三股力量:
一是直系吴佩孚,约有20万人,由英国支持,占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陕西、河北部分地区;

吴佩孚(1874.04.22—1939.12.04)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反日立场坚定、鲜明,九一八事变后,他多次参加反日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想选择吴为傀儡,建立全国性政权,被吴严词拒绝。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病逝。吴佩孚维护民族大义,保持了晚节,他还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

二是奉系张作霖,约35万人,由日本支持,占东北、北京、天津;

张作霖(1875.03.19—1928.06.04)辽宁盘锦人。北洋军奉系首领,1928年(民国17年)6月4日,张作霖所乘列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官邸后不久即逝世,享年53岁。

三是直系另一支孙传芳,约20万人,由英、美支持,占长江中下游五省。

孙传芳(1885.04.17—1935.11.13)山东泰安人。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九一八事变后,孙传芳隐居天津佛堂,果断拒绝冈村宁次邀请其做华北伪政府主席的无理要求,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具有一定的民族气节。1935年11月13日,孙传芳被施剑翘刺杀身亡。

施剑翘(1905—1979)安徽桐城人,自幼生活在山东济南。为报父仇,1935年,在天津佛教居士林刺杀直系军阀孙传芳。后被捕入狱,1936年被特赦。新中国成立后,她因病移居北京,病愈后又移居五台山光明寺村,并以居士身份在碧山寺修行。1957年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会特邀委员。197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

1926年3月,唐生智带兵开进长沙,接着宣布代理省长,同蒋介石南方政府沟通联系,南方政府将他的部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任军长。

唐生智(1890.10.12—1970.04.06)湖南永州人,1937年临危受命,指挥南京保卫战,战后,唐生智辞去一切职务,决定回东安老家办学。其宗旨是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培养抗日救亡英才。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此后他在湖南军、政机构任职到湖南省副省长等。1970年4月6日,因肠癌于长沙逝世,终年79岁。

1926年5月,南方政府在各方热情的推动下,开始筹划北伐。叶挺独立团和李宗仁的第七军一部先期进入湖南,下旬,独立团在安仁、攸县地区首战告捷。

1926年7月,南方政府誓师北伐,兵分三路,向军阀势力席卷而去。

1926年8月,北伐军接连取得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各战役的胜利。

1926年9月,北伐军占领汉阳、汉口,兵临武昌城下,中路军占领江西。

1926年10月,军事形势已经完全明了,吴佩孚和孙传芳都溃不成军;北伐的最后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了。

北伐战争之所以进展如此顺利,中国共产党的全力以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独立团的战绩、工农民众的的发动、革命形势的造成、军队士气的培养、上海三次武装起义,都是中国共产党背后推动的。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起来了,特别是工农力量都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这是国民党右派们绝对不能忍受的。

北伐战争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借助于共产党的力量,这点蒋介石十分清楚;但战争胜利同时造成共产党力量的陡长,却是蒋介石最为痛恨的事。

从1927年3月开始,羽翼已丰的蒋介石对中共和工农力量的打击转而公开化。

1927年4月1日,汪精卫从欧洲途径莫斯科回到上海,在上海逗留几日就要到武汉国民政府任职。

汪精卫在上海会见了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发表了《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宣言十分乐观的评价了国共合作的局面,并号召两党同志加强团结,继续合作。

陈独秀大概没有料到,这个宣言,将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几天以后发生的一连串的屠杀事件中,付出加倍的牺牲。它实际上解除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武装,使得整个共产党在对形势的判断上,产生了严重的错觉,在屠杀到来的时候毫无思想警惕。

1927年4月11日夜,上海工人领袖、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被上海滩有名的青红帮头子杜月笙杀害,“4.12”政变中对工人和共产党人的屠杀由此开始了。

1927年4月12日凌晨,全副武装的青红帮成员装扮工人模样,对工会和工人纠察队展开攻击;早已准备好的国民党军立即包围现场,借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了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号称80万工人的组织也被毁于一旦。

各国租界武装也参与行动,将被捕的一千多名工人和党共中员,未经引渡就全部交给了国民党军。

1927年4月13日上午,蒋介石下令向游行请愿的工人群众开枪扫射。

4月15日,李济深在广州向中共和进步人士举起了屠刀。

李济深(1885.11.06—1959.10.09)广西梧州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北京被杀害。

全国各地,发生了一连串的屠杀事件,至此,中共的陈独秀们和共产国际才真正认识到了与国民党右派斗争的残酷性,然为时晚矣。

“4.12”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武汉国民政府在政治上作出了较为强硬的反应,发表了反蒋声明,免去蒋介石的职务,开除其党籍,但在军事上却在犹豫不决。

军事上大致两种意见:一直主张东征讨蒋;一是主张继续北伐。

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再次誓师北伐;5月北伐军在河南经历了一系列恶战,在付出了重大伤亡之后,终于打败了奉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在郑州、开封胜利会师。

然而一到河南,冯玉祥就陡然一变,迅速投向了蒋介石一边;武汉政府中的许多人对于共产党,早已心怀不满;武汉政府对于中共的不能容忍,主要来自工农运动的“过激”。

在相当的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工农运动都能纳入共产党的有效控制,农民协会在县以下普遍取代了地方政权,随意吊打、侮辱、枪决“土豪劣绅”,造成了农民革命的汹涌之势。

事实上,当时北伐军的各级军官,家境大多较为富裕,如此一来,这些军官的家庭首先便成了农民革命打击的对象。造成了军官集团对于农民运动的强烈反感。

失去了军官集团的支持,武汉政府是一天都生存不下去的。何况武汉政府的大员们自己,也多是地主出身,阶级的本能使他们不可能容忍这种革命的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已经从根本上破坏了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权合作的思想和政治基础。

促成武汉国民党当局“分共”的原因有三:一是汪精卫和唐生智坐天下的野心;二是冯玉祥集团的强迫;三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买办豪绅阶级的不支持造成经济严重困难。这些原因促使汪、唐从反共方面找出路,企图以“分共”来跟上并领导国民党的反共潮流。

1927年5月29日,唐生智发表反共通电。

1927年6月5日,朱培德在江西“礼送共产党出境”。

至此,共产党在国民党和革命革命军内,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

纷乱之际,共产国际给在武汉的共产国际代表鲁易和鲍罗廷发来电报,主要内容:
第一、实行土地革命;
第二、动员2万名共产党党员和5万名工农群众,组成中共领导下的新式军队;
第三、吸收国民党左派进入其中央,取代之中的妥协动摇分子;
第四、组织革命法庭,惩办反动军官。

这个电报在内容上,基本上是一个“暴动”方案。

鲁易的行动太出人意料了,他将这份电报拿去给汪精卫看,汪精卫看后惊出了一头冷汗,这不是共产国际要中共暴动的指示吗?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在说要把我们这些人统统消灭干净吗?这封电报给汪精卫彻底反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7.15”事变终于发生了,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在国民党阵营里率先叫响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共口号。

偌大的中国,再也没有共产党的立足之地了。

自“4.12”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内一直响动着这样一个呼声:“我们要暴动”。

蔡和森是其中最激烈者。

6月初,蔡和森就提出了一个“两湖暴动计划”。在党的政治局会议上大声疾呼:“我们不要再为他人做嫁衣裳,伐来伐去,依然两袖清风,一无所得。我们必须坚决的来干我们自己的事,来找我们自己的地盘和武力。

不过,武汉起义终究没有发生。不走到最后的绝境,不到同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再无丝毫的可能,在共产国际和陈独秀中央指导下的中共,是不可能断然采取最后行动的。

对于中共在大革命中的全面失败,共产国际无疑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他们处在一个远离中国的地方,以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常常差距很大,给出的指导,也是谬误百出。

而且,共产国际的立场,很多时候又渗透着苏联在外交上的需要,以苏联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越到后期,这种倾向就越是明显。

1927年7月上旬,鲍罗廷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建议中国共产党成立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组成的中央中共政治局兼常委。

1927年7月13日,“五人中央”发表了一个宣言,公开斥责了武汉当局,声明对武汉当局目前的政策不负责任;决定撤回参加武汉政府的党共中员。公开表示自己要脱离武汉政府了。

“五人中央”的成立,使得中国共产党举行武装暴动成为可能,“五人中央”从一开始,就在策划如何开展武装斗争,这是“五人中央”与陈独秀中央根本不同的地方。

在武装斗争的总体方针上,决定在两湖、广东和江西四省同时举行“秋收暴动”;关于当前的具体策略,决定先拉出共产党可以掌握的部队,发动一次军事行动,时间上越快越好。

同志们的鲜血终于使得长久以来一直处于迷惘中的中国共产党清醒和奋发了,中国共产党终于接近了日后被认为是正确的道路。

这是1927年7月18日,武汉已经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中。

武汉政府20军军长贺龙安排共产党员周逸群,将被受到武汉政府清剿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工农武装等大量共产党员汇集到20军里来,并安排到各重要部门任职。

各方力量都在对贺龙的部队进行争夺拉拢。汪精卫、唐生智、蒋介石、周恩来等都来到贺龙处,或许以重诺、或晓以利害、或阐明大义;最终,贺龙对周恩来表示:我听共产党的,决心同蒋介石、汪精卫这班人拼到底。

1927年7月中旬,贺龙带领20军从武汉上船出发,浩浩荡荡的开往九江。

中共自发表“7.13”宣言后,领导机关便开始由汉口沿长江而下,往九江移动。最初的意图是经九江朝上海转移。除了这些有组织的疏散外,更多的党共中员也随着武汉政府所属的几支军队,陆续到达了南昌、九江一带。

“7.15”事变后,宁汉合流。不过双方又因争当正统的中华民国政府,再起纷争;汪精卫让唐生智带兵东征讨伐蒋介石。

宁汉纷争造成了一个新的军事格局,就是:宁汉双方已经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了相互对峙上,形势日益紧张,中国共产党有可能利用这一特殊局面,在军事上比划一个动作。

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吴玉章、林伯渠等一大批中共领导人就是在7月中旬,随这些东征的部队一道到达九江的。

谭平山召集各分批抵达九江的中共领导人,举行会议,大家都认为从现在开始,必须计划自己独立的军事行动;最后商议在南昌发动暴动;随后,李立三和邓中夏赶到庐山,向在庐山的瞿秋白汇报了向中央的建议:把可以掌握的军事力量赶快向南昌集中,在南昌举行暴动,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7月下旬,瞿秋白将这个意见带到了武汉,报告了军委书记周恩来,随即紧急召集“五人中央”会议,迅速确定南昌起义的名义、政纲和重要策略;决定周恩来立即前往九江,与已经在那里的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一道组成一个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

这个决定,是在没有报请共产国际同意的情况下作出的,这是近年来中共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很有限的几次例外。

会议一结束,周恩来就带着中央的决定,在陈赓的陪同下,匆匆赶往九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铁血1927》——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
这也是历史——列宁斯大林与中国的那些事(24)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经过介绍
艰难的建党之路16——血腥风雨中召开的三次关键性会议
《问苍茫》真敢拍,印度人泄密,直接促使汪精卫叛变革命
贺龙与南昌起义——贺晓明访谈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