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国模式”在西方成一枝独秀

2011-10-03 10:09:56

归档在 时事观点 | 浏览 3248 次 | 评论 1 条

 

 德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其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成为其经济的“脊梁”,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德国的精密机械、制药、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闻名于世,德国的产品以质量可靠著称。去德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往往会带回菲斯勒的锅、双立人的刀。

正是由于制造业的发达,面积与中国云南省相当的德国,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自2003年开始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一直到2009年才被新崛起的“世界工厂”中国推到世界第二的位子。
正是由于注重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德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与后果也与美国、英国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措施是动用巨额资金救助岌岌可危的银行业,导致政府债台高筑,直接导致如今的主权债务问题。德国的救助措施则通过政府补助刺激消费,着眼于维稳实体经济,保证就业。因此,即使在金融危机浪潮最猛烈的时候,德国的民众并没有风声鹤唳的感觉,生活如常。 

德国实体经济的背后,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早在1991年,法国经济学家米切尔?阿尔伯特把“德国模式”称为“莱茵资本主义”或“莱茵模式”。 “莱茵资本主义”更讲究社会保障,兼顾公平与效率。
在德国,实体经济中的许多“蓝领”收入很高,与大学教授、公务员相比并不落下风,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待遇更高。因此,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白领”瞧不起“蓝领”的风气。
与时俱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到前东德地区,德国经济陷入近10年的低迷。过高的福利保障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从1991年算起的11年间,德国政府债务整整翻了一番,企业的负担也很重。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上任伊始就提出要进行“痛苦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将合为一体,领取者必须无条件接受劳动中介机构介绍的任何合法工作;从2006年起,将缩短失业金的领取期限,以刺激重新找工作的欲望等。

默克尔上台后秉承了这一思路,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金融危机爆发后允许企业消减工作时间,政府对职工收入予以补贴,避免企业解雇员工。总而言之,通过这些与时俱进的改革,德国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实体经济的活力,奠定了应对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挑战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主流发展模式向何方演进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跟“经济蒙昧主义”说再见
温靖邦 或许我们正处在世界大战的前夜
投资者如何在金融危机中获利?
美国为什么还会发生金融危机?(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