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谈论独处和孤独感,还有意义吗?

在社交媒体愈加发达的今天, 独处成了一种奢侈——你需要避开很多种形式的人际关联,比如拔掉网线,关掉手机,抠掉门铃的电池,假装隐形,才能获得一段与自己待着的时间。

为什么我们时不时地,会想一个人静静待会儿?

霍珀 画作

当这个念头更经常地出现时,许多人愿意选择独自居住。据统计,在中国,超过5800万人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20-39岁的独居青年有2000万人。在全世界,年轻人里面选择独居的比例都在逐年提高。

与之相连的问题是,一个人待久了,会不会感到孤独?

当“独处”被社会冠以“悲情”“孤独”“空虚”等负面标签,过度渲染上某种悲情色彩时,其中最大的误会是——独处的人常常被认为是孤独的。

事实上,孤独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一个人是否独处或独居没有必然联系。人们往往把社交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近期,英国心理学家克劳迪娅·哈蒙德发起了一项名为“英国广播公司孤独实验”的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75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更容易感觉到孤独。尽管他们更愿意通过社交网络交流,但超过四成的16-24岁年轻人表示,即使身处人群中,自己也经常感到孤独。

那么,当我们将独处与孤独区分开来时,究竟看到了什么?今天,通过来自于作家和心理学家的几本相关作品,我们来一起谈一谈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确实选择了孤独,那一定有某种目的,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探索“个性”是这些日子的一个时髦概念,但有时至少显得像是纯粹的自我放任。

梅·萨藤和她的小马

当“独居”成为某种潮流时,美国作家中的“独居典范”梅·萨藤这样为年轻人泼冷水,并认为喜欢自己作品的人,不是真的了解孤独的人,就是还没对生活作出规划和承诺就想逃避的年轻人。作为一位享有国际声誉诗人、小说家,她在前半生的教学与写作生涯结出累累硕果之时,选择了独自隐居,从喧嚣中抽身而退,隐居避世。在五本陆续集结的日记中,她谈论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恋情与友情,不断记下日常生活的琐事,和对变幻无常却又惊喜不断的四季的细致观察,这一切持续为她提供着独居的能量,抚慰着她敏感、脆弱的内心。但对她来说,因为想要“追寻自我”而独居是毫无意义的,她坦然表示,孤独既是自我的贫乏,也是自我的丰富,没有必要将其过于贬损或者过度美化。

但她无疑是能发现并享受独处魅力的人。唯有在独处时,属于她的个人生命才会复活:“几周以来我第一次独处,又拾起了我真正的生活。说来也奇怪,朋友、热恋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唯有独处,在这独处中探究、发现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缺少干扰、没有关心和气恼,生活会变得乏味。然而,只有当我独处,环视这屋子,重温旧时和它的谈话,我才充分品尝到生活的滋味。”

梅·萨藤日记中的两本《过去的痛》和《海边小屋》

心理学上来说,年轻人那些最早萌生的对于独处的需要,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苏醒,并由此产生的对自由的渴求。受制于社会条件,个体化的进程伴随着孤独感的日益加深。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提出,个人独立存在,与世界分离;与世界相比,个人觉得世界强大无比,能压倒一切,并产生了一种无力感和焦虑感。为了克服孤独和无能为力感,个人会产生放弃个性的冲动,想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部世界中,以臣服来避免孤独和焦虑。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就是使自己显得合群。

《逃避自由》 [美] 埃里希·弗洛姆 /著,刘林海/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6

至少在个体意义上,独处意味着时间、空间和个人欲望的自由。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如果无法忍受这种孤独,他面临着两种选择: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换言之,减少社会性、群体性的外部干扰,增加个人意志的独立空间,是一件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的事。

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周国平

对中国人来说,做这样的选择尤为困难。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流传至今的逸世高人故事,但他们有名并不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避世独处,而是在功成名就后,他们选择了出世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式。同样,儒家文化中,出世和与之相伴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是能够拿来讨论和考量的重要议题。

《孤独六讲》蒋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曾谈及儒家的“五伦”,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都是在阐述一个生命诞生以后与周边生命的相对关系。感到孤独的人,在儒家文化中,代表着他的不完整。他对于孤独感的最深体验,也发生在青春期。对青春期的他而言,孤独是一种渴望,让他能够与自己对话,或是从一本小说中摸索自己的人生。但大人却在房外臆测着:这小孩是不是生病了?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出来?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里拉出来,接受公共的检视;同时我们也害怕孤独,所以不断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独。

在西方,很多年以来,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全盘翻新的解释。在不少词典中,就像一个冷酷的仲裁人一样,孤独是一种因为鼓励而引发的负面情感,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将其与“单一”“独自”或“单独”区别开来。即使以一系列孤独人和建筑为主题闻名的美国画家霍珀,也很少愿意直面这个问题。

霍珀·夜游者

20世纪50年代末,策展人、艺术史学家凯瑟琳·库对他的采访中,他提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三幅画,其中一幅就是《夜游者》,“似乎就是我对于一条夜色中街道的想象”。“孤独的、空荡荡的街道?”凯瑟琳问。“不,我不认为它显得特别孤独……我可能是无意识地描绘一座大城市的孤独。”“无论谁看了你的作品,都会说孤独和怀旧是你的主题。”如果这是真的,“霍珀谨慎地回答,“那也不完全是我有意为之的。”接着他又一次推翻了自己的说法:“或许我的确是一个孤独的个体。”

《孤独的城市》[英]奥利维娅·莱恩/著, 杨懿晶/译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8

在英国作家奥利维娅·莱恩看来,霍珀这番颠三倒四的“告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承认自己的孤独时的矛盾纠结。“尽管孤独让人感到的是完全的孤立,让人觉得它是一副私人的重担,一种他人绝无可能分享或体会到的感受,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共同的状态,栖居在很多人的内心。”正因为此,在写就这本关乎探讨孤独的书时,她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来自无数人的帮助,并在材料整理过程中呈现出令人震惊的联结性。这证实了她的一个想法:孤独是某种许多人共同享有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与人交流时,她发现一个共性:在特定情境下,孑然独立、格格不入,都会成为满足感的来源,甚至给人带来愉悦感。某种情况下的独处,即便不能治愈孤独,也能暂缓它的降临,为人们提供一段喘息的过程。每当身处这样的情景中时,她都感到自己被解放了,绵延的孤独的重量、对反常事物的感知,以及因羞辱、评判和注视而生的不安感统统离她而去。

许多艺术家与科学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独处中度过的,笛卡尔、尼采、莎士比亚、狄金森、雨果、赫胥黎等无数作家都挖掘过孤独这个主题。对于创作性人才来说,独处是一种自我清洗和重新构建的渠道。正如法学学者艾伦·韦斯廷的解释,独处让人能够深入、独立地思考。他们会因此拥有解决问题、进行试验和想象的空间,精神高度集中,仿佛火焰般噼啪作响,头脑像在沙滩淘沙一样细细搜寻,像捡起一个贝壳一样获得灵感,检查一番后放进衣袋,或者把它扔掉,再捡起另一个。

回到生活现实中。如前所述,独处是一种能力,而孤独是一种感觉。独处的能力不是人人都具备,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才有可能获得,在独处过程中,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得到释放和成长。为了验证这一说法, 探寻独处与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美国作家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独自一人踏上了为期一年的旅行。

《精致的独处》 [美]斯蒂芬妮·罗森布鲁姆

未读·文艺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6

有意思的是,她最先要克服的一关,是一个人吃饭。即使像纳撒尼尔·霍桑(《红字》的作者)那样珍视独处时间的作家,也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为独自用餐而感到羞愧,吃饭变成了动物本能、满足口腹之欲的行为……这些独自用餐的时刻是我目前生活体验中最凄惨的部分。”

独自用餐,特别是在公共场所独自用餐,用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话来说,意味着你的不合群,而在公共场所,合群者比孤单者拥有更多的保护、选择和自由。

但就像作曲家海登在两个世纪以前面对餐厅侍者时关于就餐同伴的提问时,他用浓重的口音回答:“呸,什么同伴!我就是同伴!”

坦然与自我独处的第一步,就这样迈出去了。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孤独的惊人真相
享受孤独、摆脱社交的人,活的有多爽?
谁说独处就等于孤独?年轻人只是想要自由
五件小事,赶走孤独
为什么有些人孤独?
【孤独成长之路】如何在孤独中自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