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寄生虫:阶层不是洗不掉地铁的味道,而是嗅不到未来的希望

《寄生虫》拿了戛纳金棕榈,早早吊足了我们的胃口。

近期因为有作家提到这部片子和洗不掉的地铁的味道,被骂上热搜,又给电影点了一把火。

我拖了将近一周,终于看了。

如果你问我好不好看,我会回答好看。

向来以类型片闻名的奉俊昊导演提供了一部成熟的作品,镜头清晰,节奏流畅,故事抓人,130多分钟的片长,一点都不出戏。

可真要说是神作,似乎总少了点什么。

我仔细想了想,厘清了原委。

如果说《寄生虫》是一部试图探讨阶层的电影,它最大的缺点是,只展示了阶层差异那些吸引眼球的表象,却忽略了阶层问题的实质。

表象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

在好好聊聊和你我都密切相关的阶层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从电影说起。

以下部分不涉及核心剧透,只讨论剧情关于阶层的设定。

《寄生虫》主要讲述两个家庭的故事。

一个家庭住在地下室,夫妻双方都是无业游民,儿子和女儿有点小聪明,但没什么大成就。

另一个家庭也是夫妻育有一儿一女。差别是,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是IT公司的社长,女主人对年纪尚幼的一儿一女倾注了大量的精力。

因为机缘巧合,穷人家的大儿子去富人家做家教。他发现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想方设法赶走了富人家的司机和保姆,把自己的妹妹和父母安插进去。

片名叫《寄生虫》,明面上指的就是在富人家寄居的穷人。

然而,电影对穷人和富人生活的呈现千差万别。

关于穷人有多穷,电影不厌其烦,巨细靡遗。

就拿穷人的家为例:住在半地下室,蜗居挤在一起不说,还要承受各种“天灾人祸”。

街道上喷洒驱虫药,房间里会烟雾弥漫难以呼吸。喝大酒的醉汉,会跑到他们窗户外边撒尿。下暴雨的天气,屋子里更是污水成河。

穷人怎么营生呢?全家坐在一起,折披萨店的纸盒。如果不是去富人家做家教的机会,几乎可以断言,这户人家的拮据窘迫,会在很长时间里延续下去。

电影里的富人有多富呢?

住着设计师造的大别墅,独立车库,大草坪,落地窗。家里有保姆和司机,孩子生日要全家出去野营,或者呼朋唤友来开轰趴。

当这两个阶级交汇在一起,该如何分隔?

穷人身上有怎么也洗不掉的地下的味道,就像地铁里有的那样。而富人就连坐在奔驰车里考察司机,都会端一杯咖啡,看司机过弯是否平稳。

这一切直观的对立,唯恐我们看不明白,贫富有多悬殊,阶层有多割裂。

可是,刻意凸显这种差异,其实牺牲了很多合理性,进而模糊了阶层问题的焦点。

电影前半段的核心,是穷人一家如何设计,赶走富人家的司机和保姆,换上自己的家人。

可在生活里捶打过的我们其实都懂,这只是电影设定的真空环境。

在现实里,富人的门,哪里是穷人轻易就能叩开的。

一个寒门子弟,哪怕学习成绩再好,不会轻易得到和富家千金共处一室的机会。

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儿,在网上临时查一点忽悠人的理论,也不会简单就蒙过一心扑在孩子教育上的富太太。

上层社会的人,无论是白手奋起,还是继承家业,都不是傻白甜。

他们用司机、雇保姆,都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圈子。要在他们那里建立信任,绝非一朝一夕,哪有外来者推荐一个用一个的道理?

《寄生虫》里的富人太扁平了,扁平到完全沦为我们对富人的刻板印象:豪宅名车、男外女内、精英教育、坐享人生。

除此之外,他们傻得像只为剧情推进而活着。

而我们都知道,现实里的富人,哪有这么好骗。一家住在地下室里的赤贫阶层,要在富人家寄居,无论仪态谈吐还是习惯细节,肯定处处都是破绽。

换句话说,现实里不可能有速成的“寄生虫”,这是阶层的残酷真相。

沿用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寄生虫》里的穷人,也是失真的。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悖论:真正的底层社会,不具备快速融入上层的能力。如果像电影里那样,穷人只要一个机会,就能轻轻松松在富人家吃得开,那他们就不会是底层。

没钱,物质上困顿,这些都是表面。

底层之所以是底层,是因为他们穷尽所有努力,不过是勉强混口温饱,没有精力成长,没有本事规划,没有可能蜕变。他们没有机会,因此没有希望。

这才是真正的可悲,也是真正的可怕。

《寄生虫》让很多人记住了,阶层就是身上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地铁味。

其实不是。恰恰相反,如果有所谓地铁味,假以时日总能洗掉的。

底层真正的苦不在于满是地铁味,而是根本嗅不到未来和希望的气息。

底层是无能为力,底层是绝望窒息。

至于上层对底层的态度,很多人想当然认为是轻视。

其实哪里是轻视,根本是无视。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是意识不到底层的存在的。

你每天在996的循环里苦不堪言,拼命保住一份工作,在他们看来却理当如此,毕竟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你穷尽积蓄甚至借钱去买一些理财产品,结果出了问题,他们会说,理财本来就应该承担风险,你愿意赌,就要服输。

站在他们的角度,这没有错。但他们也从来不会想到,底层的每一个决定,本身就有多辛苦,多艰难。

这才是阶层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里边,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也不是谁仇视谁谁鄙视谁的问题,但它就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

我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呼吁公平,就是为了在铜墙铁壁的现实面前,保留哪怕只有一丁点的阶层流通的希望。

《寄生虫》通过详尽的细节强化“穷人的味道”,会导致我们误判阶层问题的实质——从来不是什么剑拔弩张,而是一边拼命想象,一边早已遗忘。

我在豆瓣上看到网友的一句话,是关于《寄生虫》很棒的总结。

“这部电影的精妙就在于社长一家做的事情其实都非常合理,但是从穷人的眼光去看,就变味了。”

写这篇文章完全不是为了煽动什么情绪,或者制造什么焦虑。毕竟阶层流动本来就不是一代人能实现的目标。

我真正想说的是,如果每个人都多少遭遇过关于阶层的焦虑,我们至少应该勇敢地面对阶层问题的本质。

把它想象成物质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是极其浅薄的。只有看清背后是什么,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它,改变它。

至少,我们心底的不安会减少一些。

很遗憾,《寄生虫》只带给我们想象层面的刺激,却没有给予事实层面的抚慰。

很多人拿《寄生虫》和李沧东的《燃烧》做比较。我倒想起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是枝裕和的姿态。

假如阶层不是一时一刻就能改变的,至少我们还可以拥有那些苦中作乐的微小愉悦。

上层生活当然有值得羡慕的地方,但如果努力未必能改变什么,穷人也配得上自己的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豆瓣评分9.1,韩国又一神片,《寄生虫》直击贫富差距!
香港富豪说:穷,是你不够努力,《寄生虫》说:你努力,也没用!
谁是寄生虫?穷人身上,真的有地铁味道吗?
《寄生虫》:故事在穷人和富人间展开​
「寄生虫」背后的残酷真相:富人生生不息,穷人相互吞噬
《寄生虫》,何生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